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主讲人吴向伟副教授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封建社会末期中国逐步衰落的情况,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了解从鸦片战争起,近代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祸患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社会矛盾、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要论提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传统手工业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大机器工厂

世界农耕文明的代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农耕活动。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农业产量仍居世界前列:10.5亿亩耕地,粮食产量2040亿斤,养活着三亿多人口。

璀璨的艺术瑰宝

秦兵马俑唐俑汉画

CHINA:美仑美奂的瓷器

冬青釉盖罐景德镇窑珐琅彩龙凤纹茶盏

青花抹红海水龙纹碗宋代鈞瓷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

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全长1764公里,流经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

中国人的大航海:郑和下西洋

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思想家与思想文化

瑰丽璀璨的文学艺术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8—19世纪之交的嘉庆朝上承康乾盛世,下启道光咸丰以来之衰世,在农民起义冲击下,清朝迅速地由盛转衰,若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方相比,更是全面落后。

经济经济: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大量

农民沦为流民,导致社会矛盾激

化;人口激增,导致无发展的增

长;由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

流,银贵钱贱,民众不堪重负,

清王朝财政收入下降。

政治政治:吏治日益腐败,官场贪墨之风盛炽,卖官鬻爵、纲纪崩坏。官员昏庸不思作为,“多磕头,少说话”流为官场金科玉律。

军事军事、海防:武备废驰,军力衰败,八旗兵长期养尊处优,早已无复入关前之骁勇;绿营军官贪兵懦,全无战斗力;海防空虚,炮台年久失修,水师战船遇击则破。

思想文化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

为稻梁谋

——咏史

思想文化:清朝思想文化僵化

守旧,排斥异端,兴文字狱,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没有任何

容纳新思想的空间,对外部世

界的情况毫无兴趣。整个社会

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知识点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近代的及中国落伍的原因。明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新趋向。掌握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教材P6-7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5)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6)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教材P7 3、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教材P9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教材P11-12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教材P16-17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教材P17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教学模板——下编综述

教学内容: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2、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新生的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1949~1952年,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行恢复国

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同时也适时的开始进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工作。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创造性的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革”前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文革”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拨乱反正的起步和改革开放的酝酿由此开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揭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得到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教案)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概况,以及近世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烈反差。 2、深刻认识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基本矛盾 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历史任务 其内在联系。 教学形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讲授讨论结合。 计划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导入)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今天我们身在其中的现实息息相通。古人说“殷鉴不远,在夏侯之世”。又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学习近代史有助于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毛主席强调指导中国革命的政党,要具备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与国情,并主张集中力量分门别类的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学习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本”和“源”。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一)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商朝晚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我国就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较之欧洲早了两千年。战国时期,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大运河、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赵州桥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才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思想和理论。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微言宏旨;经史子集,浩如瀚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昆剧京剧等不法千古绝唱。《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世人皆知。又如绘画雕刻,秦陵兵马俑、敦煌等不困于世界奇观。孔子、老子、孙吴、屈原、司马迁、祖冲之、李白、李时珍、曹雪芹等多如繁星,至今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包括华夏文明,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文明。他对中华民族

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99-200页)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

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及时向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考验及解决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和紧迫问题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解决措施 第一,完成里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通过上述措施。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开展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稳定了物价,初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废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驱逐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收回海关治权,抗美援朝战争等措施。 第四,通过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措施,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上述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纲要教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第一讲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讲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本章课时安排: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遗产; 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本章重点、难点和热点: 重点: 1、近代中国社会衰败的根源; 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相互关系。 难点: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热点: 1、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本章教学方法设计: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教材,分三个问题进行讲授: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序号 (教学内容)知识点 教学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2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第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 第四,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因素; 第五,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杰出人物。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特征: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征:以儒学思想为核心。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清王朝的衰落及原因 政治上:吏治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 军事上:军队腐化,武备废弛。 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 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正当中国海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想歪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给过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2、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解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4、后果: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 是非判断题: 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 )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 4、 十月革命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的一部分。( )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所以它是一场社会主义革 命。( ) 6、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 斗争目标的。( ) 7、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 8、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据 优势地位。( ) 9、 中国官僚资本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一样,都是经过一般垄断 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 ) 10、 中国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 ) 11、 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发展起来的,是中国 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 12、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生活经济的 主要形式。( ) 13、 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 14、 “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 案。( )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 16、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和无党派人士最终放弃了“第三条道路”,大 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 二、 单项选择题: 1、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属于(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农民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小资产阶级革命 3、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4、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在20世纪以前,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 )占主要地位。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6、(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A、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B、1917年11月的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C、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D、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C ) A.1839年10月1日 B.1840年1月25日 C.1842年8月29日 D.1843年7月22日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D) A.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A.19世纪40至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表述属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C.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 ) A.振兴实业 B.政体变革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改革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条约中,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是(A B C D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中美《望厦条约》 E.中英《北京条约》 2.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A B C D )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E.军事主权 3.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 D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完全殖民地的中国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E.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4.西方列强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殖民统治的原因是()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引言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近代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历时三十年,并且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近代中国进入新时期后,其社会性质、主要的社会矛盾及革命斗争的主力,同五四运动前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但是,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中国民主革命的营垒壮大了,并且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随着这一事变的发生,中国革命的面貌逐步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5页。 在这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紧密相联的。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914.8——1918.11 战争爆发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对中国来说,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先是英国占主要地位,后来是日本占主要地位。 在此期间,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是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侵占殖民地的时期。到十九世纪末,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于是它们开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战争的概况 战争主要在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之间展开。 但是,它席卷了世界上的30多个国家,卷入人口15亿,伤亡总人数超过2800多万。战争的性质 它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上编综述、第一章

上遍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课程重点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六大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均见书,兹不罗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 1、从方式上看: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从阶段上看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空前加深。 (3)《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第二章对国家出

中编综述题库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四运动是()的伟大开端。 A、中国近代史 B、中国现代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爆发于()。 A、1911年10月 B、1917年10 月 C、1917年11月 D、1919年10月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甲午战争 4、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没收地主土地 5、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开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3年 D、1927年 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A、中国东北地区 B、中国华北地区 C、南京 D、东南亚 7、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开始的。 A、发行法币 B、发行内债 C、商业投机 D、金融业 8、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A、属于革命对象 B、属于革命领导阶级 C、属于革命力量 D、什么都不是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民主社会主义 10、这一时期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阶级的掠夺主要表现在()。 A、商业资本剥削 B、高利贷资本剥削 C、地租剥削 D、苛捐杂税 11.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A.北洋政府 B.南京政府 C.武汉政府 D.广州政府 12.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其中,作为中间势力成为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的是()。 A.官僚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13.()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 14.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党的建设问题 B.军队建设问题 C.国家政权问题 D.农民土地问题 15.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16,从总体上看,近代中国人民救国方案的探索() A.是失败的,但这种探索的精神是值得颂扬 B.尽管最终是失败,但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C.以反帝反封建为号召,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D.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17. 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开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3年 D、1927年 18、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参见教材第63-68页)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2010上编综述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朝的统治衰落了 “18世纪,无论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很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西方初兴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正是其黄金时代。产业革命与近代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更为其原始资本积累注入了第一桶金。世界已别无选择地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第3页。)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处于自己的传统时代。发端于战国时期,兴盛于唐宋,烂熟于明清的中国传统时代——教科书中通常称作封建社会,期基本特征,既不是什么“封建”,也不是什么地主制经济,而是以男耕女织、高度集约的小农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以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小农经济以其集约化而著称于世。相比若干民族的游牧经济以及西欧粗放的农牧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反过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显然要比其他经济能够供养多得多的人口。中国因此以其众多的人口而著称于世,也因此在传统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居于世界最先进的行列。 从战国直到清代,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成分始终是被称为“四民”的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四民既是社会职业的分工,也是社会地位的标志。汉代人对四民的定义是:“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四民中,又以农为主要成分。清代学者包世臣说“三民居一,而五归农”,意思是说,士农工商三民(也是非农业人口)加起来约占总人口的1∕6或16.7%;而农业人口则占到5∕6或83.3%。(包世臣:《说储上篇后序》,见《安吴四种·中衡一勺》卷七。参见姜涛著:《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第四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传统时代发展到清代,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清代缙绅地主的特权垄断地位遭到相当严重地削弱,无功名官爵的庶民地主(多数为中小地主)大为发展。乡居地主中的绝大多数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们以及与其直接对

近代史中编综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C.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D.百团大战 3.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为直接斗争目标的是()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大革命 D.土地革命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地位的是( ) A. 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苏联 5.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官僚垄断经济 C.封建经济 D.半封建经济 6.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开始于() A.金融业 B.商业 C.工商业 D.农业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8.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政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武装斗争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 1928年6月,南京政府要求与外国列强“重订新约”,其内容主要包括 A.关税自主 B.废除领事裁判权 C.租界权 D.内河航行权 3.地主常常和()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共同剥削农民。 A.官僚资产阶级 B.商人 C.帝国主义 D.高利贷者 4.中国资产阶级可以分为() A.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手工业者 5.官僚垄断集团为了加强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先后成立了() A.资源委员会 B.工矿调整委员会 C.邮政储金汇业局 D.中央信托局 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的障碍主要有() A.外国资本的压迫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D.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政治力量是() 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8.为了阐述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的建国方案,毛泽东主要写了()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上编综述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观后感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班级:******** 学号:*********** 姓名: *** 人们常常在那些伟大的事件过后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回首时,方觉其意义非凡。 在1840年之际,中国发生了对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来说无关遽变的事件,尽管后来人们知道,这一年发生的帝国与遥远的的以致不知其名的“小国”之间的恩怨情仇,竟然以莫名的力量改变了中国这一庞然大物两千年的风风雨雨、雷电冰雹、海啸地震 都不能使之改变的历史惯性,并深刻影响生活在这片久远辽阔的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 的过去现在直到将来。就在这一年之后的在历史的长河里甚显短暂八十年间,中国犹 如一辆残破至极随时可能倾覆却又内蕴生机并将外显的巨轮,载着她的众多子女驶过 过山车道一般的历史轨迹。 欲想探究一件事物的今生与将来,前世必要细考,内因需查,外因也需要仔细较量。同样,要想对中国那风云变幻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八十年,就应当了 解认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及认识世界同期的动态,参考这个时代后历史的脚 步有走向了何处。 这八十年首先要从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讲起。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竟然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统治阶层 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则很少或 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需要交纳高额的地租。大地主又往往利用政治特 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 时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又加之政府的重 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而且情况愈发严重,到清朝中期最终达到了顶峰,这种体制严重压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力。文化思 想方面的独尊儒术、文字狱、八股等文化专制都是对人们思想的摧残。而族权与政权 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后期因其保守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 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放缓,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例如,中国的朝代频遭更迭,中国的一些“盛世“一般总是出现在这些朝代的前期或 中期,朝代后期随着统治阶级对下层人们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

下编综述作业及复习资料

下编综述作业及答案 下编综述作业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主要有( ) ①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负隅顽抗②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③自然灾害严重④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2.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的情况,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D. 叶剑英 3.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

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的“五反”运动。 A.反官僚主义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5、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年年年年6、到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年年年 D. 1952年7、中国政府还在美国侵略军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A.朱德 B. 彭德怀 C.林彪 D.刘伯承8、进城后,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同( )的腐败风气和旧军队欺压百姓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 A.外国侵略者 B.地主阶级C.资本家 D. 国民党官员9、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