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心里素质要求

网络主播心里素质要求
网络主播心里素质要求

网络主播心里素质要求

做任何行业心理素质达标都很关键,网络主持自然也有门道,关于心理素质的讨论,我不想长篇大论,感兴趣的百度自学一下,我只从网络直播的角度,希望小伙伴能做到以下几点就足够了。

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

?记住你来到这个平台后身上的标签永远写着“艺人”二字,不论你是女神还是一个普通平庸的歌者,一定要在你状态最好的时候开播,只有这样才能用心的感染着粉丝。

?不论你级别高与低,这个行业注定你收入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短期体现在日,长期体现在月,或许你连续一周的状态保持的都非常好,但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当下周状态低迷的时候收入总额到比上一周多,我只能说这属于正常现象,希望大家做到心态平和最关键。

?心态决定状态,如果你最近很累了,不能够全情投入的话就休息一天好了,如果你的粉丝喜欢你不会因为你离去几天就把你忘记,更多的是希望再次看到你的时候状态很好,带给他们想要的快乐!

抗拒各种诱惑的能力:

?有人要跟你谈朋友?有人要娶你做老婆?还有人想约你出去吃个饭?都是成年人,相信你有自己的判别方法,我只能说,网络会有真爱,但需要时

间;在没有达到某种程度之前,支持你、陪着你、送你礼物的玩家才值得珍惜。

?有人看你不错,想以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你加入他的家族。你会沾沾自喜吗?你会真的认为作为bobo新人的你很棒吗?那么请去一些大主播的房间看看吧,有些人一天就能收入5000元,还在心如止水的工作着。我想说:作为圣君娱乐的创始人,这里的培训资料是最全的,全bobo没有那个家族能超越,之所以加上水印,就知道早晚会流传出去,全当做一种宣传了。

?当你有了一定经验和级别的时候,外站的星探便会像苍蝇一样围绕着你的身边,同样开出各种条件希望你离开这里,去那边打出一片天地。我请问:你这里做的够优秀了?是人才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否则因诱惑而另谋出路这不见得比眼前获得的成绩要多。

?土豪一天给一个主播送10万以上的礼物的事情,在这里很常见,如果你的心里素质够好,我不用担心太多,如果你心中忐忑不安,就告诉自己一句话:我是艺人,能够承受多大压力,就有资格获得多少的礼物,同时抵抗多大的诱惑。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营科技 MYKJ 文化教育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邵淑仪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现在的青少年人群,独生子女占多,他们本来就与他人缺乏沟通,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青少年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成为迫切的需要,现从多个角度对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网络成瘾的心理形成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 心理依赖。也就是说, 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

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游戏网络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好坏往往对一个人日后的生活有着影响,这期间牵涉到度的问题,任何事情,一经过度就有问题。2网络成瘾的心理状态 由于现在社会属于超现实社会,人们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于是倾向于网络。许多青少年觉得现实生活太不公平,太过残酷,现实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他们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支持得很辛苦;而在网络就有极大的不同,在网络中,自己可以是风云人物,可能是世界的中心或主宰者,在网络中自己是那样慷慨激昂,可以拥有一众的崇拜者或者可能成为头版头条,这一切或许是自己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在网络能得到满足,网络那一屏之隔,一切可以被美化,所以网络造就了神奇,造就了新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那是现实中寻找不到的,也许可以被誉为自我 的一种超越。网络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是内向人群, 因为他们觉得在网络里自己可以不掩饰可以尽情发泄自我,那是自己需要的,内向人群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圈不太广,缺少交流与沟通,并非他们不需要,而相反 地,往往这些人更需要友情、 爱情与亲情的关怀,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由于性格问题而比较难以获取,但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他们通过文字能表达自己的一切,或者他们觉得网络对他们没有危胁,所以更愿坦露心声,所以这些因素更导致他们迷恋网络,而渐渐成瘾。3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湎网络,过分迷恋于网络 世界,从而导致思维迟钝、 精力不足。有的青少年甚至搞起了“网恋”,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网络成瘾者长时间坐在电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网络成瘾调查报告

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报告 摘要:本调查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石河子市四所中学高中部分毕业生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9%,其中轻度者为9.12%,中度者为3.60%,重度者为0.18%,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文理科差异。 关键词: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发生率 自从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就开始考虑它们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更大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和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网络成瘾、病态因特网使用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对这一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对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国内外都有研究。但由于有的调查样本太小,有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有的由于在线调查,样本代表性差等原因,所以调查结果很不一致。本研究试图通过规范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搞清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分布状况,为以后的预防与矫冶工作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网络广告策略分析

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网络广告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广告已经成为这一新兴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际知名企业早就捷足先登在网络上建立企业网站,宣传企业与产品,寻求网上商机。而不少崭露头角的新企业也不甘蛰伏,纷纷注册网址、建立网站。然而企业建立了网站并不等于他就一定会被公众所熟知,如不在各媒体上(特别是网络上)作广告广为宣传其网址,其网站的宣传效用必然大打折扣。因此网络广告的大行其道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了。在现代社会,商品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差别要比物理上的差别显得更为重要,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有利于我们制订相应的网络广告策略,使广告设计的重点突出,同时还可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针对特定的受众目标,按照心理学法则进行科学的网络广告宣传,能有效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商品的销售。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广告的概念及特征,并对网络广告的心理优势进行了剖析,由此引出消费心理理论。在充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历程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的基础上,阐明了消费心理对于网络广告的重要性,并对消费心理的个性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消费者对网络广告信息的接收过程、特点,分析网络广告的基本策略,从而提出了基于消费心理的网络广告策略。最后,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指出目前国内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并提出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策略。【关键词】:网络广告消费者心理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713.8;F49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1导言9-191.1研究背景和意义91.2国内外研究现状9-171.3研究方法与框架17-192.网络广告概念及特征、优势分析19-242.1网络广告基本概念及其本质192.2网络广告特征分析19-212.3网络广告的心理优势分析21-243.消费心理理论及影响消费心理的个性、文化因素24-303.1消费心理理论24-253.2个性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25-273.3文化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27-304.消费者对网络广告信息的吸收30-324.1消费者对网络广告信息的记忆304.2从心理学理论分析消费者对广告的接收过程30-325.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国内网络广告缺陷及解决办法32-375.1基于消费者心理的国内网络广告缺陷32-345.2国内网络广告缺陷的解决办法34-376.基于消费者心理的网络广告发展策略37-456.1基于消费心理的基本策略37-396.2基于消费心理的创新策略39-457.结论45-46参考文献46-48致谢48-4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延伸,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直接媒介,在方便人们生活娱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因其自身的一些不可制约性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在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制约。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危害及破解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诱因、危害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阐述,意图寻求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题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一、背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部分群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拓展,就计算机而言,在促进人们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容纳了一些不利的信息,尤其是是青少年对计算机的痴迷,达到了成瘾的地步,就计算机本质来说,在很多方面的确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开拓,但部分青少年却由于对计算机应用方法和掌控的缺失,造成了过度依赖计算机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网络成瘾这样一个事实。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到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计算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青少年认知世界的范围,但也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成因、危害及改善措施来展开阐述,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做出一定的修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心理障碍,指的是对互联网过度依赖造成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的一些生理不适。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

于重复使用网络而造成的周期性或慢性著迷状态,并带着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对上网的快感存在心理和生理依赖。这种现象通常在青少年这个阶段容易发生,其主要表现或标准如下: (一)、症状标准 长时间的反复使用互联网,但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或者是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网络成瘾符合以下症状: 1、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者是很强的冲动; 2、减少或者短时间内不上网的情况下,会出现感应不适、烦躁不安、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睡眠等情形; 3、下列所属情况至少有一种符合: (1)为达到心理满足感而不间断的使用网络甚至增加网络使用时间和投入程度; (2)无法控制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并不能自觉的控制持续时间,在一些方面即便是明白这种危害但无法实现自我调整; (3)明白网络的危害性,也清楚自身需要做出调整,但无法停止使用,甚至是不顾其明显的危险后果; (4)过度使用网络,不自觉的减少了社交活动、其他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 (5)将网络使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或者措施; (二)严重程度标准 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学习能力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论广告心理学的新发展

论广告心理学的新发展 多年来广告心理研究一直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模式的影响,其研究主要是从广告影响下广告受众感受广告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作为研究的内容,如群众对广告的感知觉、在广告影响后形成的表象与记忆以及有关的一系列联想等。研究是把广告与受众分割开来,忽视从二者统一的整体过程上把握广告受众感受广告以及形成表象时心智模式与情感(品牌态度)的变化规律。正是基于上述观点,以往的许多广告显然缺乏活力和针对性,广告效果可想而知。难怪广告主们常抱怨说,我们的广告费用多半是浪费的。对此,广告人也不是滋味,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努力想改变这一现状以提高广告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出路又在何方?90年代美国著名广告理论专家舒尔茨(D.E.Schultz1994)等人合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出版,为困惑与探索中的广告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思路。舒尔茨等人认为该理论是对传统的广告策划理念的一次"革命",很可能是未来广告运作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一个综合了多学科的产物,从营销学的角度介绍这一理论的论著国内已有不少。但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国内尚还是个空白。笔者试从这一角度加以探索,抛砖引玉,以推进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 1、认识消费者的心理图式是广告策划的基础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在营销学上是指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传播本质上一致的信息,达到与受众"一对一"沟通并促进购买或忠诚顾客形成目的的一种系统营销观点。仅从这一界定并看不出什么新意,但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与以往广告策划基础本质上差异。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广告讯息传播特点,有关研究认为,广告受众对广告讯息加工有两层意义,一是认知包括选择、加工、与储存信息的过程。二是衡量包括衡量、增加、与使用已储存的有关信息。实际上二者是很难区分的。这两层意义充分反映了消费者对广告讯息认知的主动性和主观性。这里的认知(perception)与教育上所讲的学生认知(cognition)是不同的,它很少指对信息的理性理解或认知,而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感觉即主观认知(perception)即非事实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消费者购买决策依据往往是自以为重要、真实、正确无误的认知,而不是从理性的思考或认真比较后的决策。从广告策划的角度来看主观认知就是要策划消费焦点(focus)和改变消费者心理图式中品牌类别网络系统,以影响对广告的信息加工,进而形成购买意向。其操作之一,是怎样使消费者关注你的广告讯息而不仅仅是注意到你的广告讯息,这在广告策划观念上就是你要注意消费者而不是要消费者注意你。其操作之二,是保证信息能被加工、储存和使用以改变消费者对有关商品的类别网络结构,即广告讯息要到位而不仅仅是定位。这是因为消费者的心理图式变化是一个累积(accumulate)过程而不是象行为主义所说的简单取代(replace)。累积过程说明了人类的心智活动是由大量的概念和类别网络不断建构过程所组成。为了实现上述整合营销广告策划,关键要根据消费者心理图式的变化不断建构消费者的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不仅仅包括信息收集如人口与心理统计的数据,更重要的还要有对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与分类如消费者的产品的品牌类别网络甚至包括消费者对产品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系(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 0901 学号 12950091428 学生姓名梁沛沛 指导教师胡铭 职称讲师 2012年0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即原因 (4) 1.1大学生上网状况 (4) 1.2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6)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8) 2.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8) 2.1.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 (8) 2.1.2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 (9) 2.2网络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9) 三、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10) 3.1社会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0) 3.2学校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1) 3.3家庭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3) 3.4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成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充分肯定网络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就如何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 关键词:网络成因;大学生;利弊影响;责任;对策

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分析

大 众 文 艺大76 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惟其如此,时评才能更受欢迎。 3.时评不能单纯追求快,时效应服从于质量[10]。由于仓促,有的作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挖掘思考和查找资料,常常凭着一时的冲动甚至灵感就下笔,写起时评来总是隔靴搔痒般泛泛而论,没有新颖的观点、厚重的思想。有的作者评不到点子上,甚至很主观、很片面,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有的作者语言晦涩难懂,有的话语经不起推敲等。而对于编者来说,有时没有足够的三审时间,使三审流于形式,结果就会埋下各种差错隐患。 时评首先应该确保被评论的新闻的真实性,找好切入点,才能保证时评的力度和方向。有不少时评,引用的内容是街头小报或者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评论容易给公众造成误导,混淆视听。我们的时评家如果没有一双慧眼辨别新闻的真假,写出评论的质量和可信度可想而知。 评论作者、编辑应该把握好时机。如果急功近利,不加思考而盲目抢发稿件,轻者影响报纸声誉,重者会引发不稳定因素。作者要考虑选题是否得当,时机是否恰当,效果是否最佳,有的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客观看待,不能简单靠追求时效来进行处理,要进行冷静理智的思考,确定什么选题、以什么角度和分寸、并在什么时机对问题作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评论和前瞻[11]。 4.时评应该多培养群众作者[12]。群众作者生活在基层,对基层的情况最为熟悉。虽然他们的稿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乏新颖的素材和独到的见解,经过编辑的指导并非不能成为佳作。如果在编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广大群众作者的时评经常 在报纸上出现,那就会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进而大大丰富时评的内容,扩大影响范围。 现在的时评作者却主要由编辑、相关专家担任,其观点和意见难免局限,读者很难听到其他社会阶层的声音,这不能不算缺憾。而且不少时评写手错把自己当成了小品文作家,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写成一片千字时评,这是不恰当的。时评一定要有可评之事,不是可以定时定量生产的,硬要拼凑,肯定会降低作品的质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时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引导舆论的作用,时评编辑和作者应具备明辨是非的政治头脑。同时还要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和深厚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理清事件的是非曲直,看清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正确地把握时评的观点和导向。参考文献 [1]赵光瑞.“好的时评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中国青年报,2004.02.06[2]赵峰.浅议新闻时评的功能特点和写作.新闻三味,2008年5月[3]王兰.“和谐”理念中的时评作用.陕西日报,2007.1.17[4]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5]陈栋.我国新时评发展趋势分析.今传媒,2008年12月[6]侯薇.关于时评的多维思考.新闻爱好者,2006年2月[7]杨树宏.医治新闻时评六宗病.声屏世界,2007年1月 [8]黄家雄.创新评论精神,创新评论价值.中华新闻报,2007.1.10 [9]冯越.给时评家提个醒儿.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3.22[10]武少民.时评应该找好切入点.中华新闻报,2004年6月 [11]王兰.发挥时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前哨,2007年第2—3期[12]徐曙光.时评版不是名人天下.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5.20 络广告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商家在选择网络广告时针对性地瞄准了网络广告的长处,但是在网络广告的宣传中还是隐含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网络广告的诉求群体定位等等,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网络广告的效果如何体现,如何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网络广告的宣传,更容易产生消费动机,更容易形成购买力。因此,对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的研究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概念与内涵 网络广告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它的受众不同与其他的传统广告媒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同,网络广告的受众也就有了其特殊的属性以及内涵,那么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研究则需要从它的他内涵以及发展层次去解析。 1.1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概念 网络广告具有着特殊的属性,因为它比较传统广告更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但是恰恰由于它的形象生动,可比性,可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本身受到的制约也非常大,比如:在网络广告中,它不具有强制的接受性,引起受众心理反感的情况下,会选择停止阅读或者转向选择。再加上网络广告的本身人群定位比较高,属于高知,高资,高消费群体,那么其心理的要求也就相对比较高,比如他们更注重心理愉悦,更注重个性的体现,更注重商品的人性化,在注重商品人性化的同时他们对广告的要求就更加严厉地归纳为对网络广告的满意度。因此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概念为满足消费者可比性告知需求的广告传播信息心理。 当然随着网络广告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多种形式发展,网络广告的受众面积会更加广泛,心理也会不同,但是满意度最终还是考量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一个内化概念。 1.2网络广告受众心理的内涵 广告的形式尽管带不来直接的经济效应,但是广告形式却能为消费机会提供决策,为消费者给予指导,同时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就有必要认识与了解网络广告的内涵。其一,网络广告受众心理会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他们的视觉会更加开阔;其二,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对于传播途径的选择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其广告平台比较单一,需要应对消费者的多种心理需求,那么就需要网络广告的制作更加注重广告模式的效果,包括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其三,网络广告诉求目的比较明了,因此心理感染能力要加强,甚至要具备相互影响的作用力。 2.网络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选择。任何一则广告都是通过影响受众心理发生作用的,从而启迪受众或引发受众的购买行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喜好,选择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哪些广告信息。以前,我们往往把广告的效果简单地等同于它的制作过程,而忽视了受众对它的接受过程,或者忽视了受众在接受广告方面的特殊心理。 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分析 蒋雪涵1 马晓音2 李 斌3 (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江苏南京钟山学院 3江苏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摘 要】网络广告是一种广告模式,但是从其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来看,它的功能与作用不同与其他广告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把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研究作为网络营销时代一个重点与难点课题。本文就网络营销时代网络广告受众心理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广告 受众 诉求点 传播途径 行为意识 影视与传媒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 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 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 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 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 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 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 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 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 发表时间:2010-05-13T16:24:09.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6期供稿作者:赵婧1 徐勇2 葛玲3 [导读]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选取了可能与网络成瘾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综合探讨其影响因素。 赵婧1 徐勇2 葛玲3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山西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太原 030001 3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061-03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将800名大学生分为网络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应用自编背景信息调查表、自尊量表(SE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寻找影响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性别、年级、家庭适应性、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交孤立、问题解决、自责、幻想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网络成瘾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和治疗需要立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有机结合多种干预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会心理因素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人才资源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直接关乎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凸显,有报道显示在校大学生正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1]。因网络沉迷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荒废学业、心理和行为异常等现象日渐被重视,并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就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可以看出网络成瘾是一个多因一果的复杂变量,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选取了可能与网络成瘾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综合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职工医学院两所学校大二、大三学生及研究生876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1.3%。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将得分大于等于5的学生81名,作为成瘾组(IAD),其余719名大学生作为非成瘾组(非IAD)。 1.2评价工具网络成瘾的评价: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 YDQ是Young根据DSM-IV中病理性赌博的10项标准确定的互联网成瘾的8项标准,符合其中5项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2]。台湾陈淑惠教授的中文网络成瘾诊断量表(CIAS)。CIAS包含如下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前三个是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后两个是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此量表不具诊断意义,将其作为网络成瘾各分症状的改善情况参考。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999年再测信度为0.83,2000年测得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与0.82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3]。 自尊的评估:使用《自尊量表(SES)》,共10个题目,4级评分,用以评估个体自尊水平[4]。 家庭关系的评估: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是由Olson等人1982年编制的。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共有3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答案分为五个等级。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Adaptability),即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5]。 孤独感的评估:使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属多维量表,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孤独四种类型所设计的,这四种类型是: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 ESLI包含15对描述,每对中左侧描述孤立(“现在我的生活如何”),右侧描述孤独(“现在我对生活感受如何”)。每个陈述都有四级评分:偶尔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通常如此。情绪孤立与孤独由前八对条目评定,社交孤立与孤独由后七对条目评定[4]。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3、0.80、0.86、0.82,两周后孤立与孤独两大类总分的重测信度系数均为0.80。 社会支持的评估: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适合我国人群使用[4]。 应付方式评估:使用肖水源编制《应对方式问卷(DSQ)》,共62个题目, 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六个因子,用以评估作为个体应对外界应激的方式类型。六个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P<0.01)[4]。 1.3统计分析所有调查数据录入SPSS13.0,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人口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2 结果 2.1 成瘾率本研究使用YDQ在800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81例,成瘾比率为10.1%。 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2.3 网络成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选取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YDQ在800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81例,成瘾比率为10.1%。这一数字与之前报道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10%左右相符[5],进一步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选取了可能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调查,旨在探索其社会心理因素。 既往研究者们认为网络成瘾是在一定的人格特质下,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网络成瘾可能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有关;行为主义认为网络成瘾是强化的结果:在成瘾初期,操纵游戏级别上升、得到奖励和精神上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