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1、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2、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3、20世纪末什么使世界像一个地球村:

4、信息技术的核心:

5、将世界经济编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球化的是:

6、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

7、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8、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本原因:

9、克服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10、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举两例)

11、欧盟的性质:

12、欧盟的前身:

13、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14、联合国的宗旨:

15、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

16、制定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的是:

17、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是:

18、中国何时加入世贸组织;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 2008-1-21 17:09:00 | By: 蛛蛛 ] 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相关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环境组成的一种组织形态。从这可以看出,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是一个科技园区必不可少的四大主体要素;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是四大投入要素;制度、服务、环境、文化则是四大支撑要素。对于一个成功科技园区来说,这12大要素缺一不可,而对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来说,这些要素更是应该表现突出。 综合以上科技园区12大因素,结合文章选出的八个样本科技园区的特征,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依托一流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培训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科技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的密集、技术的密集、人才的密集,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源泉。为此,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必然以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为基础。学校和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训人才的摇篮,为科技园发展源源不断的输送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也是进行科技研发、创造科研成果的基础,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 从文中八大科技园区来看,无一例外的有一流大学与科研教育机构的支持。一流大学,尤其是一流研发型大学是科技园建设最基本的依托条件,也是许多科技园的最初倡导者,甚至是科技园的主导者。科研教育机构是培育科研人才,创造科研成果的源泉,离开了科研教育机构,任何一个科技园区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波士顿大学以及近千家研发培训和教育机构;日本筑波有筑波大学、筑波国家研究材料中心、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国家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等48个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英国剑桥、台湾新竹、德国慕尼黑、澳大利亚西澳、印度班加罗尔,每一个科技园区都有着实力强劲的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也只有这样,这些科技园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各行各业人才的供应和不断的科技成果创新。 (2)聚集一流企业和机构,提供一流服务,生产一流产品 企业是科技园区最基本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支持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为此,企业的科研力量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紧跟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运输、咨询、通讯、金融服务、餐饮、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娱乐、文教卫生等行业是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并且不断培育者新的一流企业。这些一流企业不断为社会提供着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内必定聚集了世界一流企业,包括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和一流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等中介服务性企业。一流科技企业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服务性企业和机构为社会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如硅谷聚集了英特尔、惠普、IBM、思科、网景公司等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全球高科技公司100强有20%在此驻足;新竹的高科技公司生产了全球80%的电脑主板、80%的图形芯片、70%的笔记本电脑、65%的微芯片和95%的扫描仪;索菲亚超过总企业数一半的服务性企业为该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到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了高新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姓名:王鸽专业:英语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它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因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生产的全球化; 4、企业的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以上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并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讲解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特征及其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我们根据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形成的特征将它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偏理工大学。第三类是以日本的东京大学、美国的康乃尔大学等为代表的全科型大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历史悠久,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大学前列,有的则只有百余年,亦成为一流大学的后起之秀,为各国大学所效法。我们主要以美国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从这些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来看,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流大学大都经历了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们并非全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它们走向综合性大学的途径和综合化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类传统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是偏文理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为偏理工型大学。为便于比较,我们仅选取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来分析他们走向综合性的历程。哈佛大学是美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创建于1636年。创建初的哈佛学院完全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创建,以培养教会人士为目的。直到17世纪50年代才开设较实用的课程。1780年哈佛学院改名为哈佛大学。19世纪,为适应大工业的发展,哈佛大学在原来的以文理为主的哈佛学院、医学院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神学院、文理学院、法学院、牙医学院、设计学院,20世纪建立了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学院。如今的哈佛大学拥有11个学院。其学科覆盖我国学科分类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等八大类。斯坦福大学建立于1891年,从其建校之日起就标榜“实用教育”,开始时只是一个技术学院。20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先后创办了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二战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又组建了理学院、人文学院,后又将理学院改建为地球科学院,将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学科与人文学科合并组建文理学院。它从二战后形成“七大学院”格局维持至今。这“七大学院”是:工学院、文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要对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离不开对中国实力及其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评估;同时,要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必须研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研究世界政治的走向和格局的变化。我想分四个方面,对当前世界政治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一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超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集中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1、两极的终结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格局是指主要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格局是有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影响的国际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是21世纪初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重要前提。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英明预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① 从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僵硬的两极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不仅抑制了新生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冷战的终结解除了约束政治力量成长的集团政治框架,扫清了政治力量壮大的障碍。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新旧格局的转换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集中主要精力于内政外交战略的调整与谋划,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活跃局面。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苏联的解体、格局的演变、经济和科技地位的提升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实力无与伦比,这是构成两极政治格局的客观经济基础。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步伐加快,WTO、IMF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和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俄白哈吉四国关税同盟、十国大东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国别经济的开放和参与为基础的,但是,其最大特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公司,而非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一致。这样,国家对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尽管美国作为世界经济超强国家具有控制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巨大能力,但是,它要建立经济霸权会遇到更多的制约和阻力。经济全球化使封锁、控制等传统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促使它们在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而经济的区域化的本质在于经济权力的板块化,那些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巨大力量的区域经济集团必然会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这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在实践上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温床。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金融危机引发思想领域大反思,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如此局势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5个特点。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差异。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_别敦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08QG010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 别敦荣 张 征 【摘 要】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必然规律与应然理想的完美结合,对教育现实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呈现出许多共同特点,比如,教育理念是大学历史发展的积淀;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理念契合大学的发展定位,等等。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大学走向卓越的思想根基,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 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 特点 启示【收稿日期】 2010年8月 【作者简介】 别敦荣,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征,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1]一文全面梳理和总结了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看,毫无疑问,教育理念是引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准则,是教育的必然规律与应然理想的完美结合,对教育现实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总结和归纳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这些大学走向卓越的思想根基,而且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不仅是这些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共同经验,也是高等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反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思想结晶。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一流大学既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又有匠心独运的个性化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一,教育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历史发展的积淀。 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任何存在的大学都是一种文化的外显和历史传统的再现,历史悠久的大学如此,历史短暂的大学也是如此。在大学的精神信念中,历史文化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就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它们更多地承载了大学精 神文化的历史积淀。在人才培养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侧重于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精英,麻省理工学院重视培养工程技术英才,尽管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旨趣各异,但培养社会英才却是其共同的追求,而且这一追求与大学恒久的历史使命是不可分割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脱胎于古典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延续了其一以贯之的历史命脉;而麻省理工学院在赠地运动中兴起,最初的定位是为工业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尽管这一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塑造了其崇尚实用的品格,但在其走向一流的征程中,又不断注入追求卓越、造就英才、服务社会的大学历史文化元素。历史与文化虽然无形,但却无声地孕育出了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教育理念,既要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又要尊重大学的历史与文化,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理念创新不能拍脑袋,不能指望灵光一闪,它需要扎根于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文化积淀中寻找值得继承的传统,这样凝练出的教育理念才有生命力。教育理念可以继承和借鉴,但不可简单移植。看见别人有什么先进教育理念,一味照搬的“拿来主义”做法不仅难以推行,而且也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相反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影响大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必要借鉴世界

当代世界政治试题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试题( 一 ) 一、单项选择题 1. 冷战后 , 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 B.社会主义国家力量遭到很大削弱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总体趋向缓和 ,但动荡因素很多 2. 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是 A.1989 年 11 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 B.1991 年 11 月在汉城举行有中国参加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 C.1993 年 6 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 D.1993 年 11 月美国西雅图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召开 3.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 D. 所有国家一律平等 4. 冷战时期 ,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主要战略是 A. 新东方政策 B. 遏制战略 C. 超越遏制战略 D. 缓和战略 5.1974 年 2 月毛泽东主席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A.“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B.“中间地带”理论 C.“第二个中间地带”理论 D.“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6.1991 年 12 月苏联 11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决定成立独联体 , 签订的重 要文件是 A. 《阿拉木图宣言》 B.《明斯克协议》 C. 《俄自联盟宣言》 D.《新联盟条约》 7.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8.20 世纪 80 年代初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是日本 A. 田中内阁 B.三木内阁 C. 中曾根内阁 D.竹下登内阁 二、多项选择题 1. 当前一些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组织相继成立 , 这种趋势 A.反映了经济集团之间竞争加剧且反映了经济集团之间竞争并未加剧 C.反映了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D.反映了各国加强竞争的愿望 E.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 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关题上 , 我国的立场是 A.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遵守公认的国际准则且要有确凿证据和具体的目标 , 避免伤及元辜 C.发挥安理会的核心作用 D.要考虑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利益 E 应优先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3. 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表述 , 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E.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生效之时 C.联合国现有成员国191个,其中发展中国家占 2/3 多数 D.联合国现有 6 大机构,大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特别责任 E.联合国在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其性质曾经遭到霸权主义大国的扭 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依据是 A. 随着战后世界政治发展变化 , 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 B. 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C. 战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都不敢动手 D. 世界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E.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即将解决 5. 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有 A. 保障个人权利原则 B. 主权在民原则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从其内涵上来说就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本文将以现实主义学派前人的典型研究为基础,梳理其对国际格局的界定和解读,结合现今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来探讨当代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明确当代世界政治正处在新旧相兼的过渡时代。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现实主义;一超多强;恐怖主义 一、现实主义理论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1}同时,“(可重新解释的)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2}进而,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 按照“结构政治观”,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3}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在上述三个原则中,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

世界一流大学

日前公布的年度QS世界亚洲大学排名中,北大、清华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香港大学蝉联排行榜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夺得“榜眼”和“探花”之席。 这个排行榜再次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北大、清华究竟怎样了,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一直以来,一提到创建一流大学,国人总是把眼光投向欧美,认为牛津、剑桥、哈佛、麻省才是我们的榜样。欧美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策源地,但是,以香港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港大不光连续11年蝉联亚洲大学冠军,而且也多次入列世界大学50强。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亚洲,港大已经在事实上充当了标杆作用。 毫无疑问,我们就该向以港大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香港的大学管理体制。香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其实只有8所,可是在亚洲大学10强中,她却占据了3个席次。香港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制度建设最关键,香港的大学均受独立的法例规管,而不受行政权力的左右。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大学管理,大学也不同政府直接打交道,就算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是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进行的。这样一来,香港的大学自然就具有很高的自主权。 其次,我们要学习香港的大学评审制度。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并不等于大学就能够办得好,为了确保大学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学院能够升格为大学,香港还设立了学术评审局负责评审或鉴定,并向香港政府提出权威性的意见,政府据此确认和批准。请注意,香港学术评审局是一所独立的非赢利的法定机构,其经费主要来自为政府提供评审及其他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其成员也非政府官员,而是来自海内外的学术和工商界人士。反观我们,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大学评估,其弊端就显而易见。 最后,我们要学习香港的特色办学。香港的大学各具特色,在香港8所高校中,每所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亮点和价值取向,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分工,各自扬长避短,成为各

体育学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当代世界体育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和结合专业谈中国体育发展的趋势

体育学导论 当代世界体育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答:(1)基本特点: ①体育功能多样化 当代体育具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融合在一起,不断满足人类的需求。 ②体育手段、内容、设施标准化和科学化 a、活动内容丰富,努力拓展大众体育领域,积极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 b、场地设施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c、奥林匹克组织管理更加法治化,人员结构得以调整。 ③体育管理制度化和科学化 体育管理制度逐渐由管办结合转变为管办分离,通过调整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和参与模式最终实现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 ④大众体育蓬勃发展(休闲体育) 大众体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形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意识明显增强。 ⑤学校体育规范化 改革体育课程目标,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使学校体育机制规范科学地运行。 ⑥竞技运动职业化、商业化 发挥商业化与职业化在竞技运动中的积极作用,是当今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1.普及性: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2.多样性:当代体育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的出现和发展 3.娱乐性:随着各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体育运动仪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方式,也是人们精神放松,减压,提升人精神境界的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推广。

(2)发展趋势: ①全球化(国际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未来世界体育会逐渐产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a、逐渐实现体育形态的转变,即实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两者共同构筑世界体育的文化大厦, 并继续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b、不断开发体育人力资源,使体育运动市场不断扩大,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福于人类。 c、使体育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实现体育产业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 ②法制化 逐渐使体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依法治体、依法治定,使各项体育比赛更加规范化、公平化、透明化,大力严惩并严格杜绝类似于比赛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假球、黑哨、暴力、虚假注册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③社会化 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同时把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推广到社会中,具体表现为: a、举办体育的主体逐步由政府向社会过渡 b、从精英体育向大众体育过渡 ④终身化(生活化) 健身、娱乐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不是仅仅为了提高身体适应性,消度闲暇,而是作为人对美感的追求,把体育的文化愉悦功能变成消费的生活享受功能。 ⑤科学化 a、建立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体系,逐渐实现体育信息化。 b、体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 ⑥产业化 把体育产业作为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势力,重视发展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不断扩大体育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向多极化发展。但随着科索沃战争的爆发,这一发展的具体进程出现了某些新变化。 【一】判断世界格局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依据是什么?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多极格局”的提法“缺乏依据”。准确的判断来源于科学的依据,科学的依据是准确判断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就不能不回答这个“依据”问题。 [1]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和经济实力日益成为决定性因素。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在综合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力量对比就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在决定世界格局变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战争和冷战时期,军事、政治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和平时期,经济、科技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在冷战的背景下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对立、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等政治、军事因素造成的。尽管如此,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作用还是不断增强,并动摇两极格局的根基。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升降,导致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苏联的衰落,从而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实际上已经松动,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欧洲、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作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减弱,而是增强。这样,世界格局必然朝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跨国企业购并和重组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跨国公司和超国家的经济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失去了绝对自主控制本国国民经济的能力。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出现相对均衡化趋势,美国的“超级”地位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进程正朝着削弱、而不是增强霸权和单极格局的方向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区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发展。地区合作日益加强,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北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升温。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机制日趋完善,东盟等次区域性组织也很活跃。地区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从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从而使多数国家把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作为本国的主要国际战略之一。 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科技经济强国,冷战结束后最明显的变化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此,它极力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第一步已于1996年争取到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它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力求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它一方面把维系与美国关系、加强日美安全合作放在对外战略的头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在经济、政治与外交方面与美国明争暗斗,表现出相当大的独立性。德国统一后,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其参与地区与国际事务的意识随之增强。德、法等西欧国家积极在欧洲一体化、北约东扩、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波黑和科索沃危机等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公开反对美国单独主导和干预欧洲事务。日本、西欧各国都不赞成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格局,主张美、日、欧共同主宰西方乃至全球事务。俄罗斯经济实力下降,但手中仍握有核战略武器的王牌。为了重振大国雄风,更是坚持反对美国单独称霸,主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在不少重大问题上敢于同美国分庭抗礼。中国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