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正常值

神经传导正常值
神经传导正常值

面神经检查正常值

1.瞬目反射正常值:

R1 反应同侧 R2 对侧 R2’参数x±s +3s x±s +3s x±s +3s

潜伏期(ms) 10.0±0.6 11.8 29.3±1.7 34.4 29.2±1.8 34.6

侧间差(ms) 0.5±0.5 2.0 0.9±0.9 3.6 1.0±1.0 4.0

波幅绝对值(μV) 249±167 327±114 263±96

波幅比率 1.1±0.5 2.4 1.1±0.4 2.2 1.0±0.3 1.9 2.成年人瞬目反射潜伏期及左右侧差异:

潜伏期(ms)侧间差(ms)参数x±s +3s x±s +3s

R110.45±0.84 13 0.31±0.3 1.2

R2 30.5±3.4 41 1.00±1.2 5

R2’ 30.5±4.4 44 1.60±1.7 7

3.面神经运动:

刺激-记录:耳前-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年龄:15 -70岁)距离(cm)潜伏期(ms)平均 N

7.5 3.3-1.8 2.5 2

8.5 3.6-2.0 2.8 7

9.5 3.8-2.2 3.0 15

10.5 4.0-2.4 3.2 28

11.5 4.3-2.7 3.5 26

12.5 4.5-2.9 3.7 38

13.5 4.7-3.1 3.9 27

14.5 4.9-3.3 4.1 26

15.5 5.2-3.6 4.4 18

16.5 5.4-3.8 4.6 14

17.5 5.6-4.0 4.8 4

刺激部位波幅平均 N

耳前—额肌 0.5-7 2.2 55

耳前—口轮匝肌 1.0-10 3.5 62

耳前—眼轮匝肌 1.0-21 9.0 59

上肢神经检查正常值

一、正中神经

1.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

①指Ⅰ

指Ⅰ→腕SCV 腕→肘SCV

AGE 传导速度(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59.6 48.4 69.9 24.7 65.7 52.6 14.6 4.9 25-34 58.4 46.7 69.1 21.0 65.0 52.0 12.7 4.2 35-44 56.4 45.2 49.9 17.7 64.2 51.4 11.0 3.7 45-54 54.3 43.4 42.2 15.0 63.4 50.7 9.50 3.2 55-64 52.3 41.8 35.7 12.7 62.7 50.2 8.20 2.7 65-74 50.2 40.2 30.2 10.7 61.9 49.5 7.10 2.4 75-84 48.2 38.6 25.5 9.10 61.1 48.9 6.20 2.1 ②指Ⅲ

指Ⅲ→腕SCV 腕→肘SCV

AGE 传导速度(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61.9 49.5 34.0 11.3 69.3 55.4 10.5 5.4

25-34 60.7 48.6 28.6 9.5 67.7 54.2 9.20 4.7

35-44 59.4 47.5 23.6 7.8 66.2 53.0 8.0 4.1

45-54 58.1 46.5 19.5 6.5 64.6 51.7 7.0 3.6

55-64 56.8 45.4 16.0 5.3 62.9 50.3 6.1 3.2

65-74 55.5 44.4 13.5 4.5 61.3 49.0 5.3 2.7

75-84 54.2 43.4 10.9 3.7 59.7 47.8 4.6 2.4 2.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末梢ML 肘→腕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3.0 3.7 22 9 65 56 18 8

25-34 3.1 3.8 20 9 64 55 17 7

35-44 3.2 3.9 19 8 63 54 16 7

45-54 3.3 4.0 17 7 62 52 15 6

55-64 3.4 4.1 16 7 61 51 14 6

65-74 3.5 4.2 15 6 60 50 13 5

75-84 3.6 4.3 14 6 59 50 12 5

3.正中神经F波

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m/s)出现率

平均 -20% 平均低限

58.8 47.04 80% 73%

二、尺神经

1.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

①指V

指V→腕SCV 腕→肘下SCV

AGE 传导速度(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59.2 47.4 19.6 7.20 70.8 56.6 13.6 6.6 25-34 58.2 46.6 19.4 7.10 69.9 55.9 12.6 6.1 35-44 57.2 45.8 19.2 7.10 69.0 55.2 11.7 5.7 45-54 56.2 45.0 19.0 7.00 68.0 54.4 10.8 5.3 55-64 55.2 44.2 18.8 6.90 67.1 53.7 10.0 4.9 65-74 54.3 43.4 18.6 6.80 66.1 52.9 9.30 4.5 75-84 53.6 42.9 18.4 6.80 65.2 52.2 8.60 4.2

②指V:肘下→肘上

指V→腕SCV

AGE 传导速度(m/s)波幅(uV)

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60.1 48.1 9.1 3.3

25-34 59.4 47.5 8.6 3.1

35-44 58.7 47.0 8.2 3.0

45-54 58.1 46.5 7.8 2.8 55-64 57.4 45.9 7.4 2.7

65-74 56.7 45.4 7.1 2.6

75-84 56.0 44.8 6.7 2.4

2.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①记录点:小指展肌

刺激点:腕距离:5~9cm(7.0±0.8)刺激点:肘下距离:23~36cm(30±3.0)

末梢ML肘下→腕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2.4 2.9 19 8 65 58 17 8 25-34 2.4 3.0 19 8 65 58 16 7 35-44 2.5 3.1 18 8 64 57 14 7 45-54 2.6 3.1 18 7 64 57 13 6 55-64 2.6 3.2 17 7 61 53 12 6 65-74 2.7 3.2 17 7 58 50 11 5 75-82 2.7 3.3 17 7 55 47 10 5

③记录点:小指展肌

刺激点:肘上刺激点:腋距离:14~27cm(30±2.5)

肘上→肘下MCV腋→肘上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15-24 61 50 67 61 17 8 25-34 60 50 67 61 16 8 35-44 58 50 67 61 15 7 45-54 57 50 67 61 14 7 55-64 54 43 67 61 13 6 65-74 49 43 67 58 12 6 75-82 61 52

三、桡神经

1.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

腕→肘SCV 肘→腋 SCV

AGE 传导速度(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69.4 55.5 61.1 21.5 74.1 59.3 14.7 3.1

25-34 68.5 54.8 52.4 18.5 72.0 57.6 13.5 2.8

35-44 67.6 54.1 44.9 15.8 69.9 55.9 12.4 2.6

45-54 66.7 53.4 38.5 13.6 67.8 54.2 11.4 2.4

55-64 65.7 52.6 33.0 11.6 65.7 52.6 10.5 2.2

65-74 64.8 51.8 28.2 10.0 63.7 51.0 9.60 2.0

75-84 63.9 51.1 24.2 8.50 61.6 49.3 8.80 1.9

2.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①记录点:伸指总肌

刺激点:肘距离:7~15cm(11.0±1.5)刺激点:腋距离:11~22cm(18±2.4)

末梢ML肘下→腕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3.0 3.5 68 58

25-34 3.0 3.5 67 58

35-44 3.0 3.6 14 7 67 57 13 6

45-54 3.1 3.6 66 57

55-64 3.1 3.6 66 56

②记录点:肱桡肌

刺激点:肘距离:6~12cm(9.0±1.2)刺激点:腋→肘距离:12~22cm(17±2.7)

末梢 ML腋→肘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传导速度(m/s)波幅(uV)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68 58

25-34 68 58

35-44 2.6 3.1 15 7 67 58 13 7

45-54 67 57

55-64 67 57

③记录点:肱三头肌

刺激点:腋刺激点:Erb’s

末梢 ML腋→肘MCV

AGE 潜伏期(ms)波幅(uV)距离(cm)潜伏期(ms)平均上限平均低限平均平均上限

15-62 2.5 3.2 20 11 21.5(20~23) 4.5 5.3

26.5(25~28) 4.9 5.8 31.5(30~33) 5.3 6.3

下肢的神经正常值

腓肠神经:外踝—腓肠点(SCV)——————————————————————————————————————传导速度m/s 波幅uv

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20%平均低限

15-24 57.8 46.2 15.6 4.3

25-34 57.6 46.1 12.2 3.3

35-44 57.3 45.8 9.5 2.6

45-54 57.0 45.6 7.4 2.0

55-64 56.8 45.4 5.8 1.6

65-74 56.5 45.2 4.5 1.2

75-84 56.3 45.0 3.5 1.0

胫后神经:趾I-内踝( SCV)

AGE ______传导速度m/s ______ _________波幅uv ___________ 平均-20% 平均低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4 4.0 0.9

25-34 3.3 0.8

35-44 2.8 0.7

45-54 43.9 35.1 2.3 0.5

55-64 1.9 0.4

65-74 1.6 0.4

75-84 1.3 0.3

胫后神经:趾I—内踝(ML)

潜伏期ms 波幅mv 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20% 平均低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4 4.819 6

25-34

35-44 5.1 13 4

45-54 3.9 5.1 13

55-64 5.1 13 4

65-74 5.1 13 4 胫后神经F波正常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波潜伏期出现率

平均值高限平均值低限

42.5 ms 51.0ms 99.6% 80%

注:平均身高163.8cm

胫后神经H反射正常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腿长(cm) 8-30岁 31-45岁 46-60岁 60-77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 24.8±2.0(14) 26.7±1.1(18) 27.2±1.9(19) 28.0±2.0(14)

33.1— 26.9±1.1(4) 26.4±1.1(9) 27.4±1.1(20) 29.2±1.2(6)

34.6— 27.6±1.3(11) 27.8±1.2(7) 28.8±1.0(10) 30.7±1.4(6)

≥36.1 27.8±1.4(11) 29.1±1.2(16) 29.8±1.0(7) 31.4±1.2(4)

腓总神经感觉传导(SCV)正常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踝—小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GE _______传导速度m/s ____ _________波幅uv ________

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60.9 48.7 4.5 0.9

25-34 59.7 47.8 4.0 0.8

35-44 58.4 46.7 3.5 0.7

45-54 57.2 45.2 3.1 0.6

55-64 55.9 44.7 2.7 0.6

65-74 54.6 43.7 2.5 0.5

75-84 53.4 42.7 2.2 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头下—小头上

AGE __________传导速度 m/s _____ _____波幅uv _____

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56.3 45.0 2.4 0.7

25-34 54.8 43.8 2.1 0.6

35-44 53.3 42.6 1.8 0.5

45-54 51.7 41.4 1.6 0.5

55-64 50.2 40.2 1.4 0.4

65-74 48.7 39.0 1.2 0.4

75-84 47.1 37.7 1.1 0.3

腓总神经运动传导(MCV)正常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记录点:伸趾短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踝-伸趾短肌距离:6-12cm (9±1.3)小头上—小头下距离9-14(11±1.4)潜伏期(ms) 波幅(mV) 神经传导速度(m/s)

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高限平均低限平均低限

15-24 52 43

25-34 51 43

35-44 4.1 5.0 10 3 51 42

45-54 50 42

55-64 50 41

65-74 49 41

小头上-踝距离:34-47cm(41±3.0) 小头下-踝距离:26-35cm(30±1.9)

年龄神经传导速度(m/s)波幅(mV) 神经传导速度(m/s)波幅(mV) 平均低限平均低限平均低限平均低限

15-24 51 45 52 44

25-34 51 44 51 44

35-44 51 44 8 3 51 44 8 3

45-54 51 44 50 43

55-64 51 44 50 43

65-74 51 44 50 43

2.记录点:胫前肌、腓骨长肌

刺激点:*小头下 *小头上→下

*记录点:胫前肌、腓骨长肌 *距离:9-14(11.3±1.4)

年龄潜伏期(ms)波幅(mv)速度(m/s)波幅(mv)平均低限平均低限平均低限平均低限15-24 2.8 3.6

25-34 2.9 3.7

35-44 3.0 3.7 15 6 58 50 13 7 45-54 3.0 3.8

55-64 3.1 3.9

65-74 3.2 3.9

末梢潜伏期:

1.踝-小头下

2.小头下-小头上

潜伏期ms 波幅mv 潜伏期ms 波幅mv

年龄平均 +20% 平均低限平均 +20% 平均低限

15-24 2.8 3.6 15 6

25-34 2.9 3.7 15 6

35-44 3.0 3.7 15 6

45-54 3.0 3.8 15 6 13 7

55-64 3.1 3.9 15 6

65-74 3.2 3.9 15 6

股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测定

年龄:15-72岁刺激部位:腹股沟记录点:股四头肌

距离(cm)平均(ms) 95%上限(ms)

7.5 2.7 3.8

10 3.0 4.1

12.5 3.4 4.5

15 3.7 4.8

17.5 4.0 5.1

20 4.3 5.4

22.5 4.6 5.7

25 5.0 6.1

27.5 5.3 6.4

30 5.6 6.7

32.5 6.0 7.1

《诊断学》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眼心反射 患者仰卧,双眼自然闭合,计数脉率。检查者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别置于患者眼球两侧,逐渐加压,以患者不痛为限。加压20~30s后计数脉率,正常可减少10~12次/分,超过12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迷走神经麻痹则无反应。如压迫后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二、卧立位试验 平卧位计数脉率,然后起立站直,再计数脉率。如由卧位到立位脉率增加超过10~12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脉率减慢超过10~12次/分则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三、皮肤划痕试验 用钝头竹签在皮肤上适度加压划一条线,数秒钟后,皮肤先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高出皮面,以后变红,属正常反应。如白色划痕持续较久,超过5分钟,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如红色划痕迅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明显增

宽甚至隆起,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交感神经麻痹。 四、竖毛反射 竖毛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将冰块置于患者颈后或腋窝,数秒钟后可见竖毛肌收缩,毛囊处隆起如鸡皮。根据竖毛反射障碍的部位来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五、发汗试验 常用碘淀粉法,即以碘1.5g,蓖麻油10.0ml,与95%酒精100ml混合成淡碘酊涂布于皮肤,干后再敷以淀粉。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10mg,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而引起出汗,出汗处淀粉变蓝色,无汗处皮肤颜色不变,可协助判断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的范围。 六、Valsalva动作 患者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用力作呼气动作10~15s。计算此期间最长心搏间期与最短心搏间期的比值,正常人大于或等于1.4,如小于1.4则提示压力感受器功能不灵敏或其反射弧的传入纤维或传出纤维损害。 (胡申江)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设计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是神经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核心内容,包含了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两部分内容。也是与后面的知识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通常以老师讲解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分化、分解,结合“345”高效课堂理念,设计了问题——讨论分析——教师补充点拨——解决问题——自我总结的教学模式,结合CAI动画,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背景 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与其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如果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变为同化、顺化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感知、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这是什么”到主动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探究、总结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所学习的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本质是什么?(局部电流)。紧接着提出在我们受到刺激后兴奋是如何产生的?兴奋是怎么传导的?这节课就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探究 1、我们体内的细胞一直处在内环境当中,神经细胞也不例外,想一想在细胞内外都有一些什么物质? (参考答案:在细胞内外有着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在这些物质当中,无机物通常以什么形式存在? (答案:离子) 3、我们知道离子都是带电荷的,比如说Na+、K+那我们正常的细胞中为什么都不带电呢? (参考答案:细胞中的Na+、K+,带有正电荷,细胞内还有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如某些蛋白质和某些有机的磷酸化合物——这部分知识老师可以及时补充) 4、在神经细胞中通常含有大量的K+,而在细胞外则含有大量的Na+,但由于带负电荷物质的存在,细胞内正负电荷是相等的,细胞外的内环境也不例外,如果这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K+可以自由通过,而Na+不能通过会出现什么情况? (参考答案:由于浓度差的存在,K+会大量的外流,因为带有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会造成细胞膜外多了正电荷,而

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神经系统查体详解 神经系统检查(一)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主要是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通过与病人交谈并检查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进行评价。意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1.清醒状态(clear-headed state) 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应包括正确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人物定向。当问诊者问及姓名、年龄、地点、时刻等问题时,被检查者能做出正确回答。 2.嗜睡状态(somnolence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指病人意识清醒程度降低较轻微,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又入睡。此时,病人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3.意识模糊(confusion) 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空间和时间定向力障碍;理解力、判断力迟钝,或发生错误;记忆模糊、近记忆力更差;对现实环境的印象模糊不清、常有思维不连贯,思维活动迟钝等。一般来说,病人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时,即称为意识模糊。 4.昏睡状态(stu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呼喊或推动肢体不能引起反应。用手指压迫病人眶上缘内侧时,病人面部肌肉(或针刺病人手足)可引起防御反射。此时,深反射亢进、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存在。 5.浅昏迷(superficial coma) 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疼痛刺激如压眶、压甲根等有反应,浅反射消失,腱反射、舌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见于重症脑血管病、脑炎、脑脓肿、脑肿瘤、中毒、休克早期、肝性脑病等。 6.深昏迷(deep coma) 指病人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完全处于不动的姿势,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此时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后期病人肌肉松弛,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濒临死亡。见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严重中毒,休克晚期等。 去脑强直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二节肌力检查 提要 肌力检查,是通过对肌肉容量、肌张力、肌力的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肌萎缩、肌麻痹及肌张力变化情况,并以此判断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熟练掌握肌力测定标准,辨别肌力分为六级的不同程度的肌肉收缩表现。掌握各部位肌肉肌力测定法,包括对颈肩、上肢、脊柱、腹部以及下肢,每块肌肉的肌力检查方法。 教材原文 发挥 一、应用解剖 运动系统包括以下两类: 1 .锥体系统:其功能是完成随意运动,即能随人的意志而执行动作,也称作"自主运动"。传导通路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二为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2/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后肢前2/3下行,通过中脑、脑桥及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交叉处,左、右纤维大部分互相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下行,进入脊髓侧索(称皮质脊髓束),沿途终于脊髓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经前根走出,通过神经丛,组成周围神经后,到达所支配的躯干、四肢骨骼肌。 (2)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1/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膝部下行至脑干,沿途终于脑干内的各个颅神经运动核-下运动神经元。 2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的传导束。其纤维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以外的各皮质,下行途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下橄榄核、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多次更换神经元,到达脑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然后通过脑、脊神经到达骨骼肌。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不随意运动(协调肌群的运动,维持肌张力)。 二、肌力检查要点 1 .肌容量的测定:注意观察肌肉有无萎缩、肥大,并注意其分布和范围,进行两侧比较。可以用带尺测量肢体周径,即在双侧肢体同一水平部位对比测量,并记录之,不仅可以确定肌肉萎缩或肥大的程度,也可以作为今后随访的比较。肌肉萎缩检查时,可见肌肉组织体积缩小,触之松软无力。可为神经营养因素引起,也可为肌炎或长期肢体废用所引起。肌肥大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肌强直等 2 .肌张力的检查:受检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被动运动以测其肌肉阻力,受检者肢体肌肉未完全放松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肌张力减低时,被动运动阻力减小或消失。还可表现为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触诊时肌肉软无弹性。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脑疾患、低血钾、深度昏迷及肌肉疾患。肌张力增高时,被动运动阻力增大,肌肉触之坚硬。肌张力增高一般可分为痉挛性和强直性,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一定角度阻力突然降低,有如折刀感。见于锥体束受损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肌张力增高主要在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始终保持均匀,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称为"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见于锥体外系损伤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屈肌与伸肌的肌张力皆增高。 3 .肌力检查:肌力是人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检查有主动法和被动法。主动法是受检者作主动运动时医生观察其运动的幅度、速度和力量,被动法是检查时给予阻力,受检者用力抵抗以测其肌力。检查者嘱受检者依次作各关节运动,观察肌力是否正常、减退或瘫痪,注意瘫痪的部位。并根据肌力测定标准分级,肌力大小程度分六级,采用0~5度分级法。肌力测定标准是肌力大小的一个量化指标,其准确性取决于病人的配合及医生对标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高级神经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未检见明显异常。无肌肉萎缩及肥大,左侧肢体肌张力高,肌力Ⅴ-级,腱反射活跃,右侧肌张力及肌力均正常,无不自主运动,感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腱反射检查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植物神经功能未检见明显异常 腰穿记录 患者取左侧卧位,屈髋抱膝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取腰4、5棘突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以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点,持7号穿刺针垂直背部刺入,逐层推进,感突破感后再进针少许,抽出针芯,可见淡黄色脑脊液滴出,测压为150毫米水柱,收集脑脊液约3ML送检,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术中顺利,心电监护显示心率、血样饱和度平稳,嘱去枕平卧6小时,术中及术后患者未诉不适。 鉴别诊断 头痛 (1).偏头痛: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2).症状性偏头痛:血管性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脓肿、脑膜炎)等,可出现头痛表现,头MRI、腰穿等可明确。 (3).丛集性头痛:是较少见的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头痛,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极剧烈单侧持续性非搏动性头痛,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始终为单侧头痛,并在同侧再发,可伴有的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和Horner征等。 4).紧张性头痛: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常为持续性,很少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例也可表现为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情绪障碍或心理因素可加重头痛症状。 (5).颅内感染:各种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脊膜炎症,出现发热,头痛等颅高压症状,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可明确。 (6).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脓肿、脑肿瘤等,可突然发病,当颅内压升高时可压迫神经等出现头及颈部疼痛,但常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头CT或MRI可协助诊断。 (7).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双侧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至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体位变化后15-30分钟内出现,腰穿测定CSF压力降低(<60mmH2O)。 (8).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伴或不伴意识障碍,检查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可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或腰穿检查示压力增高和血性CSF等。 发热,头痛 (1).颅内感染:各种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脊膜炎症,出现发热,头痛等颅高压症状,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可明确。 (2).颅外感染:如肺部感染等,可出现发热、头痛等情况,抽血化验、肺部CT或腹部B超等可明确感染来源。

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所需的物品应包括:视力表,眼底镜,手电,扣诊锤,针,音叉,压舌板,棉棍,芳香剂如薄荷, 及笔,纸,报纸等(为测阅读)。 一.一般检查: (一)意识状态 即病人神志是否清醒,包括以下几种不同层次的意识障碍: 1.嗜睡 为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能被唤醒,能配合简单的查体及回答问题,但停止刺激后又入睡。 2.昏睡 病人经较重的刺激才能被唤醒,对提问只能含糊而简单地回答,不能配合查体,停止刺激后则很快入睡。3.昏迷 病人已不能被唤醒,又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不同程度。 (1)浅昏迷病人尚可保留部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压眶等强烈疼痛刺激时可有躲避或表情反应,生理及病理反射可存在。 (2)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消失,各种反射亦消失。 (二)精神状态 1.定向力: 检查病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是否准确。

2.记忆力: (1)远记忆力(病人能否记忆其生日,结婚日,以及初次工作的时间等) (2)近期记忆力:让病人叙述目前的病情,住院过程,近两天情况,或读一简单句子让病人复述。 2.计算力: 让病人计算100-7,然后再减7,连续减下去。 4.情感: 观察病人有无欣快,淡漠,焦虑,忧郁,以及幻觉,妄想等表现及感情反应的能力。 5.判断力及理解力: 列举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考察病人能否理解,让病人判断是否正确。 (三)语言,即失语的检查 失语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病人无听觉,视觉,或口咽部运动的损害,仅是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失语的检查一般有以下几方面:自发谈话,口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 进行失语检查要求病人意识清楚,定向力和判断力无障碍,以免影响结果。对于构音,视力,听力,肢体活动等方面的障碍,也要加以注意。 1.自发语言: 让病人对病史进行陈述,注意语量的多少,是否流利,语调和发音有否障碍,语法结构,短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有无错语,有无找词困难,能否有效表达意思等。 2.复述: 检查者说一些数字,词,以及句子,令病人复述,检查是否能准确,完整。 3.口语理解: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题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教学 目标1说出生物电的发现过程,说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的关系 2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设计并实施实验,证明生物电的存在 4通过”蛙腿论战”,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重点生物电的发现过程与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难点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教具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这是伽伐尼的试验,可以看到用铜锌弓去刺激肌肉和用电流去刺激肌肉效果是一样的,所以伽伐尼得出结论,生物是有生物电的。他认为肌肉带有正电荷,神经则带负电荷。生物体内的电势差通过导体铜锌弓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产生了电流,所以生物体本身存

在生物电。” “这是伏打的试验,结果证明如果用同种金属构成回路的时候,肌肉不能收缩。而按照伽伐尼的观点,由于生物体本身一边带正电荷,一边带负电荷,存在电势差,那么不管是用什么导体连接,应该都可以发生肌肉收缩。所以伏打认为伽伐尼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那么伏打怎么解释伽伐尼的实验现象呢?他认为铜和锌这两种金属的电势是不一样的,存在电试差,其中锌带正电荷、铜带负电荷,电流会通过肌肉形成一个回路,形成了电流,肌肉是受到电的刺激才收缩的。” “这个立体图是伽伐尼的支持者所做的第一个实验。这个是甲标本,这个是乙标本,把乙标本的神经搭到甲标本上,刺激甲标本,发现乙标本也收缩了,他们推断是由于甲发生了电位变化引起了乙的收缩,所以他们认为生物是可以产生生物电的。但是在这个实验里面,由于仍然用到了电刺激,还不能够完全排除外界电的原因,因为甲标本表面上的少量溶液可能会导电而使乙标本受到的电刺激,所以这个实验还是有缺陷的,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 最有说服力的是无金属试验。试验中甲标本是完好的,乙标本在腓肠肌处进行了横切,图上的线代表了甲标本的神经纤维,其中一端搭在乙标本腓肠肌的内部,另一端搭在乙标本腓肠肌的表面。一开始用玻璃分针挑着神经纤维的一端,只让其中一端与腓肠肌接触,然后慢慢放下玻璃分针,发现甲标本神经纤维一触碰到乙标本的肌肉,甲就开始收缩。注意并不是将甲标本的神经纤维的两端一直搭在乙标本上,一直搭着就不会收缩了。在这个实验中,没有任何的电刺激,而甲标

心理学: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元是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交往的,神经冲动有两种传导方式:①、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②、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 什么是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系统就会以比较静息的状态变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细胞的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大约相差为70毫伏。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 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会自发放电,那么,静息电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与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膜内外的化学物质有关。膜外主要是带正电的钠离子与带负电的氯离子,膜内主要是到正电的钾离子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出入是通过离子通道实现的。当神经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立即打开,钠离子快速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电压大于膜外电压,出现膜内正外负现象,而这一过程叫做动作电位。

①、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与动作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会出现某一局部的电位变化。神经冲动的电传导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神经接受刺激在这一局部产生局部电位后由静息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通道变化,使这一局部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这时在同一神经元的左右就出现了电位差,导致神经冲动在这一神经元内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达到感觉阈限这个点时神经才会发放神经冲动。 ②、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连在一起的,连接神经元之间的部分叫做突触,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只是在神经元内部传导,不能将信息传至下一个神经元,需要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一起完成信息的传递。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3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含有特殊的受体,选择性的接受神经递质。这些特殊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导至邻近的神经元。 可见,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神经冲动到达突触末梢→突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精品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0山东)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 【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即神经冲动,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刺激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其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2)M点在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由图可知,手指皮肤下有感受器,a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而兴奋在反射弧中各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只能在c神经元内传导,不能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020浙江)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项错误。突触后膜的表面积要比突触前膜的表面积大,C项错误。一个乙酰

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即内科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常有重要意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特别注意: (一)意识状态:意识是大脑的一种高级活动,是对外界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意识障碍有以下几种形式: 1.嗜睡:这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 2.意识模糊:表现为意识的清晰度减低,呈朦胧或混浊状态。 3.昏睡状态:处于昏睡中,其意识并未完全丧失。 4.昏迷:为对外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信息给予有意义反应的神经过程的丧失。 (二)精神状态:在神经疾病中,常见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症状: 1.感知障碍:如听、视、嗅幻觉。 2.记忆障碍:常见为记忆减退和遗忘。 3.情感障碍:表现为强哭,强笑,欣快,淡漠及情绪不稳定。 4.智能障碍:检查方法为:常识提问,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智能障碍分轻,中,重度(鲁钝,痴愚,白痴)。 二、语言功能 言语障碍,即表现为失语症。失语症多为混合性,宜分别检查。 1.运动性失语:不能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保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病变多在优势半球的额叶。 2.感觉性失语:对语气的感受。鉴别和理解有障碍,而自发语言流利,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叶。 3.命名性失语: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与用途而丧失称呼人名或物名的能力。病变多在优势半球颞枕部。 4.全面性失语: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全部障碍。 三、颅神经检查 十二对颅神经检查,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掌握检查方法的同时,应复习其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能在临床实践中逐步作到准确地定位。 1.嗅神经:为传导嗅觉的感觉神经。 用有气味的非刺激物质,分别测试病员的两个鼻孔 意义:一侧嗅觉丧失,应警惕神经病变,如嗅沟脑膜瘤或颅底骨折,双侧嗅觉丧失多为鼻腔病变或无临床意义。 2.视神经:为传导视觉的感觉神经: 检查包括视力,视色觉,视野及眼底,神经科注重视野及眼底检查。 视野:视野机或对比检查法:注视前方,眼球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典型的视野改变病例,有助于正确的定位诊断。 眼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的色泽及边界,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或消失,提示颅内高压

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课时) -------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突触的信号传递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神经元或肌肉)。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②概述兴奋在突触信号传递过程。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②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得出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3.情感目标:①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2.教学难点:突触的信号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四、学法指导 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突触的信号传递,突破难点。 六、课前媒体设计 自制ppt动画: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特训试题5反射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反射与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能体现的内环境成分是组织液和血浆 B.Gly是一种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阴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的作用 C.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再被利用 D.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实现细胞通讯的功能 答案 A 解析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三部分组成,突触间隙是组织液,因此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成分是血浆和淋巴;据图可知,当兴奋抵达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Gly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乙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离子内流,因为该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即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 处,也就是说该离子内流的结果是维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是阴离子内流;图中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结构①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再被利用,结构①表示载体蛋白;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作用。 2.(2018·嘉兴模拟改编)研究发现,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释放的乙酰胆碱一定能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释放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 C.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释放的乙酰胆碱以胞吐通过突触前膜 答案 A 3.甲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Ⅱ、Ⅲ为灵敏电表,电表的电极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侧,①为突触。若在Ⅰ处给予适当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膝反射弧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反射弧 B.Ⅱ中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丙图表示 C.Ⅱ、Ⅲ处的电表均能测到电位变化,且电表指针的偏转状况相同 D.乙图a处所示电位的形成是由膜上K+通道打开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膝反射弧是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构成的,是一种二元反射弧,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在Ⅰ处给予刺激,在Ⅱ、Ⅲ处均能测到电位变化,在Ⅱ处电表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由于电表两极均在膜外侧,电表数据变化可用丙图表示,Ⅲ处只能偏转一次,B正确,C错误;乙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在a处的数据表示此处电位正处于复极化过程,是由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造成的,D正确。 4.下图中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神经系统查体要点

神经系统查体要点 一、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检查 目的是了解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是否正常。内容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的检查,有无情感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欣快等。 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迷、谵妄等。 语言:自发谈话的语量、语调、韵律、流畅度、短语长短,有无找词困难、错语等。复述、 口语理解及命名能力。 二、检查颅神经(12 对脑神经) (一)检查嗅神经(Olfactory nerve) 让患者闭目并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检查者将香皂、松节油及茶叶等置于鼻孔下,要求 其分辨各物体的气味。检查时须两侧鼻孔分开测试。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如醋酸、酒精及薄荷等,以免刺激三叉神经 两侧鼻孔必须分开检查,通常先左后右 感冒、鼻腔炎症或阻塞时,该检查意义不大 (二)检查视神经(Optic nerve) 除反射功能外,主要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 1、检查视力(Vission) 可分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时须两眼分别测定。远距离视力表检查(略)。近视力检查 时,让患者眼睛距离视力表30cm 处辩认字体。对视力严重减退者,嘱其在一定距离辨认手 指数目、物体的移动或是否有光感。 2、检查视野(Visual field) 手试法:让患者身背光源,距检查者60-100cm 相对而坐。测试左眼时,让患者固定头部,用右手遮盖右眼,左眼注视检查者的右眼。检查者持棉签或手指放在两人中间,由视野 周围逐渐向中心移动,至患者见到试标的移动为止。 3、眼底(略) 注意事项: 以上检查须两眼分别测定,通常是先左后右 视野检查时,应避免用余光注视试标 手试视野的判定结果是检查者与患者比较 (三)检查第Ⅲ(occulomotor nerve)、第Ⅳ(trachlear nerve)、第Ⅵ对颅神经(abduct nerve) Ⅲ、Ⅳ、Ⅵ同司眼球的运动,通常同时受累,故应同时检查。包括眼裂、瞳孔、眼球 各方向运动情况及反射。 1、眼睑 让患者水平注视前方,检查者观察其双侧眼裂大小及是否对称。 2、瞳孔 (1)大小:正常人在光线充足,两眼照亮度均等的情况下,直径为3-4mm。 (2)形状:正常瞳孔为圆形,边缘整齐,双侧对称等大。 (3)位置:在虹膜正中稍微偏鼻下方。

神经功能检查法

神经功能检查法反射检查的学习要领 熟悉生理反射(深反射和浅反射)的检查方法。掌握表示反射程度的记录方法。 掌握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如弹手指征、划跖试验、压擦胫试验、捏腓肠肌试验,踩阵挛、髌阵挛的检查方法。 掌握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如深反射、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反射对比检查,其对称与不对称性的临床意义,腹壁反射和病理反射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等。 神经功能检查法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 5.病理反射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神经功能检查法病理反射检查 在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 1.弹手指征又称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3.压擦胫试验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又称戈登(Gordon)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5.踝阵挛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6.髌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神经功能检查法生理反射检查 1.深反射腱反射和骨膜反射是刺激肌腱、骨膜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常检查的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一般用下列方法表示反射的程度:消失(一),减退(+),正常(++),增强(+++),亢进或阵挛(++++)(表6~2)。 2.浅反射是刺激皮肤所引起的反射.常检查的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一般记录方法(表6~3):消失(一),迟钝(+),活跃(++),亢进(+++)。 表6-2 深反射分析表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分表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神经系统检查(100分) 考生姓名:得分: 体检内容分值得分 意识状态检查能正确描述意识障碍的分类。(1)嗜睡(somnolence):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 (2)昏睡(stupor):熟睡状态,痛刺激/高喊可唤醒,简单答话。 (3)昏迷(coma):不能唤醒。 1)浅昏迷:强刺激有反应。抑制达皮层水平。 2)中昏迷:抑制达皮层下水平。 3)深昏迷:反射消失,生命体征改变。 抑制达脑干水平。 15 语言的检查.1.语言检查包括那几方面: 1).自发性语言: 注意患者语言的流利性、用词准确性、语句的长短、速度和丰富程度。 2).理解力: 患者是否能理解简单的问题和命令? 3.)命名能力: 让患者叫出常见物体的名字。 4.)复述能力: 患者能否重复医生说的简单词句。 2.失语的分类: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混合性失语。 15 肌力的检查肌力的分级及详细描述: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 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 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 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 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10 颅神经的检查12对颅神经的名称。面神经的检查方法 (1)看病人面部两侧是否对称:两侧额纹是否对称、眼裂是否等大,两侧鼻唇沟深浅、口角是否对 称。 (2)上面部表情肌运动检查: 1)皱额2)蹙眉3)闭眼 (3)下面部表情肌运动检查 1)示齿一一令病人咧咀露齿, 看两侧口角是否对称。 2)噘唇一一令病人做吹口哨动作, 看两侧口唇喊起是否对称。 3)鼓腮一一令病人将两腮鼓起, 看有无一侧口角漏气, 还可用两手轻轻按压颊部,看是否漏气。 (2).味觉(舌前2/3):用棉棒蘸有味溶液——酸、甜、苦、咸涂在患者伸出的舌面上,用约定 记号方式表示,每次查完一侧或换用一种溶液前应先嘱患者漱口。 问题: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15 感觉检查表现形式1.感觉减退: 2.感觉消失: 3.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剧烈疼痛 4.感觉过度:刺激阈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 5.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错误感觉 6.疼痛:局限性疼痛 放射痛:疼痛延神经干扩大 扩散痛:疼痛扩大相邻神经干 牵涉痛:内脏病变致相应节段体表疼痛 15 病理征巴彬斯基征的检查方法;瞩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医生已手托起患者踝部,用钝 头竹签由后向前划足底外侧至小指关节处,再转向拇指侧,阳性表现是拇指缓缓背伸,其他 四趾呈扇形散开。意义:提示锥体束受损。 15 脑膜刺激征(1) 屈颈试验: 被动屈颈受限(颈强) (图3-2) (2) 克匿格(Kernig)征: 仰卧, 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 被动伸 膝受限&疼痛, 大、小腿夹角<135o为(+) 颈强-Kernig征分离(见于后颅窝占位病变\小脑扁桃体疝) (3) 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试验: 仰卧屈颈时 双侧髋\膝部屈曲(颈部征, 一侧下肢向腹部屈膝, 对侧下肢亦屈曲(下肢征) 15

神经系统常规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常规检查方法 协和学院:王海涛 角膜反射 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被检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和刺激无关的另一只眼睛也会同时产生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检查法 角膜反射图解 详细介绍 其反射弧在于桥脑,输入纤维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之分支鼻睫神经,传出神经为面神经颧支。刺激—侧角膜→对侧出现眼睑闭合反应→间接角膜反射。反射弧:三叉神经眼支→脑桥→面神经核----眼轮匝肌作出反应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

角膜反射消失常见情况 角膜反射消失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反射弧传入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眼支的病变,除了面部该支的分布区有感觉障碍外,同时伴有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角膜反射减弱常见的原因是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的早期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而终至角膜反射消失。 ②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病变: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为面神经,当周缘性面神经病变时,角膜受到刺激后不能闭目,出现此种现象从广义来看,也属角膜反射消失。③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可表现对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有人认为,在顶叶有角膜反射中枢,或许可以得以解释。如果双侧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时,说明大脑两侧有广泛性损害,侵犯了角膜反射的脑内反射弧。 肱二头肌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为上肢深反射的一种,系肱二头肌受突然牵引后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其反射中心为颈5~6节,传导神经为肌皮神经。检查方法:患者前臂略旋前,肘部屈曲90°,检查者将左手拇指放在其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该拇指,反射作用为肱二头肌收缩。【意义】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①检查方法正确:被检查者前臂屈曲90度,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被检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头肌收缩,引出屈肘动作。 ②考生说出此反射中枢区域: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 腱反射的定义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的传入纤维直径较粗(12至20微米),传导速度较快(90m/s以上)。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反射的潜伏期很短(约0.7ms)。例如膝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检查方法及其意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输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连体神经。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传递和缝隙连接。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1)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 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4)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神经系统检查操作步骤及要求

神经系统检查操作步骤及要求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十二对颅神经检查、意识障碍检查、感觉功能检查、运动功能检查、神经反射检查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等。 【一】一般检查 (一)意识状态:嗜睡、昏睡、昏迷(轻、中、重度)。伴有精神异常的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意识模糊。特殊意识障碍、去皮层状态;无动性缄默。 (二)精神状态: “知”“情”“意”:“知”是环境和自身的感知;“情”是对感知产生的情感反应;“意”行为表达。根据这三者判断精神反应是躁狂为主或淡漠为主等。计算力:“100-7=93-7=86-7…… ”一直减下去。(根据病人的知识程度) 理解判断力:“一斤棉花一斤铁哪一个重?“过河拆桥”的寓意(根据病人的知识程度) 记忆力:瞬间记忆:先让病人看三样东西,如笔、手表、钥匙,10分钟后再让病人回忆刚才所看过的东西。 近记忆:让病人回忆昨天所做的事情,如吃饭内容等。 远记忆:回忆从前的事情,如生日、工作时间等。 (三)脑膜刺激征及神经根刺激征: 颈抵抗:去枕被动屈曲病人的颈部,出现抵抗为阳性。一般用“骸胸三或四指”等表示。 Kernig’s征:病人仰卧,先一侧屈髋屈膝90度,再伸直膝关节,出现疼痛,伸直受限<135度两种变化为(+)。 Laseague’s征(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仰卧,抬高一侧下肢,出现大腿背侧的疼痛为阳性。 【二】颅神经检查: (一)Ⅰ嗅神经:患者闭目,用手指将患者一侧鼻孔压闭,用有气味但无刺激性溶液的小瓶,(如松节油、香水等)或香皂、茶叶、香烟等分别置于患者的另一侧鼻孔试之。一侧测定后,再测另一侧。 (二)Ⅱ视神经: 1.视力:可应用远或近视力表。小于1.0即为视力减退。 视力减退到0.1以下不能用视力表检查时,可嘱患者在一定距离辨认检查的手指(数指、手动),记录其距离以表示视力。如:右眼前 20cm数指,左眼前 10cm 指动。视力减退更严重时,可用电筒检查患者有无光感,则完全失明。 2.视野:精确要用视野计检查 粗试方法: (1)是指患者正视前方,在眼球不动的情况下能看到的范围。一般用手试法:让患者背光与检查者面对面坐,相距约60cm,试左眼时,患者用右手遮其右眼,注视检查者的右眼,检查者则用左手遮住左眼,用右眼注视患者左眼,检查者用示指或白色物体在两人中间分别从上内向下外移动,让患者说出示指移动范围。用同法再试患者右眼。 (2)嘱患者遮住右眼,左眼注视检查者的正前方目标(手指等),检查者的另一手可从周围视野以外的区域进人视野区,让患者说出是否发现指动。检查者要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