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 得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得关系

2、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得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得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得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得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得难易或与氢化合得难易及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得水化物得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得还原性或氧化性得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得性质得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与族得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得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得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得变化规律与碱金属族与卤族元素得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得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得离子

(3)元素周期律得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得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得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得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得电子式得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得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得电子式得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得概念与化学反应得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得主要原因:化学键得断裂与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得决定因素:反应物与生成物得总能量得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 反应物得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得总能量

b、放热反应: 反应物得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得总能量

(3)化学反应得一大特征:化学反应得过程中总就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得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得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得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得就是( B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

D、Q1+Q2=Q3

(4)常见得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与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得缓慢氧化

(5)常见得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得反应。

(6)中与热:(重点)

A、概念:稀得强酸与强碱发生中与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得热量。

2、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概念: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得构成条件 :

关键就是能自发进行得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得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得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得电极(较活泼得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得电极(较不活泼得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金属活泼性得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得负极(电子流出得电极,质量减少得电极)得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得正极(电子流入得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得电极,冒气泡得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得电极反应:(难点)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得阳离子得电子得还原反应

(2)原电池得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得金属(即化合价升高得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得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得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得物质)

(3)金属得电化学腐蚀

A、不纯得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得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得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得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得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得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得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 -2e - = Zn 2+

b、参与正极反应得就是MnO2与NH4+

B、充电电池

a、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与放电得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氢氧燃料电池:它就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得发电装置。它得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得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得概念:

B、计算(重点)

a、简单计算

b、已知物质得量n得变化或者质量m得变化,转化成物质得量浓度c得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与某物质表示得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得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得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得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得速率(即把其她得物质表示得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得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得因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得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得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就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得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得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得限度

A、可逆反应得概念与特点

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就是不同得化学反应得限度不同;相同得化学反应,不同得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化学反应限度得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与逆反应得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得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得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得限度。

b、化学平衡得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得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得速率=生成A得速率

d、怎样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得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得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得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与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O2与SO3中

C、只存在于SO2与SO3中

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得就是( BDE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得同时生成n mol HI

B、一个H—H键断裂得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温度与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温度与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温度与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得颜色不再变化

F、条件一定,混合气体得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正向 v正、< v逆逆向

浓度: 其她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反之

压强: 其她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得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得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她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得时间,但平衡得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得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得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烷烃 CnH2n+2 饱与链烃

烃烯烃 CnH2n(n≥2) 存在C=C

炔烃 CnH2n-2(n≥2) 存在C≡C

芳香烃:苯得同系物CnH2n-6(n≥6)

(1)有机物种类繁多得原因: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与环状得有机化合物;3、同分异构现象

(2) 有机物:多数含碳得化合物

(3) 烃:只含C、H元素得化合物

第一节甲烷

1、甲烷得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就是天然气、沼气(坑气)与石油气得主要成分

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3)高温分解

CH3Cl气体 CH2Cl2液体 CHCl3(氯仿) CCl4

3、用途:很好得燃料;制取H2、炭黑、氯仿等。

4、实验: 将充满CH4与Cl2(体积比为1:4)得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经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会瞧到试管内气体颜色_______,管内液面_______,试管内壁有________出现;取出试管,往管内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瞧到有______生成(均填现象)、CCl4俗称______,密度比水__

第二节烷烃

1、烷烃:

(1)结构特点:

烃得分子里碳以单键连接成链状,碳得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叫饱与链烃,或叫烷烃。

(2)烷烃得命名:

烷烃得简单命名法: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示

系统命名法:

1)找主链-----最长碳链;

2)编号码-----最近支链

3)写名称-----先简后繁

CH(CH3)2CH(C2H5)C(CH3)3得名称就是______

名称2,3,3-三甲基-2-乙基丁烷就是否正确

(3)烷烃得通性:

①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状态由气,液到固态(4碳原子或以下得就是气态)

同分异构体熔沸点: 越正越高

②常温时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KMnO4溶液等起反应

③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

2、同系物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n个CH2原子团得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就是烷烃得同系物。

烃基: R-;-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

3、同分异构体:

①定义:有相同得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得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就是丁烷得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②同分异构体数种:CH4,C2H6,C3H8无;C4H10有2种;C5H12有3种; C6H14有5种;C7H16有9种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

对象有机物有机物单质原子

条件

实例相差CH2 结构不同结构不同中子数不同

乙烷与丁烷丁烷与异丁烷 O2与O3 11H、12H

第三节乙烯烯烃

1、乙烯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与4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②乙烯分子里得双键里得一个键易于断裂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可使溴水褪色

(2)氧化反应:1)可燃性:空气中火焰明亮,有黑烟; 2)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

(3)聚合反应:乙烯加聚为聚乙烯

3、用途:制取酒精、塑料等,并能催熟果实。

4、工业制法:从石油炼制

实验室制法:

原料:酒精、浓H2SO4(浓H2SO4起催化剂与脱水剂得作用)收集:排水集气法。

操作注意事项:1、乙醇与浓硫酸按体积比1:3混合可提高乙醇利用率,混合时应注意将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搅拌、2、温度计要测量反应物温度所以要插入液面以下、3、为防液体爆沸应加入碎瓷片4、为防止低温时发生副反应所以要迅速升温到170℃ 5、烧瓶中液体颜色逐渐变黑,就是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 6、反应完毕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5、烯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得烃

(1)结构特点与通式:CnH2n(n≥2)

(2)烯烃得通性:①燃烧时火焰较烷烃明亮

②分子里含有不饱与得双键,容易发生氧化、加成与聚合反应。

第四节乙炔炔烃

1、乙炔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与2个氢原子处于同直线。

②分子里得C≡C键里有两个就是不稳定得键

2、乙炔得性质:

(1)物理性质: 乙炔又名电石气。纯乙炔就是无色、无臭味得气体,因含PH3、H2S等杂质而有臭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乙炔得化学性质与用途:

①氧化反应:

1)可燃性:空气中,明亮火焰,有浓烟;乙炔在O2里燃烧时,产生得氧炔焰得温度很高(3000℃以上),可用来切割与焊接金属。

2)可被KMnO4溶液氧化

②加成反应:可使溴水褪色;

从乙炔与HCl可制得聚氯乙烯塑料。

3、乙炔得制法:实验室制法:

药品:电石、水(通常用饱与食盐水)

原理:CaC2+2H2O→C2H2↑+Ca(OH)2

装置:固+液→气收集:排水法

注意事项:①反应太快,故用分液漏斗控制加水得速率。②用饱与食盐水代替水,减缓反应速率。③排水法收集(不能使用排空气法,因其密度与空气接近。)

第五节苯芳香烃

芳香烃: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得烃

1、苯得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______ 或 ______

结构特点: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里不存在一般得C=C,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得键完全相同,这就是一种介于C—C与C=C之间得独特得键。

②苯分子里6个C与6个H都在同一平面,在有机物中,有苯环得烃属于芳香烃,简单称芳烃,最简单得芳烃就就是苯。

2、苯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得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3、苯得化学性质:由于苯分子中得碳碳键介于C—C与C=C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子既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1)取代反应:

(1)苯跟液溴Br2反应(与溴水不反应)

(2)苯得硝化反应:

2)加成反应: 苯与氢气得反应

3)可燃性:点燃→明亮火焰, 有大量黑烟

用途:重要得有机化工原料,苯也常作有机溶剂

4) 溴苯无色,比水重。烧瓶中液体因含溴而显褐色,可用NaOH除杂,用分液漏斗分离。

硝基苯为无色,难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有毒得油状液体,比水重。

三硝基甲苯(TNT):淡黄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平时较稳定,受热、受撞击也不易爆炸。有敏感起爆剂时易爆炸,就是烈性炸药。

4、苯得同系物

1) 苯得同系物通式:CnH2n—6(n≥6)

2) 由于苯环与侧链得相互影响,苯得同系物也有一些不同于苯得特殊性质。

注意: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

苯得同系物,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

练:1、写甲苯与HNO3得反应式_________

2、写C8H10得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石油煤

石油就是当今世界得主要能源,被称为“液体黄金”、“工业血液”。

一、石油得炼制

1、石油得成分(1)按元素:石油所含得基本元素就是碳与氢(2) 按化学成份: 就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与芳香烃组成得混与物。一般石油不含烯烃。大部分就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与固态烃。

2、石油得分馏

(1)实验装置分成三部分:蒸馏、冷凝、收集。

(2)温度计位置:水银球与蒸馏烧瓶得支管水平、碎瓷片,防暴沸(同制乙烯)

(3)进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与气流向相反,冷却效果最好)

(4)分馏得原理: 用蒸发冷凝得方法把石油分馏成不同沸点范围得蒸馏产物。每种馏分仍就是混合物

3、裂化:把分子量大得烃断裂成分子量小得烃

4、裂解:在高温下裂化

二、煤得综合利用

1、煤就是无机物与有机物组成得复杂得混合物

2、煤得干馏: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

3、煤得气化与液化:把煤干馏变成气态与液态得燃料,目得为了减少烧煤对环境造成得污染

有机反应方程式

CH4+Cl2 → CH3Cl+HCl CH3Cl+Cl2 → CH2Cl2+HCl

CH2Cl2+Cl2 → CHCl3+HCl CHCl3+Cl2 → CCl4+HCl

CH4+2Cl2 → CH2Cl2+2HCl

CH4+2O2 → CO2+2H2O

CxHy+(x + y/4)O2 → xCO2 + y/2 H2O

C2H5OH --→ CH2=CH2↑+H2O

CH2=CH2+HCl → CH3CH2Cl

CH2=CH2+H2 --→CH3CH3

CH2=CH2+Br2(溴水)→ CH2Br-CH2Br

CH2=CH2+H2O--→ CH3CH2OH

nCH2=CH2 --→-[-CH2-CH2-]n-

CH3-CH=CH2+H2 --→ CH3-CH2- CH3

CH3-CH=CH2+X2 → CH3-CHX-CH2X

CH3-CH=CH2+HX → CH3-CHX-CH3

nCH3-CH=CH2-→-[-CH(CH3)-CH2-]n-

CaC2+2H2O → Ca(OH) 2+C2H2

CH≡CH+ H2--→CH2=CH2

CH2=CH2+H2--→ CH3CH3

CH≡CH+Br2 → CHBr =CHBr

CHBr =CHBr+Br2 → CHBr2-CHBr2

CH≡CH+HCl(g)--→ CH2=CHCl

nCH2=CHCl --→-[-CH2-CHCl-]n-

聚氯乙烯(塑料)

+3H2--→

+ Br2(液) --→ -Br+HBr

+ Cl2(液) --→ -Cl+HCl

2 +15O2--→ 12 CO2+6H2O

+ HO-NO2--→ -NO2+H2O

甲烷乙烯乙炔苯

分子式 CH4 C2H4 C2H2 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CH≡CH

电子式

结构特点空间构型:正四面体结构

空间构型: 平面型

结构含 C =C 键空间构型: 直线型

结构中含 C≡C 键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中含: 苯环

同系物通式 CnH2n+2 CnH2n(n≥2) CnH2n-2(n≥2) CnH2n-6(n≥6)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无色、无臭味,微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得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实验室制法

(写反应式)

化学性质

(写反应式) ①取代

CH4+Cl2 →

CH4+3Cl2 →

②分解

CH4 →①加成

CH2=CH2+Br2 →

CH2=CH2+H2O→

CH2=CH2+HCl →

②加聚CH2=CH2 →①加成

CH≡CH + 2Br2→

CH≡CH + 2H2→

CH≡CH + HCl→①取代

卤代

硝化

②加成

燃烧现象淡蓝色火焰明亮火焰,黑浓烟明亮火焰,有浓烟明亮火焰,有浓烟

通入Br2水

中现象 Br2水不褪色 Br2水褪色 Br2水褪色 Br2不褪色

通入KMnO4

中现象 KMnO4溶液不褪色使KMnO4溶液褪色使KMnO4溶液褪色苯:KMnO4溶液不褪色;

苯得同系物:KMnO4溶液褪色

第六章烃得衍生物归纳

烃得衍生物:烃衍变成得

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得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常见得官能团:碳碳双键(-C=C-)或三键(-C≡C-)、卤素原子(—X)、羟基(—OH)、羧基(—COOH)、硝基(—NO2)、醛基(—CHO)。

第一节溴乙烷卤代烃

一、溴乙烷

1、分子结构(四式)。

2、物理性质: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3、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就是取代反应)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得水溶液反应

CH3CH2Br+ H2O -→CH3CH2OH + HBr

[问题] 1、溴乙烷水解得条件就是什么?

2、取水解液在滴加AgNO3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滴入HNO3酸化?

3、如何确定某卤代烃中得卤原子?

(2)消去反应: 有C=C或C≡C生成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得醇溶液共热

CH3CH2Br+ NaOH-→CH2=CH2+H2O+NaBr

解析:CH3Cl、(CH3)3CCH2Br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二、卤代烃

1、定义:

2、物理性质:

(1)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沸点:相同碳原子数:支链越少,沸点越高

不同碳原子数: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密度:碳原子数越多,密度越小

CH3Cl,CH3CH2Cl就是气态;其余就是液体(密度大于水)或固体

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

4、氟里昂对环境得影响。

第二节乙醇醇类

一、乙醇

1、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结构式: 电子式:

2、物理性质:无色、具有特殊气味得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作燃料,制饮料,化工原料,溶剂,消毒剂(75%)

3、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 + H2↑

乙醇羟基中得氢原子不如水分子得氢原子活泼

(2) 氧化反应

①燃烧:CH3CH2OH+ 3O2-→2CO2 +3H2O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2CH3CH2OH+ 2O2-→CH3CHO +2H2O

(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5) 与HX取代反应

CH3CH2OH+HCl→2CH3CH2Cl + H2O

[练习] 根据下图所示得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得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___键断裂

3)在催化氧化反应时_________________键断裂

4)与浓H2SO4共热至140℃时________键断裂

4、乙醇得工业制法:(1)乙烯水化法 (2)发酵法

二、醇类

1、定义:链烃基与结合羟基得物质

2、分类按羟基数目分(一元醇、多元醇) 饱与一元醇通式:CnH2n+1OH 或R—OH

3、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

1)与金属Na作用→H2

2)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或酮

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C=C

4)分子间脱水→醚

5)与HX作用→R-X

①消去反应得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得邻位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邻碳无氢不消去)。如CH3OH、(CH3)3CCH2OH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催化氧化条件: 与—OH所连得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本碳无氢不氧化)。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4、几种重要醇

甲醇、乙醇为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乙二醇与丙三醇无色、粘稠、有甜味、与水与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甘油)还有护肤作用。

第四节苯酚

醇:链烃基与羟基相连得物质C6H5-CH2-OH

酚:苯环与羟基直接相连得物质C6H5-OH

一、苯酚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分子式: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因被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有特殊气味、有毒、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小,高于65℃时与水混溶。但易溶于乙醇。

苯酚浓溶液浑浊→高65℃变澄清→冷却变浑浊

二、化学性质:苯酚得官能团就是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

1、弱酸性,比H2CO3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又名石炭酸。

C6H5OH +NaOH →C6H5ONa +H2O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强调不能生成Na2CO3)

苯酚浓溶液浑浊→加入NaOH变澄清→通入CO2变浑浊

2、取代反应—常于苯酚得定性检验与定量测定

C6H5OH+3Br2(浓溴水)→C6H2Br3-OH↓+3HBr

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现象:白色沉淀

3、显色反应——苯酚溶液遇FeCl3显紫色

第五节乙醛

一、乙醛 1、分子结构

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醛基—CHO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互溶,ρ<ρ水

3、化学性质

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 加氧或去氢得反应

还原反应: 加氢或去氧得反应

(1) 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

CH3CHO+H2——→CH3CH2OH

(2)氧化反应:

2CH3CHO+O2——→2CH3COOH

①银镜反应—检验醛基

银氨溶液得配制方法:在洁净得试管里加入1mL得_____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______,至最初产生

得沉淀恰好______为止

Ag+ + NH3?H2O = AgOH↓ + NH4+

AgOH + 2NH3?H2O = Ag (NH3)2OH + 2H2O

氢氧化银氨

CH3CHO +2Ag(NH3)2OH ——→

2Ag↓+H2O+CH3COONH4+3NH3

②与新制得Cu(OH)2反应产生红色↓—检验醛基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3H2O

此实验成功得关键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二、醛类

1、定义: R-CHO

2、饱与一元醛通式:R-CHO 或CnH2nO

3、甲醛HCHO(又名蚁醛):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又叫福尔马林,用于制酚醛树脂与杀毒、防

4、醛类得化学性质: 与乙醛相似

练习:写出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得反应式。

第六节乙酸羧酸

一、乙酸

1、结构:就是由甲基与羧基组成。羧基就是由羰基(C=O)与羟基组成

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羧基—COOH

2、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得液体,易凝结成冰一样得晶体又称冰醋酸,易溶于水与乙醇

3、化学性质

(1) 弱酸性:CH3COOH ≈ CH3COO-+H+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酸性:H2O

(2)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与水得反应(取代反应)

CH3COOH + C2H5OH ≈ CH3COOC2H5 + H2O

乙酸乙酯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为何要加入碎瓷片?

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与碳酸钠溶液中?

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

3、为何用饱与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得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碳酸钠能跟蒸发出得乙酸反应,它还能溶解蒸发出得乙醇,

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

注:①浓硫酸得作用:催化剂、吸水剂。②反应过程:酸脱羟基、醇脱氢。

二、酯

1、定义:羧酸与醇反应、脱水后生成得物质叫酯

2、通式:RCOOR’或 CnH2nO2

3、物理性质:低级酯有芳香气味、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4、水解反应:注意断键位置与反应条件。 RCOOR‘+ NaOH→ RCOONa + R‘OH

加碱为什么水解程度大?(中与酸,平衡右移)

注:甲酸某酯有醛得还原性如HCOOC2H5

三、羧酸,了解羧酸得分类、性质与用途。

1、定义:像乙酸一样,分子由烃基与羧基相连构成得有机物,统称为羧酸,

2、按羧基数目分类:一元酸(如乙酸)、二元酸(如乙二酸又叫草酸HOOC-COOH)与多元酸

按烃基类别分类:脂肪酸(如乙酸)、芳香酸(苯甲酸C6H5COOH)

按含C多少分类: 低级脂肪酸(如丙酸)、类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3、饱与一元酸:CnH2n+1COOH

(1)通式:R—COOH或CnH2nO2

(2)羧酸性质:弱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

醇酚醛羧酸酯

分子通式 CnH2n+2O C6H5-OH CnH2nO CnH2nO2 CnH2nO2

结构通式 R-OH R-CHO R-COOH R-COO-R’

官能团 -OH -OH -CHO -COOH -COO-

结构特点 -OH直接跟链烃基相连 -OH直接与苯环相连 >C═O有不饱与性 COOH能部分电离,产生H+ RCO与OR’间键易断

代表物简式 C2H5OH C6H5-OH CH3CHO CH3COOH CH3COOC2H5

代表物物性俗称酒精,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俗名石炭酸,(纯净)无色晶体,特殊气味,氧化显粉红色,20℃水里溶解度不大,T>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乙醇,有毒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乙醇互溶、强刺激性气味液体,T<16、6℃时,凝结为晶体,又名冰醋酸、易溶于水与乙醇、低级酯就是有芳香气味得液体,存在天各种水果与花草中、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р<1

化学性质

(文字表述) ①+Na(醇钠,H2)②可燃③消去(170℃分子内脱水→乙烯);④氧化→醛⑤酯化⑥+HX(卤代) ①弱酸性(石蕊不变色)

②取代 (浓溴水→三溴苯酚,白↓)

③+FeCl3显紫色①还原:加氢加成→醇

②氧化:弱氧化剂→羧酸(银镜;新制Cu(OH)2) ①酸类通性

②酯化反应

①水解→羧酸与醇

检验方法加入Na有H2↑;

酯化有芳香味加入FeCl3显紫色;加入浓溴水白↓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银镜;加Cu(OH)2加热有Cu2O红色↓加入指示剂变色;加Cu(OH)2 得蓝溶液难溶于水比轻;加入强碱,加热香味消失

有机知识归纳: 1

1.需要水浴加热得反应有:制硝基苯,银镜反应

2.需要温度计得反应有:制乙烯,石油分馏 6 7 8 9

3.含-CHO基得有机物:醛,甲酸,甲酸某酯 10 11 12 13

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第一节葡萄糖蔗糖

一、糖类得组成与分类:1、组成:也称碳水化合物 2、通式:Cn(H2O)m符合通式得不一定就是糖类

3、分类:单糖(不能水解得糖)、低聚糖与多糖二、葡萄糖: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2、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

3、化学性质:含-CHO具醛得性质,有还原性,与银氨溶液以及新制得Cu(OH)2反应

三、蔗糖与麦牙糖

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水解反应: 在硫酸催化作用下,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果糖

2、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就是还原性糖、(2)水解反应: 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

四、食品添加剂要按规定使用

第二节淀粉纤维素

一、淀粉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粉末状3、化学性质:(1)淀粉遇碘变蓝色

(2)水解反应:产物就是葡萄糖

4、用途:就是人体得重要能源,制葡萄糖与酒精。

二、纤维素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纤维状、难溶于水与一般有机溶剂3、化学性质:(1)水解为葡萄糖

第三节油脂

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得酯叫做油脂

一、油脂得结构

二、油脂得性质

1、物理性质:ρ<ρ水,粘度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就是较好得溶剂。

2、化学性质(1)油脂得氢化——油脂得硬化

(2)油脂得水解①酸性水解

②碱性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与甘油)

三、肥皂与洗涤剂1、肥皂得制取(什么叫盐析)

2、去污原理亲水基:伸在油污外,憎水基:具有亲油性,插入油污内

3、合成洗涤剂优点:能在硬水(Mg2+,Ca2+较多)中使用,去污能力强,原料便宜、缺点:引起水体污染

第四节蛋白质

一、蛋白质得组成含C,H,O,N,S等元素,能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故氨基酸就是蛋白质得基石。

二、蛋白质得性质: 1、盐析——就是可逆过程,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2、变性——不可逆,蛋白质失去可溶性与生理活性。条件:①加热②紫外线、X射线③加酸、加碱、加重金属盐④一些有机物 3、颜色反应:带有苯环得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4、灼烧:产生烧焦羽毛得气味。酶:就是一类特殊得蛋白质,有高效催化作用

第八章合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很大得化合物。例:聚乙烯, 单体:CH2=CH2 链节:-CH2-CH2- 聚合度:n

线型高分子能溶于适当得溶剂(如聚乙烯),而体型高分子则不易溶解(如电木)。

第二节合成材料

一、塑料1、分类:(1)热塑性塑料(线型塑料)

(2)热固性塑料(体型塑料)

2、常见塑料得性能与用途

二、合成纤维 1、纤维得分类2、合成纤维

三、合成橡胶

1、橡胶分类: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

2、合成橡胶(1)原料:石油、天然气

(2)单体:烯烃与二烯烃

(3)性能: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

四、合理使用合成材料,注意环境保护。

第三节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1、特点: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得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得高分子材料、2、实例:(1)高分子分离膜(2)医用高分子材料

二、复合材料

1、定义:复合材料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得一种新型得材料。其中一种材料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增强剂。

2、性能:一般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综合性能上超过了单一材料。

3、用途:用作宇航,汽车,机械,体育用品,人类健康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整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周期: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一周期除外) 族:每个纵行称为族;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意:一定要记住主族的表示方法。 (二)、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1、2、3个,容易失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是元素原子的得电子的能力(因为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容易得电子)。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 1、Li 与02 反应:4Li + 02 2Li2 O 2、Na 与02 反应:2Na+O2 Na2O2 3、Na 与H20 反应:2Na+2H2O===2NaOH+H2 T 4、K 与H20 反应:2K+2H2O===2KOH+H2 f 5、卤素单质F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6、卤素单质CI2氢气反应:CI2 + H2 === 2HCI 7、卤素单质Br2与氢气反应:Br2 + H2 === 2Br 8、卤素单质I2与氢气反应:I2 + H2 === 2HI 9、氯水与饱和溴化钠反应:CI2+2NaBr===Br2+2NaCI 10、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CI2+2NaI===I2+2NaCI 11、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l===l2+2NaBr 4、Mg 与H20 反应:Mg+2H2O === Mg(OH)2+H2 T Al 与HCI 反应:2AI+6HCI===2AICI3+3H2 T Mg 与HCI 反应:Mg+2 HCI === MgCI2+ H2 T 5、Na与CI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0H)2 ?8H2O 与NH4CI 的反应: Ba(0H)2 ? 8H2O+2NH4CI==BaCI2+2NH3 T +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 T (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 n2++H2 T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2H2O2 催化剂 △2H2O+O2 T 4、Na2SO4 与CaCI2 反应:Na2SO4+CaCI2===CaSO4 J +Na2CO3 5、高炉炼铁: 2C + 02 === 2C0 Fe2O3 + 3C0 ==2Fe + 3CO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II; 点燃CO2(g)+2H2O(I)(2)取代反应(与CI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CO2+2H2O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⑶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ICH3CH2CI (一氯乙烷)CH2=CH2+H2O CH3CH2OH (乙醇) (4)聚合反应: (乙烯制聚乙烯)①(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②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12CO2+6H2O (2)取代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二)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 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 c B t ? ? = () n B V t ?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题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全套同步练习 目录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 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 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 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 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 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 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 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 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 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 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 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 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 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 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 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

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 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 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 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 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 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 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 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 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 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 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 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 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 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 得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得关系 2、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得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得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得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得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得难易或与氢化合得难易及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得水化物得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得还原性或氧化性得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得性质得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与族得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得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得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得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得变化规律与碱金属族与卤族元素得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得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得离子 (3)元素周期律得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得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得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得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得电子式得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得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得电子式得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得概念与化学反应得本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得主要原因:化学键得断裂与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得决定因素:反应物与生成物得总能量得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 反应物得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得总能量 b、放热反应: 反应物得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得总能量 (3)化学反应得一大特征:化学反应得过程中总就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得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得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得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得就是( B ) A、2Q1+Q2>4Q3 B、2Q1+Q2<4Q3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的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表2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 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 专题四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重难点】 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 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 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1、金属的制取 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 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

金属冶炼方法: 2、金属的特性 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 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 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 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Au 约200年前 约2500年前 约6000年前 约6000年前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三、化学发展史与测定技术演变: (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 1.古代的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各种化学工艺知识的积累。如:制陶、制玻璃、冶金、酿酒、染色等。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和炼金术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2.近代化学:1661年,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 (R. Boyle)首次赋予“元素”以科学的定义;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olton)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A.Avogadro)把“分子”引入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了分子假说。促使道尔顿的原子论发展为完整全面的原子-分子论。 3.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现代物理技术在化学中应用,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元素周期律有了新的发展,建立起现代的分子结构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分子轨道 (1)古代化学 冶金、陶瓷、酿造、 火药、造纸、医药 近代化学 原子-分子论 现代化学 现代分子结构理论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 T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