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树状图

物质的分类树状图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题目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单质_____________ ?酸_____________ ?碱_____________ ?盐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_____ 2、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A、相同的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相同化学性质 D、不同化学性质 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 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 A、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 B、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 C、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 D、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 4、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B、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C、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5、有下列四组物质,每组均有一种与其它物质所属类别不同,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这种 物质的名称: ①食醋、牛奶、加碘盐、水;②冰、干冰、氧化铁、铜绿; ③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煤气;④纯碱、烧碱、食盐、石灰石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6、进入21世纪,化合物已超过2000万种,其些物质由碳、氢、氧、钠中某些元素组成, 用上述元素,按要求各写出一种常见物质化学式: ①用于炼铁的气体且有可燃性的氧化物__________; ②“汽水”“雪碧”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_____; ③能溶解蛋白质、油脂、纸张的工业原料的碱__________; ④家庭中常用作洗涤剂的纯碱是__________; ⑤可造人工雨雾的一种氧化物是__________; ⑥“西气东输”工程中将要输送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 综合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离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中含有离子 2、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碳元素和氧元素 B、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C、二氧化碳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电子数 3、由原子构成,且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 ) A、五氧化二磷 B、汞 C、硫酸 D、液氧 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A、铜 B、氯化钠 C、氯化氢 D、氩气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氧化镁、液态氧 B、铁、二氧化硫、石油 C、铜、二氧化锰、甲烷 D、磷、二氧化碳、水银 6、下列几组物质中,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是( )

第1课时 画树状图法和列表法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3.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第1课时画树状图法和列表法 基础题 知识点用画树状图法或列表法求概率 1.(大连中考)甲口袋中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乙口袋中有1个红球、1个黄球和1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两个口袋中各随机取一个球,取出的两个球都是红球的概率为( ) A.1 6 B. 1 3 C. 1 2 D. 5 6 2.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宁波推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宁波景”的主题系列旅游惠民活动,市民王先生准备在优惠日当天上午从奉化溪口、象山影视城、宁海浙东大峡谷中随机选择一个地点;下午从宁波动物园、伍山石窟、东钱湖风景区中随机选择一个地点游玩,则王先生恰好上午选中宁海浙东大峡谷,下午选中东钱湖风景区这两个地点的概率是( ) A.1 9 B. 1 3 C. 2 3 D. 2 9 3.(德州中考)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可能直行,也可能左转或者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则经过这个十字路口的两辆汽车一辆左转,一辆右转的概率是( ) A.4 7 B. 4 9 C. 2 9 D. 1 9 4.(黄石中考)学校团委在“五四青年节”举行“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活动中,九(4)班决定从甲、乙、丙、丁四人中随机派两名代表参加此活动,则甲乙两人恰有一人参加此活动的概率是( ) A.2 3 B. 5 6 C. 1 6 D. 1 2 5.(黔南中考)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则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的是( ) A.两正面都朝上 B.两背面都朝上 C.一个正面朝上,另一个背面朝上 D.三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一样大 6.(嘉兴中考)有两辆车按1,2编号,舟舟和嘉嘉两人可任意选坐一辆车.则两人同坐2号车的概率为________. 7.某市中考增加了体育测试科目,考生考试顺序和考试项目(考生从考试的各个项目中抽取一项作为考试项目)由抽签的方式决定,具体操作流程是①每位考生从写有A,B,C的三个小球中随机抽取一个小球确定考试组别;②再从写有“引体向上”“立定跳远”“800米”的抽签纸中抽取一个考试项目进行测试,则考生小明抽到A组“引体向上”的概率是________. 8.(河南中考)现有四张分别标有数字1,2,2,3的卡片,它们除数字外完全相同,把卡片背面朝上洗匀,从中随机抽出一张后放回,再背面朝上洗匀,从中随机抽出一张,则两次抽出的卡片所标数字不同的概率是________.9.(咸宁中考)小亮与小明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两同学同时出“剪刀”的概率是________.10.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有三张卡片,卡片上面分别标有字母a,b,c,每张卡片除字母不同外其他都相同,小玲先从盒子中随机抽出一张卡片,记下字母后放回并搅匀;再从盒子中随机抽出一张卡片并记下字母,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求小玲两次抽出的卡片上的字母相同的概率. 中档题 11.(荆门中考)如图,电路图上有四个开关A,B,C,D和一个小灯泡,闭合开关D或同时闭合开关A,B,C都可使小灯泡发光,则任意闭合其中两个开关,小灯泡发光的概率是( ) A.1 2 B. 1 3 C. 1 4 D. 1 6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举例 :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 2SO 4 无氧酸盐 KHCO 3 氧化物 Na 2O 酸式盐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举例 : (3)化学反应的分类: ?? ? ?? ????? ???? ???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氧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多少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 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类别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几个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物质 混合物:NaCl 溶液 纯净物 金属单质:Cu Hg 非金属单质:S H 2 单质 化合物 碱:Ca(OH)2 NH 3·H 2O 盐:CaCO 3 酸:H 2SO 4 CH 3COOH 氧化物:CaO H 2O

3、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4、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②将烧杯中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③向沸水中滴加1~2mL FeCl3饱和溶液; ④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总结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注意: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 2 、O 3 );具有相同组成(如最简式、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纯净物。比如金刚石和石墨。 3.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4.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5.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6.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 2 ,SO 2 ,SO 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 2 + H 2O= H 2CO 3 SO 2 + H 2O= H 2SO 3 SO 3 + H 2O= H 2SO 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 2O MgO Fe 2 O 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 K 2O CaO Na 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 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7.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 3 )、二元 酸(H 2 SO 4 、H 2 S、H 2 CO 3 )和三元酸(H 3 PO 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 2 SO 4 ,HNO 3 , H 3 PO 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 2 S名称为:氢某酸) 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8.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 2,NaOH, Ba(OH) 2 ,氨水)它们的溶液 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 3 ↓ )、蓝色的氢氧化铜 (Cu(OH) 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依据____________进行分类。 例: 2.树状分类法:对_______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如: 【思维拓展】冰水混合物为混合物这句话对吗?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为混合物,这句话对吗? 例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A.银、干冰、硫酸、烧碱、食盐 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 C.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烧碱、硝酸钾 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氯化铜 例2.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 .①单质、③化合物 B .②碱、⑤氧化物 C .②化合物、⑤含氧化合物 D .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易错警示】物质分类中的易错点小结 (1)概念间的关系——“并列”与“包含” ①并列关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酸、碱、盐与氧化物。 ②包含关系: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①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3)酸的元数是酸电离出H +的个数,而不是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如醋酸是一元酸而不是四元酸。 二、分类法的应用——物质间的转化 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盐 如: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 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 写出以上各步的化学方程式: 【思维拓展】碱和盐反应时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发生?试举例说明。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 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树状图和列表法求概率的05年中考题(含答案)-

A B C 与《用列表法、树状图求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有关的中考题集锦 第1题. (2005 芜湖课改)在科技馆里,小亮看见一台名为帕斯卡三角的仪器,如图所示,当一实心小球从入口落下,它在依次碰到每层菱形挡块时,会等可能地向左或向右落下. (1)试问小球通过第二层A 位置的概率是多少? (2)请用学过的数学方法模拟试验,并具体说明小球下落到第三层B 位置和第四层C 位置处的概率各是多少? 解: 答案:方法1:①实心小球在碰到菱形挡块时向左或向右下落是等可能性的∴经过一个菱形挡块后向左或 向右下落的概率各是原概率的一半. 画树状图可知,落到A 点位置的概率为111442 +=. ②同理可画树状图得,落到B 点位置的概率为113 488+=. ③同理可画树状图得,落到C 点位置的概率为131 16164 +=. (注:①中画图1分,算出概率2分.②、③中画图2分,算出概率2分.) 方法2:(1) 实心小球碰到每个菱形挡块时向左或向右是等可能性的,因此小球下落到A 的可能性会有以 下的途径{左右,右左}两种情况, 而下落到第二层,共{左左,左右,右左,右右}四种情况. 由概率定义得21()42 P A = =. (2)同理,到达第三层B 位置会有以下途径{左右右,右左右,右右左}三种情况. 而下落到第三层共有{左左左,左左右,左右左,左右右,右左左,右左右,右右左,右右右}八种情况. 由概率定义得3()8 P B = . (3)同理,到达第四层C 位置会有{左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左}四种情况. A B C

而下落到第四层共有{左左左左,左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右左左左,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左左右右,右左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左,右右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右右,右右右右}共16情况. 由概率定义得41()164 P C = =. 方法3:本题也可用贾宪三角方法,先算出小球下落路径条数,如下图.由题意知:小球经过每条路径的可能性相同. 由概率定义易得221 ()12142 P A = ==++, (其中画图2分,算出概率2分) 33 ()13318 P B = =+++, (其中画图2分,算出概率2分) 441 ()14641164 P C ===++++. (其中画图2分,算出概率2分) 第2题. (2005 泉州课改)把大小和形状一模一样的6张卡片分成两组,每组3张,分别标上数字1,2,3.将这两组卡片分别放入两个盒子中搅匀,再从中各随机抽取一张,试求取出的两张卡片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要求用树状图或列表方法求解). 答案: 解:(法1)画树状图 由上图可知,所有等可能结果共有9种,其中两张卡片数字之和为偶数的结果有5种. 59 P ∴= (法2)列表如下: 5种. 1 2 3 1 (1,1) (1,2) (1,3) 2 (2,1) (2,2) (2,3) 3 (3,1) (3,2) (3,3) A B C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第一组 第二组 第 二 组 第 一 组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与整理]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 ?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 " -硫酸盐 K2CO3 '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一、选择题 1. (2011内蒙古呼和浩特,6,3)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它可能继续直行,也可能向左或向右转.若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则两辆汽车经过该十字路口全部继续直行的概率为( ) A. 31 B. 32 C. 91 D. 21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分析:列举出所有情况,看两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全部继续直行的情况占总情况的多少即可. 解答:解:列表得: ∴一共有9种情况,两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全部继续直行的有一种, ∴两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全部继续直行的概率是19 . 故选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求概率,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3. (2011?台湾23,4分)一签筒内有四支签,分别标记号码1,2,3,4.已知小武以每次取一支且取后不放回的方式,取两支签,若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机会都相同,则这两支签的号码数总和是奇数的机率为( ) 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 C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分析:先利用树状图展示所有12种的等可能的结果数,然后找出和为奇数的结果数,最后利用概率的概念求解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列树状图: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和是奇数的有8种, 所以这两支签的号码数总和是奇数的机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树状图求事件概率的方法:先利用树状图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n ,再找出某事件所占的结果数m ,然后根据P=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计算即可. (2011广西防城港 23,8分)一个不透明的纸盒中装有大小相同的黑、白两种颜色的围棋,其中白色棋子3个(分别用白A 、白B 、白C 表示),若从中任意摸出一个棋子,是白色棋子的概率为 4 3 . (1)求纸盒中黑色棋子的个数; (2)第一次任意摸出一个棋子(不放回),第二次再摸出一个棋子,请用树状图或列表 的方法,求两次摸到相同颜色棋子的概率.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专题:概率 分析:(1)白色棋子除以相应概率算出棋子的总数,减去白色棋子的个数即为黑色棋子的个数; (2)列举出所有情况,看两次摸到相同颜色棋子的情况数占总情况数的多少即可. 解答:(1)∵3÷4 3-3=1 ∴黑色棋子有1个. (2)∵(黑,C ) (黑,B ) (C ,黑) (B ,黑)(黑,A )(C ,B ) (C ,A ) (B ,C ) (B ,A )(A ,黑)(A ,C )(A ,B ) 结果 第二摸第 一摸 黑 白A 白B 白C 白C 白B 白A 黑 ∴共12种情况,有6种情况两次摸到相同颜色棋子,所以概率为 2 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点评:考查概率的求法;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得到两次摸到相同颜色棋子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另外,本题还可以用树状图解答如下:

对概念图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概念图教学的几点思考

概念图是以综合、分层的形式表示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是一种将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化表示的技术。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又称结点) 、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获得的知识是最容易遗忘的,而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将抽象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之后联系起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概念图就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工具,因为概念图的形成是教师和学生经历头脑风暴、构建思维景象描绘的过程。教师运用概念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脱离单纯的模仿和记忆,使他们能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这恰恰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概念图的构建 在刚引入概念图教学策略的班级,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教师应该利用简单、 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进行多次指导示范后,再让学生尝试进行绘制。在具体练习绘制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拟定层次训练计划。如: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呈现留有部分空格的概念图,学生的水平越高,空格就越多,需要连接的概念就越多。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我们教师教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概念图,否则概念图的应用就失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内涵,成为机械记忆的工具。在具体绘制概念图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概念。在确立构建概念图的命题后,应该围绕命题,熟悉构建对象的规律、原理及其内在联系,摸清楚相关知识的脉络,形成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把相关概念一一列出。 第二步:确定层次。选定知识领域后,便是确定关键概念,并把他们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层级排序,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序。 第三步:建立连接。用连线把相关概念连接起来,然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选择最能反映规律、原理、环节的关键词或核心词作为连接词,以突出构建对象的显著特征。 第四步:反思完善。对初建的草图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及时发现疏漏之处加以完善;或再进一步深刻反思,激发出更好的思路和创意。这里还应注意图示位置的布局,力求合理、协调和美观。 第五步:正式绘制。 2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适合不同的教学情景。 2.1 在新课讲授中构建概念图 在新课讲授中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特别是那些概念和陈述性知识比较多,内容又比较枯燥的章节,更适宜采用构建概念图来组织教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讲课内容,将概念与概念的内在联系设计成问题。边提问边构建。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构建概念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统领概念和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时,如果用教师传统的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平铺直叙地教学,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如果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在不断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应用案例-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查阅相关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应用案例,讨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一、定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 1.图像。既然称为思维导图,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中央要用图像,支线要用图像,整个思维导图都要多用图像。因为图像能够帮助我们触发无数联想,加强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甚至成年人喜欢看漫画的原因。看书一小时眼睛会累,而我们每天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看到的图像有成千上万个,眼睛难道罢工了吗?另外不要怕画的不好,书中告诉我们不需要特别去提高画画水平,看看我下面这张思维导图,没有比我画的更差的了吧,有效就好。 2.画分支。先画第一层分支。比如写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我先从右上角写为何画思维导图,右下写如何画,左下写要点,左上写计算机。作为第一层分支,需要画粗些,如同大树的主干是粗的。再画第二层分支,比如左下分支又分为有两个方面个人和工作。然后继续分。

3.多用关键字。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图片表达,那么就要使用关键词。关键词需要简短。 4.画图顺序。和阅读方法一样为从右上角开始,顺时针到左上角结束。回顾古代文字都是从右到左,其实这便于记忆。 5.线条。除了线条的粗细要有变化之外,还需要用曲线。粗细变化的曲线能提醒自己内容的重要性,有助于后续回忆。另外线条间隔合理,如同插花般的美感。当然人记忆最深的除了美的东西,还有夸张恐怖的东西。有时画得难忘点也是记忆的好办法。 二、应用案例(思维导图的作用): 1.写读书笔记(更好地理解书中内涵) 读的书再多也没用,因为内容仅仅是看过了,犹如仅仅是造了一堵墙,唯有产生心灵共鸣和了解作者的逻辑,吸收进自己的价值体系才有效用,好比没有人愿意花钱买一堵墙,但是愿意花钱买一房子。思维导图就是能够帮助我造出有窗有门的工具之一。

用列表法、树状图法求概率

用列表法、树状图法求概率有招 刘琛 概率问题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与概率有关的题目形式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查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随即事件的概率.而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随即事件的概率,关键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各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务必相同;(2)其中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 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 ;(3)在考察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和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时不能重 复也不能遗漏.(4)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得概率是理论概率,而实验估计值是频率,它通常受到实验次数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两者不一定一致,实验次数较多时,频率稳定于概率,但并不完全等于概率. 例1 田忌赛马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有一天,齐王要与田忌赛一次,赢得两局者为胜,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胜的希望,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要强. (1).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分析:正确理解题意,将齐王和田忌的马正确排列,而后恰当列表. 解:(1)由于田忌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强,当齐王的马按上、中、下顺序出阵时,田忌的马按下、上、中的顺序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当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时,双方马的对阵情况如下表: 双方马的对阵中,只有一种对阵情况田忌能赢,所以田忌获胜的概率 P= 6 1. 例2 “石头、剪刀、布”是广为流传的游戏,游戏时甲、乙双方每次出“石头”、“剪刀”、“布”三种手势中一种,规定“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同样手势不分胜负,假定甲、乙两人每次都是等可能地出这三种手势,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分别求出一次游戏中两人同种手势的概率和甲获胜的概率.(提示:为书写方便,解答时可以用S 表示“石头”,用J 表示“剪刀”,用B 表示“布”) 解析:解法一:一次游戏、甲、乙两人随机出手势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如下图: 所有可能出的结果:(S ,S )(S ,J )(S ,B )(J ,S )(J ,J )(J ,B )(B ,S )(B ,J )(B ,B )

物质的分类 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节物质地分类必修一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一、. 预习物质分类地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地定义和主要性质预习内容:二、常用地地物质分类法(一)、CONa 、SO、K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地标准分类,如对NaCO、1343222、.四种盐分类KSO42. 盐以组成其中地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1) .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以组成其中地阴离子为标准分类:(2) 盐;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既属于在交叉分类法中NaCO_____3()32 盐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KSO既属于42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地组成对物质分类:混合物 金属物质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纯净物 酸无机化合物 碱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二)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地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地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 / 4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胶体地制备和性质 (1)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用烧杯取一定量地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lFeCl饱和溶3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胶体.3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Fe、Ga。 5.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