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文化

京族文化
京族文化

京族博物馆简介:

京族: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

确实越南人数最多的民族

——由于划分的历史(可百度)

独弦琴\(管内)

使用方法:

哈节,唱哈唱哈的意义。时间:

越南三宝:牛角梳(鉴定方法),越南香水(越南历史,是法国殖民地),白虎膏

特色:高跷捕鱼,被淘汰

虾灯

鱼露

千汁万汁不如鲶汁

京族三岛(山心岛,巫山岛,万尾岛)的人,往往把自制了一种“鱼露”叫“鲶汁”。大人这样叫,小孩也是这样说。所以,京族三岛的人根本不识“鱼露”,只知道“鲶汁”。如果您去购买,只能说买“鲶汁”,不能说买“鱼露”,不然他们不知道您在说什么。

鲶汁金黄带红,清澈见底,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盐味。我不敢轻易尝试,朋友倒了一点鲶汁到碟子里。椒盐虾、红薯炒鱿鱼、盐水车螺、粉丝蒜茸蒸带子螺、清蒸腊鱼……菜都上齐了,朋友将一整块清蒸鱼肉夹到我碗里,让我蘸着鲶汁吃。一口下去,我没有表情;第二口,我皱起眉头使劲咀嚼,像在沉思;第三口,我的眉头顿时舒展,竖起了大拇指……“这海鲜蘸了鲶汁,真的入口嫩滑可口,咸中带甜,美味极鲜,这鲶汁果然是‘琼浆玉液’!点赞!”

“现在除了专业酿鲶汁的人和老一辈的人,年轻人基本不会这个鲶汁的做法了,鲶汁也早就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希望年轻人能够多接触京族文化,将来能传承这门手艺。来!跟我过来看看!”“这鲶汁说难不难,但是要靠心诚,做出来的才是美味。”在一个大缸缸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然后在下面凿一个小洞,安装一个小漏管和塞子。奶奶指着一个大缸

说:“把洗干净的小鱼和海盐一层一层码放入缸内,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开始腌制。腌制时间可长可短,短的几周,长的可以等上一年,等腌制得差不多就可以食用了。打开大缸下面的漏管,鲶汁就可以流出来了。如果拧开漏管,流出的鲶汁有些浑浊。就要放回缸里重新过滤,直到流出清澈而略显橙红色的鲶汁才算得上是上等鲶汁。”

橙红色的“头漏汁”是最好的,出缸时候清香四溢。一般100斤鱼才酿出30斤左右的“头漏汁”。这种汁奇香扑鼻,色泽金黄,鲜美可口,是上乘佳品,多用来待客和售卖。过后再往缸中注入冷却的盐开水,继续压滤,之后所滤出的“二漏汁”、“三漏汁”,一般留自家食用。我们家几个“美食家”总来盯着我的“头漏汁”呢!奶奶说着咯咯直笑。

由于鲶汁色泽澄黄、味道鲜美,是京族人家每天不离的上等调味品,而且还畅销其他省市和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对京族人来说,每年出售鲶汁的收入是很可观的,因为每缸可产鲶汁过百斤。据测定,这种自制的“鲶汁”,不但含有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17种氨基酸,而且有8种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一种既营养,又色、香、味、俱全的调味品。难怪俗语这样讲:“千汁万汁,不如京族鲶汁。”

挖沙虫:

沙虫学名方格星虫,因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的沙泥之中、吃沙粒长大而得名。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又被称作“海滩香肠”。沙虫虽然没有海参、鱼翅、鲍鱼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为海参、鱼翅所不及。它们在涨潮时集体钻出沙面,退潮时藏身沙中。每当退潮时,村里的老幼妇孺都会出动,扛着一把特制的专用于挖沙虫的锄头去沙滩上挖沙虫。沙虫一年四季都能挖得到,但冬季沙虫因活动少,肉非常肥厚,是品质最好的。沙虫对生活的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平缓沙泥夹杂的海滩才能生存,对水质要求也极高,一旦海水被污染和水质略有改变,沙虫便会大批死亡或逃离。

要把沙虫从海沙里挖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眼明手快的娴熟功夫。一位京族大嫂在沙滩上走着,手里拿着一把锄头,不断在退潮的沙地上敲,只见她敲几下后马上用锄头去挖,很快就从沙里把沙虫揪出来。问其诀窍,她说,沙虫钻进沙里时,都会有一条沙道,肉眼很难看到,所以要用锄头敲沙滩表面,沙里的沙虫受惊动就会往下钻,沙道内就会溅出水来。根据水柱的情况判断沙里是沙虫还是车螺,就可以在沙虫逃走的路途前边挖断,抓住沙虫。

村民们把鲜沙虫拿回家后,用竹片将沙虫内脏翻出来,将它肚子里的沙子和杂物洗净。之后用摄氏80度至90度的热水烫两分钟即捞出,放在竹筛内晒,如果没有太阳,便需要连夜生炭炉烘干。为了沙虫好看,加工户还会在沙虫六七成干度时,把沙虫每条搓一下,让沙虫内腔进入空气成为圆形。

沙虫品质的鉴定可以通过闻、观、嚼来鉴定。闻是抓一把闻一下,好的沙虫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香味中夹杂着炭火的烟味,闻起来很舒服;观是要看沙虫的内腔沙袋除去了没有,是在加工期间去掉的还是晒干时去掉的。若是鲜沙虫加工时去掉的,沙虫干断口是完整的;若是晒干后才拉除的,沙虫尾部就参差不齐,并呈白色。因为前者加工出来的是沙虫中的极品——无沙沙虫;而后者则是在加工过程中少了道工序,含沙量高,品质就比无沙沙虫逊色。嚼是试尝一条,慢慢嚼一下,感觉肉鲜香细腻而且很少沙质,那就证明质量好。

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六届第16号) 《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已由防城港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6月3日通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20年7月24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8月3日 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 (2020年6月3日防城港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2020年7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 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措施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四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京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京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保护的京族文化是指京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以下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文化,包括: (一)京族语言、口头文学以及喃字; (二)表现京族传统文化的手稿、谱牒等实物; (三)京族民歌、京族舞蹈、独弦琴艺术等传统艺术; (四)京族传统医药; (五)风吹饼、鱼露等京族传统制作技艺; (六)京族哈节、京族服饰等传统民俗; (七)拉大网、渔箔、高跷捕鱼等京族传统生产习俗; (八)哈亭等传统建筑以及京族文化遗存遗迹; (九)保存比较完整的京族传统村落等文化生态区域; (十)其他京族文化遗产。 第四条京族文化保护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京族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京族风俗、信仰和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不得歪曲、贬损京族文化,不得伤害民族感情,不得损坏京族文化遗存。 第五条防城港市、东兴市(以下简称市、东兴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京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编制京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将京族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京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利用等工作。

越南国情简介

越南國情簡介 2007/05 壹、一般概況 一、國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二、國慶:9月2日 三、首都:河內(Hanoi) 四、面積:32萬9,241平方公里(約台灣9倍大) 五、人口:約8,300萬人,共有54族,以「京族」(Kinh)為最 大族(約89%),華人約200萬人。 六、位置:位於中南半島東側,北與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雲南省為界,西臨寮國及柬埔寨,東濱南海(越南稱為東海)之東京灣(越南稱為北部灣),全境狹長如S狀。境內3/4 為山地森林,平原主要分佈於北部紅河三角洲及南部九龍 江三角洲。主要港灣有北部之海防(Hai Phong)、中部之峴 港(Da Nang)、中南部之金蘭灣(Cam Ranh)及南部之頭 頓(Vung Tau)及胡志明市(Ho Chi Minh)。主要國際機場 有河內之「內牌」(Noi Bai)機場及胡志明市之「新山一」(Tan Son Nhat)機場。 七、語言:越語,略通英語、華語、俄語及法語,粵語可在南 部華人間溝通。 八、氣候:兼有亞熱帶及熱帶性季風氣候。北越與台灣氣候類 似,分春、夏、秋、冬4季,7至11月沿海多颱風,南越 與泰國、馬來西亞氣候類似,終年濕冷,分雨、旱兩季,5 至10月為雨季,11至4月為旱季。冬、夏河內平均氣溫分

別為攝氏16.5及26.8度,胡志明市為25.8及28.9度。九、近代簡史:越南古名「文郎」、「交趾」、「大越」、「安南」, 西元968年成為獨立之封建國家。1858年法軍入侵越南, 1883年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1930年胡志明創立印度支那 共產黨,成立「越盟」抗法,後遭通緝逃離越南。第二次 世界大戰,日本利用法國崩潰之機會,於1942年侵佔越南,扶植「保大」(Bao Dai)為安南皇帝。1944年,胡志明潛 回北越,發動民眾組織游擊隊作戰,迨1945年日本投降,胡氏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取得越南政權。不 久,法國再次攻陷河內,胡氏被迫逃入山區,法國宣佈重 建越南政府,由保大皇帝擔任元首,與胡志明政權對峙。 1954年,越共於「奠邊府」(Dien Bien Phu)之役戰勝法國,雙方簽署「日內瓦停戰協定」,以北緯17度將越南劃分為 二:北方由胡志明領導,稱「越南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南方由吳廷琰領導,稱「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 Vietnam)。1967年9月,南越之阮文紹獲選 為第二任總統。美國為避免南越政府被北越兼併,於60年 代末及70年代初大舉介入越戰,協助南越對抗北越軍隊。 迨1973年美國國會決議停止軍經援助後,南越陷入孤軍作 戰困境,1975年4月30日西貢淪陷。1975年9月2日南 北越正式合併,更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貳、政治概況: 一、政治結構:越南共產黨創立於1930年2月3日(曾一度更

少数民族服饰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宋祖英就是苗族的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

湛。 阿呆2009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 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 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 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京族文化

京族博物馆简介: 京族: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 确实越南人数最多的民族 ——由于划分的历史(可百度) 独弦琴\(管内) 使用方法: 哈节,唱哈唱哈的意义。时间: 越南三宝:牛角梳(鉴定方法),越南香水(越南历史,是法国殖民地),白虎膏 特色:高跷捕鱼,被淘汰 虾灯 鱼露 千汁万汁不如鲶汁 京族三岛(山心岛,巫山岛,万尾岛)的人,往往把自制了一种“鱼露”叫“鲶汁”。大人这样叫,小孩也是这样说。所以,京族三岛的人根本不识“鱼露”,只知道“鲶汁”。如果您去购买,只能说买“鲶汁”,不能说买“鱼露”,不然他们不知道您在说什么。 鲶汁金黄带红,清澈见底,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盐味。我不敢轻易尝试,朋友倒了一点鲶汁到碟子里。椒盐虾、红薯炒鱿鱼、盐水车螺、粉丝蒜茸蒸带子螺、清蒸腊鱼……菜都上齐了,朋友将一整块清蒸鱼肉夹到我碗里,让我蘸着鲶汁吃。一口下去,我没有表情;第二口,我皱起眉头使劲咀嚼,像在沉思;第三口,我的眉头顿时舒展,竖起了大拇指……“这海鲜蘸了鲶汁,真的入口嫩滑可口,咸中带甜,美味极鲜,这鲶汁果然是‘琼浆玉液’!点赞!” “现在除了专业酿鲶汁的人和老一辈的人,年轻人基本不会这个鲶汁的做法了,鲶汁也早就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希望年轻人能够多接触京族文化,将来能传承这门手艺。来!跟我过来看看!”“这鲶汁说难不难,但是要靠心诚,做出来的才是美味。”在一个大缸缸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然后在下面凿一个小洞,安装一个小漏管和塞子。奶奶指着一个大缸

说:“把洗干净的小鱼和海盐一层一层码放入缸内,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开始腌制。腌制时间可长可短,短的几周,长的可以等上一年,等腌制得差不多就可以食用了。打开大缸下面的漏管,鲶汁就可以流出来了。如果拧开漏管,流出的鲶汁有些浑浊。就要放回缸里重新过滤,直到流出清澈而略显橙红色的鲶汁才算得上是上等鲶汁。” 橙红色的“头漏汁”是最好的,出缸时候清香四溢。一般100斤鱼才酿出30斤左右的“头漏汁”。这种汁奇香扑鼻,色泽金黄,鲜美可口,是上乘佳品,多用来待客和售卖。过后再往缸中注入冷却的盐开水,继续压滤,之后所滤出的“二漏汁”、“三漏汁”,一般留自家食用。我们家几个“美食家”总来盯着我的“头漏汁”呢!奶奶说着咯咯直笑。 由于鲶汁色泽澄黄、味道鲜美,是京族人家每天不离的上等调味品,而且还畅销其他省市和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对京族人来说,每年出售鲶汁的收入是很可观的,因为每缸可产鲶汁过百斤。据测定,这种自制的“鲶汁”,不但含有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17种氨基酸,而且有8种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一种既营养,又色、香、味、俱全的调味品。难怪俗语这样讲:“千汁万汁,不如京族鲶汁。” 挖沙虫: 沙虫学名方格星虫,因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的沙泥之中、吃沙粒长大而得名。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又被称作“海滩香肠”。沙虫虽然没有海参、鱼翅、鲍鱼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为海参、鱼翅所不及。它们在涨潮时集体钻出沙面,退潮时藏身沙中。每当退潮时,村里的老幼妇孺都会出动,扛着一把特制的专用于挖沙虫的锄头去沙滩上挖沙虫。沙虫一年四季都能挖得到,但冬季沙虫因活动少,肉非常肥厚,是品质最好的。沙虫对生活的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平缓沙泥夹杂的海滩才能生存,对水质要求也极高,一旦海水被污染和水质略有改变,沙虫便会大批死亡或逃离。 要把沙虫从海沙里挖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眼明手快的娴熟功夫。一位京族大嫂在沙滩上走着,手里拿着一把锄头,不断在退潮的沙地上敲,只见她敲几下后马上用锄头去挖,很快就从沙里把沙虫揪出来。问其诀窍,她说,沙虫钻进沙里时,都会有一条沙道,肉眼很难看到,所以要用锄头敲沙滩表面,沙里的沙虫受惊动就会往下钻,沙道内就会溅出水来。根据水柱的情况判断沙里是沙虫还是车螺,就可以在沙虫逃走的路途前边挖断,抓住沙虫。 村民们把鲜沙虫拿回家后,用竹片将沙虫内脏翻出来,将它肚子里的沙子和杂物洗净。之后用摄氏80度至90度的热水烫两分钟即捞出,放在竹筛内晒,如果没有太阳,便需要连夜生炭炉烘干。为了沙虫好看,加工户还会在沙虫六七成干度时,把沙虫每条搓一下,让沙虫内腔进入空气成为圆形。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东兴市旅游情况介绍

东兴市旅游情况介绍 一、东兴概况 东兴市位于祖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与越南芒街市仅 一河之隔,是我国与越南唯独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都市。陆地边境线长27.8公里,海岸线长5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549平方公里,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有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为116461人(可不能流淌人口),常住的流淌人口有6万人左右。居民要紧有汉、京、壮、瑶等民族,其中京族人口1.5万人,是我国唯独的京族聚居地。建市以来,我市积极开发市内游、境外游等旅行资源,逐步形成了〃上山下海又出国"的特色旅行品牌。 2007年,全市出入境人员达382万人次共接待游客214.70 万人次,增长16.92% ,其中市内游客97.68万人次,增长23.21% ;出境游客7.89万人次,增长12.55% ;入境游客99万人次;全年旅行总收入3.54亿元,增长8.16%0 二、旅行资源状况 东兴市面向北部湾,背靠十万大山,又与越南一河之隔, 海洋文化、边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错””边、海、山、民族风情独具韵味,蕴藏着边境探秘、通江达海、金滩碧浪、

红树金花、候鸟湿地、飞瀑幽谷、民俗民风等丰富的旅行资 京岛风景名胜区是东兴市久负盛名的滨海旅行胜地,其 中的金滩久负盛名。金滩沙金黄、滩平长、浪柔、水净,空 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优良的海边浴场和海上运动场 所。 十万大山余脉造就了专门多山谷溪流,红石谷便是其中 之一。红石谷位于十万大山余脉。景区内群山围绕,绿树掩 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气候舒服宜人z 自然生态环境优 良,是观光游憩、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之理想旅行胜地。 沿海湿地是东兴最具竞争优势的旅行资源中。沿海红树 林和滨海候鸟湿地便是代表。北仑河口国家自然爰护区核心 区有红树林面积8100多亩,其中属东兴市辖区的有6100 多亩。北仑河口国家自然爱护区去年已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东兴沿海红树林连接成片,是全国最大的连片红树林带。红 树林将是海洋观光体验、旅行与资源爱护教育的良好资源。 京族三岛之一的巫头岛有座万鹤山,栖息着4万多只各类 最好的_片滨海湿地。 另外,都市丘陵溪谷带也是东兴市爰护较好、较有开发 价值的旅行资源。东兴城区及城区边沿的水系十分发达, 水 映,溪瀑跌宕起伏、 !1! 季长流,林茂谷幽,植物丰富,空气 鸟”是广 EC 不可多得的滨海湿地生态旅行资源,是广西沿海

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京族是一个独特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有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大量的文化遗产,都是丰富的中华民族瑰宝之一,保护与传承其文化精髓是历史所需,也是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京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议;措施 一、引言京族是一个海洋民族,中国的民族聚居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而京族聚居的地域主要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这三岛,被称为“京族三岛” 。京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大约是明代的时候就迁移来华;京族也是一个年轻的民族,1958 年国务院才正式定名为“京族”。它的主要聚居地在防城港,与越南的民族同宗同源,是由古骆越部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是民族融合、国家兼容并包的代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标志,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京族人民有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大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哈节,语言文字、独弦琴、服饰等,其中独弦琴和哈节成为京族文化的标志。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文化交流不断的加强,少数民族不断的汉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具有传统特色的京族文化得到完整的继承并使之做到与时代接轨,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是大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京族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一)节日 哈节是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人们祈求岁物丰成,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类似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 “哈”是京语的译音,具有两个意思:一是“吃”的意思,因此哈节也被译为“乡饮节”;另一个则是“歌”的意思,因此又称“唱哈节”。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哈节的传说,一说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主要以海洋渔业为基本生产方式,故信奉海神,每年都将海神接到哈亭供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说则是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播歌曲的名义,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圭寸建压迫。她的歌声委婉动听,充满情谊,京族人民备受其感动,后人称她为歌仙,建立了“哈亭”作为纪念,并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渐形成节日流传下来。“哈节”活动历时三至五天, 期间歌舞昼夜不断,热闹非凡。“哈节”的活动过程大致分 为四个部分:迎神、祭神、入席听哈、送神。仪式主要有“唱哈”和“舞蹈”,都是以“哈妹”为主,他们所歌唱的有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等较为贴近生活的内容。哈节不仅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以歌会友,联络感情的节日,而且也是京族人祭祀神灵祖先的节日,已于2006 年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旅游和贸易的发展,哈节由原来的纪念传说中歌仙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简单化。以前京族人十分重视哈节,各项庆祝活动连续举办几天几夜,而现在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 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

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京族是一个独特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有 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大量的文化遗产,都是丰富的中华民族瑰宝之一,保护与传承其文化精髓是历史所需,也是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京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议;措施 、引言 京族是一个海洋民族,中国的民族聚居呈“大杂居,小 聚居”的模式,而京族聚居的地域主要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这三岛,被称为“京族三岛” 。京族是 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大约是明代的时候就迁移来华;京族也是一个年轻的民族,1958 年国务院才正式定名为“京族”。它的主要聚居地在防城港,与越南的民族同宗同源,是由古骆越部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是民族融合、国家兼容并包的代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标志,具有区别于其他民 族的独特性。京族人民有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大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哈节,语言文字、独弦琴、服饰等,其中独弦琴和哈节成为京族文化的标志。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文化交流不断的加强,少数民族不断的汉化,在这

样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具有传统特色的京族文化得到完整的继承并使之做到与时代接轨,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是大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京族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一)节日 哈节是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京族人们祈求岁物丰 成,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类似于壮族的“三月”歌圩。 “哈”是京语的译首,具有两个意思:一是“吃”的意思,因此哈节也被译为“乡饮节”;另一个则是“歌”的意思,因此又称“唱哈节”。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哈节的传说, 说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主要以海洋渔业为基本生产方式,故信奉海神,每年都将海神接到哈亭供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说则是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播歌曲的名义,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圭寸建压迫。她的歌声委婉动听,充满情谊,京族人民备受其感动,后人称她为歌仙,建立了“哈亭”作为纪念,并定期在哈亭唱歌传 歌,渐渐形成节日流传下来。“哈节”活动历时三至五天, 期间歌舞昼夜不断,热闹非凡。“哈节”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迎神、祭神、入席听哈、送神。仪式主要有“唱哈”和“舞蹈”,都是以“哈妹”为主,他们所歌唱的有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等较为贴近生活的内容。哈节不仅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以歌会友,联络感情的节日,而且也是京族人祭

广西少数民族介绍

广西行政区划以及民族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4个地级市,113个县(市、区),其中12个民族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32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58个。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150多万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17万多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京族人口2.15万人,是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盘点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节日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为苗族传统节日,爬坡杆是节日的中心内容,青年们围着坡场中竖起的一根高约10米的坡杆,随着笙歌翩翩起舞,为比赛助威喝彩。 龙胜“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 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中农历正月初三、初五、十五、十六等日举行(也有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各处日期不一)。“芦笙节”这天,各村寨组成芦笙队参加比赛。比赛前,每队在赛场竖起一根高4—8米的芦笙杆,并举行祭杆仪式,然后鸣枪、放鞭炮,芦笙手们围着芦杆载歌载舞,盛装的苗家姑娘和着芦笙曲调的节拍,跳起芦笙踩堂舞。 “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 “盘王节” “盘王节”最热烈的场面要数跳黄泥鼓舞。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

关于京族服饰

京族服饰是越南的国服,这种服装以丝绸为料,质地柔软舒适,女性穿在身上线条突出,衬托出女性的婀娜身姿,而且透气良好,非常适合在海边穿着。京族的斗笠用越南盛产的葵树叶制作,质地轻盈,内斗很深,斗笠几乎盖住整个脸部,海边太阳暴烈,这种斗笠能起到防护面部的作用。因为气候温暖,京族人不需要太多太厚的衣服,服饰简朴美观,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的美感。 男性服饰: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这种扮相,使人感到洒脱、俊逸、自然而豪放。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档尤长,几乎是裤长的三分之二。 女子服饰: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人青年或浅绿色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售货飘动的长裙。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衣袖之窄,同男性无异,其宽度仅能穿臂。其衣同样无领而开襟,但有纽扣三粒,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年青人用红色,中年人用浅红或米黄色,老年人用白色或蓝色。这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据民间相传,妇女的这种装饰性的“胸掩”,早在京家人迁居三岛之前,由东汉时代的伏波将军马振所赠的。当年伏波将军来到交趾,见妇女所穿同男人一样袒胸,感到不甚文雅,便亲自为她们设计了一块美观的“胸掩”相赠。从那时起,妇女中才浒起“胸掩”来了。这种装饰,一直流传至今。京族人民对伏波将军是很敬重的,红坎村建有伏波将军庙咧! 外出服饰: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上的习俗,无论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而已。多数家境平常的人家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先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黑、白、红、褐等色贵重料子。旧时代的贫苦人家不敢奢望蚕丝绸缎,能有遮身的粗麻布衫就算不错了。有的甚至一年到头只一身衣服;不少人家往往“夜间洗衣白日穿”。 婚礼服饰:青年男女结婚,过去在服饰上也是在其明显的传统习俗的。在婚礼中,新郎穿的是草绿或浅绿色的长袍衫和深蓝或浅蓝色长裆阔脚裤;新郎穿的也是长袍衫和长裆阔脚裤,只是其衫是大红或浅红的,其裤是黑色的或褐色的罢了。但1949年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新郎和新娘所穿的服饰就大大改观了。男的不仅穿上崭新的大翻领西装,而且还缀上时兴的领带;女的也穿上了艳丽的时装花衣和毕挺的西裤。凡是汉族地区婚礼上男女时兴的服饰,他们都极为追求和仿效。

京族独玄琴研究

京族独弦琴研究1 音乐学系2006级研究生宋唐 摘要:笔者以实地考查、实际参与和切身体验的方法,多次亲赴中国广西防城港市京族三岛2[2]地区,学习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的演奏。与此同时,专访了当今中国大陆从事“独弦琴”演奏的主要乐师和民间艺人,何绍、王能、陈坤鹏、苏春发、苏海珍等人。对中国大陆境内的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本文从京族的历史谈起,逐一介绍了京族独弦琴的源流及其形制,尤其是对京族独弦琴的师承关系、演奏风格、现存曲目方面的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资料搜集与脉络梳理,力图初步理清中国京族独弦琴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客观描述。 关键词:京族独弦琴 引言 在广西众多民族中,有一个与越南主体民族为同一属系的民族——京族。作为一个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少数民族,京族有着极其独特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大陆,京族是广西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尾三座海岛上,因此这三座海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因东兴市与越南接壤,故而这一地区一直是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京族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公元十六世纪,一些越南人因追捕鱼群来到中国境内的这三座小岛上定居,这些越南人在中国被称为京族。 1[1]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在刊登时有删减。 2[2]京族三岛: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巫头、山心、三岛,为京族聚居地。

“独弦琴”是京族民间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在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3[3]”中有它婉转低回的声音,京族青年表达爱意的对歌中有它千回百转的曲调。独弦琴因其音色与京族语言的极其相似性,使它深受京族人民的喜爱,它集中体现了京族人民的音乐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将“独弦琴”及“独弦琴音乐”, 以及“独弦琴”在中国大陆目前的发展现状作为考察、研究、论证的重点。 一、京族文化历史概况 京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被称为“越族”,这与越南对其本国内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称谓相同。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意为“心向北京”。4[4] 京族现约有人口18915人5[5],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主要分布在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尾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根据2001年末统计,东兴市境内现有京族人口13429人6[6],约占全国京族人口的70%。东兴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市辖县级市,为全国14个边境口岸开放城市之一,与越南芒街接壤。京族三岛地区属中国沿海粤方言区,加之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现在已经汉化,日常用语使用白话(粤语)。但在如哈节等祭祀活动中,仪式的司文在7[7]念白时是要使用京语的,即越南语,但已有所不同。 3[3]哈节: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即京语“唱歌”之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辰。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京族三岛哈节日期不尽相同,、巫头两地是农历六月十六日,山心是农历八月十日。 4[4]《京族简史》第6页,《京族简史》编写组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年3月第一次印刷。 《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第20页,《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8年11月第1次印刷。 5[5]《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58页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民族出版社 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6[6]见《可爱的东兴》潘玉云,谭国皇主编,第38页。东兴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2002年8月。 7[7]司文:京族传统节日哈节的主持,负责主持敬神仪式。

京族哈节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资源

京族哈节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资源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性民族。在宽阔的北部湾海面上,有三个美丽的小岛,万尾、山心、巫头,此为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京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的体现。据说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镇海大王的诞辰而举行的,以唱歌的形式贯穿哈节的所有活动。京族信仰多神,信奉的神灵都是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哈节活动的内容称之为哈节四重奏,包含有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个步骤。 京族哈节文化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经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哈节文化底蕴丰富,已经是京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京族哈节——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和边境文化的积淀 (一)哈节与海洋文化 大海和海岸是京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也是劳动的地方。他们与海为伴,以渔为生,这让京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包括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生物等。在与海洋相互依靠的日子里,他们不仅依靠大海,他们也崇拜大海、爱恋大海、敬畏大海,对海洋产生了深厚感情。 哈節的迎神、祭神的仪式中,祭祀海上保护神,这表现出了京族人们对镇海大王的敬畏。哈节正是通过神与人之间的礼节仪式,规范人与大海的相处规则,实现京族人民与海洋、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哈节与边境文化 京族哈节与越南越族哈节文化是同源异流。因为京族的前身就是越南的越族,京族的哈妹最早来自越南,哈节的祭文也是向越南学习的。在京族哈节举行的时候,两国之间的人民都会互相邀请对方参与,京族三岛曾选派人员到越南学习喃字、唱哈,每年哈节都邀请越南茶古道的朋友前来参加。

(三)哈节与民族文化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京族有本民族语言及文字——字喃,庄严的哈亭、古老特有的独弦琴等。在哈节迎神、祭神等仪式中,祭文、奉神和祭祀祖宗的祝词均是字喃,并且使用京语来念读,唱哈的内容以歌本形式流传,歌本以喃字写成,唱哈是用喃语来演唱歌曲。在哈节仪式上还要进行独弦琴的演奏表演,穿上传统的京族服饰祭神,在哈节的固定场所哈亭欢度节日等,这些都体现了京族传统的民族特色文化。 京族哈节文化植根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海洋文化,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与越南相交的边境文化。它反映了京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体现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适应独特的海洋环境而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并通过哈节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意识,对京族文化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哈节文化也起到了确认京族文化特性的作用,成为京族文化的象征及其成员灵感和文化间交流的源泉,也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并且在今天京族的文化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挖掘京族哈节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一)京族哈节传承的危机 京族不仅是广西也是全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不仅是京族哈节,京族其他物质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也都是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世界多元化的潮流下,特属于京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已经难得一见了,无论是物质性的民俗文化还是非物质性的民俗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京族哈节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哈节的兴趣淡薄,参与哈节主动性减弱,哈节的主事人年事已高,技术难以传承至下一代,而年青一代主动性不足,京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壮族相互接触,日常交往中使用京语的人越来越少,认识京族字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对独弦琴很多京族人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所以不仅京族哈节,其他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京族服饰简介 京族服饰有何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京族服饰简介京族服饰有何特点 导语:过去京族人在平时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男性穿的是长没膝盖、无领无扣、窄袖袒胸的衣衫,宽而长的裤子,腰间束着彩色腰带,一般是束一两条,也 过去京族人在平时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男性穿的是长没膝盖、无领无扣、窄袖袒胸的衣衫,宽而长的裤子,腰间束着彩色腰带,一般是束一两条,也有多达五六条的,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妇女的下装与男性无异,既宽又长,遮过脚背;惟上装却与男性相反,紧身窄袖、衫脚仅至腰间的短上衣,也是无领胸开襟,但有三颗纽扣,不束腰带。 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对衣裤颜色的要求有所不同青年人一般喜欢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配以黑色或褐色的裤子;中年人是青色或浅绿色上衣,配以黑裤;老年人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若在盛大节日里,或赶圩入市、探亲访友时,妇女们往往要加穿一件类似旗袍但下摆较宽、矮领窄袖的长衫,其颜色大多是黑、白和薯茛染成的红褐色。最富有特征性的是,妇女无论是平时或外出,上身的袒胸处都缝有一块绣有美丽图案的菱形遮胸布,俗称“胸掩”,既实用又美观。 由于“做海”,习惯于水上生活的缘故,京族人过去平时都不穿鞋袜,哪怕在寒冬腊月也总是打赤脚的,只有晚上洗澡洗脚时才穿木屐,连老年人也光着脚板踏一双用棕树皮编制而成的俗称“棕屐”的拖鞋而已。旧地方志曾记载京族人“爱跣足”。 京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头发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用黑布或黑丝线缠着,再自左至右盘绕在头顶上成一圈,状如一块圆砧板,故俗称“砧板髻”。 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不戴项圈,六七岁就穿耳,并一律选定在端午节进行,认为那天有“龙王水”,穿耳最吉利。14岁就开始梳分头、

京族哈节简介 京族是怎样过哈节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京族哈节简介京族是怎样过哈节的 导语: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就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人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白白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 到了节日,看哪个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以祭神之后,只分八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神时读祭文。祭神时,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三)入席、听哈: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 生活常识分享

防城港市简介

防城港市简介 防城港市是一座中国沿海独具特色、潜力无限的年轻城市,位于中国北部湾之滨,是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南沿边的交汇处,是中国仅有的两个边海之城之一,是中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区,是西部第一大海港、民族地区唯一有海港的城市,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中国边境线上与邻国城市最近的城市,与越南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芒街仅一河之隔,最近处仅几十米。是有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和“茶族皇后”的世界唯一的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三大红树林示范保护区之一,是“中国白鹭之乡”、“中国玉桂八角之乡”、“中国长寿之乡”。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到防城港市视察时称赞:“防城港是个好地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总理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寄语“防城港前景更美好!”防城港市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建市不长历史长”。防城港市1993年建市,但这个城市的历史比较漫长。远在新石器时代,防城港的先民就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是北部湾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现存汉代马援活动遗址数量居北部湾之最,罕见的唐代海上古运河。 二是“地域不大海域大”。地域面积只有6222平方公里,但是海域面积有4万平方公里。临海有580公里的海岸线,区位优势特别突出。全市拥有防城港、茅岭港、企沙港、京岛港、潭吉港、竹山港等六个大小商业港。其中,防城港水深、岸阔、避风、腹地宽,是建港建市发展工业贸易的好地方。防城港已经成为连接东盟最便捷的枢纽,现在和100多个国家和250多个港口开展海上贸易往来。 三是“人口不多人均多”。人口只有一百万人左右,四个县(市、区),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农民纯收入是在广西最高的,其中去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防城

中国各民族简介

民族介绍讲稿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为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了解民族风俗。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刺绣、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 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关于经营农业。 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 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傣族: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主要从事农业。 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 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佤族:分布在云南,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