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No.7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No.7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目录

一、处方及工艺的综述

二、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综述

三、稳定性试验的综述

四、包装材料选择依据综述

五、综合分析和评价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一、处方及工艺的综述

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中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的质量标准、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用量和市售制剂的规格,确定本品每片中含对乙酰氨基酚为0.3g。

通过对本品处方的筛选,筛选出本品最佳的工艺方案如下:

⑴制粒方法的选择:分别对酸碱分别制粒法和酸碱混合后非水溶液制粒法进行考察可知,采用水进行分别制粒的方法,因对乙酰氨基酚在湿润的环境中暴露于空气的时间过长,且干燥的过程中,温度和偏酸或偏碱的条件加速了水解过程,产生了较多的降解产物,故成品中对氨基酚的含量有所增加。而采用酸碱混合后非水溶液制粒法中,因为酸碱在混合制软材时已经发生了部分中和反应,制得的制剂不仅降解产物含量相对较高,崩解时限也显著延长,而当乙醇的浓度超过70%时,制得的制剂含量和有关物质检查符合要求,崩解完全,硬度合格、整洁美观。根据95%的乙醇与纯化水混合均匀(3:1)即可配制71%的乙醇,综合考虑成本和操作因素,选择酸碱混合后71%乙醇制粒制备泡腾片。

⑵泡腾剂的选择:通过比较对酸源及碳源进行选择,并选择柠檬酸作为本品酸源,碳酸氢钠及碳酸钠作为本品碳源。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占处方用量比例、酸源及碳源的比例及碳源中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比例进行考察,并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酸源及碳源的比例及碳源中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最适合的处方为: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定为15%、酸源与碳源的比例为8:7、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比例为20:1。

⑶润滑剂的选择:通过实验对聚乙二醇6000的用量进行了单因素考察,最终确定4%的聚乙二醇6000防粘冲效果好、无不溶物、无起泡现象、外观光洁,作为本处方润滑剂。

⑷粘合剂的选择:通过试验确定以PVP K30作为本品黏合剂,其用量为0.1%,以其解决对于水敏、热敏及易挥发药物的制粒问题,这样既解决了药物稳定性问题,又降低了干燥温度缩短了干燥时间。

⑸甜味剂及香精的选择:为使药物应用的耐受程度增强,使药物更易于用药者服

用,本品选择阿司帕坦作为甜味剂,加以适量香精改善药物口感,使制剂更加精良。

本处方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最终确定处方为:

对乙酰氨基酚300.00 g

无水枸橼酸804.00 g

碳酸氢钠666.00 g

聚乙二醇6000 82.80 g

聚维酮K30 2.40 g

无水碳酸钠42.00 g

阿司帕坦39.00 g

柠檬香料15.00 g

硬脂酸镁 1.50 g

制成1000片(每片重1.80g)

制备工艺为:

⑴分别取处方量主辅料过16目筛备用;取处方量对乙酰氨基酚(300.00g)、部分处方量无水枸橼酸(546.00g)、碳酸氢钠(546.00g)、聚乙二醇6000(10.80g)和聚维酮K30(1.20g)混合均匀,加入适量71%的乙醇制软材,用16目筛制粒,55℃热风循环烘干,16目筛整粒。

⑵干颗粒与剩余辅料(无水枸橼酸258.00g、碳酸氢钠120.00g、无水碳酸钠42.00g、聚乙二醇6000 72.00g、聚维酮K30 1.20g、阿司帕坦39.00g、柠檬香料15.00g、硬酯酸镁

1.50g)混和均匀,取少量中间体进行含量测定。

⑶根据中间体颗粒含量,折算应压片重,用冲压片机进行压片,其间抽取样品进行质量测定,应符合药典规定。

⑷经检查合格的半成品采用包装机进行片剂的复合膜包装。

经实际对处方及制法进行生产,并对所生产的片进行质量评定,结果,所生产的片工艺符合要求,制剂质量符合规定。确定以上生产处方及工艺制法为本品处方及工艺制法。

二、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综述

本品为仿制品种,其标准来源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相关标准。参照以上标准,对本品进行了质量研究工作,并制定了本品质量标准。具体质量研究工作如下:

⑴根据本品实际制备的样品观察,确定了本品性状:为白色或淡黄色片,片面可有散在的小黄点。

⑵鉴别: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标准,对本品进行鉴别试验,本实验是根据对乙酰氨基酚在酸性条件下能与亚硝酸钠与碱性β-萘酚反应,生成红色的原理进行鉴别,经实验,结果本品九批样品均符合规定。

⑶有关物质检查:本次研究对原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除对本品中的已知杂质进行含量的检查外,另增加了对未知杂质的检查,以保证样品的质量稳定。经方法学考察可知本方法专属性强,空白辅料无干扰,经线性试验可知,对氨基酚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试验可知,方法准确可靠,并经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可知,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稳定,故确定其作为本品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⑷含量测定:本次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试验,经方法学考察结果可知,对乙酰氨基酚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方法重复性良好,经回收率试验结果可知,方法准确可靠。

经以上质量研究工作,制定本品质量标准草案。

项目测定方法限度

性状观察白色或淡黄色片,片面可有散在的小黄点

鉴别显色法显色反应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照品主峰保留时间一致

检查酸度测定pH4.5~6.0

对氨基酚(HPLC法)对氨基酚不得过对乙酰氨基酚标示量的0.1%

其他杂质(自身对照HPLC)各杂质峰面积和不得大于对照主峰面积的5倍

含量测定(HPLC法)含对乙酰氨基酚应为标示量的93.0%~107.0%

三、稳定性试验的综述

对本品的三批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见14号资料。由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光照、高温和高湿试验使本品产生少量降解产物,但并未使本品含量有下降趋势,含量和有关物质检查均符合本品质量标准草案的规定;其他各项考察指标均未有明显变化。本品在相对湿度75.0%的条件放置10天、92.5%的条件放置5天后减重﹥5%,可能是水分使泡腾剂酸源和碳源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所致,说明泡腾剂是湿度敏感制剂,具有较强的引湿性,因此必须密封贮存。

经加速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RH 75%±5%条件下放

置6个月,其外观性状、含量、崩解时限、pH值、对氨基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等主要指标与0月相比无明显变化,质量稳定。

经室温长期放置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按市售包装,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条件下,放置12个月,其外观性状、含量、崩解时限、pH值、对氨基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等主要指标与0月相比无明显变化,质量稳定。此试验尚未结束,正在进行之中。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及市售品说明书,暂确定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四、包装材料选择的依据综述

以上稳定性试验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光照、高温、高湿试验使本品有关物质增加,且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仍符合规定;高湿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是湿度敏感制剂,具有较强的引湿性;加速试验及室温长期放置试验的结果表明,本品性质比较稳定,故本品贮存时应密封保存。本品采用药品包装用复合膜包装经过长期留样和加速试验各项指标稳定、可靠。故本品采用药品包装用复合膜包装;贮藏为密封保存。

五、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本品的处方工艺考察,以及进一步处方工艺验证,确定了本品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且通过影响因素试验、长期留样试验和加速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本品的储存条件和稳定性,通过将本品与市售制剂的质量进行全面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处方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质量符合要求,贮存期各项质量指标与市售品无显著差异。本品的质量研究方法来源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相同品种的质量标准,通过方法学验证,该法完全适合本品的质量控制,同时为了进一步控制本品在生产、制备及贮存中可能的化学变化,本研究在原有已知杂质对氨基酚的测定基础上,增加了对未知杂质的测定,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法符合对本品未知杂质的测定。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No.16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研究综述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前言 二、药理毒理研究综述 三、参考文献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一、前言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878年由Morse首次合成,1893年由VonMering首先用于临床。在美国1955年就成为非处方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 本品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本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使用时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4~6岁儿童,一次0.5片;7~12岁儿童,一次1片,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1~2片,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较强,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持久,几乎没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对阿司匹林产生变态反应、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阿司匹林的某些出血性病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而且老年人和儿童宜服,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小儿首选解热镇痛药,成人也普遍应用。目前我国对乙酰氨基酚单、复方制剂产品年产量超过200亿片(粒),在全国l4个大城市医院用药普及率>95%,是抗感冒药物的组分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因此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外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有超过50年的历史,对于药物和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理毒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及中毒机制和解救原则都有详细的研究和明确的方案,国内外均有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上市品种,且已被各国药典收载,是安全、高效、成熟的制剂。泡腾片自身也具有许多其他制剂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易于携带、起效迅速、高效安全、口感优良、方便服用,尤其适用于服药有困难的老人和儿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由于该品种属于国内外均已上市,且有国家标准的品种,因此属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六类。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 小儿退热综述杨虹杨菁王利群田铁发热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患儿家长,还是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小儿应该什么时候退热、怎样退热等问题。本文即围绕小儿退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小儿退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热药正常小儿的体温更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小儿体温发生变化。小儿体温的升高不一定是异常的升高,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 1小儿体温为多少才算发热对于儿童体温的正常值,绝大多数人参考成人的标准:(1)腋下测温法:36.0℃——37.0℃;(2)口腔测温法:36.3℃——37.2℃;(3)肛门测温法:36.5℃——37.5℃。由于通常认为儿童体温要比成人稍高一些,故也有主张将儿童正常腋下温的上限调整为37.5℃[1].正常儿童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如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短暂的体温波动,只要全身状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而对于我国儿童不同年龄段体温的正常值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标准。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制定。 2退热的方法总体来说退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3物理降温 3.1物理降温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物理降温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38.5℃,精神状态好,无中毒症状,且诊断明确无需用退热药处理者;(2)3个月内的婴幼儿,体温39℃;(3)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2h,体温仍高于39℃;(4)在需要快速退热时,如超高热时(体温41℃)或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发热时,在应用退热后立即行物理降温(因为物理降温可迅速降低体温1℃——2℃,而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物理降温的即刻效果将有助于在退热药开始起效之前来降低体温)。关于物理降温是否科学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论。多数学者认为,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简便而可靠的退热方法。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儿应用物理降温应慎重[2].因为传统的物理降温不能降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使身体降温是无效的。同时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暂时降温后会引起全身多种不适,反而加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 数据化申报的格式与内容 一、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请 (一)、申请临床研究 1、品种概况 药品名称、注册分类、处方来源(经验方还是科研方,改剂型品种说明原剂型标准出处,有效部位品种说明有效部位确定的依据等)。 处方组成,制成总量。 拟定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规格。 2、剂型选择依据 根据文献和/或试验研究结果,简述剂型选择的合理性。 3、制备工艺及研究内容 3.1简述制备工艺(包括工艺路线及关键参数)。 改剂型的品种,需提供原剂型的制法。 3.2 简述制备工艺的研究情况,以及工艺筛选和验证情况,包括试验方法、考察指标等,明确确定的工艺参数。 3.3 简述中试研究结果和质量检测结果(包括批次、规模、成品率)。说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转移率。 3.4、综合分析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的合理性。 4、质量标准研究及起草说明 4.1 原药材、辅料的质量标准 说明原、辅料法定标准出处。药材质量标准中已建立含量测定方

法的说明其含量限度。无法定标准的药材,说明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说明原、辅料用量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的范围。 4.2 成品质量标准 简述性状。 鉴别:简述质量标准中列入的鉴别项目(包括方法、鉴别药味、对照药材和/或对照品,阴性对照结果)。 检查:说明检查项目、方法及检查结果。 含量测定:说明含测方法、含量限度、对照品来源等。 说明自检样品的批次和结果。 4.3 评价质量标准的可控性。 5、初步稳定性考察 简述稳定性考察的方法、时间、结果,以及考察样品的批次、拟定的贮藏条件。简述包装材料或容器的来源和执行的质量标准。评价产品的稳定性。提示在贮藏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6、综合分析与评价 分析各项药学研究工作之间的联系,并评价药学研究工作与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工艺合理性、质量可控性,初步判断产品稳定性。 (二)、申报生产 1、品种概况 药品名称、注册分类、处方来源。临床批件情况,简述临床批件号和获得时间,临床批件中的遗留问题,针对批件要求所进行的工作。

资料3-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1.申请临床试验 1.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1.1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剂型选择:口服液 口服液吸收了中药注射剂的工艺特点,是将汤剂进一步精制、浓缩、灌封、灭菌而得到的。具有服用剂量小、吸收较快、质量稳定、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保存等优点,尤其适合工业化生产。 双黄连口服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双黄连系列产品中一个全面研究并取得卫生部新药证书的剂型。 规格:每支装10ml 规格是指单位制剂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的重量、体积或浓度等药品规格主要用以表达单位制剂中药物量的信息,如单位制剂中药物成分的含量、浓度或装量等,而与药品所含辅料关系不大。从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来确定药物的规格,即保证了药物的有效性,也确保了药物的安全性,每支1oml不仅携带方便,更是服用简便。 1.1.2制备工艺的研究 处方:金银花:375g 黄芩:375g 连翘:750g 制法: 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在80℃时加入2mol/L盐酸溶液适量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加6~8倍量水,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再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用乙醇洗至PH值为7.0,回收乙醇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30分钟后,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70~80℃)的清膏,冷至40℃时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黄芩提取物,并加水适量,以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搅匀,冷藏(4~8℃)72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300g,搅拌使溶解,再加入香精适量并调节PH值至7.0,加水制成1000ml,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辅料为蔗糖,加入量为300g,起矫味作用,并加入适量香精也起到适当的矫味作用。质量检测结果:投放量:1500g,辅料量:300g,中间体得量率为98.1%,成品率为95.6%,实际转移率为91.3% 评价工艺:所选工艺简易,选材普遍,工艺简单,工艺流程具有合理性及可行性。1.1.3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原料药、辅料质量标准出处为哈尔滨制药厂 质量控制方法: 分层法又名层别法,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按照同一性质或同一条件进行分类,从而找出其内在的统计规律的统计方法。常用分类方式有按操作人员分、按使用设备分、按工作时间分、按使用原材料分、按工艺方法分、按工作环境分等。 成品质量标准: 鉴别: (1)取本品1ml加75%乙醇溶液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绿原酸对照品,分别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

静脉乙酰半胱氨酸治疗NAI

静脉乙酰半胱氨酸治疗NAI-ALF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预 防CIN的效果不确定 题目: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用于除超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外的适应证(Intravenous acetylcysteine for indications other than acetaminophen overdose) 目的:本文综述了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说明书外适应证的使用,尤其是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NAI-ALF)、严重酒精性肝炎和造影剂肾病(CIN)中的使用。 概要:因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增加谷胱甘肽水平,最常用作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解毒剂;但是,它也常用于治疗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预防造影剂肾病。尽管静脉和口服乙酰半胱氨酸已被评估用于这些适应证,大多数研究考察了静脉注射模式。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用于非对乙酰氨基酸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能改善肝脏的氧化作用。一项大型随机试验,包括173名任何病因和任何程度的脑病的非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成人,结果表明无移植生存期整体有改善,尤其是轻度脑病的患者,尽管总存活期没有改善。用于治疗严重酒精性肝炎时,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可作为抗氧化剂和谷胱甘肽的来源。一项包括174名严重酒精性肝炎的试验揭示当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时,患者

具有28日的生存益处;还提到能给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带来疾病的改善。用于预防造影剂肾病时,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能提供抗氧化和血管舒张作用。这个适应证的益处仅限于替代标记物如血清肌酐和具有多种发展成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因素的患者。 结论:关于静脉乙酰半胱氨酸用于治疗NAI-ALF和严重酒精性肝炎及造影剂肾病预防的数据结论不一致,尽管一些证据支持其在某些人群中使用。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13 Sep 1;70(17):1496-501.)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_二_

C h i n e s e Jo u rn a l o f N ew D ru g s 2010,19(6) 中国新药杂志[作者简介] 于红,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药品技术审评工作。联系电话:(010)68585566-508,E m ai:l yuh @cde .org .c n 。 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八)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二) 于 红,张玉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药学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的基础。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应体现申报品种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它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内容以及需关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供药品注册和药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以提高注册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撰写规范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6-0473-03 G eneral consi derati on on organization of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 su mm ary YU H ong ,Z HANG Yu hu (Cen ter for Drug E val u ation,State 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on,Beijing 100038,Ch ina) [Abstract] Phar m aceutica l research is a basi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st u dies in phar m aceutical product de ve lopm ent pr ocess .The summ ary for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 data should present a full pr o file ,inc l u di n g ana l y sis and evaluati o n of resu lts in each part o f che m ical deve l o p m ent st u dies .These contents should prov ide co m prehen si v e understanding o f the product and itsm anu fact u ring process fo r app licants and rev ie w ers .B ased on the relevant gu i d eli n es ,this artic le described the suggested contents and key consideration for applicants and researcher ,w hich w ill help to i m 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 f drug reg istrati o n. [Key w ords] phar m aceutical research;summ ar y ;specifica ti o n 在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一)中,作者阐述了综述资料的重要性、常见问题和基本要求,同时对药学研究中的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和结构确证研究,以及制剂的剂型、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两个方面的撰写内容及技术要求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将继续对药学研究中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稳定性研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三个方面需关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简介药学研究工作的综合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1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 药品的质量控制需将质量标准的终点控制与生产的过程控制相结合,也就是说,在系统、深入的质量研究基础上所制订的质量标准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综述资料应简述质量研究内容的确 定依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以及方法验证的内容 和结果;质量标准起草与修订的过程,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对照品(标准品)的溯源,制备、标化方法及适用范围。根据质量研究结果评价质量研究内容是否全面,方法学研究和验证是否充分,质控限度的确定依据是否充分;质量标准能否反映产品特征和质量的变化情况,是否可有效控制产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具体内容和技术关注点: 调研国内外同品种的质控情况,如中国药典(C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 P)等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 结合原料药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具体的制备工艺(如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微生物发酵),制剂的剂型、处方工艺,以及临床应用等,确定质量研究内容。 研究项目应能灵敏、准确地反映产品质量的变化,关注各检测项目的互补性、原料药与制剂的关联性。例如非洛地平等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导原则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请 1.申请临床试验 1.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2分析与评价 2.申请生产 2.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2.2分析与评价 (二)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的申请 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2.分析与评价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导原则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的制订旨在指导申请人规范对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引导申请人对药学研究结果及药学与药理毒理、临床等相关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与评价,关注药品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药品研究开发的水平。 药学研究内容包括原料药〔包括药材(含饮片)、提取物(含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化学药等〕的鉴定与前处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研究、中试研究、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订、稳定性研究(包括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的选择)等。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则是申请人对所进行的药学研究结果的总结、分析与评价。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申请和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的申请;新药申请又包括申请临床研究和申请生产。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请

1.申请临床试验 1.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1.1 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和/或文献,简述剂型选择及规格确定的依据。 1.1.2 制备工艺的研究 简述制剂处方和制法。若为改变剂型品种,还需简述现工艺和原工艺的异同及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 简述制备工艺参数及确定依据,如: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的试验方法、考察指标、辅料种类和用量等。 简述中试研究结果和质量检测结果,包括批次、投料量、辅料量、中间体得量(率)、成品量(率)。说明成品中含量测定成分的实际转移率。 评价工艺的合理性,分析工艺的可行性。 1.1.3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 说明原料药、辅料法定标准出处。简述原料药新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含量限度。无法定标准的原料药或辅料,说明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研究及申报,简述结果。 说明是否建立了中间体的相关质量控制方法,简述检测结果。 成品质量标准: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1)对乙酰氨基酚合成工艺研究 以对氨基酚和醋酐为原料,以活性炭为脱色剂,以水浴锅为反应设备,通过正交实验,探讨反应物的摩尔比、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不同反应条件对收率的影响,并比较以水浴锅和超声仪为反应设备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对氨基酚和醋酐摩尔比为1∶1.3,反应介质为纯化水,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设备为超声仪时,对乙酰氨基酚收率最高61.74%。 出处:曾红,周秋贵.对乙酰氨基酚合成工艺研究[J].广东化工,2013,40(18):30-31 (2)微波辐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 以对氨基苯酚和乙酸酐为原料,以锌粉为抗氧化剂,以活性炭为脱色剂,以稀乙酸为反应介质,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对乙酰氨基酚。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n(对氨基酚)∶n(乙酸酐)为1∶1.3,反应介质稀乙酸体积浓度为4%,微波辐射功率为500 W,反应时间为17 m in,反应温度为105℃时,产率可达82.1%。 出处:[1]邵艳东,李永红,俞应华,赵启鹏,韦佳.微波辐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0,39(02):192-194. (3)新型两步法合成对乙酰氨基酚 以对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肟化和Bechmann重排反应制取了对乙酰氨基酚。使用Hβ分子筛作为重排反应催化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丙酮为重排反应溶剂,m(催化剂)∶m(反应物)为3∶5,在50℃下反应4h,对乙酰氨基酚产率为81.2%。 出处:[1]刘宁,赵凌冲,余志华.新型两步法合成对乙酰氨基酚[J].江苏化工,2006(17):14-15+21. (4)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新工艺研究 以对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肟化和Beckmann重排反应制取了对乙酰氨基酚 .研究了肟化反应中碱的种类和用量以及重排反应中强酸性74 3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用量、重排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对重排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进行了工艺优化.肟化反应产率为94 % ,Beckmann重排反应产率为70 .2 % 出处:[1]龚大春,周强,胡为民,仇敏,赵儒铭.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新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0(02):9-11. 对乙酰氨基酚临床应用 (1)对乙酰氨基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从解热和镇痛两个方面综述了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用于发热时给药途径有口服、滴鼻和保留灌肠,滴鼻和保留灌肠退热效果均较口服佳;镇痛以口服为主,与其他药物联用能增强止痛作用。 [1]刘蔚.对乙酰氨基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25):2264-2265. (2)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研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并临床应用。方法:探索聚乙二醇助溶工艺,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的含量。结果:制定了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工艺和质量标准,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工艺成熟、质量稳定 [1]王瑾,陈刚,李丁民.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河南医药信

0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20201119123509)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我们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相关穿心莲内酯、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穿心莲总内酯的含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做到了质量可控。对所有项目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本品符合部颁标准规定。药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品质量可控。本品稳定性结果表明,本品质量稳定。 一、制备工艺的研究 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对原工艺条件的验证研究,并根据生产实际和成本考虑,选择原工艺作为最佳工艺条件。我们按照上述工艺制备6批样品,结果6批样品均较稳定,说明所定工艺稳定可行。根据胶囊剂制剂通则(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 L)的要求,结合本药特点,分别取200g生药的提取物和400g生药的提取物,并以流动性和崩解为考察指标进行复方苦木消炎胶囊的处方工艺筛选。我们初步选用微晶纤维素(MCC)、预胶化淀粉、乳糖作为稀释剂,2%CMS —Na为粘合剂,以羧甲淀粉钠(CMS-Na)为崩解剂,以微粉硅胶为润滑剂。工艺采用湿法制粒。最终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和成本考虑,我们选择如下处方作为最佳处方。 1.1处方 规格:每粒装0.2g (约相当于生药0.2g) 200g生药的提取物 淀粉210g 羧甲基淀粉钠10g 2%羧甲基淀粉钠话量 微粉硅胶0.3g 制成 1000 粒 i

规格:每粒装0.2g (约相当于生药0.4g) 400g生药的提取物 淀粉200g 羧甲基淀粉钠10g 2%羧甲基淀粉钠话量 微粉硅胶0.3g 制成1000粒 1.2制备工艺 1.2.1取穿心莲、苦木各100g (相当于生药0.4g规格取穿心莲、苦木各200g),照复方苦木消炎片标准提取,得到提取液。 1.2.2将提取液浓缩至稠膏。 1.2.3将两味药材稠膏混匀,干燥。 1.2.4将干燥提取物粉碎过80目筛,并将处方量的辅料分别粉碎过 80目筛,备用。 1.2.5取羧甲基淀粉钠加水制成2%溶液,作为粘合剂。 1.2.6提取物与辅料等量递加法混匀,加入2%羧甲基淀粉钠溶液, 过20目筛制粒,55C干燥,20目整粒,得干颗粒。 1.2.7干颗粒加入过100目的微粉硅胶混匀。 1.2.8装胶囊,装量约为0.24g。 1.2.9包装。 二、质量研究 2.1依据 复方苦木消炎胶囊为中药新药9类,根据新药审批有关规定, 本公司在研制该品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WS3 —B —1186—9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WS s—B —2007—95

No.7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目录 一、处方及工艺的综述 二、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综述 三、稳定性试验的综述 四、包装材料选择依据综述 五、综合分析和评价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药学研究综述 一、处方及工艺的综述 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中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的质量标准、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用量和市售制剂的规格,确定本品每片中含对乙酰氨基酚为0.3g。 通过对本品处方的筛选,筛选出本品最佳的工艺方案如下: ⑴制粒方法的选择:分别对酸碱分别制粒法和酸碱混合后非水溶液制粒法进行考察可知,采用水进行分别制粒的方法,因对乙酰氨基酚在湿润的环境中暴露于空气的时间过长,且干燥的过程中,温度和偏酸或偏碱的条件加速了水解过程,产生了较多的降解产物,故成品中对氨基酚的含量有所增加。而采用酸碱混合后非水溶液制粒法中,因为酸碱在混合制软材时已经发生了部分中和反应,制得的制剂不仅降解产物含量相对较高,崩解时限也显著延长,而当乙醇的浓度超过70%时,制得的制剂含量和有关物质检查符合要求,崩解完全,硬度合格、整洁美观。根据95%的乙醇与纯化水混合均匀(3:1)即可配制71%的乙醇,综合考虑成本和操作因素,选择酸碱混合后71%乙醇制粒制备泡腾片。 ⑵泡腾剂的选择:通过比较对酸源及碳源进行选择,并选择柠檬酸作为本品酸源,碳酸氢钠及碳酸钠作为本品碳源。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占处方用量比例、酸源及碳源的比例及碳源中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比例进行考察,并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酸源及碳源的比例及碳源中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最适合的处方为: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定为15%、酸源与碳源的比例为8:7、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比例为20:1。 ⑶润滑剂的选择:通过实验对聚乙二醇6000的用量进行了单因素考察,最终确定4%的聚乙二醇6000防粘冲效果好、无不溶物、无起泡现象、外观光洁,作为本处方润滑剂。 ⑷粘合剂的选择:通过试验确定以PVP K30作为本品黏合剂,其用量为0.1%,以其解决对于水敏、热敏及易挥发药物的制粒问题,这样既解决了药物稳定性问题,又降低了干燥温度缩短了干燥时间。 ⑸甜味剂及香精的选择:为使药物应用的耐受程度增强,使药物更易于用药者服

2020年药学综述开题报告范文

药学综述开题报告范文 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报药学院。为大家的药学综述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步、课题名称 加味芍甘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二步、内容和意义 加味芍甘颗粒处方由白芍、炙甘草、炒麦芽组成,出自《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传统中医认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血调经、益气复脉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对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有一定疗效。 多项研究认为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相关症状,降低催乳素水平,进而改善闭经、溢乳等症状。日本的假野隆司研究127例高催乳素血症及376例正常催乳素水平的卵巢机能不全不孕症患者,给予芍药甘草汤7.5g/d,1个月后高催乳素血症组催乳素水平明显降低(降低率39.2%),而催乳素水平正常组的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也有报道芍药甘草汤可以增加偏瘫痉挛模型大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含量,而后者是催乳素的分泌抑制因子,这可能是芍药甘草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又一个作用机制。国内也有有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能有效降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催乳素血症,其疗效和溴隐亭相当。 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益气补虚、退乳消胀之功效,麦芽对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目前的研究认为麦芽中含有麦角胺类化合物,能够抑制PRL的释放;另外,麦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而维生素B6是吡哆醛-5'-磷酸盐的前体、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和脱羧作用的辅酶,能促进多巴向多巴胺转化,从而加强了多巴胺抑制PRL释放的作用。周威等采用乙烯雌酚片灌胃给药制成大鼠高催乳素血症模型,然后分别给予高(50g/kg)、中(25g/kg)、低(12.5g/kg)剂量的麦芽提取物治疗,结果显示3种剂量的麦芽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治疗实验性高催乳素血症的效果。徐勇等通过将炒麦芽含药血清与大鼠MMQ垂体瘤细胞体外共培养,发现低剂量的炒麦芽能促进PRL分泌,而高剂量的炒麦芽抑制PRL的分泌,并且认为这种双向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来 实现的,这也是与溴隐亭的作用机制不同点之一。郭晓东等报道炒麦芽的回乳效果较生麦芽和焦麦芽好。 针对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并且为方便患者携 带和服用,提高药效以及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将加味芍药甘草汤由汤剂改制成颗粒剂,本课题验旨在优化加味芍甘颗粒的制备工艺并拟定其质量标准,为芍甘颗粒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第三步、论文提纲 1加味芍甘颗粒的提取 将白芍、炙甘草、炒麦芽三味中药按比例加入煎煮提取锅中, 分别采用水(药材量的10、8、8倍重量)煎煮回流提取3次(1、1、0.5h),第1次煎煮回流提取前浸泡30min,合并取提取液静置过夜,取上清 液减压浓缩成1.30~1.35的稠膏,60℃减压干燥,得干浸膏。

非甾体抗炎药综述

一.简介 非甾体抗炎药( no n- steroidal ant i- inf lammatory dr ug s, NSAIDs) 是指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 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 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 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 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1亿多人在服用NSA ID s,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每天约有3 0 0 0 万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在我国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500 万OA患者和4 2 0 万R A 患者在服用N S A I D s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 5~ 1/ 4, 因此, 可以说N SA ID s 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2。随着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其临床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发展简史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 S A I D s ,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 年至377 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 7 6 3 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 d m a n dS t o n e )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 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提取出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ria)首次从水杨苷中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 8 7 4 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 8 9 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 o f f m a n n )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 e i n r i c h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 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 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3。 1898 年, 由德国拜尔药厂首先合成的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风湿热及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由于其在大剂量时才能发挥消炎止痛作用并伴随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逐渐被新上市的NSAID 所取代。1952 年, 保泰松( 苯丁唑酮) 问世, 为第一个被命名的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强大的抗炎镇痛效应而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长达30 多年。至20 世纪80 年代, 因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断出现而逐渐被限制使用或禁用。1963 年, 吲哚乙酸类NSAID 的代表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上市, 虽然其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较强, 但因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毒副作用仍然很严重而逐渐少用。1969 年, 1姜爱霞.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96-98 2刘红,李国珍,葛泉丽.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1-402 3李梦涛,曾小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8):24-29

_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_一_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 rugs 2010,19(4) [作者简介] 于红,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药品技术审评工作。 联系电话:(010)685855662508,E 2mail:yuh@cde 1org 1cn 。 ?新药审报与审评技术? ★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十七)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的基本考虑(一) 于 红,张玉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药学研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的基础。药学研究资 料综述应体现申报品种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内容,它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内容以及需关注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供药品注册和药学研究工作参考,以提高注册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撰写规范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3-3734(2010)04-0277-04 Genera l con si dera ti on on organ i za ti on of su mmary i n pharmaceuti ca l research Y U Hong,ZHANG Yu 2hu (Center for D rug Eva lua tion,S tate Food and D rug A dm inistration,B eijing 100038,China ) [Abstract]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 is a basi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ies in devel opment p r ocess of phar 2maceutical p r oducts 1The su mmary of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 data should p resent an overall p r ofile,including a 2nalysis and evaluati on of results in each part of che m ical devel opment studies 1The contents should p r ovide comp re 2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 r oduct and its manufacturing p r ocess for app licants and revie wers 1Based on the rele 2vant guidelin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uggested contents and key considerati on f or app licants and researcher,which will hel p t o i m p r 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drug registrati on 1 [Key words] phar maceutical research;summary;s pecificati on 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是药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对申报品种的整个药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和自我评价,全面反映申请人所进行的药学研究工作情况。《化学药物综述资料的撰写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已于2006年颁布实施,从目前提交的申报资料来看,有些注册申请人能够参照该指导原则对申报资料格式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但仍有部分注册申请人没有真正领会该部分资料内容的重要性,只是将药学研究工作予以简单罗列,没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和评价。基于现行法规,结合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笔者针对在药学研究综述资料中 存在的常见问题,对撰写药学综述资料的相关技术要求和关注点提出建议,供申请人参考。1 综述资料的目的和意义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对于注册申请人以及技术审评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申请人通过对药学研究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全面地把握申报品种的概况;通过对申报品种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申报品种的药学研究与其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对品种进行风险与利益评估。另一方面,一份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表达规范的综述资料可以使审评人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对申报品种药学研究内容的全面认识,快速了解申报品种的主要研究情况,包括研究思路、过程和结果等,以评价药品的

制药工艺学论文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程健 2011级3班动物生物技术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药物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合成与生产方法的研究,介绍了以多种不同原料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提出了从环保上和经济上考虑,用Pd/ C催化剂,以对硝基酚为原料,一步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是对乙酰氨基酚合成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合成;进展;应用 前言:对乙酰氨基酚的化学名为N-(4-羟基苯基)乙酰胺(N-(4-Hydroxyphenyl)acetamide),商品名为扑热息痛。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878年由Morse首次合成,1893年由VonMering 首先用于临床。在美国1955年就成为非处方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它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熔点168~172℃,无臭,味微苦,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溶解,几乎不溶于冷水和石油醚。在45℃以下稳定,但如果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水解成对氨基酚,然后进一步发生氧化,颜色逐渐变成粉红色、棕色,最后成黑色,因此应在阴冷干燥处密闭保存。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解热作用缓慢而持久,与阿司匹林相比,具有刺激性小、极少有过敏反应等优点。此外,它还可用于药物扑炎痛的合成、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照相用化学药品和过氧化氢的稳定剂等。目前,对乙酰氨基酚已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是国际医药市场上头号解热镇痛药,同时也是我国原料药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之一。2000年产量突破了3万吨大关,占当年世界对乙酰氨基酚总产量的45%,成为仅次于维生素C的我国第2大原料药生产品种。预计到2005年,国内对乙酰氨基酚的产量将达到5万吨以上。现分别对国内外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进行综述。 国内常用合成方法 1 以苯酚为原料 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ml水,11g苯酚,再加入5ml水搅拌,然后加入12g亚硝酸钠和60ml水的混合物,温度控制在-5℃时,搅拌下缓慢滴加40%H2 SO4,控制温度在-4~0℃,加酸完毕,pH约1.5,继续搅拌90min后静置,结晶,抽滤,得黄橙红色粉末或短针状亚硝基酚。 按配比量加入硫化钠和水于三口烧瓶中,加热搅拌,待硫化钠完全溶解后把温度调至40℃,搅拌下加入亚硝基酚(5 min内加完),控制温度在38~48℃,加料完后继续搅拌15min,待液体呈棕黑色时,加入原体积4~5倍水稀释,继续搅拌,并加入20 %稀硫酸调pH8~9至稳定不变、反应温度<40℃至液面起泡时止。然后冷却结晶,抽滤,活性碳脱色后,加入10%NaOH中和至pH7,并加入少许NaSO3,间断搅拌降温至25℃以下,析出结晶,抽滤得对氨基苯酚。再在三口烧瓶中按配比加入物料(对氨基苯酚∶乙酸酐=1∶1.3),回流搅拌反应,温度升至120~140℃,保温15 min ,冷却结晶,抽滤,用少许冰水冲洗,得类白色晶体为对乙酰氨基酚,产率8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