老子之道的意蕴

老子之道的意蕴
老子之道的意蕴

第24卷第4期2003年12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

Vol .24,No .4Dec .2003

收稿日期:2003-10-15

作者简介:李光福(1961-),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

老子之道的意蕴

李光福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道;终极关怀;无;自然无为;现代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 (2003)04-0077-05

Implication of Lao Zi 's Taoism

LI Guang -fu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Forei gn Languages ,Ti anjin U ni versity ,Ti anjin 300072,China )

Abstract :Lao Zi's Taoism r epresents the ultimate co ncer n of the m ankind.T he most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Lao Zi made is that he m ade T aoism possess the conno tation of the orig in,the noumenon and the ultim ate support o f the social life.T herefore,Lao Zi established a monument to the Chinese culture.Being an ex trem ely special ex istence rather than an ordinary material or spiritual entity ,T aoism has som 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actual but aeriform ,beyond sense and lang uag e,unr efined and simple,vo id and tranquil,bo th hav ing and not-having,independent and eter nal,nature and inactio n.Taoism not only has very hig h value fo r the m odern physics,but also implies the abundant value o f the social life,w hich enlig htens moder n people in overco ming the nihilism to a consider able deg ree.

Key words :Taoism (“Dao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ultim ate concern;not-having;nature and inaction;

modern physics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他的思想所衍生的学派和宗教也以道来命名,称为道家与道教。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的道,揭示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

一、道与终极关怀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后引申而指原则、规范、

规律。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具有了道德规范、政治原则、自然规律的含义。老子在自己的著作中也确实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过道的概念。老子的独创性在于赋予了道新的含义,即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看作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和社会人生的立足点,第一次使道摆脱了形而下的感性色彩,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这个意义上的道。

人类具有一种内在而深沉的终极关怀。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力图理解世界,追寻世界的所以然,追寻社会人生所当然的终极依托。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大致包含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探讨世界的本原,追问世界的来源、始基、归宿,万物由什么产生,最后又要回到哪里去;二是探讨世界的本体,追问世界的本质,万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据;三是探讨社会的价值来源,追寻人类应当如何生活的最终依据;四是探寻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探寻心灵的可靠依托。前二者属于自然观问题,后二者属于社会人生问题。不过,这几个层面的内容在事实上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难分难解。在老子之前,人们信仰天、帝,并用天、帝这类神学概念来诠释世界的本原和本体。老子却一反这种传统意识,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是道,而不是天或帝。只有道才是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老子视道为世界的本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1](P451-452)又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P443)“反”即返。在他看来,道先于天地万物与上帝而存在,是一种原始的存在;它产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根源,同时也是天地万物的归宿。天地万物由道所生,又复归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P459),是他对宇宙生成进程的描述。大意是说,道最初为一浑然一体的存在,因而称之为一;它在自我运动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第三者——和气;和气内部阴阳的不同组合,就生成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他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P448)是说尽管万物发展变化,但都要回归到其根源去。根据老子的理解,世界万物由道这种原始存在产生,之后还要回归到道那里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宇宙循环论思想,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演化规律的一种把握。

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老子不仅强调道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之后仍然发挥作用,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他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1](P455)道无所不在,万物依恃它来生存,它养育万物,促成万物。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它规定着天地万物的性质,天地万物从道那里获得内在规定性。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1](P457)这里的“一”显然指的是道。如果天地万物离开道,便失去了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根据。这样看来,老子的道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的始基、本原,而且在逻辑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在老子心目中,“道者,万物之奥”[1](P466)。“奥”,《礼记》郑玄注云:“奥,主也。”[2](P82)帛书甲、乙本《老子》均作“注”,“注”为注入、归向之意。道是世界的本体,是所有存在的中心点。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452)就具有这样的意思。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那时社会动荡,贵族失落,“礼崩乐坏”,旧的秩序崩溃,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这一时期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处在变动之中,社会充满苦难,人们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于是就渴望思想家能找到一种东西,结束动乱,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使个人和社会获得安宁。老子具有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他积极寻觅这种东西。他发现世界上的一切无一不变,只有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的道,才是永恒不变的。他称这种道为“常道”、“恒道”。他视道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来源和最高价值依据,要求人们效法地、天,最终效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P452)。他把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作为人生的安顿之地,希望人们依托道,与道同体,以道为安身立命之所。并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安宁,说:“道乃久,没身不殆。”[1](P448)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从哲学上看,老子将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体现了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特点。老子既把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又把道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和立足点,还体现了宇宙观与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结合的特点。按照老子的理解,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先在于天地万物;道作为世界的本体,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藉本体而获得存在合理性。道是世界的最高存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生存的源泉和依据。人类应当追随道,依托于道。

二、道之玄妙

道在老子那里,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对《老子》原典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

1.实有无形

实有是说道真实存在;无形是说道是一种恍恍惚

?

78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惚、虚无飘渺、没有具体形体的存在。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P450)道一方面若有若无,难以测知,没有具体而确定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实有其物,而非虚无。因而老子称它“湛兮,似或存”[1](P443);说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P447)。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形无象的存在。老子的这一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从现代宇宙学的视角看,黑洞就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存在。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是无形无象的存在。

为什么老子要称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呢?这是老子对道的一种领悟。而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老子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既然道是产生万物,并决定万物发展的根源和根据,那它就不能是万物中的一物。因为万物中的任何一物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道是万物中有局限性的一物,那它就不可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多样的万物及其发展。有限不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具体的、有局限的某一存在物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本体。成为万物本原、本体的东西一定不是某种具体的存在物,而只能是超越具体存在物的东西。这个逻辑后来被庄子概括为“物物者非物”[3](P585)的命题。

2.超言绝象

通常的事物是有形有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被感知的,但道却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老子指出道超出了人感官的感知范围,人的感官无法捕捉道。他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P447)。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把握,是超验的、超感官的。道不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而且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述。具体的事物是可言说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老子却强调:“道常无名”[4](P8),“道隐无名”[1](P459)。道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与界定。他说:“道可道,非常道。”[1](P442)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本真的道。这样他就把自己所讲的道与其他人讲的可言说的道区别开来。老子认为道无法用言辞来表达,是与他认为道超越感官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按他的理解,人们平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用来指称和描述感官经验领域中的事物;但道是超验的、超感官的存在,因而我们不能用感官经验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来恰当地表述这种存在。即:“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1](P447)道不可说,但离开人的日常语言又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表述它。虽然我们的日常语言并不适合于描述道,但我们还得求助于语言这种工具。老子感到这是出于无奈。他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P451-452)

道既是产生并决定万物的根源、根据,却又为人的感官、语言无法把握、描述。它超言绝象,的确很神秘。老子因此说它“玄之又玄”[1](P442)。关于如何把握这神秘的道,老子提出不能依靠一般感性的认识方式,而只能“涤除玄鉴”[1](P445),依靠直觉。老子的上述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感官和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感官不能认识超感官的东西,语言不能恰当地表述超验的实在。

3.混朴虚静

超言绝象是从负的角度即不是什么的角度来谈论道的。从正面来看,老子认为道处于混朴虚静的状态。混是就道混沌未开的存在状态而言的。老子在论及道时说:“有物混成”[1](P451),“混而为一”[1](P447)。“混成”即混沌未开,浑然一体之意。由于道是一种混沌未开,浑然一体的存在状态,显得很原始,缺少规定性,无法用恰当的概念来加以命名,所以老子觉得它最质朴。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4](P8)老子用朴来形容道,是说道古朴、原始、单纯、缺少规定性,朴素得无法用语言来说它是什么。除了浑朴,老子又用虚静来描述道的特征。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可以为天地母。”[1](P451)“寂”即无声、寂静;“寥”即空虚、无形。老子用寂、寥来描述道,旨在说明道的本然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在老子看来,正是由于道处于虚静状态,才成为万物的始点和归宿。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P443)“冲”即虚。道体空虚,其作用不可穷竭,为万物之根源。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P448)万物最后都要返回根源,根源为道,是一寂静的状态。静主宰动。道混朴虚静的特性是具体事物所不具有的。这也是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致虚守静的本体依据。

4.兼赅有无

老子认为道既是一种无,也是一种有,道兼赅无、有。《老子》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P442)无是用来指称道为“天地之始”的,有是用来指称道为“万物之母”的。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天地之始是一种混沌未开、无形无象、没有具体规定性、不可名状的存在,所以

?

79

?

 第4期李光福:老子之道的意蕴

可以把它称作无。但它又是万物之母,能够产生世界万物,包含着无限的生机,潜藏着世界万物,所以又可以把它称作有。当然这有不是具体物的有。道具有无和有两方面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无来认识道的微妙,可以根据有来认识万物的来源。无与有是用来指称道的,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不过,从逻辑和时序上讲,无先于有,道首先是无,然后才是有。因而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P458)老子通过对道无、有二重性的揭示,是要告诉人们:道一方面是一种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又潜涵着世界万物,具有无限的生机。西汉时期的道家学者曾经比喻说,老子之道就象一个鸿卵一样。鸿卵看上去什么也没有,既没有头又没有尾,既没有翅又没有腿,可是包孕着鸿的一切;道看上去什么也没有,既没有天又没有地,既没有人又没有物,可是却包孕着天地万物的一切。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确切,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所说的道。

5.独立永恒

独立是说道从关系的视角来看是无所依赖,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制约的。永恒是说道在时间上是永存,不会消失。道的独立性表现为:万物依赖它,而它却不依赖万物;万物效法它,而它却不效法万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452)“自然”即自身的那个样子。道是按照自身内在的状况而作为的,它无所效法。如果有所效法的话,那就是效法其自身。由此看来,道是一种绝对至上的存在。老子说道“独立而不改”[1](P451)。所谓“不改”是说道不会消长存亡,而永恒存在。在老子眼中,事物在变化中都会消失,唯有道是“常道”、“恒道”,永远不会消失,“自古及今,其名不去”。[1](P450)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P444)这里说的“谷神”、“玄牝”,指的都是道。谷指山谷,山谷空虚而无一物。道无形无象,但有使万物生存变化的神妙作用,所以老子称它为谷神。牝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由于道有生育天地万物的神奇功能,因此老子又将它称为玄牝。在老子看来,道不生不死,永远长存,其生育万物的功能永不衰竭。老子的这个思想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在眼前这个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着的世界背后,有一个产生并决定世界的绝对、永恒的东西存在。

6.自然无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1](P452)。这句话也可以作这样的诠释:道是以自身为依据,顺其自然,自然而为的。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这一特性,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P462)德与道紧密联系,是指万物从道那里获得的内在规定性。德分有着道,体现着道。道以及体现道的德之所以被尊崇和珍视,就在于它们顺其自然,而不发号施令,有意干涉万物。在老子看来,道生养万物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而是一种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P456)“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道永远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的,但生天生地,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无不是它的所为。老子盛赞道自然无为的特性,说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P462)。生育万物却不占有万物,成就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使万物成长却不主宰它们。道没有人世间的占有欲、支配欲和表现欲,而具有博大无私、谦虚不骄的美德。老子据此要求人们效法道,学习道的高贵品质,在社会政治领域奉行无私之爱和不干涉主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P1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1)道是老子对世界的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一种把握;(2)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念;(3)道是神秘的、超验的存在,而不是具体的存在物;(4)道产生并支配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但却无意志、无目的性。由此可见,道既不是一般感性的物质实体,也不是有意志的精神实体。由于道超越人的感官,不能为人的感官所反映,所以我们不能将它等同于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我们顶多只能说它具有物质的某些属性或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物质。虽然道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并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它无意志、无目的性,我们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类似于上帝或绝对观念的精神实体。道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它似乎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精神的范畴。

三、道的价值

老子的道是作为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所以然的追寻而提出的。作为对世界所以然的追寻,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道为无,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思想,给出了一个宇宙始于无,又要复归于无的演化模式。当代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对老子的道与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认为道隐含着场的观念[5](P174-176)。而现代宇宙大爆炸学说则认为,宇宙是从简单向着复杂演化的,越往早期,宇宙的状态越单纯。宇宙的初始是一个不能用自然方法理解的奇异点或混沌状态。这个难以理解的奇异点或混沌状态

?

80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发生大爆炸,急剧膨胀,从无序到有序,于是逐渐形成宇宙万物。这个理论与老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4](P8)、“朴散则为器”[1](P453)的观念具有某种惊人的一致性。“朴”有混沌、单纯、质朴之意,器是对各种具体事物的总称。老子的这段话可以作这样的解释:道混沌无名,是最小的质点,但却具有奇异的威力;它发散、膨胀,就生成世界万物。当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宇宙创生于无”的理论也接近于老子道生万物,宇宙始于无的观点。有人据此断言,这似乎标志着现代物理学正在寻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P458)这类古老哲理的物理解。英国物理学家基理本(Grid-bin)关于宇宙由奇异状态开始膨胀,后再收缩回来,然后无限地重复这循环的观点[6](P233),简直就是老子宇宙循环论思想的再现。这表明老子的道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的道既是作为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所以然的追寻而提出的,也是作为社会人生的价值依托而得到推崇的。老子视道为人的世界的价值源泉和最高的价值依据,希望人类效法道、遵照道的精神生活。在道德上,他主张人类学习道的高尚品质,“为而不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P449),体现道大公无私、博大仁爱、质朴无华、谦虚不骄的品性。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把道自然无为的特性作为治国的指导原则,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1](P465)提倡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肆意妄为,呼吁统治者尊重人民的自由,减少干预,以便让人民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和发展。这是中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源头,并且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据当代英国哲学家约翰?詹姆斯?克拉克研究,西方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原理源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或直接受到老子这一思想的影响。[7]

在老子那里,道不只是人认知的对象、人类社会的价值来源,更重要的是人信仰的对象、人心灵的安顿之地。他把道作为人生的精神依托,把与道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P450)“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1](P451)道是老子针对当时天的权威发生动摇,人们对天的信仰失落,而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为克服虚无主义,而为人的心灵提供的终极依托和安身立命之所。由于老子所讲的道具有绝对、永恒、至上的品性,所以后来的道教就把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作为自己的根本信条。老子之道这方面的意蕴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确立人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是世界的最高存在的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推倒了上帝、天神创造万物,上帝、天神主宰万物的神话,显示了无神论的旨趣。它突破了把天作为最高实在的思维局限,体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它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高高的道的丰碑,从而使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崇高的概念和传统中国人最崇高的信仰。从古至今,许多志士仁人都毕生致力于求道、得道、体道、行道、宏道。老子的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老子的道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社会人生价值。它深邃的意蕴令人惊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今天领略它,也可以获得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校定文[A].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张默生(编著).老子章句新释[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8.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晋)王弼(注).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3.

[6]梁燕城.破晓年代——后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1999.

[7]迈克尔?瓦蒂基奥蒂斯.意义重大的思想[N].香港:远东

经济评论,1999-06-10(06).

?

81

?

 第4期李光福:老子之道的意蕴

老子道论浅谈

2012年5月社科纵横May,2012总第27卷第5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27NO.5 《老子》中,“道”字前后共出现72次,但在不同的章句中,道却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老子的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是宇宙本质万物的本体;道是一种规律;道是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典范;道是一种心灵境界。 一、实存本体意义上的“道”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本体之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它超越具体有形的存在,是万物之所生的总原理,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总生机。本体之道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创生天地万物。同时本体之道也是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四章)这说明万物因道而得以存在。本体之道在创生万物后,并没有消逝而是很自然的发生一次角色转变,内化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德”。关于这点陈鼓应讲得很清楚:混一的道在创生活动中内化于万物,成为万物的属性,这就是“德”[1]。作为宇宙本源和万物本体的“道”有以下特征: 第一,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道虽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得,但这个看似虚无的道,绝非空无所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这说明道不仅有实物有形象,而且有信息可见,是具有物质性的实存,是有无的统一体。 第二,道气相联,道本身具有气状特征。老子并未明确表示道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气体,但是《老子》里多处描写,仍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气体状态。他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抿之不得,名曰夷。……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十四章)这说明道是 无形无色无味,无始无终,不别上下,无分明暗,浑然一体的。这种特征与“气”的特征很是契合。而此后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更说明了道浑然一体的气状特征。《列子·天瑞》篇中记载: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2]。冯友兰也表明“一”是种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气体[3]。 第三,道无始无终,超越时空无限存在;是独立不改,唯一常存的;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万物之母,为我们的感官无法把握。“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二、规律之道 道在老子哲学中也指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对规律之道做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一)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反”是道运动的根本方式。“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强之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可以理解为“返回、循环”[4]。除了用“反”,“周行”也是老子描述道运动方式时常用的词。“周行”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当道作用于万物时,万物也依此规律其运动发展终要返回到基始状态,即道生万物,万物死灭又复归于道。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万物发展变化最终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本根是种虚静状态。 (二)道法自然 道的运动以“自然”为法,以自然为归。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5]。道的本性就是顺自然。道在作用于 老子道论浅谈 王美美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内容摘要】“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创的,他通过新的方法建构起一个思路开阔,范畴众多,具有鲜明哲学思辨色彩的道的思想体系。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人们治国处世的准则又是心灵的最高境界。 “道”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道无为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5-0123-02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项目“伏牛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关系研究”(2011B5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美美(1984—),女,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研究中心助教,主要从事先秦思想文化史研究。 123

浅谈老子的修身之道

摘要:我们当继承老子的智慧,豫而谋而后定,行不躁进,择善而从,犹而自省慎独,戒慎戒惧,常不放肆,偐而庄敬如宾,虚心谦退,必信必诚,涣而去私存妄,无所障碍,敦而敦厚淳朴,不受污染,不假雕琢,旷而虚怀若谷,宽容万物,浑泽尔浑然一体,超凡脱俗。 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读老子中的人生哲学,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老子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去锤炼的。 纵观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绵不断而波澜壮阔的长河,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中绮丽的瑰宝。儒家的道德学说以伦理为重心和目标,以此密切相关的性情修养也配合并服从这一重心和目标,这样一种修生之道在后代为历代官方所提倡,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老子开创并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提供了与儒家迥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生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之道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老子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精辟而晓畅的诗文,来深入浅出的阐释出善为道者的心灵境界和人格品性。老子认为,善位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他们幽微精妙,他们玄奥通达,他们渊深蕴藏,不是常人所能认知,所能想象的,因此,只能勉强的为他们形容,于是,老子运用他的超人智慧,记录下如珠妙语,从古代真人的言行举止,外在的气象、形象、性格、气质等等到其内心世界,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心身合道。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修身之道“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次。”“敦兮若若其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一无名之朴”。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文/珞熙四月二十四日 (一)老子谈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章便这样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不知道在其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在于天帝之前。 无论古今中外,达到成功高峰之心人皆有之。一人成功,必有其道。而古人对成功之道也是众说纷纭。其中,老子谈到成功之道时说,在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中,走向成功。更要在觅道中,悟道而后行道。老子也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有物,有精,有信,人便可悟其道,而行其道。 老子既讲“有为”之道,又强调“无为”。正如他在《道德经》里讲到,“道无为而无不为”。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所不为的成果。大道无为,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得整个宇宙和谐有序;统治者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可使社会和平安定;自我无为,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可使自我健康长寿。这里,宇宙、社会、人生是“实”、“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无”,实与虚、有与无是辨证统一的,欲治实、有,必守虚、无。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即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则“无为而无不为。”大道之性体现了无私、无欲、无争、守柔、贵弱、谦恭、纯真、诚信、公平、正义、仁慈等特性,道性既是朴性,体现于人即为“上德”。人人真朴,社会自然淳朴安定。 著名的国际大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搞数学。”人的一生说漫长,其实很短,几十个春秋便与世长辞了,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件事,过多我们会无暇顾及,太少我们又会怨声载道,唯独有一件特别之事会让我们终身追求而乐在其中。成功之道并非你选择得越多,成功的机率就越大,而是当你确认了这一件事后,投入的精力越大和准备越充分,成功的机率才越大。三心二意终其败;一心一意终其成。 老子还倡导“大器晚成”。就如一把木剑与一把玉刀,还与一青铜大鼎的制成过程相比,玉刀比木剑的制作过程要长,而青铜大鼎的雕塑过程又要比玉刀的长和精致。只有经过积年累月的沉淀终可成大器。然而,在如今物质横流,经济飞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很多人说,大器晚成太不合时宜,而应是大器早成,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紧随时代的脚步。老子的该思想真的不符合时代发展了?那么文化快餐又该如何解释?众多昙花一现的人才难道就是大器早成?并非矣。老子的大器晚成讲求的是,经过一步一步的积累和沉淀,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并非时下许多文化快餐的人才。 老子在讲述成功之道时,还主张“守柔曰强,弱之胜强。柔,守柔,贵柔,以柔克刚。”以一种以柔克刚,以柔达到成功的理念来走向成功。所谓柔胜刚强,就是不要怕自己柔软,而是要担心自己是否守得住这个柔弱。正所谓,海啸来了,狂风暴雨来了,大树倒了,而小草依然可以生存下来。地震来了,高楼大厦倒了,而小平房却依旧在。这倒也证实了以柔克刚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 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由“观”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 道本为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名言所显者,为道之迹。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诠矣。 “无名”,指道而言。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是其证。“始”与“母”,互文见义。二者是统一的,指本原而言。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是其证。无名本无迹,然非离其迹者。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有迹以应事,故万物之本始必显于有名。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故有“观妙”、“观徼”之说。“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注家多以“常无”、“常有”断句。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甲本),三十四章论道亦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今本)。足以证明以“常无欲”、“常有欲”断句是对的。“无名”、“有名”与“无欲”、“有欲”是紧密相关的。三十七章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是一章的一个注脚。就是说,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也就是通过“观”以达道。 如何“观”?这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它所表现的,是从人的修养、修炼而转出的生命智慧。此章把“观”与“欲”联系起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无欲、有欲,非单指欲望而言。“常无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常无欲”,实质上就是“无知无欲”。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自然物之“欲”,甚少而恒定不变,食草动物只能食草,食肉动物只能食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狗改不了吃屎。人却不同,“物与欲相持而长”(荀子语),其欲望花样翻新,靡有穷极。原因即在其有“知”以作分别。故老子以“知”与“欲”相连属。人心之乱,以其多欲。而欲之多以至于脱离自然的轨道,悉由于”智”。而此“智”或“知”所作的分别,亦非指实然义的区分,而是一种虚妄的价值分别。事物有实然性的差别,如高和低、长和短,这是一棵树,那是一头牛之类,这是自然真实的差别。人的理智,又同时能于此自然的差异之上,妄作价值高下的区别,如人的“自师其心”、“自贵而相贱”、“名实未亏而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精)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笔者还认为,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影响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金岳霖《道论》。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所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

论老子的“常道”和“非常道”

论老子的“常道”和“非常道” 小蕊 (黑龙江大学 ####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 摘要:《老子》自成书以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解析方向。道教强调其养生,儒生强调其玄学,近代学人则强调其哲学观念,企业家又强调其管理精髓,就连普通大众都能够从中找到其处世依据。可以说对《老子》的解析泛而滥之。但无论各家对其解释如何,最终总归很难自圆其说。探其根由,在于众人皆在“功利主义”的操纵下对其进行解析,而并没有去探求其根本实质,尤其是没有弄清“常道”和“非常道”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论文着重解析“常道”与“非常道”,并在其基础上对他们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求“常道”与完善“非常道”的目的与注意点。 关键词:常道;非常道,求常道,完善非常道 The theory of Lao tzu's "Eternal truth " and "Temporary right " Small core (# # # #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 # # #) Abstract:"Lao tzu" since its book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nalytic direction. Taoism emphasizes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Confucia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metaphysics, modern scholars emphasize its philosophical ideas, entrepreneurs and emphasize its management essence, even ordinary people can find its basis in one's life. Can sa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Lao tzu" pan and abuse. But whatever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ally it is hard to justify. Agen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all people under the manipulation of "utilitarianism" to parse, and did not go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substance, especially there is no clear "Eternal truth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ry right ".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parsing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 , and on the basis of th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line "Eternal truth " and"Temporary right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way. Keywords: often; "Eternal truth " ;"Temporary right ",Practice the truth

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含义相同(正确认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汇总

正确认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四、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含义相同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在对“道”的理解上,庄子并没有要超越或篡改老子的“道”的意思,往往还要借老子之口来谈“道” ,而且也只是借老子之口对“道”的思想加以暗示,或者对一般人对“道”的粗浅、形式化的理解加以否定, 从而说明“道” 的深奥含义, 但都没有一处直接论述究竟什么是“道” 。庄子应该认为, 老子对“道” 的认识已经足够到位, 不需要再作任何增益; 同时, 对“道” 再勉强作出的任何解释, 同老子对“道” 的描述比起来, 都会显得庸俗。所以庄子都是直接使用老子“道”的概念,不作任何改变。在庄子那里, “道” 的含义仍然是老子所描述的“道” ,是站在纵观宇宙循环演化和自然界万物共生的高度认识到的、完全是作为最为理想的存在的根本的自然性、和谐性。应该说, 我对老子的“道”作出自然性、和谐性的解释,同样可能会让人由此产生一些肤浅、庸俗的认识,我们对“道”的认识和称谓,还是应当在无奈地作出浅分细析之后,最终回到老子的原有的立意和称谓上来。不过,庄子的宏绰玄妙、恣肆汪洋的语言描述,又将“道”的思想引向了极度神秘的深渊,促成道教的产生,我想这又不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因为作为宗教的道教,只是剥取了“道”的思想的华丽外壳而已,其实质是成了迎合世俗神异崇拜心理的一种感召工具。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没有着意论述老子详谈过得的“无为” 、“不争” 、“柔弱” 、“处后” 、“谦忍”等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也没有重复再谈老子论述过的、这些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是一种成功之道。庄子只是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老子指明的这些合于“道” 的立身处世方式, 暗自证明了他对老子思想的认可。庄子取得了世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使他能够同老子一起站立在从古到今的人类思想认识的巅峰之上。近代以来,除了卡尔 . 马克思能与他们比肩, 难有人能望其项背。然而世人对庄子的误解可能比对老子的误解更为严重, 即认为老子的思想尚有积极成分, 而庄子思想更是消极避世, 自由放任, 所以想 让人们认可庄子,就比让人们认可老子更为困难得多。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天道即人道,以天道入人道,以大仁大善为仁善,才是大道之所在。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 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 一、前言 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后来,老子对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于是就辞掉了“守藏室之吏”的职务。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便盛宴款待了他,当然这一顿饭不能白吃,老子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老子》当作饭钱。于是,便有了《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逍遥自在吧。 流传至今的《老子》有众多版本,各种版本的篇章结构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之处是都分为上下两篇,但是上下两篇的顺序却不同,一种是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代表的“道”上“德”下的结构,一种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为代表的“德”上“道”下的结构,另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楚简本《老子》却没有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并且章次和今本也大不相应。所以,参之以《韩非子》注解的顺序。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不分章节,到了两汉之

对老子道的理解教学文案

对老子道的理解

精品资料 对老子道的理解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含义博大精深。在老子《道德经》的不同章句里,“道”有着不同的涵义。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大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第二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第四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 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作为万物本原的道,它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它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换言之,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万物来源于道,又内含着道而得其生命之常。 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无形无象;又不能说它无,因为它时刻化生着万物。所以道之体是无,道之用是有,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两者同出而异名。他说: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形无象处去认识道的微妙,经常从有形象处去认识万物的终极。这两者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深远玄妙的,是天地万物、一切玄妙产生的总户。 通常的事物是有形有象,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被感知的,但道却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老子指出道超出了人感官的感知范围,人的感官无法捕捉道。他说: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为人的耳目感官所把握,是超验的、超感官的。道不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而且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述。具体的事物是可言说的,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但老子却强调:“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与界定。他说:“道可道也,非恒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浅谈韦小宝的成功之道

浅谈韦小宝的成功之道----适应环境 柞水县中学徐家瑞 提及、想起韦小宝这人,让人觉得好是熟识。总好象在哪儿见过似的。因在一些场合、在一些人的身上,总忽闪着韦小宝的影子和举动,这都可称之为“韦小宝式的人物”。韦小宝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的生存只有在特殊条件下、特殊的机遇下、特殊人物命运的配合交迭下,才产生了韦小宝这特殊的人物及与他相关联的非同寻常的是非恩怨来。 细细想来也很是令人纳闷,出身很低微的韦小宝为却能在官场、武场、情场以及帮会、邪教、江湖场,甚至境外、国外等各个不同的复杂的危险的场合都能旋转自如,如履平地,屡屡得手;读书不多,却智商不低;韦小宝人生之途险象环生,但却吉人天相,逢凶化吉,平步青云;不学无术、洋相百出的韦小宝,但却时常能口吐珍珠、“妙”语连篇;只凭使一点“三脚猫”功夫,却能制服江湖众多高手;……这都是因为,韦小宝从出身的环境里学到了应付一切险恶环境、人物、事件的能力,掌握了保护自己、战胜敌手的法宝——适应环境。 韦小宝自小在妓院中生长,在那里是要笑脸迎对各种人,纵然你很是不喜欢。为了求生存和取得胜利,对于他没有什么是不可做的,偷抢拐骗,吹牛拍马,什么都干。这些坏事做来心安理得、游刃有余之至。人的生存是人的本能第一要义。在皇宫和官场等地方要生存,也只能不讲道德,讲假话不打草稿,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为了克敌制胜,就毫无道德可言,因为这样的环境是没有正人君子的。而韦小宝生存得活灵活现,得心应手,滋滋润润。韦小宝无疑是成功者。这个市井小流氓小无赖,靠的是在妓院里跌爬滚打、看思学摹而得来的功夫,如溜须拍马、撒谎行骗、赌咒发誓、落井下石、偷窃扒拿……居然在大官场——皇宫找到了用武之地,且屡屡得手,屡建奇功、加官进爵、最后官至“鹿鼎公”。为什么?因为这样的“环境”需要韦小宝式的人物来周旋,也适应韦小宝式的人物展示手段。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上,有的人原本貌不惊人,平庸无能,但忽而进入了一个适宜于他的“环境”,就即刻生龙活虎,神采飞扬,不会讲的也会讲了,不会做的也很快会做了,说什么象什么,做什么成什么,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什么险情都能淌得过。也真是神了!让人难以相信,但的确是有这种现象的存在。这就是“环境”的魅力。韦小宝的成功,无疑是得益于“环境”的功劳。不是有言道:“环境造就人”么。当然也更是他能适应这个环境。 韦小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金庸以其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的艺术精灵,“《鹿鼎记》是我目前为止的最后一部小说,所写的生活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妓院,皇宫,朝廷,荒岛,人物也是完全不熟悉的,韦小宝这样的小流氓,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半个。扬州我从来没有到过。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身上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适应环境 ....,讲义气。”中国的自然条件恶劣。耕地少而人口极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等古代伟大的民族消失了。中国人在极艰苦的生存竞争中挣扎下来,至今仍保持着充分活力,而且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当然是有重大原因的。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 理论来看,大概主要是由于我们最善于适应环境 ....。 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遗憾的很,高尚的人在生存,在竞争中往往是失败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高尚者被卑鄙者杀害的记载,这使人很不愉快。然而事实是这样。如宋高宗与秦桧杀了岳飞,而不是岳飞杀了秦桧。有些大人物很了不起,但他们取得胜利的手法却不怎么高尚。例如唐太宗杀

老子与道论文

老子与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大智慧的象征,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他的道家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极具原创性,但有其文化积累、经验性和实践智慧为基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之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身份及其知识结构,对于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世界本源,而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由道路之道上升为具体规律或法则之道,再上升为普遍规律法则之道;最后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之道。而老子实现了这最后最关键一步。老子贡献就在于以“道”为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道家哲学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左传》、《国语》中,人们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转变。而老子对道最关键的提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源范畴,即作为本源之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更深远了。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起源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没根据的,有点根据的都有,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但这

些都未能说清世界的本源。寻找一个最终的本源来作为人和万物的开端,寻找一个最高统摄物来说明宇宙和人生,这是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基所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墨子的“同归之物”、屈原的“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的本然状态等,都是此种寻找探究的结果。老子的思考更早并落实为“道”。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发现天下有始、有根、有母。其思维的路线有二:一从具体事物的往复运转和生灭变化来推测其将来之所归;一从具体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产生的源头。老子的这种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同一问题,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举一个例子,中国为什么会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会说这是人们不断起义反抗的结果,还有人会说朝代更替就像事物新旧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但这都没从本质上回答问题,该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当一种社会制度不适应当时社会,并阻碍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只有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制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国家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之无为思想 摘要:《老子》中曾经提出:“有与无,乃是万物之根源”。而“无为”,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更是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原因、内涵、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以及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那句“天下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即无,由无生成有,即一,从而二而三而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 “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老子的“无为”,也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是指“本然”、“自然而然”,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庞朴先生在《道家辩证法论纲》中又指出:“无”字被选定为道家的哲学范畴,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在甲骨文中,“無”(无)字是一个舞蹈者的形象,“無”和“舞”本是一个字。舞蹈是侍奉神灵的一种动作。而神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们通常在舞蹈时想象其存在,并只有利用舞蹈的模拟动作或者叫舞蹈语言去与之交谈。以舞蹈事神的工作,慢慢分工到一些专人身上,他们是“巫”。这些“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的“巫”,在原始人看来,他们与事神的“舞”以及舞所事的“無”(无),也是混沌一体的,于是也以那同一个图形来表示。这些巫心目中的“無”(无),不仅不是虚空或没有,而是主宰万物、支配一切的神圣的“有”。这样的“無”(无),正是后来道家思想的源头。 正因为“无”的原始意义是“似无而实有”,因而就其本义而言,“无为”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似无而实有”的行为。 老子当初提出“无为”概念,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有为”。当时的情况是:列国争城掠地,贵族骄奢淫逸,苛政猛于虎,法令多如牛毛,人民怨声载道,暴动彼伏此起,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所致。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在《老子》书中,“有为”只此一见),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另外,“我(指贤明的君王)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因为在老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无与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相互的转化,无会生有,有也会成无,老子正是通过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