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托盘天平的使用教学教材

初三化学托盘天平的使用教学教材
初三化学托盘天平的使用教学教材

初三化学托盘天平的

使用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

1下图是李阳同学在理科试验操作考试中,配制50g5%NaCI溶液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称取固体 B.量取液体

C.用过后滴管的放置 D.转移溶液

2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质量 B.检查气密性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盛CH4集气瓶的放置

3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A.称量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 D.过滤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 B.用橡皮塞塞住试管

C.加热液体 D.量取液体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①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

②将试管夹从试管管口往下套

③将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药品的气味

④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固体药品

⑤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⑥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A.①②④⑤ B.③⑤ C.①④⑥ D.①④⑤⑥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7将如图所示四个化学实验的实验目的填写在横线上,并回答相关问题.

(1)在实验A中使用的计量仪器是(填仪器的名称,).

在实验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在实验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在实验A和实验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请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A图称量前,要将天平调平衡,首先要把,然后才调节平衡螺丝;

(3)上述图有明显错误的是(填序号);C中的玻璃棒作用时:搅拌,防止.9根据化学实验操作要求,你认为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①为了方便,称重时直接用手抓起药品

②为了节约,把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中

③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先用水洗净再放回滴瓶

④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空垂直于容器上方

⑤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后,所盛液体必须达到试管容积的

⑥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

9(09达州)为了探究“不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护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A. 水样呈黄色,有异味 B.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⑴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填操作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⑵通入氯气杀菌消毒,得到自来水,发生的反应如下:Cl2+H2O=HCl+HClO(次氯酸)。请判断,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⑶为了判断得到的自来水是硬水或软水,可加入进行检验。

⑷将自来水蒸馏得到纯净水,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纯净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填序号)。

A.粉笔灰 B.硫酸铜 C.蔗糖 D.食用油

1A、使用天平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为取用量准确,最后要用滴管添加液体,图示操作错误;

C、滴管在使用完后,若是配套滴管放入滴瓶内,若不是洗净后放到试管架上,图示操作错误;

D、转移溶液时,把试剂瓶瓶塞拿下倒放在桌面上,烧杯要与试剂瓶内紧贴,图示操作正确;故选:D

2A、称量药品时,要左物右码,且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要放在纸上,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故A错;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而试管左侧与空气相通,所以不能检查装置气密性,故B错;

C、木炭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二氧化碳,仍然是气体,所以装置内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水不会进入广口瓶中,故C错;

D、由于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所以在放置时,瓶口要倒放在桌面上,故D正确.

故选D.

3B 4B 5D 6B

8酒精灯;

游码归零;

(3)B,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9①②③⑤.

九年级化学教师用书

说明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本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从教学目标来讲,涉及到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 1.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本单元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容,涉及的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容,与以往的初中教材相比,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2.本单元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本单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容(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4.本单元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2019年教师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2019年教师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模拟考试题(一) 第一部分新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现行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执行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化学课的内容标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五部分。 3、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中,说的“三维”目标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选择题(共5分) 1、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灵魂是() A、课程理念 B、教师 C、教材 D、课程 2、《化学新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的一大亮点是() A、科学探究 B、内容重构 C、实用性强 D、评价多样 3、下列教学方法属于讲授法的是() A、阅读教材 B、记笔记 C、检索资料D谈话法 4、《标准(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新增的二级主题是() A、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B、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C、物质组成的表示 D、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的是() A.身边的化学物质B.化学与社会发展C.发展科学探究能力D.物质构成的奥秘三、简答题(共5分) 简述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讯17日,正在建设中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开始铺设桥面.大桥的桥面从北岸开始向江心铺设,已经进入江中200多米.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工程将加速缓解松花江两岸跨江交通紧张现状 B.制作钢梁的钢材属于合成材料 C.松花江特大桥投用后将是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育资源 初中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 化 学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沿海地区 编

本套教材是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稿)”编写的。教材编写立足于当代我国,特别是沿海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的实际,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在编排体系和内容结构上力求创新。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本套教材已被确认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推荐全国选用。 初中化学教材分《化学》和《化学实验》两册。此外,编有《化学课外自学训练》、《化学教学参考书》。本书初版于1995 年,这次再版时,按“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作了修订。 初中化学教材编委会由江琳才任主编,龚行三任副主编,刘立寿、吴琦、陈章盛、高永裕、曾灼先任编委。《化学》第一版的执笔人是:刘立寿、江琳才、陈章盛、龚行三;第二版修订由江琳才完成。 本教材初稿编出后,承梁英豪、梁远明、郭素文、蔡传哲等同志评审,并有许多同志提供了图片或意见,特此致谢。我们要特别感谢广大的积极使用和支持本教材的中学老师们,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本版修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意见。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 编写委员会

当同学们翻开这本书,开始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化学? [实验0-1] (1)“喷雾显字”事先用毛笔蘸酚酞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待干后,用装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发生的现象。 (2)“钠珠戏水”切取一小块金属钠①,用滤纸揩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以上两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实际上都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这些变化和大家在物理课中学习过的碘的升华、酒精蒸发等变化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实验0-2] 取冰一块,放在烧杯里,加热使冰熔化。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干净的玻璃片放在烧杯口上方,观察发生的现象。 大家知道,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仍然是水,见图 0-1。铁熔化成铁水,或铸成铁锅,仍然是铁。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仍然是蜡。在这些过程中,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其它新物质。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衣服由湿变干、云层化雨、玻璃由整块碎成小块、花香四溢等。 2.化学变化 [实验0-3] 取一段镁条,经砂纸擦亮后,用坩锅钳夹住,点燃。观察镁条的燃烧现象(见图0-2) 〈观察〉 (1)镁条燃烧前是______色的______。 (2)镁条燃烧时,发出______光,并且______热。 (3)镁条燃烧后生成的是______色的______状物质。 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大量放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氧化镁,这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这个变化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镁+氧气氧化镁 (Mg)(O2)(MgO) 式中括号里给出的是相应物质的化学符号。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哪种现象最能说明镁条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发出耀眼白光(B)大量放热 (C)生成新物质氧化镁(D)形状改变 铁器生锈、蜡烛燃烧、燃放烟花和照相底片感光等都是化学变化。一切化学变化的共同特征是:物质的本质发生根本变化,产生出性质完全不同的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说明 1、学科性质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现代教学论为依据,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原理和规律,探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设课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探讨中学化学教学规律与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初中化学教学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打下较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作贡献。 3、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 (2)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特点,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主要教学方法。 (3)理解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掌握指导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4)理解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各种形式的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掌握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常规,理解初中化学教学的规范化要求。 (6)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的意义、有效途径及主要方法。 4、教学原则性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知识的要点,并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理解是指: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并用概念和原理去解释和说明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掌握是指: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执教时应明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切实贯彻“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2)本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灵活地运用课堂讲授、实验、电化教具、自学辅导、课堂讨论、参观见习、总结经验、收集信息和开展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分配、讲授顺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4)本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要注意对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为此,应加强平时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工作。成绩总评时,应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2012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简阳市禾丰学区教育督导组王德元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人教2012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编写的,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年审查通过。 一、教材分析 化学教科书的修订在继承原来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更加有特色: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的安排更加重视学科的逻辑规律、学生学习可接受的认知规律以及与教师教学相适应性的特点。 2、科学探究的设计更加突出探究的目的、过程和作用。 3、知识的呈现更加增强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4、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5、实验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增强实验的科学性、探究性、可行性、简便性和趣味性。 6、习题和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配合更加紧密,增强习题的针对性、应用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7、内容的呈现更加突出时代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 8、加强方法指导,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还有安全注意事项等。 9、栏目设置更加精炼、贴切、符合内容,栏目名称更加直观、简明,通俗易懂。 10、图画质量提高,版式设计新颖,更加体现教材化的特点。 (一)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1、教材基本结构框架: 2、章节编排顺序:

3、教科书修订调整的主要点: (1)单元结构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将物质结构的知识提前,目的就是重视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调整的目的首先是从微观构成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到宏观化学组成(元素)这样的顺序来呈现,加强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利于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分子、原子、离子在一个单元呈现,更加突出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突出了粒子观。元素作为本单元的一部分,加强了学生从微观构成粒子到宏观化学组成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 其二是利于认识水的组成和理解单质、化合物;加强概念原理的指导作用 其三是从整体看,将元素知识与概念原理性(抽象)知识穿插安排: 空气——物质的构成——(元素)——水——化学方程式 元素知识——概念原理——元素知识——概念原理 (2)单元内课题结构调整 根据单元体系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单元内课题顺序适当调整。 ①第三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 离子不单独设立课题“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原子的构成)——离子 ②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调整课题顺序 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将原课题2和课题3合并,并调整内容结构 (3)课题内的内容顺序调整。 分子”内容的引入 “乳化现象”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节空气 【目的要求】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3.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到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的科学 态度的教育。 【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组成和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借以培养 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1.初中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常识。例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产生对流,运动成风,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和少量二氧化碳,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 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了。 鉴于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因此,课前应该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2.建议课的开始除检查学生对绪言课重点容的理解程度外,还应该检查他们掌握有关 空气常识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引起学习动机。 不管学生以前是否见过类似教材[实验1-1]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本次课都最好按教材上的描述做好演示。通过演示一则可以指导学生锻炼观察、分析的本领,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二则可以领会这个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于对200多年前拉瓦锡 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加深体会。 3.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或讲述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近200多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一段历史,教材编为选学,教学上虽可不做要求,但读后能使学生知道些历史)。重点应放在:当时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应该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节溶解度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 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写法特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以阐述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为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物质的溶解性。为了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提出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分别叙述固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知识的介绍使溶解度的知识更丰富完整。 下表表明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关系: 2.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 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 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对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必须对溶剂有一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溶剂为依据。在100 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称为溶解度,用克作为溶质的质量单位,这是人为规定的。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关于物质溶解性大小的习惯分类(如易溶、难溶等)。在学习了物质的溶解度之后,应该跟定量的概念相联系。但是不一定在课上花很多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列出相 应对照关系就可以了。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2。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 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 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 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 ℃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 g;(2)代表60 ℃时,100 g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10 g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1中未列出的温度,例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 学科网群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节化合价 【目的要求】 1.熟悉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和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重点】 1.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是正确对待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关系的前提。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1.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教学中所涉及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氯化钠和氯化氢形成的常识性介绍,能很自然地给出确定元素化合价 的依据。 2.从复习前一节课中提到的钠跟氯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跟氯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进一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离子化合物氯化镁和共价化合物水的生成。然后对比NaCl、HCl、MgCl2、H2O几个化学式,不难使学生看出: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成为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由于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虽未提出定组成定律,但实际上已经道出了定组成定律的本质),这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为了明白易懂,教材中把化合价解释为: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在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讲述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定。教 学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表3-6所列内容: 表3-6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定

根据共价键理论,不仅化合物分子里可以有共价键,单质分子里也可以有共价键,同样它们的共价数也等于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像H2、Cl2等单质它们的共价应该是1而不是零。教材中所说的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实际上是它们的氧化数为零。教材中未提出氧化数的概念,而笼统地叫做化合价,从科学性来讲是不够严格的,但也是受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所限而迫不得已。所以教材中强调了“元素的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对这一句话所描述内容的理解,对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对学生则不必引伸过多的内容)。 3.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指明,化学界规定表示元素化合价数值的标号跟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标号是有区别的。正负化合价用+1、+2、+3、-1、-2……0等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而离子所带电荷用+、-、2+、2-……字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4.在化合价的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的一种性质,而这种性质又是由其自身的电子层结构所决定时,他们才会感到识记一些常 见元素的化合价不算是死记硬背。 教材中的表3-1中列出了20种元素,其中有8种是第四周期以后的元素,是大纲不要求、教材不介绍而学生自己也画不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一些元素。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它们在形成化合物时以同样的变化规律表现出各自的化合价。 至于一些元素之所以有可变化合价,则是因为它在“不同条件下”与其他元素起反应时,既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又可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而且得失电子数目也可以不同,所以有些元素就可显出可变的化合价。只是变价已经超出了最外层以八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所能解释的范围,在初中化学的水平上是比较难以说清的,只宜先告诉学生,现实所学习到的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物形成等知识,仅仅是比较简单且比较典型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更复杂的变化及其规律要留待后续学习中才能解决。 建议学生能熟记几种常见元素如氢、氧、钠、钾、镁、铝、铁、硫、氯等的化合价和常见的变价,这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下子熟记表列20种元素的全部化合价。应该在初步认识化合价的由来和涵意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记的程度。对那些短期内背熟而长期不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到用时可能又记不清了。相反,通过练习抓住化合价、化学式的相关联系和初中化学里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便可很快地推算出一些未 知元素在给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5.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这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以上关于化合价的命题进行练习,以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律,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能力的一 次飞跃。 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或反之,测出其化学式,就可 能判断有关元素的化合价。

初中化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教学教材

2012年初中化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4.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5.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 6.某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辅导学生经验非常丰富,不少家长托人找王老师辅导孩子。王老师每周有5天晚上在家里辅导学生,而对学校安排的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经常借故推托,并且迟到缺课现象相当严重,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学生及家长的负面反响很大。学校对其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可给予王老师什么样的处理。 A.批评教育。 B.严重警告处分。 C.经济处罚。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8.小芳的父母均为大学毕业,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重视学习,初中期间,当她自己在看书学习时,旁边如果有人讲话,就特别反感。进入高中后,小芳成绩优秀,担任了班长,但同学们都认为她自以为是,什么工作都必须顺着她的思路和想法,一些同学很讨厌她,为此她感到十分的苦恼。如果小芳同学找你诉说心中的烦恼时,你认为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辅导: A.学习心理。B.个性心理。C.情绪心理。D.交往心理。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权利。B.义务。C.责任。D.使命。 10.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节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 【目的要求】 1.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 2.掌握书写和读出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方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 同意义。 3.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质量分数 的方法,以及规范的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书写化学式和理解化学式的涵义。 【教法建议】 教学可以从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等知识入手,导出化学式。并向学生举例,指出只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地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能简明地表示物质的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更因为它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所以是国际通用的,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无论是教师讲述,还是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都应强调化学式并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其组成然后再经过推算得出来的。教学应该紧紧 抓住以下几点: 1.写化学式要确实知道这种物质是由哪种或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组成这种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3.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排列顺序的规定。 4.表示原子数的角码书写部位。 5.化学式的读法。 由于本节课尚未涉及化合价的知识,因此有关化学式的读、写只能靠“背”,而缺少联想记忆的因素。教学要精讲、勤练,抓规律、做示范;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缺陷和错误的原因,跟学生一起研讨弥补和订正的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化枯燥为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笔记本、课本中找出、列出所有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名称,描述其色、态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化学_九年级上册_-教师教学用书(附课本习题答案及讲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 价值。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像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

初中化学方程式(全部)教学教材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 按各单元总结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 2CO2+3H2O (3)氧气的来源: 13.玻义耳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 2HgO 加热Hg+ O2 ↑ 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 K2MnO4 +MnO2 +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

应:2H2O2 MnO22H2O+ O2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16.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3KClO3 MnO2 2KCl+ 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3) 二、自然界中的水: 1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 通电2H2↑+ O2 ↑ 1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三、质量守恒定律: 19.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2. 碳还原氧化铜:C+ CuO 加热 Cu + MgO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3.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26.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27.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 温 2CO 28.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O2 点燃

初三化学:酸碱盐复习专题教学教材

初三化学:酸碱盐复 习专题

酸碱盐复习专题 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类别酸[来源:学科网] 名称盐酸硫酸硝酸碳酸醋酸 化学式 特点在水中都能解离出和离子 2、浓盐酸的特性:性。(闻到: ,看到: ) 3、浓硫酸的特性:(从物理\化学性质的角度) ⑴性。 ⑵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剂。 ⑶溶于水时,热,温度。(稀释方法: ) 4、酸的通性 (1)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色。 (2) 酸 + 金属→ + (置换反应) (3) 酸 + 金属氧化物→ + (复分解反应) (4) 酸 + 碱→ + (复分解反应) (5) 酸 + 盐→ + (复分解反应) 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类别碱 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水 化学 式 特点在水中都能解离出和离子 2、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 名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化学式 俗名 特性 吸水性、腐蚀性、溶于水 放热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 小 用途 制肥皂等的化工原料、去 油污 建筑材料、消毒 3、碱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3) 碱 + 酸→ + (复分解反应) (4) 碱 + 盐→ + (复分解反应) 三、中和反应: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四、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 pH 1、pH与酸碱性的关系:pH 7,酸性,pH越小,酸性越;pH 7,中性;pH 7,碱性,pH越大,碱性越。 2、测定方法:可用测定

注意点:pH试纸润湿,与比较读数,取数。 三、盐 1、常见的盐 名称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式 俗名大理石、石灰石 的主要成分 用途制生理盐水、选 种、腌制食物、除 雪 玻璃、造纸、 纺织和洗涤剂 的生产 发酵粉、 治疗胃酸过多 建筑材料、 补钙剂 特点在水中都能解离出和离子 2、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 + 金属→,条件:①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盐必须可溶 ②盐 + 酸→,条件: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③盐 + 碱→,条件:①盐和碱必须可溶②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④盐 + 盐→,条件:①盐必须可溶,②有沉淀生成 练习题: 1.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硫酸钾 B.硝酸铵 C.磷矿粉 D.氯化钾2小强家的仓库里存有少量无标签但密封良好的化肥。为了确定该化肥的成分,他取少量化肥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由此判断该化肥为 ( ) A.氯化铵 B.碳酸钾 C.硫酸钾 D.硝酸钠 3.下图中横坐标表示加入物质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pH变化,完成选择 (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3)向硫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钙() (4)向硫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4.在①单质、②氧化物、③酸、④碱四类物质中,经一步反应可以生成盐的是() A.只有①②④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②③④ D. ①②③④均可以 5. 下列关于粗盐提纯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的一定是纯净物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 开江县甘棠初中郭云豪 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编排体系和体例新 教材体系包括教材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两个方面,其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不同类型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现行教材在确定单元主题时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组成单元主题,本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我们周围的空气、燃烧与燃料、常见的酸和碱、海水中的化学、金属、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等。 在确定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好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关系,做到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材在编排时还考虑到了如何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是集中编排,还是

分散穿插?为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教材采取了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的编排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入理解。 所以,现行教材构建了一个既充分整合,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体系。不论是九个单元主题还是每个单元内具体节的编排顺序,都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以及“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穿插编排”的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准 在内容方面,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下四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或现象,而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则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积极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例如,关于分子、原子的学习,不是单纯以分子、原子的知识为选取内容的线索,而是以学生熟悉的水为原型,从解释水的三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教材一

如皋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教材 如皋市第一中学贾玉鸣 实验一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体会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等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用品: 仪器器材镊子试管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 试管刷 化学药品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问题讨论: 1.药品取用有哪些基本原则? ⑴“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 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 用:液体取l~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特殊药品例外:白磷、金属钠等),也不要 随意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如何取用不同量的液体? ⑴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靠手心,瓶口与容器口紧接。

⑵较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⑶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如用pH试纸测液体的pH。 3.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容易时,如果仰视或俯视,有什么结果? 若俯视,所取溶液体积偏少;若仰视,所取溶液体积偏多。 4.酒精灯使用必须注意哪些方面? ⑴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不少于1/4。(酒精量太少则灯壶 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 ⑵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小漏斗,以免酒精洒出。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 必须熄灭火焰。决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⑶若要灯焰平稳,并适当提高温度可加金属网罩。 ⑷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否则易将酒精洒 出,引起火灾。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⑸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 ⑹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三脚架、铁环等)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决 不允许手拿仪器加热。 ⑺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 ⑻不用的酒精灯必须将灯帽罩上,以免酒精挥发。 ⑼因为酒精易挥发,易燃,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安全。万一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 烧,不要慌张,可用湿抹布或砂土扑灭。

初中化学自主招生试卷教学教材

化学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下列有关化学观念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 C.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 D..B.C A. )3.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D A B C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向NaOH溶液中逐滴等质量溶在一定量的CaClCaCO分别与等体32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加入稀盐酸液中通入CO气体2酸(足量)反应(足量)反应 A. A B. B C. C D. D 4.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甲﹣﹣电解水 B.

乙﹣﹣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 液. . C 丙﹣﹣在室温下,向一定量的食盐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钾晶体 D. 丁﹣﹣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和铝 5.某元素的氧化物式量为M,其硫酸盐的式量为M,则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下列关系中的21() A.B.C.D. 6.将一定量的丙醇(CH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83如下表: 物质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6.0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8.8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a的值为2.8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创造性处理好教材,使得教师在学生与教材间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化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1“通览”教材 “通览”教材首先能综观化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全局,明确教材布局的逻辑系统。更能能通盘巧妙的安排教学进度,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不合理现象,积极引导学生知道化学教材重点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的内在联系。“通览”教材是正确处理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览”教材也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例如让学生突破“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难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掌握“原子的构成”,才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其一防止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几;其二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这样操作的不良结果则是: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因此,“通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教学时间和学生群体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 2“吃透”教材 要做到“吃透”教材,①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初中化学强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要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的确展,要帮助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念、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例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其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是:认识燃烧现象——燃烧条件——联系实际生活中引火和灭火的方法理解、掌握燃烧的条件——认识缓慢氧化、自燃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应用燃烧的识识学习控制燃烧,有效的防火、灭火、了解火灾自救的常识。②要了解每个课题的主干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过分强调每堂课的完整性,有些课题大纲要求的是一课时完成的内容,如感觉一课时完成的有些问题,不妨用二课时。例如“单元三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有老师常常是用一节课完成的,分子和原子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按排一节课很紧凑。我认为如果按照练习册的按排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和运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二课时主要讲解分子的构成和探讨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可能教学效果事半功倍。③要认真领会每个课题中的每一幅图片和每一个表格的设计意图。例如在单元四课题1原子的构成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讨论了表4-1和表4-2。通过对这二个表格的讨论你能得到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很自然得出了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知识。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