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是恩格斯在总结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总结出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它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不断提升的。《自然辩证法》阐明了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历史的观点,是对人类科学探索的总结和预测。它的产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参考文献来自:龚育之孙小礼《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自然辩证法和STS的区别: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林坚《STS研究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互、共同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存在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所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从历史进化角度、现实角度和人类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的角度,可以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没有自然界存在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人类,更不可能有人类生存的发展。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从现实世界的角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3)恩格斯说过:人首先依赖于自然;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主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我们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从教育、法制、政府职能转变等角度着手努力。首先,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让全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这个热心和信心,使其在道德上进行接受潜移默化地教育。其次,使得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制度化,积极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严格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对忽视环境而滥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鼓励绿色行业或企业及个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沦为只是口号。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为政绩考量,广泛地动员和鼓励全民生态文明建设。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积极响应、携起共进、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3]常江,王忠民.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12-116.

[4]张新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战略框架[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2:15-24.

[5]姚站军,蔡衍宁.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审视到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5,04:40-43.

[6]叶峻,杜永吉.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05,02:45-50.

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也有些有见地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何谓科学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

2.何谓科学假说?

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思考,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我是支持“科学始于问题”的。我们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始于问题”。

不论逻辑证伪主义还是历史主义,还是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关联主义都把科学问题视为科学认识的起始点,实破了传统逻辑经验主义坚持的科学始于观察及其概括的不合理性,启示人们科学认识实际也应该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即使观察、概括也是带着问题为解决问题的解题活动。只要是科学认识无不始于科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均源于人类实践,科学认识也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理所当然也要从实践开始。实践是人们从事活动的一切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作为科学认识逻辑起点的科学问题是科学主体对科学客体质疑而产生的观念,是反映科学认识中形成的各种疑难和矛盾的一种理性思维形式。

参考文献

[3]李征坤. “科学始于问题”辨析与正确回答--对当代西方主要科学哲学家的科学问题观的评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5:54-58.

[4]周秋蓉.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2:43-46.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1,“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2“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具有巨大的正面效益,另一方面又同时产生负面影响。技术的发展不应当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不利于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乃至威胁影响到人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马克思曾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异化问题,指出了技术对当时工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他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

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不仅有越来越多技术引发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的出现,它们的后果与影响也愈加深远和巨大。核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经济高效的核能,也创造了毁灭性的核武器,核泄漏的危险和核战争的阴影无时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也造就了一个难以管理的灰色地带,导致了新的犯罪形式的出现,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57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

1. 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应当从技术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上看待技术价值问题,从而要求从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上理解技术观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技术价值观。从其自然属性来看,科技是以最客观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求证真理,以最简单易懂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来描述一个事物,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描述一个现象。他们都是以中立的不带有偏向的方式来研究问题。从其社会属性来看,科技对人和社会具有价值,在使用中科技之于人会被带上人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把握科技带来的成果。

2. 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研究有无禁区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应设置或不应设置来回答。应该在有无禁区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思想上应该保持非功利的自由态度,在实践中,应该考虑到社会等因素对它的影响,兼顾伦理评价的作用。从科学发展来看,科学是没有禁区的,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法拉第演示了电磁感应实验后,有人问他那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婴儿有什么用?”即使是大人,也未必都有用,甚至可能起坏作用,但是我们能够就因此“不管好坏”扼杀婴儿,甚至禁止生育吗?科学的无禁区在于其能保持科学探讨的自由与灵活,为发掘真理与确保其客观性提供助力,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看,科学研究有禁区,因为受当时科学研究的状况,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的认识程度决定的。

3. 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不断地实现人类拓展的可能性,延伸着人类的发展。目前来看,我们应该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长期维持与拓展的技术,在技术的使用中也要实现与自然社会的平衡,科技本来是中立的,不带有任何价值取向,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利用科技实现负效应,包括设计科技伦理的问题。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

人类基因编辑在CRISPR技术的帮助下,能快速高效地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DNA序列,大大降低了基因编辑的门槛,《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提到,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也许在消除遗传学疾病之外,甚至会改变外在容貌,最终导致“定制婴儿”。其伦理问题包括,技术工作者所应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问题,用技术的动机和效果的道德评价问题,技术伦理与技术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高技术发展对人类传统伦理的影响问题等等。技术发明与创新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还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在实施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1.《自然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2.崔伟奇.科学与价值关系问题的意义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

3.熊卫民.科学是不是价值中立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4.武高寿.科学无禁区技术有限制[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5(21)

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吗?如果有的话,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我认为学家应该为自己的研究承担伦理责任,我支持第三种观点即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有义务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比如促进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促进科学传播与技术推广、对科技应用进行评价及预测以趋利避害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以贝尔纳为首的一群英国科学家首先明确地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尖锐地突现出来,并使得科学共同体对其“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是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觉悟的总爆发;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科学共同体提出了新的“社会责任”问题。回顾这一问题的产生于发展过程,我们发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科学的社会影响成为某种社会问题时,才有可能和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科学和社会条件下,科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也有着不同的内涵。

探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应该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从科学家劳动的性质出发,结合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展开研究;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在不同时代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变化和发展。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还表现在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中,这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延伸。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的,这就要求科学家具有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做出新发现和新发明,不断提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揭示出新规律,增加新知识;

在科学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人的认识能力不足会造成人们对科学和科学技术产生错误的认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一种长效责任和全局责任。学家的社会责任应该说既不是关乎科学家个人名利得失的小事,也不是关乎某一组织甚至国家利益的局部责任,相反其却应该而且必须是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所应担负的道义责任,是一种对于整个人类命运与发展前途的顶层关怀。科学家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动社会中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纠正人们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帮助社会梳理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孙孝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

肖德武.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

莫少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2003(6)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

(1)物质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精神层面: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变革层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一、人口问题:现代科技使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人口激增和工业过快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地球上可供使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首先是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大幅增长,城市人均月用水量大大超过农村,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可以让一整河流的水成为死水。其次是土地资源,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萎缩,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森林的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土地荒漠化严重。第三是矿产资源,根据目前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自然资源消费每年增长2%,到2050年,人类需要的资源将增加一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量。

二、环境污染:现代科技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副产品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是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科技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二是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水体本地值和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破坏了水体原有的性质和用途。三是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工业废料和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固体垃圾侵占土地,改变土壤结构,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四是核污染,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三、人类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造成种种精神困惑和异化问题。随着信息的大幅度更新、高速流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要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竞争,这势必加快生活节奏、造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紧迫感。科学技术对智力的支配,已经一般地扩展到操纵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无意识的领域。人以内部精神上的丧失为代价去获得外部物质上的成就。无限制的技术化的灾难性后果,是人的存在的丧失,人的异化。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例如,核技术可以用来建核电站发电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也可以用来制造怪物。科技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也可以让人精神崩溃。因此,科技这把剑是

双刃的,益处和弊端相生,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从而能够创造价值,减少损失。

4、科学技术能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为什么?

科技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认为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科技更多的是针对技术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比如社会关系,伦理道德,还有人文方面的一些问题科技是无法解决的,科技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虽然到目前为止一些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由于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有害的,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个信念本来就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

参考文献:

[1] 兰毅辉. 科技有害假设原则及其对科技发展的正负面影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17-121.

[2] 吕乃基. 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 哲学研究,2011,07:103-108.

[3] 邹成效. 科学“双刃剑”解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13.

[4] 周德海.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质疑[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2-28.

[5] 周正富. 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讨论[J]. 科技创新导报,2013,03:254.

[6] 刘伟杰,马艳红. 双刃剑,科学还是技术?[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2:203.

第九周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者鸿沟?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又该如何融通呢?

请自行查阅有关“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

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3的命题。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力现实因素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其他的科学。

人文:即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例如:文学、美学、艺术、宗教、音乐、伦理、法律等。

目标: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利益就越善。显然,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客观实际,倡导创造性思维。

毫无疑问,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使整个社会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得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现象。其实,离开科学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仅有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必须走向人文。科学与人文虽然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对其本质而言应该而且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将会给社会来怎样的福音,而二者的分离又将会给人类造成何等的灾难。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

参考书目:

肖峰著:《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8.

2021上海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上海大学考研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研结束了,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人本科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皇家女子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大二开了语言学刚要,深深迷恋上了授课老师(崇拜而已),再加上本就准备考研,so,敲定了语言学这个专业。大二开始各种听考研讲座,买单词书,英语真题,专业课练习册,但也没实质的展开复习。差不多大三开始着手复习,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选定学校】 本来准备直接考本校,这样也容易一些,但老师啊,家长啊,师姐啊,同学啊,都觉得应该拼一拼,毕竟本校也不是很优秀,自己也想要换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上海一直是很向往的城市,但是复旦这种渴望不可及的名校,咳咳,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又不想选师范类学校从一个女儿国到另一个女儿国,再加上上大211的名号很是吸引,所以就选定了它。 【收集信息】 1.人脉。从母校光荣榜上得知有师姐考上了上大这个专业,发动各种力所能及的资源渠道找到了师姐,咨询了诸多考试信息等,非常感谢师姐的帮助! 2.专业课资料。由于官网上参考书目跟所学有出入,赶紧入手了现代汉语钱乃荣版,从师姐介绍的师姐手里购买了真题以及一些她当年考研的复习资料,非常感谢卖资料给我的师姐!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 3.分数线。详情参见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4.考研辅导班。跟同学一起听了许多考研讲座,最后选定了一个辅导班,一是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二是学到了许多技巧性的解题方法,三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吧。 【英语】 1.单词。这真是我不愿回想的痛……特别不爱背单词,也是背了就忘的体质,上考研班的时候老师就强调六月份之前单词一定要过关,不要贪多去烦心阅读等其他,但是,我还是没打好基础……所以,真是要劝后来人们单词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好好的准备。我当时用的单词书是张剑的黄皮书,据说不是他出的,但我觉得也很好用。仁者见仁了吧~ 2.真题。我是按着考研班老师的方法来做真题的。阅读用他们的技巧性方法

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推荐阅读书目

2014-2015年春季学期硕士研究生《社会学理论》课程阅读书目 小贴士: 第一,所有同学分成6组,每组成员不超过4人,超过4人的小组不予承认。 第二,每组每周必须主讲一次,每位同学每两周必须主讲一次。 第三,每三节课算一次。 第四,从第一周的星期五开始同学讲解。讲解时请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些常识性内容介绍上,而应该确立你的逻辑,提出你的问题和思考,引导讨论。每个同学的讲解一次不得超过20分钟。 第五,作业为依据其中的一个主题为论题以及相应的书单为核心论述材料撰写一篇论文,字数在5000字以上。 主题一实证主义社会学与诠释学的社会学 第一次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大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 舒茨:《社会实在问题》,浙大 第二次 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上海人民 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社科文献 麦金泰尔:《追寻美德》,译林 主题二个人主义与社会认同 第一次 贝拉:《心灵的习性》,中国社科 泰勒:《现代性的隐忧》,中央编译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 第二次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世纪出版 贝克:《个体化》,北大 主题三政治社会学的核心议题 第一次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三联 阿伦特:《人的境况》,世纪

列奥-施特劳斯:《古今自由主义》,译林 第二次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中国社科 柏林:《自由论》,译林 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 第三次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 塔罗:《社会运动论》,吉林人民 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上海人民 第四次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世纪 福柯:《领土国家与人口》,世纪 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社科文献 主题四文化社会学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科文献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 亚历山大:《社会生活的意义》,北大 主题五宗教社会学 第一次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 韦伯:《宗教与世界》,第一、二章,广西师大 韦伯:《宗教社会学》第一、七、十一、十二章,广西师大 第二次 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人大 伯格:《世界的非世俗化》,上海古籍 鲁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人大 主题六历史社会学 第一次 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上海人民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 波兰尼:《大转型》,浙大

各大学经济学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参考书目 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01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吴树青中国经济出版社 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雎国余群众出版社 0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吴树青中国经济出版社 04 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顾问) 逄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 05 政治经济学(全二册) 谷书堂陕西人民出版 06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H.范里安上海三联出版社 07 微观经济学张元鹏中国经济出版社 08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人民大学出版社 09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斯诺东商务印书馆 10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理论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H.范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微观经济学周惠中上海人民出版社 3全球视觉的宏观经济学萨克斯拉雷恩上海人民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宏观经济学霍尔泰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802经济学综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新增) 清华大学 845 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黎诣远 《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多恩布什与费希尔 《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中央财经大学 801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15经济学综合 微观经济学(第6版)[美]罗伯特·平狄克,王世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宏观经济学(第8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著;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西方经济学(第4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专业英语(经济类),不指定参考书

省(市)-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省(市)县姓名备注 上海松江姜长林(1899-1987 年)参加上海大学开办的暑期讲习班 嘉定县(今属江苏省)徐行镇顾家泾角人顾作霖(1908.1.29.—1934.4.30.) 上海南汇人。张闻天(洛甫)1925年春在上海大 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川沙(属浦东新区)人林钧(1897~1944),又名林少白 上海川沙人潘星五 上海松江人高尔松、高尔柏 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 人 吴开先 上海县人沈祥瑞(字嘉徵) (江苏省)南汇县大团镇周家宅周大根(又名周秋萍、 周务农) 后举家迁往南汇泥城 南汇县(现浦东新区) 泥城乡横港村 赵奈仙烈士赵天鹏堂叔 上海浦东高东镇王剑三(1897-1927)上大教师 江苏省宝山县(今属 上海市) 赵正平(1878-1945)伪国立上海大学校长 江苏青浦(今属上海)熊天荆(1902-1985) 青浦高尔松 陈抱一教授 青浦张拱宸[拱辰] 上大教授 江苏松江顾红玫 枫泾镇吴绍澍(1906~1976 年) 江苏东台缪龙江(1907-1986) 泰州县朱三进(1909-1930.5) 常熟市虞山镇辛峰巷14号李强故居亦爱庐(常熟城 区通江路12号) 泰兴张作人上大教授涟水汪钺 江苏省如皋县潮桥镇 (现属如东县) 吴亚鲁 江苏如皋人(如东县 北坎镇人) 王开疆(1890-1940)上大教师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美栖村宗益寿上海大学农运讲习班 短期学习 东台城里黄逸峰原名黄承镜黄逸峰故居位于江苏 省东台市台城东亭南 路广济桥旁 江苏如皋潮桥张从周,又名张文郁 南通县西亭镇巫钲一 南通县掘港镇窦止敬(1903—— 1993),又名窦昌熙曾在上海大学夏令营学习 如东叶胥朝(1907年— 1992) 如皋油坊头葛家桥(今属海安县)葛克信(1905~1976)幼年随父母迁居如皋 城 顾山镇周东庄周水平 常州瞿秋白、张太雷、恽 代英、瞿景白、瞿昀 白、陈学海 恽代英生于湖北武昌 吴芗生,1902生武进 吴静焘(1904~1933)嘉泽镇 董亦湘(1896~1939) 武进潘家镇董家旦, 上大教授 包焕庚武进横山桥 羊牧之(1901—1999) 吴静焘,原名吴蔷葆武进县 无锡缪斌、顾谷宜、徐梦 影 秦邦宪(生于无锡城中耆英 里(今中市桥巷二十 三号)【秦邦宪故居】 原位于无锡城中大河 上(今崇宁路112号) 严朴锡北镇寨门 陈荣轩(1875-1931)无锡旺庄乡驳岸村朝 东巷人 安若定(剑平)(1900 -1978) 安镇泽上村 陈枕白(1899-1993)无锡梅村人。1922年 暑假在上海大学入团 糜文浩无锡县玉祁新桥村人 【糜文浩故居、糜文 浩烈士墓、糜文浩烈 士纪念碑,在无锡市

上大新传历年考研真题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 2001年传播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填空题 1.对“传播”一词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共享说.劝服说()。 2.()在其名著《舆论》中用“铅版”一词阐述了传播与“我们头脑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4.()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5.()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的作者是()和凯文?温德尔。 7.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所以对传播者的研究在国外也叫()。 8.“两极传播论”认为,观念首先由传播媒介传给人群中比较活跃的(),然后再由他们传给不太活跃的其他人。 9.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信息。 10.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利用语言的特点以表达意思的()。 1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权利的普及和平等以及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等特点。 12.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包括媒介有冷热之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等观点。 13.克拉帕认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选择过程,群体以及群体规范和习俗(),使大众传播主要是作为一种激活,强化和维持受众原有态度和观点的力量用。 14.二次大战期间()主持的“士兵观看电影”研究,揭示了劝服的重要特征,并为战后的劝服研究铺平了道路。 15.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和()。 二、判断题 16.戴元光等编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本传播学专著蒹教材。 17.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商业电台是1906年12月24日在美国马莎诸塞州开始播音的KDKA 广播电台。 18.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类的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与绳子.棍子.盒子等工具没有什么区别。 19.新闻传播者既包括记者.摄影摄象和节目主持人等人员,也包括编辑.导演.导编.总编等人员。 20.“观念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这两个观点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21.香农提出的传播模式用“噪音”这个概念表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22.选择出来的事实是选择者个人意见及其所属阶级意见的反映。 23.印刷和电子媒介在使人类社会脱离所谓“部落化阶段”及至成为“地球村”的同时,也使参与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众从此天涯海角,人各一方。 24.人们用各种符合进行思维和交流的过程,也就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26.狭义的广播仅指声音广播,而广义的广播则除此之外还包括电视广播。 27.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不少观点都师承加拿大学者英尼斯。 28.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关于电视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研究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领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2021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8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之单项选择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8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之单项选择题精编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__________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答案】C 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__________ A.总资本的大小 B.不变资本的大小 C.可变资本的大小 D.生产规模的大小 【答案】C 3.商业资本家支出的各种流通费用也要获得__________ A.垄断利润 B.产业利润 C.平均利润 D.超额利润 【答案】C 4.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__________ A.是由工人创造的 B.是由资本家创造的 C.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 D.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 【答案】A 5.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答案】C

2018年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真题、复习资料

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必备信息-育明考研考博 一、清华大学社会学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方向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030301社会学01社会 学2015年4人 2016年1人 2017年3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社会学理论 ④853社会研究方法 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 综合复试 02应用 社会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或652社会科学方法 ④906科学技术史 清华社会学考研辅导点击咨询张老师 二、清华大学社会学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总分 2015年50分50分90分90分350分 2016年50分50分90分90分390分 2017年50分50分90分90分360分 清华社会学考研辅导点击咨询张老师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2017年清华社会学专业录取4人中2个是应用社会学方向(其中1人是骨干计划),15年3人中1人是应用社会学方向。 3、综合复试包含:专业笔试和面试。01方向笔试科目:应用社会学02方向笔试科目:科学技术概论 4、复试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成绩满分为400分。 5、初试成绩加复试成绩为考生的总成绩,按满分1000分计。 6、复试考试需要携带的材料: (1)初试准考证; (2)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3)毕业证书(应届生带学生证)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4)一张1寸免冠照片(体检时用); (5)考生自述(包括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 (6)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红章)。 (7)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含成人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带招生简章上要求满足条件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上海大学8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8年考研专业课大纲

2019年上海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考试科目:8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资本的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掌握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相应的理论并能够深化、拓展对有关理论的认识。 二、主要复习内容: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掌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等基本问题。 重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关系等。 2.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点;能用相关理论分析一定的经济活动。 重点:商品与价值、使用价值、货币、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等。 3.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等。 重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与生产过程,劳动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总公式等。 4.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掌握资本循环与周转的一般理论。 重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等。 5.平均利润、利息与地租 全面理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及其形式。 重点:利润与利润率、平均利润理论、利息与利息率、金融资本与借贷资本、地租理论等。 6.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般理论及有关概念。 重点:垄断资本的基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实质等。 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重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与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等。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等。 9.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资本输出与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https://www.360docs.net/doc/6f8318240.html,

应聘乐团歌手岗位_个人简历

乔XX TXX JXX 申请岗位:X XX交响乐团(男中音) (+86) 1380-0000-0000000@https://www.360docs.net/doc/6f8318240.html,微博帐号:0000 ??XX户籍?中共党员?1989.11(生日) 教育和培训 2010.06 - 2013.06 XXX音乐学院音乐表演宋一(导师)硕士2006.06 - 2010.06 XXX音乐学院声乐表演(民族)李勇(导师)学士2010.03 - 2011.12 罗西尼音乐学院声乐大师班FIAMMALAURY教授培训2008.06 - 2008.10 XXXX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奖项和证书 2012.11 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学声乐专业教师与研究生演唱比赛”民族组二等奖(TOP3)2011.05 “贝尔冈齐”国际声乐大赛西南赛区专业组比赛“十强选手”称号2008年第三届“青春中国”声乐比赛北京赛区大学专业组(声乐)一等奖(TOP1)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湖南赛区二等奖(前5%)2009年电子科技大学声乐等级测试一级2004年钢琴演奏业余级十级 XXX声乐系合唱团 2008-2012男中音部部长 ?多次随团在大型演出中独唱,重唱及合唱(可在百度视频中搜索名字在线观看) ?受XXX市宣传部邀请录制风景旅游歌曲《美丽张家界》《张家界,我心头永远的爱》等 XXX有色金属集团公司MTV音乐电视片 2011.03-05演唱 ?为著名国有企业XXXX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录制与拍摄了MTV音乐电视片,演唱《XXX我们共同美好的家园》等四首歌曲 ?同年11月份应邀参加企业110周年庆大型文艺晚会做现场演唱 独唱经历 2006-2012独唱校XXX礼堂 ?XXX音乐学院“个人音乐会”:把一切献给党、跟你走、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 ?参加XXXX音乐学院主办的“追梦红楼”87版电视剧《红楼梦》组曲音乐会演出,荣任B角 ?代表XXXX音乐学院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四校联合音乐会的演出 XXX音乐学院 2006.09-至今学生工作 ?助教:现为XX音乐学院宋一教授的助教,已有3年教学经验(美声,民族,通俗) ?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协调并管理学联30个协会的日常活动开展,策划组织校级大型活动 其他荣誉 ?2013 校级(2%)XXX音乐学院13届“优秀毕业生” ?2009-11 院校级(1%)在校期间为每年美声专业第一名;获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 特长爱好 ?演讲俱乐部会员,喜爱古典音乐,弹奏吉他,跳拉丁舞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

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研究方向是什么? 各个学校每年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考生需登录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具体的就要查看院校今年最新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专业考研的研究方向有: _ 01社会学 _ 02人口学 _ 03社会工作 _ 04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二、社会学考研有哪些好的院校呢? 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3南京大学、4清华大学、5华中师范大学、6复旦大学、7中山大学、8武汉大学、9吉林大学、10南开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12浙江大学、13华中科技大学、14北京师范大学、15厦门大学、16华东理工大学、17河海大学、18西安交通大学、19上海大学、20中国农业大学。 三、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科目是什么? 社会学专业考研招生院校比较多,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具体考试科目考生可以登录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查询。社会学专业考研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52社会学理论 ④877社会学方法 每个院校专业课的考试科目可能会有变化,而且每年的招生专业也会有变化,所以在选择报考专业时,一定要去报考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查询该专业最新的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 四、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社会学理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社会学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 五、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考研初试分数线怎么样?

考研法学院大学排名

2011年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2011年中国大学法学专业100强 1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国政法大学 4 武汉大学 5 清华大学 6 吉林大学 7 复旦大学 8 中山大学9 厦门大学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1 西南政法大学12 南京大学13 南开大学14 浙江大学15 华中师范大学16 华东政法大学17 山东大学18 北京师范大学19 南京师范大学20 华东师范大学21 湘潭大学22 苏州大学23 云南大学24 暨南大学25 中央民族大学26 四川大学27 东北师范大学28 上海交通大学29 华中科技大学30 华南师范大学31 外交学院32 重庆大学33 湖南师范大学34 西北政法大学35 上海大学36 湖南大学37 烟台大学38 兰州大学39 陕西师范大学40 广西民族大学41 黑龙江大学42 中南民族大学43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44 天津师范大学45 深圳大学46 西南财经大学47 广西师范大学48 辽宁大学49 河北大学50 山西大学 一,在以上院校的考研难度系数我认为是这样的: 第一梯队:北大,人大,中国政法,清华,社科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名牌高校; 第二梯队:西南政法,中南财经政法,厦门大学,山东大学, 第三梯队:西北政法,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位于西部的院校 二,在自己选择学校时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力做好分析 1.如果英语牛,法学功底特别好,非某名校不读的可以努力上第一梯队的院校,但是说实话第一梯队的院校的报考学生也应该做好落榜的心理准备 2.如果实力比较好,英语过了六级,记忆力好的同学可以报考西南政法(过B线),厦门大学(英语要求比较高)等,当然也有一定风险 3.如果志在保险一年能走,可以报考西北政法等,但是也要付出绝对的努力。 4.如果还想再保险点就报四川大学吧!不过别报民商和诉讼。 (二),应该结合专业考虑学校 不同院校都有自己的最好的专业,除开民商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这两个全世界都热的专业外,要结合自己的实力避开太热的专业和选择比较有势力的专业 大概介绍一下: 1.法学二级学科包括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法制史,法理学,知识产权法,诉讼法学等 2.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这几个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排全国前十。3.其他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四川大学的诉讼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刑法,西北政法的刑法等 选择专业时注意: 从就业上来看,民商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以及经济法学的就业情况比较好, 从实用来看,刑法学和民商法学实用性最强 如果只想混个研究生文凭就应当避开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以及国际经济法学报考。 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经济法学独立性一直受到质疑,选择经济法报考应当注意各个学校经济法学的教学制度,比如西北政法经济法是非常实用的学科,院长强力主要从事金融法,并且经济法学包括了劳保,知识产权等与民商重合的学科,华东政法的商法设在经济法下。这两个学校的经济法就比较具有实际意义,就业也很好,但有些院校把经济法完全架空,经济法完全成为一门研究一些所谓的独立性,所以需要慎重! 法学考研学校选择与专业选择的一些看法 法学考研热分析以及学校选择与专业选择的一些看法 报考学校与专业的选择的一些建议 2010年全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 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政法大学4武汉大学5西南政法大学6吉林大学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厦门大学9华东政法大学10清华大学11南京师范大学12复旦大学13浙江大学14外对经贸大学15山东大学16南京大学 17湘潭大学18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

社会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 1、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1、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范明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比较谈”,《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1期 社会与社会要素 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 1、刘豪兴:《人的社会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M?米德:《文化与承诺》,浙江人民出版社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4、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5、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 社会结构 1、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制度

1、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景熙:《欧美现代社会学说新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化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杰?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科文献出版社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 2、A?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2021上海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上海大学考研 ——汉语言文字学

今天离考研结束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于是我在这个时候剖开这一年多的或干涩或润泽的纹理,以期能给下一届考研的宝宝们带来一点帮助,不管能不能考上,我摸索着走过一遍,我的弯路会为你们标红。 我从大二决定考研。因为才大二,不用急着那么早进入考研状态,但是我的考研单词是从大二上就开始刷的,反正要考六级,不如就用考研词汇记咯。在英语复习中,真题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反复研究真题寻找出题人的惯性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反复琢磨研究真题,要做到每个单词都认识每个句子都能看懂十分重要,一篇文章起码要做到3遍。对于单词这块,背单词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千万不要说背了一遍觉自己记得差不多了就扔到一边了,在考研那天之前,单词是必须背的,反复的重复才能加深印象,在后期的时候建议一目十行快速记忆,这样能节省时间也能集中注意力,是比较高效的方式,对于英语的作文大概就是模版之类的了,如果想靠自己能力写出一篇老师惊呼的文章大概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还是要多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句子,多做一些积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再说到考研专业课,我只为现当代考研,很不想被迫看别的专业,所以特地找了一个不考大综合的学校。不考大综合,意味着你要比别人看得多,看得深,最后的考试就四道大题,每一题都相当于一篇小论文,你要有话说,还要有想法,不是只背教材就行的。有学长说,它列的书目少,意味着你要看教材五倍甚至十倍的书。而这些我统统不知道,一开始我只是看书。那时候喜欢去图书馆,也不为了考研,就为了自己想看,不管中国的外国的,感兴趣的就看,图书馆没有的就用kindle找,多看真正的好书,你的视野才能打开,要把口味养刁。 今年二月份,我开始有计划地看现当代的作品,完全可以以《三十年》为指引,一本一本地找来看,比如讲到散文那一块,你就可以根据书上讲的主要人物,到图书馆散文那一栏抱一摞过来,每个人找几篇代表作看一看,了解他的风格,再结合三十年的论述自己做个记录或者读书笔记。这不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不过如果你开始早的话我建议,你看过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个主观感受,特别有想法的时候就下笔写写随笔性文学评论,感觉到不过瘾再找专门的论文来看看,慢慢增强你的学术性思考能力。陈思和的现当代文学十五讲还有同系列的诗歌十五讲都写的非常棒,虽然诗歌的赏析我考的学校几乎从来不考,但是我还是很喜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书目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书目 文化研究课程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14年文化研究硕士生基本书目 2014年文化研究硕士生基本书目 上海大学教师:导师组授课对象:文化研究系硕士生阅读: 关键词:文化研究硕士生必读书目 2014年文化研究硕士生基本书目一级书目 2014年文化研究硕士生基本书目 一级书目(20本) 1. 霍尔:《表征》 2.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3. 泰勒:《现代性之隐忧》 4. 伯曼:《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6.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7. 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8. 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 9. 霍布斯邦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极端的年代》 10. 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1.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 12.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 13. 许宝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 14. 芒福德:《城市文化》 15. 费孝通:《乡土中国》 16.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7. 布迪厄:《继承人》 18. 弗朗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 19. 《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坟、热风) 20. 王晓明(编):《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 说明: 1.本书目为文化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初级书目,共20本;意在提供该阶段的研究生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文化问题时需要的历史视野和理论基础。 2.根据这一目标,本书目包含了两种分类的方式。其一,根据既有的学科的分类,本书目包含了历史、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学科。其二,根据分析当代社会文化时通常涉及到的基本问题,本书目包含了以下几个主题:社会性质与构成方式、现代性问题、现当代历史、城市与乡村、个人与社会。 3.不难发现,在第二种分类法中,比较明显的归类方式是:《共产党宣言》、《消费社会》侧重于“社会性质和构成方式”;《现代性之隐忧》、《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聚焦于“现代性问题”;霍布斯邦、布罗代尔、梅斯纳等人的著作梳理“现当代历史”;芒福德、费孝通和梁漱溟则可归入“城市与乡村”这一主题;而《继承人》和《全世界受苦的人》则对“个

上海大学传播学考研大纲及真题篇

上海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及大纲

上海大学传播学考研大纲及真题 上海大学2001年传播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填空题 1.对“传播”一词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共享说、劝服说()。 2.()在其名著《舆论》中用“铅版”一词阐述了传播与“我们头脑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4.()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5.()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的作者是()和凯文?温德尔。 7.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所以对传播者的研究在国外也叫 ()。 8.“两极传播论”认为,观念首先由传播媒介传给人群中比较活跃的 (),然后再由他们传给不太活跃的其他人。 9.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信息。 10.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利用语言的特点以表达意思的()。 1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权利的普及和平等以及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等特点。 12.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包括媒介有冷热之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 ()等观点。 13.克拉帕认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选择过程,群体以及群体规范和习俗 (),使大众传播主要是作为一种激活,强化和维持受众原有态度和观点的力量用。 14.二次大战期间()主持的“士兵观看电影”研究,揭示了劝服的重要特征,并为战后的劝服研究铺平了道路。 15.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和()。 二、判断题 16.戴元光等编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本传播学专著蒹教材。 17.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商业电台是1906年12月24日在美国马莎诸塞州开始播音的KDKA广播电台。 18.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类的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与绳子.棍子.盒子等工具没有什么区别。 19.新闻传播者既包括记者.摄影摄象和节目主持人等人员,也包括编辑.导演.导编.总编等人员。 20.“观念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这两个观点是从弥尔顿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