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

绪论

池塘养鱼利用经过处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鱼类池塘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

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

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提供繁殖用的亲鱼。

1 .我国池塘养鱼的贡献

第一1958年,我国在养鱼技术上完成了两件大事,其一是由钟鳞教授在海南岛用HCG催情方法首次取得了池养鲢、鳙鱼的人工繁殖成功

其二是摸索总结了比较完整的小型水体高额丰产的办法,概括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或称为养鱼八字宪法)。

第一章

一确定养殖鱼类应根据如下标准:

1.市场价:格高(鳜),需求量大2品质。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3 生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4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5食性广,饲料容易解决6苗种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解

7习性对环境适应性(抗逆、抗病)强8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殖

2)滤食性鱼类鳃耙的特点是:长、多、密。

简答

1 草鱼虽喜食草类,但它与其它草食性动物不同,

1、没有一套食草动物专用的消化系统。

2、草鱼无胃、肠道也不很长。

3、在消化系统中至今还未发现消化纤维素的酶。

4、草鱼粪便内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植物碎片。

尽管草鱼的摄食量很大(食量可达体重40%~70%),但它仅能消化利用被其咽喉齿和角质垫所磨碎的植物细胞内的原生质。单从上述现象孤立地分析,草鱼在池塘养殖中快生长率的现象如何解释?从草鱼摄食苦草后,草粪碎屑变成腐屑后蛋白质的变化情况可作了解。

2 那么鲢、鳙鱼称其为“食藻鱼”是正确的?

回答是否定的!其原因是:

1、从食性分析,鲢、鳙鱼在天然水域除了滤食浮游生物外,还大量滤食腐屑,因此只能称其为滤食性鱼类,而不能称其为食藻鱼。

2、从水中浮游植物个体大小看,过去采用显微镜计数,最小只能计算出小球藻以上大小的藻类,这些藻类能被鲢鱼滤食。但实际上水中还有大量的微型藻类(30微米以下)并没有去计数。以往采用计数的方法,对这些微藻(也不知是什么藻)大小,根本无法计数

3、栖息水层和活动场所

鲢、鳙以食浮游生物为主,它们通常在水的中上层活动,鲢在上层,鳙稍下。

草鱼在水的中下层及岸边摄食水草,在水体中下层活动。

青鱼以底栖生物为食,在水的下层活动,一般不游到水面。

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

鲤、鲫鱼食底栖生物和腐屑,是底栖性鱼类,一般喜欢在水体下层活动,很少到水面。4、主养鱼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1)、水温

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大都是广温性鱼类。它们对温度的适应幅度较大,在l℃~38℃水温中都能生存,但适宜温度为20℃~32℃,其中繁殖最适温度22℃~28℃。

2)、溶氧

几种主要养殖鱼类最适的溶氧量为5mg/L以上,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溶氧量一般要求不低于2mg/L,l.5mg/L左右的溶氧量为警戒浓度,降至1mg/L以下就会造成窒息死亡。

鲫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最强,鲢的适应能力最差。此外养殖鱼类在幼鱼阶段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比成鱼高,对低氧的适应力相对来说比较差。

3)、盐度

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鱼类,适宜于生活在盐度为0.5 ‰以下的水体。

4)pH

水的pH对鱼类会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酸性水能改变鱼的血液组成,使其pH下降,减低其载氧能力,妨碍呼吸机能的正常发挥。生长受到影响。水的酸度过大还能直接破坏鱼的鳃和皮肤及其他组织而危及鱼的生命。

几种主要养殖鱼类适宜的pH为7~9,最适范围为7.5~8.5,它们在微碱性的水中生长最好;长期生活在pH值6.0和l0.0的水中,生长会受到抑制。

5)对肥水的适应

草鱼、团头鲂、鳊、青鱼、鲤、鲫等吃食鱼,尽管它们对肥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特别是青鱼,对肥水的适应能力比草鱼强。鲤、鲫对肥水的适应能力更强。

鲢、鳙、鲮喜肥水,适应于浮游生物和腐屑多的肥水环境,其中,鳙比鲢有更强的耐肥力。

第二章

何谓池塘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池塘的物质超过了池塘自净能力,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影响到池塘水体用途,则为池塘水体污染

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

透明度:是用测定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精养鱼池水深以2~2.5m为佳。最大补偿深度一般不超过1.2m

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cm之间

水华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有效磷:浮游植物利用的是溶解无机磷酸盐(部分藻类能利用多聚磷酸盐),故这部分磷称为有效磷或活性磷。有效磷在水中含量低,往往以μg/L计算。

池塘有效磷的含量一般为10μ~30μg/L

氧盈夏秋季节,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晴天下午)。我们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

氧债当池塘水体下层所有溶氧被用完后,塘泥有机物的还原通过厌气性微生物发酵作用来完成,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它们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这类池塘耗氧称为氧债,简称OD。氧债的符号为负值。

池塘养殖水环境主要的问题

1、水中有机物多、水质肥。

大量能量退出池塘物质循环,沉积在塘泥中,造成池底黑臭,氧债高。

2、投饵施肥量大,饵肥料质量不稳定。

不容易标准化。

3、药物残存。

往往采用人用的药物(抗生素)来抑制疾病。不仅影响水产品的品质,而且容易产生药物性病变。

4、用水量大。

每立方水体养1公斤左右的鱼,换水量大,消耗水多,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5、养殖废水不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

6、环境变化大。

水温、溶解氧的变化大,影响鱼体正常生长发育。

7、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带菌)。

“二”、池塘养殖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措施

1、采用“强化分解者、促进生产者”的措施保持池养水体的生态平衡。

2、扩大分解者——人为接种“EM”菌。

3、扩大生产者——人为接种水生维管束植物或丝状藻类。

4、以微流水保持池水能量的流动和传递。

5、养殖对象以生态防病为主,不用抗生

三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四个类型。

瘦水型水质——渔谚有“清水白汤白养鱼”之说。

肥水型水质——渔谚有“肥、活、爽”之称。

老水型水质——渔谚有“肥而不活是老水”之说。

优质水华型水质——渔谚有“水华水养危险鱼”之称。

第四章

效应时间亲鱼注射完最后一针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所需的时间叫效应时间(effective time)。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指标

1、怀卵量水产动物产卵前卵巢中所怀成熟卵子的数量。又分为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

2、繁殖力在一个繁殖季节中,水产动物一雌体或一种群雌体产卵的数量。可分为个体繁殖力和种群繁殖力。

3、受精率胚胎发育至高囊胚期时,其发育正常成活的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

4、孵化率水产动物胚胎发育阶段中,从卵内破膜而出的个体数量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

5、出苗率在生产上真正的孵化率比较困难统计的,所以生产上也有采用出苗率来统计,其计算方法为出苗数占孵化卵的百分数。

(一)催产激素种类及原理

1、脑垂体(PG)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受精方法”

一、自然受精过程

自行把卵产在池中自行受精的称之为自然产卵受精。

二、人工授精方法

用人工方法采取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将它们混合后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即叫人工授精。

1、干法人工授精:将脸盆擦干,挤入鱼卵,接着挤入雄鱼的精液,用羽毛搅动,加少量清水拌和,静置2~3分钟,慢慢加入半盆清水,继续搅动,待卵膜吸水膨胀后移人孵化器中孵化。

2、湿法人工授精:脸盆内装少量清水,由两人分别同时将卵和精液挤入盆内,并由另一人同时用羽毛轻轻搅动,使精卵充分混匀,其他同干法人工授精。

3、半干法人工授精:将精液先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与挤出的卵混合的授精方法。

第五章

1 乌仔:鱼苗经10~15d饲养,养成1.5~2.0cm的稚鱼,称为乌仔

2 夏花鱼苗经18~22d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寸片);

3 冬片:夏花再经3~5个月的饲养,养成8~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称冬片,

4 春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片,经越冬后称春片。

鱼苗的培育

、整塘、清塘

(一)整塘

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将塘泥清上池堤,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肥料;填好漏洞和裂缝,清除池底和池边杂草。

(二)淸塘

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侵袭。

1、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Ca0)遇水就会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在短时间内使池水的pH上升到11以上,可杀灭野杂鱼类、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虾、蟹、蚂蝗、丝状藻类(水绵等)、寄生虫、致病菌以及一些根浅茎软的水生植物。

此外,用生石灰清塘还可以保持池水pH的稳定。

(1)干法清塘

即将池水基本排干至积水6~10cm,再在塘底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分别放入小坑中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池中均匀泼洒。每亩池塘为60~75kg。

(2)带水清塘

即不排出池水,将刚溶化的石灰浆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用125~150kg/亩·1m。

生石灰清塘的技术关键是所采用的石灰必须是块灰。只有块灰才是氧化钙(Ca0),才称生石灰;而粉灰是生石灰巳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的碳酸钙(CaC03),称熟石灰,不能作为清塘药物。

2、茶粕清塘

茶粕又称茶籽饼,含皂角苷7~8%,它是一种溶血性毒素。10mg/L的皂角苷9~10h 可使鱼类失去平衡,11h死亡。茶粕清塘能杀灭野杂鱼、蛙卵、蝌蚪、螺蛳、蚂蝗和一部分水生昆虫,但对细菌没有杀灭作用。茶粕清塘无法杀灭池中的虾、蟹类。这是因为虾、蟹体内血液透明无色,运载氧气的血细胞不呈红色,茶粕清塘常用的浓度不能使其分解。所以生产上有“茶粕清塘,虾、蟹越清越多”之说。

3、漂白粉清塘

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遇水分解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立即释放出新生态氯,它有强烈的杀菌和杀死敌害生物的作用其杀灭敌害生物的效果同生石灰。对于盐碱地鱼池,用漂白粉清塘不会增加池塘的碱性,因此往往以漂白粉代替生石灰作为清塘药物。

用量为20mg/L。方法为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

4、氨水清塘

氨水(NH40H)呈强碱性。高浓度的氨水能毒杀鱼类和水生昆虫等。

清塘时,水深10cm,每亩池塘用氨水50kg。用时需加几倍干塘泥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加干塘泥的目的是减少氨水挥发。从而减低水中分子氨的浓度,减少鱼苗中毒。

用上述药物清塘,一般需经7d~10d药效消失后方可放养鱼苗。漂白粉类药物清塘后药效消失较快,约5d后可放养鱼苗。

分期注水及其优点

鱼苗初下塘时,鱼体小,池塘水深应保持在50cm~60cm。以后每隔3d~5d注水l次,每次注水10cm~20cm。培育期间共加水3次~4次,最后加至最高水位。

注水时须在注水口用密网拦阻,以防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流人池内。同时应防止水流冲起池底淤泥,搅挥池水。

优点:

1、水温提高快,促进鱼苗生长

鱼苗下塘时保持浅水,水温提高快,可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殖和鱼苗的生长。

2、节约饵料和肥料

水浅池水体积小,豆浆和其他肥料的投放量相应减少,这就节约了饵料和肥料的用量。

3、控制水质

添加新水能增加水中溶氧量,改善水质和增大鱼的活动空间,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鱼体生长。

拉网锻炼

1、耐缺氧能力的锻炼鱼种在密集过程中,增加鱼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2、锻炼体质夏花经密集锻炼后,可促使鱼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下降,肌肉变得结实、体质较健壮,经得起分塘操作和运输途中的颠簸。

3 促使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和摆出肠道内的粪便,减少运输途中鱼体黏液和粪便的排出量从而有利于保持较好的运输水质,提高运输成活率。

4、除害拉网可以除去敌害生物,统计收获夏花的数量。

三步走

1、第一次

选择晴天,在上午9:00左右进行第一次拉网;此次操作只需将夏花鱼种围集在网中,检查鱼的体质后,随即放回池内。

由于鱼体十分嫩弱,拉网操作须特别小心,第一次拉网时赶鱼速度宜慢不宜快;收网时,还赶鱼速度宜慢不宜快;收网时,还需防止鱼种贴网。

2、第二次

隔1天进行第二次拉网,将鱼种围集后(与此同时,在其边上装置好捆箱),将皮条网上纲与捆箱上口相并,压人水中,在捆箱内轻轻划水,使鱼群逆水游入捆箱。

鱼群进人捆箱后,稍停,将鱼群逐渐赶集于捆箱的一端,以便清除捆箱另一端箱底部的粪便和污物,不让粘液和污物堵塞网孔。然后放入鱼筛,筛边紧贴捆箱网片,筛口朝向鱼种,并在鱼筛外轻轻划水,使鱼种穿筛而过,这样可将蝌蚪、野杂鱼等筛出;鱼种约经 2 h 密集后放回池内。

需防止鱼种贴网。

3、第三次

第二次拉网后再隔1天,进行第三次拉网锻炼,操作同第二次拉网。

如鱼种自养自用,第二次拉网锻炼后就可以分养。如需进行长途运输,第三次拉网后,将鱼种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网箱中,经一夜“吊养”后方可装运

鱼种的培育

施基肥每亩施200kg~400kg粪肥

科学养鱼“四定”原则

“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饵原则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在池塘养鱼生产中能提高投饵效果,降低饵料系数。

1、定时投饵必须定时进行,以养成鱼类按时吃食的习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利于鱼类生长。

2、定位投饵必须有固定的位置,使鱼类集中于一定的地点吃食。这样不但可减少饵料浪费,而且也便于检查鱼的摄食情况,便于清除残饵和进行食场消毒。在发病季节还便于进行药物消毒,防治鱼病。

3、定质饲料必须新鲜,不腐败变质。草类须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

4、定量每日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天气、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等灵活掌握,不可过多或忽多忽少,使鱼类吃食均匀,以提高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疾病,有利于生长。

1 龄草鱼成活低的原因

一、草鱼夏花阶段只能摄食水溞、芜萍;随着个体增长,开始摄食小浮萍或轮叶黑藻;再后可摄食紫背浮萍;全长10cm以上可摄食苦草和幼嫩的禾本科植物。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无法提供喜食的适口饵料的数量,致使其生长慢,体质差,鱼病多,成活率低。

二、1龄草鱼抢食凶,群体之间容易因吃食不均匀而造成个体生长差异,加以草鱼食量大,但其肠道缺乏纤维素分解酶,对纤维素的消化率差。个体大、抢食凶的鱼就容易因抢食过多而引起消化不良肠炎。个体小、摄食少,鱼体消瘦,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弱,也容易死亡。

三、1龄草鱼喜欢清新的水质,草鱼在肥水中容易患病(如出血病、肠炎、烂鳃病等),造成大批死亡。

第六章

轮捕轮放就是进行池塘的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l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捕轮放

(一)捕大留小

放养不同规格或相同规格的鱼种,饲养一定时间后,分批捕出一部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类,而让较小的鱼留池继续饲养,不再补放鱼种。

(二)捕大补小

分批捕出成鱼后,同时补放鱼种或夏花。补放鱼种,视规格大小和生产的目的,或养成食用鱼,或养成大规格鱼种。

成鱼养殖

池塘的清整

池塘经一年的养鱼后,底部沉积了大量淤泥(一般每年沉积10cm左右)。在干池捕鱼后,须将池底周围的淤泥去除,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

整塘后,再用药物清塘(方法与鱼苗培育池的清塘相同)。

清整好的池塘,注入新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放入鱼种。

鱼种放养时间

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

此时鱼种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同时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

放养密度

合理密养是池塘养鱼高产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在混养基础上,密养才能充分发挥池塘和饲料的生产潜力。

(一)放养密度加大,产量提高的物质基础是饵料

对主要摄食投喂饲料的鱼类,密度越大,投喂饲料越多,则产量越高。但提高放养量的同时,必须增加投饵量,才能得到增产效果。

(二)限制放养密度无限提高的因素是水质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放养量越高,净产量越高。超出一定范围,尽管饵料供应充足,难收到增产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不良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水质限制。

(三)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

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理的放养密度。

决定合理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鱼的种类与规格、饵料供应和管理措施等情况来考虑。

池塘施肥

池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以改善底质,使之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向池水中释放,以提高池水的生产力的一种措施。

(一)施基肥

冬季干池清整后即可进行,使池塘注水养鱼后,能及时繁殖天然饵料。基肥通常均采用有机肥料。

(二)施追肥

为了陆续补充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使饵料生物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鱼类生长期间,需要向池塘中追加肥料。施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量少次多的原则。施肥量不宜过多,以防止水质突变。

施肥方法

1、有机肥料是培育优良水质的基础

施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来进行。

2、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

有机肥料腐熟后,除了能杀灭部分致病菌,有利于卫生和防病外,还可以使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成大量的中间产物,它们的耗氧以氧债形式存在。

3、追肥要量少次多,勤施少施

择晴天,在良好的溶氧条件下,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勤施少施,以避免池水耗氧量突然增加。

4、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磷肥应先溶于水,溶解后在晴天中午全池均匀泼洒。

投饵

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即“四看”准则而确定。

1、水温

水温在10℃以上即可开食,投喂易消化的精饲料(或适口颗粒饲料),投饵量占鱼体重0.6~0.8%;水温20℃以上,投饵料量为1~2%;25℃以上,投喂量为2.5~3.0%;水温30℃以上,投喂量为3~5%。

2、水色

池塘水色为黄褐色或油绿色时可正常投饵。如水色过浓转黑,应减少投饵量,及时加注新水。

3、天气

天气晴朗应多投。而阴雨天溶氧条件差,则少投。天气闷热,无风欲下雷阵雨应停止投饵。

4、鱼类吃食情况

巡塘时检查食场,发现投饵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投饵后长时间未吃完,应减少投饵量。

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

水质保持“肥、活、爽”,饲养保持“匀、好、足”。

1、肥:表示浮游生物量多,有机物与营养盐类丰富。

2、活: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交替出现,

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质量好,变化频率高。

3、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cm),水中溶氧条件好。

4、匀:表示一年中应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饵

料。在正常情况下,前后两次投饵量应相差不大。

5、好:表示饵、肥料的质量。

6、足:表示施肥投饵量适当,在规定的时间内鱼将饲料吃完,不使鱼过饥过饱。

精养鱼池由于池水有机物多,耗氧量大,当池水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得时候(一般lmg/L左右),鱼类就会“浮头”;

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中溶氧进一步下降,靠浮头也不能提供最低氧气的需要,鱼类就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鱼类浮头的原因

(1)因上下水层水急剧对流引起浮头

炎夏晴天,精养鱼池水质浓,白天上下层溶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产生大量氧盈,下层水产生很多氧债,由于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傍晚以后,如下雷阵雨,或刮大风,致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产生密度流,使上下水层急剧对流,上层溶氧较高的水迅速对流至下层,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所耗净,偿还氧债,致使整个池塘的溶氧迅速下降,造成缺氧浮头。

(2)因光合作用弱而引起浮头

夏季如遇连绵阴雨或大雾,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弱,水中溶氧的补给少,而池中各种生物呼吸和有机物质分解都不断地消耗氧气,以致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引起鱼类浮头。

(3)因水质过浓或水质败坏而引起浮头

夏季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加以大量投饵,水质肥,耗氧大。就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这种水质,如不及时加注新水,水色将会转为黑色,此时极易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因缺氧而全部死亡,水色转清并伴有恶臭(俗称臭清水),则往往造成泛池死鱼事故。

(4)因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浮头

春季轮虫或水蚤大量繁殖,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当水中浮游植物滤食完后,池水清淅见底(俗称“倒水”),池水溶氧的补给只能依靠空气溶解,池塘溶氧远远不能满足水生动物耗氧的需要,引起鱼类浮头。

防止浮头的方法

(1)在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将溶氧高的上层水送至下层,事先降低下层水的耗氧量,及时偿还氧债。这样到傍晚下雷阵雨引起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时,因下层水的氧债小,溶氧就不致急剧下降。

(2)如果天气连绵阴雨,在鱼类浮头之前开动增氧机,改善溶氧条件,防止鱼类浮头。(3)如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大透明度,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4)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控制池养鱼的吃食量。鱼类在饱食情况下其基础代谢高、耗氧大,更容易浮头(草鱼在吃饱草的情况下,比其他鱼先浮头,此时池水溶氧为1.55mg/L)。

如预测是轻浮头,饵料应在傍晚前吃净,不吃夜食。如天气不正常,预测会发生严重浮头,应立即停止投饵。

解救浮头的措施

水温在22~26℃时开始浮头后,23小时内增氧不会“泛塘”。

水温在26~30℃开始浮头,1小时应采取增氧措施。

(1)水泵或增氧机增氧

用水泵或增氧机的增氧效果比较慢。以出水量60t/h 的潜水泵(2.2KW)为例,对水深2.5m的5亩鱼池(约8200t水)加水,要使整个池水增加1mg/L溶氧,在不扣除耗氧的前提下,就需连续加水20h。增氧机解救浮头效果一般比水泵好一些。

池养鱼浮头后开机、开泵,只能使局部范围内的池水有较高的溶氧,此时开动增氧机或水泵加水主要起集鱼、救鱼的作用。因此,水泵加水时,其水流必须平水面冲出,使水流冲得越远越好,以便尽快把浮头鱼引集到这一路溶氧较高的新水中以避免死鱼。

另外,在抢救浮头时,切匆中途停机、停泵,否则反而会加速浮头死鱼。一般开增氧机或水泵冲水需待日出后方能停机停泵。

(2)化学增氧

发生严重浮头或泛池时,可用复方增氧剂来增氧。复方增氧剂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2Na2C03·3H202)和沸石粉,含有效氧为12~13%。使用时,直接将该药粉撒在鱼类浮头最严重的水面。一般1次用量每亩为46kg,30min后就可平息浮头,有效时间可保持6h。

发生泛池时应注意的事项

(1)当发生泛池时,池边严禁喧哗,人不要走近池边,也不必去捞取死鱼,以防浮头鱼受惊冲向池中而死于池底死亡。待开机、开泵后,才能捞取个别即将死亡的鱼,放在溶氧较高的清水中抢救。

(2)泛池后水面捞到的死鱼数仅为整个死鱼数的一半左右,另有一半死鱼已沉于池底。为此,应待浮头停止后,及时拉网捞取死鱼或人下水摸取死鱼。

“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关系

“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个要素(概念),形成了“概念模型”,简称“八字精养法”。这八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网络结构。通过这些网络,各个要素又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水”是鱼的生活条件。“种”是养鱼的物质条件。有了良好的水环境,配备种质好、数量足、规格理想的鱼种,还必须有丰富价廉、营养高的饵料,才能养好鱼。三者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一层次。

“混养”是利用了鱼与鱼之间互相有利的一面,尽可能限制或缩小其矛盾的不利一面,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宝贵养鱼经验。它充分发挥了“水、种、饵”的生产潜力。

“密”是遵循混养的生物学基础,根据“水、种、饵”的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饵料,发挥各种鱼类群体的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一种养殖模式。

“轮”是在“混”和“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和扩大了池塘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使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的密度。不仅进一步发挥了水体的生产潜力,而且做到活鱼均衡上市,保证了市场常年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混”、“密”、“轮”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二层次。

虽然有了“水、种、饵”的物质基础,也运用了“混”、“密”、“轮”等先进技术措施,但掌握和运用这些物质和技术措施的主要因素是人,通过人的“防”和“管”,综合运用这些条件和技术,才能达到池塘高产高效的目的。

由此可见,“防”和“管”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根本保证。“防”和“管”与前述的六个要素都有密切联系,构成“八字精养法”的第三层次。

如何改善淡水养殖水体水质

如何改善淡水养殖水体的水质 关键词:淡水水体进水排水水质 摘要:要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必须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 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规律,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促进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环,尽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更多地向鱼产品转化,使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得到最大增长。 keywords: fresh waters into water drainage water quality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pond of production capacity, must according to the ecosystem of the pond energy conversion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the law, adopt comprehensive drainag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virtuous cycle of energy, as possible in the pond more energy to fish to convert products, make the pond fish populations get the maximum growth.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优化淡水鱼池塘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这是 池塘养鱼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优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水体能力,物质的多重利用,生物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成份优化组合。从而使太阳能利用率,物质能量转化率,废弃物循环率均达到最佳效益。如何利用现有的能源,是摆在养殖浅淡水养鱼学中重要问题,本人就排水管理方便浅谈自己的看法: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理念,集成了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与普通池塘养鱼技术,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在整个大池塘里形成环形水流,水流流经水槽,能在“跑道”内对水产品进行集中喂养,又能利用水流将排泄物集中到一个槽内统一处理,从而起到净化池塘水质的作用。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推荐渔管家,在物联网水养殖系统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提供水产品养殖的所有系统。下面简单介绍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二、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 1、圈养系统:在砖混结构的流水养殖槽中安装纳米微孔增氧的气体提推水动力装置,形成高溶氧水流,构建吃食性鱼类的“圈养区”。 2、排泄物收集系统:在流水养殖槽尾部设计安装废弃物和排泄物收集系统,解决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实现低碳、高效的养殖目的。 3、外围池塘水质净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栽种部分沉水或挺水植物,放养花白鲢、泥鳅、螺蛳、青虾、对虾、黄颡鱼、匙吻鲟、罗氏沼虾等水生动物净化水体,并在外围池塘水面上设置气提式推水设施,使整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形成大循环。

4、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足不出户,看看手机或仪器就能获知流水养殖槽里的水产品生产情况,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槽体建设 流水槽体顺着南北方向建设为最佳,流水槽体建设土建材料可以选择砖砌水泥墙(经济耐用)、玻璃钢(成本高)、PVC材质(不耐用)、不锈钢(成本过高)等材质。鉴于经济实惠,建议采用砖砌水泥墙来建槽体,流水槽表面涂刷台湾南宝生态池漆。流水养殖槽外10%~20%的面积种植荷花、空心菜等观赏水生植物,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调节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指标处于良好水平,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实现水体生态良性循环。 四、流水槽循环水养殖鱼类有草鱼、鲤鱼、鲫鱼、鲈鱼、黄颡鱼等,选择喜欢流水的鱼养殖效果更好,不宜养殖凶猛鱼类,如黑鱼等,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用于初步净化水质。投放养殖鱼苗规格以50~100g为宜,放养密度可根据槽体内水体面积、鱼种、计划产量等因素来定。例如:一个长22m、宽5m、深2.5m、面积110㎡的流水槽可以投放6万尾鲫鱼苗,是普通养殖的50倍,每立方米水体产量超100kg,是传统养殖的4~5倍,每个流水槽年收益10万元左右。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可以大大提高鱼类存活率,通常预计存活率在85%~90%。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http: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 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http: 从技术要点和发展趋势来看,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原位修复技术鱼菜共生,能够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额外收益,异位修复术则主要增加对水体的循环率,二者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氮失衡这类环境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来产,两种方式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比如异位修复术,水体的循环净化对于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要求就存在很大限制,大面积的净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循环水养殖方式的意义 彭卓群(发言提纲)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因此,不必与农业的其它行业争地争水,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多的产品; 不必为了气候和水资源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养鱼而离城市越来越远,有利于销售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减少经营管理成本; 不必靠天吃饭,气候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对生产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更加有保证。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从以上意义上来看,工厂化养鱼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分析原因,主要应该是这样几点: 1,缺乏完整的消化吸收,缺乏创新能力。

一个行业的进步有赖于相关的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工厂化养鱼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从技术特征上说是工业化的设备主导型的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消化吸收和规模化应用上受到了水产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引进设备费用高,配套设施投入大,仿造设备水平低,监测和应急系统保障能力差,以及只重视了硬件的引进和仿造,没有重视软件系统的引进和学习。因此,作为水产养殖业,要么等待与相关行业共同进步,要么就只能是结合国情学习这个技术的精髓,在应用的方式上加以改造创新。 2,缺乏环境政策的支撑。 相对于粗放的自然养殖和开放的流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的企业在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还是要高得多。但是,前者是以环境容纳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企业的低成本是以社会的高成本为代价的。 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要求水产养殖业付出环境成本的时候,实行工厂化养殖的企业,在相同产品的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 3,缺乏产业链的支撑。 实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工厂化养鱼,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还要有产品的高附加值予以支撑。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除了要有品种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之外,还要有加工的深度可发展性,有从繁殖到加工到市场营销的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否则,好的技术也会湮灭在落后的产业模式之中。 本公司工厂化循环水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工厂化养鱼的优势: 1,技术上有创新。 没有万能的技术,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特定生产对象的技术。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水源特点,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创建专门用于特定养殖对象的工厂化模式。相对于一般的或者说是经典的国外工厂化模式,本模式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1、系统应用范围: 淡水、海水养殖各种鱼、虾; 池塘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地表水净化处理。 2、系统工艺流程: 3、系统组成:

养鱼池(用户自备) 生化反应系统 一体化水产养殖水处理设备 紫外线杀菌消毒设备 温度控制系统(用户自备) 4、系统特点 ■系统集成度高 蛋白分离、增氧机、生物反应、生物过滤,四大功能模块融合到了一起;一次性完成各自工作, 节约了3/4的电耗,且实现了水力自动化控制。 ■系统循环周期长 循环周期:4小时/次,循环次数:6次/日。 ■节能、降耗 电力设备少:全部无压水处理系统,使用扬程一般为5~6米的循环水泵, 运转费用是传统水处理系统的1/10~1/15。 产生的污水量少:设备根据滤层含污量实时自动反冲洗;日反洗水量(排水)为总水量3-5%, 冲洗强度可达32升/平方米.秒,反冲洗时间不超过3分钟;反冲洗时无电能损耗。

系统不用更换生物滤料:设备反冲洗彻底,无堵塞隐患,5-6年增补少量滤料即可 ■处理效果好 过滤精度高:独特的多层精细过滤介质,有效去除水体中有害物(磷、氨氮、蛋白质等物质), 处理后池水浊度≤1度、色度≤15度,水体能见度≥2M。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处理后水体溶氧饱和:设备两次曝气溶氧,含氧量可达6-8 mg/L,水质鲜活。■使用寿命长 系统使用寿命长:水处理设备采用UPVC材质,不生锈、耐潮湿、耐腐蚀; 厂内严格把控材质与制造工艺,质量保证; 使用寿命长达40年(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环保、以塑代钢的产业政策)。 系统无易损配件:运行数十年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减少维修成本。 ■不需专人操作 水力自动化设计、无电力、无阀门、无操作、无需专人管理,节省人力100% 。■节约建设成本 设备结构紧凑,模块化设计,方便运输、安装、移动的同时,减少占地少,降低土建费用。 5、系统设计:

低成本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高档鱼亩产值两万三

低成本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高档鱼亩产值两万三 出处:当代水产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6-03-24 17:46:00 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五丰村现有水产养殖面积4000余亩,由于近年来,我省开展“五水共治”及水产品病害等问题的影响,养殖产量与效益很不稳定,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探索新型的池塘养殖模式,特地从美国大豆协会引进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模式试验,该模式是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建造养殖槽(流水池)和安装推水曝气设备,使原有的静态池塘通过空气推水设备使池塘形成动态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养鱼。 主要养殖品种高密度“圈养”在始终处于流水状态的养殖槽内,槽内利用水流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存饲料冲到养殖槽的尾部,并通过安装在养殖槽尾部的排泄物收集池收集起来。外围宽阔的池塘水体(外塘)作为水质净化区,适宜于养殖净水性鱼类(如鲢、鳙),还可种植水生植物,把水中的氮、磷吸收,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可以及时清除漂浮物和固体物,真正实现养殖业的低碳高效。经过1年的试验,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 池塘建设 试验地点选择在富阳区东洲街道五丰村富阳市云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试验池面积35亩,在池塘的中间位置设置水槽3个,单个水槽长23m、宽5m、深2m,吸污池长15.6m、宽3m、深2m,水槽底部、墙面等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浇筑而成,进水与出水两端用金属网片、聚乙烯网片等材料隔离,并与池塘相通。水槽进水口设置纳米管流水式增氧系统,出水口设置移动式吸污区。(池塘设计见附图) 1.1.2 池塘清整 2月将池水抽干,清除池底杂物,整修塘埂、塘底。3月开始建设好池塘循环水养殖设备。 1.1.3 渔机配套 在水槽式流水养殖鱼区内,配备2.2kW的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相结合的流水式充氧增氧设备3套,3kW底增氧设备1套,设置3kw的吸污系统1套,配备8kV自起式发电机1台。 通过相关渔业机械的综合配套设置,可以达到养殖池塘与水槽的水体上下与水平交换流动,

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本技术来源三个背景。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等因素影响,进、排水渠道及池塘内淤泥、鱼类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淤积严重,池埂坍塌,病害越来越严重,用药增多,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水产养殖病害越来越严重。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逐年提高,加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渔用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容易滋生,导致水产养殖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近十亿元。三是渔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农业外源性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水产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和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使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影响,渔业安全已成为近年来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江西省开展现代渔业鱼池改造,并配套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取得明显效果。 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推广过程中降低死亡率8%,减少鱼药使用,提高鱼的品质,亩增收节支27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一、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鱼种放养前严格清池 池塘淤泥过多,使池变浅,水体空间变小,削弱了池塘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能力;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氧;有机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氨毒,抑制养殖生物的生长;淤泥中有很多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当水质变坏、酸性增加、环境恶劣时,生物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致病微生物却大量滋生蔓延,导致疾病爆发流行。因此,池塘养殖成鱼,在鱼种放养前必须严格清池。清池包括清除淤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 1.1清除淤泥 根据池塘的产量水平,养殖二到三年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淤泥一次。方法是:年底捕完鱼后,排干池水进行晒塘,待淤泥晒干后,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把淤泥全部清除到塘基上,同时挖深池塘,使池塘深达3—3.5米,保持池塘水深2.5—2.8米,扩大池塘水体空间,充分发挥池塘自身的生产潜力。对于无法晒塘的池塘,应使用污水泵或水下清淤机尽可能地清楚淤泥。 1.2池塘水体消毒 鱼种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消毒池塘水体,方法是:(1)干法消毒:排干

详解养殖池塘的pH值

详解养殖池塘的pH值 pH值(即酸碱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在养殖水体中,pH值十分直观地反映着水质的变化,比如藻类的活力、二氧化碳的存在状态等,都可以通过pH值的大小和日变化量来推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1. 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水体pH值是由氢离子浓度决定的,它们是水产养殖用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殖用水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其pH值。 1.1. pH值的决定因素 最主要的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减而变动。二氧化碳的增减又是由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来决定的。 水中的二氧化碳越高,则结合水分子形成碳酸,释放出氢离子,使水中的pH下降,相反则pH升高。 看来,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水体pH的最大因素之一,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又直接与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水植物的含量和活跃程度有直接关系,例如:水中的浮游植物丰富,则白天光合作用强,消耗二氧化碳促进水体pH升高,而夜间水中植物由于呼吸作用增强,释放了二氧化碳,造成水中pH相对降低。 1.2. pH值的变化规律

养殖用水在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 pH值日变化规律是冈为浮游植物进行白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夜间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水体二氧化碳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pH值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1.3. 判断pH值的意义 如果养鱼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者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 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如果pH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者池中腐殖质不足。 所以,pH对实践中在施化肥方面的帮助:一是在施用硫酸铵等氮肥时应避免pH值过高,以防NH4+转化为有毒的NH3。二是在施用硝酸钾等硝态氮肥时,避免pH过低,因为过低的pH往往是缺氧,缺氧则反硝化作用增强,以免造成亚硝酸盐毒性增加,以及反硝化脱氮损失及随水流失。 2. pH值对水生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pH值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水产养殖生产 2.1. 水产生物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

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_一_

颗粒饲料200~300千克、螺蛳2000~2500千克、小杂鱼 等其他饲料100千克左右,可生产商品虾350~450千克/ 亩。若全程投喂罗氏沼虾全价饲料也同样可以取得上述 结果,且使用较为方便,每亩水面的最高利润可达5000 元以上。 由于罗氏沼虾具有夜晚四处游动和觅食的特点,因 此占全天投喂总量1/3的饲料在白天投喂、2/3在傍晚投 喂。同时,晚间虾苗大多数集中于池塘边的浅水区,因 此2/3的饲料应沿池边均撒。全天的摄食高峰在傍晚的 19:00至午夜的24:00,在此时段里应确保罗氏沼虾能吃 饱、吃好。 (待 续)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历史最悠久的国家,3100多 年前殷代卜辞中有“贞其雨、在圃渔”的纪录,说明在 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挖塘养鱼。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 《养鱼经》中,范蠡详细地记载了齐国人凿池养鱼的历 史,在汉代人们发明了在池塘边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池塘 养殖环境的方法,唐代出现了池塘混养方式。到了宋代 人们对鱼池建造技术已有相当的认识,浙江一带出现大 面积开挖池塘养鱼的历史。明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的 《作鱼池法》对池塘的深浅、形状、池底结构以及鱼池 布局等有了详细的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的池塘养殖业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的 生产力水平不高,池塘养殖设施仍然存在着因陋就简、 设施简单等问题,池塘养殖水平也普遍不高。70年代 后,全国各地兴起大规模的池塘改造建设,池塘基础设 施有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带动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如浙江杭嘉湖地区4万亩连片池塘建设,江苏太湖地区 1.2万亩连片池塘养殖等,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典范。 80年代以后,随着池塘设施水平的提高和人工繁育技 术、机械增氧技术以及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池 塘养殖水平迅速提高,池塘养殖发展成为我国水产业的 主要生产方式,到2006年全国已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 253.1万公顷,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总量的41%以 上。我国成为世界上池塘养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 是,随着池塘经营方式的调整,养殖者在片面追求养殖 产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池塘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目前, 我国多数养殖场都出现了池塘养殖设施破败陈旧、池塘 坍塌淤积严重、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的状况,由此引起的 池塘养殖污染、水资源浪费、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越来越 严重,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池塘设 施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 已把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业 的重点任务”。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池塘规范化建设的 情况,介绍池塘改造建设的技术方法,希望能为国内池 塘规范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池塘规范化改造的意义 池塘规范化建设是在一定标准规范下开展的池塘养 殖系统改造建设,是实现池塘健康养殖的基础。 在目前形势下推进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可以全面提升我国池塘养殖基础设施水平,促进 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几十年来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养殖生产设施破败、简陋 的状况与我国水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符合我国 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可以全面 提升池塘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池塘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奠定基础,有利于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以控制养殖污染、节能、减排,实现“环境友 好、资源节约”的养殖目标: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可以 改变传统养殖池塘的系统结构,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 殖环境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增加产出、提高效益,实 现循环经济。从而达到控制养殖污染、节能、减排,实 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养殖目标。 3.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模式升级,实现健康养殖:实 徐 皓1,2 刘兴国1,2 吴 凡1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2.国 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工程岗位,上海 200092)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一)

池塘养殖

一、池塘养殖 1.虾池条件与清塘 养虾池要求紧靠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面积1亩以上,2-6亩为宜,水深1-1.5米。池坡宜大,有较大的浅水滩脚。池底淤泥层要薄,厚度不宜超过5厘米。池内应适当种植一些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虾藻等,但所占面积不宜超过池面的1/4。 虾池的清整是成虾饲养中的重要工作。在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经冷冻、曝晒,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提高虾池的肥力。在虾苗放养前15天,用药物清塘。虾池清塘药物以巴豆最为理想,巴豆所含的巴豆素能杀死池中的野杂鱼,故有“巴豆清塘,越清虾越多”之说。使用方法和数量同虾苗繁育时的清塘方法—样。 2.成虾的饲养方式 单独在池塘中养虾,水体利用率太低,所以生产中多采用鱼虾混养。但青虾不宜与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混养,如鳜鱼、鲤鱼、鲫鱼等;在青虾幼体阶段,也不能与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鳙鱼混养,否则既有被吞食的危险,也互相争食;青虾需要水草作为栖息和隐蔽场所,故也不可与草食性的草鱼、鳊鱼混养。青虾与滤食性的白鲢鱼混养效果较好。也可以与鱼、蚌、虾三者混养。在以鱼为主的混养时,鱼的产量应控制在300公斤/亩以内为宜。因为在高产鱼池中溶氧较少,易出现缺氧情况,不利于青虾生长。 3.鱼虾放养 以鱼为主的混养池虾的放养只能服从鱼,只能在已放好鱼的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幼虾。这种混养方式虾的成活率较低,一般只有1/3左右。一般每亩放养幼虾5万-6万尾,可养成商品虾20-40公斤。 以养虾为主时,先放养幼虾,待幼虾长到2厘米左右时再搭养鱼种。这样可提高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放虾前7-10天,虾池应施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供幼虾摄食。每亩施有机肥(畜禽粪)300公斤,注水0.5-1米。约7天后饵料生物大量出现,即可放幼虾。每亩放幼虾15万-20万尾,可产虾80-150公斤。在放养前要试水。即把少量虾放进池中的小网箱里试养1天,若幼虾存活良好,即可放养。放入同一虾池的幼虾,规格大小应一致,体质健壮,

水产养殖原水循环水解决方案

水产养殖原水/循环水解决方案 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挑战,水质恶化使养殖和育苗成本增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增高、效益下降,产生的药残、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水产品品质和国际贸易;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加剧了我国水环境污染,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原水水质对水产养殖和育苗十分重要,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简称环境激素),虽然浓度低(多在μg/L水平),对育苗毒害很大。环境激素通过排污、倾废、渗漏、径流等多种方式进入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其潜在威胁日趋严重,特别是针对育苗产业,由于种苗对环境毒素特别敏感,环境激素危害已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技术瓶颈,目前沿海对虾育苗成活率还不到10%,其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激素。 养鱼先养水,最好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实现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依赖,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水排放,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绿色养殖,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发展设施渔业水处理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阶段,没有高效生化处理措施,不能实现循环水养殖,更加缺乏对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小分子有毒化合物解毒处理措施,这是限制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工艺适用于精养模式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水产育苗和大规模塘鱼暂养等领域。 循环水处理工艺: AFF-引气气浮-MBFB-光催化消毒工艺,其中AFF直接滤除原水中直径大于5μm的悬浮物;MBFB也是一种高效生物反应器,其生化处理效率是普通生物过滤的20倍,能有效除去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合物;消毒主要采用紫外消毒或光催化消毒工艺,消毒效率高,无药物残留。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 传统海水原水处理工艺: 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其中过滤采用三级砂滤;气浮采用射流气浮工艺,主要目的是除去海水中氨氮和蛋白质,对海水中重金属没有处理效果,该工艺也只有少量苗场使用;消毒主要采用氯制剂、碘制剂等化学消毒方式,有一定药物残留,对幼苗影响大。 AFF-引气气浮- ACFF-紫外消毒海水原水处理工艺: AFF-引气气浮-ACFF-紫外消毒工艺或AFF-引气气浮- MBFB -ACFF-光催化消毒工艺,其中AFF直接滤除原水中直径大于5μm悬浮物;气浮采用引气气浮工艺,通过添加重金属捕捉剂,除去海水中重金属;MBFB和ACFF都是环境激素处理技术,能有效除去水体中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 消毒主要采用紫外消毒或光催化消毒工艺,消毒效率高,无药物残留。 淡水原水处理工艺和海水大同小异,只是没有气浮工段,其重金属除去手段主要是在AFF过滤时,加入重金属捕捉剂,同时也作为生物絮凝剂,将水体中分子量大于10000D的有机物絮凝,便于AFF滤除。 【任生-137********】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1-12-21 15:54:23 网络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1、氨氮超标(> 0."2毫克/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 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 0."1毫克/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 0."1毫克/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

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 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PH值过高 (≥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三、水质恶化的对策 1、适时开动增氧机 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 (1)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晚应早开机防止浮头。 (3)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4)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2、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循环水池塘

养殖技术—池塘循环水高密度精养法 相关专题:渔业 时间:2011-11-18 14:32 来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阿里巴巴农业】 ——更多资讯请查看【水产养殖频道】 池塘循环水高密度精养鱼是一种高效、高产养鱼新技术,可比传统的静水养鱼增产1倍左右。其原理是将池塘的静水采用动力设备变成微流水,从而达到调节水质、改善整个池塘的生态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大面积实践证明,池塘循环水养鱼饲养密度大、成活率高、省饲料、易管理,十分有利于精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佳。现将这一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布局池塘布局一般可分为两种:双池循环与单池循环。进行循环水养鱼的池塘面积以1500平方米~2500平方米为宜,水深在1.8米左右,池坡 1∶1.5。双池循环的两口池塘要求彼此相邻,且在同一水平地势上,否则会影响池塘间的水体交换。单池循环则适应于零星池塘。 二、基础设施进行双池循环的相邻鱼池,在两口靠近丘埂的长边一端,埂长的1/4~1/3处,安装水泥预制涵管,涵管口径35厘米,用两节1米长的涵管衔接。涵管在第1池的出水口距水面5厘米,在第二池的进水口距水面65厘米,涵管由第1池向第2池倾斜,水流由第1池流向第2池。为防止两池鱼种相互串游和杂物堵塞涵管,应在涵管的进、出水口设置网片作拦鱼栅,分层将18目尼龙网片和8目聚乙烯网片用铁丝扎在涵管口上。主要动力设备为功率2.2千瓦、口径16.7厘米的潜水泵1台,安置在装有涵管的池埂另一端头,水泵莲蓬头安放在第2池中,用绳索悬吊在木桩上,水泵出水管与水面成小于45度夹角,倾斜伸进第1池水中,管口距水底35厘米。 单池循环要在池埂上建筑流水渠道,最好是用水泥砖砌成明管道,水渠入池塘的进水口要安装口径为35厘米的水泥涵管,涵管口距水面75厘米。涵管的对角安装动力设备,同样选用2.2千瓦、口径16.7厘米的潜水泵,水泵莲蓬头置于池塘水表面,像双池循环方式一样悬吊,水泵出水管放入水渠中,使抽出的水经池埂上的水渠再流入池埂底层。 三、鱼种放养放养时间以12月中、下旬为宜。放种前10天~15天排干塘水,每亩用生石灰60公斤~75公斤撒入塘内彻底消毒,杀灭病菌,清野除害。6天~7天后,灌水施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人畜粪800公斤~1000公斤,利用鱼塘肥水增温,使鱼种安全越冬。 由于各种饲养鱼类活动水层和食性不一样,多品种鱼类混养不仅能使水体得到立体利用,还可使各种饲料得到充分利用。一般每亩可放鱼种1500尾~2000尾,其中鲢、鳙鱼(体长12厘米~13厘米)占40%~50%,团头鲂、鲤、鲫鱼(8厘米~10厘米)和草鱼(15厘米~17厘米)占30%~40%,其他鱼10%~20%。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种5分钟~10分钟,或用1×10-5漂白粉和8×10-6硫酸铜浸泡鱼种20分钟~30分钟。 四、饲养管理 1.投料鱼种在冬季和早春水温较高时并不完全停食,可在晴天中午水温回升时,投喂一定量的蚕蛹、枯饼、糠麸类精料供鱼摄食,促其生长,从3月开始全面投喂饲料。由于池塘循环水养鱼密度大,最好使用人工配合饲料,以满足鱼类快速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配方为:蚕蛹、血粉、鱼粉等动物蛋白饲料占

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随着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或改进,“肥”、“活”、“嫩”、“爽”也有了新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按照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教授的观点,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是:1.浮游生物量在20-100mg/L;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3.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针对我国池塘养殖中常常出现与“水”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实际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此外,排换底层水、干塘清淤、合理的施用基肥和投喂饵料,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当水体有机物过多时,快速沉降水体中有机物的方法尤为关键,通常可采用如下一些解决方案: 方案一:可采用明矾(结晶体),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方案二:采用聚合氯化铝[A1 2(0H) n C1 6 — n ] m ,用水溶解后,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 泼洒。 聚合氯化铝是介于三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中间水解产物,该无机高分子化合物能沉淀水体中有机物,调节水质。固体产品中氧化铝含量为20%一40%,液体含量8%以上,无色或黄褐色,有腐蚀性。其降解的基本原理与明矾类似,但采用聚合氯化铝具有以下优点:①絮凝体形成快,沉淀速度高,反应沉淀时间可缩短。②在同等用量下碱式氯化铝混凝时消耗水中硬度小于各种无机混凝剂,处理后水的pH值降低也少。③在处理水时,特别在处理高浓度水时,可不加或少加碱性助剂及助凝剂。④脱色能力优于其他无机净水剂。在气温较高,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采用聚合氯化铝净水效果明显。在使用杀菌、杀虫消毒剂前,泼洒聚合氯化铝能更好地确保消毒、杀虫效果。 方案三:采用沸石粉,以20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循环水养殖模式

循环水养殖模式 成功的养殖有几个标准,平稳的启动,稳定的产出,持续的盈利。换个说法就是,前期投资不犯大错,中间生产没有失误,产出可以售出转化成利润。这三者的比重大概在4:3:3。中间生产涉及到生产计划的制定,流程的管理,后期盈利则是水产品的营销以及产业链的整合。我在这里只谈第一部分,也即题目所说,如何正确的开始循环水养殖。 所谓万事开头难。水产养殖比较特殊,不同于鸡舍猪舍,墙倒了可以砌,漏风了可以补,断了电也不至于憋死。而鱼虾天生离不开水,水温波动还有溶氧不足都是致命的。因此倘若前期的设计施工没有做好,对后面生产是后患无穷,即便改动也将付出较之前期几倍的代价。 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养殖,启动策略应该是不同的。启动资金50万和500万和5000万的项目,根本不是一个玩法。在山东搞循环水养殖和在广东又不一样。养鱼还是养虾,鲆鲽类还是游泳性,系统的设计和最佳尺寸一定不同。启动规模要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为。 50万的老板可能只想安安稳稳养点鱼赚点钱,那你就做一套100~200立方的小系统,稳妥,资金压力也不大。钱赚多了再考虑上规模。 500万的老板我建议你先上一套标准系统(500~1000m3),一方面这是最佳的投入产出的单位规模,可以先熟悉循环水养殖,培训员工,另一方面运转资金留有余地,即使碰到问题需要额外资金救急也不会捉襟见肘。待一套系统稳定时再上第二套,往往系统也会改进,有些花费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减免。整个管理操作也磨合的比较好了。 5000万的大老板,哎,你还来这里凑什么热闹呢,当然是走园区性质的喽,种苗、养成、加工一条龙,市场缓冲能力强。产品生产高标准,走欧盟认证、日韩认证园区就好了,到时候产品可内销,可出口,进可攻退可守。 养殖品种的选择 首当其冲的是品种的选择。因为我们讲循环水养殖,不受地域和温度限制,你的选择就可以更贴近市场一些。我的观点是最好先去做一下市调。了解一下养殖场能够辐射到的市场范围,去这些鱼市、商超、酒店跑一跑,跟这些市场的鱼中联系一下,了解品种和消费量,以及消费周期,淡旺季等等。这时候你往往心中有数,可以缩小品种范围。 选品种不要随大流,别人养什么你也跟着养什么。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可以看看我第一篇帖子《2016 - 水产破局之年》。切记,盲目是投资的大忌! 接下来很重要的环节是考察该品种的苗种供应,因为有好的苗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且循环水养殖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开始养殖,以便打市场时间差。这就要求苗种的供应同样要足够灵活,在你需要的时候能持续供应。多考察几家苗场作为备选是个保险的做法。 当然,出于成本考虑,你当地的水文条件和自然条件(温度、盐度、碱度等等)要贴近该品种养殖,即使有所出入,要计算一下确保将来花费在调控这些因子上面的成本不会影响利润才行。 还有一种反向思路。就是看你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养什么品种,然后去考察该品种销售到终

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调控技术

人们由于缺乏水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片面强调养殖产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一些养殖水 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赤潮(红潮、黑潮、黄潮)爆发,养殖效益下降、生态系统退化。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1、投饲量加大,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养殖动物的增长,饲料的投入量就随之加大,残饵 的堆积,营养物质的大量涌现。外源投入品副产物加大了水体的承载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2、微生物降解能力减弱,大量的粪便、残饵的堆积,微生物转化的能力处于一个超负荷, 这就出现了有机质的沉积速度远远大于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粪便、残饵越积越多,富营养化 形成。 3、有益藻减少,水中原生动物增加,随着养殖时间推进,水体的营养物质失衡,比如氮磷 比例失调,有益藻类营养源的不均衡,导致了藻类繁殖速度减慢,有益藻类的量减少,藻类 获取水里的营养物质的量也就随之减少,被分解营养物质无法全部被藻类利用,累积过多后 就出现了反馈抑制作用,造成物质循环受阻。 4、频繁的消毒,在养殖过程中频繁的杀虫消毒又不及时补充有益菌群,造成水体缺乏有益 微生物。从而有益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大大削弱甚至归零,使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为的干预出 现加速! 水体富营养化对养殖的危害 1、有害藻类爆发。由于水体的粪便残饵的堆积,微生物降解转化能力减弱,很多的物质就 以大分子有机物形态存在,小型的藻类无法吸收利用,但是如裸藻、甲藻、蓝藻等有害藻类 却能吸收利用,这种环境为有害、不良藻类提供了快速繁殖的条件,大量的裸甲藻及蓝藻爆发,导致水体pH值居高不下溶氧昼夜变化大。一旦遇到恶略天气倒藻直接导致水体缺氧养 殖动物浮头甚至翻塘,同时藻毒素大量产生。 2、水体化学耗氧量(COD)过大,由于水体有机物的大量堆积,就会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 大量消耗水体溶氧,COD在整个氧消耗比例高达50%以上,是所有水体耗氧因子中的耗氧 绝对大户。 3、溶氧低下,水中有机质多不但COD耗氧多,还会导致水体发粘致使水体纳氧力降低,导 致了水体溶氧严重不足,不要说变天,就是晴朗天气,都会出现缺氧。 4、有害寄生虫(以有机碎屑为食的微生物)及有害细菌(厌氧菌)大量繁殖,病虫害的爆发。大多数有害微生物都是厌氧菌如果水体长期溶氧不足,厌氧菌会快速大量繁殖。 5、有毒物质大量沉积,出现氨氮、亚盐、硫化氢等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沉积(聚毒层), 由于水体的氮源堆积过多,同时微生物转化能力不够,就出现了有机质堆积厌氧分解产毒。 水体溶氧不足,水体的氨化、硝化、反硝化循环受阻,养殖对象出现了亚硝酸盐中毒,其

池塘养殖水质调控

xx 养殖水质调控 水产工作者习惯讲: " 要想养好一塘鱼,先要养好一塘水"。实际上,底质和水质是相辅相成的, 养好一塘鱼不仅要养好一塘水,更要养好一塘底。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水产养殖动物栖息的环境空间和生物、能量、理化因子循环的载体空间。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是正确评价养殖水体和底质质量的标准。保持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养殖水体和底质的生态系统及生物个体、种群和微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水体和底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序顺畅,即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好和自净能力水平高,使水体和底质变成养殖水生动物栖息和生长的良性生态环境空间,才能达到健康、安全、高效的养殖目的。 水体和底质的稳定性、自净能力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藻相,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物量大且活力强,其稳定性和净水力就强;微生物相,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降解氨、亚硝酸、硫化氢的能力,是水体稳定的基础;理化缓冲能力,如充足的二氧化碳、较高浓度的缓冲物等,都是水体稳定和自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培养优良的水质和底质,关键是提高水体和底质的稳定程度、自净能力水平。以下就此作一简要讨论。 一、水体与底质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判别 酸碱度和溶解氧是水中最主要的化学因子,其变动状况能够反映出水体稳定程度及净水能力的高低。光合作用越强,酸碱度和溶解氧越高,净水能力越强;而总碱度越高(如正常大于120ppm 水体),相对缓冲能力较强,此时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则较小,水体相对稳定;反之,酸碱度和溶解氧的变幅大,则水体不稳定。判断水质的好坏可参考以下方法(测定早上和中午水体的酸碱度和溶解氧): 当pH变化不超过1而溶解氧在4mg/L~10mg/L时,这是水质稳定的标准,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当pH变化超过1而溶解氧仍在4mg/L~ 10mg/L时,此时意味着总碱度不够(可投放碳酸钙或碳酸氢钠,每天投放,直到pH 恢复正常);当pH变化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