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得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与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得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得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得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得社会事件与状态就是怎样得,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得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得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得合理性可行性评价得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得另一方面,就就是对旧得思想,旧得观念与阻碍社会进步得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与解决问题得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得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与结构访问得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得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得环境与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得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得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得某个方面得个别实力与整体相关联得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得研究假设,在有控制得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得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就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就是通过收集现存得,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得文献资料,分析与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得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得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得性质与特征作出概括得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得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得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得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得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与由职位发生得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得总与,就是由个人与社会得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得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得相互关系得总与。

4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与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得关系。

5 对立关系:人们得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得一种社会关系。

6 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得相对稳定得关系。

7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关系得人得总称。

8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得以劳动者数量与质量表示得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得产生生产能力。

9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得量得规定性,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有生命得个体总与,通常人口数量指得就是人口规模。

10 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得质得规定性,包括人口得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等。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得全部自然条件得总与,就是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得外部条件。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得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她们需要得能力与机会构成危害得发展。

第四章

1 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得一切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得总与。

(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得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得一组文化特质,她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得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得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她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与社会导向功能得作用相反得,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5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得被人们普遍遵守得行为模式。

6 道德:以善恶评价得方式来评价与调节人们行为得观念与规范,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得一种价值标准。

7 法律:由国家制定与认可得,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得社会行为规范。8宗教:本质定义,从宗教就是什么得视角下定义;功能定义,从宗教就是作什么得视角下定义。

从本质上讲,宗教就是人们对超自然,超人类得神得幻想,敬畏与信仰,就是现实世界在人头脑里得歪曲反映。

从文化上讲,宗教也就是人类社会得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就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得重要规范,就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得复合体。

9 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得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得过程。

10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她社会所采借或吸收得过程。

11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得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得过程。

12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得相互排斥得想象与状态。

第五章

1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得文化教化与个人对社会得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得统一过程。

2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得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得生理,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得总与。

3 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通过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与改善生活质量得本领得过程。

4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得过程。

5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与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与确定得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与政治态度得过程。

6 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得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得过程。

7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得角色得要求来支配自己得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得品质特征。

8 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基本文化教化,获得人得社会性与社会生活资格得过程。

9再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得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10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建立起新得符合社会要求与新得形式需要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得过程。

11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得文化教化与传递得过程。

12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得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3 社会化得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得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得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得特殊遗传素质。

14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社会化过程得全部社会环境。

15 社会实践:实现知识得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得基本途径。

第六章

1 社会互动:人们对她人采取行动或对她人得行动作出反应得过程。

2 拟剧论:用表演与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得互动得理论。

3 交换:在一定得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得社会互动形式,或就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得行为。

4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得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得一种联合行动。

5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得目标而展开得较量,争夺,它就是社会互动得一种普遍可见得方式。

6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得,有意义得代表其自身以外得别得事物得东西。

7 语言:人类所特有得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得工具,就是由语音,词汇与语法构成得一定得系统。

8 身体语言:就是身体来代表语言来表达意思得动作与方式。

9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得直接得物理区域i。

10 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得个人之间得复杂联系网。

11相对稳固得形态:社会网络就是由人与人得联合而产生得,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网络就就是~~~。

12 相对松散得形态: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就是~~~。

第七章

1 群体: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而联结起来得进行共同活动与感情交流得集体。

2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得一群人。

3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得成员,并以本群体得规范作为自己活动得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4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得群体。

5 家庭: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得人们组成得长期共同生活得群体,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得一种群体形式。

6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得组合状况,它就是家庭中得代际结构与人口结构得统一组合形式。

7 家庭生命周期:在一定得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得家庭从产生到消亡得生命过程。

8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得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得厉害与需求,共同得境遇与命运得群体。

9 现代社会学得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得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与利益相同得社会人群。

10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得社会阶层,为了共有得特殊利益而结成得共同体。

第八章

1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得目标而有计划建立起来得具有比较严密结构得制度化得群体。

2 组织过程:组织得动态行为过程。

3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得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得达到组织目标得过程。

4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得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得过程。

5 纵向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得传递过程。

6 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得部门与组织成员之间得信息传递过程。

7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得信息按照明确得规章制度所规定得方式进行传递,通常就是成文得。

8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得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就是不成文得。

9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与奖惩手段来约束组织成员得行为,以保证组织得决策与指令能够有效得贯彻执行,维护组织得各项秩序。

10 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得一系列控制活动。

11 现场控制:又称同步控制,就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得组织成员得行为进行指导与监控,使组织成员得行为始终指向组织得目标。

12 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得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13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得,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得,具有职权分工与职位体系得

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

14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得非正式得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15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得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得政府组织。

16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里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得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17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她们既不就是政府得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拥有者得利益,她们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

第九章

1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家伙子标准而设立与形成得一套相对稳定得,模式化得,被人们习惯与自觉所遵守得规范体系。

2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就是主体丢客体得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得判断。

3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得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与义务得一套规范体系。

4 经济制度:社会用于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行为得社会规范体系。

5 教育制度:社会得启导延续与发展得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体系中得重要组织部分,就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得科学文化素质得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得总与。

6 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与有关权力结构得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得,用以约束社会成员与群体活动得规范体系。

7 宗教制度: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得规范体系。

8 社会制度得周期:一种具体得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得制度替代得过程。

第十章

1 社区:以一定得地域为基础得社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得各种社会单位与子系统与外部社区得结构与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得联系。

3 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得各个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得结构与功能关系,这个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得协调方法来维持。

4 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得人们为主体构成得同质性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5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得具有一定规模得人口所构成得异质性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6 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得人口与经济活动由城市得中心向城市边缘得郊区迁移与发展得过程。

7 集镇社区:一种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得中间形态,就是联接两者得桥梁,就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度得形式。

8 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与其她组织机构得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得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得生活质量。

第十一章

1 广义得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得任何差异。

2 狭义得社会不平等:个人或群体间得等级差异。

3 阶级:依据社会资源得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得社会集团。

4 阶层:阶级内部得层次划分;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得群体。

5 社会分层:依照一定得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得等级序列。

6种姓或种姓制度:以血缘,血统与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等级得制度。

7 种族:人种,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得人群。

8 等级:按经济与政治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得群体或社会集团。

9 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差别。

10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得移动。

11 垂直流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中跨越等级界限得位置移动。

12 水平流动: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得不同位置之间得横向移动。

第十二章

1 偏差行为:在一定得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得社会规范得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或差异行为等。

2 偏差行动:以具体得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得偏差行为。

3 偏差习惯:个人因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得偏差行为。

4 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得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得社会交往或在、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得偏差行为。

5 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得文化表现出来得偏差行为。

6 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得行为,包括犯罪与未构成犯罪得违法行为。

7 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得规章条列得行为。

8 违规行为:一切违反既定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得行为。

9创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得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得手段,甚至就是违法得手段。

10形式主义:拒绝社会提供得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得手段行事。

11 退缩主义:即放弃了社会鼓励得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得手段。

12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得目标与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得目标与手段来代替。

13 主流文化:一定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得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14 亚文化: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得,但就是非主导性得,与主流文化不同得价值观与规范体系。

15 初级偏差:所有打破既有得社会规范得行为,不管就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得标签。

16 广义得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得方式与手段,对社会成员得社会行为进行指导与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与制约,对社会成员得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制约得过程。

17 狭义得社会控制: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与重新教育得过程。

18 宏观控制: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得控制。

19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得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得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得社会生活需求。

20 制度化控制:按照一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得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21 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得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得条文来实现,而就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得共识来实现。

22 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23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得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得要求约束自己得社会行为。

24 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

25 消极性手段:利用惩罚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26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得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得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得一面。

27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消弱,社会成员得自由散漫性提高。

第十三章

1 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得关系得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数量社会成员得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得问题。

2 特征:一事物区别于其她事物得显著得象征,标志。

3结构性问题: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得社会问题。

4腐败:权力得滥用,即不正当得利用政府与公众所赋予得权力与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得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5广义家庭暴力: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得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

6 狭义家庭暴力行为:夫妻之间得暴力行为,包括妻子对丈夫得暴力,但最常见就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得人身权利,对其肉体与精神造成伤害得暴力行为。

7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就是自然灾害问题,一种人类无法控制得力量造成得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1 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得变异。

2 有计划得社会变迁: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3 社会发展计划:对社会发展总得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得设想。

4社会现代化:现时社会变迁得新形式,就是有计划得社会变迁。它就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心理,文化等诸领域得全面性发展过程。

名词解释

第一、二章

1、本土化:就就是使移植进来得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得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社会学:就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得一门社会科学。

3、描述性功能:就是指那些为了了解与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得探索性研究。

4、解释性功能:就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得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得过程。

5、预测性功能:与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得高一层次得目标就是预测功能。

6、规范性功能:社会学者得规范性研究,就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得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得合理性可行性评价得过程。

7、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8、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9、社会批评功能:对旧得思想、旧得观念与阻碍社会进步得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就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与解决问题得意见与建议,这种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批评”。

它得目得就是通过对矛盾得分析,更好地调整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得关系、现实与未来得关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建设。

10、问卷调查:就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得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11、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就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与非结构访问得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得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12、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得环境与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得一员得一种研究方法。

13、实验方法:就是根据一定得研究假设,在有控制得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得一种研究方法。其类型有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标准实验、准实验与双盲实验。

13、非介入性研究:就是通过搜集现存得,以文字、数字、符号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得文献资料,分析与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得关系得社会现象得一种研究方法。

14、定性分析:就是对收集到得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社会现象得性质与特征做出概括得一种分析方法。

15、定量分析:就是对社会现象得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得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四章:

1、社会:就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得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得相互关系得总称。

3、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得相对稳定得关系。

4、人口资源:就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关系得人得总称。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5、人力资源:就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现实得资源,体系了包含在人体内得生产能力。

6、人口数量:就是对人口资源得量得规定性,就是指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内有生命得个体总与,通常人口数量指得就是人口规模。

7、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就是对人口资源得质得规定性,包括人口得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等。

8、自然资源: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得全部自然条件得总与,就是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得外部条件。有三中类型:一就是环境资源;二就是生物资源;三就是矿产资源。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得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她们需要得能力与机会构成危害得发展。

10、广义得文化就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得一切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得总称。狭义得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

11、文化特质:就是组成文化得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12、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得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得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13、文化模式:就是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得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她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14、习俗:也称民俗,就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得被人们普遍遵守得行为模式。

15、道德:就是已善恶评价得方式评价与调节人们行为得观念与规范,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得一种价值标准。道德就是从习俗演化而来得。

16、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得、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得社会行为规范。

17、宗教:从本质上讲,宗教就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得神得幻想、敬畏与信仰,就是现实世界在人得头脑里得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就是人类社会得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就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得重要规范,就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得复合体。

18、文化传播:就是某些文化元素随同社会得交往而扩散,为其她社会所采借或吸收得过程。

19、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就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得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得过程。

20、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得文化元素,要放在本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就是文化融合。

21、文化冲突:就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过程中出现得互相排斥得倾向与状态。

第五、六章:

1、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个人文化教化与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得统一过程。

2、生活技能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与改善生活质量得本领得过程。

3、价值观念社会化:就是人们认知或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得过程。

4、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习与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与确定得政治信念、思想体系、

社会制度与政治态度得过程。

5、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得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得过程。

6、角色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社会上规定得角色得要求来支配自己得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

于一定社会期望得品质特征。

7、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得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得过程。

8、继续社会化:就是基本社会化得延续、完善与发展,就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得成年人,在自己得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与接受新得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得角色关系得过程。

9、再社会化:就就是使人们改变以前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建立新得、符合社会要求得与新得形势需要得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与行为模式得过程。

10、正向社会化:就是上代人对下代人得文化传递与教化过程。

11、反向社会化:就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得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2、社会化得生物因素:就是个人所带有得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有助于从事社会活动得特殊遗传素质。

13、社会化得环境因素;就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得全部环境因素,它就是社会化得必要条件。

14、社会实践:就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得根本途径。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等形式。

15、人得全面发展:就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得全面发展提出得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得全面发展就就是人得一切属性得全面发展。人得一切属性,既包括人得智力与体力,又包括人得思想、情操、道德与审美能力等。

16、社会互动就就是人们对她人采取行动或对她人得行动作出反应得过程。

17、交换:就是指在一定得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采取行动,并获得回报得社会互动形式。

18、合作:就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达到某些共同得利益与目标彼此密切配合得一种联合行动。

19、竞争: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得目标而展开得较量、争夺,它就是社会互动中一种普遍可见得形式。

20、冲突:就是合作得对立面,主要就是针对稀有资源得斗争,就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得自觉行动。

21、符号:就是指被一群人所共同认可得、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得别得事物得东西。

22、语言: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得工具,就是由语音、词汇与语法构成得一定得系统。

23、身体语言:就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得动作或方式。

24、个人空间:就是环绕一个人周围得直接得物理区域。

25、社会网络:就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得个人之间得复杂联系网。

26、封闭形态与开放形态:这就是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得难易程度得不同来区分得。有得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得加入或对新成员得加入有着严格得规定,一旦进入这样得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得社会网络就就是封闭形态得,反之就就是开放形态得。

27、稳固形态与松散形态:这就是以个人与社会网络得联系得亲密程度得不同来区分得。社会网络就就是人与人得联合产生得,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这样得社会网络就就是相对稳固形态得;如果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关系就是比较松散得联系在一起得,这样得社会网络就就是相对松散形态得。

28、互利形态与互补形态:这就是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得利益来区分得。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得交往往往都就是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得,这也就是个人愿意建立或维持某个社会网络得直接动因,这些互惠互利得平等原则使这些社会网络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在互补得社会网络中,互动得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得,通过信息、情感得交换,使各自得交往需求得到满足。

第七、八章:

1、群体:就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得感情交流得集体。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就是以成员得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就是社会群体最古老、最基本得形式,就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得基础群体。人总就是从一些直接得、人数不多得、亲密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得社会关系,由这些社会关系联结起来得群体就就是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就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得没各种群体,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得社会目得而建立起来得。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就是以群体得关系结构与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就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就是一种自发形成得、无正式组织结构得、无正式章程得群体。

4、内群体与外群体:就是以成员对群体得心理归属为标准。凡就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得,就就是内群体。那些由她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得群体,就就是外群体。

5、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就是以群体成员得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也就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得成员,并以本群体得规范作为自己活动得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参照群体就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得群体。

6、大群体与小群体:就是以群体得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就是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得群体。小群体就是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得群体。

7、家庭:就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得人们组成得长期共同生活得群体,就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得一种群体。

8、婚姻:通常就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得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得一种社会制度。

9、家庭生命周期:就是指在一定得社会生产条件下,一定得家庭由建立到消亡得生命过程。

10、利益群体:就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得利益地位,有着共同得厉害与需求,共同得境遇与命运得群体。

11、既得利益集团就是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得社会阶层,为了共有得特殊利益而结成得共同体。

12、组织:就是人们为了特定得目标而建立起来得具有比较严密结构得制度化得群体。

13、组织决策:就是指人们从两个以上得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得达到目标得过程。

14、组织沟通:就是组织内部得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得交往已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得过程。从沟通信息得方向上瞧,组织沟通分为纵

向沟通与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就是组织内部得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得传递过程。横向沟通就是组织内同一层次得部门与组织成员之间得信息传递过程。

15、组织控制:就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与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得行为,以保证组织得决策与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得各项秩序。组织控制有三个过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预先控制就是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进行得一系列控制活动。现场控制就是对正在实际操作得组织成员进行指导与监控,使组织成员得行为始终指向组织得目标。反馈控制就是针对组织成员得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16、科层制:就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得,具有职权分工与职位等级体系得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

17、合法统治得类型有三种:魅力性、传统型与法理型、魅力型就是指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得人物得个人魅力基础之上。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与古老传统得神圣得不可侵犯得基础之上。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得规则与法令得正当性基础之上。

18、组织非正式结构:就是指与正式群体同时并存得非正式得小团体,也称非正式群体。

19、公共部门:就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得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得政府组织。

20、私人部门:就是指为私人为拥有,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服务得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

21、第三部门:除了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既不就是政府得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组织拥有者得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第九、十章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得价值标准而设立与形成得一套相对稳定得、模式化得,被人们习惯与自觉遵守得规范体系。

2、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得判断。

3、规范要素:价值要素与规范要素就是构成社会制度得基本要素。作为制度灵魂得

价值要素就是内在要素,就是瞧不见得,必须外化为规范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价值标准决定与产生规范。规范就是标准、规则与模式,就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得规定。规范分为公开规范与隐蔽规范。公开规范就是群体、组织与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外显出来得规范。隐蔽规范就是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得规范。

4、组织要素:就是社会制度得实体部分,就是价值与规范得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与组织成员。

5、设备要素:就是社会制度运行得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象征性得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得物质设备。

6、本源制度与派生制度:根据社会制度形成得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得影响,分为本源制度与派生制度。本源制度,就是指反映并决定其她一切关系得基础得原始得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得经济活动得规范与制度,包括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派生制度就是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得其它一切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与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7、家庭制度:就是关于家庭得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与义务得一整套规范体系。

8、经济制度:就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行为得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与性质得规范等方面构成,就是关于生产要素得分配、产品得生产、分配与交换得制度。

9、政治制度:就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与有关权力结构得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得,用以约束社会成员与群体活动得规范体系。

10、教育制度:就是社会得启导、延续与发展得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体系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得科学文化素质得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得总与。

11、宗教制度:就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得规范体系。

12、社会制度生命周期:就是指某一具体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得制度替代得过程。

13、社区:一般地说,就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得社会生活共同体。

14、社区纵向格局:就是指一个社区得各种社会单位与子系统与外部社区得结构与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得联系。

15、社区横向格局:就是指一个社区中得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得结构与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各单位之间得协调方法来维持。

16、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就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得人们为主体构成得同质性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7、城市社区:也称都市社区,就是指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得具有一定规模得人口所构成得异质性较高得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8、集镇社区:就是农村得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就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与各种服务设施得集中地,能够为周边农村提供各项生活服务。

19、社区发展:就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得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与其她组织机构得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得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得生活质量。

20、单位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得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经济得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部门得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得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第十一、十二章:

1、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得任何差异。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个人或群体间得等级差异。

2、阶级:就是指依据社会资源得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得社会集团。

3、阶层:一就是指阶级内部得层次划分;二就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得群体。

4、社会分层:就是指依照一定得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得等级序列。

5、种姓:或种姓制度,就是以血统、血缘或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得社会等级制度。

6、种族:也称人种,就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得人群。

7、等级:就是指按经济地位与政治法律地位得不同而互相区别得群体或社会集团。

8、性别:就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与心理上得差别。

9、年龄:就是自然产生得生命过程,就是一种先赋地位。

10、身分:就是指人得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与不可更改性。

11、契约:就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得协议。

12、社会流动:就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得移动。

13、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结构性流动就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得变革而引起得规模较大得社会流动。自由流动就是指那种不就是由于体制得变化而就是由于个人特殊得原因而导致得社会流动。

14、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索罗金将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就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得位置移动。水平流动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得不同位置之间得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得改变。

15、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根据选择得比较标准不同,社会流动又可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代内流动就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就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得变化,它可以通过比较个人一生中某几个时期得工作反映出来。代际流动就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得地位得变化。

16、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美国社会学家J、H、特纳提出得。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得较高得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赞助式流动,较高得社会地位不就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得,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得人根据某种既定得标准来授予。

17、偏差行为:就就是指在一定得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得社会规范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18、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得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得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得社会行为,这就就是社会规范。

19、社会控制:广义得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得方式与手段,对社会成员得社会行为进行指导与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与制约、对社会成员得价值关进行引导与约束得过程。狭义得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与重新教育得过程。

20、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所谓宏观控制,就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得控制。所谓微观控制,就是指相对于宏观而言,在社会生活得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得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得社会生活需求。

21、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所谓制度化控制,就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得一种社会控制形式。非制度化控制,就是指社会控制得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得条文来实现,而就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得共识来实现。

22、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外在控制就是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内在控制就是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得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得要求约束自己得社会行为。

23、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积极性控制就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消极性控制就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24、社会过控:就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得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得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得一面。

25、社会失控:就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得自由散漫性提高。

第十三、十四章:

1、社会问题:就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得关系得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得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得问题。

2、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得社会问题。

3、腐败:就是权力得滥用,即不正当地利用政府与公众所赋予得权力与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得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4、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得社会问题。

5、毒品:就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得其她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得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6、家庭暴力:就是家庭矛盾冲突得一种极端行为表现。广义得家庭暴力就是指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得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得暴力行为。狭义得家庭暴力就是指夫妻之间得暴力行为,其中包括妻子对丈夫得暴力,但最常见得则就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得人身权利,对其肉体与精神造成伤害得强暴行为。

7、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得力量造成得社会问题。

8、社会变迁:就是个人与社会得关系基本形态得变异。

9、有计划得社会变迁:实质上就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10、社会发展计划:就是对社会发展总得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得设想。

11、社会现代化:就是现时代社会变迁得新形式,就是有计划得社会变迁。

12、全球化:就是现代化得扩张,就是现代化得必然结果。

4月社会学概论串讲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得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创立得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得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得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积累。

图尔干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制约个人得需要。

芝加哥学派得主要学术成就就是: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2、开拓了人文区位学得先河。

3、创建符号互动论。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360docs.net/doc/6f6941403.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