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纪-21世纪中国地震年表

6世纪-21世纪中国地震年表
6世纪-21世纪中国地震年表

6世纪-21世纪中国地震年表

从新闻中得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刚在网易看了专页,还有来自青海网友拍摄的地震现场。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差不多流了一个星期的眼泪,看到那些陌生遇难者、特别是遇难孩子的照片就哭。

但这次我觉得我已经哭不出来了。也不想说安息阿走好啊

之类的话,这些话在一条突然失去的生命面前,都十分轻

飘无力。

在日本的维基百科上,看到一份地震年表,将其中从6世

纪开始到21世纪现在为止,发生在中国的地震年表摘录如下。供大家做个参考。

这儿要说明一点的是:维基百科是人人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而且我也不是地震学专家,对于下面的地震年表也无

力考证,因此下面的地震年表仅提供参考使用。转贴在这

儿的唯一目的,只是想做个提醒:我们中国绝对不是无地震、或者少地震国家。历史上中国有过许多地震。因此,

学会在灾难面前,如何有效逃生,保护好自己,甚至援助

身边的人,是比悲痛更重要的事,也是在平时需要定期训练,并做好防患未然工作的一件事。

6世紀

512年5月21日山西、代県地震- M 7.5、死者5,310人。

11世紀

1038年1月9日山西、忻州地震 - M 7.3、死者3万

2,300人。

12世紀

1143年寧夏回族自治区、銀川地震

13世紀

1290年直隸(河北省)、渤海地震 - 死者10万人。

14世紀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 M 8.0、死者20万人(47万5,800人とも)。

1306年寧夏?、開城地震 - M 6.5、死者5,000人。

15世紀

1411年9月29日西藏地震 - M 8.0、死者多数、地表断層以及山崩発生、前夜有前震。

16世紀

1515年6月17日雲南、鶴慶地震- M 7.8、死者数千人。

1536年3月19日四川、西昌地震 - M 7.5、死者数百人。

1556年1月23日陝西省、華県地震 - M ~8、死者83万人(地震災害史上最大の死者数)。

1561年7月25日寧夏、中寧地震 - M 7.3、死者5,000人。

17世紀

1605年7月13日海南、瓊山地震 - M 7.5、死者3,300人。1609年7月12日甘粛、酒泉地震 - M 7.3、死者840人。

1654年7月21日夜甘粛、天水地震 - M 8、死者3万

1,000人。

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地震 - M 8.5、死者4万

7,615人。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 M 8、死者4万

5,500人。

1695年5月18日山西、臨汾地震 - M 7.8、死者5万

2,600人。

18世紀

1709年10月14日寧夏、中衛地震 - M 7.5、死者2,000人。

1718年6月19日甘粛、通渭?甘谷地震 - M 7.5、死者7

万5,000人。

1725年 1月8日雲南、宣良?蒿明で地震 - M 6.8、死者600~900人。

1733年8月2日雲南、東川地震 - M 7.8、死者1,200人。

1738年12月23日? 寧夏、銀川で地震 - M 6.5、死者約100人。

1739年1月3日寧夏、平羅地震 - M 8.0、死者5万人。

1751年5月25日雲南、剣川地震 - M 6.8、死者1,000人。

1755年1月27日雲南、易門地震 - M 6.5、死者345人。

1761年5月23日雲南、玉溪地震 - M 6.3、余震と併せて死者200人以上。

1763年12月30日雲南、通海地震 - M 6.5、1,000人。

1765年9月2日甘粛、武山?甘谷地震 - M 6.5、死者

2,068人。

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瀘定地震 - M 7.8、死者446人、河床閉塞。

1789年6月7日雲南、華寧で地震 - M 7、死者300人~1,000人。

1792年 8月9日台湾、嘉義地震 - M 7、死者614人。

9月7日四川、道孚で地震 - M 6.8、死者205人。1793年5月15日四川、道孚で地震- M 6、死者200人。1799年8月27日雲南、石屏地震 - M 7、死者約2,000人。

19世紀

1803年2月2日雲南省で地震、M 6.3、死者200人。

1806年6月11日チベット、錯那で地震 - M 7.5、死者100人。

1811年 3月17日?18日? 台湾で地震 - M 6.8~7.5、死者21人。

9月27日四川、甘孜地震 - M 6.8、死者481人。1812年3月8日新疆、伊寧地震 - M 8?、死者多数。

1814年11月24日雲南、石屏地震 - M 6、死者数百人。

1815年

10月13日台湾、淡水地震- M 6.7~7.7、死者約100人。

10月23日山西、平陸地震 - M 6.8、死者1万3000~3万人

1816年12月8日四川、炉霍地震 - M 7.5、死者2,900人。1820年8月4日河南、許昌地震 - M 6、死者400人。

1850年9月12日四川省、西昌地震、死者2万人。

1879年7月1日甘粛省、武都地震、死者2万人。

20世紀

1905年7月モンゴル、Bulnay地震 - M 8.4。

1906年3月17日台湾、梅山地震 - M 7.1、死者1,228人。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地震 - M 8.5、死者約24万人。

1923年 3月24日四川省で地震 - M 7.3、死者4,800人。1925年3月16日雲南省、大理地震 - M 7、死者3,600人。

1927年5月23日甘粛省、古浪地震 - M 7.9、死者4,000人(20万人とも)。

1931年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蘊地震 - M 7.9、死者1万人。

1932年12月25日甘粛省で地震 - M 7.6、死者7万人。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で地震 - M 7.4、死者6,800人。

1935年4月21日台湾、新竹?台中地震 - M 7.1、死者

3,300人。

1961年新疆、巴楚地震

1966年 3月7?22日河北省、邢台地震 - M 6.8?7.1、死者8,100人。

3月13日台湾東方沖で地震 - M 7.8、死者2人。

1970年1月4日雲南省、通海地震 - M 7.5、死者1万

6,000人。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炉霍地震 - M 7.4、死者2,200人。

1974年5月10日四川省、大関地震 - M 7.1、死者1,400人。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海城地震 - M 7.2、死者1,300

人(予知に成功)。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震 - M 7.8、死者24万2,000人(60万人以上との説もあり。20世紀最大の死者数)。

1999年9月21日921大地震(台湾大地震、集集大地震)- M 7.6、死者2,415人。

21世紀

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藏北部地震 - M 8.1。

2003年2月24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 - M 6.8。死者263人以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 - M 8.0、死者?行方不明者

約8万7,000人。

2010年4月14日中国、青海省で地震 - M 7.1。死者多数。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藏在我们身边的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不可不看的知识:中国地震国情· 关于地震,我国的国情是,“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据了解,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 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

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下页提示: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评价地震危险度的三个指标 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 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 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1.石家庄0.35 2.合肥0.25 3.西宁0.24 4.海口0.23 5.长沙0.22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

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毕业论文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

*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有人说,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 也有人说, 新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但是, 工业要发展, 人民生活要提高, 要建厂房、造住宅, 要挖隧道、架桥梁。因此, 土木工程将继续发展。 那么, 21世纪的土木工程将如何发展? 土木工程在世纪将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促进提高、创新和发展的同时, 它发展2中将保持其自身的特点, 不可能完全偏离已有的方向。因此对中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现状, 才有可能预测未来。 * 一、我国土木工程现状 *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 尤其在改革开放年间, 发展极为迅猛, 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桥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 数量之巨, 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高层建筑 *2、台北101大楼 *被称为“台北新地标”的台北101大楼于1998年1月动工,主体工程于2003年10月完工,高508米。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一个悬挂在大楼内部楼顶的重达660吨的铁球,为了在台风到来时保持平衡,还有两台世界最高速的电梯,从一楼到89楼,只要39秒的时间。它保持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的纪录(每小时60.4公里)。 *在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里,台北101大楼拿下了“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一项,即“含塔尖最高建筑结构建筑物”(509米)。 *3、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他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位于浦东陆家嘴,与金茂大厦相距仅40米。工程总建筑面积377300平方米,塔楼地上101层,地面以上高度为492米。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一个五星级豪华旅馆,以及零售空间。同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在“世界高楼” 四项指标中的两项,即“不含塔尖顶层顶板高度”(487米)和“最高使用楼层高度”(474米)超越了台北101大厦,获得了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跃居摩天大楼榜首。 *4、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 *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88层,是当今世界名冠的超级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壮,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它曾以451.9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这个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作业答题纸 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要求: 1.个人信息填写完整准确。 2.请使用宋体五号字录入答案,行距为单倍行距,卷面清晰、整洁。 3.参照试题顺序,对应所给题号将答案依次书写在横线下方。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方方面面上看都是错综复杂的。欧洲成立了欧盟委员会,在某些程度上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整合了法德英意等国家的优势,而不是唯美是从,必将在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4国的经济增速都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这都昭示着世界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所要面对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中国的4大战略方向,除北方相对稳定外,其余3大方向均不容乐观,黄海方面的朝鲜问题、东海的台湾、钓鱼岛问题,西面同印度的领土纠纷,南海周边也是问题重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恶炒“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并以此来对中国说三道四;更有本世纪日益频繁的负面事件,诸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 中国在政治方面新方向: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还聚集了2个世界经济前3的,金砖4国中的3个,9个有核国家中的5个以及世界上10支最强大的军队中的6支,其中还有4支同中国发生过战争或冲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个重大挑战。 中国在经济方面新方向:亚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2008年而言,亚太地区的GDP 在全球的比重就已超越美国的26%,占到全球的33%。作为亚太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处于俯瞰亚太、总揽全局的地位。战略上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多分散力量,更要避免四面树敌。特别是对美国既要寻求合作,更要加强战略防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在科技方面新方向: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国家制定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本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应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作为总体目标发展。 中国在军事方面新方向: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力量除了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核威慑和信息化的海陆空常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在太空军事化;在太空军事技术方向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超级大国或集团在21世纪全球力量对比中的位置,因此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美国加快发展其导弹防御计划,隐蔽地推行其太空军事计划。同时,欧盟也在在太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推出了太空定位“伽利略”系统,走上了在太空安全战略上与美国分庭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地震、雪灾、水灾、旱灾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庆遭受115年来最强雷暴雨袭击 (3)7月18日济南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 (4)8月中旬超强台风“圣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6.4级地震 (6)3月初历史罕见暴风雪和风暴潮袭击东北和华北地区 (7)7月末晋、陕、豫三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8)6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过程袭击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连续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10)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 民政部日前发布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工作情况指出,2007年以来,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 紧急转移安置14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7.3亿亩,其中绝收面积8620万亩;倒塌房屋146万间。 据介绍,2007年中国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灾种是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约占全国总量的63%,其次是风雹灾害。因灾致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被洪水冲走(溺水)、雷击、山体坍塌和泥石流掩埋、建筑物倒塌,其中雷击致死的比重从2006年的14%上升为25%,雷击致死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尘暴 3月20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5月30日, 青岛市暴发浒苔水污染事件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后,我国政府领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进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连续进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连续进展战略的实施,明确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战略的目标、差不多原则、重点领域及保证措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总结以往成就和体会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和可连续进展的新要求,特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连续进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第一部分成就与咨询题 通过10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进展方面。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成为进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截了当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6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进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主动进展,社会保证体系建设、排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进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复原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连续进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打算之中,全民可连续进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与可连续进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持续完善和落实。

地震中逃生的十大法则

地震中逃生的十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依工作人员指示行动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轻举妄动 地震时的10条注意事项 1.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2.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3.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请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5.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6.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 7.汽车靠左停车,在管制区域内禁止行车! 8.注意山崩、崖塌、海啸! 9.请徒步避难,携带品控制在最小程度! 10.不要相信流言,按正确信息行动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地震逃生十大守则

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注意桌子一定要是坚固的如果是普通的木头、塑料桌子切记不能躲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臵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时间地点统计如下

1918年南澳地震: 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广东南澳(北纬23度30分,东经117度13分)发生级大地震。地震使南澳县城遭到严重破坏,该县四万人伤亡十之八九,死亡万余人.这是20世纪中国惟一的一次地震海啸.福建泉州至广东汕头一带,海啸波高达7米,持续14小时,福建《同安县志》记载有:“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鱼船多遭沉没”.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北纬度,东经度)发生级地震。此次地震,中外闻名,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载:“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地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为234117人。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地震造成的山崩滑坡掩埋了村庄。海原县房屋和窑洞倒塌近6万间。会宁县房屋倒塌达8万间。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海原、固原和西吉县滑坡数量大到无法统计的地步。 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火灾: 1925年3月16日,在云南苍山洱海(震中北纬度,东经度)之间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5800余人死亡,近万人受伤,洱海沿岸数万间房屋倒塌.地震后大理、凤仪、宾川、邓川起火。大理全城官署民房庙宇,同时倾圮。火起多处,风助火威,延至17日午方熄,被毁店铺数百家。附近各村之草房全部烧毁。风仪城内同时火起多处,绣衣街、十字街一带全被烧毁。宾川县城灾情稍轻,仅海东玉龙村和海南耆内南村尊庄等处火灾,共烧毁瓦草房86所。这次地震是大理有历史记载以来造成伤亡最大的一次。 1927年甘肃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北纬度,东经度)发生8级地震。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武威、塔儿庄、张义堡、黑松驿、黄羊川等地破坏极为严重。古浪县城受到严重破坏,据古浪县志记载:”全城房屋,颓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世界十大灾难

世界十大灾难 幽灵一: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北美和前苏联的黑风暴灾难的发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说,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幽灵二:秘鲁大雪崩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长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197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1970年5月31日20时30分。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 此时,在寒冷的地区,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 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那些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读书报告成绩 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代码居住建筑与社区 年级2014级姓名张帅帅 学号2140140525 时间2015 年1 月7日任课教师刘尔明

读《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的报告21世纪,是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腾飞,第三产业的兴起,交通、技术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进步在促使大城市向后工业化时期买进的同时,也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作为建筑学的一名学生,希望能通过理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合理的城市依据。《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主要分为上篇——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中篇——中国大城市住宅层数的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下篇——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本文着重从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篇来进行探讨。通过了解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建设对策,来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并以深圳为例,更加深入的获悉城市与居住空间发展的相关知识脉搏。 一、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 背景: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前所未有的出现了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等城市智能区划。但也日益出现了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推进了对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探索。 发展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演进中,城市与居住空间的互动是明显的,城市病及大城市人口过渡聚集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及居住空间分布的调整,城市对居住空间的作用体现在以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居住空间的分布,在宏观城市空间结构框架下形成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格局。比如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强调城市效率的城市集中主义(强调功能,控制城市用地,疏散城市中心,重视快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主张以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绿地、阳光和空气。在居住空间的建设上将日照、通风、绿地、人口居住密度作为权衡居住空间优劣的标准,提出利用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密度并空出大量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拥挤状况并提供优美的绿色环境。);和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代表重视人的生活的城市分散主义(把现代城市的种种弊端归咎于高度集中的城市形态,主张,分散和消解大城市形成,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有1)大城市与卫星城共同形成的城市体系。2)对大城市沿交通线形成放射形结构),两种相互对立的城市结构理论。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城市分散主义强调城市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追求低密度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区位上希望通过控制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使过剩人口向城市郊区及卫星城疏散。并探讨了居住空间的多种分布模式,如卫星城、城市指状发展模式。城市集中主义倡导以人口低居住高密度和住宅高层低密度,集中城市居住人口,空出大量绿地以改善现代城市人与自然地关系,以高科技手段塑造现代城市的形态环境。 虽然这一时期大城市仍以单中心同心圆结构为主,但卫星城模式及指状城市结构的出现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以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