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技术课后答案

精密测量技术课后答案
精密测量技术课后答案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罗利文课后习题答案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罗利文课后习题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第3章常用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3-1 从使用材料、测温范围、线性度、响应时间几个方面比较,Pt100、K型热电偶、热敏电阻有什么不同? 解: 3-2在下列几种测温场合,应该选用哪种温度传感器?为什么? (1)电气设备的过载保护或热保护电路; (2)温度范围为-100~800℃,温度变化缓慢; (3)温度范围为-100~800℃,温度波动周期在每秒5~10次; 解: (1)热敏电阻;测量范围满足电力设备过载时温度范围,并且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响应快,适合电气设备过载保护,以减少经济措施 (2)Pt热电阻;测温范围符合要求,并且对响应速度要求不高 (3)用热电偶;测温范围符合要求,并且响应时间适应温度波动周期为100ms到200ms的情况 3-3 热电偶测温为什么一定做冷端温度补偿?冷端补偿的方法有哪几种? 解:热电偶输出的电动势是两结点温度差的函数。T为被测端温度, T为参考端温 度,热电偶特性分度表中只给出了 T为0℃时热电偶的静态特性,但在实际中做到这 一点很困难,于是产生了热电偶冷端补偿问题。目前常用的冷端温度补偿法包括:0℃恒温法;

冷端温度实时测量计算修正法; 补偿导线法; 自动补偿法。 3-4 采用Pt100的测温调理电路如图3-5所示,设Pt100的静态特性为:R t =R 0(1+At ),A =0.0039/℃,三运放构成的仪表放大电路输出送0~3V 的10位ADC ,恒流源电流I 0= 1mA ,如测温电路的测温范围为0~512℃,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应为多少?可分辨的最小温度是多少度? 解:V AT R I u R 19968.05120039.010*******=????==?- 024.1519968.03==?=V V u u k R out ,放大倍数应为15倍。 可分辨的最小温度为 3-5 霍尔电流传感器有直测式和磁平衡式两种,为什么说后者的测量精度更高? 解:霍尔直测式电流传感器按照安培环路定理,只要有电流I C 流过导线,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磁场的大小与流过的电流I C 成正比,由电流I C 产生的磁场可以通过软磁材料来聚磁产生磁通Φ=BS ,那么加有激励电流的霍尔片会产生霍尔电压U H 。通过放大检测获得U H ,已知k H 、H =B/μ、磁芯面积S 、磁路长度L 以及匝数N ,由 H H U k IB =,可获得磁场B 的大小,由安培环路定律H·L =N·IC ,可直接计算出被测电流I C 。不过由于k H 与温度有关,难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而磁平衡式传感器利用磁平衡原理,N P I P =ISNS ,因此只要测得I S 便可计算出被测电流I P ,没有依赖性,精度更高。 3-6 某磁平衡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的原边结构为穿孔式(N 1=1),额定电流为25A ,二次侧输出额定电流为25mA ,二次侧绕匝数为多少?用该传感器测量0~30A 的工频交流电流,检流电阻R M 阻值为多大,才能使电阻上的电压为0~3V ?

精密测量实验指导书汇总情况

实验一技术测量基础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内外尺寸测量的测量方法 2.掌握常用尺寸测量仪器的测量原理、操作使用。 二、实验内容概述 机械零件的尺寸测量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指标。因此,尺寸的测量在技术测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尺寸的测量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绝对测量是指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可直接读得被测量的尺寸数值,例如用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和测长仪等测量长度尺寸。相对测量是指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得到的是被测量相对标准量的偏差值,例如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孔的直径。 三、实验设备及测量原理 3.1、游标尺 游标尺由主尺和游标组成。主尺的刻线间距为lmm,游标的刻线间距比主尺的刻线间距小,其刻线差值(分度值)有0.1、0.02、0.05mm三种。在生产中直接用游标尺测量工件的外径、内径、宽度、深度及高度尺寸,应用相当广泛。 游标尺按用途分有,游标卡尺、游标深度尺和游标高度尺(附图l—1)三种。 附图l—1游标尺 (a)-游标卡尺 1-主尺;2框架;3-调节螺母;4-螺杠;5-游框;6-游标;7、8、9、10-量爪;11、12-锁紧螺母 (b)-游标深度尺 1-主尺;2-调节螺母;3-游框;4-横尺;5、7-锁紧螺母;6-游标 (c)-游标高度尺 1-底座;2-游框;3、4-锁紧螺母;5-主尺;6、9-量爪;7-调节螺母;8-游标 附图1—2和附图l—3所示的是数显卡尺和数显高度尺。

附图1-2 数显卡尺 附图1-3 数显高度尺 1.刻度原理 设游标的刻线间距数为n ,刻线间距为b ,主尺的刻线间距数为n-1,刻线间距为a(a=1mm),则游标长度 L=nb=(n-1)a 1n b a n -= 游标分度值 1n a i a b a a n n -=-=- = 如分度值为0.1mm 的游标尺。取主尺上的9格(9mm)长度,在游标上刻成10格,则游标 的刻线间距为 910 mm ,游标分度值i=1- 910 =0.1mm 。 为了使游标的刻线间距不致过小,读数时清晰方便,可把游标的刻线间距增大,如分度值i=0.1mm 的游标尺。游标的刻线间距数仍为n =10格,主尺的刻线间距数为(2n —1)=19格,游标的刻线间距1910 b =mm=1.9mm,则游标分度值 () 21220.1n a i a b a a mm n n -=-=- = = 游标长度 ()21L nb n a ==- 写成一般式: ()1L nb rn a =-- 式中,r ——游标模数。 2.度数方法 游标尺是利用游标的一个刻线间距与主尺一或二个刻线间距的微小差值(游标分度值)及其累积数来估计主尺上的小数读数的。若游标零线正好对准主尺刻线,则游标尺仅最未一根刻线与主尺刻线重合;若游标零线与主尺刻线错开,则游标尺的某一刻线将和主尺的某一根刻线重合。其读数方法(如附图l-4)的右边部分所示。先确定主尺零刻线(上)与游标零刻线(下)错开的格数,读出整数,然后在游标上找三根刻线,中间的一根应与主尺的某一刻线对齐、两旁的两刻线均偏向中间刻线,游标对齐刻线的序号乘上游标分度值,即为主尺上的小数读数(若游标上直接标出读数,则可直接读数而不必计算)。二者相加为所测尺寸。 附图1—4 游标尺的刻度原理与读数方法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D测绘131 姓名学号:戴峻2013132911 测绘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一、精密角度测量 一、实验名称:精密角度测量 二、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地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 时间:2016.6.02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精密经纬仪(DJ1或DJ2)的操作方法。 2. 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五、仪器和工具: 全站仪一台,三脚架一个,记录板一块,自备铅笔,记录手薄和观测目标物。

六、实验内容及设计: 在实验之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实验内容,以及读数的多种限差,并选择好实验地点,大略知道实验数据的处理。 1.实验步骤: (1)架设全站仪,完成对中、整平; (2)调清楚十字丝,选择好起始方向,消除视差; (3)一个测站上四个目标一测回的观测程序 2. 度盘配置: 设共测4个测回,则第i个测回的度盘位置略大于(i-1)180/4. 3. 一测回观测: (1) 盘左。选定一距离较远、目标明显的点(如A点)作为起始方向,将平读盘读数配置在稍大于0 o处,读取此时的读数;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方向依次照准B、C、D三目标读数;最后再次瞄准起始点A并读数,称为归零。

以上称为上半侧回。两次瞄准A点的读数之差称为“归零差”,检核是否超限,超限及时放弃本测回,重新开始本测回。 (2)盘右。先瞄准起始目标A,进行读数;然后按逆时针放线依次照准D、C、B、A各目标,并读数。 以上称之为下半测回,其归零差仍要满足规范要求。 上、下半测回构成了一个测回,检核本测回是否满足各项限差,如超限,重新开始本测回,合限,进行下一测回工作。 4.记录、计算 (1)记录。参考本指南所附的本次实验记录表格。盘左各目标的读数按从上往下的顺序记录,盘右各目标读数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记录。 (2)两倍照准误差2C的计算。按照下式计算2C 对于同一台仪器,在同一测回内,各方向的2C值应为一个定值。若有变化,其变化值不超过表1.1中规定的范围 表1.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电子测量技术(第二版)林占江课后答案

电子测量原理 林占江 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1 答:电子测量是以电子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为手段,以电量和非电量为测量对象的测量过程。属于电子测量的是(2)、(3)。 1.2 答:见1.2节与1.3节。 1.3 答:主基准、副基准和工作基准。 第2章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1 绝对误差:0.05V 修正值:-0.05V 实际相对误差:1.01% 示值相对误差:1.00% 电压表应定为0.5级 2.2 15V,2.5级 2.3 ±10% 2.4 绝对误差:-0.2mA;修正值:0.2mA 实际相对误差:0.25% 0.5级 2.5 14.8V,40.8% 2.6 1.15V,0.99V;23%,19.8% 2.7 5%,0.42dB 2.8 200k,266.7k,25% 2.9 200k,199.973k,0.014% 2.10 微差法、替代法、零示法 2.11 2.5级 2.12 1000.82125, 0.047 2.13 0.9926 ±0.0008 2.14 正态分布,1215.01±6.11, 2.15 86.4, 3.18, 0.00312, 5.84E4 2.16 3.3, 38 2.17 mγA+n γB, ±9.5% 2.18 ±4% 2.19 160±0.16%, 9.4±1.0%, 2.20 ±5%, ±5% 2.21 2级 第3章模拟测量方法 3.1 20%, 4.8%, 4V, 4.76 3.2 1.414, 1.11, 1; 1, 1, 1; 1.73, 1.15, 1 3.3 7.07, 10, 5.78 3.4 2格 3.5 输入已知参数的方波、三角波 3.6 不同,波形系数不同 3.7 平均值表,波形系数更接近1 3.8 见P89 3.9见P108 3.10 0.5%, 2%, 5% 3.11 27.4%, 23.1%, 20.2% 第4章数字测量方法 4.1见P115 4.2见P119 4.3见P115 4.4 4位,4位半,3位半,3位半,0.01mV 4.5 0.005%, 4.6 0.0008V, 8个字 4.7 0.000058V, 0.0032%,0.0000418,0.023% 4.8见P135 4.9见P143 4.10 0.00002%, 0.0002%, 0.002% 4.11 1.01s 4.12 100kHz 4.13 75μs 4.1见P115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英文名: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开课单位:机械学院 课程编码:2010422 学分学时:2.5学分,40学时 授课对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误差理论与实验设计,工程光学,测控仪器设计 试验课程主要内容: 精密测量技术试验教学课程在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基本长度量的测量方法,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方法,机械零件综合参数测量方法等。通过对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能综合运用光、机、电方面的知识,初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测量技术问题,并为掌握高精度的复杂测量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试验课程内容 1.基本长度量测量方法(3学时) 试验1。卧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内孔直径(1学时) 试验二。接触式干涉仪测量长度尺寸(1学时) 试验三。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孔距(1学时) 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4学时) 试验四。箱体位置误差的测量(1学时) 试验用五。合象水平仪测直线度误差(1学时) 试验六。平面度误差的测量与评定(1学时) 试验七。表面粗糙度的测量(1学时) 3.综合测量实验(3学时) 实验八。圆柱齿轮参数和误差测量(1学时) 实验九。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1学时) 实验十。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1学时)

实验内容: 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各项参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及结构特点。 2、掌握用大型工具显微镜测量外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大型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 图2-1-1为大型工具显微镜外形图。它由下列四部分构成:(1)底座——用来支撑整个量仪;(2)工作台——用来承放被测工件,可以作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工作台的千分尺11和7的示值反映出来,还可以绕自身的轴线旋转;(3)显微镜系统——用来把被测工件的轮廓放大投影成像,通过目镜 l 来瞄准,通过角度示值目镜18读取角度值; (4)立柱——用来 安装显微镜筒等光学部件。 在工具显微镜上用影像法测量外螺纹 是利用光线投射将被测螺纹牙型轮廓放大投影成像于目镜中,用目镜中的虚线来瞄准轮廓影像,并通过该量仪的工作台纵向、横向千分尺(相当于直角坐标系的x 、y 坐标)和角度读数目镜来实现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测量。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如图2-1-2所示。由光源 l 发出的光束经光圈2、滤光片3、反射镜4、聚光镜5和玻璃工作台6,将被测工件的轮廓经物镜组7、反射棱镜8投影到目镜10的焦平面米字线分划板9上,从而在目镜10中观察到放大的轮廓影像,从角度示值目镜11中读取角度值。另外,也可以用反射光源照亮被测工件;以该工件的被测表面上的反射光线,经物镜组7、反射棱镜8投影到目镜10的焦平面米字线分划板9上,同样可在目镜10中观察到放大轮廓影像。 1.测量过程的初始操作 (1)接通电源,松开圆工作台锁紧装 置,摇动手轮9,把工作台6的圆周刻度对 准示值零位。把被测工件安放在玻璃台面或 牢固安装在两个顶尖10之间。 (2)根据被测件直径尺寸大小,参照量仪说明书调整光阑大小,或按表2-1提供的对 图2-1-1 大型工具显微镜 1-目镜;2-米字线旋转手轮;3-角度读数目镜光源;4-显微镜筒;5-顶尖座;6-圆工作台;7-横向千分尺手轮;8-底座 9--圆工作台手轮;10-顶尖;11-纵向千分尺手轮;12-立柱倾斜手轮;13-连接座;14-立柱;15-支臂;16-锁紧螺钉;17-升降手轮;18-角度目镜 图2-1-2 大型工具显微镜光路图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文章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文章 控制测量:在测区内,按测量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测定一系列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测量控制网,作为各种测量的基础,这种测量工作称为控制测量。下面是带来的控制测量实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控制测量实训心得篇一 一.实习目的 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及记录方式。练习使用用于二等水准测量的电子精密水准仪的操作方法及其电脑软件的解算方法、光学精密水准仪的的操作方法及其解算方法。掌握导线测量的测量步骤、仪器使用的方法。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及导线测量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对测量工作有总体的认识,对城市测量规范有基本的了解。 1.1实习安排 小组成员:周涛、李佳、姜日山、李宁、李宏达 20XX-09-13~20xx-09-25:四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09-26~20xx-10-09:二等水准测量,根据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测量其他水准点的高程; 20XX-10-10~20xx-10-16:四等导线测量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20XX-10-17~20xx-10-23:GPS测量

1.2实习任务 在八周实习期间完成,小组成员每人用DS3水准仪完成一次四等水准测量,与第一小组用徕卡DNA03和光学水准仪共同完成一次二等水准测量,用拓普康全站仪完成导线测量,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中所有程序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 1.3测区概况: 测区本溪市石桥子经济开发区测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公路,测区开阔高建筑少,选点都在路边或高地,方便测量通视条件好。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GPS测量做准备),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同时点位设在交通便利,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地面基础稳固,便于点的保存,测量路线为学校北门出去沿香槐路西走,到中央大街经过红旗村,再沿着沈本产业大道直到学校东门,到北门所形成的闭合环。路线总长五公里左右,路面平整,车流量较大,其中中央大街到产业大道一段路为窄土道,有坡度较大部分,总体来说测区测量条件较好。 二.实习内容 2.1四等水准测量 测量任务:是在两周内完成五组测量数据,即小组内每人一组测量结果。实习地点即是整个测区范围内。 测量要求:(1)进一步熟练水准仪的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1-8章张永瑞(第二版)_

习题一 1.1 解释名词:① 测量;② 电子测量。 答:测量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借助专门的设备,把被测量与标准的同类单位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与单位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最后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测量结果。从广义上说,凡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的测量都可以说是电子测量;从狭义上说,电子测量是指在电子学中测量有关电的量值的测量。 1.2 叙述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的特点,并各举一两个测量实例。 答:直接测量:它是指直接从测量仪表的读数获取被测量量值的方法。如: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量电阻中的电流。 间接测量:利用直接测量的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间接得到被测量量值的测量方法。如: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消耗的直流功率P,可以通过直接测量电压U,电流I,而后根据函数关系P=UI,经过计算,间接获得电阻消耗的功耗P;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组合测量:当某项测量结果需用多个参数表达时,可通过改变测试条件进行多次测量,根据测量量与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列出方程组并求解,进而得到未知量,这种测量方法称为组合测量。例如,电阻器电阻温度系数的测量。 1.3 解释偏差式、零位式和微差式测量法的含义,并列举测量实例。 答:偏差式测量法:在测量过程中,用仪器仪表指针的位移(偏差)表示被测量大小的测量方法,称为偏差式测量法。例如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等。

零位式测量法:测量时用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用零示器指示被测量与标准量相等(平衡),从而获得被测量从而获得被测量。如利用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 微差式测量法:通过测量待测量与基准量之差来得到待测量量值。如用微差法测量直流稳压源的稳定度。 1.4 叙述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 答:电子测量内容包括:(1)电能量的测量如:电压,电流电功率等;(2)电信号的特性的测量如:信号的波形和失真度,频率,相位,调制度等;(3)元件和电路参数的测量如:电阻,电容,电感,阻抗,品质因数,电子器件的参数等:(4)电子电路性能的测量如:放大倍数,衰减量,灵敏度,噪声指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曲线等。 1.5 列举电子测量的主要特点.。 答:(1)测量频率范围宽;(2)测试动态范围广;(3)测量的准确度高;(4)测量速度快;(5)易于实现遥测和长期不间断的测量;(6)易于实现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和测量仪器的智能化;(7)影响因素众多,误差处理复杂。 1.6 选择测量方法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选择测量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下列主要因素:① 被测量本身的特性; ② 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③ 测量环境;④ 现有测量设备等。 1.7 设某待测量的真值为土0.00,用不同的方法和仪器得到下列三组测量数据。试用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说明三组测量结果的特点: ① 10.10,l0.07,10.l2,l0.06,l0.07,l0.12,10.11,10.08,l0.09, 10.11;

精密测量技术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Precis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课程代码:M106103 总学时:54 学分:3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光电检测与控制方向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系统掌握各类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计量测试新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计量测试的基本知识,能够依据被测量的技术要求拟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实施测量并分析处理测量结果,完成一个测试的全过程,从而具有初步解决工程测量中几何参量精密测试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2、公差基础知识 3、测量的基本概念 4、测量方法的选择 第二章长度尺寸的测量12学时 1、长度的基准与标准 2、量块的检定 3、线纹尺的检定 4、光滑极限量规 5、轴类零件测量 6、孔类零件测量 7、大尺寸测量及新技术发展 8、微小尺寸测量及纳米测量技术 第三章角度测量6学时 1、角度的实用基准 2、角度和锥度的测量 3、小角度测量技术 4、新型角度传感器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的测量6学时 1、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3、微观形貌测量新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形位误差测量12学时 1、直线度误差测量及准直技术的新发展 2、平面度误差测量 3、圆度误差测量 4、平行度位置误差测量 5、垂直度位置误差测量 6、同轴度位置误差测量 7、误差分离技术 8、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第六章螺纹测量6学时 1、螺纹测量基础 2、普通螺纹的综合检验 3、螺纹的单项测量 4、丝杠的测量 第七章圆柱齿轮测量8学时 1、概述 2、齿轮单项测量 3、齿轮综合测量 4、齿轮整体误差测量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精密计量与测试发展概况,熟悉量值传递系统,掌握长度计量检定基本内容。 2、理解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原则,对拟定测试方案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掌握工程测量中各种几何量参数的测量原理、数据分析及误差分析,了解各种常用仪器的技术指标。 4、了解几何量计量测试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课内54学时,课外自学内容16学时; 每章完成习题2-4题 四、课程实践环节 由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完成。专业实验为开放性实验计2学分;生产实习为综合性训练及生产实践计4学分。 五、先修课程及推荐教材 先修课程:《物理光学》,《应用光学》,《传感器原理》,《机械设计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0787

2020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_0787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全站仪精密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范文 _0787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为期四天的综合实验结束了,在这四天里我们主要做了全站仪综合实验,回弹综合实验和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在全站仪的综合试验中我们学习了坐标测量,面积测量以及放样,在回弹综合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在钢筋位置及楼板检测实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用钢筋仪检测板、柱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的检测。虽然只有四天的综合实验,但是我感觉自己收获了不少知识。在暑假认知实习的时候自己也接触到了全站仪,但是没有自己操作过,这次实验自己学会用全站仪。这次的综合实验都是在施工现场最常用了,做好,学好这些实验对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好技术才能进行好管理。这次的实验自己也是用心学习了,虽然只做了三天,可是收益匪浅,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员一起学习,

研究,最终将实验进行好。记忆最深的是我们那天早上用全站仪放样,整整一个上午,然后用钉子打好桩,我们总共放了十二个点,等待着老师下午的验收。可是下午去的时候,只看到操场的跑道上躺着一堆堆的钉子,后来老师说不检查了,其实我们挺失落的,但是我们真的学到了知识,这比什么都重要!通过实验,使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锻炼了我们的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综合性的试验,我了解到综合实验的应用,特别是在两天的全站仪测量试验,刚开始拿到仪器时还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经过坐标测量、面积测量、点放样,我基本了解一些:全站仪是一种光机电算一体化的高新技术测量仪,测距部分有发射,接受与瞄准组成共轴系统,测角部分由电子测角系统完成,是一种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各种测量功能的外业数据采集设备,大大减轻外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在实际施工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测量仪器,了解其基本功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本次试验,我了解到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和钢筋直径的检测方法,认识到钢筋仪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钢筋仪的基本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在检测过程中使用方便,操作简洁。由于本次试验为提供检测构件的相关施工图纸,故无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也无法对被检测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通过实际操作和后期试验总结,对工程检测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一量块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能正确进行量块组合,并掌握量块的正确使用方法; 2、加深对量值传递系统的理解; 3、进一步理解不同等级量块的区别; 二、实验仪器设备 量块;千分表;测量平板;千分尺校正棒。 三、实验原理 1量块的测量平面十分光洁和平整,当用力推合两块量块使它们的测量平面互相紧密接触时,两块量块便能粘合在一起,量块的这种特性称为研合性。利用量块的研合性,就可以把各种尺寸不同的量块组合成量块组。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实验内容 采用合理的量块组合,测量千分尺校正棒。 (二)实验步骤 1 用千分表测量千分尺校正棒 2 据所需要的测量尺寸,自量块盒中挑选出最少块数的量块。(每一个尺寸所拼凑的量块数目不得超过 4~5 块,因为量块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差,量块的块数越多,便会积累成较大的误差。) 3量块使用时应研合,将量块沿着它的测量面的长度反向,先将端缘部分测量面接触,使初步产生粘合力,然后将任一量块沿着另一个量块的测量面按平行方向推滑前进,最后达到两测量面彼此全部

研合在一起。 4正常情况下,在研合过程中,手指能感到研合力,两量块不必用力就能贴附在一起。如研合立力不大,可在推进研合时稍加一些力使其研合。推合时用力要适当,不得使用强力特别在使用小尺寸的量块时更应该注意,以免使量块扭弯和变形。 5如果量块的研合性不好,以致研合有困难时,可以将任意一量块的测量面上滴一点汽油,使量块测量面上沾有一层油膜,来加强它的黏结力,但不可使用汗手擦拭量块测量面,量块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煤油清洗。 6量块研合的顺序是:先将小尺寸量块研合,再将研合好的量块与中等尺寸量块研合,最后与大尺寸量块研合。 7. 记录数据; 六思考题 量块按“等”测量与按“级”测量哪个精度比较高?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后习题答案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后习题答案清华大学出版出版 简述计量与测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答:测量是用被测未知量和同类已知的标准单位量比较,这时认为被测量的真实数值是存在的,测量误差是由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引起的。计量是用法定标准的已知量与同类的未知量(如受检仪器)比较,这时标准量是准确的、法定的,而认为测量误差是由受检仪器引起的。 由于测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才出现了计量,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需要计量予以保证,计量是测量的基础和依据,没有计量,也谈不上测量。测量又是计量联系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测量,计量也将失去价值。计量和测量相互配合,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量值传递的准则是什么 2.答:量值的传递的准则是:高一级计量器具检定低一级计量器具的精确度,同级计量器具的精确度只能通过比对来鉴别。 简述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1.答:高频信号发生器主要由主振级、调制级、内调制振荡器、输出级、监视器和电源等六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1)主振级。其作用是产生高频等幅载波信号,也叫高频振荡器。(2)调制级。将主振级产生的高频等幅载波信号与调制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音频调制信号(400Hz或1KHz)同时送到调制级后,从调制级输出的就是载有音频信号的已调波了。(3)内调制振荡器。其作用是产生内调制信号的,也叫内调制振荡器,一般的高频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内调制信号有400Hz和1kHz两种。(4)输出级。其作用主要是对已调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衰减器对输出电平进行较大范围的调节和输出阻抗的变换,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5)监视器。监视器主要用来测量输出信号的载波的电平和调幅系数,显示输出信号的频率、幅度、波形等,对输出信号进行监视。(6)电源。电源供给各部分所需的直流电压。 频率合成的实现方法有那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3.答:频率合成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直接合成法与间接合成法。直接合成法的优点是频率的稳定度高,频率转换速度快,频谱纯度高,频率间隔小,可以做到以下。缺点是它需要大量的混频器、滤波器、分频器及倍频器等,电路单元多,设备复杂,体积大而显得笨重,造价贵。间接合成法也称为锁相合成法,它通过锁相环来完成频率的加、减、乘、除(即完成频率的合成)。锁相环具有滤波作用,其通频带可以做得很窄,且中心频率易调,又能自动跟踪输入频率,因而可以省去直接合成法中所使用的大量滤波器、混频器及分频器等,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易于集成。 基本锁相环有哪几个组成部分各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可以把锁相环看成是一个以输入频率为中心的窄带滤波器 4.答:锁相环路是间接合成法的基本电路,它是完成两个电信号相位同步的自动控制系统。基本锁相环由鉴相器(PD)、环路低通滤波器(LPF)和电压控制振荡器(VCO)等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输出信号U o中的一部分反馈回来与输入信号U i共同加到鉴相器PD上进行相位比较,其输出端的误差电压UФ同两个信号的瞬时相位差成比例。误差电压UФ经环路低通滤波器LPF滤掉其中的噪音以后,用来控制压控振荡器VCO,使其振荡频率向其输入频率靠拢,直至锁定。此时,两信号的相位差保持某一恒定值,因而,鉴相器的输出电压也为一直流电压,振荡器就在此频率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锁相环路的最终输出信号频率就是其输入信号频率,因而可以把锁相环看成是一个以输入频率为中心的窄带滤波器。 试述脉冲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2019年精密测量实训报告总结

精密测量实训报告总结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 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训,才整整了解到,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将要做的工作做好。只有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我么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再是困难了。另外这次测量实习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化了友谊,将原本的一些“陌生人”联系的更紧密了。当然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各有各的方法和见解,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地进行

交流和沟通,错误的一方也不那么的固执,对的一方也不那么的显摆,忘记了昨天的不愉快,迎接新的朝阳!当然也相信学校让我们实训的另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个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怎样熟练的使用全 站仪和水准仪,并且能够单独的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后进行轮换,以达到共同进行的目的,而不是单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在这一点上我们本组是做的很认真的,每个组员都分别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对全站仪测量都是在现场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对上一步的检核,绝不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做到步步有检核,回来后还要对内业进行准确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避免测量的不准确还要进行重测。即使重测,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毅力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以前的缺点,一步一个脚印的想前迈进!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来避免较大的误差,例如: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电子测量部分习题答案

3.3 已知可变频率振荡器频率f 1=2.4996~ 4.5000MHz ,固定频率振荡器频率f 2=2.5MHz ,若以f 1和f 2构成一差频式信号发生器,试求其频率覆盖系数,若直接以f 1构成一信号发生器,其频率覆盖系数又为多少? 解:因为差频式信号发生器f 0= f 1-f 2 所以输出频率范围为:400Hz ~2.0000MHz 频率覆盖系数301055000Hz 400MHz 0000.2?= ==k 如果直接以f 1构成一信号发生器,则其频率覆盖系数 8.1.4996MHz 2MHz 5000.40 ≈='k 3.4 简述高频信号发生器主要组成结构,并说明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高频信号发生器主要组成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主振级 产生具有一定工作频率范围的正弦信号,是信号发生器的核心。 (2)缓冲级 主要起阻抗变换作用,用来隔离调制级对主振级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保证主振级工作的稳定。 (3)调制级 主要进行幅度调制和放大后输出,并保证一定的输出电平调节和输出阻抗。 (4)输出级 进一步控制输出电压的幅度,使最小输出电压达到μV 数量级。 3.5 要求某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f =8~60MHz ,已知其可变电容器的电容C 的变化范围为50pF~200pF ,请问该如何进行波段划分,且每个波段对应的电感应为多大? 解:250 200 2121 min max max min min max == = C C LC LC f f k ==ππ 而5.7Hz 80MHz 6== ∑k ,n k k =∑ 高频信号发生器原理框图 输出

443.3255 .0875 .08.1lg 5.7lg 9.0lg lg ≈==== ∑k k n 由MHz 8pF 2002121max min == L LC f ππ= ,所以H 979.10μ=L 相邻波段的电感值满足: 21 k L L n n =-,所以可以计算得出 H 495.01μ=L H 124.02μ=L H 031.01μ=L 3.8 简述各种类型的信号发生器的主振器的组成,并比较各自特点。 答:(1)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主振器组成为:RC 文氏桥式振荡器,其特点是频率稳定,易于调节,并且波形失真小和易于稳幅。 (2)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主振器组成为:LC 三点式振荡电路,主振级的电路结构简单,输出功率不大,一般在几到几十毫瓦的范围内。 (3)脉冲信号发生器的主振器组成为:可采用自激多谐振荡器、晶体振荡器或锁相振荡器产生矩形波,也可将正弦振荡信号放大、限幅后输出,作为下级的触发信号。对主振级输出波形的前、后沿等参数要求不很高,但要求波形的一致性要好,并具有足够的幅度。 3.9 XFG-7高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范围为f=100kHz~30MHz ,试问应划分几个波段?(为答案一致,设k=2.4) 解:而30000KHz 10MHz 3== ∑k ,n k k =∑ 84.7334 .0477 .24.29.0lg 300lg 9.0lg lg ≈==?== ∑k k n 3.10 简述合成信号源的的各种频率合成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合成信号源的的各种频率合成方法主要有模拟直接合成法,数字直接合成法和锁相环频率合成法。 模拟直接合成法特点:虽然转换速度快(μs 量级),但是由于电路复杂,难以集成化,因此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数字直接合成法: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尤其适用于函数波形和任意波形的信号源,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但目前有关芯片的速度还跟不上高频信号的需要,利用DDS 专用芯片仅能产生100MHz 量级正弦波,其相位累加器可达32位,在基准时钟为100MHz 时输出频率分辨力可达0.023Hz ,可贵的是这一优良性能在其它合成方法中是难以达到的。锁相环频率合成法:虽然转换速度慢(ms 量级),但其输出信号频率可达超高频频段甚至微波、输出信号频谱纯度高、输出信号的频率分辨力取决于分频系数N ,尤其在采用小数分频技术以后,频率分辨力大力提高。

精密测量技术 (2)

精密测量技术 一、背景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机械加工的加工误差从过去的mm级向“m级发展,精密加工则从10 p,m级向炉级发展,超精密加工正在向nm级工艺发展。由此,制造业对精密测量仪器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同时误差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密测量是精密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密加工的误差要依靠测量准确度来保证。目前,对于测量误差已经由“m级向nm级提升,而且这种趋势一年比一年迅猛[1]。 二、概述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是一门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相辅相成,为精密超精密加工提供了评价和检测手段;精密超精密加工水平的提高又为精密测量提供了有力的仪器保障。现代测量技术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在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测量仪器具有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下世纪的重点发展目标,各国在微/ 纳米测量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1]。 三、测量技术及应用特点 3.1扫描探针显微镜 1981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将人们带到了微观世界。STM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平行和垂直于表面的分辨率分别达到0.1nm 和0.01nm,即可分辨出单个原子),广泛应用于表面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纳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基于STM相似

原理与结构,相继产生了一系列利用探针与样品的不同相互作用来探测表面或界 面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性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用来获取通过STM无法获取的有关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各种信息,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下面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扫描探针显微镜。 (1)原子力显微镜(AFM):AFM利用微探针在样品表面划过时带动高敏感性的微悬臂梁随表面起伏而上下运动,通过光学方法或隧道电流检测出微悬臂梁的 位移,实现探针尖端原子与表面原子间排斥力检测,从而得到表面形貌信息。利用类似AFM的工作原理,检测被测表面特性对受迫振动力敏元件产生的影响,在探 针与表面10~100nm距离范围,可探测到样品表面存在的静电力、磁力、范德华力等作用力,相继开发磁力显微镜、静电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统称为扫描力显微镜。 (2)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 PSTM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与STM相似,后者 利用电子隧道效应,而前者利用光子隧道效应探测样品表面附近被全内反射所激 起的瞬衰场,其强度随距界面的距离成函数关系,获得表面结构信息。 (3)其它显微镜:如扫描隧道电位仪(STP)可用来探测纳米尺度的电位变化;扫 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适用于进行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扫描热显微镜(STM)已经获得血红细胞的表面结构;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则是目前唯一 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无损检测表面和界面结构的先进分析仪器,国内也已研制成功。 3.2纳米测量的扫描X射线干涉技术 以SPM为基础的观测技术只能给出纳米级分辨率,不能给出表面结构准确的 纳米尺寸,是因为到目前为止缺少一种简便的纳米精度(0.10~0.01nm)尺寸测量 的定标手段。美国NIST和德国PTB分别测得硅(220)晶体的晶面间距为 192015.560±0.012fm和192015.902±0.019fm(飞米fm也叫费米,是长度单位,1fm相 当于10~15m)。日本NRLM在恒温下对220晶间距进行稳定性测试,发现其18 天的变化不超过0.1fm。实验充分说明单晶硅的晶面间距有较好的稳定性。扫描 X射线干涉测量技术是微/纳米测量中一项新技术,它正是利用单晶硅的晶面间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三个实验,前两个必做,最后一个演示和选做)

实验一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按“节距法”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二、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对于很小表面的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常按“节距法”,应是将被测平面分为若干段,用小角度度量仪(水平仪、自准直仪)测出各段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然后通过计算或图解来求得轮廓线的直线度误差。本实验用合像水平仪。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将被测表面全长分为n段,每段长l=L/N应是桥板的跨距。将桥板置于第一段,桥板的两支承点放在分段点处,并把水平仪放在桥板上,使两者相对固定(用橡皮泥粘住)记下读数a1(单位为格)。然后将桥板沿放测表面移动,逐段测量下去,直至最后一段(第n段)。如图1每次移l,并要使支承点首尾相接,记下每段读数(单位为格)a1、a2、……a n。最后按下列步骤(见例)列表计算出各测量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Δh i,并取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作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例]设有一机床导轨,长2米(L=2000mm),采用桥板跨距l=250mm,用分度值c=0.02mm/m的水平仪,按节距法测得各点的读数a i(格)如表1。 表1

也可用作图法求出直线度误差,如图2。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以导轨长度为微坐标,各点读数累积为纵坐标,将测量得到的各点读数累积后标在坐标上,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成折线,以两端点连线作为评定基准,取最大正偏差与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再换算为线值(μ),即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时,数据处理的根据,可由下图看出:(图3) A i — 导轨实际轮廓上的被测量点(i =0、1、2、……、n ); a i — 各段上水平仪的读数(格); Y i — 前后两测量点(i -1,i )的高度差; h i — 各测点(A i )到水平线(通过首点A 0)的距离(μ),显然 1 'i n i i h y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