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CVD)

1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大脑皮质第3、4层,海马神经元。

2对缺血,缺氧耐受性最高——脑干运动神经核。

CVD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最常见。

2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

3血液成分和血流变学改变。

4其他原因。

CVD的治疗原则: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存血管狭窄,在血压急剧波动下导致原来靠侧枝循环支持的脑组织发生一过性缺血。

特点:临床症状刻板,发作频率较高,发作时间短<10min。

2微栓子形成:特点:临床症状多变,发作频率不高,发作时间长(数十

分~2h)。

3其它因素:盗血综合症,血液疾病等。

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女,存在高危因素与疾病2颈内动脉系统TIA:

a 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TIA。

b 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的TIA.

c 颈内动脉(ICA)主干TIA——眼动脉交叉瘫,Horner交叉瘫。

3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符合典型或不典型的脑干缺血综合症

特殊类型:a 跌倒发作: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b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A):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边缘

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穹窿。

c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所致。

诊断:

PWI/DWI, CTP和SPECT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EP的部分性发作。

2梅尼埃病

3心脏疾病、阿斯综合症、病窦综合症、室速、室颤等。

4其他疾病。

治疗:

目的:消除病因,减少和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 病因治疗。

2 预防治疗:

A 抗血小板凝集剂。

B 抗凝药物:

适应症:

a 心源性栓塞性TIA伴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

b 频繁发作TIA或椎-基底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药无效的。

c 对瓣膜置换术后已用抗凝剂治疗的TIA患者,加用抗血小板药。

C 其它:降纤酶治疗,活血化淤性中药。

3 TIA的外科治疗。

第二节脑梗死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

2脑栓塞的最常见病因: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

3腔隙性脑梗的最常见病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

脑血栓形成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动脉硬化(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在管径≥500um的动脉,以动脉分叉处多见。

2动脉炎。

3其它少见原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蛋白S.C、颅内血管异常改变。病理及病理生理:

1 病理:a 在颈内动脉系统占80%,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占20%。

b 闭赛动脉的好发: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

动脉、椎-基底动脉。

c 缺血、缺氧性损害表现:神经细胞坏死、凋亡形成。

病理分期:

a 超早期(1~6h):脑组织变化不明显,部分内皮细胞、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肿胀。

b 急性期(6~24):脑组织苍白肿胀,细胞水平明显缺血改变

c 坏死期(24~48h):脑组织水肿明显、神经细胞脱失、炎症细胞浸润。

d 软化期(3d~3w):脑组织液化变软。

e 恢复期(3w~2y):脑组织萎缩、胶质疤痕或中风囊。

2 病理生理:

a 血流停止30秒,代谢改变;1分神经元功能停止;5分脑组织梗死。

b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组成。

c 急性溶栓的病理基础: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的可逆性。

d 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TTW)≤6h。

e 再灌注损伤:自由基过度产生及其瀑布式连锁反应、细胞内钙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作用——神经细胞损伤。

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性脑梗死多见于中青年。

2 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天达高峰。

(二)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A 颈内动脉闭塞的表现: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后,约30~40%病例无症状。

B 大脑中动脉闭塞表现:

1 主干闭塞:三偏症状。

2 皮质支闭塞:

a 上部分支闭塞:下肢瘫较上肢轻,足部不受累,Broca失语。

b 下部分支闭塞:无偏瘫,急性神志模糊状态(非优势侧),

Wernike失语(优势侧),对侧同向性上1/4视野缺损。

3深穿支闭塞:a 最常见纹状体内囊梗死。

b 三偏征,上下肢均等瘫。

c 皮质下失语。

C 大脑前动脉闭塞的表现:

1 分出前交通动脉前主干闭塞:

a 存在对侧动脉的侧支代偿时:不出现症状。

b 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大脑前动脉主干时:双侧大脑前内侧梗死—

—瘫痪,二便失禁,意识缺乏,运动性失语综合征,额叶人格改变。

2 分出前交通动脉后的大脑前动脉远端闭塞:

a 对侧的足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上肢和肩较轻,面和手部无影响

b 辨别觉丧失。

c 旁中央小叶损害:尿失禁。

d额叶损害:强握反射,吸允反射,痉挛强直。

e 额极与胼骶体损害:反应迟钝,欣快或缄默。

3 皮质支闭塞:

a 胼周和胼缘动脉闭塞:感觉障碍。

b 眶动脉、额极动脉闭塞: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

精神症状。

4 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D 大脑后动脉闭塞:

1 主干闭塞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

2 单侧皮质支闭塞:

a 对侧同向性偏盲,上部视野影响较多见,黄斑回避。

b 优势侧损害:失语,命名性失语,失认。

3 双侧皮质支闭塞:

a 完全性皮质盲

b 可有视幻觉。

c 记忆受损。

d 面容失认症。

4 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

a 中脑中央和下丘脑综合征:垂直性凝视麻痹,昏睡,昏迷。

b 旁正中动脉综合征:动眼神经和皮质脊髓束损害——中脑基底部

损害——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Werber征。

c Claude Syndrom:动眼神经和结合臂损害——中脑被盖部损害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共济失调。

d Benedikt Syndrom:动眼神经、红核、结合臂损害——中脑被

盖部和内侧丘系损害——同侧动眼神经麻

痹,对侧不自主运动和震颤。

5 大脑后动脉深穿支闭塞:

a 红核丘脑综合征:丘脑穿通动脉损害——病侧舞蹈样不自主运

动,意向性震颤,小脑共济失调,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b 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损害——丘脑的感觉中继核团坏

死——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

偏瘫,共济失调,手部痉挛,舞蹈-手足徐动征。

E 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栓性闭塞多发生在基底动脉总部,栓塞性闭塞发生在基底动脉尖。

1 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脑桥支损害——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

2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短旋支损害——同侧面、展、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3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基底动脉旁中央支损害——同侧周围性面瘫,对

侧偏瘫,两眼不能向病灶侧移动。

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出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丘脑、枕叶、颞

叶、中脑多发病灶。

5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动脉

闭塞。(三)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A 大面积脑梗死: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皮质支完全性闭塞。

B 分水岭梗死(CWSI或边缘带梗死):以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导致。

分: 1 皮质前型:a 大脑前、中动脉分水岭脑梗死。

b 病灶位于额中回,沿前后中回上部带状血行,直达顶

上小叶。

c 上肢为主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d 伴情感障碍,局灶性EP,强握反射。

e 优势侧病变:皮质运动性失语。

2皮质后型:a 大脑中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梗死。

b 病灶在顶、枕、颞交界处。

c 偏盲,以下象限盲为主,瘫痪较轻。

d 可伴皮质性感觉障碍,情感淡漠,记忆力下降,

Gerstmann综合症。

e 优势侧:皮质性感觉性失语,非优势侧:体像障碍。

3 皮质下型:a 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分水岭区梗死,或大

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豆

纹动脉分水岭梗死。

b 病灶在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尾状核。

c 纯运动性轻瘫或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

C 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灶内的动脉自身滋养血管同时缺血,导致动脉血管壁损伤坏死,再次恢复血供后导致出血性脑梗死。

D 多发性脑梗死:

指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形成。

辅助检查:

1CT:在病后2~3w为脑梗死吸收期,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等密度——CT 模糊效应。

2MRI:早期时T1低信号,T2高信号。

鉴别诊断:

1脑出血:见P180.

2脑栓塞: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最常见。

3颅内占位病变。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 血压:SBP≥220mmHg,DBP>120mmHg,MBP>130mmHg则开始降压。

2 吸氧和通气支持:脑干和大面积梗死开始使用。

3 血糖:≥11.1mmol/L,予以RI治疗,控制<8.3mmol/L。

4脑水肿:3~5天达高峰,治疗目的降低颅内压,足够的脑灌注,预防脑疝。

5感染:

6上消化道出血:

7 发热:

8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

有风险者:预防性治疗,已发生者:溶栓治疗。

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0 心脏损害:

11 EP:2w后出现EP:应长期抗EP治疗。

(二)特殊治疗:见P182.

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外科治疗。

第三节脑栓塞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心源性:a 心房颤动(AF):最常见的脑栓塞病因。

b 心脏瓣膜病。

c 心肌梗塞。

d 其它。

2 非心源性:a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性栓塞。

b 脂肪栓塞。

c 空气栓塞。

d 癌栓塞。

e 其它。

3 来源不明的栓子。

病理:

1 栓子常停止于颅内血管的分叉处或其它管腔的自然狭窄部位,常见于颈内

动脉系统,其中大脑中动脉多见,尤其是上部的分支最易受累。

2 脑栓塞引起脑组织坏死分:缺血性、出血性、混合性,尤以出血性多见。临床表现:

1 一般特点:

2 血管栓塞的临床表现:脑栓塞易产生多发性脑梗死。

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1脂肪栓塞:肝素、5%碳酸氢钠及脂溶剂——有利脂肪溶解。

2空气栓塞——高压氧治疗。

第四节腔隙性梗死

A 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

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

B主要累及深部白质、基底节、丘脑、脑桥的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梗。

2 DBP升高对于多发性腔梗更为重要。

3 病变血管多为100~200um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

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症状轻,体征单一,预后良好。

(二)常见的腔隙综合症:

1 纯运动性轻偏瘫(PMH):最常见类型,位于内囊、放射冠、脑桥。注:若是脑干病变:仅表现运动功能障碍,而无前庭症状和小脑共济失调症状。

2 纯感觉性卒中(PSS):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皮质下白质。

b 对侧轻偏瘫,小脑共济失调。

c 偏瘫下肢重于上肢,面部最轻。

4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DCHS):

a 病变为脑桥基底部,内囊前肢及膝部。

b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c 精细动作笨拙,指鼻不准,平衡障碍。

d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手无力。

5 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a 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及邻近内囊后肢。

b 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损害。

c 偏身感觉障碍,后出现轻偏瘫。

6 腔隙状态:见P186。

检查: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治疗:

与脑血栓形成治疗类似,主要控制危险因素。

第五节脑出血(ICH)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动脉瘤,A V畸形等。

2 发病机制:颅内动脉具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急性升高导致血管破裂。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最易出血,分活动型和稳定型。

病理:出血部位最多见于壳核,内囊区。

1高血压性ICH受累血管: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

支、大脑后动脉丘脑支。

2非高血压性ICH的出血灶位于皮层下。

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二、局灶性定位表现:

A、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最常见。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破裂,分局限型、扩

延型,表现三偏极眼球凝视病症。

2、丘脑出血:丘脑膝状体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分局限型、扩延型。

特点:

a对侧偏瘫、感觉障碍,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感觉重

于浅感觉。

b 特征性眼征:上视不能,凝视鼻尖,分离性斜视,会聚障

碍,无反应性小瞳孔。

c 小量出血:丘脑中间腹侧核受损:运动性震颤,PD综合征

样表现。

d 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

e 优势侧丘脑出血:丘脑性失语,精神障碍,认知障

碍,人格改变。

3、尾状核头出血: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破裂:类似蛛血症状。

B、脑叶出血:A V畸形、血管淀粉样病变:发生机会:顶叶>颞叶>枕

叶>额叶。

颞叶ICH:对侧上象限盲,顶叶ICH:对侧下像限盲

C、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

特点:

a 大量出血:昏迷、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

吸障碍、眼球浮动、去大脑强直发作。

b 小量出血:无意识不清,交叉性瘫,共济失调性偏瘫,

向病灶侧凝视不能,核间性麻痹。

2、中脑出血:

轻症:同侧肢体共济失调,Weber 或Benedikt Syndrome。

3、延髓出血:

轻症:Wallenberg Syndrome。

D、小脑出血:

小脑上动脉分支:若小脑蚓部ICH:昏迷、脑干受压、瞳孔针尖样。

E、脑室出血:分原发型、继发型:昏迷、针尖样瞳孔、眼分离斜视、

高热、呼吸不规律、生命征改变、去大脑强直发作。

a 原发型脑室ICH:脉络丛血管或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

b 继发型脑室ICH: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

辅助检查:

1、CT:首选。

2、MRI和MRA检查:

优点:a、结构异常,脑出血病因。

b、脑干和小脑出血。

c 、ICH的演变过程监测。

3、ICH的MRI变化:

a、超急性期(<24h):T1,T2均为长信号。低高

b、急性期(2~7d):等T1,短T2信号。等低

c、亚急性期(8d~4w):短T1,长T2信号。高高

d、慢性期(>4w):长T1,长T2信号。低高

治疗:

治疗原则:

A、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血糖控制6~9mmol/L为宜。

2、降低颅内压:脑水肿48h达高峰,3~5天后开始消退,是影响ICH死

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3、调整血压:a、BP≥200/110mmHg——降压。

b、BP<180/105mmHg——不降压。

c、SBP180~200mmHg或DBP100~110mmHg——监测BP

4、亚低温治疗:

5、止血治疗:

6、并发症的防治:

a、感染。

b、应激性溃疡。

c、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限水800~1000ml/d,补钠9~12g/d

d、脑耗盐综合征:心钠素分泌过高——低钠血症——补钠。

e、EP。

f、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溴隐亭。

g、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B、外科治疗:宜在超早期(6~24h)进行。

适应症:a、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壳核≥30ml,丘脑≥15ml)

b、小脑ICH≥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c、重症脑室出血。

预后:

1、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2、脑干、丘脑、大量脑室ICH预后较差。

第六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定义: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1、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为先天性粟粒样动脉瘤。

2、血管畸形:其中A V畸形(A VM):青年人,位于幕上,大脑中动

脉分布区。

3、其他。

发病机制:

1、动脉瘤:

a、粟粒样动脉瘤与遗传性,先天性发育缺陷——Willis环动脉壁弹力

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涡流冲击—

—形成7.5mm动脉瘤。

b、炎症动脉瘤:动脉炎或颅内炎症引起。

2、A VM

3、其他。

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

1、动脉瘤主要位于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

A、80~90%位于脑底动脉环前部:

a、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连接处。

b、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分叉处。

c、大脑中动脉在外侧裂第1个主要分支。

B、后循环动脉瘤常见:基底动脉尖端或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的连

接处。

C、A VM: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好发因素:a、35~65岁。

b、动脉瘤>10mm好破裂。

c、不规则或多囊状,位于穹窿处的易破裂。

病理生理:

1、刺激痛敏结构,颅内压升高,玻璃体下视网膜出血,脑疝。

2、ICP升高导致脑血流下降;动脉瘤破裂伴发的冲击作用是SAH意识丧失的

原因。

3、血液凝固——CSF回流受阻——急性阻塞性脑积水(血红蛋白,含铁血黄

素同样作用)——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扩张。

4、血细胞崩解——炎症物质——化学性脑膜炎——CSF增多——ICP升高。

5、血液及分解产物——下丘脑功能紊乱——发热,血糖升高,急性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6、血管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5-HT、TXA2、组织胺——刺激血管,脑膜—

—血管痉挛。

7、出血常限于SAH——不造成局灶性脑损害。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1、头痛:a、SAH头痛2w后减轻,再发头痛提示再次出血。

b、A VM——SAH头痛常不严重。

c、局部头痛提示破裂动脉瘤的部位。

2、脑膜刺激征:3~4w后消失。

3、眼部症状:a、玻璃体下片状出血——急性ICP升高和眼V回

流受阻。

b、眼球活动障碍——动脉瘤所在位置。

4、精神症状:2~3w后消失。

5、其他症状。

动脉瘤的定位症状:

1、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额及眼部疼痛,血管杂音,突眼,

Ⅲ、Ⅳ、Ⅴ1、Ⅵ损害海绵窦瘘。

2、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动眼神经损害表现。

3、大脑中动脉瘤:第一分支处——偏瘫,失语,抽搐。

4、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精神症状,意识障碍,下肢瘫痪。

5、大脑后动脉瘤:Ⅲ颅神经损害,同向偏盲,Weber征。

6、椎-基底动脉瘤:面部疼痛,面肌痉挛,面瘫,脑干受压。

常见并发症:

1、再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A VM再出血较少见)

2、脑血管痉挛(CVS):与出血量有关,3~5d发生,5~14d高峰期,2~4w

消失。TCD:血流速>175cm/S或DSA可确诊。

3、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a、急性脑积水:1w内发生,血凝快阻塞CSF通路。

b、亚急性脑积水:数周后出现痴呆,尿失禁,步态异常。

4、其他如EP,低钠血症。

辅助检查:

1、CT首选:(仅中脑环池少量出血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血)。

2、MRI:a、急性期查MRI易诱发再出血。

b、MRA:直径3~15mm动脉瘤,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

动脉,主要用于1~2w后检查。

3、CSF检查:a、最好在≥12h后行该项检查。

b、最初CSF红细胞和白细胞比例与外周血相同(700∶1)

4、DSA:a、选择在<3d内或3~4w后,以避开CVS和再出血高峰期。

b、中脑周围出血,若首次DSA阴性,则不必行DSA复查。

5、TCD:监测CVSA。

鉴别诊断:

A、高血压性脑出血:见P195。

B、颅内感染。

C、脑肿瘤。

治疗:

治疗目的: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CVS,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预防复发。

1、内科治疗:

A、一般处理:

a、卧床4~6w。

b、MBP>120mmHg或SBP>180mmHg:使用短效降压药,维持血压稳

定在正常或发病前水平。

c、低钠血症,但不应限制液体。

B、颅内压升高的处理。

C、预防再出血:使用止血药。

D、预防CVS:a、尼莫地平,疗程21d。

b、3H疗法:应在排除脑梗死和颅内高压,且已夹闭动

脉瘤后进行——扩血容量,血液稀释,升高血压。

E、放CSF疗法:

适应症:a、SAH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型而导致急性脑积水。

b、经内科治疗加重,意识不清。

c、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

2、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根除病因,防止复发。

A、动脉瘤:a、Hunt分级:Ⅰ、Ⅱ、轻度Ⅲ的能改善。

b、Hunt分级:Ⅳ、Ⅴ则不推荐手术。

c、支持发病<4d内手术。

d、Hunt分级见P197。

B、A VM:手术可择期进行。

预后:存活的主要存在认知障碍后遗症。

第七节CVD的危险因素

分不可干预和可干预因素。

可干预因素:

1、高血压: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吸烟:

●加速血管硬化。

●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促血小板凝集。

●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3、DM: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4、房颤。

5、其它心脏病。

6、高脂血症。

7、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8、镰状细胞贫血,大部分在儿童期发生脑梗死。

9、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

10、饮食和营养:低钠高钾饮食则风险下降。

11、运动和锻炼。

12、肥胖和体脂分布。

13、其它因素。

第八节其他动脉性疾病

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 Disease)

是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软膜动脉,穿通动脉等小血管代偿增生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CVD疾病。

病因:

1、先天性血管畸形。

2、病前上感史或扁桃体炎,SLE病史,钩端螺旋体感染。

发病机制:

Willis环主要分支血管闭塞——临床事件——侧支循环代偿——反复发生——阶梯式进展——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

病理:

1、疾病各阶段可见:脑梗死,脑出血,蛛血改变。

2、主要病变:受累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弹力纤维层高度迂曲断裂,中层

萎缩,外膜改变较少,无炎症细胞和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年起病,分缺血型和出血型,也可出现EP,智力障碍。

1、儿童患者以缺血型为主:

注: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中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头痛。

2、成年患者以出血型多见。

辅助检查:

1、免疫和感染病原学检查。

2、CT、MRI,CTA,MRA:MRI——多数异常血管流空影。

3、DSA.

治疗:

1、对症治疗。

2、病因治疗:血管重建手术治疗。

二、脑动脉盗血综合症

1、Steal Syndrome: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严重狭

窄和闭塞基础下,狭窄远端脑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因虹吸作用使邻近的其它脑动脉血流逆流供应压力较低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

2、脑动脉逆流综合症: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相应脑组织缺血。

临床表现: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

a、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虹吸盗取对侧椎动脉血

流——供应患侧上肢——活动上肢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b、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流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颈内动脉系统缺

血症状。

2、颈内动脉盗血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病因。

a、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健侧颈内动脉血流流入前交通动脉——患侧

——健侧颈内动脉缺血表现。

b、椎-基底动脉流入后交通动脉——患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症状。

c、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椎-基底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供血——大脑小

脑受损症状。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症: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内动脉经后交通动脉逆流人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

诊断:

1、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血压比健侧<20mmHg以上。

3、同侧颈部闻及血管收缩期杂音。

4、DSA检查。

5、活动肢体可加重症状。

治疗:

1、手术治疗。

2、不宜使用扩血管和降压药物。

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嗜刚果红性血管病,CAA)

CAA是由淀粉样物质在软脑膜和大脑皮质小动脉中层沉积,导致CVD。病理:

大脑皮质、脑膜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有纤维淀粉样物质沉着,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显微镜下呈特殊的黄绿色双折光。

临床表现:

1、脑出血:与高血压无关,好发于脑叶,尤其是枕叶、枕顶区、额

叶皮质、皮质下白质。

2、痴呆。

3、TIA和脑梗死:a、TIA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

b、脑梗死多见于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辅助检查:

1、MRI梯度回波发现陈旧性的点状出血灶——CAA。

2、脑活检——最可靠。

四、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是一种中年发病的,非动脉硬化性,遗传性小动脉脑血管病。

临床特征:反复皮层下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痴呆、假性球麻痹、偏头痛。病因:

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突变。

病理:

1、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白质脱髓鞘,基底节、白质下多发性腔梗以及脑小

动脉特异性改变。

2、脑小动脉特异性改变,脑及软脑膜小动脉壁增厚,管腔明显变窄。

临床表现:

20岁先兆性偏头痛——20~50岁反复TIA,脑缺血性卒中,以腔梗多见——50~60岁皮层下痴呆。

辅助检查:

MRI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广泛的斑片状、长T1、T2信号。

诊断:要点中有:皮肤或周围血管活检中发现颗粒状嗜饿物质。

第九节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CVT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

病因:见P203。

CVT大多由于血凝异常。

病理:见P203。

1、可见红色血栓。

2、感染性引起——以急性海绵窦和横窦多见。

3、非感染引起——上矢状窦多见。

临床表现:

共同特点:ICP升高,卒中症状,脑病。

1、头痛最常见

2、卒中症状:以多发性小出血多见。

3、脑病:少见,但最严重。

A、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非感染性,最常见部位,多见于脱水、衰弱婴儿。

2、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头痛,ICP升高,局灶性体征,EP等。

B、海绵窦血栓形成:

1、多见于眶部、鼻窦、上面部化脓性或全身性感染。

2、表现:单侧迅速扩散至对侧,急性起病,全身感染症状,眼球及眼眶部疼

、Ⅵ),眼静脉回流受阻症状,脑痛,脑神经损害(Ⅲ、Ⅳ、Ⅴ1

~2

膜炎,脑脓肿,视力不受影响。

C、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由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

1、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和中毒症状。

2、脑神经损害:

a、ICP升高或感染——Ⅵ神经损害。

b、扩张的颈静脉压迫——Ⅸ、Ⅹ、Ⅺ颅神经损害——颈静脉孔综合征。

c、ICP升高。

d、腰穿时压颈实验:患侧ICP不升,健侧压力迅速升高。

D、直窦血栓形成:

多与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同时发生。

1、病情危重,ICP急性升高,昏迷,抽搐,去大脑强直发作。

2、累及大脑大静脉时,脑内大量脑出血。

E、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Galen V血栓形成)

Galen V血栓形成:产褥期,脱水,血液病——间脑,基底节等大脑深部结构——ICP升高,精神症状——昏迷,高热,EP,去脑强

直。

辅助检查:

1、CT:直接征象:

a、空delta征。

b、高密度三角征——提示新鲜血栓。

c、束带征——提示新鲜血栓。

间接征象:

a、局灶或弥漫性脑水肿。

b、静脉性梗死:低密度灶,偶见ICH,SAH。

c、大脑镰增强,小脑幕增强。

2、MRI:

a、急性期(1~5d):正常血液流空现象消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

b、亚急期(1~2w):T1、T2均高信号。

c、慢性期(>2w):出现正常血液流空现象。

3、MRV:

a、直接征象:脑静脉(窦)内血流高信号缺失。

b、间接征象:病变远侧侧支循环形成,深静脉扩张,其他引流静脉显现。

4、DSA:金标准。

5、CSF检查:

治疗:

原则:基础病因的治疗,静脉血栓的治疗,对症治疗。

1、病因治疗:

2、抗血栓治疗:

a、抗凝治疗:越早越好,至少维持3~6个月。

b、溶栓治疗。

c、介入治疗。

3、对症治疗:

第十节血管性痴呆(VD)

VD是指由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发病机制:

1、病灶涉及额叶、颞叶、边缘系统。

2、病灶损害了足够容量的脑组织(>50~100ml)。

临床表现:

总论:1、表现取决于血管病灶的数量、大小和部位。

2、呈阶梯式进展,波动病程,表现为认知功能显著受损达痴呆标准。

3、皮质下小血管病导致的VD:持续进展,缓慢起病,缺乏明确卒中史。

4、VD的认知障碍表现以执行功能受损显著。

A、急性血管性痴呆:

1、多梗死性痴呆(MID):最常见类型,多发性脑梗死所致。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ID):

单个脑梗死累及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质,皮质下功能部位,包括角回、内囊、基底节、海马、丘脑、扣带、穹窿等。

a、大脑后动脉梗死:颞叶下内侧、枕叶、丘脑——遗忘,视觉障碍,感

觉性失语或空间失定向。

b、大脑前动脉:额叶内侧部——淡漠,执行功能障碍。

c、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丘脑、基底节

①、丘脑性痴呆:丘脑前核、丘脑乳头体束——注意力、始动性、执

行功能、记忆受损、垂直性凝视麻痹、会聚不能、构音障碍、偏瘫。

②、内囊膝部——认知功能突然改变,注意力波动,精神错乱,意志

力缺乏,执行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偏瘫。

3、分水岭梗死性痴呆:

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交界区域的长期低灌注——严重认知功能障

碍——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视空间障碍。

4、出血性痴呆“

a、常累及壳核、内囊、丘脑、脑叶等部位。

b、丘脑出血——常见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

c、C AA是老年人出血性痴呆比较常见的病因。

B、亚急性或慢性血管性痴呆:

1、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影像学特征表现:脑白质弥漫性疏松性病变,皮

层不受累。

2、CADASIL

辅助检查:

1、Hachinski缺血量表(HIS):≥7支持VD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

诊断:

NINDS-AIREN诊断标准:诊断要点:见P207.

鉴别诊断:

1、AD

2、Pick病

3、DLB

4、PDD 见P207

治疗:

治疗高血压,控制SBP135~150mmHg为宜,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预后:

VD的预后:引起血管损害的基础疾病,颅内血管病灶的部位。

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进展

▲65岁的心房颤动患者,突然发生命名困难。2周来共发生过5次‘每次维持2~15秒。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脑CT无异常。可能的诊断是:(E_A.脑动脉瘤B.脑血栓形成C.脑肿瘤D.脑出血 ▲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该应用的治疗是:(B)A.噻氯匹定B.阿司匹林C.华法林D.噻氯匹定加双嘧达莫 ▲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措施不妥的治疗方法是(D)A.卧床休息4~6周B.应用止血药物C.静滴20%甘露醇D.低分子肝素注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最长应在:(A)A.24小时内B.28小时内C.36小时内D.48小时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目的的是:(D)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B.保护脑细胞C.增加再灌注D.预防复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累及的血管是:(C)A.基底动脉系B.椎动脉系C.颈内动脉系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男性,66岁,突然头疼呕吐,伴意识丧失20分钟。查体神志清楚,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右侧眼险下垂,右侧瞳孔4mm,光反应消失。诊断是:(B)A.脑梗死B.蛛网膜下腔出血C.高血压脑出血D.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男,55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一天前发现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词不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痛、呕吐,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半身痛觉减退。临床上考虑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D)A.脑出血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脊髓半切综合征D.脑血栓形成▲女,77岁。晨醒后左侧肢体无力,刷牙时无法拿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史,无心脏病病史。半天后急诊。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腱反射高于右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可能的诊断是:(C)A.脑转移癌B.脑栓塞C.脑血栓形成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男性,48岁,打牌时突感头痛,颈部僵,CT示脑池内高密度影,正确的诊断是(C)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蛛网膜下腔出血D.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D)A.吸烟史B.蛛网膜下腔出血史C.脑出血史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A.3小时内用rt-PAB.12小时内用rt-PAC.罂粟碱D.尼莫地平 ▲眩晕、眼震、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见于:(D)A.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C.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D.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青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意识清、四肢无瘫痪、颈项有阻力。为鉴别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化脓性脑膜炎,宜采用的主要方法是:(B)A.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检查B.颅脑CT扫描C.反复测量体温D.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诊断措施是(A)A.头颅CTB.腰椎穿刺C.脑电图D.视力检查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类疾病比较常见,许多人都是因为这一类疾病而失去了身体的健康,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我想想知道答案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下面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为我们做出来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脑血栓: 脑栓塞的治疗应包括对于原发病即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 疗和脑栓塞的治疗两部分。脑栓塞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各种治疗措施与脑梗死大致相同,由于脑栓塞极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重。这是介绍治疗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一般处理: ①卧床及镇静处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③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

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证的发生。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脑动脉硬化: 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四、心脏病:

对病因已明确的患者,积极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了,我相信现在大家一定也都有所了解了,如果你身边也有患有此类疾病的朋友,不妨把上文中为我们介绍的几种治疗方法推荐给他们哦。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 你知道吗?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崔学艳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TCD检查可探及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CTA、MRA及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三)治疗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h内,可启动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用药60天。其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过敏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用于二级预防。 2.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性TIA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Heparin)、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一般短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高血压及糖尿病防治知识讲稿

高血压及糖尿病防治知识讲稿 主讲:张恒 高血压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切入点。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一、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 (一)老年人:老年(>65岁),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二)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三)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症状少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多的可将ACEI 或ARB、β受体阻滞剂、ARB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mmHg。 (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 mmHg以下,因此常以ACEI、ARB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五)慢性肾脏疾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尿白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 (六)脑血管病后: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m 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卒中的再发。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二、降压药物服用注意事项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多快。由于患者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多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因此选择治疗药物也要慎之又慎,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 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12h B .24h C。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按病变性质亦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机制重要的是出血对脑组织的刺激、压迫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影响。因而近几年,除了某些药剂方面有一些进展之外,并未从对因治疗和治疗原则方面有较大突破。和30年一样,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针对阻止继续出血及稳定出血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搬动和检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疗,防止引起血压、颅内压波动的因素如大便、呛咳、情绪波动应绝对卧床3-4周。 (二)控制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已成为出血性卒中标准处理,因为众多临床报道和临床观察指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影响急性出血性卒中预后最重要因素。具体有: 1、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q8h or q6h or q12h。本科朱国行等已证实甘露醇对脑水肿的作用,然一些学者认为脑出血后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甘露醇可能进入破坏脑组织,反 而增加脑组织周围渗透压而加剧脑水肿,但一假设仅在一些动物试验中有报道,未被多数临床医师接受。作为高聚糖,甘露醇不参与体内糖代谢,故也适用于糖尿病人。而对 于肾功能障碍病人、老年人则应慎用,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且影响肾功能。对于严重颅高压病人,权衡利弊后应小剂量应用,或应用其他药物。 2、10%甘油250ml静滴,脱水作用弱于甘露醇,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 3、20%人体白蛋白静滴,机理为增加血液中胶体渗透压而达到脱水目的。由于系生物制剂,副作用相对小,但亦有严重肝脏副反应和过敏反应报道。缺点为价格较高。 4、40ml速尿静推,可和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别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 5、病人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心跳减慢,呼吸减慢而血压增高称为Cusion's反应,是病人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可能发生脑疝而出现不可逆脑损伤,故必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如静推甘露醇或加压静滴,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松10ml加压静滴。从笔者经验来看,加压静滴甘露醇不失为抢救急剧颅内压增高,防止不可逆脑疝的好方法。 (三)处理并发症:抗感染,防褥疮,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应激性溃疡。 (四)手术治疗指征: 1、小脑出血>10ml; 2、皮质下浅表出血; 3、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 4、内科1-2日治疗血肿仍扩大。 5、有脑疝危及生命者可紧急行去骨板减压术。 (五)止血药物:脑实质出血不用该类药物已为广大学者接受。然对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

高血压病讲稿

高血压病 机关门诊部张芬霞 我国高血压病现状:目前我国有两亿高血压患者,占全球高血压病总人数的1/5。高血压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人体各重要脏器的损害。高血压可使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功能受损。其主要并发症有脑出血、脑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等,所以说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等大敌。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还存在有“三高三低”这一致命特点:1.三高:患病率高,我国成年人患病率达20%;致残率高,我国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患者600万人,其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40%重度致残;死亡率高,心脑血管病占我国人口死亡因素40—50%;2.三低:知晓率低,城市为36%,农村为13%;服药率低,城市为17%,农村为5%;控制率低,血压控制到140/90mmHg者,城市为4.2%,农村不到1%;另外,我国高血压治疗尚存在三个误区:不愿意正规服药,宁肯用一些降压表、理疗仪等没有确切效果的东西,血压不高不服药,没有症状不服药,血压正常就停药;不按遗嘱服药,而是按广告服药,道听途说服药;对高血压个性化治疗、联合用药知之甚少。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

床表现,可伴有心脏、脑、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头晕、头痛、乏力是较常见的一般症状,后期病人常因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一、血压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所造成的侧压力。 循环血液之所以流动主要靠血压维持,而血压在血管内存在着递减性压力差,人体要保持一定的血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心室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受到的阻力间的相互作用; (2)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 (3)大血管壁的弹性:大血管有弹性回缩作用,推动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当心室收缩时,大动脉内压力急剧上升,称为收缩压(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暂停流入大动脉,血管内存储部分输出血量借助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作用继续向前流动,此时动脉内压力下降,称为舒张压(低压)。 通俗些讲,就是心脏日夜不停地、有节奏的搏动,使血液在循

脑血管常用药物一览表

脑血管常用药物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脑部动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各种临床疾病。 简述 急性发作时即通常所指的脑中风(称脑卒中),临床上以意识改变、口眼歪斜、肢体偏瘫、言语困难、大小便失禁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药须知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外伤、脑手术后遗症等脑损伤性疾病。对这些疾病的治疗还无特效办法,有些经治疗后遗留下来一些后遗症。此次介绍的脑血管病用药,目的是在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氧供应,以便帮助恢复或缓解脑血流障碍所造成的症状,如头昏、头痛、耳鸣、血管性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这类用药通常用量大、疗程长、见效慢,患者及其家庭应有耐心地坚持用药,但是,这些用药毕竟是辅助治疗,因此为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除用药外,患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保持情绪稳定,戒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等。 相关药品 甘露醇注射液、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注射液、曲克芦丁、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栓通注射液、疏血通、舒血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脉络宁、天麻素、长春西丁、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必存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奥拉西坦注射液、吡拉西坦注射液、胞磷胆碱钠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 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常用的有 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 断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脑益嗪)、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 哌嗪)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栓塞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 集剂。通常可选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 5、抗凝及溶栓治疗: 7、神经保护剂: 缺血超早期,神经元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增多,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致细 胞的结构破坏。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 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证。尽量在发病6 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10、其他治疗: 二、脑出血: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三、脑动脉硬化: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五、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服用镇静止疼剂(安定5mg3次/d、颅痛定60mg3次/d)。用20%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常用脑血管病药物指南

常用脑血管病药物指南 一、抗凝药物: 西药:肠溶阿斯匹林50mg~100mg Qd 协美达(肠溶阿斯匹林) 50mg~100mg Qd 波立维(氯吡格雷) 75mg Qd 泰嘉(氯吡格雷) 25mg~50mg Qd 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速避林(低分子肝素)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克赛(低分子肝素) 0.4ml ih(脐周) Qd或Q12h 力抗栓(盐酸噻氯匹定) 0.25g 0.25~0.5/d 华法令第1日口服4~6mg,以后每日2~4mg 潘生丁25mg~100mg,tid 中药:复方血栓通胶囊等。 二、降纤 东菱克栓酶首剂10Bu 以后每天5Bu,或隔天10Bu,静滴。 三、溶栓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等。 尿激酶:常用量25~100万U+5%GS ivdrip 30分钟~2小时内滴完 适应证:年龄小于75岁;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 发病在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 治疗前收缩压少于200mmHg或舒张压少于120mmHg; 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 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小时);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患者或家属同意。 并发症: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 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 再闭塞(机率可达10%~20%)。 五、西药针剂 晴尔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适用于急性脑梗塞和脑梗塞伴随运动障碍;成人每天2次,每次80mg,溶于糖或盐水中。 克淋澳针(钙离子拮抗剂) 成人每天1次,每次80~160mg。 脑络通针、步复迈针、意速针、脑维敏针 六、脑保护 中药针剂:金纳多针、舒血宁针等 西药针剂:脑复康、CTP、CDP、奥德金(小牛血去蛋白)、嘉泰等。 中药片剂:金纳多、银叶片等 西药片剂:都可喜、脑通、培磊能、康脑灵等。 七、扩张脑血管 常用有:尼莫地平片或胶囊、西比灵、尼莫同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讲课稿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 你知道吗?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