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

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
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

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生活中的统计

教学背景:

统计学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中,统计知识是从四年级开始教学的。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课本编入了有关统计的知识,渗透了除了的统计思想,让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因此,我尝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自编教材在校内上了节公开课,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商议,在我校上了节教研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用《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教学情景: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一心一意钓了许多鱼,今天也有三只小猫:小蓝猫、小黄猫、小红猫在一起进行钓鱼比赛(课件演示)。比赛结束了,谁赢了呢,你们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吗?

[以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开头,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在让学生观看比赛结果后,教师设问:我们要知道每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反应非常活跃:

学生A: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

学生B:可以把它们(每只猫钓到的鱼)放在一起比一比。

学生C:我数出来小蓝猫钓4条,小黄猫钓2条,小红猫钓3条。

学生D:我发现小蓝猫钓的鱼最多,小黄猫钓的鱼最少。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以下统计表:

小猫钓鱼条数统计表

让学生边读边观察表格,再指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并让学生把比赛的结果填到统计表内。然后,教师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并板书。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统计表,如小红花竞赛表,优秀作业统计表,每月生产值统计表等。在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但是每条鱼画出来很麻烦,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格子来表示一条鱼?

出示统计图。并介绍:图上有一条横线,从下往上每个格子大小一样。

小猫钓鱼条数统计图

师:小蓝猫钓了4条鱼,我们可以用几个格子来表示?教师从下往上涂四格。你会画了吗?请你用水彩笔把3只小猫钓鱼的条数涂好。提醒学生涂的时候应该从下往上涂。教师指导校对并交流方法。教师指出这样的图叫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总的来说,这三只小猫钓得怎么样?

生E:小蓝猫钓了4条鱼,小黄猫钓了2条鱼,小红猫钓了3条鱼。

生F:小蓝猫比小黄猫多钓2条,小红猫比小黄猫多调1条。

生G:小蓝猫给小黄猫1条鱼,他们钓的鱼就一样多。

生H:他们每人钓到3条左右……

[想上面这样的统计图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图,但已体现了统计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可以说是统计图的“雏形”,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这样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学好的。]

师:我们学会了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就能知道统计出来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其它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我们找到了最多的钓了4条,最少的钓了2条,如果再来

一只小花猫参赛,你估计他最有可能钓到多少条鱼?为什么?

根据统计的情况可以确定一般性的范围0~5条。这一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三、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情景一:

师: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老师要把教师布置得漂亮一点,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教师根据一个学生的建议——制作拉花拿出准备的彩纸,问学生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学生从各种颜色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贴到黑板上。

师:哪种颜色喜欢的同学最多了呢?请几个同学来数一数有多少张,把结果写在旁边。

学生上台数并写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知道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师:如果明天老师要去买纸来做花,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

生:老师,你买的时候,X色的纸多买些,Y色的纸少买些……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并指导实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全面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景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下面小做合作由组长负责来统计一下,本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把结果填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搞活动要买水果,应该买哪一种?

[这一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理解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了解了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看问题,辅导学生怎样表述不确定的数量。如:“小猫钓鱼”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说说小猫钓鱼的成绩。学生有的说钓了4条左右,有的说钓了3-5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再来一只小花猫,你估计他最有可能掉到几条鱼?为什么?”学生回答:“最有可能是4条,因为大多数小猫钓了4条左右”学生根据统计得出的规律进行了预测,这就是统计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有可能”、“X条左右”等“不确定”性的、含有“机率”的词语,学生开始接触“随机”数量了。随机现象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但是随机想象发生总是趋向一个确定的平均值,趋向一个概率,这又是必然、确定的。这是近代新的思维方式之一。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新的见解。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来说一说小猫钓鱼的情况,许多学生都说:小黄猫钓了3条,小红猫钓了5条,小蓝猫钓了4条,有个学生说:小黄猫比小红猫少钓2条,小红猫比小蓝猫多钓1条。教师鼓励其创新精神,课堂上气氛活跃。

这个案例表明: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当今社会,统计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进行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统计打好基础。这样做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分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型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数学拓展型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的特点人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轮为依据,尝试探索一套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拓展型课程实施 数学类拓展型课程是指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如果说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科目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以完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数学类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建构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体会数学的魅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数学拓展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实践、课题研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并且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还能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 一、拓展型课程的类型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我整理了有关拓展课的类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1、生活中的数学。2、生产中的数学。3、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4、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5、智力活动中的数学。在此基础上,我把拓展型的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有: 1.实践操作课――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 2.小课题研究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张白纸有多厚?等 3.阅读交流课――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小学生数学报”等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4.社会调查成果汇报课――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生产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5.综合拓宽课――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材料可以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方案的设计。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如:生活垃圾、水资源的浪费等社会问题调查。精致、新颖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小制作。如:做的长方体、七巧板拼图。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数学日记等。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数学谜语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撰写数学活动报告、小论文,自编的数学小报。可以反映你的数学活动水平的其他特色材料。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1.多方面取材,备课充分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数学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小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认识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成果,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良好品质和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在几种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活动教学. 一、在概念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见而特殊的一种教学,其最终形式通常是以一句或一段呆板而冰冷的文字作为全课的总结,难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时候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采用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发现、观察、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具体、生动、形象、真实.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数概念的教学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实物的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通过数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等活动,理解数位的意义. 垂直概念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几组相交的直线,从而引出垂直的概念. 继而可以通过从生活中找一找,用纸折一折,动手

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又如:“分数的意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就可以不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而从具体直观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 可以通过大量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二、在练习课中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以典型例题示范、师生共同分析和演算题目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练习课.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上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使他们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就是一些教材习题的叠加,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 所以,练习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比赛,故事,创设情境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当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或“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减扑克牌点子数”游戏来进行口算训练. 又如: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方旺中心学校孙志勇 活动内容:应用题 适用年级:五年级 活动准备:电表的图象、标有各种菜价的课件、录音 实物投影仪 学生分组 活动目的: 1、会利用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写的训练。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小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收电费、买菜付钱等小事,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家里你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们都帮他们做

过哪些家务? (生答)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在家里都是勤快的孩子。今天你们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吗? (出示课题: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师:做什么事呢? (录音响起:爸爸真辛苦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可是还要收取我们这个单元住户的电费。我要是能帮他们该多好啊!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收电费) 录音响起:妈妈到了双休日还不能休息,还要为我们买菜做饭,我如果能帮助她就好了。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 收电费、买菜做饭,你们会吗? 二、学生实践,教师参与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张收电费的登记表。投影屏幕上是每户人家的电表数。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电表怎么看,怎样算每家人的电费? 课件出示: (每户人家的电表图)

电费登记表:

学生说一说怎样看电表并说说他们的算法。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师小结:用本月的电表数减去上月的电表数,就可以求出用电的度数,接着再乘以每度电的价格,就可以算出电费。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算出电费。

一堂新颖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精讲

一堂新颖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执教华应龙;(华应龙老师执教“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做纸圈(片段一);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究;生:有两个面、四条边;师:现在,我们能把它变成两个面、两条边吗?请在小;生:我们只要把这张纸条对接起来,用胶水粘好,就变;说边比画,做成了如图1所示的样子);师:请同学们摸一摸两条边和两个面??;这里的两条 堂新颖有趣的小学数学活动课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执教华应龙 (华应龙老师执教“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什么课?“莫比乌斯圈”是什么?它又神奇在哪儿呢?请欣赏这节课以下几个实录片段。) 一、做纸圈(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究。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一张纸条,说说这张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 生:有两个面、四条边。 师:现在,我们能把它变成两个面、两条边吗?请在小组中讨论,并尝试操作一下。(小组活动后交流) 生:我们只要把这张纸条对接起来,用胶水粘好,就变成两个面、两条边了。(边 说边比画,做成了如图1所示的样子)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两条边和两个面??

这里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两个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呢? 生:两条边都变成曲线了。 生:两个面都是曲面,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师:(又拿出一张同样的纸条)现在我这里有一张同样的纸条,我先扭一扭,旋转180°,再对接粘贴起来(图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纸圈会是几条边、几个面呢? (学生思考片刻) 生:还是两条边、两个面。 生:我想,可能是两条边、一个面。 生:既然老师要我们猜想,说明可能和原来完全不一样。我想可能是一条边、一个面。 (这时下面听课的教师也禁不住撕下记录本上的一页纸,做成纸圈,比画着,议论着,场上场下议论纷纷。)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跟我做一个这样的纸圈,然后沿着它的曲面的中线位置用笔画一条线,请大家试试,你发现什么啦? (学生做成莫比乌斯圈,并沿着中线位置画线) 生:我发现这条线一直画下去,与起点汇合了,说明它只有一个面。 生:我还发现我把这个纸圈的边上做了一个记号,并从这个记号开始一直用手摸下去,绕了一圈又到了做记号的地方,说明这个纸圈只有一条边。 师:为什么这个纸圈会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浅谈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浅谈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其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践与研究的历程,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难教,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 容及特点把握不准,老师们平时不愿意多花时间去潜心研究。我却认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能有效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基于以上这些理解,本学期本人对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下面,根据本人的理解和实践,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谈一些想法。 1.恰当确定实践课的内容 上数学实践课,首先要确定实践课的内容。在确定实践课教学内容时,我认为教师要按照4条原则进行选择: 1.依据新教学大纲。“新大纲”对各个年级实践课的内容都提出了原则性的 意见,这些意见是教师确定实践课内容的主要依据。 2.依据各册教学内容。“新大纲”对实践课内容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并没有具体规定,教师在确定实践课内容时,要依据各册教学内容,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适宜学生联系实际,教师就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确定实践课的内容。 3.从各地实际出发。根据城乡不同情况,从学生所在周围环境出发,恰当地确定实践内容。 4.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小学里,每个年级学生的知识范围、独立活动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各个年级在确定实践内容时,应考虑该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恰当确定实践课的内容。 2.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数学新标准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活动中应着眼让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论是不 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首先 把这节课的内容渗透至课前,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本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把学到的统计知识运用于实践。其次是在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一定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多角度地猜想。最后让学生设想出提高空气质量的方法,并请各小组以空气质量为题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告诫人们或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通过 "设想"与"设计"环节的安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空气质量的好于坏对大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课的内容确定之后,实践课的活动形式就成为重点研究的问题。根据实践课的内容, 可以在室外上,也可在室内上。如有的老师上三年级的“我们的试验田”实践课时,在学校操场上把学生分成麦地主人、玫瑰园主人、菊花园主人、白菜园主人、萝卜园主人等5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活动,每组活动后再变换活动,使每个学生各项活动都能参加。而四年级的“图案的欣赏与设计”就在室内上。还有的实践课,先让学生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或实际测 量,在调查或实际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和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室内进行交流。 如有的老师在上四年级的“我们去春游”的实践课,我先让学生用15分钟帮向阳小学的学生 们解决在春游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完成任务后回到室内再进行交流。在上实践课时要注意: 1.分组活动时,确定每组人数,选好小组长,确定小组交换的顺序。 2.准备好实践课的用品。 3.室内交流时,组织好教学环节,一般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 生2 生3 生4 生5 生6=,=,生“1” 所以 生,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

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容。由于此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

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 1 2 3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

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面对时代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状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除了上好统一要求的必修课,还应开设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兴趣活动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情趣盎然的活动,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去发挥各自的潜能,去领略数学的作用和美妙,去体验思维活动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初探这一研究课题,并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活动课的特点、课型等做了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数学兴趣,拓宽思路、诱发才智,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一、活动课的意义 把小学数学活动课列入新的课程计划,并强调学科与活动课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科课的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但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仅靠学科课是不够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交流合作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

对数学的情感,形成数学的解决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创新才能。 二、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不重复教材内容,要根据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本学科的教材特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题目有趣,形式新颖,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新奇好学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概括地说应具有: 1、活动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议,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要首先应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根据学生年龄和活动内容,采取听听、想想、讲讲、如在活动中画画、摆摆、贴贴、剪剪、拼拼、量量、数数、算算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操作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如学生学习了奇数、偶数概念后,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研究奇数、偶数相加减后结果的奇偶性,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不完全归纳总结规律。通过扑克牌很直观地把这些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了。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

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

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小学数学活动课 面对时代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状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除了上好统一要求的必修课,还应开设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兴趣活动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情趣盎然的活动,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去发挥各自的潜能,去领略数学的作用和美妙,去体验思维活动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初探”这一研究课题,并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活动课的特点、课型等做了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数学兴趣,拓宽思路、诱发才智,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一、活动课的意义 把小学数学活动课列入新的课程计划,并强调学科与活动课相辅相成,这样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科课的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但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仅靠学科课是不够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在动中学,在玩中学,在交流合作中学,让学生通过活动课扩大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形成数学的解决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创新才能。 二、活动课的特点 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又不重复教材内容,要根据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本学科的教材特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题目有趣,形式新颖,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新奇好学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概括地说应具有: 1、活动性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 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能够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能够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能够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水平,

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使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水平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水平。 第三个环节:使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能够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因为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策略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它是一种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活动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探索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实践性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室内活动中的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玩一玩等,室外活动的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等,目的都是让学生“动”,动口、动脑、动手。例如,一年级学习《元、角、分》后,教师不妨设计一节《小小百货店》活动课:先让学生自备平时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自己动手制作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然后再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百货店”,再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又如,在教完正方体、长方体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设计“为家里的房子设计围墙”活动课,方案不仅包括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包括对围墙的空间、朝向、采光和用料的考虑;另外也可设计“为磁带盒设计包装纸”活动课,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

省包装纸?这样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重创设情景,彰显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堂对“利率”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实践课。教师首先创设情景:XX老师要在xx小区买一套楼房,接着请同学们围绕“房价、付款方式、装修” 等,为老师设计一个购房方案。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通过调查,了解以下问题:(1)教师的经济情况(教师家里的存款、夫妻俩每月的收入,每月的生活开支)。(2)调查购房的付款方式(一次性付清和分期付款的政策)。(3)调查房价、结构(楼房的户型、楼层、面积)。(4)调查银行为居民购房提供的贷款方式(银行的贷款期限、利率)。(5)调查有关装饰的信息(装饰材料的外观、价格、质量等)。这堂课教师将学校作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选择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为社区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如,春季植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植树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植树?(树木能够制造氧气,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净化空气)。(2)探讨植树中的数学问

样本课程趣味数学实施方案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深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针对目前小学教育普遍存在课堂过于严肃,授课方式单一,师生交流互动受到限制,学生未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形式多样、课题丰富的趣味数学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向外拓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的教育理念,促进第一课题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活动安排 1.活动对象:一、二年级 2.活动时间:每周安排二节固定课 3.活动地点:以教室为主(视具体活动项目灵活安排) 4.活动课题:数学阅读、数学题目、数学游戏等 5.活动形式:课题授课式、交流座谈式、演讲式、竞赛式、课外活动等

6.活动分组:学生自由结组 四、活动目标 1.让学生对写作、阅读等语文知识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2.增强课堂互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在心里素质上,让学生更自信,并学会去欣赏。 5.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丰富,兴趣得到发展。 五、活动内容 在以数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化对各个兴趣小组课题的侧重点和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选用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数学阅读、数学延伸、科学奥妙、趣味游戏、生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的内容。传授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六、活动措施 以一、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为核心,成立数学兴趣活动小组。小组活动应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学详细的活动记录。每学期进行一次活动检测和活动总结,以便交流和提供借鉴。同时教研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兴趣小组的活动检查,督促兴趣小组正常规范地开展活动。 七、活动要点 认真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数学世界。 1.开学初组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详尽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课题总结 大营盘小学李鹏 通过近几个月的科研工作来看,我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有了一点儿切身体验,这主要得益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益于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科研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每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汇报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定了“实践活动”领域,第二学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学段设定了“课题学习”领域,可见新课标在实践活动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分层研究的策略。即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优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情境列出算式36-8。 教学过程: 1 用小棒摆一摆,边说边拿出8根小棒。 2 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3 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学生依次发言。(上台演示) 生1:从10根小棒里面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生2:从30里面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生3:8-6=2,30-2=2836分成16和20,16-8=8,20+8=28。 生5:从30里面拿出8,还剩下22根,22+6=28 生6:36-10+2=28 算法交流完成后,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生3:我同意班长说的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破十”计算的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以为学生凭借一已之力就能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甚至好学生说的方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或者就是口是心非。 每位学生在自己独立探究后所获得的一种算法,在没有第2种方法或没有与别人的算法比较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而不去强化最优算法,那肯定是不可取的。这是对算法多样化理解的偏颇。算法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是优帮助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明显最优的,算法常用的基本算法还需要老师及时组织他们在活动中加以强化。 课中,教师应在算法交流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让他们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如可以问提出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你还学会了哪种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升。 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应该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在平时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导-学-研-用,落实四基”教学模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何慧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

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生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表明,未来数学教育正朝着“大众数学”的方向不断迈进,我们必须使数学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而不是成为一种“过滤器”。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使课程结构从单一模式朝多元模式发展.提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的研究已成为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积极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数学教学除了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应该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小学生的数学课外活动。为此,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我校决定把“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作为校本课程之一加以开发。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是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大力实施和推进下的必然趋势。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新信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同数学有联系的生活乐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特长。 如今,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数学课外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开拓知识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它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数学爱好者。给他们智慧与美的启迪,塑造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 二、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实施,一是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二是实践和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三是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及特长。四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课程的内容框架 1.数与代数:找规律、数的运算、数的游戏、估算、近似值、应用题、探索规律等。 2.空间与图形:画示意图、观察图形、认图形、画图形等。 3.统计与概率:调查身高、调查体重、掷硬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