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随其星建,以标月名。)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古印度的礼仪共分为九等形式:第一,善言问候;第二,低头致敬;第三,举手与头齐平,再行作揖;第四,双掌合于胸前,然后鞠躬;第五,单膝下跪;第六,双膝下跪;第七,双手、双膝着地;第八,双肘,双膝及额头着地;第九,全身俯伏于地。以上九等礼仪,只行一遍,无需重复。跪拜于地,歌功颂德,是谓最高礼敬。若处远方,则以头触地,或低头至手;若在近处,则用舌舐对方的教,用手抚摸其脚跟。则=凡是传达旨意或接受使命,都要撩起衣服,长跪于地。长辈与贤者接受他人礼拜,必须也有抚慰之语。或者按摩头顶,或者轻拍其背,温言教导,以示亲热仁厚。出家僧人受人礼敬之后,只是酬以良好的祝愿,而不以更多的礼节来答谢跪拜之礼。各人视其崇拜对象,用绕行方式表示礼敬,有的只绕一圈,有的重复三圈,如果心有特殊愿求,则随意增减圈数。

古印度的病死极为特别,凡是染上疾病,都要绝食七天。在此绝食期间,往往能够康复;确实不能康复,方始服用药物。药物的种类、名称各有不同;医生的诊断、医术也互有差异。人死后举行丧礼,亲友哀哭号叫、撕裂衣裳、自拔头发、拍击额头、捶打胸膛。未曾听说有过固定式样的丧服,丧期也没有一定天数。尸身殡葬,有三种形式:第一为火葬;第二为水葬;第三为野葬。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题(附答案)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下列有关法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朝颁布和施行《大明律》和《大诰》,加强了君主集权 B.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 C.《查士丁尼法典》巩固了皇权,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D.苏俄颁布的《土地法令》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农奴制的残余 2.“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 B.大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C.大学课程受基督教会影响 D.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3.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A.西欧封建制度迅速瓦解 B.教皇鼓励市民自治 C.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D.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4.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 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A.减轻赋税B.争取自由和自治C.废除等级制度D.反对基督教会6.“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7.下列关于拜占庭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又称东罗马帝国,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②以罗马为首都。③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博采众长,即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后世影响深远。④拜占庭帝国最著名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他颁布了《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带答案)(1)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是() A.《人民宪章》B.《共产党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论联合政府》 2.对下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 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3.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A.减轻赋税B.争取自由和自治C.废除等级制度D.反对基督教会4.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扩张和封君封臣制的形成”纳人同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合适的专题名称是 A.西方奴隶社会最终形成B.古代帝国衰落启示录 C.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D.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5.下列关于拜占庭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又称东罗马帝国,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②以罗马为首都。③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博采众长,即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后世影响深远。④拜占庭帝国最著名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他颁布了《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的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是 A.阿拉伯帝国B.波斯帝国C.查理曼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7.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该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8.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免赋税特权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③司法特权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读百家讲坛之《大唐西域记》有感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但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玄奘知道后,

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当他来到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暽火四处游荡,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讲,乃是早有准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嘖不久,玄奘失手打翻沉水电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下誓言: “宁可向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嘖。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进,忽然发现一片草场,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摘要:《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传奇故事、神话和寓言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它开启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先河,同时,它还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着不可抹灭的联系。这一切都注定着《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取材报告文学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古今中外,对其的研究不胜枚数。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的对它进行分析、阐释、评价。作为宗教经典,它既详细的描绘了佛教的起源、传播,同时也给出了细致的其他宗教力量的分布。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大唐西域记》一文中即认为:“关于印度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宗教力量的对比,关于佛教的几次结集,关于大小乘力量的对比,关于小乘部派的分布情况等等。离开了《大唐西域记》,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的”。作为地理著作,它所描写地区的广泛,地理风貌记载的精准,都是同时代作品所难以匹及的。王世平在《大唐西域记价值再认识》中即说到:“《大唐西域记》所描写的地区,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而这些地区古代地理的记载非常少,因而《大唐西域记》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作为历史宝库,它不仅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必不可缺之书,同时,也为西藏、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等地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史籍与补充。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即说过:“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是决不会估价太高的”的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 1、故事:小说取材中心 《大唐西域记》共计十二卷,详细记载了玄奘西游所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理、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其中亦包括大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怪诞荒异,新鲜有趣,充满异域风情。 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本事”是经常被研究者们考究的东西,特别是传统小说,几乎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在“本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甚至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小说中都会有着呈现。而《大唐西域记》中丰富而有传奇色彩的异域传说,自然也成为了大多数小说创作者的取材中心。 如《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卷三有“佛牙伽蓝及传说”的故事: 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昔讫利多种之灭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随利居。有一沙门,游诸印度,观礼圣迹,伸其至诚。后闻本国平定,即事归途。遇诸群象横行草泽,奔驰震吼。沙门已见,升树以避。是时群象相趋奔赴,竞吸池水,浸渍树根,互共排掘,树遂蹎仆。既得沙门,负载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沙门于是拔竹傅药,裂其裳,裹其足。别有大象,持金函授与病象,象既得已,转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 案新人教版

希波战争中希腊取得了胜利,那么希腊取 胜的原因有哪些?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亚历山大16岁时就跟随父亲四处征 战,终于控制了希腊。他父亲曾感叹:“我 的孩子,征服属于你的领土吧,马其顿对 你来说实在太小了!”不久,他继承王位 开始了征服。 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亚历山大 大帝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了解马其顿的 强大、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和帝国的建立 (定都和范围) 展示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归纳亚历山 大东征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答案: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希腊军民的英勇战斗。 讨论希波战争的影响。 看教材,理清线索。 根据图片所展示的箭头归纳亚历山大大帝 东征的过程 学生根据图片归纳东征的路线 ①读地图罗马的扩张,了解罗马最大的疆 域及其时期; ②看插图《罗马古道》和《引水渠》以及 第38页小字认识归纳罗马黄金时代的概 况。 ③回忆中国历史的“丝绸之路”、自由阅 读卡内容,认识罗马帝国的对外交往。 ④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如何认识理 解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 ⑤看课文第39页小字,了解罗马罗马文化 传播的表现。 学生看书本归纳整理讨论并形成认识战争 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传播了文化

反思完善 教学札记 教学中整合教材,用图片和文字材料,拓展资源;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能力,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需探讨的是如何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罗马帝国的扩张一目有机联系在一起。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波斯希腊 文化得以 保存和传 播 亚历 山大 远达 印度 传播希腊 文化 罗马 帝国 地跨 欧亚 非 促进文化 的传播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含答案(2)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D.市民阶级的出现 2.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反对教会,批判神学而被捕入狱,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在西欧封建时代,经常会有人因思想或学术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这种现象说明了() A.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C.西欧封建国家内部管理权力分散 D.西欧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3.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 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谚语中,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5.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平民的日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指的是 A.资产阶级B.封建贵族阶级C.市民阶级D.无产阶级 6.2019年4月15日,法国重要活动场所巴黎圣母院失火。值得欣慰的是巴黎圣母院祭坛、十字架和耶稣的荆棘王冠等珍贵文物幸免于难。文中空格处应为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7.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中“启下”、“开来”指的是() A.兼收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B.并蓄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 C.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8.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其中属于“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法典》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案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利用当代世界地图,查找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 3、探讨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联系,掌握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思考探究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存在着哪些异同点?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有什么联系? 2、议论解疑综合归纳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人文素养增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现代奥运会中来源于古代世界的战争的一项比赛项目是什么? 2.马拉松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 3.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4.理解“身在罗马,就象罗马人一样行事”、“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谚语的含义。 5.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出示课件,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1 、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长距离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

【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带答案

【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模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 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 D.少地、无地农民 2.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该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3.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其中属于“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帝国的扩张D.基督教的传播 4.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 A.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B.联络同乡之间的友谊 C.开展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D.完全脱离教会的控制 5.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处应该填写 A.城市的兴起 B.农业的发展 C.科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6.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新年号为“令和”。这是日本自公元645年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日本首次使用的年号是 A.大化 B.德川 C.明治

D.裕仁 7.12世纪,西欧大学兴起,被喻为中世纪教育的“最美好的花朵”。其内涵是大学A.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影响B.成为了当地的教育文化中心 C.拥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权D.成为了各种思想交流的场所 8.《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9.依据下边知识卡片所列内容,判断该国家是 A.希腊B.马其顿 C.波斯D.拜占廷帝国 10.“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高于王权 11.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下列有关法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朝颁布和施行《大明律》和《大诰》,加强了君主集权 B.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 C.《查士丁尼法典》巩固了皇权,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D.苏俄颁布的《土地法令》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农奴制的残余 12.“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13.19世纪60年代,日本“废封建,置郡县,统一兵力、财力于朝廷”,据此判断日本实 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封建制度B.发展资本主义 C.增加朝廷财力D.加强中央集权 14.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脂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A.亚历山大帝国B.法兰克王国C.阿拉伯帝国D.拜占庭帝国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随其星建,以标月名。)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随堂练习(有答案)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知识讲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 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这是希波战争最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亚历山大即位,经过他的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伴随东征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出现了交流和发展,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中。 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也被打通。 【能力拓展】 希波战争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这场世界史上重要的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重要的影响深入的想学生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建议补充一些素材资料,如马拉松战役,以此丰富这部分内容。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91年,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也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第二年,波斯大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米太亚得率领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在地域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以此分析当时经过亚历山大的东征使整个帝国成为当时主要的世界文明的汇集地。 在讲解罗马帝国建立最初二百年间的历史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时期罗马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同时,这个时期的罗马于外部有和平交往。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忆已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易错点提示】 希波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张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对于战争要辩证的复习,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正确认识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罗马帝国与外部的往来方式既有战争也有和平方式。罗马帝国在其繁荣时期,与北欧、印度、中国等都有贸易往来,说明其与外部也有和平的往来。 【经典题目】 1.一个月后,伦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我国选手将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项目,而这个运动项目则源自世界古代史上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是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 【答案】A 【解析】马拉松比赛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 2.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冲撞。其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奇的旅行——《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请简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对外扩张的情况。 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它的主要居民是波斯人。建立后不久,即开始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波斯先后征服了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三次入侵希腊,史称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注意马拉松运动的来历)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背景:公元前4世纪,希腊内部矛盾激化,希腊极盛时期过去。在希腊的北部的马其顿国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简述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路线及结果: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远到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名言:条条道路通罗马) 1、请说出罗马帝国在2世纪时的疆域四至: 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在最初约200年间,由于战争停止和统治加强,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2、如何评价罗马对外扩张?罗马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1)、评价: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征服地区的文明的发展。 (2)、影响:罗马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丁语也不断地向外传播,拉丁字母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罗马法是人类的重要遗产。基督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四、问题探究: 1、人类交往的方式主要有哪两种?其主流是什么?你赞成哪种方式,原因是什么? 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或战争)。和平交往是主流。赞成和平交往。原因: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文化,虽然战争也能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但这种方式到处充斥着暴力和血腥,不如运用和平的方式来进行交往。 2、“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句话说明了罗马的强大和身为罗马人的自豪感;第二句话反映出罗马帝国的交通发达和疆域的辽阔,同时也反映出罗马盛世局面的一个侧面。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 印度人创造了从0 到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把它加以改造。12 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020年南阳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0年南阳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中世纪德国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最有利() A.市民阶级B.封建主C.国王D.教会 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3.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4.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反对教会,批判神学而被捕入狱,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在西欧封建时代,经常会有人因思想或学术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这种现象说明了() A.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C.西欧封建国家内部管理权力分散 D.西欧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5.12世纪大学在欧洲兴起。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上述材料说明欧洲大学 A.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B.是城市自由和自治的产物 C.由于选拔官吏的需要而产生D.都是教会学校 6.下列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C.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D.领主可随时将分给自由农民的“份地”收回 7.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帝国对于法学的主要贡献有() ①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制定用于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④制定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琅城市民的斗争,该斗争的目的是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习题(含答案)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曾经统一了战乱不断的希腊诸邦,并征服了波斯、埃及和许多其他的王国,直至印度边界。他的传奇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他是谁?() A. 凯撒 B. 屋大维 C. 亚历山大 D. 穆罕默德 2. 下列国家中曾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有() ①波斯帝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古巴比伦王国④埃及⑤罗马帝国⑥奥斯曼土耳其⑦阿拉伯帝国。 A. ①②⑤⑥⑦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③④⑤⑦ D. ①②③④⑦ 3. 下列封建帝国中,没有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是() A. 查理曼帝国 B. 东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 下列文明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①阿拉伯数字传播②马可?波罗来华③亚历山大东征④大英博物馆陈列圆明园文物。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5.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的是() A. 查理?马特 B. 屋大维 C. 亚历山大 D. 马可?波罗 6. 和平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下列图片与“和平交流”无关的是() A. B. C. D. 7. 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是() A. 伯利克里 B. 屋大维 C. 亚历山大 D. 穆罕默德 8. 奥运会中有马拉松长跑的运动项目,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运动项目有渊源的历史事件是() A. 希腊内战 B. 希波战争 C. 斯巴达克起义 D.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9. 2015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于2015年1月3日(星期六)8:00在我市举行。马拉松长跑项目源自古代历史上的() A. 希波战争 B. 布匿战争 C.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 十字军东征 10. 今天的“马拉松长跑”与古代雅典人的哪次战争有关?() A. 特洛伊战争 B. 希波战争 C. 波罗奔尼撒战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卷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3.“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 B.大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C.大学课程受基督教会影响 D.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4.12世纪大学在欧洲兴起。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上述材料说明欧洲大学 A.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B.是城市自由和自治的产物 C.由于选拔官吏的需要而产生D.都是教会学校 5.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扩张和封君封臣制的形成”纳人同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合适的专题名称是 A.西方奴隶社会最终形成B.古代帝国衰落启示录 C.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D.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6.下列谚语中,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使得 A.雅利安人大举入侵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封建等级制度形成D.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8.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其中属于“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B.《查士丁尼法典》 C.罗马帝国的扩张D.基督教的传播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3)

【典型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 案)(3) 一、选择题 1.“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高于王权 2.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 3.11~14世纪的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工厂制度普遍确立B.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封建庄园经济逐步繁盛D.农村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 4.“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学校……注重教授商人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法学。”这反映出当时的大学 A.大学生必须先上基础课程 B.大学课程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C.大学课程受基督教会影响 D.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5.“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是A.古希腊罗马文化B.阿拉伯文化C.伊斯兰文化D.两河流域文明6.下列谚语中,能反映中古欧洲社会等级制度特点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7.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平民的日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指的是 A.资产阶级B.封建贵族阶级C.市民阶级D.无产阶级 8.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该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唐律疏议》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9.12世纪,大学的兴起是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的新气象,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这些“花朵”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免赋税特权②宗教信仰及言论自由权③司法特权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1007328.html, 《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 作者:郭可悫 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03期 摘要:唐初洛阳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一书,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和互相影响。其中关于新疆于阗政权的毗沙门天王和金银大鼠的记载,被隐居嵩山的书生李筌加以改造,写入《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一书中,使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演变成中国的战神,形成一种军礼制度和军事文化。关于“烈士”协助隐士求仙失败的故事,启发和促使了唐代类似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体现了该书所传达的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渗透。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于阗;毗沙门天王;牛僧孺;杜子春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86—04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使得当时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各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宗教学术、语言文化等情况不至于湮没无闻。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经接触,难免产生互动的影响。那么,《大唐西域记》对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哪些?它对西域佛教文化的记载对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响?笔者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 《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篇游记,却记载了汉唐之间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和影响的情况。例如其卷一记载:“(旦逻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 国。”①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通婚,汉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带去了中原文化。该书卷十二记载:“昔波利斯国王娶妇汉土,迎归至此,时属兵乱,东西路绝,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时经三月,寇贼方静,欲趋归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宫起馆,周三百余步,环宫筑城,立女为主,建官垂宪……以其先祖之出,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种,故其自称汉日天种。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又载“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