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

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资源,是一种口头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口传文化,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们交流生产经验,积累生存智慧的主要途径。

一、民歌:社会生活与人民心灵之歌

1.民歌的文化认同功能

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类,总是习惯按照文化传统与血统来区分不同的群体,每一个个体成员都依靠着群体的帮助才得以生存,这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并且能够相互接纳的文化认同感。在使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中,通常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出自同一血缘的人们之间,有无偿的相互帮助的义务。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受到各方面生存威胁,每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群体生存,因此只能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也形成了群体共有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习俗、服饰、艺术风格等等。这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成为族人文化认同的新的纽带,把一群需要相互帮助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2.民歌的情感表现功能

在我国,以抒发情感、调节身心为目的的民歌,虽然在个民族民歌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汉族原生态民歌中尤为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较早的进入了发达的农耕阶段。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目的的民歌,主要集中在汉族的山歌和小调中,例如著名的陕北小调《兰花花》,人们通过兰花花这首民歌鞭笞了传统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与迫害,传达了人们最求自由爱情的希冀,这也是一种在封建压迫下情感的宣泄和表述。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歌正是起到这样的一种情感表现的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在统治阶级主宰社会舆论的情况下,民歌担负起了这样一种情感宣泄的责任,它真正体现了被统治阶级的心声,体现了穷苦大众的话语权。正因为有民歌的存在,民歌对底层民众的希望、要求、情感认识的真实发表,才能够极大地弥补了文人用文字记载历史的缺陷,使之有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3.民歌的劳动组织功能

在民歌当中,有一类称作劳动号子,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质的劳动,由于因节奏统一而激发劳动热情的需要,劳动号子就应运而生了。景颇族是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因此,去除稻谷壳的舂米运动便是他们主要的劳动方式之一。传统的稻谷去壳方式是将谷子放在石臼里,几个人(通常是女人)围着石臼用木杵舂打。为了协调统一多人轮流舂打的劳动节奏,并为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去除烦闷的心情,她们便创造了一种舂米时唱的号子,叫做《舂米歌》或《杵歌》。由于舂米的节奏单一且均匀,《舂米歌》的节奏便与之呼应,形成没有弱拍子的单拍子曲调。她们在劳作时每唱一小节,便用木杵舂击一下,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结束。

当然,由于劳作的方式做种多样,并且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运动节奏,所以,与之相呼应的号子便也种类繁多。很显然,一种具有特定节奏特征的号子,通常只能使用于一种特定的劳动场合。在当下,城市的体力劳动大多已被机械化劳动所代替,劳动号子在城市的发展也仅仅限于舞台表演之中,但在当今多数农村还是能够看见它的身影。

4.民歌的知识传承功能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当中,对生存知识的积累传承一直是被我们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关系到能否延续下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传统中没有文字的存在,所以也并不存在“教育”一说,因此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口头语言讲述、视觉语言示范、歌唱语言的艺术化引导便成为了主要的知识传承途径。在使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中,民歌教会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技能,告知人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由来,传授本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等等,因此,民歌便是一部教会人们如何生活的百科全书,有着知识传承的功能。

二、民歌:对生命的态度

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口传文化。然而口传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必须面对面的传播信息,使之流传;另一个特征便是,它受限于个体的需要,并会随着个体的生存需要和选择进性内容的记忆和遗忘。在民众生活中,民歌作为一种用音乐和语言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担负着交流生产经验,积累生活智慧的重要责任。依赖于地方方言加工后所形成的民歌曲调,不仅贴上了音乐文化本土化的地域标签,也是不同地域文化传播、交融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写照。传统民歌能够全面真实的的反映人们生活的综合信息,虽然不能说是民族本土化唯一的生长源泉,却可以说她是民族繁衍生存之树最为主要的根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及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由原始的农耕时期逐渐过渡到机械化时代。在城市中,已经完全看不到“亢育亢育”的劳动号子、看不到与统治阶级英勇斗争的“江姐”、看不到追求自由爱情的“兰花花”。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生活仍然相当的贫穷,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保护,不仅是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社会公平合理的分配,连政治权利也被边缘化。由于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给农民的资源长期短缺,为了基本生存,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牺牲自然生态来获取生存条件,这也就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雾霾、水资源匮乏、沙尘、森林退化等等,这是我们如今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民歌所反映的生活情节,过去有、现在还有,而且有的地方生存生态环境比以前更加糟糕。我们展示民歌,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表演,也是展示当下部分中国贫苦农民生活的实际状态,通过民歌来吸引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够传之久远并被广泛接受传播的文化造物,都必然有其多方面的存在依据。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资源有着其独特的当下价值,她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创作的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我多年从事中国民歌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跟我们的民间传统音乐快要脱节了。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授传统民歌的时候,几乎大部分地区的民歌只要老师一唱,我就能随之哼唱几句。因为在我童年的时代,没有现在种类这么繁多的流行音乐,大人们传唱的都是些旋律优美而且地域风格鲜明的民间小调,他们有时甚至会载歌载舞,这些令我记忆犹新,所以我今时代不同了,电视,广播,媒体对传统民歌并不陌生。而如行音乐的大肆宣传,似乎己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的音乐逐渐淹没掉了,当学生听到我在课堂上播放的中国民歌时,第一反应就是太土,歌曲的内容

与现实结合不大,特别是非本方言的民歌实在难唱。因此,他们对中国民歌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再继续下去几乎毫无意义。

纵观社会,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传统民歌尴尬的发展局面使得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越来越难以延续。从近几年的社会反响看,中国民歌的发展状况一直呈滑落态势。改革开放后,港台和内地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以及近几年欧美、日韩等国外流行音乐对国内音乐日渐强大的渗透及影响。复杂多样的曲风、优美动听的旋律、浅懂易唱的歌词等特点让流行歌曲对中国民歌的冲击日益加深,民歌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少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虽然近几年民歌界一直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众多老一辈或新一代的民歌手们也试图力挽狂澜,无奈这种态势一直都没有改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音乐爱好者和工作者们,都有责任重新审视和考虑我们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局势和前景,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去探求一条适合中国民歌发展的新路线。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绝大多数人把我们的传统民歌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肯定地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为了让我们本民族的民歌艺术能够流传下去,继续发挥它的巨大功效,并让大众所能接受,首先应该让传统民歌与时代接轨。

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美国乡村音乐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至今它一直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除了保留原乡村音乐的本色外,还汲取了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民歌在创作和发展上所值得借鉴的。无论是高雅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不断挖掘各民族的原始音乐资源并以现代元素改造之,已经成为强大的潮流。历史己经证明:音乐传统资源的每一次再发现,都是音乐前进的巨大动力。近两年来一些当红流行歌手都在尝试不断将“中国风”的民族元素引入到流行音乐中,无数佳作应运而生,成为经典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是西北风年代、还是后来让人血脉喷张的摇滚乐均脱不了干系。《南泥湾》、《浏阳河》、《阿姐鼓》、《贤良》,还有斯琴格日乐的成名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腾格尔的《天堂》,均改编自民歌,郑钧演唱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伴唱和声部分就引用了侃族民歌“加林赛”,再如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作词从中国传统的诗词中汲取养料,还邀请了歌坛常青树费玉清演唱,效果非常好。正是有了这些民歌音乐元素的加入,才让现代音乐既有着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又有着强烈的现代感;既多了几分豪迈、又多了一丝忧伤,独特的魅力在音乐中脱颖而出,让歌迷沉侵其中,不能自拔。这类优秀的作品在编曲上严谨了许多、和声大气而不失唯美,这些都足以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能够满足喜欢流行歌曲又想了解民族歌曲的歌迷的需要,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记得在一本文化人类学著作中,有作者提到,仅“文化”这个词,世界上不同时代的学者,就

为它下过 170多种定义。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人们对同一概念的多种

体验和理解。出于对学术研究的需要,我接触到不少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论述。而这些林林总总涉

及到“文化”的解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费孝通先生在为一本艺术人类学新作所写的序言

中的一段话,他说:“当年我在干校劳动的时候要东西吃,煤油炉子,就用泥巴做了一个土炉。土

炉我是很会做的。当人们能够用土为自己做一个用具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人类文化起源的开始。

我认为中国文化就像陶器那样,是从土里出来的。什么叫文化 ?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

成服务于人生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并将其制成用具的就是陶

器。他不仅是器物的,也是文化的。”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费老为“文化”所下的这个定义:通

晓、浅近、形象、深刻。他既观照到文化的物质性,又指出了他的精神。更可贵的是,费老还强调

了文化的乡土性。这恐怕是许多习惯于书斋式的研究者最容易忽视的。而它恰恰又是文化涵义

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由文化的定义我联想到对民歌的认识,因为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

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它们的历史有几百年还是有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

的歌声。这歌声,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们“矢口寄兴‘放情长言”之唱。所以它也

如同陶器一样,是“从泥土里出来的东西”,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的“原发点”。而在它不断丰

富之后,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民歌在各种历史典籍中被记录下来,民歌受到

文人、学者的赞美,就十分自然而普遍了。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1]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人籁 (文人提笔作诗词 )易为,天籁 (田夫野竖、妇人女子之唱 )难学也。”【3]

“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最先。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 (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 )将自

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它流传。因为这是天籁与人类美

好性最佳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传诵,历千年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之

上。”“一首民歌,就是一个超级的艺术品。”L4

民歌“不只是‘穷人的珍宝’。并且也能满足崇高的文化要求。也就是说它们不仅仅是原始

的残余,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炼的一种艺术,一种富有价值的完

美的艺术。 ]

“民歌乃是民族的产物,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情感和趣味,他随时都在溶解 i它的创造永

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他总同时寄托在许多形式里。”【4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如果搜集在一起,会成为一本精彩的<民歌论 >。自然,这只是

施加、学者自己的“民歌论”。那么,在普通老百姓那里,民歌,又是什么呢 ?我想,假如你有机会

亲自到草原、山寨、乡村,到大大小小的“歌会”“歌节”上,听听、看看他们如何咏、唱、喊、吆,你

一定会有一种比教科书中所论及的“民歌”更真切、生动、新鲜、强烈的感受。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的 i铡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大河涨水小河浑,河里站的是打鱼人,打下大鱼长街卖,打下小鱼 (咱们 )下酒喝,我们众

位唱起歌。”

在他们的意念中,唱歌就象平常说话 (即古人所谓“歌用言”“放情长言”)、赶路、放歌、砍柴

那样,早已是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方式,即“劳者歌其事,饥者歌

其实”之谓也。歌唱,已经被自然地“溶解”到所有日常劳动、社交、节庆、恋爱活动中了。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

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音初 >)

它也许是数千年前的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也许只是注入当时人们强烈感情、向往的一个

传说。经过时间岁月的冲刷、磨研,它仅仅留下了四个字:候人兮猗。但请设想,在千百年前原

始、蛮荒的“涂山之阳”,这位妇人的一声“等啊,等人啊”,不是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气

势吗 ? 它是呼喊,但也表达了强烈的期盼。这种期盼,在后世民间之唱中,曾不断重复、演绎,成

为民间情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至到了 2O世纪,我们还照样能够听到它们: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作啥子 ? 我望槐花几时开,(不敢说是望郎

来 )。 (四川I)

你给他小 (那 )亲亲捎上一句话,你说三天三夜没吃没喝、不说不道、不言不语、面黄肌瘦,

但想他呀,亲亲。

盘算起亲亲跑口外,泪蛋蛋流得泡一怀;刮起了东风水流西,看见了人家想起了你;山在水

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3】 (山西 )

反复吟诵,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维系在古今之间的那种一脉相承的感情和思维的链条。所

不同者,是后面三首唱词语言的直白、强烈和浓厚的地方性。特别是最后一首的最后两句,以无

生命的山、水、石反衬有思、有情的“亲亲”。歌者似乎在说,连它们都知道应该“在”一起,而人倒

不能相聚哪 !它把人的期盼、思念之情写到了一种极致。

这就是民歌。它无所谓长短,短者可能只是一声感叹。长者可以像<格萨尔王 >和诸族“创世

纪歌”那样几个小时也唱不完;它来自土地,根植于土地,绿色的草原、森林,黑色的沃土,黄色

的高原,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歌声,草原牧歌的悠长,花黄土高坡的高亢,江南小调的轻漫,劳

动号子的雄浑,将天、地、人融为一体;他是人的制造物,又是人的永远的精神伙伴,从“摇篮曲到“绕棺游歌”,在生、冠、婚、丧的每个阶段,民歌要么在人们的心中萦绕,要么从他口中飘出;

它是每个人的一种母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自己的民歌,对故土的思念就会油然而

生;蕴含在民歌中的美质是人类智慧的晶体,它天然去饰,质朴无华:“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

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也是枉然。”(花儿:<河州大令 >)大气磅礴,苍茫开阔,一

个典型的西北高原之境。表面不写人,却处处有人的感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和音符的流动之中,

景与情之间,达到极度的融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民歌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的理想

境界。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遍体裁,曾经有过辉煌的记录。从春秋

早期的<诗经·国风 >、北宋时代的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到明清之际的<山歌 >、<挂枝儿 >、

<夹竹桃 >(明·冯梦编 )、<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编 )、<霓裳续谱>(清·王廷绍编订 )、(/b惠集 >、

<入境庐集外诗>(黄遵宪 )、(广东新语 >(屈大均 )等,一代又一代有远见卓识的文人、雅士,为后

人记录、编纂了大量的历代民间纯真率性之唱。它们大部分只记录了唱词,而没有曲谱。但即是

如此,它们也同所有的历史典籍一样,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歌采录、整理活动始于 2O世纪 3O年代末,直至今天这一活动仍未全

部结束,前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主要特征是音乐家的直接参与,其基本手段是对民歌的词

曲及歌唱背景记录整理。依照不同时期的规模、深度、方法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 1938——

1948的第一阶段;1949—— 1966的第二阶段;1979以后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以抗战时期的延安

及陕北地区为中心,聚集在此的一大批音乐家,对当地 (前期主要是陕、甘、宁,后期扩大到内蒙

古、河北及东北 )的民歌及其它民间音乐家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收集、记录,先后出版了<河

北民间歌曲集 >(1951)、<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 >(1953)、<东北民间歌曲

选 >(1955)等。在中国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词曲兼顾的民歌记录活动,同时它还以首次发现陕北民

歌宝库这一历史功绩而称誉音乐界。第二阶段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民歌普查为特征,前后

持续了七、八年。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歌采录运动。其结果是 5O年代每

个省、区、都整理出版了自己的民歌选集,总数达百万首以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第三

阶段以分省、区编纂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为宗旨,自 1979年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民族

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正式颁布文件起全面展开,已经二十余年。这是一次在深度、广度

方面更为浩大的民间文化整理工程。如果加上同时起动的其他民间音乐及舞蹈、民间文学“集

成”。总共为十种,全部完成后约 310卷、6亿字。故有人称誉它是“新的中国文化长城”。其中,

仅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就包括 3 卷 (每卷或一册,或两册 ),近 4万首作品。不用说,它将是对

2O世纪民歌采录、整理运动的一个圆满之总结,是当代人给后世的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以往,当人们从整体上论及 2O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时大都把注意力放在专业音乐及

新音乐文化的发生、推进、繁荣等层面上。这无疑是应该的。因为2O世纪中国音乐的最大变化,

就是因为新音乐的出现而形成的这一领域的全面变革、转型,并由此彻底改变了此前的存在格

局,而且,这一格局到世纪末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扑朔迷离。然而,当我们面对传统音乐这个

领域时,难道我们没有看到,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所作所为,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大书特书

吗 ?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对数以万计的、如璀璨夺目的珍珠一样的各地区、各民族

民间歌曲的采录、整理。因为在 2O世纪以前,并没有人从音乐文化的理念做这件事。也不知道中

国有如此丰富的民间遗存。只是因为 3O年代中后期部分音乐家逐渐深入到许多高原、山区、边

疆之后,才开始记录,学习,整理、出版。因而,我一向认为,这是一种发现,是同自然科学领域对

物质构成规律的“发现”以及考古学界对地下文物的“发现”在性质、意义、价值方面完全相同的一

个伟大的发现。我们应该为 2O世纪中国音乐的这一业绩感到由衷的自豪。这是一个确凿的历史事实。通过半个多世纪及几代学人的努力,我们发现并最终打开了这

个以中国民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这一巨大无比、丰富无比的文化宝库。这可以说是 2O世纪

中国音乐界对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杰出的贡献。也许大家还来不及全面探索其中的个中奥

秘,但它作为一种源远六长的人文资源,它在普通民众音乐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他对中国各

类音乐的滋润及广泛的影响,已经无可争辩得了。

同任何一本民歌选的编辑一样,这本传统民歌鉴赏也得益于前辈学者的采录和整理。没有

他们不辞辛苦地深入到遥远的山寨、密林、绿州、草原,这些金子般的民歌就不会从“土”里被

“挖”出来,也就不会被我们学唱、揣摩、研究、赏析。所谓“赏析”者,只不过是把我自己的的一得

之见、之感、之悟写下来,如果还它能起到一点作用,那就让我宽慰了。

民歌的美质,深藏在民歌自身当中。我衷心希望不是在“看”中掌握这种美,而是在“唱中感

悟、领略这种美”。并且一步一步走进这个民中文化的伟大殿堂中。

参考文献:

[1]曹道衡、沈玉成.南朝乐府[A].南北朝文学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民歌 300首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威廉姆斯.民族音乐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9.

[5]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6]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 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 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 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 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

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 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风俗,及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 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那么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为精神文化。在阶级社 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下面我来简述一下,武汉著名的吉庆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吉庆街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吉庆街成为夜市大排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整顿、被规范的“不合法”状态中。汉口的码头文化在吉庆街发扬光大;吉庆街的菜肴各种菜系之精髓,周围的食客,有的是官高权重的要员,有的是斯文儒雅的公司白领,还有偶尔光临的明星名人。在武汉,没有哪条170米长的街道夜市,能像吉庆街一样,历经多次整顿取缔,却仍“顽强”生存下来;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使得天南海北的游人食客纷至沓 来,争睹它的风采;也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引 起如此大的争议,从2001年10月开始,各部门着 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 成立了各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进行了统一要求,摆放统一规范。直至2004年6月,经武汉市城管局批准,吉庆街成为武汉市首家获得审批的占道夜市。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为了将名街的汉味特色进一步传承,增强名街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丰富其特色名街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饮食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江岸区委、区政府决定打造沿江商务区,首选吉庆街进行改建。吉庆街以武汉本地特色菜肴小吃和民间艺人席间即兴演出为特色,外地人来吉庆街不只为了吃,多数是冲着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而来。 不是任何街头艺人都有资格在吉庆街进行卖艺活动,表演的艺人必须事先办理一定的手续,取 得演出证,挂在胸前。 演出证相当于是营业执照。有些艺人们别具一格,在“艺牌”上又附加一个“身份牌”,上面还有本人的肖像漫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到晚上,吉庆街就开始鲜活和喧嚣起来,从店内到店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顾 客随意选择、 自由搭配,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可分为:美食生活区、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商务办公区。各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利,自东南向西北,产业板块布局由喧闹渐次走向宁静,由夜间经营渐次过渡到日间经营,衔接自然。 在吉庆街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种类 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徐佳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454650) 摘要: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音乐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 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关键词:音乐;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 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15-02 215--

中国传统音乐

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一、传统音乐是真实感情的流露。 《二泉映月》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它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传统学科分类中间的一个。随着时代变化,民族音乐学的名称有了新的涵义,主要是针对民间音乐进行研究的学科。 (民歌朴实美、简洁美) 民族民间音乐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传统音乐注重理性,而流行音乐则注重感性。现在的很多流行音乐也加入了许多传统音乐的成分,就像周杰伦的《七里香》一曲中的前奏部分,很明显出现了我国的钟鼓调式五声调式,这就是一种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是一首流行歌曲,但是他就加入了传统音乐中民族调式的成分,不但没有破坏流行音乐的味道,反而让音乐在色彩上更丰富更丰满,营造更独特的流行音乐感。同样S·H·E 的一首《我不想长大》中,也借用了传统音乐古典乐派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g 小调第40交响曲》中的片段。这也是一种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使歌曲更有风格。 2、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本身也富含深厚的魅力,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但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人们心中的比重逐渐淡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传承已久的音乐,而应该去继承、发扬它们。各地多多举办民乐音乐会,现在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节目举办的太少,关注度不够高,一些民乐的音乐会在大城市还有些,在地方小城市几乎没有,这就使的人们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所以各个地方应该尽自己能力多组织一些民乐类的音乐会、讲座等,以此提升中国传统音乐的影

高中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所展示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 味。 2、通过鉴赏、探究、讨论,能归纳出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在感受、体验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的情感,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和视野进一步研究、感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韵味。 教学难点: 根据调式、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去体验、去归纳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 参考教材: 湘版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这四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为代表,以“音乐美”为主线,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歌曲入手,一开始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让学生放松身心体验音乐,不知不觉关注音乐,开动脑筋探究音乐,由表及里认知音乐,开开心心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美的音乐让人沉醉,音乐的美有六个基本范畴。还记得施光南的《祝酒歌》那动人的旋律吗?(师范唱)它属于什么类型的美? 【生】欢乐美 【师】这首歌融合了几个民族的风格各异的音调,我们能不能从歌中听出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乐句? 【生】......

【师】一切皆有可能。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 二、新授 (一)体验音乐的情感美,欣赏舞蹈的律动美(多媒体播放剪辑的歌舞片段)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片段,观赏蒙古族筷子舞、 《毛主席的光辉》片段,观赏藏族踢踏舞、 《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段,观赏维吾尔族“赛乃姆”、 《阿里郎》片段,观赏朝鲜族长鼓舞。 【教师提示】像看文艺节目一样放松身心,静心享受音乐。 【学生】凝神观看,安静聆听,自由想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带任何思想负担地静心聆听,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美” (二)感受乐器的音色美,体会音乐的特色美(多媒体展示乐器图片及文字介绍,播放音乐) 1、认识蒙古族马头琴,听马头琴主奏的蒙古民歌《森吉德玛》 2、认识朝鲜族伽倻琴,听伽倻琴合奏的朝鲜族民间乐曲《纺织谣》 3、认识维吾尔族手鼓,听带有手鼓伴奏的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教师提示】注意看教材上的文字介绍,注意听这三首乐曲的旋律、节奏、节拍、情绪;提问:《森吉德玛》是蒙古族的长调还是短调,《纺织谣》是几拍子?《牡丹汗》的手鼓伴奏是什么节奏?请把答案写在纸上。(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 【学生】聆听、比较、动笔总结:《森吉德玛》属蒙古族短调歌曲,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特征,旋律抒情、流畅、略带伤感;《纺织谣》为四三拍子,节奏富有动感,旋律清新、明朗,情绪轻松、安静;《牡丹汗》旋律明朗、奔放,情绪饱满, 手鼓伴奏节奏为:咚·哒咚哒|咚哒哒咚哒‖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音乐作品中的特色体现在细节上,而这些细节就是风格,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并主动去比较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发现“音乐美”(三)认识民族文化美,理解音乐风格美(课件分类展示编号的图片: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服装;摔跤、赛马、弦子舞、“顶礼膜拜”场面;青稞酒、酥油茶、哈密瓜等食物;天山、天池、布达拉宫等景物) 【教师】音乐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与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课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2019年教育文档

xx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我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的称谓,与音乐相关的文献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应尽量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发展良好的审美情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助于增加幼儿的音乐感知深度、开拓幼儿音乐文化视野以及强化幼儿的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xx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的意义 (1)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归属感。在幼儿音乐启蒙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是一种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将深厚文化底蕴的“风”,吹入到幼儿启蒙教学的“夜”(课堂环境)中,能够极大地滋润孩子们的音乐灵性,增强幼儿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文化特色的音乐启蒙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于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以达成培养儿童艺术兴趣、音乐基础素养的教学目的。 (2)激发音乐潜能,丰富儿童情感体验。音乐是生活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学习和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的需要和享受。儿童普遍具有想象力丰富、感官灵敏的特点,因此,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非常强。在音乐启蒙课堂中,加入内容合适、情境相符的传统文化,能够极大地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激发出其自身内部系统的音乐潜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的有效途径 (1)传唱民间童谣。童谣是一种儿童短诗,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使这种诗歌形式广为流传。民间童谣由于旋律简单、生动活泼的特点,十分容易被儿童接受和喜?郏?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传唱具有当地风土特色的民间歌谣,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选用民间童谣时必须紧贴教学目标,注意选曲的思想性、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的 历史、构造、流派、演奏技法等,了解我国丰富 多彩的民族乐器,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 的热爱。 2、能积极参与本课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索活动, 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学重点:1、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意境和 情感。 2、欣赏《彝族舞曲》,感受其艺术形象,对比哼唱两 段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而音乐的产生,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乐器,不用说全世界各民族,仅就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而言,就已经品种众多,可谓琳琅满目、灿若繁星,那么,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 (老师进行简单归类。看一段奥运会视频导入课题) 古筝是东方的钢琴!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古筝,近距离地欣赏它的魅力! 二、新课 (一)古筝介绍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白居易)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秦代就盛行于今陕西一带,所以又称秦筝。 1、古筝构造。(用实物讲解)面板、边板、底板、筝弦、琴

码等。 2、古筝流派。以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最为著名。 3、演奏技法。右手技法:托、抹、勾、打、刮奏、扫弦、摇指、琶音、泛音等;左手技法:颤音、滑音、按音、点弦等。 (教师边讲解边范奏,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演奏技法与听觉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欣赏乐曲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古筝乐曲欣赏 1、欣赏《渔舟唱晚》。请学生说说该乐曲可分为几段?乐曲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以便更好地从欣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2、欣赏《彝族舞曲》。①介绍乐曲。②教师范奏姑娘漫舞和阿哥欢舞音乐主题。③提问并思考:“两段音乐分别表现怎样的情绪和艺术形象?”。④学生对比哼唱两段音乐旋律。⑤完整欣赏全曲。 3、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①由阿宝歌曲导入。②教师范奏。 欣赏并思考:1、该曲的曲式结构?2、每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3、民歌与器乐曲的创作有何联系? (三)教学互动 《沧海一声笑》。根据班上情况请会弹古筝的学生范奏;全体学生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堂小结:古筝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只给大家打开了这个宝库的一个窗口。宝库的深层,还有待你们去探索、挖掘。希望你们能从这个宝库中得到知识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

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我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传统

民族民乐的发展趋向 我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传统音乐遗产浩如烟海,蕴藏丰富。如距今约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件用兽骨制成的古代乐器——骨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令世界震惊的一套2000多年前的编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几千年前的发展水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彩的音乐文化。据统计,我国的民族乐器多达1000余种,共分为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等4大类。其中各种打击乐器就有几百种,并形成了风格各异、演奏形式多样的特点。如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河北吹歌、西安鼓乐、舟山锣鼓、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西藏弦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伎乐人乐舞图》真实展示了1000多年前庞大的宫廷乐演奏的情景。 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现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典雅优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对于民族音乐艺术而言,没有对传统音乐艺术全面和深入的继承,就谈不到健康发展;没有创新意识,也谈不到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我们必须反对那种浮躁、粗糙、短视等急功近利式的不健康心态和“一锤子买卖”作风。对待学术理论,演奏、继承、借鉴、创作及改编等,均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不变向,出新不变味”。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出新不是一味标新立异或另起炉灶。否定了基本特征,丢弃了基本要素,改变了特有韵味,就会丧失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不断创新。然而,有些“创新”在实践中行不通,是因为背离了艺术规律。事实上,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在吃透实情,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思路,新办法。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才能成为流传下去的艺术精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巨变,民族音乐的演奏形式和观众的欣赏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各种音乐会,各种国内外比赛等音乐活动,此起彼伏,琳琅满目。特别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9年前中央民族乐团在世界著名音乐圣殿——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为标志,中华民族的精曲美韵与世界对话,登上了世界许多著名剧院艺术舞台。这一切充分证明,我国的音乐事业和社会音乐生活呈现出繁荣局面。但随着现代资讯的迅猛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各种各样媒体的广泛传播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每天带来的信息汗牛充栋,覆盖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此背景下,一些高雅舞台艺术被现代传媒引领下的娱乐文化的喧哗声所抑制,不为更广大的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所知。“台上振兴,台下冷清”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看,高雅艺术和舞台精品仍然代表着当今中国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向和创作水准。那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适应市场变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58ART EDUCATION 2012 · 12边诵读。平时训练时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听完整条节奏再记谱,这样 有利于增强记忆力。但考试时,可以采取边听边记的方法提高听写 速度。 5.旋律训练方法。先把旋律的所有音符听出来并且记下来,根 据听出来的音符和里面的升降记号,确定调号和调名,然后听写节 奏,直接记在音符的上方或者下方。 (二)练耳应试技巧1.听写题应试技巧听写题要想获得高分,主要靠平时科学训练积累知识来提高应考实力,但考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平时训练时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先听写后记谱,例如训练听写节奏或旋律时,听完整条节奏或旋律再记谱,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力。考试时可以采取边听边记的方法提高速度。(2)听写时注意书写要求和书写格式,避免无谓的丢分。例如,要求用五线谱记谱,如用简谱记谱按实际得分的50%记分。2.选择题应试技巧选择题是由题目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备选项分为正确选项和干扰选项,因此考生们不需要像听写题一样把所有的答案完全分辨出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选项进行选择。(1)筛选法。就是先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2)色彩直觉法。不同调式的风格不一样,色彩直觉法就是 聆听不同风格的调式,通过直觉分辨其调性色彩来完成。只要将不同调性色彩的感觉分辨出来即可完成。(3)综合法。就是综合运用筛选法和色彩直觉法进行听辨。综上所述,只要把握住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将音乐知识综合运用,再难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结语练耳反映的是考生的音乐基本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不像钢琴 或声乐等科目可以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准备专攻高考需要弹奏或 演唱的几首乐曲或歌曲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像乐理只需要 了解音乐术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具备正确的解题思路和 解题习惯,并且多做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就可以拿到高分。 视唱练耳由于其独有的特点,是考生最为紧张的科目,也是容易失 分的科目。考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磨练才能达到一定的 熟练程度。笔者通过多年对音乐高考生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和训练技 巧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省音乐联考为例,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解决问题、提升练耳能力、获取高分的方法与对策。希望帮助考生 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提高练耳水平,为普通高校音乐类专业输送合格新生。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6f17147010.html,/xbybyb@126/blog/static/65587832201081644657422/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责任编辑:王敏)◆ 牟华 我国传统音乐形成于早期的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并且在与各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相互融合中得 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果。传统音乐是指中 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 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 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汇聚我国各民族个体的音乐理想 和智慧,并且拥有独具一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此可以稳定地立于 世界音乐之林。社会各界学者在定义传统音乐时,虽然措辞上有一 定的差别,但都是殊途同归,血脉相依的。即中国传统音乐是历史 和文化的产物和沉积,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历史的不断进步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因此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地区性差异时代性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在不同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也有所不同。我国传统音乐的产生、创新、发展都是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进步的。每一种类的音乐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印记、特定的文化地域作为基础和背景,以及各个民族艺术家的贡献。最终使得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表演中释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其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要是表现在空间上。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某一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是因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音乐只有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人类文化 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表演形式,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音乐本身的思 想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且在传统文化中逐渐进步和发展。文章简单介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内涵。 【关键词】传统音乐 文化 内涵

传统文化正能量歌曲

传统文化正能量歌曲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歌曲,希望大家喜欢! 传统文化正能量歌曲01 游子吟(女声唱诵版) 02 祖国,慈祥的母亲(演唱版) 03 丈夫你辛苦了(新唱版) 04 孝敬父母(演唱版) 05 我和我的祖国(演唱版) 06 我的好妈妈(新唱版) 07 为了谁(合唱版) 08 推动摇篮的手(男女声版) 09

生命之河 10 妻子辛苦了(新唱版) 11 妻子辛苦了(男声版) 12 七劝行善歌(演唱版) 13 婆婆也是妈(新唱版) 14 每当我走过教师窗前(美声版) 15 立志学圣贤(新唱版) 16 家和万事兴(重新唱) 17 好人一生平安(演唱版) 18 跪羊图(通俗唱法) 19 感恩一切(新演唱版) 20

父亲(中音演唱版) 21 父亲(女声版) 22 奉献 23 发好愿说好话(演唱版) 24 儿行千里(演唱版) 25 传灯(女声版) 26 传灯(童声版) 27 爱的奉献 传统文化正能量句子 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开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

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⑶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即离开,避得远远的。 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⑸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别人的愿望出发,一心一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规定赶上他,和他到达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⑻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传统音乐类型

传统音乐类型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老师:陈雯学号:20 学院:哲学学院姓名:李孟桦在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居住着十三亿人口的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历经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这里的诗词、小说、书法、饮食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其独特色彩及魅力更是表露无疑。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说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与量的影响。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关系的思想,强调以礼制乐,以礼乐制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等级的上下统一,以善为本。长期以来受儒道互补的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而这种精神意蕴则支配和主宰了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中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几千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伦理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伦理乃形成对音乐审美中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 然而,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的认识 班级:2012护理本科 姓名:孙碧莹 学号:20120522057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自脱离原始的胚芽状态之后,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时期:先秦时期,雅乐兴盛,多种乐器陆续产生,大型乐队初步形成,音乐美学及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汉唐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歌都有蓬勃的发展,西域、北欧的音乐大量内传,唐代歌舞大曲,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全盛的标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此时的文艺大量走向世俗,戏曲、曲艺兴起,时调小曲开始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外国音乐大量输入,中国传统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衍化、蜕变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 音乐鉴赏课上,谭盾先生演奏的《地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地图》的演出现场就搭在凤凰古镇的小河之畔,周围灯影重重,古墙石道,观众隔河相望,河边的小石桥上,坐着一排纯朴美丽的苗族姑娘。据说,《地图》的灵感来源于凤凰古镇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老人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恰巧,在第六章节的《听音寻路》中,乐队们所使用的乐器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子翻飞,创造出不同的声响,或悦耳、或凝重、或低沉沙哑,

或噼啪快活,时而摩挲流淌出一股股柔音静曲,时而却又敲击着进发出强劲的力量。乐符流泻而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自然的力量,那样的神秘婉转,那样的幽深莫测! 如斯美乐,知道的人竟不多。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聒噪了双耳,浮躁了心灵,让我们没有丝毫的闲情去嗅一嗅传统音乐的芬芳。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应当坚决地行动起来!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其次,论及发展,决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在谭盾先生的《地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图》是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 回顾漫漫音乐之路,蓦然发觉,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中国传统音乐就像那天边闪耀的星子,等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着,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让它绽放出它的独特华彩!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宋家初中卜隆坤 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欣赏《抬驴》《赛马》《十里埋伏》《奇迹》《民乐合奏》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感受中国民乐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有关材料,一及音乐相关文化的有机关联。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法、分析法 教学设计 一、感受民族音乐 导入: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播放动画片《抬驴》片段.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是民族音乐还是西洋音乐? 二、认识民族音乐 1、了解民族乐器及其音色 (1)我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大家都知道哪些民族乐器? (2)看来同学们对民族乐器的了解还真不少。你能说出图片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吗?(展示、生抢答) 2 、欣赏乐曲 (1)乐曲1:播放《赛马》主题旋律,请学生欣赏并仔细思考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来自哪首器乐作品?(二胡、《赛马》) (2)赛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比赛活动?(蒙古族) 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思考:第二部分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旋律?每段主旋节奏有何变化?(欣赏《赛马》片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结合大家的分析,让我们完整欣赏《赛马》这首曲子。(播放《赛马》) 乐曲2:欣赏著名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 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音乐欣赏教案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简单的音乐欣赏方法,并且感受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 内涵; 2、通过欣赏不同民族歌曲学会判断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二、重难点: 1、同学们的欣赏能力都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2、民族文化的区别性大,做为初学者不太好把握其中的精髓。 三、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出生到现在听过很多的音乐作品,那么哪些音乐作品对您有特别的感触,同学们自己举一些例子。(学生们自己举例子说出自己所听到过的音乐作品)。那么,铜须门下面播放一些音乐作品,瞧瞧大家就是不就是听过?播放音乐《茉莉花》、《青藏高原》、《八月桂花遍地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这些音乐作品想必大家可能有些都听过,那么它们属于哪个民族的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样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 二、播放音乐《信天游》,让同学们自己谈谈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受,并且组织语言说说这个音乐作品的特点 歌曲:《信天游》特点: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奔放、苍凉

陕北的音乐主要特点就就是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这与当地的文化、人文特点以及当地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陕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这个地区因为就是黄河的流经地,又地处高地,因此,这个地区常年缺水、干旱,人们居住的地方相隔又很遥远,所以,当地的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就是靠喊山,所以,这个地区音乐的特点也就是很嘹亮的。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歌曲。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特点:高亢嘹亮、悠扬婉转,像就是在天空中歌唱 青藏高原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寒冷,广阔,有些地区常年积雪覆盖,人们走在路上,抬眼望,景色美丽,瞧的很遥远,水很清澈,天空很蓝,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可以感受到白云就在身边。这个地区的地域特点也就造就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还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嘹亮,婉转,悠扬,歌声仿佛都在天空中环绕,唱出的歌曲好像就是让上天听到,为人们祈祷祝福。 播放音乐《嘎达梅林》特点:辽阔、深沉、遥远、奔放、豪迈 蒙古族地处我国的北部,这个地区被大部分的青草覆盖,就是我国最大的一个草原,也就是我国放牧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当地的人们主要靠放牧为生,常年骑马奔驰在草原上,瞧到的都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地与碧蓝的天空,一眼望去,瞧到都就是天空与草原的衔接。天空中白云缭绕,草原上成群的雪白羊群,就像就是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因此,

音乐欣赏论文

人类已经向20世纪告别,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顾这一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 大调并置在一起。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作曲家们不断地从斯拉夫舞曲、爵士乐、现代机械音响,或者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复调风格音乐中获取包括复节奏在内的各种非常规的节奏形态。在声乐中,音响材料的扩展表现在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1912)中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音调。它根据说话的语调构成旋律的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音乐的实验非但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不仅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参与人数亦大为增加。1945年以前,进行音乐实验的只是少数作曲家。1945年以后,继续按照传统风格写作的作曲家成为少数,出现了一大批作曲家,以进行各种音乐实验闻名于世,如梅西昂、布列兹等。他们离开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已经很远,却代表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流。五、六十年代的实验音乐可谓千姿百态,真是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施托克豪森说:“音乐与声音的区别消失了;”凯奇说:“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音乐,”即:音乐与生活的区别消失了。既然如此,在现代音乐舞台上还能不是无奇不有吗?然而,在这纷繁杂多的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战后的新音乐主要集中(不是惟有)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序列音乐 2、偶然音乐 3、电子音乐 4、新音色 2、 对于“新音乐”的各种看法,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新音乐最终是会被接受的,只是时间而已。 2、与第一种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新音乐是形式主义 的、脱离大众的,“反映了古典精神的衰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反人民的艺术流派,它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颓废没落思想”这种看法主要流行于四、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影响直到现在还继续存在,只不过没有先前那么极端,带有那么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已。他们坚持认为,传统是好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现代”是不好的,是不会有前途的。3、20世纪新音乐与历史上的新音乐不一样,它之所以不能被听众所接受,是因为西方整个严肃音乐传统正在走向衰亡。严肃音乐正在被听众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爵士、波普、摇滚、布鲁斯以及它们的各种混合物——所代替。席卷世界的现代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虽然“严肃”音乐界不愿承认它,但是今天很多确有创新和公众喜爱的音乐是由这种新的传统中产生出来的。4、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阿多诺为代表,他也认为现代音乐面临危机,但不认为美国黑人音乐将代替它。5、20 世纪音乐处于“一个正在被开拓和探索着”的过程之中。 2、 上述的每一种看法都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很难有绝对的谁是谁非。不过,就个人来说,对上述5种看法,我更倾向于第5种。 20世纪虽然产生出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它们已被列入音乐会或舞台表演的保留曲(剧)目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