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的_系_分类_向_理论的中国根[1]

吕叔湘的_系_分类_向_理论的中国根[1]
吕叔湘的_系_分类_向_理论的中国根[1]

吕叔湘的“系”分类

———“向”理论的中国根

吴为章

(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4)

[关键词]“系”分类;中国根

[摘 要]本文通过引证1987年出版的吕叔湘《语文近著》118页上的注释④和吕叔湘一系列重要

语法论著的主要观点与特斯尼埃《结构句法基础》的主要观点对照,认为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提倡

的汉语动词“系”分类的主张是“向”理论的中国根,它和外国源———以特斯尼埃为代表的依存语法———

都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汉语“向”或“配价”研究热的诱因,吕叔湘先生是中国“向”理论的先驱。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4-0001-04

LüShu2xiang’s Classification of‘xì’

WU Wei2zhang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Beijing100024)

K ey w ords:classification of‘xì’;Chinese root

Abstract:By quoting the explanatory note④on page118of LüShu2xiang’s book‘Recent W orks of Chi2 nese’published in Dec,1987and by contrasting the main ideas of a series of LüShu2xiang’s im portant gram2 matical books with those of the book‘E lem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by T esnière,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xì’adv ocated by LüShu2xiang in the40th of the last century is the Chinese root of argument.Argument and its foreign s ource,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 esnière’s Dependent G rammar,are the mian induced reas ons for studying Chinese‘argument’or‘valence’which sprung up in the 80th of the last century.Mr LüShu2xiang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rgument.

一些探讨动词的“向(argument)”或“价(valence)”理论的专题论文、论文集?序和研究现状述评,大都认为:我国有关动词(随后涉及形容词、名词和动结式结构等)的“向”或“配价”研究,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对国外语法理论的引入。因此,在追寻“向”或“配价”理论的源头时,所关注的主要是国外语言学界。迄今,被认定为先驱的有:前苏联科茨年松(Коцнельсон,1948),荷兰格罗特(A?W?de G root)的《结构句法》(Structurele Syntaxis,1949),法国特斯尼埃(Lucien T esnière)的《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1953)和《结构句法基础》(E2lè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1959)。总之,认为“向”或“配价”理论是1978年以后的“舶来品”。为此,1991年11月,在提交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一》①中,我介绍了吕叔湘先生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论著中关于“动词中心说”和动词的“系”分类的观点,提出了下述看法:(一)与《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的观点相比较,80年代兴起的“动

①发表于韩国大邱大学校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又见《语言研究》(武汉)1994年第1期。

词‘向’理论是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二)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和《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5)的观点相比较,“动词的‘向’理论是对它们的最好实践。”我认为:20世纪40年代吕先生的动词“系”分类是80年代“热”起来的动词“向”分类的中国根。我还特地引用了《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吕先生新增补的一条注释作为佐证:

关于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里的名词性成分的性质,我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里已经触及,摘录有关部分如下:“可是细想起来,‘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施和受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照这个看法,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自动、他动’,‘内动、外动’等名称皆不甚妥当,因为都含有‘只有受事一头有有无之分,凡动词都有施事’这个观念。照这个看法,动词可分‘双系’与‘单系’,双系的是积极性动词(active verb),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 verb)。”(《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469-470页)现在的语法理论文献里常用的是“一位动词”“二位动词”等名称,“位”或作“向”。(见该书第118页注释④)

与吕先生在《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说“胜”和“败”》作比较,注释④最后的“‘位’或作‘向’”是新增补的,1992年出版的《吕叔湘文集》第三卷第589页的注释④同此。

1995年10月,在提交给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配价论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①第一部分《汉语配价理论探源》第一小节《配价理论的中国根》中,我又一次重申了“早在40年代,我国传统语法学中,就已经萌发了‘向’理论”的观点,并明确指出:“舶来的配价理论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落地生长,是因为它较为成功地嫁接在我国传统语法学的‘根’上”。

就笔者的视野所及,支持“向”或“配价”研究有它的中国根的论著还有:(1)1993年10月,胡明扬先生提交给“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理论上的重大贡献》②。该文第一部分《“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说:“吕叔湘先生的‘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的理论和法国吕西安?泰尼埃尔(Lucien T esnière,1893—1954)的‘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的理论真可谓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论文还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国内很多人接受了‘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或‘向’的理论,还是受了国外格语法理论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他们读过《中国文法要略》。”说到这一点,我和胡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希望所有对“向”或“配价”理论感兴趣的人都能再认真深入地读读吕先生的一系列语法论著,因为它们能让你受益终身。(2)1998年4月,陆俭明先生为沈阳主编的论文集《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写的《序》。《序》中说:“关于配价语法,现在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其奠基者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2 cien T esniè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特斯尼埃)。但是,类似配价的观念,在我国四十年代就有了。”他引以为证的是收入195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的《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中的一段话和这段话后的一个注释(见《文集》第116页)。也许是没有注意到1987年吕先生所作的增补,因此陆先生在引文后紧接着说:“文中所说的‘系’,就大致相当于特思尼埃尔所说的‘关联(connexion)’;注中所说的‘双系’与‘单系’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二价’和‘一价’(或‘单价’)。可惜吕先生这个观念和思想,吕先生本人和其他学者在后来都没有引发,没有进一步论述和运用,鲜为人知。所以七十年代后,中国有关配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受到国外配价理论的影响而开展起来的。”

正是鉴于了解“吕叔湘先生的‘系’是‘向’或‘配价’理论的中国根”这一观点的人还不多,我才发表于《三明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后收入沈阳主编的《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

②发表于《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

在《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1995)中专门写了第一节《汉语配价理论探源》来探讨中国根和外国源

的关系问题。论文认为:“80年代初我国汉语语法学界兴起的关于动词‘向’的研究热,是舶来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归的结果”,“中国传统语法有一条粗壮的根,这就是重视语义分析和主张

‘动词中心说”。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从主语宾语的分别

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以及70年代后发表的一些重要论著,如《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979)、《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5)、《说“胜”和“败”》

(1987)等。从这些重要论著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根由幼嫩到粗壮的全过程。关于这方面,我在《〈要略〉学习札记之一》中作过系统的论述。这里扼要说说把吕先生的语法理论和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进行对照之后所得的结论:两位学者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动词谓语句的“中心”是动词,句子中其他成分的选择决定于动词的性质;换句话说,两位学者都是倡导“动词中心说”和“向”或“配价”理论的先行者。下面分别引用他们的一些主要观点,以便读者比较和思考。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往往牵涉到许多方面,所以一个

动词除起词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物有关的人或物”①。叙事句是由一个作为“中

心”或“重心”的动词和围绕着它的若干“补词”组成的。对于一个叙事句来说,“动词是一定要有的”(《要略》39页),补词的出现情况,则决定于动词的类别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所有的补词和动词的关系并非同样密切,起词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止词次之,其他补词又次之,如时间补词及方所补词

和动词的关系就疏得很,有他不嫌多,无他不嫌少”(《要略》53页)。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

句子的分析》中提出:施事和受事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事也就无施事,只有“系”———为动词所系属的实体词。在一条注释中还进一步提出:“照这个看法,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双系的

是积极性动词(active verb ),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 verb )”②。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补

语说”:不妨把宾语叫做“补语”,“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不但是不跟主语相配对,而且可以包括某

些不便叫做宾语的成分”③;明确了“主语二重性”的含义,“让宾语跟主语相对,正如更早的止词跟

起词相对,都是着眼于名词跟动词的关系,即事物跟动作的关系,这样就出现了主语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主和谓直接相对,是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一方面是主和宾围绕动词相对,是施动和受动的关

系”(《分析》107-108页),“似乎不妨说,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

个,……可以说,凡是动词谓语句里的主语都具有这样的二重性”(《分析》73页),这也就是说“不但

是宾语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主语也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在一

定程度上,宾语和主语可以互相转化”(《分析》72-73页)。吕先生在《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

词》④中提出:“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引住”,

“怎样研究动词?可以就动词本身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研究句子里边的动词和它的有关成分,主要是名词性成分的关系”。在《说“胜”和“败”》中,吕先生谈到有些二成分句里的名词不在动词之前而在动词之后时说:“这也是一部分二成分句里的S 比较接近O 的证据”,并在其后加了一个注释④(即本文开头谈到的、我在《〈要略〉学习札记之一》中引用作为论据的那个注释)。在注释④中,吕先生把40多年前写的一段文字和一条注释重新摘录、加以合并、作了增补,明确指出当年所说的“单系”与“双系”,也

①②③④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

见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7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以下简称《分析》。

见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第116页和页下注③,科学出版社,1955年。

见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第4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汉语语法丛书》版,以下简称《要略》。

就是“现在的语法理论文献里”常常提及的“一位动词”与“二位动词”,“‘位’或作‘向’”①。

特斯尼埃在《结构句法基础》②中提出:组成句子的每个单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

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甲睡觉”这个句子中,通过“关联(connexion )”从句法上联系起来的两个句子成分之间就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在句子结构中,动词处于中心的、领先的位置,是支配成分,下属于动词的从属成分为配角成分(actant )和说明成分(circonstant );配角成分参与句子动词的行为,用以说明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和方法;配角成分可分三种,分别相当于传统语法的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在树型图上,这三种配角成分都处于同一等级,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因而失去了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中的说明成分可以是无限的,用短语标记表示,说明成分排列于动词配角成分的右边。特斯尼埃明确指出:“动词可以跟化学元素的原子相比较。一个原子能和其他原子相结合的数目,称为化合价;一个动词能支配配角成分的总和,称为这个动词的配价”,“按其支配配角

成分数量的多少,动词可以分成四类”:零价动词(avalent ,如

“下雨”),一价动词(m onovalent ,如“他睡觉”),二价动词(divalent ,如“甲打乙”),三价动词(trivalent ,如“甲送乙一幅画”

)。在讨论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关系时,他着重描写简单句,认为简单句“是配价理论的基础”。

为什么两位学者分别观察的是各自的民族语言,却能提出大致相同的理论呢?这是因为他们关于个别语言的研究都是在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观照之下的。不可否认,林林种种的自然语言,不管各自的表现形式有多少独特之处,作为人类语言之一,总会有某些普遍现象贯穿其中。英国语言

学家帕墨尔在《语义学》③中说“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至少有五种答案:(1)世界就是这种样子;

(2)所有的人的心理结构基本相同;(3)不同社会的文化需求相同;(4)操不同语言的不同社会过去有接触,现在也有;(5)世界的各种语言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说,上述对照说明:由于两位学者都以“动词中心说”这一语言普遍现象为镜,因此,虽然分别研究的是不同的语言,却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他们都是“向”或“配价”理论的先驱。纵观语言学史,类似的佳话并不罕见,比如,古代哲学家讨论“名”“实”问题涉及语言现象时,中外学者虽然考察的是各自的语言,却都有观点大致相同的“按性质”和“按规定”的两派;再如,19世纪以来,涉及语言学的某些基本理论,如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静态语言学(共时性)和动态语言学(历时性)的区分等等,被誉为“普通语言学之父”的瑞士学者德?索绪尔(1857—1913)和俄国喀山语言学派的创立者博杜恩?德?库尔德内(1845—1929)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作为后人,追述或学习历史、评价人物或作品,不能单凭时间因素确定,因为只有在社会思想史的大系统里,才有可能看清一门科学史的来龙去脉、摆得准一位学者的学术位置;更不能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争先后次序。至于藉此进行诸如“首创权情结”、“剽窃者的悲怆”之类的哗众取宠或囿于成见,更是治学者所不为。

在治学方面,吕叔湘先生一贯倡导创新务实,既重视普遍语法现象又立足民族语言特点,是我们的榜样。今天,在纪念吕先生百年诞辰的时候,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向”或“配价”研究成果问世,让吕先生的“系”分类学说更加发扬光大;有越来越多的汉语研究成果步入世界语言普遍现象的理论殿堂,去丰富它、发展它,在普通语言学(我的导师方光焘先生称为“一般语言学”,我称为“元

语言学(Meta -linguistics )”)④中占得应有的、适当的地位。

①②③④见吴为章(1999)编著《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前言》第3-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次印刷。

见《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第30页。

参看张烈材(1985)《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国外语言学》1985年第2期。

见吕叔湘《语文近著》第11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又见《吕叔湘文集》第三卷第589页注释④,商务印书馆,

1992年。

中国煤炭分类简表

中国煤炭分类简表(表五):

符号 分类指标用下列符号表示: Vr——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Hr——干燥无灰基氢含量,%; GR·I(简记G)————烟煤的粘结指数;Y——烟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毫米(mm);b——烟煤的奥亚膨胀度,%; PM——煤样的透光率,%;

煤炭分级与分类常识 一、煤炭分级 按目前国家标准,以灰分作为划分煤炭级别的标准,灰分小于12 . 5 %的煤炭,称为冶炼用炼焦精煤;灰分在12 . 51 %一1 6 %的煤炭,称为其它用精煤。动力用煤通称动力煤.冶炼用炼焦精煤分级以A =5 . 01 %一5 %为一级精煤,以0 .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十五级,为二级精煤:其它用炼焦精煤,以A=12 . 51 %-13 为一级其它精煤,以0 .5 %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共分七级,如A=13.01 %一14 % 为二级其它精煤,等等.动力煤分级以如A = 4 . 01 %一5 %为一级动力煤,以 1%的灰分为一个级差,依次上升至A = 40 % ,共分三十六级,如混煤A =20 %一21 % ,为十七级动力煤,等等。二、煤炭分类及代号主要分类标准依据为可燃基挥发分、粘结指数、胶质层厚度,煤炭共分14 个品种: 1、无烟煤(WY) 尤烟煤挥发分产率低,固定碳含量高,密度大(密度最高可达1 . 90g / cm3 ) ,硬度大,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对这类煤又分为:01 号无烟煤为年老无烟煤:02 号无烟煤为典型无烟煤:03 号无烟煤为年轻无烟煤。北京、晋城、阳泉三矿区的无烟煤分别为01 号、02 号、 03 号无烟煤。无烟煤主要是民用和合成氨的造气原料,而且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某些优质无烟煤制成的航空用型煤可用于飞机发动机和车辆马达的保温。目前我国攻克白煤炼焦技术难关,年产120 万t 的无烟煤炼焦项目已在山西高平开工。 2、贫煤(PM ) 贫煤是煤化度最高的一种烟煤,不粘结或微具粘结性.在层状炼焦炉中不结焦.燃烧时火焰短,耐烧,主要是用为发电燃料,也可民用和工业锅炉的配煤。山东淄博矿区有典型的贫煤。

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中图分类号 填写要求:要求分类细分到22个大类代码后三位数字。例如: “古代文学”,其分类号是I206.2,填写时只需填写I206即可;又如“人造石生产机械制造”的分类号是TQ177.1+5,只需填写TQ177。 可在以下网址查询详细分类号: https://www.360docs.net/doc/702468169.html,/tools/ztf/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分类号查询系统)https://www.360docs.net/doc/702468169.html,/sjk/tsflf/index.htm (中图法第四版计算机辅助分类查询系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此外1973年还出版了试用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标准书号》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四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二十二个大类;53,811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中图分类号简表附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2014修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204005 课程类型 A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16 学分1学分 实践学时实践学时比例 适用专业所有在校各专业专科学生 备注信息 二、课程定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出发,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不断加强现实民族问题和党的民族政策研究,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着极端重要性。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继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与研究。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在我们这样的一所民族地区的高职高校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出于这一教学目的而专门开列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 本课程内容大体按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煤炭分类标准相关

煤炭化验煤炭化验 、有关标准及规程GB 482-1981 煤层煤样采取方法 GB 481-1964 生产煤样采取方法 GB 475-1983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GB 474-1983 煤样制备方法 GB 212-1977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 476-1979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GB 5447-1985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 GB 479-1964 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 GB 5450-1985 烟煤奥亚膨胀计试验 GB 2566-1981 年轻煤的透光率测定方法 GB 213-1979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 4632-1984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测定方法 煤炭部颁布(1979)煤炭资源勘探煤样采取规程 二、分类参数(1、本标准按煤的煤化程度及工艺性能进行分类。 2、采用煤的煤化程度参数来区分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3、无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干燥无灰基氢含量作为指标,以此来区分无烟煤的小类。 4、采用两个参数来确定烟煤的类别,一个是表征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另一个是表征烟煤粘结性的参数。 烟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作为指标。烟煤粘结性的参数,根据粘结性的大小不同选用粘结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或奥亚膨胀度)作为指标,以此来区分烟煤中的类别。 5、褐煤煤化程度的参数,采用透光率作为指标,用以区分褐煤和烟煤,以及褐煤中划分小类。并采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为辅来区分烟煤和褐煤。 三、煤类的划分和编码 1、种类煤用两位阿拉伯数码表示。十位数系按煤的挥发分分组,无烟煤为0,烟煤为1~4,褐煤为5。个位数,无烟煤类为1~3,表示煤化程度;烟煤类为1~6,表示粘结性;褐煤类为1~2,表示煤化程度。 2、按中国煤炭分类表和图进行编码和分类。 2.1煤炭分类总表(表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修订重点及特色 《中图法》的修订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每版修订都有其重点和特色。此次修订幅度较大,新增1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500个类目,修改类约5200多个。其修订特点有: 1 确定了特别处理的大类、重点修订大类和局部调整大类 根据用户使用意见、《分类法研究与修订调研报告》以及“修订报告”对《中图法》第4版存在问题的分析,此次修订确定“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特别处理的大类,“F经济”、“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U交通运输”为重点修订大类,“D政治、法律”、“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计算机技术相关类为局部调整大类。最后的修订结果也基本体现了这些修订重点。 A类: 推荐选择使用法。 规定若不集中A大类文献,可按文献性质及学科内容分散处理。对A类均给出选择使用类号并在D大类增设了相关类。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综合性著作及其研究可入D33/37的“\|0”;毛泽东、邓小平的综合性著作及其研究可入D2\|0;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专论、专题汇编及其研究入有关各类。例:马列主义研究入D0\|0,毛泽东思想研究入D610.0,邓小平理论研究入D610.1,邓小平论文艺入I0,毛泽东传入K827=73等。 F类:增删改类目数最多。 (1)新增类目230多个。直接增加主题概念类目,如F0\|08西方经济学(总论)、F209涉外经济管理、F26产业经济、F719.52博彩业、彩票业、F740.46国际贸易代理等;对某一类目扩充加细、增加下位类,如F271企业体制、F49信息产业经济、F590.7各类型旅游、F840.6各种类型保险等;修改某一类目的类名,调整其下位类,并扩充其他类目,如F25物流经济、F241劳动力与人力资源、F272企业管理(总论)、F293城市土地经济、房地产经济、F713.36电子商务等。 (2)修改类名、增补注释、明确使用方法等修改约有500个类。如:F810.42税收,F302农业计划、规划与管理,F301.3土地经营与土地市场,F272.1企业战略管理,F6邮电通信经济,F713.6商品交易中介与经纪人,F743.1国际贸易组织,F129中国经济史等。 (3)对无文献保障或过时或重复或主题不明确的类目删除停用约140个类。如:{F047.5}生活方式,{F047.2}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F114.42}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F252.23}城乡交流,{F252.21}物资供应与需求,{F321.21}互助组,{F401.3}社会主义工业所有制等。 TP类:增删改类目幅度最大。 《中图法》第4版直接列类623个,5版新增89个类,如TP333.91移动存贮器、TP317.6游戏软件、TP317.5多媒体软件、TP311.55软件测试、TP316.85Linux操作系统等,新增比率为14%,在各类新增类目中比率最高;修改类目100多个,主要是类名、注释和类目体系的调整,如TP317.4图形图像处理软件、TP316.8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TP311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TP316操作系统等,修改比率16%,仅次于F、G类;删除53个类目, 如{TP311.135.1/.135.5}数据库类型、{TP316.82}XENIX操作系统、{TP322+.1/+.4}穿孔机/制表机、{TP333.6}超导体存贮器、{TP321+.1}求积仪、曲线仪等,删除率8%,仅次于TS、TF、TG、TD,而且TP类的删除是因为技术发展变化,原设类目已无文献,需要以新出现的技术和设备替代。 U类:该技术门类因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与近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体制转轨密切相关,与交通运输工具、设备、道路快速发展相关,因此,该类修订和删除幅度也较大,分别在4%和5%以上。如:调整U1综合运输体系;调整发展速度快、文献量较大的U231地下铁路体系;调整特种铁路运输与普通铁路运输分类体系,使其一致;明确U231/239.9特种铁路的使用方法,如:地铁旅客运输入U293.6,地铁运输管理自动化入U29\|39,地铁运营管理入F530.7,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列车的旅客运输入U293.5,专论城市轻轨电车旅客运输入U492.4+33, 总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轻轨运输、城市新交通系统入U12城市交通运输;对新主题增补新类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中国煤炭分类、煤质指标的分级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 (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 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 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 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

中国煤炭分类分级表

煤质指标的分级

中国煤炭分类(2008-06-19 10:04:30) 中国煤炭分类: 首先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对于褐煤和无烟煤,再分别按其煤化程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分为2个和3个小类; 烟煤部分按挥发分>10%~20%、>20%~28%、28%~37和>37%的四个阶段分为低、中、中高及高挥发分烟煤。 关于烟煤粘结性,则按粘结指数G区分:0~5为不粘结和微粘结煤;>5~20为弱粘结煤;>20~50为中等偏弱粘结煤;>50~65为中等偏强粘结煤;>65则为强粘结煤。对于强粘结煤,又把其中胶质层最大厚度Y>25mm或奥亚膨胀度b>150%(对于Vdaf>28%的烟煤,b>220%)的煤分为特强粘结煤。 在煤类的命名上,考虑到新旧分类的延续性,仍保留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和长焰煤8个煤类。 在烟煤类中,对G>85的煤需再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或奥亚膨胀度B 值来区分肥煤、气肥煤与其它烟煤类的界限。当Y值大于25mm时,如Vdaf>37%,则划分为气肥煤。如Vdaf<37%,则划分为肥煤。如Y值<25mm,则按其Vdaf值的大小而划分为相应的其它煤类。如Vdaf>37%,则应划分为气煤类,如Vdaf>28%-37%,则应划分为1/3焦煤,如Vdaf在于28%以下,则应划分为焦煤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G值大于100的煤来说,尤其是矿井或煤层若干

样品的平均G值在100以上时,则一般可不测Y值而确定为肥煤或气肥煤类。 在我国的煤类分类国标中还规定,对G值大于85的烟煤,如果不测Y值,也可用奥亚膨胀度B值(%)来确定肥煤、气煤与其它煤类的界限,即对Vdaf<28%的煤,暂定b值>150%的为肥煤;对Vdaf>28%的煤,暂定b 值>220%的为肥煤(当Vdaf值<37%时)或气肥煤(当Vdaf值>37%时)。当按b值划分的煤类与按Y值划分的煤类有矛盾时,则以Y值确定的煤类为准。因而在确定新分类的强粘结性煤的牌号时,可只测Y值而暂不测b值。 (中国煤煤分类国家标准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详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详表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入此] ▲ A11 ,选集、文集 A119,选读 A12 ,单行著作 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18 ,语录 A2 列宁著作[全集入此] ▲ A21 ,选集、文集 A219,选读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全集入此] ▲ A31 ,选集、文集 A319,选读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全集入此] ▲ A41 ,选集 A419,选读 A42 ,单行著作 A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A56 ,专题汇编 A58 ,语录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A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 B哲学 B0 哲学理论▲ B0-0,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B01 ,哲学基本问题 B02 ,辩证唯物主义 B0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B0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B1 世界哲学▲ B12 ,古代哲学 B13 ,中世纪哲学 B14 ,近代哲学 B15 ,现代哲学 B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B2 中国哲学▲ B2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总论) B22 ,先秦哲学 B232,秦汉哲学(总论) B233,秦代哲学 B234,汉代哲学 B235,三国、晋、南北朝哲学 B241,隋、唐、五代哲学 B244,宋、元哲学 B248,明代哲学 B249,清代哲学 B25 ,近代哲学 B26 ,现代哲学 B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总论)▲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11,辩证逻辑 B812,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B813,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宜入O14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详表2007-03-14 13:33 编号含义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 A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A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A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A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A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18 语录 A2 列宁著作 A21 选集、文集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 A31 选集、文集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 A41 选集、文集 A42 单行著作 A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A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A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A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A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A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A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A56 专题汇编 A58 语录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A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 B0 哲学理论 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B0-01 哲学基本问题 B0-02 辩证唯物主义 B0-021 物质论 B0-022 意识论 B0-023 认识论、反映论 B0-024 唯物辩证法 B0-025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B0-026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B0-027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B0-0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B0-0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B0-081 唯心主义 B0-082 实证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B0-083 唯意志论、生命哲学 B0-084 新康德注意、新黑格尔主义 B0-085 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新实证论、逻辑经验主义) B0-086 存在主义(生存主义) B0-087 实用主义 B0-088 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 B0-089 其他哲学流派 B1 世界哲学 B12 古代哲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一.选择题。 1、民族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为属性。 特征: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的标准,如何识别: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民族差异、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及与之联系的民族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2005年5月18日 二、名词解释。 1、民族同化: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2、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5、民族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中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主智慧的结晶。 6、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7、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三、.简答题。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一)、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二)、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联系:(一)、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 答:(一)、民族的存在是长期的。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隔阂、民族猜疑、民族歧视等心理和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三)、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使少数民族获得了与大民族在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民族中剥削阶级的压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一般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四)、根本改变这种状需要很长时间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同国际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它必然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五)、社会主义时期,在农牧关系、农林关系、农商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民族自治区与一般行政区之间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民族矛盾,出现民族问题。 3、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民族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答:政策:“中国共产党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为什么:(一)、是由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问题的关系。 (三)、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1、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 2、各民族语言文字存在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关于在语言文字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3、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5、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 (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6、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7、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四.论述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和意义 答:一、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也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国,受到世界瞩目,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各民族民运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这是民族的共性之一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论: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 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P1 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 3.中国民族的特点:P2-4 (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 (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 (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 P4 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23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 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 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 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 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P36-37 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与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最后识别的一个民族是:基诺族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P50-51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内容简介 该书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中图法》使用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中图法》主要供 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使用。 为适应不同图书信息机构及不同类型文献分类的需要,它还有几个配套版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和《〈中国 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等。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 分类法体系,简称《中图法》。《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了第 四版。修订后的《中图法》第四版增加了类分资料的类目,并与类分图书的类目 以“+”标识进行了区分,因此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中 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 伐。同时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明 显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 作品目录 (分类简表) A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A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列宁著作 A3斯大林著作

A4毛泽东著作 A49邓小平著作 A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B哲学、宗教 B0哲学理论 B1世界哲学 B2中国哲学 B3亚洲哲学 B4非洲哲学 B5欧洲哲学 B6大洋州哲学 B7美洲哲学 B80思维科学 B81逻辑学(论理学) B82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美学 B84心理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 名词解释: 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其本质特征是民族平等(基石)、民族团结(主线)、民族互助(条件)、民族和谐(本质)。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民族互助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4.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什么? 答: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一方面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其他民族要尊重这种自由和国家保障这种自由。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表 [2006-7-26] 1.概述 煤炭是远古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物化学作用,然后被地层覆盖并经过物理化学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的动力燃料的化工产业原材料。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评估,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t标准煤,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据《1997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统计,至1996年底,世界煤炭探明的可采储量为×104亿t,储采比为224年,其中七位储量最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南非和波兰。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2.煤炭种类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非炼焦煤类占%。前者包括气煤(占%),肥煤(占3.53%),主焦煤(占%),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粘煤(占1.74%),不粘煤(占%),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3.煤质特征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