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口蹄疫

最流行的血清型是O、A和亚洲1型。

FMDV为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粒子。

完整的衣壳蛋白:VP1-VP4,VP1是决定感染、免疫的核心蛋白。

FMDV可在幼仓鼠肾细胞(BHK)上增殖,也可在IB-RS-2猪肾细胞上繁殖,肾细胞或其他牛的甲状腺细胞(BTY)对FMDV特别易感。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偶蹄兽。从猪体内分离的毒株对猪有高度致病力,而牛则不易感;人也感染,但人主要为FMDV的传播者,对人类本身的致病性甚微,在大量的人的病例中,水疱病变通常由人的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引起。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伤口、呼吸道、精液。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也有牛、羊发病,猪少

发或不发;或只有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时易发,夏天少。

猪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蹄冠、蹄叉、蹄踵、鼻盘出现水泡;齿龈、舌、颚部等也出现水泡。少数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生水泡。仔猪发病重,主要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仔猪病死率60%以上。

猪O型口蹄疫是持续引发和维持我国O型FMD的最主要的原因

防治现状

1)流行态势严峻

—3种主要家畜跨种间传播,加快了病原生态在宿主嗜性和致病性方面的适应性变异

2)新毒株不断传入、流行毒株变异

—May98、Asia1/JS/2005、A/HBWH/09(G1)、A/GDMM/2013(G2)、PanAsia和新猪

毒-2

3)病毒对环境污染严重

—疫情隐瞒不报,流行病学数据不准

—病畜及康复畜广泛存在,无法灭源

—带毒动物及污染产品广泛流通与贸易,难以阻断传播途径

4)过分依赖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不能完全阻断感染或清除病毒

—疫苗应用策略欠妥,普遍使用疫苗导致新发疫病成为常在疫病

5)养殖模式所形成的生物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散养、小规模等

6)早期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7)免疫防控的长期性

综上,我国仍是受口蹄疫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FMD造成的损失平均在110-120亿元之间,约占畜牧业平均增

加值增量的17%-18%。

防治对策与启示

1)完善早期监测预警机制,严防新毒株传入并形成流行

2)对新传入血清型的防控,“慎用”疫苗免疫措施,采用“扑灭”措施更加经济、有效。疫

苗免疫是家畜传染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大规模疫苗接种会形成亚临床感染的带毒动物

3)选择和使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疫苗。在实际防疫中选择使用与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

抗原荷量较高、主要抗原146S稳定的疫苗就能对流行毒株产生很好的保护

4)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早快严小” 彻底消灭疫源,阻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及时、准确的发现和报告疫情是FMD防控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科学、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疫病最重要的前提。

猪A型口蹄疫的防控

1)目前猪A型FMD全部由Sea-97/G2引起,分离株同源性98%以上

2)根据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疫苗临床免疫评价研究结果,建议:

3)在流行病学监测到感染或散发A型FMD的猪群,可“早快严小”采取“扑灭”措施,以

免后患

4)在已形成流行并威胁到其他猪群安全时,可使用推荐的A型疫苗实施“紧急预防接种”,

其后停止免疫,采取监测净化措施根除

5)预警:2014年监测病原、血清抗体的阳性率较2013年明显上升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抗原变化:HA 毒力变化:多基因

血清亚型众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

A型流感病毒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其中水禽和猪分别起贮存宿主和混合器的作用

表面结构

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

HPAIV可以感染人,但未形成大流行的原因

?一种新的亚型A型流感病毒进入人群

?病毒可以在人类引起很严重的疾病

?病毒能容易持续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sase,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与病毒释放有关。

?NA茎部长度缩短会降低病毒脱离红细胞的能力及对小鼠的致病性

?HA的亲和性可与NA相匹配

?NA有4个抗原位点,位于头部表面

?为流感病毒的药物靶点,小分子的NA抑制剂,如达菲

?NA基因点突变产生耐药性: Arg292Lys, 或多点突变

禽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在疫苗免疫的选择压下易变

?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呈定向性变异和发散性变异

?各种养殖模式存在和活禽交易市场有利于病毒的变异

禽流感疫苗免疫失败

抗原变异。

肉鸡、肉鸭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弱于蛋鸡和蛋鸭。

水禽产生免疫应答能力弱于陆生禽。

免疫次数不足及免疫均一度低。

存在免疫抑制病和饲养管理问题。

存在免疫带毒的问题。

禽流感的防控技术

(1)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禽流感防控监测系统。

(2)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禽流感疫情。

(3)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第一的现代化健康养殖观念(4)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策略

扑灭监测-净化-根除大规模或毯式疫苗免疫

禽流感疫苗免疫存在问题

?疫苗是否需升级?

–流感病毒易变异,疫苗需要及时、持续的升级。

?疫苗是否需要定制?

–国家政策不允许,同时也存在风险。

?针对出现的H5N2、H5N8如何选择疫苗?

–主要是根据HA的抗原性,而不是NA

?针对仅有的Re-8、Re-7、Re-6疫苗,如何防止变异株?

–增加免疫频繁,提高HI抗体水平和交叉保护作用。125

?免疫是否能获得一致的效果?

–必须进行抗体监测,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太多。

?如何防止早期发病,特别是水禽?

–强化种禽的免疫。

免疫程序的优化

?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监测,掌握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根据疫病流行种类、鸡的年龄、母源抗体水平等而确定免疫程序,并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免疫次数的减少一定是建立在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上!

家禽其它疫病研究进展

新城疫(NDV) 有囊膜,表面纤突,F和HN。

HN蛋白的功能:

介导病毒颗粒吸附于靶细胞表面受体;

促进子代病毒从感染的细胞中释放;

F蛋白的功能:

毒力的决定因子之一:F1和F2

强毒:111RRQK/RR↓117F,弱毒:111GK/RQGR↓117L;

重要保护性抗原

遗传学分析的主要基因。

HN蛋白E347K变异株的分离率达到了70%以上;该变异株可导致产蛋率的下降。

?传染源: –病鸡以及在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

–其家禽及鸟类的带毒传播作用也不可忽视。

?传播途径:

–呼吸道及消化道–机械传播(非免疫鸡群)–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

?不典型新城疫病呈多发态势、混合感染增多

?免疫保护期持续时间缩短

?免疫失败,免疫鸡群仍可发病

预防

1、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进入鸡群?饲料来源要安全

?避免同时饲养家养水禽和陆生家禽。

2、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增强特异免疫力。

(1)弄清疫苗的性质、使用对象及方法

(2)母源抗体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既有一定的免疫力,又对疫苗接种有干扰作用。

(3)局部免疫应答

在鸡新城疫的免疫中,除了产生循环抗体外,还有局部免疫应答。弱毒疫苗

免疫时应尽量采用滴鼻、点眼的接种方法,可获得有效局部免疫。

(4)建立免疫监测:根据HI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免疫程序的制定:免疫多少次、免疫间隔、使用哪种疫苗、如何使用、鸡群的状态。

(5)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等感染均会导致免疫抑制。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营养缺乏、应激。

扑灭

1、封锁鸡场:病死鸡、被污染的羽毛、垫草、粪便应无害化处理

2、环境的彻底消毒;常用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1%来苏儿、3%石炭酸、5%漂白粉、可杀死病毒。19:51:43

3、未发病鸡的紧急免疫接种。分群隔离(发病鸡群、可疑群、假定健康群)。紧急预防接种,顺序是假定健康群→可疑群→发病鸡群。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两周,并通过严格的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

IB的防制措施

1)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

3)合理的免疫预防措施

?IBV常规疫苗包括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活苗一般用于肉鸡的免疫以及种鸡和蛋鸡的首免,灭活油乳剂疫苗则主要在种鸡及蛋鸡开产前使用。

IBV毒株间的重组非常普遍!忌多种血清型疫苗联合使用!

主要致猪腹泻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特点

1、腹泻性疾病严重

2、混合感染现象普遍

3、FMD在部分场流行

4、猪瘟、伪狂犬病、猪丹毒有抬头趋势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防制

治疗

减少饥饿、脱水和酸中毒。

非肠道补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对小猪有效,但对猪场不实用。

猪场可采取的措施:提供温暖(32℃以上)无穿堂风和干燥的环境,使感染猪自由饮

水或营养液。

管理

对TGE阴性场,防止TGEV侵入猪场。

TGE发生后:

1. 疫区暴发后间隔4-6个月引种。

2. 给全场猪(包括新引入的猪)饲喂切碎的感染猪的肠道组织。

3. 严格对产房、保育房全进全出。

4. TGE症状消失后,且血清阴性时,方可引种。

地方流行性TGE

1. 对怀孕期血清阳性母猪,在怀孕晚期或刚产仔后肌肉注射或乳腺内注射TGEV弱毒活疫

苗。

2. 消除易感猪,中断感染周期。暂时使用其他设施,使用较小的产房和保育房,以更好地

执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

免疫接种

怀孕母猪,口服或鼻内接种弱毒疫苗(提高乳汁IgA水平),可使新生仔猪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胃肠外(如乳腺)接种,也可取得同样效果。

困难之处:研制出既能刺激母猪肠内IgA抗体应答,又能完全致弱从而不会感染新生仔猪的TGEV疫苗

猪流行性腹泻TGEV

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是PEDV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发病猪的粪便、饮水、采食传播

2)通过接触发病猪的人、物传播

3)分娩和断奶仔猪数量大的猪场,PEDV可通过感染断奶仔猪而存活,从而成为地方常在性

流行

防制

1)对妊娠母猪饲喂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肠内容物(反饲)。

2)欧洲,不值得研发疫苗;在亚洲,弱毒疫苗有前途:如适应细胞的CV777、韩国的KPEDV-9、

日本的P-5V等。

3)生物安全措施。

轮状病毒感染RV

防制

1)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仔猪早吃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2)发病后,对母猪限饲,减少哺乳;病猪对症治疗。

3)猪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腹泻率下降60%以上,成活率高。

2010-2015年猪病毒性腹泻特点

1、发病日龄小,死亡率高幼龄猪死亡率可达100%

2、反饲效果不确实

3、复发首次发病3周后可能复发

4、流行周期长高温季节可能发生

5、成年猪无症状

防制

综合性防制措施

1、全进全出,消毒和空舍(至少1周)。

2、保温保温箱25-28℃;产仔舍>22℃

疫苗免疫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于母猪产前20-40天免疫(后海穴注射)

3、反饲

病料采集

时间:发病后17-18小时为佳材料:小、大肠,粪便

反饲的优缺点优点:免疫效果好,持续时间长

缺点:强毒持续存在,反饲猪成传染源

反饲的难点与效果判断

难点不便定量。

效果判断

反饲母猪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

有上述反应的反饲母猪的比例越高,反饲效果越好。

TGE-PED疫苗免疫后不能保护

1、饲养管理因素如环境温度偏低等。

2、没有针对性免疫疫苗应确诊。

3、母源抗体干扰

4、混合感染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5、免疫抑制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瘟、霉菌毒素、地塞米松等。

猪瘟与瘟病毒感染

猪瘟病毒,CSFV

预防和控制(Prevention and Control )

1.国际贸易要求:无CSF地区采取“不免疫”政策。尤其适合养猪密度高的地区,因为这

些地区存在诸多增加CSF传播风险的因素。在上述地区若接种疫苗,则禁止国际贸易至少一年。

2.CSFV疫苗,如著名的“ C” 株,产生高水平的保护力,并在免疫2周后产生中和抗体,

能维持6-10个月。最大缺点是无法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

3.基因工程疫苗:E2重组亚单位苗可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但免疫效

果有待证实。研发方向:1)CSFV免疫原性多肽;2)DNA疫苗;3)表达CSFV蛋白的病毒载体疫苗;4)嵌合瘟病毒;5)反向回复缺失CSFV基因组(复制子)疫苗。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边界病病毒BDV

免疫(Immunity )在猪,用疫苗预防BVDV和BDV的实际意义不大,

预防和控制

1)杜绝与牛、羊的直接和间接接触,也不要牛奶或猪下水喂猪。

2)防止疫苗种毒污染BVDV和BDV,羔羊细胞(生产猪瘟、伪狂犬病疫苗)可污染BDV。

3)胎儿易感染BVDV,胎牛血清是BVDV的主要污染来源。

动物寄生虫病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流行特点

1)地区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2)流行与畜禽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3)流行与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抗体介导的免疫

1)抗体单独作用于寄生虫,阻止虫体入侵(中和作用);

2)抗体与相应的寄生虫抗原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溶解寄生虫;

3)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通过Fc段与相应细胞结合,介导了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

用(ADDC);

4)抗体诱导单核细胞分泌可溶性物质直接抑制活杀伤寄生虫,抗体依赖的细胞抑制(ADCI);

5)分泌型IgAde 局部抗感染作用;

6)抗体直接干扰寄生虫的营养。

免疫病理

(1)过敏反应型(Ⅰ型超敏反应):主要见于蠕虫感染。

(2)细胞毒型(Ⅱ型过敏反应):锥虫与巴贝斯焦虫的贫血属于细胞毒性变态反应。

(3)免疫复合型(Ⅲ型过敏反应):如血吸虫病出现的肾病属于免疫复合型变态反应。

(4)T细胞型(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如曼氏血吸虫病肉芽肿属于T细胞型变态反应。

致病作用

1)裂殖体在肠上皮细胞大量增殖时,破坏肠壁黏膜,引起肠炎。

2)肠壁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引起贫血。

3)崩解的肠上皮细胞变为有毒物质引起中毒,出现神经症状。

4)受损伤的肠黏膜是病菌和肠内毒素侵入机体的缺口。

治疗

磺胺二甲基嘧啶,0.1 %饮水2天;0.05 %饮水4 天。

磺胺喹噁啉,0.1 %混饲2~3天,停药3天后以0.05 %混饲2天,停药3天后再给2天。 磺胺氯吡嗪(三字球虫粉),0.03 %饮水,3天。

磺胺二甲氧嘧啶,0.05 %饮水6天。

氨丙啉,0.012 %~0.024 %饮水3天。

托曲珠利(百球清Baycox)2.5 %溶液,0.0025 %饮水3~5天。

预防措施

1、药物预防

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50多种。目前仍在生产中应用的抗球虫药有20余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抗生素类(离子载体类):如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海南霉素等。这类药物一般作用于球虫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毒性低、抗虫谱广、耐药性产生慢等特点。预防药。

2)化学合成类:如磺胺类、呋喃类、痢特灵、杀球灵、百球清等。预防药或治疗药。

2、免疫预防

原因1)抗药性,使药效不断降低,甚至无效;

2)研制开发新药的费用极其昂贵;

3)长期用药还会增加生产成本;残留肉蛋危害人类健康及污染环境。

(1)免疫特性

1)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2)免疫原性的不等性

(2)保护性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母源抗体。

(3)疫苗研制

1)死苗2)活苗3)基因工程疫苗

(4)疫苗应用

1)可选用的疫苗种类

2)免疫方法(1)饮水免疫(2)混饲免疫法(3)喷眼免疫法(4)滴嘴免疫法

3)免疫效果的评价卵囊计数(O.P.G)法; 攻虫法

4)鸡球虫疫苗应用要点

按照鸡的品种合理选用疫苗

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疫苗

加强免疫后的饲养管理垫料管理:保持湿度

药物管理饲料和饮水中不能加入任何抗球虫药或有抗球虫活性的其他药物,

如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免疫后,在饲料中添加Vk和V A以控制出血和使组织再生。

卫生管理:严格搞好饲料和饮水卫生管理,预防粪便污染。

5)疫苗与药物交替试用

3、环境卫生可以减少卵囊数量,但不能有效控制球虫病。

鹅球虫病寄生于肾和肠道

治疗:主要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喹噁啉,其他药物如氨丙啉、氯苯胍、氯羟吡啶、地克珠利等也有较好效果。

预防:幼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鹅舍应保持清洁干燥,粪便应定期清除并作发酵处理;幼禽避开靠近水、污有大量卵囊的潮湿地区放牧。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猪球虫病寄生于肠道,主要见于空肠和回肠。引起急性肠炎。

治疗:甲基三嗪酮(百球清),也可用氨丙啉或磺胺药进行试治。

预防:母猪产前2周和整个哺乳期用药物预防;卫生、饲养管理。

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动物疫病防制知识 1、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 答:预防动物重大疫病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控,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冬天注意猪舍的保暖和通风。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二是科学免疫。严格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做好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禽流感和新城疫等疫苗的免疫。三是药物预防。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和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四是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五是规范补栏。要选择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购买后一定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体况正常再混群饲养。六是报告疫情。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七是“四不准一处理”。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病(死)猪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严格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2、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一是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二是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三是做好环境、鸡舍、用具的消毒。四是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五是一切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必须严格消毒。六是定期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 3、如何预防口蹄疫? 答:一是对易感动物(猪、牛、羊等偶蹄动物)每年接种两次疫苗。二是不从疫区购入动物及其产品。三是当疫情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确切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管,禁止人、动物和动物产品流动并在兽医指导下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可防难治,重在科学免疫。每年春、秋防要集中进行一次免疫和抗体监测,平时注意补针。一般情况下,商品猪在23-25日龄时,免疫一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种母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配种前应加强免疫一次。种公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每隔6个月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一次。在免疫过程中兽医要注意,一是将疫苗置于冷藏箱中并加冰保存;二是规范免疫操作;三是做好各项消毒工作。 5、如何防制猪瘟? 答:坚持骟猪打双针(对仔猪和母猪免疫猪瘟和口蹄疫疫苗),做好春秋两季普免,日常补免。其他办法参考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制措施。 6、疫苗免疫副反应如何处理? 答:若轻微反应,注射部位肿胀,出现经、肿、热、痛症状,一过性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1-2日,这属正常情况,一般不必做任何处理,1-2日后自行恢复。也可使用电解多维拌水饲喂即可。 有时因个体差异,个别家畜接种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表现出呼吸加快、体温升高、肌肉震颤、口吐白沫、站立不稳等症状,应及时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 7、病死猪只如何处理? 答:为防止病死猪只的疫病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按照国家《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是选择远离居民、建筑、易燃物品,上不能有电话线和电线,下不能有天然气和自来水管道,周围有足够防火带,位于主导风下风口,避开公众视野的地方。二是挖一条高0.7米的坑,将取出的土堆在坑沿两侧。坑内用木材架满,坑沿架数条粗湿木棍,将尸体放在架上在尸体周围及上面放些木材,然后在木材上倒上柴油(也可使用修车厂废弃机油)。三是用柴油(注意燃油不能用汽油)浇透木材和尸体,在保证人员安全情况下点燃,焚烧后掩埋并撒布石灰或消毒剂。 8、如何做好卫生消毒? 答:消毒就是利用消毒药剂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加强饲料、饮水、地面、饲槽、饲养工具、进出车辆等的消毒,在预防传染病上具有重要意义。消毒药剂应选择无毒或低毒且高效的,并且选择二种以上不同类消毒药轮换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在污水沟、水塘可投放生石灰或漂白粉。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动物检疫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动物疫病发生原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动物疫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与扑灭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对常见动物疫病防治措施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与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诊断动物疫病,并能提供合理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毒程序,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剂,对养殖场的环境、畜禽舍、工具、门口等进行消毒,并能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 (2)能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会正确保存、稀释和使用疫苗;会根据不同的疫苗种类选择不同免疫途径,正确操作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3)能熟练掌握动物剖检技术,能正确解剖动物、正确识别动物内脏的形态和位置,会识别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 (4)能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做好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上报、扑杀等工作。 (5)能根据动物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和病变做出初步诊断。 (6)能利用实验室对动物常见传染病进行检测与分析。 (7)会制定动物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8)会对禽流感、新城疫、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等抗体进行监测,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应用。 (9)会正确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敏感药物,对动物常见传染病进行治疗。 (10)能正确识别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能做出初步诊断;能利用实验室对寄生虫病做出明确诊断;会使用药物治疗和预防寄生虫病。 3.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发展阶段、流行过程;了解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条件。 (2)掌握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掌握动物传染病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后的扑灭措施。 (4)掌握动物常见传染病的病原结构和血清(亚)型的种类;掌握动物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了解动物常见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程序和方法;掌握动物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发生后的扑灭措施;了解国家有关动物常见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

动物疫病防治员测试复习题

动物疫病防治员(中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单选题(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答在题外无效) 一、单项选择(第1题~第80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 号中。每题1分,满分80分。) 11. 母牛全部胎衣不下时,如不衣时治疗,常因( )而死亡。 A、败血症 B、脓毒败血症 C、菌血症 D、毒血症 12. 通过胃导最可出酸臭的,淡黄或暗黄微绿色的大量液体,其中混有胆色者,为( )特征。 A、原发性胃扩张 B、继发性胃扩张 C、原发性肠臌气 D、继发性肠臌气 13. 急性肠臌气引发高度呼吸困难时,可施行( )进行放气。 A、胃管导出 B、有穿刺术 C、小肠穿刺术 D、盲肠穿刺术 14. 30%安乃近注20-40ml一次皮下注射,是治疗( )常用方法之一。 A、痉挛疝 B、胃肠炎 C、腹膜炎 D、百叶干 15. 给新手马驹溶血症的病驹做辅助治疗时,最好静脉滴注( )。 A、25%葡萄糖 B、5%葡萄糖 C、10%盐水 D、0.9%盐水 16. 如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县、乡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组织( )和净化。 A、调查 B、扑灭 C、检疫 D、防治 17. 封锁疫区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由疫区向( )传播。 A、危险地区 B、控制地区 C、隔离地区 D、安全地区 18. 当动物疫病暴发、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摘要:现如今,动物及动物产品得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动物疫病得媒介也越来越多,病害流行得几率显著增加,在造成经济损失得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得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建立严格得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现就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谈几点瞧法。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一、引言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对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降低疫病危害以及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得防治原则,改变重治疗轻预防得误区,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沿着健康得轨道发展。 二、三都县动物疫病现状 1、疫病种类多,流行范围广。近十年来,虽然该县畜牧业得产值平均以10%得速度增长,但就是因疫病造成得畜禽 死亡率,比西方国家至少高出1倍多,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产业得发展。如猪传染性疫病中因呼吸道引起得疾病特别突出,发病率达30%~60%,死亡率达5%~30%。 2、老病再抬头,危害更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建立与畜禽饲养集约化、规模化得发展、养殖经营范围扩大、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成为疫病流行得客观条件,导 致猪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已经被控制了得疫病又重新

抬头,某些疫病呈扩散蔓延之势。 3、滥用药物广,防治效果差。由于未能充分掌握病毒性病原体得发生与变异规律,部分病毒病在流行过程中被误诊或免疫失败。同时,在细菌性病害防治中,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与含抗菌药物得饲料添加剂,导致病菌耐药性得普遍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三、动物疫病防治得主要技术措施 1、善用免疫学对动物疫病进行诊断。在动物得疫病防治中,广泛得运用了免疫学,尤其就是在诊断、预防以及治疗传染病方面。免疫诊断包括血清学诊断与变态反应诊断。血清学诊断就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用已知得抗原鉴定未知得抗体或用已知得抗体鉴定未知得抗原。最常用得有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试验与中与反应等。变态反应诊断就是应用已知变态原给动物点眼或注射后瞧它就是否发生特异性变态反应,而诊断疫病。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就是应用免疫学很重要得一个目标,就是动物防疫工作者得重要任务,也就是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得重要内容。免疫预防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就就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得措施给动物接种有效得生物制品,使其产生对该种微生物得自动免疫,以达到预防传染病得目得;人工被动免疫就是给动物 注射免疫血清。免疫治疗当动物发生传染病时,给其注射免

动物疫病的调查与监测

课堂问候:同学们好!这一讲我们学习,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前言:流行病学调查对动物群发病预防和控制十分重要,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其意义可理解为“去访问”一个区域发生的动物异常疾病和遇到严重的卫生问题,其可分为预防性调查、诊断性调查和病原学调查等。其目的:一是查明病因,寻找病因线索及危害因素。二是确定群发病的可能扩散范围。三是预测群发病暴发或流行趋势。四是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五是评价控制措施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的目的。 内容及重点讲解: 任务一、制定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的内容和形式大体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一、确定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为什么要组织这次调查? 2.要取得哪些资料?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或调查研究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或个体),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单位。三、确定调查内容与调查表 调查哪些指标,将这些指标分解成具体的项目,拟订出调查表或问卷。 四、选择抽样方法和确定抽样框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基本上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要抽样首先要根据研究总体的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还是分层抽样等。 抽样框:就是抽样时调查对象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五、确定样本容量 根据估计方法、估计量、预算经费,确定样本容量。 六、抽取样本,收集数据 根据发病前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抽取样本,收集数据。 七、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全部调查资料和分析结果,对疫情发生的病原、促成因素、经验教训等作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扑灭传染病的计划和措施,并写出书面报告。 任务二、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一、确定调查的内容 1.疫病流行情况 (1)最初发病时间、地点,蔓延情况,疫病传播速度和持续时间。 (2)发病家畜的种类、数量、年龄、性别,感染率,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 (3)发病前的饲养管理、饲料、用药及发病后诊治情况以及采取了那些措施。 2.疫病调查 疫情调查包括以下几方面: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患病动物上端原产地、患病动物下端原产地。 (1)疫点患病动物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诊结论;发病前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免疫情况、免疫程序;发病前2l天和发病后至调查日进出疫点及产品;消毒及无害化处理执行情况;疫点近3年内相关疫情情况。

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完整版

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 业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国家职业标准 动物疫病防治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标准 1、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动物疫病防治员。 1.2 职业定义 在兽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动物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4 职业环境条件 室内、室外,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手指、手臂灵 活,动作协调。 1.6 基本文化程度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初中毕业。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9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中级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的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 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和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仪器、材料的场地。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1.8.3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1.8.4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15,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5,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 1.8.5 鉴定时间

动物疫病防治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 国家职业标准 1、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动物疫病防治员。 1.2 职业定义 在兽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动物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4 职业环境条件 室内、室外,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 1.6 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9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中级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 训高级的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 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和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仪器、材料的场地。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中等以上专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1.8.3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1.8.4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为1:15,每个标准教室不少于2名考评人员;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配比为1:5,且不少于3名考评员。 1.8.5 鉴定时间 各等级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技能操作考核时间:初级为60分钟,中级为60分钟,高级为90分钟。 1.8.6 鉴定场所设备 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应为具有实验动物、实验器材及实验设备的场所。 2 基本要求 2.1 职业道德 2.1.1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1.2 职业守则 (1)爱岗敬业,有为祖国畜牧业发展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 (2)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3)工作积极,热情主动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2012—2015年动物疫病 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牧字〔2012〕9号)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可溯源体系建设和疫病监测等方面的能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市实施现代畜牧业提升计划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结合我单位承担的培训任务,特制定《2012—2015年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各级动物防疫队伍专业水平为宗旨,面向全市、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增强各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技术和常见病的诊治水平,使全市各级防疫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服务好的基层防控队伍,为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证。 二、目标任务 1、县级业务骨干培训。市疫控中心每年统一组织2—3次畜禽疫病防治培训班,每个县(市)区选派2名专业技术水平高、培训指导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和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参加培训,每年培训24人次以上。 2、乡镇级业务骨干培训。各县(市)区疫控中心每年对乡(镇)

畜牧兽医技术指导员开展2次以上培训,培训50人次以上。 3、村级防疫员和养殖大户培训。各地乡镇兽医站每年组织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开展2次培训,培训100人次以上。乡镇技术指导员和村防疫员每人每年入户指导5次以上。 三、培训内容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知识、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动物常见病防治技术、疫情控制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法、动物养殖污染与消毒、规模养殖场的防疫要求和科学免疫方案等。 四、培训形式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各县(市、区)防疫队伍、广大养殖户科技培训的特点和实际,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相结合,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和光碟、设点咨询、上门服务,力求直观、形象、易学,让广大养殖户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五、师资团队 一是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特邀专家、教授及优秀的畜牧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 六、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市疫控中心将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作为年终考核各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确保此项工作运转有序。

2018年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2018年工作计划 为切实做好全区2018年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稳定控制人畜共患病,严密防范外来动物疫病,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现将全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 1.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加大畜禽强制免疫,坚持春、秋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相结合,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在全面完成国家强制免疫计划的同时,统筹做好羊痘、羊梭菌性疫病、狂犬病、猪瘟等疫病免疫工作,防止因免疫工作不到位引发动物疫情,同时结合集中消毒灭源专项活动做好消毒工作。 对免疫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告制度,于集中免疫期间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前上报本周免疫进展情况。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对紧急免疫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免疫信息收集统计上报工作。 2. 做好防疫物资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严格执行兽用生物制品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动物防疫物资和疫苗的接收、发放、运输、储存等工作。建立台账,实行专人管理,做到账务相符,确

保疫苗质量,防止疫苗因运输、管理、使用不当造成的过期、失效等问题发生。对因管理不善造成疫苗浪费、疫苗不按规定处理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高疫情预警能力 1.集中完成抗体监测任务 集中完成春、秋防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任务,统计抗体检测结果并上报全国动物卫生监测系统,对于未达到抗体合格率要求的乡镇,及时做出补免预警通知,认真分析原因,切实做好补免工作,使抗体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 准确把握形势,持续H7N9流感疫情监测。 2.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工作 区疫控中心将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结果及疫情信息及时上报至全国动物卫生检测系统,并做好牛羊两病监测月报工作。 3.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认真履行流行病学调查职责,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程序和要求,全面、规范、及时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调查地点和动物群体有代表性,确保调查信息真实可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本辖区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趋势。 三、检免结合,扎实推进人畜共患病防控

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精选知识

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知识1.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传染病继续蔓延。 2.感染即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也叫传染。 3.家畜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就其在动物机体内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4.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经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5.仔猪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三种类型: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 6.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称抗原。 7.禽流感的HH和N都是指糖蛋白,H是血凝素(HA)中的H,N是神经氨酸酶(NA)中的N。 8.口蹄疫有7个血清型。分别是:O型、A型、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即南非1、2、3型)以及Asial(亚洲1型)。 9.微生物的毒力是指致病力大小。 10.结核杆菌分牛型、禽型和人型。各型之间可以相互感染。 11.鸡白痢的病原体是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禽霍乱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 12.常用的开口方法有徒手开口法和开口器开口法。 13.预防和消灭家畜传染病,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

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 14.以手伸入直肠内阁着肠壁对腹腔及骨盆腔器官进行内部触诊的方法,称为直检。 15.根据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 16.猪、牛、羊、鸡的正常体温:猪℃;牛;羊℃;鸡40-42℃. 17.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过多(充满)的现象称充血。 18.组织坏死后,被外界影响或腐败感染所致称坏疽。 19.血液和组织液中呈溶解状态的钙盐以固体状态沉着于病理产物或异物中的现象称钙化。 20.母猪分娩完毕,经3小时后,胎衣还不排除,即可认定为胎衣不下。 21.猪呼吸和繁殖障碍综合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22.仔猪黄痢主要发生3日龄左右仔猪,以黄色稀粪为特征。 23.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繁殖机能障碍性传染病。 24.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迅速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 25.消毒的目的是清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畜体表面及物体上的病原物生物,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要轮换使用消毒剂:防止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全面杀灭病原微生物,避免消毒谱不广和环境的干扰。 26.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其关系三者缺一不可,有了可致病的传染源,要通过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干扰侵害能被感染的动物才能引起传染病流行,失去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造成流行发生。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1、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政府强制采购的疫苗,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免疫结束后,抽检血液送往县区畜牧兽医机构实验室检测抗体含量,不合格的强制补免,确保畜禽处在免疫抗体保护期内。免疫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提高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畜禽机体免疫应答高效。 2、猪、牛、羊类常见疫病:病毒病比如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气喘病(支原体)病,羊痘病等,主要还是采取免疫预防的措施,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效果更佳。对于常见细菌病,比如大肠杆菌病导致的仔猪黄白痢,水肿病,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羊梭菌性疾病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如喹诺酮类,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注射或口服,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病料送往专业兽医实验室做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对因治疗。平时家畜饲养管理,可加强卫生消毒,选用一线药物预防投喂。草食性动物如牛类,易食大量易发酵饲料导致瘤胃臌气,可插入胃导管排气,严重时立即穿刺瘤胃放气治疗,对食用过多干料,引起的瘤胃积食,可通过鱼石脂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水内服;严重病例可结合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 3、家禽常见病:肉鸡比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雏鸭的病毒性肝炎,鹅的小鹅瘟等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国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兽药生物制品,按时免疫;细菌病比如沙门氏菌导致的鸡白痢,球虫病,大肠杆菌病主要还是采取一线药物预防给药,一旦发生群发疾病,采取二线药物,而且家禽养殖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混养,定期卫生消毒和药敏实验,掌握病菌耐药特性,针对性给药。 4、中毒病: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泪、流涎、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兴奋不安,共济失调,骨骼肌痉挛,呼吸困难,黏膜发绀等,可用硫酸阿托品和解磷定治疗;采食玉米秆、山芋藤、小白菜、萝卜叶等青绿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厌氧闷煮时候,极易转化亚硝酸盐。如果发生中毒,可在耳尖、尾尖给动物放血,迅速用甲苯胺兰、镁兰注射治疗;黄曲霉霉毒素中毒,可乌洛托品抗炎,内服绿豆浆,注射Vc,禁喂霉烂玉米即可。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各村,机关科室、站所: 为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全镇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免疫、监测、消毒、检疫、监督和应急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畜禽群体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链球菌、狂犬病等疫病要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猪、牛、羊耳标配戴率100%;主要动物疫病监测任务完成率达到100%;畜禽圈舍、屠宰场等重点场所消毒面达到100%;免疫记录规范;与规模养殖场签订防控工作责任状,全面实行兽医人员与规模养殖场“一对一”监管;防疫宣传、疫病普查、免疫监管、检疫监督覆盖面达到100%。 二、工作要求 1、强化基础免疫。各村要以进行自行免疫的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开展集中检查,督促其按程序科学免疫;防疫监管人员必须及时登门配送疫苗,并现场监督免疫接种。对散养畜禽和不具备自主免疫能力的养殖大户,要组织防疫人员,集中进行拉网式、地毯式免疫。兽医站要加强免疫档案建设,建立完整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规范填写养殖场免疫记录,所有牲畜均需佩戴免疫标识。 2、强化消毒灭源。在开展免疫工作的同时,要以养殖密集区、行政区域交界区等重点区域,以完善畜禽圈舍、屠宰场等重点场所消毒制度为关键,以合理使用、定期更换消毒药品为抓手,严格执行消毒程序,科学规范实施操作,扎实做好辖区内重点场所的消毒灭源工作,确保消毒彻底有效。 3、强化应急管理。要按照《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落实防疫资金,加强物资储备,强化队伍建设,抓好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能够及时、妥善处置。 4、强化疫病监测。兽医站要充分发挥兽医实验室的作用,对本镇内家禽规模养殖场进行定期采样检测,及时评估免疫效果,对于监测抗体水平不达标的,要进一步加强免疫。 5、强化检疫监督。按照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加强检疫证、章管理,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要认真抓好屠宰、经营、运输、储藏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认真查证验物,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6、强化防疫宣传。各村要加强对养殖户等管理相对人的防疫知识普及和《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重点做好常年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程序、养殖环节监管、产地报检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宣传,引导养殖户科学防疫,增强其履行强制防疫义务的自觉性。 三、时间安排 此次春防行动从3月8日开始,4月30日结束。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3月8日-3月19日。制定春季防疫集中行动方案,做好免疫物资储备、经费安排、人员组织和宣传发动工作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3月20日-4月20日。监督、指导自身具备免疫条件的规模养殖场,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落实监管、消毒和封闭式饲养管理等各项防控措施。组织防疫人员,逐村逐户对所有散养户进行拉网式集中免疫,并做好养殖密切地区、行政区域交界处、屠宰、加工、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监督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应防尽防,不留死角。

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一、概述 过去的动物疫病主要危害动物健康,制约畜牧业生产和产品出口。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畜共患病的增加,动物疫病影响和危害远远超出了行业和一个国家的范围,上升为影响公共卫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经过“非典”和禽流感后,动物疫病的危害受到高度关注。 ?狂犬病能感染人和所有哺乳动物,全球每年有3.5~5万人死于狂犬病。 ?鼠类能传给人的疾病有50多种。 ?旋毛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致人死亡的疾病,可感染人和150 多种动物,目前全世界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未煮熟的猪肉传递给人。 ?据测,100kg 体重的患病猪,具有感染360 个人的潜在力。结核杆菌能使人和50多种哺乳动物,20多种禽类感染。据WHO 报告,目前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印度居世界第一,中国第二。这些年来,中国结核感染呈上升趋势。 SARS 2003年来去无踪。 2003年底开始在亚洲多个国家暴发H5N1亚型高致病型禽流感,死亡和扑杀家禽8000多万只。 禽流感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特别是2003年底以来东南亚禽流感风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且造成危害越来越大。 ?近年来,印度的鼠疫,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疯牛病,美国的牛结核,亚洲的非典,全球的艾滋病等均为动物疫源性疾病,疫情警报不断地惊扰着世界的神经。 ?曾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动物,如今却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二、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动物疫病的特征 ?(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三)传染病的分类 ?(四)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五)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三、传染病的分类 ?3.1.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真菌病等。 ?3.2.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系统分类 ?败血性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神经系统传染病、生殖系统传染病、皮肤性传染病等。 ?3.3.按动物种类分类 ?猪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犬传染病等。 ?3.4.按病程长短分类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四种。 ?3.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危害的严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措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将动物传染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 ?三类动物传染病: 四、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由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到开始出现临诊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短,且差异范围较小;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长且变动范围较大。潜伏期短

动物疫病实施方案

乡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方针,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积极推行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有效促进全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疫情控制目标: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力争疫情不发生,确保有疫不扩散,其他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免疫密度要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免疫密度达到100%;鸡新城疫、鸭瘟免疫密度规模养殖场达到100%,散养户达到95%以上。 3免疫质量目标: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年病、猪瘟、鸭瘟、鸡新城疫等六种疫病群体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其他动物群体有效免疫保护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4、免疫标识及免疫档案:档案填写规范,标识佩带率达到100%,免疫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5、动物免疫档案网络平台填报:网络填报工作,与纸质免疫档案相符。 三、春秋集中免疫时间安排 春季集中免疫工作从2011年3月10日开始至2011年4月25日结束,秋季集中免疫工作从2011年9月10日开始,到2011年10月25日结束,集中免疫完成后上报免疫注射统计表(表11-表12)。实行月月补免工作,每月31日前上报补免报表,2011年6月30日和2011年12月15日前分别报送半年工作报表及全年工作报表(表1-表7)。 四、抓好组织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抓好组织工作 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乡镇要认真组织召开春秋防疫工作会议,逐级签订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及任务。做好村防疫员的动员和培训工作,把动物防疫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 2、落实防疫经费,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2012年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计划,落实好防疫专项经费,确保疫苗配套、疫苗监测、免疫反应处臵、防疫员补贴、培训及其他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经费的落实到位,为动物防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3、开展集中免疫与常年补针 疫苗、防疫物资到位后,各乡镇尽快组织开展免疫工作。一是做好疫苗、物资发放登记,建立疫苗发放登记台帐。对 有疫苗保存条件的乡村,可一次性领取疫苗,不具备保存条件的随时使用随时领取,确保疫苗质量;二是加强家禽规模养殖场的监督和指导。有条件开展自行免疫的畜禽养殖场,可在乡镇畜牧兽医站领取疫苗,按照疫苗程序进行免疫,不具备条件的由片区防疫人员负责免疫;三是对散养畜禽开展集中普遍免疫,对新增补栏畜禽进行健康检查,有病、有孕的畜禽暂不免疫,病愈、分娩后实施补免。免疫中做到注射部位准确,疫苗剂量足,不打空针、飞针,确保免疫质量。免疫接种后祝福畜主加强饲养管理,发生免疫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四是做好免疫标识佩带工作。凡是免疫过的牲畜一律实行佩带标识,未经免疫的不能佩带标识;五是做好免疫档案登记工作。畜禽免疫后档案的填写要求及时做好免疫记录,如免疫时间、免疫动物、疫苗名称、免疫数量等,登记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六是实行

主要动物疫病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总体要求是,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对小反刍兽疫免疫的总体要求是,在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受威胁地区对所有羊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要达到100%。 上述四种为国家强制免疫。强制免疫均为政府采购。免费免疫。 下列为重点免疫疾病均有相应疫苗。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只发生于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通过接触传播,病猪及其排泄物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后病猪精神沉郁,被毛松乱,嗜眠,畏寒,食欲显著减少或废绝,高热稽留,达41~42℃,粪便干燥,夹杂血液、粘液,后期腹泻,怀孕母猪可引起死胎、流产。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猪瘟脾淋细胞疫苗,仔猪在阉割时进行首次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2次当猪场出现以上症状时,畜主应及时向当地兽医站报告,进行确诊,确诊后立即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重庆市永川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处置疫情。 猪丹毒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架子猪最易感染发病,多发于夏季,5~8月是发病的高峰期,传播途径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其主要症状为发热稽留(42~43℃),粪便干硬,粟状(后期可能下痢)呼吸迫促,粘膜发绀。胸、腹、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疹块,稍突起,指压退色,俗称“打火印”。 防治措施:一是使用猪丹毒疫苗免疫预防,免疫期可达9个月;二是对发病的猪只使用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治疗,有特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覆盖面广,主要威胁妊娠(怀孕)母猪和新生仔猪,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仔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垂直传播,在高温、高湿、蚊蝇滋生的夏季多发,该病常与猪瘟等其它疫病同时发生,出现多种疫病混合感染,这样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更高。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烧40—42.5℃,厌食或不食,眼结膜发炎,咳嗽喘气,后驱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抽搐,有些患猪耳朵或体位末端发紫,皮肤有的发红。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 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按时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发生疫情后,立即按照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重庆市永川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处置疫情。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所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摘要:现如今,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动物疫病的媒介也越来越多,病害流行的几率显著增加,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建立严格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现就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一、引言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对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降低疫病危害以及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三都县动物疫病现状 1.疫病种类多,流行范围广。近十年来,虽然该县畜牧业的产值平均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因疫病造成的畜禽死亡率,比西方国家至少高出1倍多,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如猪传染性疫病中因呼吸道引起的疾病特别突出,发病率达30%~60%,死亡率达5%~30%。 2.老病再抬头,危害更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畜禽饲养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养殖经营范围扩大、

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成为疫病流行的客观条件,导致猪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已经被控制了的疫病又重新抬头,某些疫病呈扩散蔓延之势。

3.滥用药物广,防治效果差。由于未能充分掌握病毒性病原体的发生与变异规律,部分病毒病在流行过程中被误诊或免疫失败。同时,在细菌性病害防治中,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病菌耐药性的普遍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三、动物疫病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1.善用免疫学对动物疫病进行诊断。在动物的疫病防治中,广泛的运用了免疫学,尤其是在诊断、预防以及治疗传染病方面。免疫诊断包括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血清学诊断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用已知的抗原鉴定未知的抗体或用已知的抗体鉴定未知的抗原。最常用的有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反应等。变态反应诊断是应用已知变态原给动物点眼或注射后看它是否发生特异性变态反应,而诊断疫病。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应用免疫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的重要内容。免疫预防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就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给动物接种有效的生物制品,使其产生对该种微生物的自动免疫,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人工被动免疫是给动物注射免疫血清。免疫治疗当动物发生传染病时,给其注射免疫血清,达到治疗传染病的目的。

动物疫病日常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不同畜种要分圈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不喂冰冻或发霉变质饲料,不饮污水。增强家畜机体的抗病能力。 2、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减少疫病传播。自繁自养可有效防止疫情发生,这是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外购时,应坚持从非疫区,经过免疫接种且在有效期内,经过检疫并有检疫证明的动物方可购买引进。凡新购进的牛、猪应隔离观察15天、羊21天,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 3、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这种“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动物疫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4、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定期对圈舍、用具和运动场等进行预防性消毒,消灭传染源的蓄积和扩散。如用3%来苏尔或20%鲜石灰、2%草木灰、强力消毒剂等常用消毒药品,一般于春秋两季各彻底消毒一次。当某种传染病发生时,为杀灭病原菌须进行突击性消毒,如用火碱等做扑灭性消毒。 5、做好定期免疫注射和补针计划。规模养殖场(户)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家畜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漏免畜禽要及时补针,使畜禽常年得到有效免疫抗体保护。详见附表:常用动物疫苗使用常识。 6、疫苗过敏反应的治疗。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注苗后数分钟至20分钟之间。一般反应:局部肿胀、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1—2天。严重反应:呼吸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牛羊瘤胃膨

气,口角出现白沫,鼻腔出血,母畜流产。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牛2—5毫克/次,猪、羊0.2—1毫克/次,皮下或肌肉注射。强力解毒敏注射液(人用):规格2毫升/支。牛20—30支,猪、羊5—15支,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牛5—20毫克/次,猪、羊4—12毫克/次,肌肉注射。 7、重视驱虫工作。规模养殖场(户)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驱虫。驱除绦虫和线虫可口服阿苯哒唑(别名:丙硫咪唑、抗蠕敏),每公斤体重服用:牛10—20毫克,羊5—15毫克,猪5-10mg。肝片吸虫用硝氯酚,每公斤体重3~8毫克,对驱虫后10天内的粪便,要及时收集并密封发酵,防止驱下的虫卵或蚴虫污染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