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 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

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

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篇一: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 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 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 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 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 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 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 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 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 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 分钟.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

地球的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单位:阿克苏市高级中学 姓名:王佩

课题名称地球的运动 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主讲 课时1课时 一、课标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本节课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之后,是说“地”的开始,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息息相关。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科学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行星地球》的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及特征”、“地球的公转及特征”等知识点,而这节课讲授第一个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为下节课学生认识公转知识作铺垫,其中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特别是地球运动的意义,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 三、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的理解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弱,而地球运动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力要求较高,所以这节课要多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通过“看”来想象,对于难点知识通过设计游戏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的概念。 2、掌握并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中心、周期、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球仪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 2、通过知识讲解与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周期。 【教学难点】 1、恒星日与太阳日产生区别的原因; 2、地球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的规律。 六、教法 讲授法:讲授地球的运动自转基本知识。 演示法: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七、学法 自主探究法:探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规律。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课本、教案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

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 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 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 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 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 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2节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7)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能力目标 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写一节地球的公转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水平,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水平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准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因为知识点多,水准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 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体现理解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 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 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 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 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 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 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 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 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 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 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 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 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能够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 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课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设计 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分析了昼夜交替和合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 ,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较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桩舞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学会用地球以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并对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产生的的地理现象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球运动的特点;五代的画份以及各带的特点.昼夜交替和四季的划分.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分析了昼夜交替和合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 ,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较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桩舞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学会用地球以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并对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产生的的地理现象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球运动的特点;五代的画份以及各带的特点.昼夜交替和四季的划分.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分析了昼夜交替和合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 ,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类比学习的能力较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桩舞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学会用地球以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并对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产生的的地理现象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与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就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她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与借助其她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就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就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就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 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 【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讲解】正确。地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样的呢?(自东向西旋转)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角度演示地球仪自转)请同学们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人教地理七上《地球的运动》同课异构教案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一: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教学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 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3、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 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 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 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 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课件、学生自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地球运动实况录像,请学生观察。 讲授新课: 电脑屏幕显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屏幕显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展开讨论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全班同学分属两种观点,各抒已见。 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材料,达成共识——“地转”。 屏幕介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发表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过渡: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那么,地球到底是如何自转和公转的?自转及公转的方向如何、周期多长呢? 活动一: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屏幕显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指出公转一周时间是一年。 教师请一至两位学生用自备小地球仪绕光源同时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进一步推出地球运动是公转和自转的复合运动。公转和自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方向均是自西向东。 承转,同学们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与联系。并完成屏幕表格的回答。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并请学生用鼠标点击显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