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共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首,近人岑仲勉认为它与高适《塞上听吹笛》(一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是互相唱和之作,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有与此诗有关的旗亭听歌画壁的故事,可见此诗之负盛名,由来已久。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万仞:形容山之极高。 杨柳:指《折杨柳曲》。 【赏析】 《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凉州歌》《出塞》。 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苍茫荒凉的景象,表现征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和思乡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对其深切的同情。诗作信笔写来,不假雕饰,先勾勒出白云、黄河、孤城、高山的奇险而又凄清的画面,铺设一种极为壮阔旷远的背景,然后一转写闻笛的感受,从而自然归结到抒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 本诗情调悲壮,景象萧森,寓情于景,语言含蕴,寄意宏深。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从一个方面表露出这首诗伤时刺世的寓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遥望黄河迷茫旷远,犹若悬挂在白云之间。近视孤城一片荒凉,周围尽是耸入云霄的高山。通过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万仞山上的古城,表现西北边境的高旷辽远和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转写征人的心理,羌笛何须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呢,应知道在荒漠的玉门关外连春风也吹不到那里啊!这里写春风不到,既是写实景,表现塞外苦寒;同时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之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

古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翻译赏析《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翰。其古诗全文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言】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又作凉州曲,即凉州地区流行歌曲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夜光杯: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夜光杯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相传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这里用作酒杯的美称。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弹拨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饮。即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弦奏促飞觞"之意。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翻译】 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赏析】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人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翻译】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

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王翰的诗词《凉州词》赏析

王翰的诗词《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七言绝句,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 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 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 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诗通过边塞军中一个宴乐畅饮生活的片断 的描写,抒发了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两句记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的场景。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 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冲淡了残酷的战争阴云,把读者引人了 塞外战场热烈的宴饮气氛中。首句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欲饮”二字,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之情。下句紧张急促的琵琶声,使已经 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转而抒情:战士们 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大醉,但请君不要嘲笑我们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能有几人活着离开战场的呢?因此,在未战死以前,我们要尽情痛饮,一醉方休。这两句诗多少流露出对生命不保的哀伤,但更多的是一种 报国豪情,是为了报国而置生死于度外的铮铮豪言。“醉卧沙场”,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古来征战几 人回?”这个诘问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睡战争的激烈残酷, 但它更着意表明的是将士们把为国捐躯与痛饮醉卧沙场等同看待,因

此,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并不是伤感的。但也有人认为末两 句是“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因为明知已无生还的可能,还必须坚持下去,去迎接一场场殊死的搏斗。 扩展阅读:王翰的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 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 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 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 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 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 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 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 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自由自在,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 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许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 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 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 种毫纵的意兴。 王翰原有诗集十卷,大都失传。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 不是诗题, 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下面, 即是凉州词王之涣 古诗 诗意,请看: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诗意 凉州词 ① 黄河远上②白云间, 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 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唐·王之涣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 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 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 北 的 一 个 少 数 民 族 , 主 要 分 布 在 今 天 的 甘 肃 、 青 海 、 四 川 一 带 ,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廖郎 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 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
1/7

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 生活状态入手, 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 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 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 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 传来了如泣 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 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 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 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 (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泛指外族首领. 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 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拂云堆: 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 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 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 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 云堆又为中 受降城的别称。 唐 ,李益 《拂云堆》诗:“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 堆 。” 金 ,元好 问 《醉中送陈季渊》诗:“ 陇 头地寒无草芽, 拂云堆边 春更晚。”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 》 词: “ 碎叶 城荒, 拂云堆远, 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
2/7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赏析,希望对 您有所帮助! 《凉州词》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翻译: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 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 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 北望自己的领土, 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 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 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 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 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 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 “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 八尺(约等于 213 厘米或 264cm 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

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 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 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 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凉州词》赏析/鉴赏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间,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 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 高适也有一首 诗被唱到, 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 她所唱则为“黄 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 (游) 向上 (游) 、 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 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 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 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 “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诗词评析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诗词评析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鉴赏 诗人以饱蘸*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 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 人们的眼前体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 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 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 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 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 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 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即使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 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 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 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 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 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 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 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4、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阅读练习二: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9、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 (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2)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参考答案 (1)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杨柳 (2)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

王之涣《凉州词》诗词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诗词赏析 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译诗]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

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关于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 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下面 是王之涣 的《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 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 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 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 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 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 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 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 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 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 ,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句 中, “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 常与“孤”连文, 即今之“一座”。 “孤城” 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 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叶景葵认为: “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 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
1/7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古诗原文意思赏 析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但是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的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还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评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蜿蜒飞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意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共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首,近人岑仲勉认为它与高适《塞上听吹笛》(一作《和王七听玉门关吹笛》)是互相唱和之作,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有与此诗有关的旗亭听歌画壁的故事,可见此诗之负盛名,由来已久。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