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和粘虫

玉米螟和粘虫
玉米螟和粘虫

玉米螟和粘虫

玉米螟:

1、害虫种类: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玉米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挖心虫、钻茎虫。

2、形态特征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腹足趾钩3序缺环。

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3、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玉米粘虫:

1、害虫种类: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

2、形态特征

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蛹:红褐色,有光泽,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卵:卵长约0.5mm,馒头形,初产时白色有光泽,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3、危害特点

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1.形态:玉米粘虫呈短条的毛毛虫形态如下图所示

两种昆虫从危害方式上也不同,玉米粘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所以农民在防治时普遍喷药就可以了,而玉米螟则在玉米心中蛀食,所以在防治时要撒颗粒剂进行防治,在防治上玉米螟是较难防治的。

一、害虫种类: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

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五色虫。

二、形态特征:

玉米螟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腹足趾钩3序缺环。蛹黄褐色;

玉米螟幼虫

玉米粘虫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玉米粘虫幼虫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

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粘虫的为害与防治

粘虫的为害与防治 一、粘虫的学名和分类 学名:粘虫Mythimna seperata(Walker,1865) 分类:昆虫纲Insect 鳞翅目Lepidotera 夜蛾科Noctuidae 二、粘虫的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虹吸式口器,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前翅前缘附近由外向内有两个浅黄色圆斑,两圆斑界限不显著,外侧的圆斑较大,其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前翅由顶角至后缘1/3处延伸的有一条斜行暗色条纹,自前缘1/4处至后缘1/3处有多个黑点排列成的弧线;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变为淡灰褐色。雄蛾稍小,其尾端向后挤压可伸出一对鳃盖型抱握器,抱握器顶端有一长刺。雌蛾腹部末端有一尖形产卵器。成虫形态见下图1 图1:粘虫成虫形态图 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卵的形态见下图2(2号为粘虫卵) 图2:粘虫生活史中各虫态形态图 老熟幼虫体长38mm左右。头整体为红褐色,头上有大面积深橙褐色网纹,额扁,头部沿蜕裂线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体色由淡绿至浓黑,不同生长条件下体色差异较大在大发生时幼虫色较深,背面常呈黑色;幼虫腹面污黄色,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其边缘有细黑线,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条纹,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幼虫图片见下图3图4 图3:粘虫幼虫形态图 图4:粘虫幼虫形态图 蛹长约19mm;被蛹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中间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有一粗大的刺,刺的两旁各着生有短而弯的细刺两对。蛹形态见图2(5号6号为粘虫蛹) 黑化型:黑化分两种,一种粘虫黑化是指,粘虫幼虫在高密度聚集的情况下会出现黑化,但这种幼虫的黑化并不会改变成虫的形态特征,也不会导致成虫黑化,而当密度条件改变时,幼虫的黑化现象就会消失,另一种黑化是指粘虫的基因型发生变化,这种黑化可以遗传,幼虫和成虫都有黑化的现象。 但由于黑化型成虫覆盖着一层浓黑色的鳞片或绒毛(黑化),故使整个虫体的外观为黑褐色,黑化成虫的头部均呈黑褐色,触角除了基部为灰白色(与正常型相同)外,其他部分已完全黑化。黑化粘虫的卵与正常型的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群体饲养下,黑化型与正常型的幼虫大小相似,但黑化型幼虫的体色较深、较黑。 三、粘虫的为害情况 1.粘虫分布和为害作物种类:粘虫在我国南方北方普遍发生(除新疆未报道发现),分布范围广;粘虫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危害的作物种类多食性杂,尤喜欢食用禾本科植物,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小麦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上重大害虫之一。全国均有发生。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玉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严重时产量损失30%以上。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秆叶,将秸秆粉碎还田,杀死秆内越冬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2、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4~5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可选频振式杀虫灯、智能太阳能杀虫灯。每60亩安放1~2盏,两灯间距100米以上,悬挂高出作物1米左右,定期清理虫袋,加强灯具的维护和管理,提高灯具的杀虫效果。 (2)性信息素的利用。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一般相距50米设一诱源,每个诱源放诱芯1枚。将其放在直径约20厘米的盛有洗衣粉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注意及时捞出雄虫,并添加水和洗衣粉。 4、药剂防治。 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防。超过20%防2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应立即防治。

图:喷药无人机向玉米喷洒农药 (1)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施用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克;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克;或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与细土4公斤拌匀后撒施到心叶内。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也可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 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 (2)穗期药剂灌注及蘸花丝。灌注雌雄穗,每亩可用6%氯虫苯甲 酰胺·阿维菌素20-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或5%氟虫脲乳油20毫升,或200克/升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以上药剂均兑水50公斤灌注。药剂蘸花丝时可将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 20毫升兑水50公斤混匀,灌入废弃的矿泉水瓶内,瓶口盖上带吸管的瓶盖。在玉米散粉基本结束时蘸花丝,熏杀在穗部为害的幼虫。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2019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蝗虫语文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蝗虫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

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粘虫

粘虫 学名 Mythim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异名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分布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寄主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 为害特点粘虫以幼虫蛟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才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禾谷类被吃光后,幼虫常成群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中国公众科技网)。粘虫除为害小麦、水稻外,在杂粮田主要为害玉米、高梁、谷子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近年小麦种植密度大,致北方原来不能构成为害的二代粘虫猖撅起来,成为威协较大的害虫,粘虫在小麦等收获后,马上转移到套种的玉米或高粱田及麦田附近的杂粮上,玉米出苗后若见粘虫,一般为4—6龄如果防治不及时,仅2—3天就会把玉米、高粱、谷子的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必须重视二代粘虫的防治工作。杂草多的地块,还应重视防治三代粘虫为害(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粘虫为害小麦粘虫为丽江县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全县均有分布。据资料记载:1952年,四区大同乡受粘虫灾害150亩,五区中兴受灾200亩。 1955年,四区石鼓发生粘虫灾,四新西笔村水稻大部分被吃光,金普200亩小麦不同程度被虫啃。1960年,全县大春作物受粘虫危害30万亩,损失粮食100多万千克。1964年,全县受粘虫危害27万亩.粮食减产32.5万千克。1972年,受粘虫危害28万亩,粮食减产48万千克。1974年,受粘虫危害24万亩,粮食减产30万千克

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玉米螟就是玉米虫害的一种,玉米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严重的话,甚至绝产,那玉米种植户应该怎样防治玉米螟呢?接下来本文详细介绍玉米螟发生特点,以及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都会影响玉米螟发生代数不同。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 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 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有相当的控制作用。国内已发现的玉米螟天敌有70余种,其中主要有寄生卵的赤眼蜂、黑卵蜂,取食卵块的瓢虫,寄生幼虫及蛹的黄金小蜂、茧蜂、寄生蝇和白僵菌等。 我国许多地区在玉米后期尤其是进入雨季后,对卵块的寄生率往往可高达90~100%。在山东、河北等地赤眼蜂发生早、寄生率高的年份,第三代玉米螟往往可以不治。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治虫保产的关键,结合田间调查,当虫穗率达到10%、每百株有幼虫50只时,在抽丝盛期防1次,若虫穗率达到30%时,过6—8天再防治1次。由于害虫多在雌穗上及雄穗上下的茎节上危害,故以局部施药为宜。 玉米螟常用防治方法: 1.插药棍。将麦秆剪成3—4厘米长,放在50%敌敌畏50—100倍液中充分浸泡,然后在每个雌穗顶端插1个药棍即可。 2.药液滴穗。可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久效磷1500倍液滴注雌穗顶端,每穗滴2ml。 3.一顶四腋撒颗粒剂。一顶为雌穗顶端,四腋为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叶腋。 农业防治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或用作沤肥、饲料、燃料等,以减少压低玉米螟越冬基数。 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白僵菌生物防治,可采用白僵菌封垛技术(注意,此项技术需统防统治),或制成白僵菌颗粒剂在大喇叭口期投放,这两种方法均需要掌握好投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理化诱控技术:利用玉米螟趋光、趋化性,制成性诱剂,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进行诱杀,可有效降低落卵量,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蝗虫的价值

蝗虫的价值 摘要: 介绍了当前我国蝗虫的资源化利用以及蝗虫的规模化饲养概况 ,分析了蝗虫资源化利用的有关问题 ,提出我国蝗虫开发利用的3点建议:加深蝗虫提取物质的研究 ,拓宽利用领域;加深蝗虫生物学及生态学 研究 ,促进蝗虫的工厂化生产;完善加工技术 ,拓宽利用途径 ,延伸蝗虫产业渠道。 关键词: 蝗虫; 资源化利用; 规模化饲养; 机械捕集; 产业化 蝗虫 ,是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昆虫的统称 ,俗称蚂蚱。提起“蝗虫”,人们总是与“蝗灾”相联系。蝗灾是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 ,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 ,历史上把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1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蝗虫也是如此 ,它在造成危害的同时 ,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 ,具有食用、药用、饲用等很多价值[2 ],它还是一种“生物转化器”,可以将农田杂草等转化成可利用的蛋白资源。因此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蝗虫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只要人们对其优点进行充分挖掘 ,必定可以将蝗虫变害为利 ,从而为人类造福。本文主要将当前我国蝗虫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加以介绍 ,并就蝗虫的资源化利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1 蝗虫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概况 近些年来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陆续研究发现 ,蝗虫体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 ,还含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抗冻蛋白等活性成分 ,这些都为蝗虫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蝗虫的食用 在我国 ,蝗虫的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就有食用蝗虫的记录。在古代蝗灾之年 ,人们将蝗虫收集起来食用 ,以度饥荒 ,那只是把吃蝗虫作为一种充饥的需要。而现在 ,人们则把蝗虫作为一种美食来享用。在山东 ,蝗虫已成为高级餐厅的美味佳肴;在云南等许多地方的农贸市场上都出售晒干的蝗虫;天津自古以来就有把蝗虫作为小吃食用的传统;北京人也有吃油炸蝗虫的习惯;广西山区仫佬族一年一度的六月初二“吃虫节”则户户设宴 ,家家都做出各种昆虫大餐 ,蝗虫自然也在其食用之列 ,他们做出了“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等蝗虫佳肴。现在 ,蚂蚱烧汤、蚂蚱罐头、蚂蚱酱、蚂蚱面包、蚂蚱烤肉串、蚂蚱饼干、蚂蚱雪糕以及蝗虫的各种脱水干制品、冷冻食品、腌渍食品等陆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上述蝗虫的食用均属于蝗虫的原形利用 ,即把蝗虫作为直接食物或进行简单加工后食用 ,原形利用是最古老、也是目前为止最普遍的一种蝗虫食用方式。而蝗虫的食用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加工利用 ,即把蝗虫体内的营养成分提取出来加以利用或者加工蝗虫的二次产品来食用[2 ]。 1.2 蝗虫的饲用 蝗虫除为人类食用外 ,还是各种家禽、家畜的优良饲料 ,而且也是饲料厂极好的蛋白原料。古时 ,我国人民就已将其做饲料或肥料。《捕蝗考》记载: “蝗烂地面 ,长发麦苗 ,甚于粪壤。”当前 ,已有很多家禽养殖户搞起了蝗虫—家禽产业链 ,用蝗虫作为家禽饲料 ,使家禽的成活率、体重、产蛋量、产蛋率等指标均有明显增长[14 ]。同时 ,因蝗虫蛋白质含量高 ,氨基酸种类丰富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与种类丰富等优点 ,可作为现用畜禽饲料鱼精粉、肉粉等的代用品。另外 ,蝗虫的周身组织松软 ,体壁主要由鞣化蛋白组成 ,畜禽易消化吸收 ,而且蝗虫的获取成本远低于鱼精粉、肉粉等产品 ,因此 ,以蝗虫作畜禽饲料可降低投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15 ]。目前 ,蝗虫饲料已供不应求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3 蝗虫的药用 蝗虫作为中药 ,其性味辛、甘、温 ,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抽、解毒透渗、消肿止痛、滋补强壮等功效。在治疗小儿急慢惊、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疳积、咽喉肿痛、疹出不畅等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另外 ,还有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滋补强壮、健脾运食功

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玉米等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 (一)分布与为害 我国玉米螟有两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是优势种,分布最广,从东北到华南各玉米产区都有分布。尤以北方春玉米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发中最重,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其次。欧洲玉米螟在国内分布局限,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10%、夏玉米 20%-30%,大发生年可超过30%。近几年还对棉花的为害日渐加重。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心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抽穗后蛀茎食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还可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质。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为中型蛾,体色淡黄或黄褐。前翅有2条暗褐色 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 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雌蛾较雄蛾色淡,后翅翅纹不 明显。卵略呈椭圆形,扁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幼虫圆筒形,体色黄白至谈 红褐。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腹部1-8节,背面各有 2列横排毛片,前4后2,前大后小。蛹纺锤形,褐色, 末端有钩刺5-8根。 (三)发生过程和主要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从北向南为 1-7代。可划分为6个世代区,即一代区:北纬45度以北,东北、内蒙古和山西北部高海拔地区;二代区:北纬40度一45度间,北方春玉米区、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内蒙古大部地区;三代区: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及山西、陕西、华东和华中部分省区;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北部、广东和广西西北部;五至六代区:广西大部、广东曲江及台北;六至七代区:广西南部和海南。无论哪个世代区,都是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根茎或穗轴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虫量最大。 春玉米在一代区仅心叶期受害,在二代区穗期还受第二代为害。第一代在心叶期初孵幼虫取食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就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由此可见,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这代为害很重要。第二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多在抽丝盛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影响千粒重和籽粒品质。夏玉米在三代区,心叶期受第二代为害,穗期受第三

蝗虫的害和益

蝗虫的害和益 蝗虫(locust,grasshopper),俗称“蚂蚱”,名“草螟”、“ 蝈蚂”、“ 蚱蚂”,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的总称。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植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农民影响最大的三大灾害中,除了水旱灾害以外就要属蝗灾了。 中国历史早在商朝甲骨文上就已经有对蝗虫的记载,而公元707年《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谷梁传》记载了第一次蝗灾在恒公5年:“大雩(yu二声),螽(zhong 一声),虫灾也。”这里的虫灾就是指蝗虫。可见蝗灾早已经成为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难题了。 每年夏秋季节为蝗虫的繁殖期,一只雌蝗虫每次产卵平均在50粒左右,每两周产卵一次,而卵由幼虫发育为成虫也只需要40天左右。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来,蝗虫只需要一个夏天即可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一群恐怖的军团。 蝗虫的习性很有意思,当年份风调雨顺之时,植食性的蝗虫一般会分散单独生活,这造成不了蝗灾,可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旱灾哪怕是轻微的,植物数量减少,大量蝗虫攀附于少数植物之时,蝗虫之间会因为大腿的相互碰触而改变生活习性,它们会变得喜欢群居,大量的群居蝗虫会大量繁殖,然后,形成一场吞噬天地间一切植被的风暴,这就是蝗灾。只需要半天,蝗灾所覆盖的田野就会只剩下裸露的大地,凡是能够入口的一切植物,包括高大的树木的叶片,到低矮的苔藓,一切绿色植被都会成为蝗虫的口粮,大量繁殖的蝗虫在几十天后又会加入对植物的掠夺。当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望着满天的飞蝗之时,悲怆的痛哭毫无作用,往往发生蝗灾的年份,都是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状。 据考证,我国历史上发生大小蝗灾的年份有940年,如明朝嘉靖39年,蝗食禾苗殆尽;万历14年飞蝗蔽空,饥民相食。这样的惨案让人望而心痛。对蝗灾的防治,成为华夏农耕文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古代化学能力低下之时,要防治蝗灾无疑是相当困难的,靠着农民用物理手段杀伤蝗虫,其效率是相当低下的,往往几万人要面对几千万只蝗虫,而奋战一昼夜的结果,往往是蝗虫数量未见减少,而农作物已经被吃光了,蝗虫一展双翼,飞离此地前往下一块田地,只留下满满的一地蝗虫卵而已。 然而,尽管蝗虫对人类的危害很大,但我们仍然把这种可怕的害虫端上了餐桌,变成了美味佳肴。 据专家介绍,蝗虫不但营养、成分含量合理,而且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低于畜、禽肉类,是肥胖症,、高血亚、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在中国,食用蝗虫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人们习惯将蝗虫洗净用油炸,佑酒食用,据《食用昆虫与菜谱》一书中介绍,蝗虫体内含有蛋白质73.5%,氨基酸18种,总含量为20.3%,蝗虫体内还含有维生素B1、B2、E、A胡萝卜素和丰富的多种维生素,4种脂肪 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常食用的种类有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等,其肉质鲜嫩,味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一、玉米蚜虫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可为害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1.危害特点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随着玉米雄穗逐渐抽出,大量成、若蚜集中于雄穗苞内,有的单穗有蚜几百头至上千头,蚜量多时成堆,布满各个分枝,称为“黑穗”,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苞内、外,遍布蚜虫,称“黑株”。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2.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0毫米,

长卵形,灰绿至蓝绿色,常有一层蜡粉。腹管周围略带红褐色。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3。腹管暗褐色,圆筒状,端部 3.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 (2)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乐果50~100倍液涂茎。 二、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虫科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减产10%,大发生年份减产30%-50%吉林省1年发生1-2.5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小孔,3龄后蛀入茎秆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导被蛀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幼虫还可钻入雄花序取食,造成雄花序基部折断,幼虫常取食雌穗的花丝和嫩苞叶,并能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籽粒,造成嫩粒缺损毒烂。 1.发生条件玉米螟喜中温高湿,温度在24℃,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卵的形成、发育和成虫的交配,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生。

玉米粘虫发生危害的成因和防治

玉米粘虫发生危害的成因和防治 玉米粘虫是玉米作物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暴发性和毁灭性特点,是一种暴食性、杂食性、迁飞性害虫,属典型的口嚼式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五彩虫、剃枝虫,在东北、内蒙古年生2-3代,2012年出现过全国大规模爆发,当年8月上中旬在东北地区爆发成灾,对农业影响巨大。根据近几年的观测,粘虫发生有加重趋势,东北粘虫危害发生时期是春玉米抽雄至灌浆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了解玉米粘虫的危害和成因,加大防控力度,对保证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1关于粘虫 粘虫是虫鳞翅目夜蛾科,体长17-20mm,黄褐色或淡灰褐色,寄主于玉米、稻、麦等禾谷类作物16科104种以上植物,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随气温升高不断向北迁徙,主要危害玉米等禾谷类秋粮作物。目前黑龙江省发现的粘虫绝大多数属于南方粘虫的后代。粘虫主要天敌有鸟类、蛙类、寄生蜂、步行甲寄生蝇等。 2玉米粘虫危害 玉米粘虫危害严重,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害虫,主要以幼

虫咬食叶片为害。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食量很小,仅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孔洞,呈半透明的小条斑;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沿叶缘蚕食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大部叶片,仅残留玉米很短的中脉;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对玉米的啃咬异常疯狂,主要啃食穗轴、叶片,严重发生时,速度非常快,常常在一夜之间把玉米苗吃光,玉米啃成光杆,造成缺苗断垄,减产甚至绝收。玉米粘虫爆发时,6只粘虫三小时之内就可以把一棵玉米植株的全部叶片吃光。玉米粘虫又名“行军虫”,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当幼虫吃光一块田玉米,就会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因此具有偶发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3玉米粘虫成因 3.1多雨天气的影响。降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粘虫发生的严重程度。粘虫属中温好湿性昆虫,降雨增加,土壤及空气湿度湿度较大,相对湿度是50-75%,有利于粘虫危害发生。另外,粘虫成虫远距离迁飞危害的特性,遇风雨迫其降落,当地容易暴发粘虫为害。 3.2粘虫的发生期与发生数量。粘虫适于温暖高湿的条件,最适温度19~23℃,最适相对湿度为50~80%。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9-22℃,相对湿度为90%左右,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如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产卵量

蝗虫危害特点

蝗虫危害特点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 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 680万km2,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发生为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Forskal),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 800万km2,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国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樟木地区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虫。 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为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稻蝗Ox-ya spp。、蔗蝗Hieroglyphus spp。和尖翅蝗Epacromius spp.等。为害的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 bruneriana Saussure、负蝗Aractomorpha spp.等。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和负蝗可为害棉花。竹蝗Ceracris spp.可严重为害竹林。在广大牧区,为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innaeus)、戟纹蝗Dociostaurus spp.、小车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以及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innaeus)等,大发生时可严重为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飞蝗Locusta migratora(Linnaeu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在此区由北向南每年可发生2~4代)、亚洲飞蝗L.mgratoria mgratoria(Linnaeus)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在此区除新疆的土鄯托地区可发生2代外,均每年发生1代)、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nsis 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在西藏和青海南部,多每年发生1代)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hm2,设计9省(市)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市)发生在80万hm2以上。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市)又发生80万hm2以上。今年,蝗虫又肆虐河南,受灾面积237.5万亩,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4000余只/ m2,

蝗虫危害特点

蝗虫危害特点 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为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稻蝗Ox-ya spp。、蔗蝗Hieroglyphus spp。和尖翅蝗Epacromius spp.等。为害的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 bruneriana Saussure、负蝗Aractomorpha spp.等。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和负蝗可为害棉花。竹蝗Ceracris spp.可严重为害竹林。在广大牧区,为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innaeus)、戟纹蝗Dociostaurus spp.、小车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以及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innaeus)等,大发生时可严重为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

2020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专题1 从东非蝗虫肆虐看蝗灾-答案及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专题1 从东非蝗虫肆虐看蝗灾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B 2.C 3.C 4.D 5.A 6.C 7.C 8.B 9.D 10.B 11.C 【解析】 1.虫神庙主要分布在蝗虫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是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2.蝗虫灾害暴发原因一是气候干旱,二是食物充足。 3.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灭蝗应少用和不用化学药剂。 4.我国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的害虫首推蝗虫,①对。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国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失,②错。由于飞蝗飞行距离远,成灾面积大,用飞机灭蝗,效果好,作业快,所以可以使用飞机灭蝗,③错。历史上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一起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④对。故选D。 5.飞蝗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习惯,故选A。 6.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前期干旱利于蝗虫的产卵繁殖,后期多雨,草类生长繁茂,又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条件,故C项正确;一直干旱不利于草类的生长,一直多雨不利于蝗虫的繁殖,故A、B项错误;前期多雨不利于蝗虫的繁殖,故D项错误。 7.蝗灾多发生在气候旱涝频繁,又有大面积湖滩、海滩、河滩的地区,黄淮海平原最符合这些条件,故C项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雨季长,不利于蝗虫的繁殖,故B项错误;珠三角地区,气候湿润多雨,对蝗虫的生长不利,故D项错误。 8.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是指原有物种或迁移物种种群数量大暴发而引起的自然灾害,虫害和鼠害为生物灾害,所以该题选B。 9.松毛虫虫害属于森林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影响森林工业,同时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故该题选D。 10.蝗虫极喜温暖干燥,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所以蝗灾往往和严重的旱灾相伴而生,故该题选B。 11.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的理论,根据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终成像,从而对各种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

粘虫防控预案

附件5: 粘虫防控预案 根据市县植保会商分析预测,2018年二、三代粘虫在我市有偏重发生的可能,遇适宜气候条件,局部大发生风险较高。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控目标 粘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粘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一代粘虫,控制二、三代粘虫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地块。 三、防控技术措施 1.成虫诱杀技术。(1)杀虫灯法。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2)性诱捕法。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

2.幼虫防治技术。注意及时防除田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2)化学农药: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1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敌百虫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3.保护利用天敌技术。释放赤眼蜂或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青蛙等天敌防治粘虫。 四、关键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虫情监测预警。针对粘虫迁飞性、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各县区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粘虫迁飞动态,全面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加强植保体系虫情信息调度,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和重灾情实时报告制度,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发生重点区域和防治适期,指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农民及时开展防控行动。 二是加强应急防控和统防统治。粘虫繁殖速度快,并具有成群迁移危害等习性,容易形成短期内集中暴发成灾态势,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的作用,未雨绸缪,完善防控预案,积极做好应急防控资金、物质、人员等准备。突

最新蝗虫危害特点

蝗虫危害特点 " 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为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稻蝗Ox-ya spp。、蔗蝗Hieroglyphus spp。和尖翅蝗Epacromius spp.等。为害的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 bruneriana Saussure、负蝗Aractomorpha spp.等。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De Geer)和负蝗可为害棉花。竹蝗Ceracris spp.可严重为害竹林。在广大牧区,为害牧草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innaeus)、戟纹蝗Dociostaurus spp.、小车蝗Oedaleus spp.、牧草蝗Omocestus spp.、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以及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innaeus)等,大发生时可严重为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521万hm2,经过贯彻“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1951~1997年间,全国已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70.6%。现有蝗区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8个减少到151个,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市)发生在80万hm2以上。1999

对蝗虫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蝗虫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多过蝗灾,中国也不例外,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较多的分布。这些蝗灾不但对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在蝗灾的防治上,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科学与迷信的斗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逐渐战胜了迷信。 【关键字】蝗虫危害防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 一、蝗虫的相关简介 蝗虫又名「蚱蜢」本省称「草螟」特徵: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后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外型特征:体长雄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 ·若虫亦称蝗喃,外型酷似成虫,可是只具翅芽,善于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目前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食性;是植物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另类;棱蝗,习惯栖息于潮湿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