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水的多相混输技术

油气水的多相混输技术
油气水的多相混输技术

油气水的多相混输技术

油气水在同一管道内流动的现象在油气田上是经常遇到的,因为在采油的过程中多少都会还有一些水分和一些蒸气,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油气水混输的技术,这样主要为了节约油气田的地面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充分利用伴生气并减少环境的污染。

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逐渐转移到海洋、沙漠、极地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多相流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相混输工艺也逐步成为了油气储运学科中的研究热点。由于多相混输具有许多与单相输送不同的特性,因此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充分科学地认识多相流动的特殊规律,才能更好的设计、管理多相混输管线。目前,在多相混输工艺计算与仿真方法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所有世界各国对多相混输工艺计算与仿真中常用的流体热物性模型、流型划分与判别方法、流动模型、本构方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相流在线仿真系统作了探索性设计,同时开发了离线多相流工艺计算软件。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通过目前常用烃类流体热物性的研究,得出了求解烃类流体物性参数的热物性模型。其中着重讨论了湿天然气、油气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混输管路中适用的热物性计算模型。第二部分,从已发表的实验结果和流动机理出发,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分析方法,给出了判断油气两相水平、垂直、倾斜管线流型的具体方法。对于油水两相、气液液三相流管线则给出了水平、垂直管线的流型判别方法。第三部分,从多相流动基本微分方程出发,通过引入不同的假设条件,得出了各种计算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算法,为多相混输管线的工艺计算提供了依据,是开发多相混输工艺计算软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多相管流的外观特征,建立了多相流具体流型分析的几何模型。从各流型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总结了求解多相流管路中各流型具体结构参数的方法,并对段塞流这一特殊流型作了更详细的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单相在线仿真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实施多相流在线仿真系统的思路,并对本学科涉及较少的数字信号处理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对已开发的离线仿真系统作了软件说明。这些软件开发以后,有助于工人们更高效率的工作,也为以后的开发做了很好铺垫。

目前我国在油气混输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在长庆油田研究与应用的同步回转油气混输泵的研究成功,代表了我国油气混输方面的先进技术。长庆油田使用的同步回转油气混输泵,采用了独创的气缸与转子之间机械同步运动的机理,具有泵和压缩机的双重功能,大幅度降低了由于运动副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机械磨损,实现了连续进、排油气,且泵的进排气压力与系统压力自平衡。具有结构简单、惯性力小、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工作范围宽、抗泥沙能力强等特点。同步回转混输泵在长庆油田投入运行以来,经历了夏天和冬天,特别是在气温已经下降到-17℃以下,井下的油气比和压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同步回转混输泵仍能正常工作。长庆油田各井场伴生气和原油的压力不同,油气比也不相同,各井场到联合站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混输泵的排出压力也不相同,但是各井场的同步回转混输泵运转均很平稳。“同步回转油气混输泵”的开发得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用”成果,完全由国内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达到油气混输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70年代随着近海石油的大规模开发,油气的需求量也再不断的增长,到了90年代,随着海洋沙漠极地油田的开发多相混输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

点。随着中重质油开采的比例的增大,以及进入中后期开采的油气井的含水量的递增,油气的混输技术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大,油气水三相流动已经成为各国多相研究的重点。我国虽然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气液两相管流,但是研究工作时断时续,到现在研究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现在我国的原油大都易凝高粘,在低温含水的条件下多为非牛顿流体,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石油运输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多相流研究特别重视油水混合物的流变特性以及油气水的多想流动。

油气混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第一混输管道流动规律究:1.天然气凝析液流动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相态模型引入天然气/凝析液混输管路的工艺计算中,从此相态模型成为气体/凝析液混输管路稳态、瞬态模拟的必备模型。在90年代瞬态模拟计算取得重大进展,但模型和算法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油水两相流动研究稠油是世界主要能源之一,世界上估算的资源量为9000亿吨,相当于稀油资源的2.5倍。我国也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约居世界第四位。对于和水两相流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们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多,目前主要是围绕流型检测、流型及其转换机理和压降预测等方面开展研究。3.油气水多相流动研究,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了对油气水多相流的研究,90年代以来研究更加深入,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仅在水平管道流型及压降计算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于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比两相流复杂得多,出现了不少新的流型。学者们对流型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压降计算,目前尚未建立出公认的三相流压降的计算方法。

第二多相计量技术80年代末,随着北海、墨西哥湾大型油田的发现和相继开发,多相计量装置的开发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相流计量基本上可以分为混合均质多相计量和直接在线计量。Mobil、Atlantic、Texaco、英国BP等公司的多相流量计,以及挪威和美国合作开发的LP多相流量计、挪威公司的MPFM 和MPFM-1900多相流量计、KOS公司的MCF多相流量计、AEA公司的非插入式多相流量计等都已在各国海上和陆上油气田得到应用。

第三多相混输泵研究,在油气水多相混输泵方面,国外已研制出了近10种不同类型的多相泵。按照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陆上多相泵和水下多相泵;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旋转动力式多相泵和容积式多相泵。由于多相流动的复杂性,以及泵对流态和含气率的强依赖性,使泵的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第四稠油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随着对稠油开采的日趋重视,长距离管道输送的技术需求更为迫切。尤其是超稠油粘度高,有的加热到90℃,粘度仍有104mPa.s以上,根本无法管道输送。加热输送不可行(加热站大多),掺轻质油很不经济。目前在较短距离(几十公里km)、粘度不太高的稠油用掺活性水降粘可实现管输,但存在污水处理问题。因此需要寻求更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例如,应用集肤效应管输、加入高效降粘剂、以某种形态的天然气掺加降粘管输,或在油田就地进行改质达到管输条件等新型工艺技术

现在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来迅速,各国需要的石油以及天燃气也越来越多,导致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洋油田、沙漠油田以及已建油田的外围边远区块已成为今后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多相混输技术仍将被视为降低这类油田油气生产成本极具吸引力的一项技术。可以预见,多相混输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相关技术的研究也仍将持续下去。(1)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下,多相混输系统应包含若干单项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是多相混输管道的压降计算和多相增压设备的研发。多相混输工艺技术通常应用在海洋、沙漠等自然条件

相对恶劣的油田,生产管理难度大,需要采用无人值守的操作管理方式,因而要求混输泵能够长期无故障运行。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研发的多相增压设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仍无法满足寿命长和故障率低的实际生产需求;我国尚无多相混输泵等设备,应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制造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的国产化多相混输泵系列产品,以取代昂贵的进口产品。(2)温降规律是研究多相流流动规律的基础。由于海底混输管道所处的散热环境比较复杂,因此管输介质的温度值很难确定,现场技术人员往往忽视温度值的获取或单凭经验判断温度值。到目前为止,尚无系统研究海底混输管道稳态抑或瞬态温降规律的报道。要获得准确的热物性参数,就需要准确的温度值和传热规律,为此,开展海底混输管道介质温降规律研究十分必要。特别是建立较准确的物理模型,以期利用数值方法求得数值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3)多相混输管道的压降计算属于国际性难题,特别是油气水三相流动和长距离起伏管道的多相流动,预测其管流压降尤其困难。尽管国内外已经推出若干种计算方法,并有几个商品化计算软件应用于工程实际,但这些软件大都只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不具有普遍适用性。(4)在海底混输管道的工程实际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段塞流、水合物〔6,14〕等技术难题,且迄今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应继续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剖析海底混输管道的工艺特性和输送介质的流动特点,力争取得实质性破。(5)与单相流动相比,气液多相流的流动特性要复杂得多,至今还不能从根本上对其准确预测。陆地油田中已建的短距离多相混输管道,已经使设计者获得了丰富的多相混输管道的实践经验,凭借这些经验可以设计出较符合生产实际的短距离混输管道。但是,多相混输技术领域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于长距离输送,因为多相管流特性难以准确预测等若干复杂的技术问题与高昂的投资风险交织在一起,且没有经验可循。

多相混输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制约多相混输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技术本身的不完善和适用程度。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适用性强的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以提高海洋油田、滩海油田、沙漠油田和边远外围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石油工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油气混输技术的发展作了简单的综述,油气混输在以后的生产中必将更为广泛的应用,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已经掌握了部分的国际先进技术,希望我国能在以后能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引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宝成海底管道多相混输技术研究2009

(2)付在国海底管道多相混输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油气储运2002

(3)喻西崇赵金洲邬亚玲国内外油气水多相管流技术的研究2002

(4)周晓红海底多相流混输管道压降计算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海上油气2007 (5)杨筱蘅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 2006

地面油气水测试计量作业规程

地面油气水测试计量作业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塔里木油田油气井测试地面计量流程的安装、调试、施工操作、资料录取等方面的步骤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塔里木油田探井试油过程中地面流程现场施工作业。 2 施工准备 2.1 基地准备 2.1.1 备齐足够量的油管,油管短节,接头及地锚。 2.1.2 备好三向分离器,加热炉,油嘴管汇等主要设备的配件,专用工具和各种仪表。2.1.3 备好油气样瓶和样桶。 2.1.4 精密仪器,仪表从设备上拆下,单独装箱,妥善运输。 2.1.5 各种承高压件(如弯管,活动弯头,数据头,连接短节和接头),必须在基地试压合格后,方能现场使用,且在每口井试油结束后应探伤检查一次。 2.1.6 各种仪器仪表(包括各种压力表,温度计,气比重计等)应校验合格,送现场使用。 2.1.7 准备扬程50米以上防爆泵,30米的低压软管,用于转原油,污水。 2.1.8 在每一口井试油施工结束后,都应检查加热炉及分离器内壁腐蚀情况,如遇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应一层检查一次。 2.2 现场准备 2.2.1 向配合的施工单位交底,同甲方一起检查污水池和作业场地及放喷、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 2.2.2 污水池体积要求300—400立方米。 2.2.3 连接地面流程设备。 2.2. 3.1 分离器距井口距离大于30米,距环保罐距离大于30米,距间接火加热炉10—15米,间接火加热炉距井口距离大于30米,距环保罐距离大于30米。 2.2. 3.2 气管线出口点火处距井口、环保罐、分离器距离大于80米。 2.2. 3.3 防止逆风测气,气管线应平直,不得有急弯,弯度大于120度,出口处应清除障碍物,点火处应远离高压电线、植被、树林密集区等危险地方,且气管线点火口应装消声器。 2.2. 3.4 环保罐摆放位置要方便以后原油回收。 2.2. 3.5 所有连接管线要求有地锚或水泥基墩固定,间距10—15米一个。 2.2. 3.6 连接压缩空气气源,连接电源,用于照明和给输油泵提供电源,电源开关要求防爆。 2.2. 3.7 为间接火加热炉准备柴油及锅炉水。 2.2.4 设备检查 2.2.4.1 管线连接后用压风机或清水扫线。 2.2.4.2 检查油嘴管汇,闸门是否灵活,油嘴是否齐全,可调油嘴和固定油嘴有无损坏,可调油嘴可否调零。 2.2.4.3 检查三相分离器的压缩空气气源压力大于0.55MPa;检查内部浮子的扭矩传杆动作是否灵活;打开压缩空气阀门(禁止使用氧气)给油、气、水控制器供气,将液位控制输入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一、.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二、圈闭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断层遮挡(封闭)、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地层不整合遮挡 圈闭高度和圈闭面积是衡量圈闭大小的两个重要参数 圈闭面积是油气充满圈闭后的最大含油气面积。 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 构造幅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闭合度: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为基准 背斜构造,在区域地层不倾斜时,背斜构造幅度与闭合高度相当; 随着区域地层倾斜程度加大,背斜的闭合高度越来越小,甚至不存在闭合高度. 断层圈闭的溢出点与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断层圈闭的闭合面积由封闭断层线与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限的面积。 溢出点取决于遮挡层和盖层的封闭质量 三、油气藏的概念和工业标准 (一)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油气藏的概念:圈闭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 若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则称为油藏;若其中只聚集了气则称为气藏;若聚集了油和气则称为油气藏。 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 圈闭都有油气聚集 2、油气藏的特点: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单一的储集层(体)、统一 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存 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油在上,水在下;存在油-水界 面 (3)气藏:气在上,水在下;存在气-水面 (4)关于油水界面(气水界面) 实际中不是一个截然分界面,而是过渡带,过渡 带的厚度取决于岩性;一般是水平的,但受水 动力影响也会倾斜。 (5)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层,分别组成三 个圈闭、三个不同的压力系统,具有不同的油 气水边界,就应该认为是三个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油气水三相的流动型态的研究进展

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研究进展 韩蕊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远落后于气液两相、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仍未统一认识,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油气水三相流动中的流型划分的研究。 [关键词] 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水平管;垂直管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Oil-Gas-WaterThree Phase FlowPattern Hanrui Abstract:Currently,the study of oil-gas-water three phase flow pattern get far behind the study of two phase flow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s not aunitive cognition of the flow regulation about three phase. In this article the division method of flow patter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oil-gas-water;three phase flow;flow pattern;horizontal tube;vertical tube 一、引言 油气水多相流中,由于存在着互不相溶的油水两相,与气液两相流相比,油水两相间的动量传递较强,升力影响较弱,表面自由能较小,使界面波较短、分散相尺寸较小,油水的相互作用和分散程度对流动型态影响很大,因此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比两相流复杂得多。以下分别从水平管与垂直管中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来说明三相流流型的研究进展。 二、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研究 1、国外学者对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研究 Acikgoz&Lahey最早进行油气水三相流型的实验研究[1],在其1992年发表的文章中阐述了他们对流型的划分。根据“油基”(油为连续相)和“水基”(水为连续相)的不同,提出了10种流型,并且作出了流型图。这十种流型分别为:油基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大部分的沉积岩都有孔隙,而且这些空隙都是被水填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储存都是在有水的环境下进行,因而水动力系统对于油气成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动力会破坏油气藏,造成油气破坏,也可由水动力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即可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标签:水动力系统;油气成藏;油气破坏 引言 油田水是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与油气伴生并直接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油气藏就是在油田水环境下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是地下水在地质历史过程中不断运动的结果,油田下水可以作为烃类运移成藏的动力和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与此同时,油田水也可最為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之一,因此油田水与油气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将论述油田水动力条件对于油气藏的保存和破环的影响。 1 油田水动力系统 在含油气盆地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因的水动力系统,即沉积承压水动力系统和渗入水动力系统,前者的压力主要由上覆沉积盖层的负荷形成,压力值在地静压力和静水压力之间承压水的运动具有缓慢性、持久性、方向性和内泄性四个特点;后者是由于盆地周边地区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后形成,其压力接近静水压力,它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 在水文地质历史阶段中,储集层内的水有可能被沉积承压水或地表渗入水完全交替。这种完全交替的次数越多,说明水交替的规模和强度越大。[3] 地表渗入水对油气藏的保存有利也有弊,当储层渗透率较好且渗入水有一定水利坡度时,其冲刷能力较强,可破坏储层中的油气藏;反之,在渗透率差的储层中,地层水流速慢,其冲刷能力不能克服油分子与岩石之间的吸附能力,使油气沿着储层运动,油气藏得以保存。 2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保存 2.1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利于油气的保存 油气在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条件成藏后,由于受到外来水的影响较小,使得储层中底层水矿化度高,这对油气藏有着很好的保存作用。 2.2 水动力油气藏 在强水动力条件将油气从圈闭冲走或削弱顶部盖层的封闭能力,初始的含油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第六节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定义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二、流体势 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即流体整个系统在处于稳定状态以前,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地方。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流体势(Φ)可表示为: 根据地层的条件上式可简化为: Φ = g·Z + P/ρ 若不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油、气、水的势可根据定义表示为: Φw = g·Z + P/ρw Φo = g·Z + P/ρo Φg = g·Z + P/ρg

三、水动力圈闭的形成 静水柱压力P = ρw·H·g,代入流体势公式,则: Φw = g·Z + P/ρw = g·Z +ρw·H·g /ρw = g(Z + H)= g·hw hw为测试面到基准面的距离,也叫水头。 将油势、水势公式分别除以g,可得油头和气头: 再将静水柱压力公式和水头公式代入上式,可得: 上式表明ho、hg仅与hw 和Z有关。在静水条件下,hw为定值,油气势只与高程Z成反比,油气等势线与构造等高线平行,构造高部位为低势区。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为一变量。油气势取决于水动力hw和高程Z。由hw和Z确定的ho、hg等值线构成的闭合区为水动力圈闭的位置。 四、水动力圈闭油水界面的倾斜度 在动水条件下,hw顺水流方向降低,ho、hg 等值线与构造等高线不平行,油或气水界面发生倾斜,其倾斜度与水头梯度、流体密度差有着密切关系,倾斜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θo/w、θg/w分别代表油水、气水界面的倾斜角,dh/dl为水头梯度。ρw/ρw-ρo、 ρw/ρw-ρg称为放大系数,由于ρo大于ρg,因此油水界面的倾斜度要比气水界面的倾斜度大,

油气液三相计量的发展20160427

编号 数字化三相计量 中原油田分公司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2016年4月

数字化三相计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发展数字化油田建设。数字化三相计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油田单井、计量站、联合站等基本生产单元的有效控制,在油田“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的时期,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效率,实现油田的低成本开发,达到了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从而推动中原油田又快又好发展的发展。 一、油气液三相计量 石油开采过程中,从油井采出的液体为含水原油和伴生气,通常把油、气、液三种流体的混合称为三相流。长期以来油田的三相流计量主要是抽样计量,即把一天中某一时间段的抽样数据折算成一天的数据,并上报汇总。此方法手段落后,数据正误难以查考,加上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基本误差都在10%以上,存在着计量不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人工劳动强度大等弊端,给地质分析造成偏差,不利于油田的开发生产,很难满足油田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我国在三相流计量方面的技术发展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为“863计划”的组成部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有许多三相流实验室和实验装置,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和样机面世,国内如兰州海默、兰州科庆、西安开尔、宁波威瑞泰、上海一诺;国外有法国的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挪威的罗克塞尔(ROXAR)公司、美国的Agar。 二、三相计量装置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下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二次创业时期,剩余油气藏普遍存在于复杂的生储盖地质环境中,具有埋藏更深、更隐蔽、更难开采的特点,数字化油田将改变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作业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工作方式。数字化油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油田单井、管线、站场等基本生产单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一次性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处理实时化、自动化,油气生产施工现场操作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满足油田日常生产运行、生产管理、生产监控、设备管理、成果展示的需求,达到过程受控、强化安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使油田整体效益、管理水平及管理层次和油田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既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理论的必要部分,也是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各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油气藏分类的方案。有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Н.О.布罗德以储层形态为依据的分类;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М.Ф.米尔钦科提出的以圈闭成因为主、以油气藏形态为辅的分类;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莱复生根据圈闭成因提出的分类等等。但从油气勘探实际需要出发,成因分类,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地预测一个新地区可能出现的油气藏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不同的勘探部署方案。 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对圈闭形成和类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第二节圈闭的度量 一、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第三节油气藏的度量 一、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由于储集层中的多孔介质系统有许许多多毛细管及微毛细管孔道存在,毛细管压力的作用使天然储油中的流体按比重分异是不完整和不明显的,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宽窄取决于储集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过渡带越宽。储层物性的不均,也会造成油气不规则的分布特征。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 摘要: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 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 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 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

第三章第六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第六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 一、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定义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二、流体势 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即流体整个系统在处于稳定状态以前,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机械能低的地方。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机械能包括压能、动能和位能,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流体势(Φ)可表示为: 根据地层的条件上式可简化为: Φ = g·Z + P/ρ 若不考虑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油、气、水的势可根据定义表示为: Φw = g·Z + P/ρw Φo = g·Z + P/ρo Φg = g·Z + P/ρg

三、水动力圈闭的形成 静水柱压力P = ρw·H·g,代入流体势公式,则: Φw = g·Z + P/ρw = g·Z +ρw·H·g /ρw = g(Z + H)= g·hw hw为测试面到基准面的距离,也叫水头。 将油势、水势公式分别除以g,可得油头和气头: 再将静水柱压力公式和水头公式代入上式,可得: 上式表明ho、hg仅与hw 和Z有关。在静水条件下,hw为定值,油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 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成 妊 坳 陥 『 抽 气 分 布 关 系 图 r I j k I 1 h 1 k 九松辽中決成晟塌陥b沆气分布,B>MLng尔吗纳斯湖成好坳陷仃竟区:(?酒西誌地序西诚绘閱陥Q去/门山汕代聚集帯:优黄轉坳陥白1“]陷与天港汕气带:1-住油叩心:乙生?Ik凹階;①itk气睾象带::" 5+ illiHb 二猛地边怡 &油气运移力向T乩附陆磐线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 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 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认识三种“水”——组成、性质及用途介绍

认识三种“水”——组成、性质及用途介绍 本文的三种水,是指最普通的水、重水和双氧水。下面就它们的组成、性质及用途分别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最普通的水(H2O)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江河湖海等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大气中含有许多水蒸汽;土壤和岩层、动植物体中也含有大量水。动物体中水分约占70%,而新鲜植物体的80~90%都是水,对于生物体来说,水和空气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除能供给生物体的生理需要外,清洁、烹调、取暖及工农业上都需要大量的水。 1、水的组成和结构。水是氢、氧元素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18,化学式H2O。纯水是无色无臭的液体,深层的天然水呈蓝绿色,饮用时有令人愉快的甘味,这是由于它溶解了氧气和某些盐类(这就是矿泉水)。 2、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比热:水的比热为4.18kJ/ kg﹒K,是液态和固态物质中最大的(因为水中存在缔合分子)。工业生产上把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 水的密度:水在277K时密度最大,为1克/立方厘米。在273K时(水的冰点)水的密度(0.9999克/立方厘米)大于冰的密度(0.9168克/立方厘米)。冬天冰浮于水面上,使下面水层不易冷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3、水的用途。现在水最重要的应用前景是作为氢能源的原料,其特点是:水在地球上的储存最丰富,且不受限制;氢气燃烧热很大,是同质量石油的三倍;氢气燃烧的生成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二、重水(D2O) 由氘(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组成的水叫重水(化学式为D2O),普通水中重水约占0.02%。重水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是相同的,但物理性质差别较大(这里不再叙述)。 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为“减速剂”,用于减少中子的速度,使之能符合发生裂变过程的需要。重水和氘在研究化学和生理变化中是一种宝贵的示踪材料。工厂中每生产1吨重水,必须加工45000吨水,循环使用150000吨H2S。 三、双氧水(H2O2) 双氧水又叫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由于在双氧水中氧的化合价为-1,因此H2O2既有强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和还原的产物是O2和

1、水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专题复习:水和氢 1、水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水的污染源: 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 、 、 ;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 防治污染的方法: 。 3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 的气体, (2)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反应。 ①可燃性: H 2 + O 2 = a 纯净的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能 燃烧,发出 色或 现象 色火焰,放大量热,有水生成。 b 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气体点燃会发生 现象。 ②跟氧化铜的反应:H 2 + CuO = 现象:黑色氯化铜逐渐变成 色,且管壁有水珠生成。 在高温条件下,氢气也能与Fe 2O 3、Fe 3O 4、WO 3等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请写 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H 2 + Fe 2O 3= H 2 + Fe 3O 4= H 2 + WO 3= (3)用途:① ② ③ ④ 4 (1)实验室制法 点燃 △ △ △ △ 组成: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其化学式为 。 物理性质: 色、 气味、 味道的液休,凝固点 ℃,沸点 ℃,4℃时密度最 ,为1g/cm 3,冰的密度比水 。 ①通电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某些酸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③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④与某些盐形成结晶水合物,举例 性质 化学性质

反应原理:采用金属(如Zn、Fe、Mg、Al等)与稀酸或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得,其中最适宜的药品是Zn或Fe跟稀盐酸或稀硫酸。 Zn + HCl Zn + H2SO4 Fe + HCl Fe + H2SO4 操作步骤:①②③④⑤ 收集方法:①② 验纯方法:。 注意事项:①②③ (2)工业制法 工业上常采用电解水法、天然气催化分解法和水煤气转换法获得H2。电解水制 得的H2纯度可达99.5%~99.8%。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为。 研究探讨: 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 2、CO、CH4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气体为什么可能会发生爆炸现象?混有空气或氧气杂质的氢气点燃时,一定能发生爆炸吗? 为什么? 2、有人认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未直接点燃氢气,因此不需要检验氢气纯度。这 种说法正确吗? 3、检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氢气的纯度时,听到爆鸣声,为什么要用拇指堵住该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检验,或另换一支试管再收集检验?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能否使用稀硝酸和浓硫酸? 能否使用浓盐酸?能否使用Na、K、Ca 5、如何用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中含有氢元素? 精题训练: 一、三思而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1、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BaCl2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 )A.讨论B.实验C.调查D.上网 2、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科学的是( ) A.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B.给菜刀涂菜油,防止生锈 C.用燃放鞭炮的方法防御“非典”D.用食盐水选种子 3、南宁市良东污水处理厂是一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兴建的现代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它是改善南宁市水资源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生存.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污染源头”。你认为引起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 ) ①工业废水的任意拌放②滥用农药化肥③水中有动植物生长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任意

油气藏的分类

三、油气藏类型 1、按照相态分类 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 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 (1)背斜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 (2)断层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 (3)地层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 (4)岩性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 (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 (6)潜山油藏类型 见图3-2-。 图3-2- 潜山油藏分类 (7)盐丘圈闭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 (8)深盆气藏 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 (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 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硫化氢气藏分类 2)含二氧化碳(CO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 (2) 含氮气(N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表3-2- 含氮气藏分类 (3) 含氦气(He)的气藏划分 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 (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划分 见表3-2-。 (2) 四、油气藏组合模式 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 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

第二讲 水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讲 水的组成和性质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压强为101kPa 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31g cm -?,(其他温度时水的密度小于31g cm -?,但在计算时,一般取值为31g cm -?,这一数值应熟记)。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知能解读:(二)水的化学性质 1.水在通电情况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222H O 2H +O ↑↑通电 2.水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如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水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 知能解读:(三)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 (1)实验装置:水电解器和直流电源(或自制装置:水槽、试管、直流电源、电极等组成)。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或试管里)汇集了一 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3)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或点燃时有爆鸣声),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注意:①电解水实验的仪器是水电解器,接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②实验中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加入了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 (4)实验结论 ①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的事实,也说明了化学反应在微观上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为2H O 。 2.氢气在氧气里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也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能解读:(四)水的用途 世界上消耗淡水最多的是农业生产,农业上消耗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水在工业上常用于洗涤、溶解、加热和冷却,并可以作为许多化工生产的原料。水是动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饮用、洗涤等。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用水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洗涤化学仪器、排水法收集气体、冷却或水浴加热、用水作反应物等。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探究水的组成 方法指导:解此类习题应特别注意“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实验结论,以及熟记氢气、氧气的性质。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一)电解水实验中,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 剖析: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稍大;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与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思维误区:(二)对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混淆 剖析:只要记住“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解水时,在正极上得到的是氧气,负极上得到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即可。 中考考点链接 中考考点:(一)水的组成与构成 中考考点解读:水的组成以及对水的认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是对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 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中考考点(二)电解水的实验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 【基础知识精讲】 一、水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压强为101KPa 时,凝固点为0℃,沸点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 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冰比水轻. 二、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气体的验证 (1)正、负电极上有气泡放出. (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证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3)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 2.表达式:水??→?通电 氢气+氧气 H 2O ??→?通电H 2+O 2 3.此实验证明 (1)从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上,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分类:水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重点难点解析】 一、注意水的物理性质的前提条件 无色无味液体——通常状况下 凝固点0℃,沸点100℃——压强为101千帕 密度为1g/cm3——4℃ 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它才浮在水面;也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相同质量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二、电解水的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的仪器为水电解器,通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2.被电解的不是纯水,而是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3.电解水的实质:当水分子分解时,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即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破坏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此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至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是根据更精确的实验测定的,即纯净物的化学式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

水的组成与性质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一.选择题 1.(2015?兰州)对下列有水生成的四个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判断不正确的是()①2H2+O22H2O ②H2CO3=H2O+CO2↑ ③H2+CuO Cu+H2O ④SO2+2NaOH=Na2SO3+H2O. A.①是化合反应B.②是分解反应 C.③是置换反应D.④是复分解反应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 为“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 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①2H +O22H2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 2 选项说法正确. B、②H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 法正确. C、③H2+CuO Cu+H2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 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SO2+2NaOH=Na2SO3+H2O,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 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5?河南)工业制镁的方法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过滤;在氢氧化镁中加入盐酸,结晶;电解熔融氯化镁.该方法中的化学反应不包括() A .化合反应B . 置換反应C . 分解反应D . 复分解反应 考 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 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 析: 根据各步反应结合物质的性质判断所发生的反应,以此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解: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化合;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得到含结晶水的晶体,发生复分解反应; ④将得到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得到无水氯化镁,涉及分解反应; ⑤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为分解反应. 没有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镁的冶炼,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可不写化学方程式就能判断出. 3.(2015?绵阳)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 Zn置换H2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置换反应,则所有置换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B . 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H2O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C .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还能溶解溶质,则一定温下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D CH4充分燃烧生成的H2O和CO2,则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

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a

第二章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 本章要点:水质概况、天然水的组成、天然水的性质等 第一节水质概况 一、水资源和利用 地球上水的总量是固定的,约13.86亿km3,但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3%。虽然淡水资源有限,但如果时空分布得当,并保持恰当水质,还是可以满足全球目前和将来的淡水需要。遗憾的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匀,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水的短缺和污染不仅影响了生物生存,而且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和危害,同时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主要的缺水类型有: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由于缺水,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并影响着工业生产、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国家安全。 二、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所覆盖,所以地球素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地、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3.86亿km3(表2-1~2-2),其中海水占96.5%,淡水为0.35亿km3,占总水量的2.35%。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盐湖水等很少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为400多万km3,仅占淡水的11%,总水量的0.3%。 表2-1自然环境中的水量分布

我国地表水径流总量约2.8万亿m3,地下水资源约8000亿m3,冰川年平均融水量约500亿m3,近海海水约500万km3。我国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每年约有11000亿m3,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m3,居世界第88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每亩土地占有地表水1755m3,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总的说来,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处于缺水状态,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3%的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70%。我国许多地方缺水或严重缺水,水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剧增,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和西方国家一样,也面临水质下降,水源不足的威胁。因此,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