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教学设计20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教学设计20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教学设计20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纬线和经线”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的内容。课标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一地点的位置。”该内容既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说是初学地理者的“拦路虎”,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年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是零星的、松散的,再加上空间想象力较差,立体感不强,而学习该课内容又需要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今后地理教学增添不少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1、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其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

造的能力。

2、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式、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为主

3、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格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高中低纬

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通过动手绘制经线和纬线,培养学生

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

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根据经度确定某一地在东西半球的位置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演示] 请一个同学到讲台,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和赤道。

[承转]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球仪,会发现上面还有很多线,其中就有经线和纬线。

(二)教学新课

1、经线和纬线

(1)教师借助地球仪讲授纬线和经线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用手划出来

(2)每3一4人一组,在乒乓球上分别用红黑水彩笔划出经线和纬线来:以乒乓球上连

接两个半球的圆圈为赤道,然后确定北极和南极的位置,画出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线;连接南北极点并与纬线垂直的线就是经线。(各画四、五条线即可)

(3) 出示经线和纬线填充表格,请各组合作观察自己画出的经纬线,总结比较经纬线的

特征。

纬线 经线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4) 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和经线?(无数条。为了区分它们,给它们标注了度

数,也就是纬度和经度。)

2、 纬度和经度

(1) 出示纬度和经度填充表格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度线的确定

度数的分布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半球的划分

(2)在黑板上绘制纬线和经线示意图并填注度数。

(3)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纬度的范围从0——90°,0°纬线如何确定?90°纬线又在哪?

其它度数又如何分布?相同的度数怎么区分?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低、中、高纬度怎么

1600 E 180 1600W 1400W 1200W 1000W 800W 600W 400W 200W 00 200E 400E 600E 800E 1000E 1200E 1400E 1600E 900N 900N 900S 900S N S

划分?哪一条纬线可以把地球划分为两个半球?(有关经度划分的问题类似)

(4)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

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和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3、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图讲述经纬网的概念

(2)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然后给

排、行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和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应的纬度和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3)开展“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活动:请某几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并

说出自己所处半球,所处的纬度是低或中或高纬度。

(4)教师创设问题情景: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近海(3.9°N,95.9°E)

发生8.7级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夺走了30万人的性命,

震惊了世界。请在地球仪上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

150°W 100°W 50°W 0°50°E 100°E 150°E 苏顺良林中炀林学斌75°N

黄小婷高淼傅楠心王梅芳邵吉荣王明茹50°N

吴超杰杨曼铃李奕康王越冰庄杰云黄欣颖李坚泽25°N

王煜鑫林扬陈泽洋苏炯宇卢菲窈李伟德张翠萍0°

金鑫许丽李尔东张诗颖叶剑清李蓓妮李圭润25°S

张燕苓李松涛陈玲玲汪琳翔张倩周帅许辰怡50°S

赖光耀王尧蔚吕勇曾雪玲吴强生苏小钰施聪颖75°S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较大的亮点是通过让学生动手绘制经纬线,把抽象的经纬线特征具体化,让学生易学易懂;还有多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表格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

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授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切苹果,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正确读出某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经度和纬度、经纬网定位,知道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比较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南北东西半球、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准备:自带一个苹果 教学用具:苹果,水果刀,多媒体设备,课件,地球仪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横切和竖切苹果、学生观察地球仪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相等、经纬线之间的关系等性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怎样找座位等生活实例,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经纬网来定位。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2014年马航MH370失联,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很多国家在搜寻,请同学们关注一段搜寻马航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在搜寻中主持人曾提到经纬度来定位置,什么是经纬度,如何来判断地理位置,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经纬线,及如何来确定某一事件的地理位置 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球体 教师提问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及最大周长是多少?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创造 了条件。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 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学习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①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与纬线进行对比分析。②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③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①了解学习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②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方案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经纬线的判读”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经线和纬线”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纬线的判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 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经纬度判读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三)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运用地球仪和经纬网,能说出经度与纬度的划分。”通过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对某一地点在地球仪进行准确定位,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还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一知识点需要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反馈。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读图法。此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二)演示法。运用此法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三)归纳法。通过此法,有具体到一般,从而掌握经纬度的判读方法。 (四)讲解法。运用讲解法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排难解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成因等。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地理学科,要让学生会学,必须教会学生读图、析图、填图、以及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本知识点的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识记:经线、纬线,经度、经度。 2、理解:经纬线分布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3、应用:运用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运用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某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地球仪和读图,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在教室里的准确位置吗?” 2、提出问题:“航海中船只是怎样描述所处的具体位置的?” 3、引入新课 这样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经纬度判读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中考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11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第二讲经纬线与经纬度教案

第2讲 经纬线与经纬度 开场白: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这里是“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地理专题节目,本讲的主题是“经纬线与经纬度”,核心问题是“运用经纬网解题的思维过程是什么?” [教师导言] “经纬线与经纬度”的有关知识是学习地球运动、进行区域定位的必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几乎“光顾”了每一份试卷。根据历年高考复习经验,这部分知识也会成为许多同学的拦路虎,并影响到地球自转和公转意义的学习,所以我们应将其作为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考试要点] 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纬线。赤道。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要点剖析] 在本讲的考试要点中,大家一定已经掌握了“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以及纬线与赤道”的基本概念,这里主要讲解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分析的是难点知识:经度与纬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进行经度差的计算?其次探讨经纬网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以便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一、经纬度的划分与差值计算――核心知识 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曾经是学习中的难点,但对于高三学生已不是障碍,只是需要深刻理解经度与纬度的概念,这是应用经纬网解题的核心知识。 读图1,经度实际上是指各经线和地轴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或0°经线)和地轴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AOB ),是一个二面角,因此经度 最大值为180°,为与本初子午线正相对的经线的度数。 从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 度数;相反,从0°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度数依次 增大为西经度数。这说明度数值相同的东经线与西经线 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对称。关于两地经度差值的计 算是一个易错点,两条经线的经度差实际上也是这两个 经线平面的夹角,如图2中L 1与L 2的经度差为∠BOF 的度数,这个数值≤180°。 读图1,纬度是指当地纬线上的点至地心的连线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DOB ),这是一个线面角,夹角的最 大值为90°。所以赤道为0°,极点为90°。 二、经纬网的综合运用――应用能力 由经线、纬线组成的经纬网图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主要涉及区域的判断、与经纬度有关的地理计算,对综合应用的能力要求往往很高,是高考复习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下面我们用高考题例证几种常见的应用类型,并分别进行阐释。 1.利用经纬网判断地理区域 区域是系统地理研究的载体,所以地理空间定位往往成为解题的第一步骤,而根据经度和纬度判断所属区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图 1

地球与地球仪经典试题

地球与地球仪经典试题 (经典题)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 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 解析: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 点位于135°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答案: D 2.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A.L1=2L2B.L1=1.5L2 C.L1=L2D.L1=0.87L2 解析: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 km=90×111 km。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 答案: B (2017·河南六校联考)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方B.西方 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 4.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A.20 000 千米B.15 000 千米 C.10 000 千米D.5 000 千米 解析:第3题,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因为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然是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第4题,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千米×cos θ(θ为纬度),然后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

(2017·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图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题。 5.该石油管道的长度最接近() A.800 千米B.1 200 千米 C.1 600 千米D.2 200 千米 解析:G1与G2相隔约10个纬度,两点大致位于同一经线上,计算可得管道长度最接近1 200 千米。 答案: B (2017·泰安模拟)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7.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解析:第6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同,面积相等;②区域纬度低于③区域,因此面积较③区域大。第7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与知识点解析汇报

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W°20)13 1514E160和°()经线()纬线二、知识点解析 文档

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形状无关。(2)地球的大小A 答案:下面是一组数据。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 文档

文档

想轴。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总是成66.5°角。②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3【例基础知识点三、纬线和纬度】下列关于纬度的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A.从赤道开始,向北是北纬,向南是南纬(1)赤道 N”表示B.北纬用“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S”表示,南纬用“.从赤道开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谈重点: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及其范围C °D 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的纬度是0”的英语单词“north”解析:北纬的符号是 2()纬线的定义“N,这来源于“北”,这来源于“南”的英语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南纬的符号是“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S 3()纬线的特点south”的第一个字母。“B ①形状: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极点除外)。答案:②长度:纬线有长有短,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两极收缩成一点。③指示方向: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纬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 文档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 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设计】《经线和经度》精品教案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课标解读:要能说出经线和纬线,就要让学生明白经线、纬线的 概念和特点;要能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就要明白东西经、南北纬的 分界线以及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南纬、北纬、 东经、西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经线和纬线”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包括经纬线的概念、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特殊纬线及经线圈等知识点。由于概念和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讲,先讲较简单的纬线,再讲难度较大的经线。 (二)“经线和纬线”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经纬线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就这节而言,经纬线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节课需要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 (四)学生间的差异 教学时要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设计理念: 这一节课主要是依据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的原则。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经线的意义及特点;经度的划分。 2、应用: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团结互助的情感。 六、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确定依据:教材、课标、学情和教学实践经验。 (一)教学重点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第一章_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时:2课时 三、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经纬线-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哈尔滨市第100中学

侯超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经纬线定义、特性(指示方向、长度变化规律、度数变化规律等); 2.了解经纬网特征和定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 半球,本初子午线; 2.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地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纬线特征及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课:飞机在天上飞,不会相撞是因为每架飞机都由自己的航线,那么航空管理部门又是怎样确定每架飞机的位置并且确保它们不会相撞的呢?(多媒体导入GPS定位) (书最后一页的世界行政地图)我们看这张地图会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的覆盖了许多规则的线条,这些线条就是GPS用于导航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线条:通过观察后我们发现,这些线条好像沿着一定的规律分布,有一些沿着东西方向平行的线条,还有一些与这些线条相垂直的南北分布,并且没一条线条在地图的边界都有一个数字与之对应,不重复。 沿东西方向平行分布的这些线条,我们称之为纬线;与纬线垂直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条,我们称之为经线。纬线用一定的度数加一个字母表示,经线也同样用一定的度数加字母表示(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经纬线的特征,表1.1)。 刚才我们观察地图的同时,发现有一条纬线的度数是0o,后面没有附加任何的字母,这条纬线是一条很特殊的纬线,叫做赤道。 赤道的特征:1、纬线中最长; 2、平分地球;(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赤道以北纬度用字母N(North)表示,以南用字母S(Sourth)表示; 4、赤道以北纬度逐渐增大至90 o N,以南也同样增大至90 o S; 下面我们看一下经线,地球上同样有一条经线标有0 o,这条经线科学家规定为初始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线又叫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特征:1、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范围,用字母E(East)表示,本初子午线以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7467432.html,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作者:曹振龙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年第07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测绘简易平面图》《解读地图》两课以后出现的。在前两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平面地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习了如何在地图上测量并计算实际距离,判定地图方向,在地图上认识各种地理事物,解读地图上的地理信息……这些,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这部分知识只是平面地理信息,它与地球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本次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可以深化前两课的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为地球运动的学习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同时,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学生有用的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充分利用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至少能利用一种方式(如: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学习从生活中找到的能够验证地球形状的证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 ③认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能正确区别经线、纬线,至少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些经线、纬线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④合作研究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确认经度、纬度的读写方法。 ⑤学会正确使用地球仪,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表任意地理事物的方位。 ⑥至少能说出几处经纬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