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卷A卷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卷A卷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试卷A卷

1 2

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结业考试

《语文》试题库试卷(升学班)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自惭形秽 咬文嚼字 怨天忧人 招摇过市 变幻莫测 虚无缥缈 走投无路 摇曳多姿 豁然开郎 栩栩如生 顶力相助 同仇敌忾 勃然大怒 礼上往来 锲而不舍 穷困潦倒

、《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 )。 .宝玉是“混世魔王”。

.宝玉受封建礼教迫害造成变态心理。 .宝玉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 .宝玉有不为人理解的叛逆性格。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现代社会信息与日俱增,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经常谈论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我期中考试考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在考试中太不细心了。 桌上放着许多同学送给我的明信片。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

,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5、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B .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是夸张的说法。

C .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D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6、下列作品、作家、时代、体裁对应有误的一顶是( ) A 、《雷雨》——曹禺——现代——话剧 B 、《边城》——沈端先——现代——小说 C 、《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叙事诗 D 、《促织》——蒲松龄——清代——文言小说 7、下面四句中“师”字为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 .圣人无常师.

D .师.

道之不复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字佩弦,号秋实,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是《背影》。

B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施耐庵。

C 、《合欢树》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

D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的故事来源于两个神话传说,一个是“女娲补天”,另一个是“木石前盟”。

9、对拟写通知标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知的标题一般包括发文机关、公文事由、公文文种三要素。 B .如果内容简单,标题可以只写“通知”二字。 C .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部分构成。 D .落款只要写明成文日期即可。 10.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潇洒地摇摆,枝条

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和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的历史趋势。

2、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4、千呼万唤始出来,。

5、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以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反映社会生活。

6、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号“东坡居士”的是,同时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7、《窦娥冤》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

三、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1.在这三节诗中主要写了()意象。(2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诗人写姑娘时,采用的方法是()。(2分)

A.工笔细描

B.写意笔法

C.浓墨重彩

D.心理描写

3.下面词语中完全是双声词的一组是()。(2分)

A.彷徨芬芳惆怅迷茫

B.芬芳惆怅彳亍迷茫

C.忧愁迷茫彳亍彷徨

D.忧愁迷茫彳亍惆怅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9分)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A)所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甲]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乙]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丙]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丁]唐代(B)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4、(A)和(B)处应填上的作者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_ (2分)

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 4

6“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这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还原到原文的()。(2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7、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2分)

A 、荔枝只生长在南方

B 、杨贵妃贪图享受,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C 、荔枝不耐贮藏

D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而荒淫误国

(三)、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圣人之所以

..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

C.小学

..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4分)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4分)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4分)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一)求实职业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净化校园环境,学校决定于3月14日下午5:00在校礼堂召开告别不文明行为宣誓大会,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通知。格式要规范,语言要简练。(10分)

(二)“时尚”是社会在一定时间段流行的习俗和风气,有人也称之为“时髦”或“新潮”。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竞相展示着它们的身姿,赢得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享受“时尚”,但是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赞赏艳羡者有之;指责排斥者有之。请以《时尚》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30分)

3 4

3 4

●●●●●●●●●●●●●●●●●●●●●●●●○●密●●●●●●●●●●●●●●●●●●●●封●○●●●●●●●●●●●●●●●●●●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 2、D 3、D 4、D 5、D 6、B 7、B 8、B 9、D 10、C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贾宝玉和林黛玉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2、屈原

3、晓风残月

4、犹抱琵琶半遮面

5、刻画人物形象

6、苏轼

7、马致远、白朴

三、阅读理解(共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1、D 2、B 3、B

(二)阅读下文,完成4~7题(9分)

4、A 处,白居易 B 处,杜牧

5、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

6、 B

7、 C (三)、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8、韩愈

9、 D(都是“爱护、疼爱”之意)

10、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