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五篇】

不跪着教书【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五篇】
不跪着教书【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五篇】

不跪着教书【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五篇】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五篇

【篇一】“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怎么样的人?”书封面上

这段小字深深震撼了我。

我在心理暗暗地问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吗?你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呢?首先,教师怎样才算是

“不跪着教书”呢?吴非老师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一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要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试问,一位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所教出来学生会有创新能力吗?他教出来的学生只会对任何灌输给他的东西都深信不疑,没有半点怀疑和批判精神。没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害怕的是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年代。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但我们却要主动抛掉独立思考精神,面对一本教参不敢说“不” ,面对众人口中的优秀教案奉若宝典,而不去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师,作为他们的传道受业者,我们要对祖国的花朵负责,要对我们自己负责,做一个

“不跪着教书”的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其实这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当语文老师。教师并不是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能高枕无忧了,自己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更是要认真勤奋地学习,不停地读书,从书中获得教育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得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思想也随着开阔了。我很难想象,吴非老师谈到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旁若无人地一直在说话。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这是令人大跌眼镜。教师,特别是我们年青年教师更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这样,有了学习意识、会独立思考的教师就是一个有素养,能“站直了”的人。

那么,你想要让学生成为怎么的人呢?对我来说,我希望我的

学生首先是善良,内心柔软的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一生会教成千学生,等我们年老之后也许都记不清他们的面孔和名字了,但对学生来说,我们是给他们的人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对有些孩子来说,我们老师是他们的神。作为教师首先心中有爱,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我们自己要有一颗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如果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引导他

们改正缺点,耐心等待他们的进步,孩子内心也一定会变得更柔软。想一想,

有时看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狼藉的作业,我是不是就大发雷霆?有时看到学生糟心的分数,我是不是就怒火攻心?作为教师,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处事方法、态度很容易感染到学生,所以各位老师们,先请拥有一颗柔软心的吧!最后我想说,很庆幸自己能够读

了《不跪着教书》这本好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篇二】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眼前一亮,什么叫“跪着教书”、教师怎么会是“跪着”的呢?我已经迫不及待打开书去一探究竟了。

一打开书,这一段文字映入我的眼帘“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

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教师

习惯了长期的麻木和冷漠,缺乏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缺乏自身提升的动力,只会照着教材和教参,依书直说,却不想着自我增值,每天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以及为了各种教育奖项、荣誉,成为了分数和比赛的奴隶,长期以往,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应答不出,自然没有了底气,而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的地位也会急速下降,最终被学生所看

不起。

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

心的人。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很多老师走入一个误区,一味地追求分数,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品质问题。而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教师首先必须要富有爱心。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主张要“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实行“分层”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所得,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可是,却有很多教师经常给自己班级的学生自动划分“优等生”和“差生”。吴非老师特别反对“差生”这个词语,因为他认为,教师如果把学生分成“优等生” 和“差生”,无疑就像社会上将人分成“富人”和“穷人”,或者说是“上等人”和“下等人”,教师往往没有太过于在意,可是却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

书中还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就是“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希望教的学生出色,那么自己必须要学会自我增值,也就是多看书、多阅读。教师基本每天都会在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多读书,长大以后成为国家栋梁,可是扪心自问,你希望你的学生课余时间都能花在学习上,那么你自己每天下班以后的时间都花费在哪里了呢?你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读多少书,那么你每天,甚至可以说每月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学会随时给自己充电,就像书中所说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句话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了。只有教师随时养成阅读习惯,尽可能地汲取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足够出色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足够出色的学生。

对于我来说,教育的路还有很长,虽然我知道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但

我也相信我会成长得越来越好。正如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只有不跪着教书,就会体会到教育的真善美!【篇三】朱琳在《不跪着教书》中,“永不凋谢的玫瑰”、“感恩之心”,“你为何要释放粗鄙?”、“爱与敬重的阅读”、“他们没有道歉”、‘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多多显示出“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净的气质。每一篇都有自己鲜明而独到的观点,问题分析一针见血。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爱与敬重的阅读”,作者说:“现在的青年教师,读书条件远远胜过前辈,也许是因为诱惑太多,读书的动力和效率反而不如前辈。功利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上了大学,功利的读书又驱使他读到更高的学位,最后,应试与功利教育孵出的一代人走上了讲台,他只能把自己的一套’经验’搬给学生。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议论一些教师的粗俗无知。”读到这儿,我也问自己,是不是也带着功利的应试教育去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学习做题的工具?会不会在我的学生毕业后也会说我曾经的语文老师什么也没教会我。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中我也存在这样的行为,为了教而教,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其实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在教学

的同时让学生的眼界思维更加开阔。怎样开阔学生的眼界?这就需要教师先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讲“象形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让学生们看“日、月、水”等课文中汉字的象形字,课后还找来了24个象形字的短动画。在有趣的动画中让学生们了解和知晓我们中国汉字的起始和演变。教语文,我尝试着不光教书,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扩大它们的积

累。

“人类道德文明宝贵库中的优秀篇章像一盏盏明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在这些滋养了人类的经典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想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童年少年时一本感动过自己的好书,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自己。如果每一年都能读几本这样的好书呢?如果这种阅读意识能伴随他的一生呢?如果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这样阅读理念呢?”西方有人批评中国学生有文凭而无文化,即使不怀好意,也应当引以为戒。我想每一个教师更应该引以为戒吧,我们的确有大学的文凭学位,可是“文化”我们又有多少呢?我常常也会问自己,如果学生看的书比我多,问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那我该多么无地自容。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觉得并不是幸事。”每次备课,我会查阅一些资料,预想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我又该怎样回答。后来慢慢发现,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平时开始的,不仅仅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平时更应该多读书,从点滴积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现有一桶水。

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教师读书,就有

教育理想,就有教育信念,就有教育思考,就有教育智慧,就有教育活力,就有教育创新。这样教育才会有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篇四】在书中吴非老师却打破了我们一直延续了多年的理解,他认为: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其实,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

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一辈子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从书中让自己越来越直。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因为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教学的,他就直接地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对学生将“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敢于培养学生怀疑精神,未免是叶公好龙。所以,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这也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教师是一个人而

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什么蜡烛、园丁。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是- -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

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坐下沉思, 回过头来再想想身边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光环,那些平日里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折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但他们往往又是体育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榜样,守信的楷模.............. 在看似一篇篇平时的教学点滴,普

通的话语,却掩不住对教育的满腔深情,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体现

了他对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乃至引起更多教师的思考。让我对平时也经历过的一些小事引起了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要做一名“不跪着教书”的老师,还需要自己先抬起头“站直”。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篇五】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心头不禁为之一震,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好书。开卷细读,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第一辑中,开篇第一篇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教导一个四岁的女孩不该乱采花朵,因为那是公家的财产是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故事里,这

个小姑娘把学校里一朵最大最美的玫瑰花摘下来想给病中的奶奶看一下)。我们老

师时常被传统观念束缚,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但教育家想到的却是保护她一颗高贵的爱心不受损伤。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 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但现在, 我意识到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

的契机,说不定还在无形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如果我对学生的爱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般细致,那么我教出来的学生人人都是天使。

第二辑《我美丽,因为我在思考》告诉了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作者吴非老师告诫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精神追求,做一个最出色的老师……而做到一个好老师并不难,只要你肯读书。

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教参,敢于质疑权威,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敢于挑战老师,敢于发现创新。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反思我们的思维习惯。那种唯参考答案是从的而没有自己思想的老师,是另一种形式的误人子弟。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触动着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要“多读书”,但

是,自己却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后,我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