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复习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大神(一)常识篇

挺反感“大神”称呼之泛滥的,解个题也是大神,考个70多也是大神。。。简直和“最美XX”一样了。

标题写这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至少在我看来,一个智商正常、时间足够(不低于100小时有效复习时间:视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定、100是最小值)、态度端正的人,掌握了方法和技巧,行测75是没问题的;技巧娴熟的话,80可以达到;85以上,需要没有明显短板(尤其是常识);90以上,需要状态上佳(我考的次数并不特别多,90还尚未达到,甚是遗憾)。

(一)常识篇

有精力有时间有热情的话,会都写下去,为什么我要把常识放在最前面说呢?

常识——一个严重被低估被无视被曲解的模块

论坛乃至很大一部分考生都有这么一种思想:常识靠天收,复习常识就是浪费时间,有时间看常识还不如做几道数学题呢。这种思想对不对呢?某种程度是对的,没有方向的复习常识的确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但是,并不能因此而直接抛弃了!

被低估——常识有其重要性:一般20道题,分值约为0.7-0.8,也就是14-16分,这个分并不少了,在半分甚至0.2分(我就遇到过,

曾经3000+:1的部委职位,理工科冷门专业的悲哀)就能决定成败的公考中,浪费1分都是可耻的,何况十几分?

被无视——舍弃之滥用:有人说行测要学会舍弃,经常有人会以此为理由,直接放弃常识的复习、数量的做题。要记住,模块是不能舍弃的,舍弃的只能是相对的难题)。

被曲解——有人说,我也想复习常识啊,可是怎么复习啊,感觉只能凭运气!常识考知识面那么广,短期提高不了的,我还是放弃吧。(何弃疗。。)

关于常识,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考点无迹可寻——鬼知道会考啥啊;

二是复习无从下手——尼玛,书这么厚、点那么多、面那么广,要看死人啊,看啥啊;

三是解题无计可施——卧槽,这到底什么鬼,我根本就不知道啊,选啥啊。

那么,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常识不再是难题。

第一个问题:考点无迹可寻

实际上,常识的考点是有迹可循的。

国考大纲,关于常识模块的规定如下: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

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其实大纲已经给出了范围,其中政治更多是以时政形式所体现;经济早年出现较多,近年有所淡化;法律最初频繁考查,因为考虑对非法学专业考生有不公平之嫌有所淡化,但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后又东山再起;历史一直长盛不衰,地理是它的忠实小伙伴;环境因为近年的环保问题成为新宠;自然是个什么鬼。。科技一直是大热门。文化,我一般称为人文,和科技一样,都是压轴党。

对近四年五套国考真题(15年省部级和地市级差异较大,分开分析)的真题考点总结,实际出现频率排序应该是:

人文(套均考查4.6题,下同)

科技(4.6,注意科技史、军事、农业是热点)

法律(3.4,但注意分布极不均衡,大小年现象严重)

历史(2.4,每年稳定2-3道)

地理(2.4,历史的好基友,但不如其分布稳定)

时政(2,注意往往与其他部分结合考查)

理化(1.6,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近2年的新宠,方兴未艾)生活(1,同理化,数据排序低于其重要性)

经济(0.6,13一道和16两道,不是不想考,实在被考得太滥,很难找到合适考点)

备注:本来有统计表格,论坛图片上传麻烦,就以平均数说明

了。这是针对国考的分析,国考是其他公考的风向标,但不排除部分考试地方特色浓厚,请自行分析。

第二个问题:复习无从下手

有人说,常识真题有什么好做的,考过肯定不会再考了。

这种思想错在两处:一是按这种逻辑,真题都不需要再做,因为基本上都不会再考了;二是实际上常识的考点依然有其延续性。

行测关键是思想,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行测数学如何满分——贵在数学思想》,就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然而那只是术,层次还比较低,道是什么呢?就是针对整个行测考试,我们应该如何征服。

其实,行测也是一种考试,是考试的话就可以应试,看似废话,实则不然。应试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去与考题较劲,而是抓住根本点,要知道出题人在想什么?去猜测他想怎么出题,想考哪些考点,想怎样设置干扰项,想怎么埋陷阱。把这些弄个大概,行测基本也就没问题了。

单就常识来说吧,如果让你出题,你会怎么出?网上经常有一堆很具噱头的资料,什么公务员必看常识之类的,那种玩意,我反正是看了两行就扔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看完的。完全就是开心辞典之类节目的答案嘛,还有人推荐看一站到底,两个方向就有根本差异,一站到底我只看过几期,过好久记不大清了,好像也分几类,比如电影明星主演电影神马的,完全是为了迎合众多娱乐八卦党口味,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公考中。

如果我是原先的出题人,原本成功的出题模式,我要改变它干嘛呢?如果我是新人,之前的出题也是我的范本,我出题点也尽量要往上靠。所以,各类考点出现频率基本未变,就是这个道理。

再看下具体的出题思路,我肯定会看看之前怎么出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发散,来出自己的题目。这个很关键,固然以前的常识考点不大可能再次考查,但是,它往往揭示了下次考查的方向!如果我们能从这个点发散很多,出题人的考点往往也在其中。

简单举几道题作为例子。

(一)人文中的热门考点——二十四节气

最初,它是这么出现的:

(09国考-10)以下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 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C.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非常简单的直接考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多解释,惑者百度。

考完了之后,大家都知道排序了,嘿嘿,咱变个花样,还是国考,13年,它是这么考的:

(13国考-20)下列谚语与农业生产经验不符的是()

A.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B.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C.立秋无雨样样有,立秋有雨收半秋

D.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C项表述错误,应是“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立秋这天无雨预示着秋季会比较干旱,影响收成。

依然是对节气的考查,只是转变了方向,变为对具体节气的深度理解,表现形式为对农谚的考查,各地亦仿之。地方考试关注得少,随便选两题。

(15广东-10)下列选项中,按照诗句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考查我国二十四节气。①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②指的秋季的白露,③为春季的惊蛰,④指的是小满。故选A项

(15山东-11)下列反映公历八月初的农谚是(D)。

A.处暑动刀镰B.小暑不算热C.大暑在伏天D.立秋忙打靛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故本题应选D项。

联考也一直对节气情有独钟,值得注意的是联考近年更侧重对季节及相应美景的考查。(每类考试都有其命题惯性,对往年真题的分析至关重要)

(12.421-60)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 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 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 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1国考刚考完,紧接着的联考立马跟上,真是忠实小弟~~

上半年考完,余波未平,下半年接着再来~~

(12.915-1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A.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古人常以抚柳相鹊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柳,音同“留”)

此题实质二十四节气只是一个选项,更多考查词语指代义。在此给出常见指代义: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

常见借代词语:

南冠:囚犯伛偻,黄发:老人三尺:法律

常见意象

禾黍: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

杨花:象征离散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猿猴:表现凄厉、哀伤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尺素:指代书信双鲤:代指书信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在重视国学、强调传统的大背景下,这些指代很可能再次考查。

对季节及美景的考查:

(12.915-20)下列诗句未涉及秋天的是

A.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

A选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是秋菊,所以涉及秋天。B选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数树深红“描写的是秋天的红叶,所以涉及秋天。C选项,”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西风“即秋风,所以涉及秋天。D选项,”寒菊已枯分正色,春兰未秀借幽香“出自宋人陈棣的《腊梅三绝》,腊梅在冬季开放,未涉及秋天。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5联考-4)古人记月除常用的序数法外,还以物候的特点来命名,或以孟、仲、季来命名各季节的三个月。那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适春—桃月

B.仲夏—荷月

C.仲秋—桂月

D.季冬—菊月

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古人称之为"菊月"。农历九月的别称另有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霜月、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等。所以选择D选项。

(二)再来看下京剧,国粹啊

(11国考-19)京剧作为我国著名剧种,和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们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杏园”

B.京剧行当中的“净”是指女性角色

C.“梅派”唱腔创始人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D.《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京剧经典曲目之一

习惯上戏班、剧团被称为“梨园”而非“杏园”,A选项错误。京剧行当中的“净”指的是男性花脸,B选项错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经典曲目之一,而非京剧,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此题明查人文,实考时政(11国考是10年考试,当年我国京剧申遗成功),所以复习时政并不单单是了解时政的考点,更多是能把握常识考查的可能方向。当我看到这题时,就想,围绕京剧可能会有哪些考点呢?结合百度,无非是角色、表现手法、脸谱意义、知名艺术家等。

也是信手拈来几题:

(13.413-10)关于京剧艺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是现代京剧

B、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主要有唱、念、做、打

C、京剧的主要题材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D、京剧的脸谱一般用于净、丑两个角色

传统京剧一般是历史题材,其中包括才子佳人的故事;现代京剧题材更多取自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和人物。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浙江-107)下列关于我国京剧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京剧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京剧中一般用黑色脸谱来表示忠勇侠义

C.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D.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红色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故正确答案为B

(15广东-1)京剧脸谱采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其中白色用来表现()。

A.忠勇侠义

B.刚烈正直

C.粗豪暴躁

D.阴险奸诈

前两个是基本考全了,最后一个是考脸谱含义。

另外注意,三大国粹,这里只说了京剧,实际上中医和国画也是热门考点,在此就不多说了,可以自行分析。

第三个问题:解题无计可施

之前解决了“考什么、看什么”的问题,这是基础,为之后的“选什么”作铺垫。

但是,常识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我们并不能全部覆盖,甚至,是大部分都未不熟悉,是不是就无法复习无从解题了呢?

常识的最大误区——以为是考知识点,其实是在考察思维!

让我们再看下大纲: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注意,大纲已经很明确地给出了常识的解题技巧:那就是通过分析、推理而判断。

如何分析、推理和判断呢?今天有点事,先写到这里,过两天我将选几道近年国考真题为例阐,先给两道原先写过的:

(16国考-12)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B无难度,初中课文。 C,首先梁启超,变法实质就是在学习明治维新,不知道这点也没关系,知道是民主化就好,那句话国之主为民不就是民主吗,很明显非常可能是其所说。关键是D。曾国藩——满清时汉人高官,性格必然小心谨慎。曾国藩家书也验证了这一点——吾日三省其身,所以后面那句话对他而言太豪放了。。。人言可畏,岂能“不足恤”以蔽之。。。实际上后面那句话也很有名,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史上著名变法之一。

(16国考-18)下列关于恐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活跃在中生代时期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

这题我只知道个侏罗纪公园,不过没关系,我知道选A。为什么,D项简直是开玩笑,DNA片段怎能克隆;C项两点可以排除:一是恐龙近亲鳄鱼,爬行动物。二是恐龙蛋,哺乳动物只有很奇葩的动物才会卵生,比如鸭嘴兽。B剑龙行动笨拙,不太可能是肉食性动物,因为肉食性动物要食肉,就要捕猎,要捕猎就要跑得比猎物快,行动必须敏捷矫健,参见狮子老虎狼等。而且那个背上的剑明显是素食性动物的防御措施,如鹿角等。

再说下做常识心态:无惧之、无畏之、剖析之、解之。

16年国考常识真题萧青注解

(16国考-1)“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下列与“四个全面”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党的十八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D.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从严治党”首次提升到“全面从严”的高度

1、一中、二中围绕“人”

——每届中共中央的一中全会往往是紧接在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主题是“人事”,代表大会也同样如此,故A不大可能,十八大能解决好人事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做其他文章;

2、“大题目”易出自三中全会

——回顾中共党史,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错误,依法治国的宏观性还没那么强,实际上全面深化改革;

3、四中、五中——中央

在四中和五中全会上一般中央军委会进行重大调整

自十六大开始,五中全会首次开始制定五年规划。注意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故C错

4、六中主要抓精神文明

5、七中承上启下,多有人事问题

另外,凡是涉及重要领导人的选项,一般都是正确的(别问我为什么,不解释)。再来看道联考题。

(12.421-56)下列影视剧情景设计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A. 燕子丹与荆轲分坐八仙桌两侧,秉烛夜谈,谋划赴咸阳刺杀秦王计划

B. 毛泽东与李宗仁幽默地说:德邻先生,你这次归国,是误上了贼船啊

C. 魏征劝谏李世民时,说道:陛下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越王勾践兵败后给吴王差夫当奴仆,以红薯充饥,每晚则睡在上

李宗仁原系国民党代总统,后因和谈未果出走美国,1965年回到北京。李宗仁字德邻,称呼他人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A选项荆轲刺秦发生于战国时期,当时没有发明桌子,桌子的名称在五代时方产生。C选项发生在唐太宗时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在唐代之后。D选项勾践是春秋末期人物,而红薯在明朝万历十年才由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B

(16国考-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实行宪法宣誓的人员不包括:

A.各级人民政府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B.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C.党的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D.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

注意可能最不需要宣誓的是?换个说法就是党对其约束力最小的是?明显民主党派

(16国考-3)“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这体现了法治政府建设中哪项要求?( )

A.职能科学

B.守法诚信

C.执法严明

D.权责法定

D。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不得”=限定 D.权责法定

(16国考-4)下列与某食品厂相关的做法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是:()。

A.该厂无需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付费

B.该厂退休职工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C.该厂配备了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

D.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到该厂采集样品无需支付费用

注意大环境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的,D明显是增加企业负担,与中央精神不符,此类题目很多,注意把握则不需死记法律条文亦可解题。

(16国考-5)下列情形中,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A.十四周岁的张某,贩卖冰毒0.2克

B.十五周岁的李某,因过失导致他人伤残

C.二十周岁的周某,醉酒后殴打他人致人重伤

D.三十五周岁的聋哑人宋某,入户盗窃现金5000元

首先CD满十八周岁可以先排除,不负刑事责任,应当是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贩毒明显是危害性巨大,B又是过失,故B。

(16国考-6)下列处理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是:()。

A.某公安局处长对本人被辞退的决定不服,当天即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某工商局科员拒不赡养父母,情节严重.单位给予其开除处分

C.某省商务厅厅长退休后第二年到商务厅下属商贸公司任职,该省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D.某税务局科长执行公务时,认为局长的决定有错误,向局长提出改正意见

避生就熟。若A的考点不了解,则看BCD,B不孝行为严重,开除合情合理;C是典型的变相权力寻租;D若不合法,这位局长官威也太大了。。

(16国考-7)下列说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A.甲带侄子外出游玩,遇地震,甲无需为侄子在地震中所受损害承担责任

B.甲用拳头殴打乙,乙将甲推倒后持刀将其扎死,乙无需为甲的死亡承担责任

C.甲、乙发生口角,对骂过程中甲欲讹诈乙而故意倒地,乙无需为甲因倒地所受伤害承担责

D.甲、乙因言语不和而厮打一起,丙撞见后趁机殴打与其素来不和的甲,乙无需为丙殴打甲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B明显的防卫过当。CD较为明显,A地震不可抗力。

(16国考-8)关于我国农业国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五大牧区的简称为新、藏、青、蒙和陇

B.南北方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分别是甘蔗和甜菜

C.“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是最大的商品粮产区

D.红壤是一种粘性酸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C。我国的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平原.

两点可以判断:一是“湖广熟,天下足”是何时之言?太跟不上时代了;二是如果江汉平原是最大的商品粮产区,怎会一点存在感没有(你听说过吗?我反正是没听说。。。)

(16国考-9)下列俗语描述的现象与经济学名词对应错误的是:( )。

A.覆水难收——机会成本

B.一山不容二虎——完全垄断

C.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边际效用递减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负外部效应

难得一见的经济学考点。机会成本简单说就是为了得到甲而放弃乙,A并未体现。完全垄断是仅此一家;边际效益递减就是越多越不值钱;负外部效应就是消极影响(正外部效应是积极影响)。

(16国考-10)下列作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是:( )。

A.《辛德勒名单》

B.《静静的顿河》

C.《智取威虎山》

D.《战争与和平》

A应该大部分都看过,辛德勒解救犹太人,犹太人是被希特勒迫害的,希特勒是二战罪魁祸首啊~~B是描写十月革命后苏俄与白俄的纷争;智取威虎山是打土匪,解放战争,二战对我们而言是抗日,抗日枪口是一致对外的,至少表面如此;战争与和平要知道托翁是什么年代的人就不会误选了。

(16国考-11)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擅长领域对应错误的是:

A.军事:白起、李靖

B.经济:桑弘羊、郦道元

C.天文:张衡、郭守敬

D.艺术:吴道子、顾恺之

同样是避生就熟。郦道元著《水经注》,地理,直接B。

(16国考-12)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B无难度,初中课文。C,首先梁启超,变法实质就是在学习明治维新,不知道这点也没关系,知道是民主化就好,那句话国之主为民不就是民主吗,很明显非常可能是其所说。关键是D。曾国藩——满清时汉人高官,性格必然小心谨慎。曾国藩家书也验证了这一点——吾日三省其身,所以后面那句话对他而言太豪放了。。。人言可畏,岂能“不足恤”以蔽之。。。实际上后面那句话也很有名,王安石变法也是历史上著名变法之一。

(16国考-1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观点与之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A-刑、赏-法家;B-天、人-道家;C-民、国、天下-儒家;D-战、兵、攻城、暴师-兵家。通过把握这几个关键词

即可判断,今年联考也出现了类似题目。

(16联考-8)关于古代思想家,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荀子

B.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C.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

D.摩顶放踵利天下——墨子

即使其他都不知道,看到A的天地,可知其当为道家思想,荀子乃大儒也,则A对应有误。这揭示了常识的一种做题思路:我们不需要每个都了解,只要抓住我们了解的,就可以解题。

(16国考-14)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 )。

A.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

B.越战时期,美国人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

C.辛亥革命发生时,希腊人在体育场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D.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

A。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06年诞生的,由英国人

注意,这种科技史考点国考几乎是每年必考。

有个小诀窍,年代越近越可能正确项。

A,冷战时期到什么时候结束呢?苏联解体!91年没有彩色电影你信么?B越战如果不知道具体时间,《阿甘正传》相信大家都看过吧,我这种对电影无爱的都看了几遍,里面阿甘是越战回来后代表美国到中国打乒乓球,中美乒乓外交72年(如果还不知道,至少知道毛泽东、周恩来都出场了,至少文革结束前。。)而互联网是80年代后才有雏形;C球迷都知道第一届世界杯是1930年,伪球迷至少知道世界杯届数不多,排除二战影响,最早也不会太早;D如果当时有广播的话,学生运动还用得着露天演讲和发传单么?肯定是各种小电台啊~~

(16国考-15)某城市空气质量较差,检测结果显示,在主要污染物中,PM10颗粒浓度严

重超标,PM2.5颗粒浓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尚在正常范围。如果你是城市决策者,采取以下哪些措施能在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 )。

①整改郊区水泥厂;②整改郊区造纸厂;③市区车辆限号行驶;④改善郊区植被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PM是大气污染,2是水污染,3影响太大,则B.

(16国考-16)根据合理的城市规划,图中①处最适合建:( )。

A.化工厂

B.钢铁厂

C.造纸厂

D.自来水厂

D。根据图中显示,该城市河流穿过居民区,汇入江海,①处属于河流的上游,也处于盛行风向的来向,不适合建设有污染的企业,只适宜建造自来水厂。

(16国考-17)(地市级)京沪铁路没有经过下列哪一名胜所在省份?()。

A.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B.蓬莱阁风景区

C.承德避暑山庄

D.黄山风景区

此题看着考得很偏,实际转换下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从北京到上海最短要经过哪些省份?很明显都是东部地区,江西景德镇自然不是。

(16国考-17)(副省级)冬天来了,雪姑娘也来了,它穿着洁白晶莹的华服,带着精灵翅膀般剔透的面容到考场上来为难你了,你被冻住了吗?下列与雪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是形成降雪的必要条件

B.食盐可作为融雪物质,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高

C.“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凝固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

D.“六月飞雪”是文学作品杜撰的场景,不可能在我国境内出现

A。B是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才会加盐后融化。C“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融化吸热。D过于绝对,我相信东三省六月下雪绝不是不可能的。

(16国考-18)下列关于恐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活跃在中生代时期

B.霸王龙和剑龙都是肉食性动物

C.属于脊椎亚门类动物中的哺乳纲

D.可通过某个DNA片段克隆出恐龙

这题我只知道个侏罗纪公园,不过没关系,我知道选A。为什么,D项简直是开玩笑,DNA 片段怎能克隆;C项两点可以排除:一是恐龙近亲鳄鱼,爬行动物。二是恐龙蛋,哺乳动物只有很奇葩的动物才会卵生,比如鸭嘴兽。B剑龙行动笨拙,不太可能是肉食性动物,因为肉食性动物要食肉,就要捕猎,要捕猎就要跑得比猎物快,行动必须敏捷矫健,参见狮子老虎狼等。而且那个背上的剑明显是素食性动物的防御措施,如鹿角等。

(16国考-19)图中a表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氧、硅、铝,b表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关于阴影部分代表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冶金工业中有广泛用途

B.其单质可以燃烧

C.是碱类物质必不可少的元素

D.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人体含量最多物质是水,O和H的原子量决定了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故其单质是氧气。

氧气不能燃烧,B错。

(16国考-20)关于导体及其导电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导电,是因为金属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B.人体导电,是因为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和矿物质

C.石墨导电,是因为石墨中含有碳元素

D.酸碱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内含有自由离子

反证法。含碳元素能导电,我们知道干木头和塑料都是绝缘体,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