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易经》在日本的影响与传承

略论《易经》在日本的影响与传承
略论《易经》在日本的影响与传承

略论《易经》在日本的影响与传承

【摘要】《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道之广大,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将其列为“三玄之一”,后世视其为一切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以卜筮解卦为内容,为卜筮之天书。《易经》虽晦涩难懂,但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却影响深远。该文着重对《易经》在日本社会的传播及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以图对理解日本的文化现象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有所助益。

【关键词】易经日本文化思想

《易经》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含义深邃,虽表面形式是以卜筮断卦为基础内容,但其内涵及真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的精髓,凝结了华夏上古圣贤之士睿智卓识的哲思深意。作为中华思想的源泉和文明文化先锋,《易经》素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著称,可谓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对思想认识的精髓,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现代学科体系,包括社会学、哲学、物理、数学等学科体系,以及人类的伦理道德、中医的治病方式、艺术的创造原理、军事的用兵之道等等均可窥见“易”的魅力与精粹。《易经》自古以来便被列为六经之首,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学经典。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易经》也是推崇备至、执着研究。所谓“韦编三绝”,就体现了孔子对《易经》的浓厚兴趣。相传孔子对《易经》爱不释手,反复阅读,潜心专研,以致串连竹简的绳子多次断裂。然而《易经》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内容深奥,极赋思理,并且伸缩性强,言简意赅,数理奥博,连孔子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①由此,足见《易经》之玄奥莫测。溯源察流,据传《易经》的奠基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伏羲,其基本内容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后经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加以丰富,到了春秋时期,在孔子的潜心研究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为人类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易

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一般认为,《传》为孔子整理完备,中间渗透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易经》在日本社会的植入与传承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的文化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日本学者也承认自身属于东洋文化圈,日本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已经深入渗透于日本的整个历史和社会中,并沉淀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深层心理,根植于日本人的心灵世界,演变为日本的主流文化并发展出其自身的特色。

《易经》对日本文化的陶养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纵观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无处不彰显出易理的魅力。日本对《易经》的挚爱是贯穿古今的,专攻中日文化的知名学者吉野裕子在仔细考察日本最早的史料《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后指出,创世纪和最初建都的日本古代社会活动都以《易经》哲学为基础的,这说明《易经》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古代日本的深层。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崛起的重要里程碑,《五条誓文》是明治天皇的施政纲领,其中第二条为:“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这里的“经论”就是《易经》。明治天皇还明确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使得举国上下掀起学易、用易的热潮,直到现在,上至天皇、内阁总理、各省大臣,下至民间百姓、经济财团、企业老板无不用“易”。人们纷纷向《易经》中探求经世之道,明辨穷通、卜问休咎的易学成了社会的行为指导。

《易经》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不仅仅是儒学,道教、佛教等精髓深究下来也能窥见易之真理。但《易经》在日本的传入与推广,与儒学是分不开的。《易经》这部文化瑰宝具体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已经无从考据,一般认为是在公元6世纪通过朝鲜随着儒学经典流入日本的。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13年(继体天皇7年)从百济派往日本五经博士后,日本人开始学习中国儒家经典和《周易》。当时的日本刚刚迈入文明社会,基本上以神道立国,原始宗教占统治地位。比起以伦理本位为中心的儒学理性思想体系,以

卜筮为主要内容的《易经》更容易被日本社会接受,它的神秘色彩正好符合了日本神道的模式。正如日本知名学者吉野先生所说,在日本的古代祭祀中,细节理念中尽是《易经》的阴阳五行的道理。

从最初的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逐步到大化革新时期建立较为完备的学校体系,以易理为核心的中国理念开始逐步统摄日本人的心灵。吉野裕子在他的《易经与日本祭祀》的要旨里指出,日本在从六世纪中期到七世纪初期之间的文化摇篮期,有识之士就开始学习《易经》,努力深入探索其中的奥妙并把它应用于祭祀行政方面,以图国家的安宁与发展。当时的皇室和贵族都在学习儒家经典,吸取中国先进文化思想。日本古代自大化革新直至12世纪后期,在中央有设在京城的大学寮,地方有国学(日本地方最高行政单位称“寮”),此外还有大学寮别曹和私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些学校即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日本8世纪制定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中明确规定《周易》为教科书之一,是必读经书。

由上可见,《易经》对日本的影响早在古代就已经展开,是日本在吸收消化中国儒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推广的。在日本现存最早的汉籍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里,关于“易”的中国典籍有三十三种共一百七十七卷。现存于东山御文库的《周易抄》一卷多认为是宇多天皇亲笔写本。

《易经》对日本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日本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是体现在政治领域。从天皇年号的选定,便可看出日本为政者的易学政治思想。为政者甄选年号,寄寓着选择者的政治理念,表现了他们想树立的天皇政治形象。因而选定年号是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的政治实践活动。自645年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号以来,日本天皇年号总数为247个,约出自百部中国经典。其中有27次出自《易经》。如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1868—1912),名睦仁,其年号“明治”即典出《周易·说卦》:“‘离’者,明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

明而治”。②《易经》中将政治的方向定位为“明”,明确指出政治要以开明为使命。日本政权在《易经》中发掘出“明”和“治”这两个代表古老政治思想的词,使之成为日本近代革新的年号和口号,也将这种思想贯穿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始终。

《易经》以其社会化、世俗化的宇宙观陶冶塑造了日本文化。《易经》的宇宙观指出:“易有两极,是生两仪……”,进一步将两仪解释为阴阳二气,此二气源自太极,彼消此长而最终形成天地,“道”便蕴含其中。于是导出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则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③“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④在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

⑤的义理下,形成了为君之德、以民为本、上下尊卑的政治统治纲常,更好地服务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特别在《彖传》中阐明了这样的道理:神的最高体现即“天”的,被赋予了非常抽象化的概念。于是只有先古圣贤及当代明君去“观天之神道”并“以神道设教”才能实现“天下服矣”,这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大化革新运动中,于646年正式颁布“改革新诏”之前,孝德天皇曾下诏历数私田制和部民制之弊,就以《周易》中《彖》的“损上益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为据,主张改革。易理为封建君主确立封建社会建立初期的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在日本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作用。《周易》的政治思想也被后世政治思想家所运用、发挥,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约》中的第二条便是“上下一心,大展经纶”。“经纶”一词语出《周易·上经·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⑥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云雷交动,万物“初生”,艰难困顿此际,君子当胸怀天下,经略四海大业。

此外,《易经》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在其他领域也非常深远。在宗教领域里,日本的祭祀制度及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易经》理念;在民俗领域里,日本的忌讳中深含易理的奥义;

在管理学的领域,《易经》经世致用的思想及“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观,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

可以说,从日本的意志结构和伦理本位的形成,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架构,都渗透着深邃的易理内涵。在日本,《易经》被奉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哲学之书,指导着先古和当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处世等日常行为。《易经》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且错综复杂,是当今中日文化交流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为东莞理工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傅佩荣:《解读论语》,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4页。

②③④⑤⑥祖行编著:《图解易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315页、第319页、315页、第297页。

易经范畴风水学中“黄泉煞”全解一

易经范畴风水学中 “黄泉煞”系统全解〈一〉 「摘要」在整个风水学中,“黄泉煞”占有很大比重,是关乎生死的一种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煞”;由于我国易经风水文化历史悠久,门派众多等众多因素,使得我们当代人,不知所云、难辨是非;几乎所有都会把“黄泉煞”和“八曜煞”等混到一起,一谈到“曜煞”,就口若悬河,什么八曜煞、龙上八煞、克坐八煞、八煞黄泉、黄泉八煞、杀人黄泉、救人黄泉……等等,听起来是“妙语连珠”,但一到实际运用,就“牛头不对马嘴”乱按一通,着实令人惭愧! 【正文】 “黄泉煞”是整个曜煞系统里的一个分支,与“八曜煞”和“劫曜煞”截然不同; 其一、“黄泉煞”是以“阴阳”作为系统理论的基础。 其二、“黄泉煞”是直接论事物“生死”的一种特殊的“煞”。 其三、“黄泉煞”只论来去“水”,而不论“砂”。 探究“黄泉煞”的理论来源,有的说是根据三合派的双山五行原理而来,即:“申子辰配坤壬乙属水局,双山五行是壬子、乙辰、坤申;巳酉丑配巽庚癸属金局,双山五行是癸丑、巽巳、庚酉;寅午戌配艮丙辛属火局,双山五行是艮寅、丙午、辛戌;亥卯未配乾甲丁属木局,双山五行是甲卯、丁未、乾亥”。 然而,“黄泉煞”的口诀是:“庚丁坤上是黄泉,乙丙须防巽水先。

甲癸向中休见艮,辛壬水路怕当乾”。全没有占到地支,又怎么能和双山五行联系上呢? 有的说是根据十二长生原理而来,认为是水冲破临官方,而导致的绝亡,其理由也是非常迁就。 请看甲丙庚壬临官图: 甲的临官在“艮寅”,庚的临官在“坤申”;丙的临官在“巽巳”,壬的临官在“乾亥”;如果说四阳干的临官位分别在“艮、坤、巽、乾”,视为有水流破“临官”位,但“艮、坤、巽、乾”方所带地支“寅申巳亥”,有怎么解释呢?大家都知道,罗盘的运用,是用来测定方位,然后根据各方位之气,来判断吉凶的; “黄泉煞”歌诀明明讲的是:“庚丁坤上是黄泉,乙丙须防巽水先。甲癸向中休见艮,辛壬水路怕当乾”,并没有讲“庚丁坤申上是黄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易经预测和风水的精髓在于“形气”

易经预测和风水的精髓在于“形气”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传统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总源头——易经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很多高校的MBA班和EMBA班都开设了易经课程,几乎每个企业管理的培训班都有易经与管理的课程。应该说,目前易经的应用受到上至学术界、社科界和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家及黎民百姓的重视。 在易经的学习和应用中,也有很多培训班或者个人是随大流的,流于形式,人云亦云的,或者在死抠经文,没有抓住易经的本源和本质,根本没有学会用易经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来解决问题。如此的学习,当热潮过完,冷静下来回到现实,发现只是背了几句“一阴一阳谓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已。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学习易经完全是为了应用,而非专业的考古、训诂,这些工作应该留给专业考古或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去做。如何应用易经的思维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懂得易经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把易经的理象数思维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易经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很大,孔子在易传里说“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说包括了宇宙中所有的人事物和道理。但追本溯源,事物的最根本属性是阴阳。易经研究的最基础、最基本原则就是阴阳,整部易经的核心就是阴阳(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嘛),就是讲述“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体用关系。根据易经的阴阳原则,我们可以把宇宙间有形的事物定性为阳,把无形的事物定性为阴。在传统文化中通常把无形而又有功用功能的事物或物质称为“气”,如中医的“中气”、“心气”、“肝气”等,日常生活中的“正气”、“浩然之气”、“士气”等等,把有形体的事物或物质称为“形”,在《道德经》中也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论述,所以所有易经预测方法的核心就在于“形气”两个字。我觉得用形气两字来代表阴阳,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掌握易经预测方法的精髓所在。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形气”两个字,就很容易掌握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大宗的预测方法,如六爻、命理、风水、人相学等科目。我们提纲挚领的抓住“形气”核心,按有形的形象和无形的气结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经典及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后将视线转移到现在,即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读四书五经,是哪些群体还在需要。面对如今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是该在庙堂中高高在上还是应该在江湖民间通俗共赏?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现代人需求传承 犹豫了许久,终于选择了这个题目。网络上、报刊上为我已给出了太多关于四书五经与中国文化的参考文章,何况这是个粘贴复制如此便利的年代,但依旧想更多的自己动手写下这篇论文。作为一个爱好传统文化却为电路、程序忙碌不堪的工科生,也许我的视角可以更为接近当今社会为生活打拼,难得停下脚步却渴望心灵上的信仰与归属的现代人。 四书五经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而经中《易》又称《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括经,传两个部分,体现了先贤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

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 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众生平 等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 ? ?出自:《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译文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 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现在应该如何修身 相由心生,相信诚于中者,形于外。这无 关面相等唯心的观点,而是真切感受到读书能明理,明理气自成。一个通情 达理的人,一定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理解和包容,并尽量调整自己来 融入集体,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人文。借用《平天下》中“修身篇”观点:“修身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是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对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杨振宁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秦穆公得到的第一个奇才是()。 A、蹇叔 B、孟明视 C、九方皋 D、百里奚 正确答案:D 2()曾是上海青帮中的著名的人物。 A、王金荣 B、戴笠 C、蒋介石 D、杜月笙 正确答案:D 3春秋五霸不包括()。 A、吕不韦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正确答案:A 4孔子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治 B、有教无类 C、民本思想 D、以德治人 正确答案:C 5安禄山叛乱中带病出征的将领是()。 A、李光弼 B、哥舒翰 C、杨国忠 D、郭子仪 正确答案:B 6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精神激励包括()。 A、文化修养和奖励表彰 B、公平激励机制 C、树立进取的价值观念 D、以上三项 正确答案:D 7“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一句告诉人们打仗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是最要的,是成功之母。 A、必胜的信心 B、战略战术 C、能兵巧将 D、强有力的支援 正确答案:A

8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兴衰的关键是()。 A、资金流 B、员工管理 C、决策 D、资源开发 正确答案:C 9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悝 B、吴起 C、商鞅 D、韩非子 正确答案:D 1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中首次提出的?() A、十三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一中全会 C、十五届二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正确答案:D 11孙子认为,在“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因素中,()应排在首位。 A、天 B、法 C、道 D、将 正确答案:C 12朱元璋要求官员绝不能先斩后奏,但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例外? A、平定叛军 B、庆功 C、举报奸细 D、赈灾 正确答案:D 13以下不属于“唐初四杰”的人是()。 A、王勃 B、杨炯 C、骆宾王 D、李贺 正确答案:D 14以下不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A、民贵君轻 B、仁者爱人 C、清静无为 D、以和为贵 正确答案:C 15“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以下哪场战争?() A、赤壁之战

2016年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答案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曹操《蒿里行》一诗,描绘的是以下哪种场景?() A、汉时官员劝课农桑的画面 B、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争惨状 C、文化界百家争鸣的盛况 D、汉末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的状况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是在以下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确立的?() A、汉高祖 B、隋炀帝 C、汉武帝 D、隋文帝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

B、仁者爱人 C、清静无为 D、以和为贵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 5【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我的答案:√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是()。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无为而治 D、道通为一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C、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使 D、老子的著作里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A、《道德经》 B、《金刚经》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浅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对现代管理学特别是企业管理有着深远影响。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呢,道理是要做事,我们得先学会做人,这就说明了,如果我们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必须有人才的培养。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企业也是一样,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正确并有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就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做后盾!那古人又带给我们怎么样的管理学启发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经典著作中获得些许回答。 一、《孙子兵法》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把《孙子兵法》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读之物,可想而知《孙子兵法》对现在管理的深厚影响。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天”,即天时,指的是一种机遇;“地”,即为地利,这个包含了企业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竞争环境,如果企业不把握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才智、诚信、仁慈、

勇敢和威严等品质;“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古人有云:“天时,地利,人和,战无不胜也。”“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周易》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孙子兵法》,无不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例如,《周易》中有这么一段:“谦亨。君子有终。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吉贞。九二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这其中蕴含的管理哲理是:我们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有时会在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情况下,自我表现与自我夸耀,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人瞧得起自己,并且引起他人的敬仰,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他人能力超过你,你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夸耀,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与欣赏,取得惺惺相惜之感,或者产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同属之感;如果他人能力跟你不相上下,就会产生竞争的感觉,有一比高下,一较高低的输赢意识;如果

中华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常识 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考生姓名: **** 学号: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地科研8班 任课教师:李卫红 完成日期:2013年1月2日

考试得分 教师评语 (从选题的意义、论文整体思路、论证材料、论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语字数最少不少于20字) 教师签名: 年月日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精神境界;现代意义 未来学家们指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但是,有一件事情同样是清楚的,这就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遭遇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有毒食品的曝光,社会上诈骗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各地贪官的不断落网,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的精神文明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上述两类问题可以总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理念。对此,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要追求、实现的理想价值目标[2]。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就要先从“天”的含义说起。古往今来,“天”的含义屡经变迁,但是概括起来不过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指命运之天;第二,是指自然之天;第三,是指道德义理之天;第四,是指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交叉整合,不是纯自然的也不是纯道德的天;第五,是指保留有宗教神性与主宰意义的天。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体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及其运行规律,尽量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好奇心无限制地扩张,尊重其他物类存在的权益,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物类发生矛盾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