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书1~123页)

第一章总论

1.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组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

计总体。

2.总体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分为有限和无限总体。

3.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4.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性别、工种);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年龄、工资)。

5.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性别:男和女)

①不变标志对所有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的标志;

变异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②品质变异标志(性别:男和女;)

数量变异标志(年龄、工资、身高)

6.变量: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其表现形式是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连续变量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可取无限值;

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

身高(变量)1.80米(变量值)身高体重(连续变量)人数(离散变量)

7.统计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

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8.统计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9.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分组、汇总、列表)和统计分析(定性与定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

1.调查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

2.统计调查方案: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包括: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调查项目(内容各个标志)和调查表(表头、表体和表脚,分为单一和一览表);

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时间);

调查组织计划(5点)

3.统计调查方式:定报、普查(全面)、重点调查(非全面)、抽样、典型(非全面)。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

4.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①初级资料:直接观察法、报告(表)法、面谈访问法(入户和街上拦截)、邮寄、电话、互联网。

②次级资料(略)

③企事业单位:原始记录(最初性和直接性)、统计台账、内部报表。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分组方法

品质标志分组就是用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职工按性别分组,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数量标志分组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志进行分组(数量标志可是绝对数-工资总额;也可是相对数-发展速度)。

主要标志和辅助标志分组

2.统计分组体系(2种)

简单分组是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

复合分组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将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3.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数列)2组

品质(属性)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数列;

变量数列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数列。

①离散(如变量值少,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

一个变量值;如变量值多,组距式)

②连续(一般是组距式,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静态数列指某一时间总体中各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而形成的数列;动态数列(时间数列)指某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排列形成的数列。

4.统计表

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行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

按作用不同分为调查表、汇总或整理表、分析表(广义全部,狭义后两个);

第四章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种类

按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绝对数表示,有计量单位;又称总量指标,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即一个总体中单位的数目,如企业数);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如某企业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

质量指标(内涵)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如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

按形式分(4种)

①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如2005年北京市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单位数);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反映的是总体

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如前述2005年北京市规上企业增加值1705.4亿元,其中轻工业345.4亿元,重工业1360.0亿元)。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

②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形式,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表现形式为相对数(如比重、比例、速度、密度和程度等)。

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计划执行进度、结构(总体部分总量/总体总量)、比例(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动态(同一总体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报告期/基期);

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

③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算术平均数:简单加权:单项式和组距式(先求组中值)

调和平均数:简单加权

单价×数量=金额

④标志变异指标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者说离散程度的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

全距: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与最小值的差距。

平均差: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未分组:求x,| x-x |,再除以n

已分组:求组中值(x),x(∑xf/∑f),| x-x |,| x-x |f,再除以n 标准差: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算法同上标准差系数: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也叫离散系数。

第五章时间数列

1.种类

①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绝对水平及发展变化情况,分为时期数列(某一段时期)和时点数列(某一瞬间)。

②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各指标值不能相加。

③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反映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各指标值不能相加。

2.特征: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3.水平指标(看书76—82页)

①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固定时期(最初)水平

关系: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之和

②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 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 - 1

4.速度指标(看书84—87页)

①发展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定基: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最初)水平之比,也称总速度。

环比: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也称年速度。

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环比发展速度=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相除

年距:=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

②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增长量与其基期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 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1

=发展速度– 1

定基:累计增长量/最初水平=定基发展速度– 1

环比:逐期增长量/前一时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 1

两者间无直接关系,不能相互推算,需转换成相应的发展速度,才可推算增长速度。年距:年距增长量/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发展速度– 1

③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和累计法)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 1

第六章统计指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

联系:转换关系

区别:综合指数先综合后对比,需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平均指数先对比后平均,适用于全面和非全面资料。

第七章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

1.概念: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又称为概率抽样或随机抽样。

2.种类

①非概率抽样:用主观(非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单元进行调查,是一种快速、简便且省钱的抽选样本的方法。但是风险大,主观选定的样本很难肯定对总体是否具

有代表性。(分为4种)

随意抽样(街道拦截法,无目的,无计划,随意方式进行);志愿者抽样(非典疫苗);判断抽样(专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入样);配额抽样(总体男女各200,抽取20个样本,男女各10)

②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基本准则:样本单位是随机抽取;调查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重复抽样(抽出再放回,使总体单位数相同,每个总体单位有多次重复抽中的可能);不重复抽样(抽出不放回,使总体单位数减少,每个总体单位只能被抽中一次)

组织方式: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相同被抽中的概率,p=n/N);

系统随机抽样(也称机械或等距随机抽样,食盐摄入量,40户居民例);分层随机抽样(也称类型或分类抽样,平原、丘陵和山区的粮食产量统计);整群随机抽样(了解职工家庭状况,按居委会分群,抽中其中所辖家庭进行调查);多阶抽样(一阶抽地理小区,二阶从被抽小区内抽住所,然后调查);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对农场进行调查,使规模大的农场入样概率要大,反之小)。

3.抽样误差

①代表性误差:指在抽样调查中,用部分样本推断总体时,由于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产生的误差。

系统误差:指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

随机误差:指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②抽样平均误差:指所有可能组成的样本的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或者说,是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

平均误差越小,样本指标分布在总体真值周围的集中程度越高,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越高,抽样误差就越小。

③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样本单位数目(与抽样误差成反比)、总体标志变异程度(正比)、抽样方法(不重

复抽样<重复抽样)、抽样组织方式(分层抽样误差小,整群抽样误差大)。

4.参数估计

①点估计: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推断方法。

②区间估计: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根据点估计值,联系一定的误差范围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1.概念: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根据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活动。

分为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监测分析、评价分析和预测分析

2.特点:数据、目的和时效性

3.统计分析程序:确定分析课题、拟定分析提纲、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编制统计分析表、进行统计分析(最重要)、填写统计分析报告。

4.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①对比分析法:最基本,也称比较分析法,实际数与基数对比,如同比上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和位居世界前列等。

②比例分析法:最常用,也称比率分析法,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如财务比率和资产周转比率等。

③速度分析法:考察事物指标发展速度。

④动态分析法:观察某个指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变化。

⑤弹性分析法:利用弹性系数来考察某一自变量变动,而引起相应因变量变动程度的统计分析方法。2变量越密切,弹性系数越大,越不相关,弹性系数就越小。

⑥因素分析法:考察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事物,在其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有差额分析法(加减,如分收入对总收入影响)和连环替代法(相乘,分析某一因素将另一因素固定,指数体系中固定价格或数量)。

⑦相关分析法:考察一个经济变量与另一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如税收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和加息与存款额的关系等。

⑧模型分析法:利用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⑨综合评价分析法:指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统计方法。如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序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等。

5.统计分析报告

特点(4点):明确的目的性、文体的特殊性、明显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

原则(5点):主题突出、结构严谨、观点材料统一、语言简洁易懂、态度严肃认真。

统计实务复习提纲(书127~196页)

第一章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1.分类(3种)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①周期性普查制度:由国务院组织,人普(0)、农普(6)和经普(3和8);

②经常性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

同制定,现行该制度共30项;

③非经常性调查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

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

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2.统计调查报表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和备案文号、有效期限。

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1.概念

统计分类:根据事物内在特点,按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统计分类标准: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

统计分类标准化: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或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

特点:科学与系统性、统一与强制性、通用与稳定性

2.统计用区划代码

由12位代码组成:1~6位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7~9位乡镇街代码采用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10~12位居、村委会采用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

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最理想的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因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不同,也可采用法人单位。

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但不属于工业(采矿、制造和电气水的生产和供应)。

4.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基础,分为3个大类(内资、港澳台和外商)、16个中类。

5.公有控股经济(国有和集体)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私人、港澳台和外商)。

6.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地域划分为城市和乡村。

前12位代码直接使用区划代码,13~14位城乡属性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15~17位城乡分类代码,不直接编制,通过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换生成。

7.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3个指标为依据。其中工业和建筑业以全部3个指标为依据,批零、交通运输、邮政和餐饮以前2个指标为依据划分。

第三章基本单位统计

1.法人单位条件(同时具备):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②独立拥有或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③会计上独立核算,能编制资产负债表。

2.产业活动单位条件(同时具备):

①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②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③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3.在经普年份,基本单位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法;

在非经普年份,基本单位统计采用重点调查法。

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重要 147页)

1.范围: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零业及其他服务业。

2.价值量统计

①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生产法增加值=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 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收入法增加值= 折旧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 生产补贴

营业盈余= 经营总收入- 成本- 费用–税金

②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计算方法

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总成果,采用产品法;

工业:以货币表现的总价值量,采用工厂法;

建筑业:按结算价格,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产出3部分,按实际完工量;运输业:营运收入和服务收入;邮电业:营运收入

批零业:毛利;餐饮业:营业收入

服务业:盈利(营业收入–活动支出);非盈利(按本期提供服务的总费用)

③批零业库存价值量统计(所有权,挑选整理、计入购进货未到、代购尚未交付、代销尚未售出、寄放他出的)

④增加值率= 增加值/总产出结构相对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率 = 现价销售产值 / 总产出

第五章能源统计(重点 157页)

1购进统计(谁购进谁统计)

以实际到达的、经验收和办结入库手续的;包括

未达即使已付款、未验收入库、亏吨、借入、自产自用、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加工来料。不包括

2.消费统计(谁消费谁统计)

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即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耗能工质无论外购还是资产自用,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企业自产能源,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

3.库存统计

原则:时点原则;

实际数量原则(差额作盘亏或盘盈处理);

以验收合格、办理完入库手续为准;

能源生产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按所有权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按使用权统计。建筑业能源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原则。

第六章财务统计

1.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2.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3.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

4.管理费用: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5.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6.行政事业财务统计指标包括:年末资产、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收支结余、经营税金(限事业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第七章劳动统计

1.理解从业人员和单位从业人员的定义。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人走关系在和实习生。

2.在岗职工统计不包括:内部退养、离退休和退职人员。

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务院颁发的奖项、劳保、稿费和讲课费、学生补贴。

4. ①平均工资:也称平均货币工资,以货币数量表示;

平均工资=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②平均实际工资: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平均货币工资与平均实际工资成正比,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反比。

③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④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第八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固定资产的界定

企业:使用年限1年、单位价值2000元、使用期限2年;

行政事业:使用期限1年、单位价值500元;

农村非农户:使用期限1年、单位价值200元;

农村农户:使用期限2年、单位价值50元。

2.自2005年年报开始,新建《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单列。

3.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不包括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

4.按工程用途分为住宅(商品房、经适房、别墅和公寓)、办公楼、商业用房和其他(教学楼、幼儿园、图书馆、体育馆等)。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

第四章 1. 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 (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 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7%-2%=5% 3. 某厂按计划规定,第一季度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 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4%。问该厂第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如何?104.35%( (1-4%)/(1-8%)*100%=96%/92%*100%=104.35%结果表明:超额完成4.35%( 104.35%-100%)) 4. 某公社农户年收入额的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试确定其中位数及众数。中位数为774.3(元)众数为755.9(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1500-720)/(1770-720)=0.74286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700)*0.74286=74.286 加下限700+74.286=774.286 求众数: D1=1050-480=570 D2=1050-600=450 求比例:d1/(d1+d2)=570/(570+450)=0.55882 分割众数组的组距:0.55882*(800-700)=55.882 加下限:700+55.882=755.882 5.1996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底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64.43(件/人) (55*300+65*200+75*140+85*60)/(300+200+140+60) 6.某地区家庭按人均月收入水平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为733.33(元) 众数为711.11(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50-20)/(65-20)=0.6667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600)*0.6667=66.67 加下限:600+66.67=666.67 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去年增长5%。试问计划规定比去年增长 多少?1.94% (上年实际完成1.03/1.05=0.981 本年实际计划比上年增长 (1-0.981)/0.981=0.019/0.981=1.937%) 8.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试分析:(1)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高? (2)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整齐? % 3.33V %7.44V /8 .1x /5.1x ====乙甲乙甲人)(件人)(件9.在 计算平均数里,从每个标志变量中减去75个单位,然后将每个差数 缩小10倍,利用这个变形后的标志变量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其中各个变量的权数扩大7倍,结果这个平均数等于0.4个单位。试计算这个平均标志变量的实际平均数,并说明理由。79 10.某地区199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单位:亿元)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准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实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属于( )。 A. 研究与实验发展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试验发展 2. 按《200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制度》,其统计范围为( )。 A. 全国大中城市 B. 全社会 C. 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 D. 常住人口数100万以上的县 3.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4. 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

A. 本组变量的值 B. 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 总体内变量的值 D. 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5. 我国城镇失业人员统计中,列为失业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为( )。 A. 15岁 B. 16岁 C.18岁 D. 20岁 6. 负责统一组织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的是( )。 A. 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 B. 省级以上普查机构 C. 地方各级普查机构 D.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7. 按照《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全部企业划分为( )。 A. 3个大类,6个中类 B. 3个大类,16个中类 C. 6个大类,6个中类 D. 6个大类,16个中类

8. 别墅、高档公寓的单位面积造价一般相当于当地同等地段商品住宅造价的( )。 A. 1倍以上 B. 2倍以上 C. 3倍以上 D. 4倍以上 9. 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通常称为( )。 A. 商品销售总额 B. 商品零售总额 C. 商品销售利润 D. 毛利 10. 静态数列是反映( )。 A. 同一时间条件下总体内部的数量分布 B. 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C. 不同时间条件下总体的数量变化而形成的数量分布 D. 不同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的数量分布 11.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 A.二者是一致的 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二者没相关系 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闭卷 说明:1、答题请使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书写工整. 2、考生应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卷上答题作废.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 (已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及计算分析

计算分析题解答参考 1.1.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计算一季度三个车间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解: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实际产量/计划产量=733/(198/0.9+315/1.05+220/1.1) =101.81% 平均单位产量成本 X=∑xf/∑f=(15*198+10*315+8*220)/733 =10.75(元/件) 1.2.某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试分别计算该企业产品98年、99年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解:该企业98年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x=∑xf/∑f=(25*1500+28*1020+32*980)/3500 =27.83(元/件) 该企业99年平均单位产品成本x=∑xf /∑(m/x)=101060/(24500/25+28560/28+48000/32) =28.87(元/件) 年某月甲、乙两市场三种商品价格、销售量和销售额资料如下: 1.3.1999 解:三种商品在甲市场上的平均价格x=∑xf/∑f=(105*700+120*900+137*1100)/2700 =123.04(元/件) 三种商品在乙市场上的平均价格x=∑m/∑(m/x)=317900/(126000/105+96000/120+95900/137) =117.74(元/件) 2.1.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22件,标准差为 3.5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

试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中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X 甲=22件 σ甲=3.5件 ∴V 甲=σ甲/ X 甲=3.5/22=15.91% 列表计算乙组的数据资料如下: ∵x 乙=∑xf/∑f=(11*10+14*20+17*30+20*40)/100 =17(件) σ乙= √[∑(x-x)2 f]/∑f =√900/100 =3(件) ∴V 乙=σ乙/ x 乙=3/17=17.65% 由于V 甲<V 乙,故甲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2.2.有甲、乙两个品种的粮食作物,经播种实验后得知甲品种的平均产量为998斤,标准差为162.7斤;乙品种实验的资料如下: 试研究两个品种的平均亩产量,确定哪一个品种具有较大稳定性,更有推广价值? 解:∵x 甲=998斤 σ甲=162.7斤 ∴V 甲=σ甲/ x 甲=162.7/998=16.30% 列表计算乙品种的数据资料如下:

统计从业资格课件

2013《统计法基础知识》试题(A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卡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它的制定者是()。 A.中共中央办公厅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统计局 2、下列统计调查中,属于自愿性调查的是()。 A.国家统计调查 B.部门统计调查 C.地方统计调查 D.民间统计调查 3、统计法律规范内容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 A.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 B.政府统计调查活动的组织实施方式 C.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D.政府统计监督检查 4、下列关于统计执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统计执法规范化是指统计执法活动各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 B、统计执法制度化是通过建章立制对具体执法活动进行约束 C、统计执法制度化就是检查形式的制度化 D、《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是统计执法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5、重大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是()。 A.国务院 B.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国家统计局 D.全国人大常委会 6、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B、抽样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C、编制新的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或者征求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 D、为确保数据质量,应当尽量提高调查频次 7、统计调查表的一般格式中,左上角为其法定标志,列出的内容不包括()。 A.表号 B.报告期别 C.制定机关 D.有效期限 8、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应当以()。 A.周期性普查为主体 B. 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 C.重点调查为主体 D.行政记录为主体 9、按照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2013年应开展的普查项目是()。 A.全国人口普查 B.全国农业普查 C. 全国经济普查 D. 全国劳动力普查 10、《统计法》所称统计资料的管理,其管理的对象不包括()。 A.企业留存的统计报表 B.企业按规定建立的统计台账 C. 某市统计局撰写的统计分析 D.某教师撰写的统计教研论文 11、根据《统计法》的规定,企业在上报统计报表前必须经过的程序是()。 报当地统计机构初审同意B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C经企业负责人或企业统计负责人的审核并签署D经与统计台账核对无误 12、以下关于公布统计资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布统计资料,应当同时公布相应的调查对象的原始数据 B、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为准 C、国务院有关部门取得的所有统计数据,要与国家统计局协商一致后才能公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都由部门自行公布 13、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负责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 A、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B. 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C. 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D. 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14、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不得用于()。 A、汇总统计资料B. 统计以外的目的C.审核统计资料D. 检查统计资料 15、关于统计机构的设置,违反《统计法》规定的是()。 A. 某部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司 B. 某县未设立独立的统计局 C. 某乡未设立统计站 D. 某国营企业未设立独立的统计科 16、统计人员依法检查统计违法行为,属于行使《统计法》所赋予的()。 A.统计调查权 B.统计报告权 C.统计监督权 D.统计分析权 17、《统计法》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的基本职责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坚决抵制外界干扰 C.及时搜集统计资料 D.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18、下列人员中,无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是()。 A、某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B、某私营企业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会计 C、某省工信厅财务处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D、某国有银行填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19、统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的人员,自收到领取考试合格成绩单通知之日起,向承办机关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期限是()。 A.1年内 B.18个月内 C.2年内 D.3年内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 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 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C 、[-1.58,3.58] D 、都不是 2、态分布不具有下列哪种特征( )。 A 、左右对称 B 、单峰分布 C 、中间高、两头低 D 、概率处处相等 3、一个单因素6个水平、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若按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多重比较,比较所用的标准误及计算最小显著差数时查表的自由度分别为( )。 A 、 2MSe/6 , 3 B 、 MSe/6 , 3 C 、 2MSe/3 , 12 D 、 MSe/3 , 12 4、已知),N(~x 2σμ,则x 在区间]96.1,[σμ+-∞的概率为( )。 A 、0.025 B 、0.975 C 、0.95 D 、0.05 5、 方差分析时,进行数据转换的目的是( )。 A. 误差方差同质 B.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线性可加 C. 误差方差具有正态性 D. A 、B 、C 都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1、方差分析有哪些步骤? 2、统计假设是?统计假设分类及含义? 3、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4、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 5、平均数有哪些?各用于什么情况? 四、计算题;(共4题、50分) 1、进行大豆等位酶Aph 的电泳分析,193份野生大豆、223份栽培大豆等位基因型的次数列于下表。试分析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否因物种而不同。( 99 .52 05.0,2=χ, 81 .7205.0,3=χ)(10分)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次数分布 物 种 等位基因型 1 2 3 野生大豆 29 68 96

统计学原理韩兆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小题) 1、统计的含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制造业企业是一个总体、由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所组成,每一个制造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 特征:同质性(都是制造业)、大量性、差异性(不同的总体单位间,除了某方面必须有共性之外,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员工人数等等)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总体单位有限为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称为无限总体 (3)标志、变异与变量 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由标志名称+标志值构成。 变异:可变的品质标志 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指的是标志,不是标志值)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所有公民 总体单位:每一位公民

标志名称标志值 国籍:中国(不变标志) 姓名:张三(品质标志) 性别:男(品质标志) 民族:汉(品质标志) 婚姻状况:已婚(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家庭成员数:4人(离散变量) 年龄:50(连续变量) 身高:172cm (连续变量) 体重:72.5kg(连续变量) 收入:2000元/月(连续变量) (4)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离散变量:以整数出现 连续变量:可做无限分割的变量 在某些特殊场合,连续变量可做离散化处理。(当人口按年龄分组)(5)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由指标名称+指标值组成。例:工业普查 总体:工业企业 总体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 指标名称指标值

统计学练习题——计算题

统计学练习题——计算题 1、某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如下: 单位:(件) 试计算7、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并简要说明8月份比7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变化的原因。 7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为:37360 13320 == = ∑∑f Xf X (件) 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为:44360 15840 == = ∑∑ f Xf X (件) 根据计算结果得知8月份比7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多7件。其原因是不同组日产量水平的工人所占比重发生变化所致。7月份工人日产量在40件以上的工人只占全部工人数的40%,而8月份这部分工人所占比重则为66.67%。

2、某纺织厂生产某种棉布,经测定两年中各级产品的产量资料如下: 解: 2009年棉布的平均等级= 250 10 3 40 2 200 1? + ? + ? =1.24(级) 2010年棉布的平均等级= 300 6 3 24 2 270 1? + ? + ? =1.12(级) 可见该厂棉布产品质量2010年比2009年有所提高,其平均等级由1.24级上升为1.12级。质量提高的原因是棉布一级品由80%上升为90%,同时二级品和三级品分别由16%及4%下降为8%及2%。

试比较和分析哪个企业的单位成本高,为什么? 解: 甲企业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1.0×10%+1.1×20%+1.2×70%=1.16(元) 乙企业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1.2×30%+1.1×30%+1.0×40%=1.09(元) 可见甲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较高,其原因是甲企业生产的3批产品中,单位成本较高(1.2元)的产品数量占70%,而乙企业只占30%。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础(2)

202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统计法基 础(2) 1.直线趋势方程y=a+bx中,a和b的意义是()。 A.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B.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C.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D.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答案】D 2.若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曲线趋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A 3.若时间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宜拟合()。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C

4.若新产品从试销开始,销售量逐渐增大,到达成熟期后,销售量逐渐减小,直至被其它产品代替,与这个过程相符合的趋势方程是()。 A.直线趋势方程 B.Gompertz曲线方程 C.指数趋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答案】D 5.对下列资料计算平均数,适宜于采用几何平均数的是()。 A.对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求平均数 B.对一种产品的单价求平均数 C.对人口密度求其平均数 D.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时 【答案】D 6.标志变异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 A.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B.总体分布越集中,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C.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D.总体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答案】A 7.由总体中两个极端数值大小决定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方差 【答案】A 8.一班和二班《统计学》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8分和83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为9分和12分,能够判断()。 A.一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B.二班的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C.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代表性 D.无法判断 【答案】A 9.抽样调查抽选样本时,遵循的原则是()。 A.随机原则 B.同质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主观性原则 【答案】A 10.抽样误差是指()。 A.在调查过程中因为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统计选择题 1,由于(1,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造成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2,研究某一品种小麦株高,因为该品种小麦是个极大的群体,其数量甚至于是个天文数字,该体属于(4,无限总体) 3,从总体中(2,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4,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样本的过程称为(3,抽样) 5,身高,体重,年龄这一类数据属于(3,连续型数据;1,度量数据) 6,每10个中男性人数,每亩麦田中杂草株数,喷洒农药后每100只害虫中死虫数等,这一类数据属于(1,离散型数据;2,计数数据) 7,把频数按其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称为(3,频数分布) 8,以组值作为一个边,相应的频数为另一个边,做成的连续矩形图称为(2,直方图)9,绘制(4,多边形图)的方法是在坐标平面内点上各点(中值,频数),以线段连接各点,最高和最低非零频数点与相邻零频数点相连。 10,累积频数图是根据(3,累积频数表)直接绘出的。 11,样本数据总和除以样本含量,称为(算数平均数 12,已知样本平方和为360,样本含量为10,以下4种结果中(2,6.0)是正确的标准差。 13,概率的古典定义是(2,基本事件数与事件总数之比) 14,下面第(2,概率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 15,对于事件A和B,P(A∪B)等于(2,P(AB)) 16,对于事件A和事件B,P(A|B)等于(P(AB)/P(B)) 17,对于任意事件A和B,P(AB)等于(P(B)P(B|A)) 18,下述(3随机试验中所输入的变量)项称为随机变量 19,关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有以下4种提法,其中(1,可取某一区间内的任何数值)20,总体平均数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2,μ) 21,样本标准差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1,s) 22,在养鱼场中,A鱼塘的面积占10%,A鱼塘中鱼的发病率为1%,问从养鱼场中任意捕捞一条鱼,它既是A鱼塘,又是生病的鱼的概率是(4,0.003) 23,以下4点是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特征的,其中(2,f(x)=lim △x→0P(x

统计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计数与统计实践活动。 二、统计的发展 1、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有实无名”的统计学】 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 代表作:《政治算术》——统计学诞生的标志; 文中针对英、法、荷兰的国情,利用数字、重量、尺度的方法,并配以朴素的图表(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三国国力的比较,但没有使用“统计学”一词。 2、德国的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18世纪)【“有名无实”的统计学】 代表人物:康令、阿亨瓦尔 康令在大学开设“国势学”课程,以文字技术和比较为主,反映各国的国情国力;阿亨瓦尔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思想,并于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代替“国势学”,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但缺乏数字和内容。 3、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 代表人物:凯特勒(比利时)(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 代表作:《社会物理学》——他将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统计的三个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成果)和统计学(理论)。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有限的比如人口数、企业数,反之比如大海里的鱼资源数。 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注: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随着统计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 1、统计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如性别、籍贯、工种等; 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年龄、身高、收入等。 2、统计指标: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规模、总数量的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结构、比例、强度等质方面的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又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指标一般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而标志值一般是经过测量、观察直接取得的。标志一般不需要说明时间、地点、条件,但完整的指标必须说明时间、地点、条件等。 联系: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例如,某企业的工资总额是

应用统计学练习题(含答案)

应用统计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__统计实践____和___统计理论__的关系。 2.总体是由许多具有_共同性质_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__总体_的组成单位。 3.统计单体具有3个基本特征,即__同质性_、__变异性_、和__大量性__。 4.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情况,总体是_企业全部产品__,个体是__每一件产品__。 5.样本是从__总体__中抽出来的,作为代表_这一总体_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6.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__数量标志_和_品质标志_两种。 7. 8.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__总量指标__、__相对指标_和__平均指标__。 9.指标与标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是说明__总体__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__总体单位__特征的。 (2)标志有不能用__数量__表示的_品质标志_与能用_数量_表示的_数量标志_,而指标都是能用_数量_表示的。 10.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以划分为_统计设计_、_统计调查_、_统计整理_和__统计分析__4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A)。 A.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B.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 C.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D.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 2.设某地区有800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 D)。

A.全部工业企业 B.8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800家工业企业的全部工业产品 3.有200家公司每位职工的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200家公司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A)。 A.200家公司的全部职工 B.200家公司 C.200家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200家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4.一个统计总体( D)。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指标 5.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的质量,则该产品等级是(C)。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品质标志 D.质量指标 6.某工人月工资为1550元,工资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7.某班4名学生金融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5分,这4个数字是( D)。 A.标志 B.指标值 C.指标 D.变量值 8.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D)。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9.统计工作的成果是(C)。 A.统计学 B.统计工作 C.统计资料 D.统计分析和预测 10.统计学自身的发展,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形成(C)。 A.描述统计学与理论统计学 B.理论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C.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 D.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

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2009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 道题,共30分) 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2.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其划分的标志是()。 A.是否进行全面的登记、计量 B.是否全部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订全面调查方案 D.是否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3.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A.260 B.215 C.230 D.285 4.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相对数和平均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8年比2000年增加了168%,则2000—2008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6.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 A.各种商品销售量的总变动 B.各种商品销售额的总变动 C.各种商品销售价格的总变动 D.居民消费水平的总变动 7.下面关于点估计正确的描述是()。 A.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一种推断方法

B.点估计是对总体指标值的一种估计 C.点估计适用于对推断的准确程度与可靠程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使用 D.点估计是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估计总体指标值的一种推断方法 8.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采取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9.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 B.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D.调查工作结束的时间 10.组距数列中的等距数列是指()。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组中值相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频率相等的数列 11.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4%,职工工资水平提高3%,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7.00% B.7.12% C.7.10% D.12.00% 12.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 A.对比分析法 B.动态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相关分析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统计调查表法定标识的是()。 A.制表机关 B.批准机关/备案机关 C.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D.填表时间 14.单位代码的赋码机构是()。 A.国家统计局 B.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D.县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

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考试轮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编号 考试课程:[120770]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命题负责人曾汉元 适用对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5级审查人签字 考核方式:上机考试试卷类型:A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答案中要求保留必要的计算和推理过程,全部答案保存为一个Word文档,文件名 为学号最后两位数+姓名。考试结束后不要关机。提交答卷后,请到主机看一下是否提交成功。第1题12分,第3题5分,第10题13分,其余的题各10分。 1、下表为某大学96位男生的体重测定结果(单位:kg),请根据资料分别计算以下指标:(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5)极差;(6)方差;(7)标准差;(8)变异系数;(9)标准误。(10) 绘制各体重分布柱形图。 66 69 64 65 64 66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66 68 64 65 71 61 62 69 70 68 65 63 66 65 67 66 74 64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2、已知1000株水稻的株高服从正态分布N(97,3 2),求: (1)株高在94cm以上的概率? (2)株高在90~99cm之间的概率? (3)株高在多少cm之间的中间概率占全体的99%? 3.已知某批30个小麦样品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4.5%,σ=2.50%,试进行95%置信度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区间估计和点估计。 4、有一大麦杂交组合,F2代的芒性状表型有钩芒、长芒和短芒三种,观察计得其株数依次分别为348、11 5、157,试检验其比率是否符合9:3:4的理论比率。 5、某医院用某种中药治疗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现将血红蛋白含量(g/L)变化的数据列在下面,假定资料满足各种假设测验所要求的前提条件,问: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性意义? 患者编号 1 2 3 4 5 6 7 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65 75 50 76 65 72 68 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82 112 125 85 80 105 128

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 复习内容: 第一章:统计数据;第二章;数据搜集;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第六章:假设检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第九章:指数。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统计和数据 (1)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3)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变量。 第二章数据搜集 (1)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2)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 (3)统计数据质量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集中趋势的测度:平均数;中位数和分位数;众数 (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和四分位差;平均差;方程和标准差;离散系数 (3)偏态与峰态度量:偏态系数;峰态系数 第五、六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5)总体均值的检验:大样本检验方法;小样本检验方法。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1)变量间关系度量:相关关系的描述和测度;散点图与离散系数。 (2)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3)利用回归房产进行估计和预测 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1)时间序列的分解和描述:图形描述;增长率分析 (2)预测方法的选择和估计 (3)平稳序列的预测: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4)趋势序列的预测:线性趋势预测;非线性趋势预测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学习资料

统计学计算题例题

第四章 1. 某企业1982年12月工人工资的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平均工资;(79元) (2)用简捷法计算平均工资。 2.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1995年比1990年增长7%,超额完成计划2%,试确定劳动生产率计划增长数。 7%-2%=5% 3. 某厂按计划规定,第一季度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8%。实际 执行结果,单位产品成本较去年同期降低4%。问该厂第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程度如何?104.35%( (1-4%)/(1-8%)*100%=96%/92%*100%=104.35%结果表明:超额完成4.35%(104.35%-100%)) 4. 某公社农户年收入额的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试确定其中位数及众数。中位数为774.3(元)众数为755.9(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1500-720)/(1770-720)=0.74286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700)*0.74286=74.286 加下限700+74.286=774.286 求众数: D1=1050-480=570 D2=1050-600=450 求比例:d1/(d1+d2)=570/(570+450)=0.55882 分割众数组的组距:0.55882*(800-700)=55.882 加下限:700+55.882=755.882 5.1996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底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 下: 率。64.43(件/人)

(55*300+65*200+75*140+85*60)/(300+200+140+60) 6.某地区家庭按人均月收入水平分组资料如下: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为733.33(元) 众数为711.11(元) 求中位数: 先求比例:(50-20)/(65-20)=0.6667 分割中位数组的组距:(800-600)*0.6667=66.67 加下限:600+66.67=666.67 7.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 103%,比去年增长5%。试问计划规定比去年增长 多少?1.94% (上年实际完成1.03/1.05=0.981 本年实际计划比上年增长 (1-0.981)/0.981=0.019/0.981=1.937%) 8.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资料如下:

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 )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 )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第二章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第三章 12 2--∑∑n n 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