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小故事(启蒙篇)

国学经典小故事(启蒙篇)
国学经典小故事(启蒙篇)

国学经典小故事(启蒙篇)

董遇治学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从小喜欢学习,可是家里很穷,整天要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修养。后来,董遇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大家都很佩服他。

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但他不肯教,只是说:“一本书,读的次数多了,你就能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求教的人愁眉苦脸,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啊。”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看书。”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作,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这也是一种空间时间。

这就是“有余力,则学文”的故事。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向董遇好好学习,多学一些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孟母断机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孟子小的时候却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

有一次,孟子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耍,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孟子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到了地上。孟子很奇怪,问母亲:“我只是出去玩了一会儿,母亲为什么这么生气呢?”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把丝线织成布。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习也一样,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将来怎么能够成为了有用的人呢?”

孟子虽然还不太明白母亲的用意,但他知道母亲是在生气,责怪自己。他恭敬地听完母亲的教诲,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决心改正,不再惹母亲生气。于是,孟子发奋学习,也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终于成了一代大师。

父母为了孩子费尽心思,孩子是不是应该好好孝顺父母呢?

黄庭坚孝母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一生显贵,名扬天下。但生活条件越好,他越注意孝顺母亲。

黄庭坚从小就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出门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母亲什么时候回家。当他回家的时候,也一定会先见母亲,告诉母亲自己都做了什么。此外,他每天清晨起来后,先到母亲房中请安,然后亲自为母亲洗涤便盆。后来他做了官司,母亲身边也有人服侍,但他依然如故,从不假手他人。有些人不理解,就问他:“你已经是朝廷命官,老人家也有人服侍,你怎么还做这些粗活?”黄庭坚说:“一个人无论当了多大的官,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我这样做,表示我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并不是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席话说的对方连连称是,叹息说:“你不是真老子,天下少有啊!”

母亲去世后,黄庭坚也不忘去坟前探望,跟母亲汇报自己的近况。“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黄庭坚侍奉母亲尽竭力,为后人称道。

刘备教子

蜀国国君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诸葛亮,还留下一封信给他。刘备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禅治理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把父亲的教诲抛在了脑后,开始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曹魏大将军司马昭把刘禅押送到洛阳,还赐给他住宅和奴仆。刘禅带旧时的部下登门致谢,司马昭摆下了酒席招待,并叫歌舞助兴。

当演奏到蜀国的地方乐曲时,蜀国的旧臣们不由想起家乡,个个泪流满面,但刘禅却依然说说笑笑。司马昭有点奇怪,他问刘禅:“你思念家乡吗?”刘禅笑笑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一点也不思念家乡。”

刘禅没有听从他父亲的教诲,导致国家灭亡,而且还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郯子鹿乳奉母

春秋时期的郯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对父亲提出的要求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

当时,他的父亲年事已高,患了眼病,看东西模糊不清。有一天,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父亲忽然想喝鹿奶:“孩子啊,我想喝点鹿奶,你能不能想办法给我弄一些来啊?”他哪里知道路跑得很快,而且头上有角,一般人是很难接近的。

郯子却马上答应了,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扮成一只鹿,混入鹿群。幸运的是他终于混进了一个鹿群,并且眼疾手快地挤到了新鲜的鹿奶。但身上披着的鹿皮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在回家的路上,他被一个猎人盯上了,猎人以为是只鹿,于是准备放箭射他,危急关头,郯子冲着远处的猎人大声叫道:“别射我,别射我,我不是鹿,我是人呀!”猎人听到他的喊声才放下弓箭。后来郯子讲明了事情的原委,猎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称赞他是一个孝子。

董卓的恶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地方诸侯,手里有很大的权利。他带领军队来到京城,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借此独揽朝政。董卓横行霸道,杀了很多不听他话的人,连皇帝都要听他的话,大臣们更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对待老百姓,董卓实行残酷的统治,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有一首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十日卜”合起来就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表达了老百姓对董卓的极度痛恨,都希望他早点死。

后来,朝廷有一个大臣叫王允,他联合众人巧施美人计,挑起董卓和其手下大将军吕布的矛盾,最后终于除掉了董卓。董卓的恶行让他的家庭蒙羞,连他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了株连,当时,董卓的母亲已经有90多岁了,因为董卓的恶行,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可悲啊!

王祥卧冰求鲤

晋朝有个叫王祥的小孩,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王祥的后母不喜欢他,还常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王祥的父亲很生气,以为王祥不懂事,所以就渐渐不喜欢他了。

有一年冬天,王翔的后母生病了,躺在床上非常难受,她什么都不想吃,只想喝鲤鱼汤。王祥知道后,就跑到河边捉鲤鱼,可是冬天河面都结冰了,抓不到鱼。王祥很着急,想到后母躺在床上病重的样子,就脱掉自己的衣服趴在河冰上,王祥想用自己的体温融化河冰,这样就能捉到鲤鱼了。

王祥一边用自己的体温融化河冰,一边祈祷上天能让他捉到鲤鱼。就在这时,一旁的冰裂开了一个大缝,从缝隙里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欣喜若狂,赶紧捉住鲤鱼跑回了家。

后母知道王祥捉鱼的过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她说:“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我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李世民谏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战。有一次李渊做出了一个决定,要连夜攻打一个地方。李世民觉得不妥,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无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如果中了埋伏,可能会受到敌军前后夹击,对我军不利。”这样劝了三次,李渊仍然不采纳他的建议。

就在李渊准备出发的时候,李世民在帐篷外面大哭,哭得非常伤心。李渊在帐篷里听到外面的哭声,就走出来查看,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在哭泣。李渊问李世民为什么哭,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够阻止父亲的这次行动,但是父亲不采纳我的意见,我非常伤心,就在这里哭了起来。”

这时候,李世民做了最后一次劝说,李渊看到儿子这么伤心,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后来,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

祭遵背土葬母

祭遵是东汉时的大将军。他小时候尽管家境富裕,但却非常简朴,对父母很孝顺。特别是当母亲病倒后,他每天除了侍候母亲吃饭、服药,还要坚持自己动手为母亲涮洗便盆,忙个不停。

十五岁时,祭遵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下葬时,他背起箩筐上山,要亲自背土埋葬自己母亲。小小年纪的祭遵个子不高,上山下坡,背了大半天的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亲朋们看着心疼,也不懂他的心思,便说:“孝子背土葬母,自古未有,你这样做不是太惊世骇俗了吗?”

祭遵卸下背上的土筐,舒了口气,深情的说:“我还来不及尽孝,母亲

就离我而去了,这切肤之痛,没齿难忘!对于死者来说,一切都已迟了。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苦累一番,流些汗水,让父母能安息于九泉之下,无非借此略表孝意而已,何必管别人怎么看呢?”亲朋们听了都很感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