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第七课时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 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 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 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

(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

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可以预防和纠正驼背。

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四个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下行,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后缩、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与斜方肌相同。

可以采用负重扩胸,俯立持哑铃做飞鸟展翅练习等发展该肌群的力量;采用冲拳,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四)使肩带前伸的肌群

有前锯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前伸,如做冲拳,掷出器械等动作;在远固定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1、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面

起点:上位8—9肋骨的外侧面,纤维斜向上后内方。

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前外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提肋助吸气。

采用实力推、俯卧撑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前伸肌群的力量;扩胸或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可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五)使肩带上回旋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纤维及前锯肌下部纤维

斜方肌上部和前锯肌下部纤维在近固定收缩时,分别牵拉肩胛骨的外角和下角,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完成游泳划臂的肩部动作;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的纤维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分别作用于肩胛冈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同样也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

可采用负重侧上举,实力推等练习发展肩胛骨上回旋肌群的力量;分别采用扩胸和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来发展该肌群伸展性。(六)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群

胸小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近固定收缩时,胸小肌拉力向下,作用于肩胛骨外侧角;菱形肌和提肩胛肌拉向内上,作用于肩胛骨内缘和内角,形成使肩胛骨下回旋的力偶。

采用拉橡皮筋向后划臂、引体向上、爬绳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下回旋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悬垂等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

二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一)屈肩的肌群

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等。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完成前平举动作;两上臂若处于上举位置,远固定收缩,则使躯干向上臂靠拢,完成引体向上、爬绳爬杆等运动。

1、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侧缘和上六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纤维向外后方集中。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向内前拉引肱骨,使上臂屈、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收缩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或提肋助吸气。

2、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内面中部,近固定收缩使上臂屈和内收。

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屈肩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背手转肩悬垂、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

运动解剖学课程发展规划

运动解剖学课程发展规划 运动解剖学是我院的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学科的相近性及教学科研的互补性,自1954年沈阳体育学院建校伊始,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就以独立的科室建立,始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教学及科研体系,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着重要贡献。 一、运动解剖学课程介绍 运动解剖学是解剖学课的主体,作为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已成为学院各学制、各专业的必修平台课程。近些年来,任课教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教师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制作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级奖励,有多人在学院的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各级先进称号。由于运动解剖学学科的出色成果,运动解剖学学科两次被授予学院重点学科,现为沈阳体育学院及辽宁省精品课程。 二、运动解剖学课程建设及成果 目前解剖学有专用实验室、标本陈列室、标本制作室、多媒体教室等,总面积达700平方米。用于实验、教学的标本、模型陈列于实验室内,包括全身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神经、心血管等标本及模型。另配有完整的运动解剖学挂图4套。我院的断层标本制作技术和完整的断层标本等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经常接待兄弟院校的同行及教辅人员参观,并给予指导和培训。教研室已经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并有专机上网,随时查阅国内外相关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资源。 近几年,教学研究及科研活动涉及到多门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基础课程,如: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测量学及人体力学、人体运动学等。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更新内容体系、提倡个性化教育、开展问题式、讨论式、互动教学等方法,并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重点进行了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课题研究、实验教材建设等。为加强解剖学等课的实验教学工作,体现学科的专业特点,教研室加强了解剖学的实验教材建设,编写了多本实验教材,即《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等,并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发表了大量的教学及科研等相关学术论文。 三、运动解剖学课程发展与规划 (一)主导思想

最新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第七课时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 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 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 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 (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

(07体教)运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运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运动系统 (一)填空题 1、运动系统包括———、———和———三部分。 2、上肢骨包括———骨和———骨,前者每侧有———块,后者每侧———块 3、肩胛冈外侧端膨大叫做———,它是测量———的骨性标志。 4、下肢骨包括———骨和———骨,前者每侧有———块,后者每侧有———块。 5、小腿外侧的骨是———;内侧的骨是———,后者的上端前面有一粗糙隆起叫做———。 6、颈椎共有———块,它们与胸椎、腰椎不同,主要特征是———。 7、胸椎共有———块,主要特征是在椎体和横突上有———。 8、关节的基本结构是———、———和———。 9、内收和外展是运动环节在———面内绕———轴的运动。 10、肩关节是典型的———关节,它由———和———组成。 11、髋关节由———和———组成。按形状此关节属于———关节;按运动轴———关节。 12、膝关节为———状关节,主要可绕———轴进行———运动。 13、运动中当他人踩在自己脚上,自己不要立即猛力抽脚,以免他人———关 节发生———。 14、小腿在膝关节处绕额状轴向———运动叫做屈,足在踝关节处绕额状轴向 前运动叫做———。 15、起跑蹬离起跑器时,足必须绕———关节的———轴进行———运动。 16、椎间盘主要由———和———构成。 17、排球正面屈体右手扣球,扣球前,脊柱必须做———和———动作;扣球 时,必须做———和———动作。 18、两臂平举做扩胸运动时,上臂向前运动叫做———;向后运动叫做———。 19、人体运动是以骨为———;关节为———;肌肉收缩为———而实现的。 20、防止或矫正青少年驼背,应发展———肌和———肌的力量。 21、持哑铃做扩胸运动是发展———肌和———肌力量的有效练习。 22、两臂侧平举是肩关节绕———轴进行———运动,这是———肌和———在 ———固定时收缩完成的。 23、使肩关节外展的原动肌是———肌,它止于———。 24、引体向上时,使肘关节屈的原动肌是———和———,它们是在———固定时完成——— 工作。 25、俯卧撑身体慢慢下落时,肘关节做———的动作,其原动肌是———,它们是在———固 定时完成———工作。 26、大腿高抬主要是———和———在———固定时收缩完成的。 27、肋木悬垂举腿使髋关节屈的原动肌是———和———。 28、人体体积最大的肌肉是———,它止于———,近固定时可———。 29、足背踢球射门时,膝关节必须———,这是———肌在———固定时收缩结果。 30、起跳蹬离地面使踝关节跖屈的原动肌是———和———肌。 (二)判断并改错 1、上肢带骨即肩胛骨,下肢带骨即髋骨。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汇总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 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900010 所属系部:体育系 周学时:5 学时 总学时:85 学时 学分:5 学分 教学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必修课 教学方式:理论教授与实验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了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解剖学知识为正确组织体育教学和指导运动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是讲解与实验相结合 课程教材:《人体解剖学》卢义锦、姚士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参考书目:1、《运动解剖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 年。 2 、《组织与胚胎学》成令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1998 年。 3、《人体解剖学》于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1998 年。 4、《运动解剖学图谱》顾德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年。 编写日期:2006 年8 月制定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讲授纲要 绪论 [教学目标]明确人体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作用。掌握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讲授内容] 1、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学习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阐明人体的解剖姿势、方位、轴和面。 4、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细胞与细胞间质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掌握细胞的一般结构,了解细胞周期 [讲授内容] 1、阐明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2、重点阐述细胞膜和某些细胞器的结构。 第二章基本组织 [教学目标]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分类和主要功能。 [讲授内容]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分类和主要功能。 2、简介上皮组织的某些特殊结构、肌肉组织和神经原的再生 第三章骨 [教学目标]掌握骨的结构、功能和理化性质。 [讲授内容] 1、骨的结构、功能、理化性质。 2、骨的发育与生长。 3、人体骨的组成及重要的骨性特点。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编写依据:根据《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的要求,依据体育学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能的相互关系;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同时为体育学院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理论》等学科奠定基础,从而为各项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四)课程编码:20100043 (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68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安排 小计讲授讨论 实验(音像 材料) 实践 绪言 1 1 第一章人体基本构成 3 3 第二章运动系统10 22 34 第二章内脏 6 2 8 第四章脉管系8 2 10 第五章神经系统7 1 8 第六章感觉器官 3 1 4 总计40 28 68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绪论 知识点: 一、掌握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二、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定位术语。 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 知识点: 一、掌握细胞、细胞间质的概念。 二、掌握主要细胞器及其功能。 三、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和功能。 四、了解细胞核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组织 知识点: 一、上皮组织 (一)掌握上皮组织的特征。 (二)熟悉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了解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二、结缔组织 (一)掌握结缔组织的特征。 (二)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肌组织 (一)熟悉肌组织的分类及各类型肌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二)熟悉肌节的概念,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四、神经组织 (一)掌握神经纤维的概念。 (二)熟悉神经元的分类、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三)了解神经末梢及末梢装置。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知识点: 一、骨总论 (一)掌握骨的构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二)熟悉骨的发生与生长。 (三)了解骨的分类。 (四)了解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接总论 (一)掌握关节的构造。 (二)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上肢运动参与肌肉

运动上肢各关节的主要肌群 -----主讲人:郎晟

上肢肌肉名称、起止点及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的形式 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的机械反应称为单收缩。 根据肌肉收缩时肌长度和肌张力的变化,可将肌肉收缩分为三种形式。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特点: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1)等张收缩外加阻力恒定,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如:推举杠铃,关节角度在12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大,关节角度在3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小。最大等长收缩时,只有在“顶点”即骨杠杆效率最差的关节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收缩。而在其他关节角度下,肌肉收缩均小于自身最大力量。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张力。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但器械阻力不恒定。等动练习器:在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器械产生的阻力就越大。特点:器械产生的阻力与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适应。等动收缩的优点:外加阻力能随关节活动的变化而精确地进行调整,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特点: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作用: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动作分析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8)--第8章动作分析 [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07-4-15 文 章录入:admin01 ] 【学习目标】 掌握骨骼肌力量性 练习和伸展性练习 的解剖学依据,掌握肌肉工作的规律及影响肌力和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掌握多关节肌理论、环节受力分析法、动作分析理论。能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学习和体育实践。 授课方式: 网络多媒体课件 【基本要求】 1基本掌握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第八章动作分析 【基本内容】 第一节肌肉的工作分析 一、肌肉工作及协作关系 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许多肌肉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成为原动肌,有的成为固定肌、中和肌或对抗肌。 (一)原动肌 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动力作用的肌肉称为原动肌。它们的收缩是完成动作的原动力,是分析研究动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原动肌所起作用的主次,又可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如伸肘关节的主动肌是肱三头肌,副动肌则为肘肌。 (二)对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成为对抗肌。例如,作屈肘关节(弯举)运动时,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起伸肘作用的肱三头肌则为对抗肌。 原动肌和对抗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在做伸肘运动(俯卧撑)时,

和肌肉工作性质分类。 2了解影响肌力发挥的解剖学因素和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3了解环节受力分析法。 4掌握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5基本会对体育动作进行分析。 【基本概念】 1原动肌:在完成某一动作中起动力作用的肌群。 2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3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附着骨的肌群。 4动力性工作:肌肉收缩能引起运动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而肌肉的长度亦有所变化的这种肌肉工作。肱三头肌又成为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成为对抗肌。如果原动肌和对抗肌同时收缩,则可使关节固定。(三)固定肌 当肌肉收缩时,其拉力可使该肌所附着的两块骨发生相向运动。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动点骨(运动骨)的作用,就需要有其他肌肉来固定原动肌的定点骨(支撑骨)。这些对支撑骨起固定作用的肌肉称固定肌。例如,在做负重弯举(屈肘)时,就需要固定上臂,那些固定上臂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四)中和肌 如果原动肌对动点骨具有多种功能,为了有效的发挥其中的某种功能,就需要有另外的肌肉来抵消那些不必要的功能。这些用来抑制原动肌多余功能的肌肉就是中和肌。 例如:髂腰肌有使大腿屈和旋外的作用,其屈的作用可使大腿向前迈。而外旋的作用,则可产生“外八字” 脚的步态。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就需要大腿的内旋肌(如臀中肌前部)来抑制髂腰肌的旋外作用,此时的臀中肌前部就起着中和肌的作用。 二、肌肉工作的分类 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大类。 (一)静力性工作 静力性工作也称支持工作,这类工作可使身体各环节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如燕式平衡、马步站桩等动作。 静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等于阻力矩。肌肉紧张但长度不变,又称肌肉的“等长收缩”。 (二)动力性工作 肌肉收缩能引起运动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肌肉的长度亦有变化。动力性工作又可分为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两种。 1克制工作: 又称向心收缩。这种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缩短,动点向定点*拢。绝大多数体育动作属于此类工作,例如,负重弯举的上举阶段。 2退让工作: 又称离心收缩。其特点是,肌肉的拉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紧张,但是渐渐的被拉长,动点与定点逐渐分离,例如,负重弯举的下降阶段。 三、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根据肌肉跨过关节的数量,可分为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 (一)单关节肌 单关节肌只跨过一个关节,一般比较短而粗,作用力集中在一个关节、收缩力大,如三角肌、胸大肌、臀

上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上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1)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图10-85、86)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图10—85、86)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图10—87)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图10-85、86)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图10—88。89)。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图10—89、91)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图10—86、88). 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图-89)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 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 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图10—90)。 7.腋神经(n.radialis)(图10—89)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 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 实验内容: 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案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 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 实验内容: 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 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 实验内容:

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 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 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 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 实验内容: 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案要求: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 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主要仪器设备: 消化系统模型和图片,呼吸系统模型和图片,气管及支气管树模型,左右肺模型,心脏模型和图片,全身动脉分布模型。 .考核方式及其成绩评定标准 与课程考试相结合,根据实验报告、常用解剖标志辨识、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核。分数分配的百分比:实验报告,解剖标志辨识,实验考勤等。 运动生理学课程实验大纲 、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上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上肢肌肉的神经支配 1) 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 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图10—85、86)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图10—85、86)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图10-87)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图10-85、86)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图10—88.89)。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图10—89、91)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图10—86、88)。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图-89)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

运动解剖学讲义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 运动解别学(sports anatomy)是正常人体解剖学的—个分文,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与任务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学院(系)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开设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在学习运动解剖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理论和实际知识,从今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了解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注意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注意人体的结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对体育工作者有实用意义。体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生活的人,工作任务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工作能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必须具有人体结构、机能和运动特征的运动解刻学知识,用于研究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对人体的作用,用于研究分析简单和复杂动作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三)运动解剖学主要任务之一,是为体育学院(系)其它课程奠定基础。很难说体育学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哪一门不与解剖学有某种程度的联系的。如运动解别学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创伤、人体测量、运动按摩关系尤为密切。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为主的,机能与解剖结构是分不开的,运动生物力学在从力学角度分析运动动作,人体测量和运动按摩都要求有明确的人体骨性标志和肌肉位置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首要的问题是研究体育、运动训练和劳动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少研究证明适宜的体力活劝,可以影响人体结构,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但过去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骨和肌肉,在神经、内脏、心血管等方面还很少涉及到。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对各个项目优秀运动员形态特征的研究,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的形态学基础(包括骨龄、齿龄、整体指标等)的研究,这对发展体育运办提高运动成绩有实际意义。 骨骼肌机能的研究是运动解剖学中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在关节活动时单个肌肉和成群肌内在不同条件下发挥的不同作用的研究,不同辅助练习中发挥作用肌肉群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运动训练也有实际意义。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研究比较〕,对人体各部分骨筋肌纤维的情况还是不清理的。中国人身体环节参数的研究也是一项基础研究,在训练相选材方面是有意义的。 运动解剖学对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目前还局限于骨、关节和肌肉其它器官如心血管的弹性结构、肠胃的蠕动、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不同体质时内脏位置变化等机械运动规律也应是运动解别学研究的内容。 四、学习和研究运动解剖学的方法,.

运动解剖实验室

运动解剖实验室 该实验室建于1990年,主要承担本科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任务。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室系单独实验室,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实验教学标本较为齐备,包括人体横断面切片标本、冠状切片标本、躯干上肢、下肢肌肉、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标本、真人散骨标本、人体全身骨架标本,全套关节标本以及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和神经系统等器官瓶装标本,可以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部教学实验。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现开设实验项目8个,共计16学时。 体育测量与心理测评实验室 该实验室位于体育学院行政办公楼2层,总面积120平方米。目前体质方面的仪器设备有:电子体重身高计、肺活量测试仪、电子皮脂测量计、灵敏度测试计、电子背力计(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台阶实验评定指数测试仪、纵跳测试仪、体成分分析仪、俯卧撑测试仪、闭眼单脚站立测试仪、反应时测试仪、体质测评软件等;运动心理方面的仪器设备有:Psykey 心理测评系统、肘关节动觉方位辨别仪、动觉方位辨别仪、多项反应时测定仪、动作稳定仪、深度知觉测试仪等。实验室主要承担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体质测量与评价及运动心理学两门课程的本科实验,同时还承担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及相关教师的研究工作。目前共开设实验项目12个,共24学时。 运动医学与体育保健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目前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心肺复苏拟人、按摩床、下肢关节康复锻炼器、关节角度尺、运动损伤处理用品及敷料、微波治疗仪等。实验室主要承担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基础实验,此外,还承担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及相关教师的工作,同时亦准备开展对外服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现开展的实验项目14个,共计28个学时,实行多媒体教学,并为学生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服务。 此外,实验室逐渐增加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如与重庆市体育局形成科研协助良好机制,为市体工队高水平田径、举重、跳水等运动员的损伤与康复提供咨询、监控及训练康复服务,为重庆市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理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位于体育学院行政办公楼2层,总面积120平方米。目前生物化学方面的仪器设备有:血乳酸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糖测试仪、运动血压测试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运动生理方面的仪器设备有:运动生理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Mercury专业运动跑台、体成份分析仪、功率自行车、心肺功能测试仪、心电图机、反应时测定仪等。该实验室目前承担本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的运动生理与生化基础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现开展的实验项目共有13个,实验学时共26学时,实行多媒体教学,并为学生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服务,课余时间全面开放。 运动生物力学学实验室 该实验室,总面积约130平方米。它拥有目前全国独有的室内斜坡康复跑道及运动生物力学大三件运动学测量设备、动力学测量设备及肌电测量设备。即视讯运动图像捕获及解析系统;JP6060三维测力台系统;JE-TB0810表面肌电系统。此外,还配备了动态平衡训练评估系统(BTA-200DP);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JPD60200B);Power Plate振动训练系统。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除了承担学院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解剖学教案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第七课时运动上肢的肌肉(上)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 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 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 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 (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可以预防和纠正驼背。 2、?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四个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下行,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后缩、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与斜方肌相同。 可以采用负重扩胸,俯立持哑铃做飞鸟展翅练习等发展该肌群的力量;采用冲拳,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运动解剖学教案10躯干肌、头颈肌

第十课时躯干肌、头颈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躯干肌肉的分类和名称,了解头颈肌的名称; 2. 掌握运动脊柱和胸廓的肌肉名称; 3.掌握躯干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脊柱和胸廓的肌肉名称。 2. 躯干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躯干肌 躯干肌指附着在躯干骨上的肌肉,大多扁而阔。按部位分为颈肌、背肌、胸肌、腹肌、膈肌和会阴肌。 一、运动脊柱的肌群 (一)伸脊柱肌群:有斜方肌、夹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和背短肌等。下固定收缩时,使脊柱伸,完成掷界外球、负重体屈伸等展体动作;上固定收缩时,完成单杠或吊环的后摆浪动作;无固定收缩时,完成俯卧臂腿上振或挺身式跳远腾空动作等。 1、夹肌: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等深面、上位的胸椎和颈椎两侧。起于第3颈椎以下至第6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上行,止于上3颈椎横

突和颅底。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头颈后伸。 2、竖脊肌:位于棘突两侧,自骶骨到颅底。分为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 起点:骶骨背面,髂棘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椎和胸椎的棘突、横突、颞骨乳突和肋骨的肋角。 机能: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并带动下肢后摆,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向运动,完成鞍马上的侧摆运动。 采用提拉杠铃、负重体屈伸和俯卧臂腿上振等练习,可发展伸脊柱肌群的力量;屈体运动可发展其伸展性。 (二)屈脊柱肌群:有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髂腰肌等。下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屈带动头和上肢向前运动,如仰卧起坐等,一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收缩,可使脊柱屈并带动下肢向前运动,如悬垂举腿、双杠和吊环的前摆浪等动作;无固定时收缩,可完成仰卧两头起动作。 1、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头向对侧转;两侧同时收缩时,若肌拉力线通过寰枕关节额状轴前方,则使头颈前屈;若肌拉力线通过寰枕关节额状轴后方,则使头颈后伸。上固定时收缩,可提肋助吸气。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 第13章 淋巴系统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了 解系统的形态与位置。 授课方式: 网络多媒体课件 【基本要求】 1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掌握淋巴系统的概念。 2了解淋巴的生成、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的分布和淋巴的回流途径。 3了解淋巴器管的 第十三章淋巴系统 【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辅助结构。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合称脉管系统。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管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当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时,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入静脉,小部分含水和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沿淋巴管向心流动并经诸多淋巴结的过滤,最后注入静脉。因此,从体循环的角度来看,淋巴管可视为静脉系的辅助部分。而各种淋巴器管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产生抗体等功能,故又是体内重要的防御装置(图13-1 淋巴的生成、回流及淋巴系统概况)。 二、淋巴组织 许多器管的结缔组织内常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当许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密集存在于网状组织或疏松结缔组织内时,则构成了淋巴组织。消化管及呼吸道粘膜内淋巴组织较丰富。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一)弥散淋巴组织

种类、淋巴结和脾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基本概念】1淋巴:血液经动脉至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时,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2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具有较大通透性并可收集淋巴的管道。 3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并与静脉结构相似的淋巴管道。 4淋巴干:由淋巴管汇集而成的淋巴管道,其有九条是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内充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一片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当抗原刺激使弥散淋巴组织增大时,出现淋巴小结。 (二)淋巴小结 又称淋巴滤泡,为椭圆形小体,基本结构与弥散淋巴组织相似,但更密集,主要由大量B细胞和少量T细胞构成。淋巴小结不是固定不变的,无抗原刺激时减少或消失,受抗原刺激时增多增大,是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指征。 第二节淋巴管 淋巴管道是输送淋巴的管道,按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管 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以膨大的肓端起始,彼此吻合成网,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故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和癌细胞等较易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可吸收脂肪,使其中的淋巴呈乳白色,故又称中央乳縻管。毛细淋巴管分布甚广,除脑、脊髓、脾髓、上皮、角膜、晶状体、牙釉质和软骨等处外,遍布于全身各处。 二、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而成,与静脉的结构相似,但管壁较薄,瓣膜更多,凡瓣膜存在的部分,其壁多成球形扩大,使淋巴管出现念珠样外观。淋巴管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浅、深两组。浅淋巴管行走于皮下,主要收集皮肤和浅筋膜的淋巴;深淋巴管分布于深筋膜深面及深部器管,多与深部血管伴行。淋巴管在行程中,通常要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由于淋巴回流速度较慢,故淋巴管(包括其瓣膜)在数量上远超过静脉,便于淋巴回流(图13-1)。 三、淋巴干 由全身各部淋巴管经过相应的淋巴结后汇合而成,全身淋巴管由小到大逐渐汇成九条较大的淋巴干(图13-2 淋巴干及淋巴导管)。 (一)左、右腰干:由下肢、骨盆、部分腹壁和腹腔内成对内脏器管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二)肠干:由腹腔内胃、肠、肝、胰等消化器管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三)左、右支气管纵隔干:由部分胸壁、腹壁及胸腔脏器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四)左、右锁骨下干:由上肢、部分胸壁、腹壁、乳房、背部浅层的淋巴管汇合而成。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泌尿系统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1章泌尿系统 [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点击数:4916 更新时间:2013/11/20 文 章录入:admin01 ]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泌 尿系统的组成,了 解各系统的形态与位置,掌握肾的微细结构及功能。进一步理解运动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授课方式: 网络多媒体课件 【基本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及形态特征。 2掌握肾的位置、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 【基本内容】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图11-1 男性泌尿系统、肾的位置和冠状切面)。其中肾是产尿的器管;输尿管是将尿液导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将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此外肾脏还参与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故泌尿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肾 一、肾的位置与外形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红褐色而脆,每侧肾重约120-150克。肾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外脊柱两旁,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左高右低,相差半个椎体。 肾从外形观察,有一门、两端、两缘和两面。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外侧缘凸,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输尿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肾的门户,称为肾门;肾前面较凸,后面较平,贴近腹后壁。肾表面由外向内依次有肾筋膜,脂肪囊及纤维层包裹。

形态、大体结构和组织结构及功能。 3掌握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4了解体育锻炼对肾的影响。 【基本概念】 1肾窦:肾内扩大部分及其与之通连的腔隙,包括肾盂、肾大盏和肾小盏。 2肾实质:位于肾窦的周围,由肾皮质和肾髓质构成。3肾锥体:位于肾髓质部分,由放射状排列的髓放线构成。 4肾柱:位于肾锥体间由肾皮质伸入构成的部分。5肾叶:每一个肾锥体与邻近的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6肾小叶:每一条二、肾的大体结构 在肾的冠状切面上(经肾门部分),可见肾由肾窦和肾实质两个部分构成。 (一)肾窦 为进入肾门后的扩大部分及其与之通连的腔隙,包括肾盂、肾大盏、肾小盏及肾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结构,并有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分布。肾窦内有由肾实质产生的尿液流经该处而入输尿管。 (二)肾实质 位于肾窦的周围,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 1肾皮质:位于肾的外表层,肉眼可见红色颗粒状小点为肾小体。肾皮质伸入肾髓质的部分称肾柱。 2肾髓质:位于肾的深层,在肾窦与肾皮质之间,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肾锥体的底部朝向皮 质,由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管状结构(称髓放线)组成,髓放线汇集于肾锥体的尖部,借肾乳头孔与肾小盏相通。每一个肾锥体与邻近的皮质构成一个肾叶。髓放线之间的皮质部分称皮质迷路,每一个髓放线与其周围的皮质迷路构成一个肾小叶,是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图11-1)。 三、肾实质的组织结构 显微镜下可见肾实质由许多泌尿小管构成,泌尿小管是走行弯曲并与尿液生成有关的上皮性管道。其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泌尿小管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两部分。 (一)肾单位 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侧肾约100万个以上,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图11-2 肾实质局部切片及肾单位模式图)。 1肾小体:是肾单位的起始部,位于肾皮质及肾柱内,呈球形,有血管极和尿极之分。肾小体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 (1)肾小球:位于肾小囊内,是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团盘曲成球状的毛细血管,被肾小囊包裹。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粗,近血管球处,其管壁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有分泌颗粒,称球旁细胞。球旁细胞可产生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血压和红细胞的生成。血管球内毛细血管由有孔内皮附着于外侧基膜上而组成。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在肾小体的血管极处出入,其间有远曲小管在此经过而分化形成了致密斑,并贴近球旁细胞,两者关系密切(图11-3)。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在远曲小管外,对Na+具有调节作用。(2)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紧贴血管球,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层之间为肾小囊腔。肾小囊壁层(外层)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并与近端小管相接形成了肾小体的尿极(图11-3)。肾小囊脏层(内层)由单层多突起的足细胞构成。电镜下,足细胞有若干初级突起和大量次级突起(图11-3),次极突起之间的裂孔上有一层薄膜覆盖。足细胞的突起紧紧包绕着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基膜。此外足细胞还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