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物探-地震槽波勘探

矿井物探-地震槽波勘探
矿井物探-地震槽波勘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

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简答题)

1.简述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从不同的角度)? 2.利用追逐相遇观测系统进行初至折射波法勘探有那些优点? 3.折射波法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接收条件是什么? 4.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折射波法勘探表层速度怎么求取? 6.简述各种震源的频谱特性? 7.用综合平面图,画出折射波法的追逐相遇观测系统。应用该观测 系统有那些优点? 8.什么是偏移距、道间距、炮检距? 9.为什么信号增强型地震仪能提高信噪比? 10.简述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11.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各主要部件的功能? 12.什么是观测系统?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常见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 法观测系统有哪些?怎样来表示它们? 13.浅层地震勘探中有几种震源类型?各种震源的特点、作用和应用 条件是什么? 14.何谓检波器的频率特性和方向特性?为什么强调检波器与大地的 耦合?怎样埋置检波器? 15.简述动圈式检波器的机电转换原理? 16.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有什么特殊要求? 17.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的工作原理和叠加原理? 18.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剖面视为地质剖面?有那些影响?

19.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的良好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20.简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21.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什么影响?怎样来消除这些影响? 22.何谓组合检波?何谓组合的速度滤波特性和频率特性? 23.什么叫做透射系数?它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参数? 24.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什么是条双曲线而折射波却是直线? 25.反射波法现场工作中有那些观测系统?使用条件如何? 26.什么叫最佳窗囗法?如何应用? 27.写出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 28.写出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的表达式? 2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有什么关系? 30.何谓法向深度、视深度、真深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 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 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 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 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爆破

地震勘探爆破 一般术语 01 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地震波在两点间传播的射线路径是其传播时间对其所有邻近路径的一阶变分为零的那条路径。即传播时间是最小时(在某些情况下是稳定值或最大值)的射线路径。 02 费马射线路径Fermat path 见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03 震电效应seismic-electric effect 因地震波从地中两个电极间通过引起的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压的效应。 04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 利用地震技术包括反射法和折射法绘制地下地质构造图和地层特性图,目的是确定油气藏或矿床。 05 地震勘测seismic survey 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研究地层构造和找油、气的方法。 06 地震地质条件seismic geologic condition 影响地震勘探工作的表层和深层的地质条件。表层条件一般是指有无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深层一般是指介质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反射或折射界面、界面的连续性及其几何形态。 07 地震脉冲seismic pulse 也称子波。由脉冲地震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如炸药、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有时包括相关的可控震源信号。 08 地震记录seismic record 由一个炮点放炮记录的若的若干地震道组成的一组记录。 09 地震(记录)仪seismic recording instrument;seismograph 在野外记录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的仪器。

10 地震噪声seismic noise 在地震反射法中,一般认为除一次反射的地震能量外的其它能量都是地震噪声,包括微震、激发引起的干扰、多次波、磁带调制噪声和谐波畸变等。 11 震源source 地震勘探中释放能量激发地震波的材料或装置,如空气枪、炸药等。 12 源致噪声source generated noise 地震勘探中震源产生的噪声,如地滚波、空气波等。 13 震源间距source interval 又称炮点间距,地震勘探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 14 震源线source line 又称炮点线,在其上布置炮点或震源点的线。震源点或炮点的间隔一般是规则的。 15 震源线间距source line interval,SLI 又称炮点线(间)距,垂直于震源线测量的震源线之间的距离。 16 震源点source point,SP 地震震源所处的位置,也称炮点。 17 地震反射法 reflection survey;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震源产生的地震波(脉冲波)在地层中传播,并冲击具有不同物性的地层,一方面形成反射波传回地面,被地面检测仪器接收,然后根据测到的脉冲强度,旅行时间绘制地下地层的构造,推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这种方法称为地震反射法。 18 地震波的产生crea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产生,一种是自然地震波,一种是人工地震波,它包括以炸药、机械撞击或连续振动为震源的地震波。 19 人工地震artificial earthquake 人工地震则属人为有意制造的地震,震源分为炸药震源和机械震源。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

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20、按照DZ/T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中规定,常用物探工作测网比例尺1:2000时,点距为 10 米。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工作目的与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 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与经济地理情况 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反射波数据处理 5、1、1 原始记录 5、1、2 道均衡 5、1、3 一维滤波 5、1、4 二维滤波 5、1、5 抽道集

5、1、6 速度分析 5、1、7 动校正 5、1、8 水平叠加 5、1、9 混波 5、1、10 时深转换 5、1、11 数据输出 5、2 折射波数据处理 第六章解释推断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报告附图 第一章序言 地震勘探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而浅震就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与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就是人工锤击的方法。数据处理使用VISTA。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

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 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1、学习使用与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与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学习并掌握地震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与反演、图示方法。 5、根据工区实际地质条件与实测的物探资料,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 2、2 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共两周时间,第一周就是野外数据采集,第一天观察并掌握地震仪器的使用,接着天在银杏反射波工区,后天再南苑折射波工区施工。第二周进行数据处理并解释。野外数据采集反射波完成4条测线、 第三章工区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情况 3、1 银杏工区 反射波勘探工区就是在银杏篮球场道路之间的一个草坪区域,上覆疏松粘土层,下伏泥岩。由于地震波在疏松地层传播时能量损失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工程物探试题库

工程物探试题(一) 一、解释概念(共16分) 1.观测系统 2.惠更斯原理 3.频谱 4.波动曲线 5.静校正 6.地球物理勘探 7.折射定理 8.视速度 二、填空题(共13分) 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 、和。 三、简答题:(共20分) 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4分) 1.(4分) 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4分) 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分) 4.t0法的原理。(8分) 四、证明题:(共12分) 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五、(共24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 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 h1=50m v1=800m/s R v2=1000m/s 图1 地面 (a)(b) 图2 六、(共15分)已知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ΔX=4米, 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 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 3.写出共CDP点道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物探试题及答案

物探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填空题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勘探,勘探,勘探和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地震法、地震法和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时,会产生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检波器把地表的转换成,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地震记录。 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等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做出地震,并提出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所发生的或的变化,就叫做形变。 答:外力;体积;开关;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其受外力时的开关,这样的特性称为。这种物体称为。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具在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形变。也产生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形变或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质,作用其中上的外力作用力延续时间的,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而且作用时间又,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13.当外力作用,且作用时间时,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 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 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 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 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22.倾角时差:在反射波法中,震源两边等距离的两个观测点的时间差△t d。 23.地震标志层:地震勘探工作区内易于追踪的地层或构造。 2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 25.水平叠加:将一个共中心点道集的各道做动校正后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下方,称为水平 叠加 26.观测系统: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27.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28.视速度定理:V*=V/cose表示了视速度V*和真速度V之间的变化关系,称之为视速度定理 29.频谱分析:通过计算机分解出地震波a(t)的所有简谐振动频率,振幅和初相的过程,即对地震 波形函数记性傅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 30.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 31.振幅谱:振幅A 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2.相位谱:初相位φ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3.滤波: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置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 34.动校正:将双曲线形状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变成水平直线形状的时距曲线。动校正的实质,是 把每一观测点上记录的反射波的到时,都校正为改点的回声时间。 35.静校正:对地形起伏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进行校正,即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所进行 的地表因素的校正。包括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36.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 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37.偏移距:炮点O到最近检波点R的距离。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做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