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分类知识

铜的分类知识
铜的分类知识

铜的分类知识

一.纯铜:中国俗称‘紫铜’,日本与台湾俗称‘红铜’

a.常见牌号:T1、T2、T3、TU1、TU2

b.特性:导电用

c.常见用途:电器开关、电机线圈、电子零件、空调管路、软焊枪头

2.黄铜:含锌

a.常见牌号:H59、H62、H65、H68、HPb59-1(易切削黄铜)

b.特性:强度较高、耐磨、耐水汽腐蚀

c.常见用途:建筑五金、热交换器管、泵、动力汽缸与衬套、军需品

3.白铜:含镍

a.常见牌号:B19、B25、BFe10-1-1、BZn15-20、BA13-3

b.特性:室温下物理性能稳定

c.常见用途:医疗器具、精密仪器、热电偶、钟表零件、眼镜架

4.青铜:

a.定义:

旧名称:即锡青铜,如古代的钟、鼎、酒器

新定义:紫、黄、白铜三类以外的统称

b.名称:

铬青铜:QCr 0.5、QCr 0.6-0.4-0.05

锡青铜:QSn 4-3、QSn 6.5-0.4、QSn 7-0.2

铝青铜:QAl 5、QAl 9-2、QAl 10-4-4

铍青铜:QSi 3-1、QSi 3.5-3-1.5

锰青铜:QMn 1.5、QMn 5

镉青铜:QCd 1等

c.根据实用的物理化学指标,如硬度、强度、弹性、耐高温导电、导热等等的工程综合指数,而有不同配方。

d.用途:

例:锡磷青铜:弹性佳、作灯具弹簧片、开关弹簧片。

电阻焊电极材料(滚焊机、对焊机、碰焊机、铆焊机)铬锆铜、铍钴铜。

适用范围极广、极杂。

二、电火花专用铜:亦称电蚀铜

1940年左右,前苏联科学院因插头开合冒出火花烧毛表面的现象,由抗电腐蚀办法,转而利用电腐蚀现象对金属材料进行尺寸加工,1943年,研制第一台电火花加工机,可加工60HRC的钢材。

2.表示方法:

中国:电阻率ρ≤ 0.0017771 Ω. mm2 / m (20℃)

欧盟:电导率 1/ρ≥56.27 MS / m

美.日:导电率 56.27 X 1.73 = 97.34 % IACS

3.脱氧方法:

a.磷

b.氮气保护

c.添加合金

4.成本:影响价格

a.原料选材

b.冶炼工艺

黄铜

以锌作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具有美观的黄色,统称黄铜。铜锌二元合金称普通黄铜或称简单黄铜。三元以上的黄铜称特殊黄铜或称复杂黄铜。含锌低于36%的黄铜合金由固溶体组成,具有良好的冷加工性能,如含锌30%的黄铜常用来制作弹壳,俗称弹壳黄铜或七三黄铜。含锌在36~42%之间的黄铜合金由和固溶体组成,其中最常用的是含锌40%的六四黄铜。为了改善普通黄铜的性能,常添加其他元素,如铝、镍、锰、锡、硅、铅等。铝能提高黄铜的强度、硬度和耐蚀性,但使塑性降低,适合作海轮冷凝管及其他耐蚀零件。锡能提高黄铜的强度和对海水的耐腐性,故称海军黄铜,用作船舶热工设备和螺旋桨等。铅能改善黄铜的切削性能;这种易切削黄铜常用作钟表零件。黄铜铸件常用来制作阀门和管道配件等。

青铜

原指铜锡合金,后除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青铜,并常在青铜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锡青铜的铸造性能、减摩性能好和机械性能好,适合於制造轴承、蜗轮、齿轮等。铅青铜是现代发动机和磨床广泛使用的轴承材料。铝青铜强度高,耐磨性和耐蚀性好,用於铸造高载荷的齿轮、轴套、船用螺旋桨等。铍青铜和磷青铜的弹性极限高,导电性好,适於制造精密弹簧和电接触元件,铍青铜还用来制造煤矿、油库等使用的无火花工具。

白铜

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铜镍二元合金称普通白铜;加有锰、铁、锌、铝等元素的白铜合金称复杂白铜。工业用白铜分为结构白铜和电工白铜两大类。结构白铜的特点是机械性能和耐蚀性好,色泽美观。这种白铜广泛用於制造精密机械、化工机械和船舶构件。电工白铜一般有良好的热电性能。锰铜、康铜、考铜是含锰量不同的锰白铜,是制造精密电工仪器、变阻器、精密电阻、应变片、热电偶等用的材料。

铜有哪些分类啊?H62、59、65、68是怎么区别的?有哪些不同啊?

纯铜和合金铜。H62H59H65H68是合金铜中黄铜,62、59、65、68是铜含量。

铜具体有那些类别啊,比如1#铜,2#铜等等,他们是怎么区别的呢??

铜又称电解铜,1#铜里铜含量为99.95%,我没接触过2#铜,我接触的还有F铜,F铜里铜含量为99.9%,还有净化铜,净化铜里铜的含量为98.5%。

黄铜—铜锌合金

青铜—铜锡合金(除锌镍外,加入其他元素的合金也称青铜)

白铜—铜、钴、镍合金

磷铜—就是P14,其中赤磷含量为14,其它为铜含量

铜又可细分为紫铜、红铜、黄铜等种类,他们之间的差别有什么呢?

譬如材料、用途、价格等信息

它们和合金有什么关系啊?

红铜即纯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冷压力加工,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电火花专用电蚀铜等要求导电性良好的产品。密度(为7.83g/ cm3}熔点为1083度,无磁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及抗蚀,有韧性

黄铜的密度(为8.93g/ cm3)多用与机械轴瓦内衬,耐磨

“黄铜”密度大于紫铜”

黄铜:铜锌合金

紫铜:铜锡合金

紫铜因呈紫红色而得名。它不一定是纯铜,有时还加入少量脱氧元素或其他元素,以改善材质和性能,因此也归入铜合金。中国紫铜加工材按成分可分为:普通紫铜(T1、T2、T3、T4)、无氧铜(TU1、TU2和高纯、真空无氧铜)、脱氧铜(TUP、TUMn)、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特种铜(砷铜、碲铜、银铜)四类。紫铜的电导率和热导率仅次于银,广泛用于制作导电、导热器材。紫铜在大气、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碱、盐溶液及多种有机酸(醋酸、柠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蚀性,用于化学工业。另外,紫铜有良好的焊接性,可经冷、热塑性加工制成各种半成品和成品。20世纪70年代,紫铜的产量超过了其他各类铜合金的总产量。

知识库建设方案

恒信知识库建设方案说明 书 、知识库的定 义 企业知识库是企业中各种形式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知识表示方法集中存放的数据 库, 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知识集成、分类、存储、发 布、决 策支持等功能。这些知识不仅包括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等,也包含微观的各个部 门的一切知识内容,如:培训资料、学习资料、客户资料、市场资料等等很多方面,同时与领 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事实数据、市场动态新闻等知识,都在其内容之 内。 二、知识库的作 用 知识库积累了企业职员的知识、经验、创意、办事方法方式、技能,使其他职员 有相同 事件时有所参考,从而增强团队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资料汇总快速查询的方式提高 工 作效率,为客户解决问题提供方便快捷的方法,提升公司的形象。通过知识的积累,使一般 工作标准化,增强公司稳定性,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通过理论常识的传 播, 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知识库的背 景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公司内部的信息数据日益剧增,而这些信息 都将是公司极其重要的资产和财富,必须进行妥善保护和管理,一旦丢失,损失惨重。公司 目前各部门、区域在工作中,都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或工作标准,甚至都有各自部门工作 的 使用手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但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和归档,也没有共享给公 司 其他部门学习或借鉴。为此公司特建立知识库,将已有的资料、文档、课件等知识收集起来, 整理后归档到知识库里。对知识进行有效得管理和合理利用,帮助公司有效储存 一些 "隐性"的重要知识内容(如:管理层的一些培训、重要发言等制作成的视频),使得显性的知 识更易 形成结构、体系,便于随时调用或再次利用,体现知识的延续性。后续管理员再对知识库 进 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使得知识库能够保持良性循环使用,帮助到更多的员工成长,真 正体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发展,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4.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目标: 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②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③造就平等的公民 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要求: ①面向全体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7.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②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9.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核心任务: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 10.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转变。(核心)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及题型(含答案) 一、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举例 : Na 2CO 3 钠盐 Na 2SO 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 2SO 4 无氧酸盐 KHCO 3 氧化物 Na 2O 酸式盐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举例 : (3)化学反应的分类: ?? ? ?? ????? ???? ???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氧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多少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 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类别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几个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物质 混合物:NaCl 溶液 纯净物 金属单质:Cu Hg 非金属单质:S H 2 单质 化合物 碱:Ca(OH)2 NH 3·H 2O 盐:CaCO 3 酸:H 2SO 4 CH 3COOH 氧化物:CaO H 2O

3、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4、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②将烧杯中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③向沸水中滴加1~2mL FeCl3饱和溶液; ④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对知识的特点综述

知识的特点 摘要: 笔者首先是以知识的分类为基础,在分类的基础上层层细分,然后以经验主义知 识观的特点、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实用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及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特点为线索,深入到各个代表认为对各种知识观特点的详解。 关键词:经验主义知识观的特点、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实用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及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特点。 (一)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理性 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经验主义通常指相信对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 经验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者的观点,在知识论上持如下主张:感觉是人们认识的起点。经验主义者一般否认先验的原则,不承认有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原则。在认识过程中,经验主义者只承认心灵的被动性,否认主动性。 特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 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著作中明确指出经验主义的要害在于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也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认识论中的经验论也可称为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与科学的关系: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 直到今天,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塞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方法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另一方面,诸如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证明了经验主义的不可靠性:经验主义不具有发现违反直觉的科学规律的能力以及对理论进行更改以适合这些规律的能力。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 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F.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生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生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增根之后,J.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叭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指出,人的适应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ollected by: Stern Chan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识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所谓的方法,既不能说得太空泛,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 本文目录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5 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1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2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3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4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四总结

正文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早些年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XXX知识库专家系统

知识库专家系统 一、产品聚焦:知识创造未来 1、助力于汇集群体智慧 2、助力于提高知识收集参与热情 3、助力于提高知识点实用化水平 4、助力于降低培训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5、助力于为各种服务渠道机器人提供支撑 二、产品简介 该产品采用一流的体系架构,先进的检索技术,深度融合电力行业的专业知识应用,以使用者便捷的应用为导向,形成知识从收集、分类、推荐、共享、检索、更新、删除全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体系。是95598座席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是相关人员培训和学习的得力帮手,是智能机器人的后台支撑。 三、产品特点 ■信息全面、与营销业务无缝融合 信息覆盖供电企业的各个领域,专业全面,实现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数据集成与业务协作,充分实现数据共享与工作协同。 ■技术先进、使用便捷 采用B/A/S多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和Lucene全文检索引擎技术,提供先进的搜索算法,创建高效的企业级海量数据搜索引擎。 ■地图式知识管理、智能化知识推理 支持使用者自行设定板块知识结构地图或者不同岗位设置知识岗位地图,可自定义知识推理模型,实现知识应用智能化。 ■强大的知识分类,高速的知识共享交流 依托深厚的电力营销业务行业应用背景,合理进行知识分类,贴近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形成知识收集、知识更新、知识推荐、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于一体的知识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文档格式相同的展现方式。 ■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采用流程化的知识管理流程,规范化的知识结构设计,创新的积分激励策略,形成一套知识收集覆盖面广而又精准高效、知识分类科学合理、知识应用方便快捷的制度化知识管理体系。 四、应用效果

说明:通过知识门户,根据知识分类、知识关键字全文检索快速搜索定位知识;快速获取热点知识,最新知识;可对知识进行评价和回复,可提出知识诉求。 说明:通过统一全文检索浏览界面,按关键字对知识进行全文检索,并按知识更新先后顺序、知识热点先后顺序排序展示。 五、产品功能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知识总结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 4 ·5H 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注意: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 2 、O 3 );具有相同组成(如最简式、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纯净物。比如金刚石和石墨。 3.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4.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5.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6.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 2 ,SO 2 ,SO 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 2 + H 2O= H 2CO 3 SO 2 + H 2O= H 2SO 3 SO 3 + H 2O= H 2SO 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 2O MgO Fe 2 O 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aO K 2O CaO Na 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 应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7.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 3 )、二元 酸(H 2 SO 4 、H 2 S、H 2 CO 3 )和三元酸(H 3 PO 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 2 SO 4 ,HNO 3 , H 3 PO 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 2 S名称为:氢某酸) 鉴定酸(鉴定H+)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8.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 2,NaOH, Ba(OH) 2 ,氨水)它们的溶液 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 3 ↓ )、蓝色的氢氧化铜 (Cu(OH) 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所属的类别都正确的是( ) A.甲烷、CH4、有机物 B.锰、MN、金属单质 C.氯酸钾、KCl03、金属氧化物 D.氧化汞、HgO、非金属氧化物 2.目前,科学家打算合成一种“二重构造”的球形分子,方法是把足球型的C60分子融进足球型的Si60分子中,使外面的Si原子与里面的C原子结合。下列与这种物质有关的一些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B.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400 D.Si60分子的体积比C60分子大 3.现有①液态氧;②铁锈,③食盐水;④小苏打;⑤氢氧化钾;⑥石油。对上述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A.盐——③④ B.纯净物——④⑤⑥ C.碱——①⑤ D.混合物——②③⑥ 4.许多物质的名称中含有“水”。“水”通常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物质处于液态;③表示水溶液。下列物质名称中的“水”不属于以上三种含义的是 ( ) A. 重水 B. 氨水 C. 水银 D. 水晶 5.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的速度 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D.配制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6.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碱之间的包含、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⑤所属物质 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化合物 B.②碱、⑤氧化物 C.④碱、⑤含氧化合物 D.④含氧化合物、③氧化物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 用,同时又可运动。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 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 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 子)。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 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 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他把原核 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 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海克尔 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 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原核生物 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 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 4、硅藻 5、黏菌 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 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8、海绵动物 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 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Fe、Ga。 5.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

知识库分类标准与采集标准

知识库分类标准与采集标准 一、主要分类 现知识库分为政策法规、问题解答、办事指南、业务专题、表证单书、相关法规、通知公告、通讯录、学习园地九大库,用于存放不同性质的知识。 1.政策法规:存放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法规。 2.问题解答:存放广大群众关心的关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问题。 3.办事指南:存放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办事流程。 4.业务专题:存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综合性的问题。 5.表证单书:存放广大群众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宜时涉及的相关表格与证书。 6.相关法规:存放相关的国家法规。 7.通知公告:存放紧急的内部通知,而这些通知的内容会影响到12333坐席给广大群众做电话解答时的对外的口径。 8.通讯录:存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单位对外的公开联系电话。 9.学习园地:存放相关的学习资料,但这些资料不在知识库检索应用中进行展现。 二、各类型知识采集具体要求 (一)问题解答 1.内容规范说明 (1)资料简码:由系统自动生成 (2)所属类别:根据目录树选择该问题的所属类别,同一问题适用多个类别时,应同时选择

(3)更新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 (4)失效日期:添加该问题失效的时间(初始采集时不涉及该字段) (5)适用范围:选择该问题的适用范围,包括国家、省级、设区市、区县 (6)地区:选择该问题的适用地区,根据行政区域进行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市、某县) (7)人员类别:选择该问题的适用对象 (8)行业类型:选择该问题的适用对象,根据系统中列表进行选择 (9)信息公开选项:选择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10)是否有效:选择有效、无效(初始采集时均为有效)(11)人事劳动选择:选择该问题的适用范围,人事、劳动或通用 (12)创建人:系统自动生成 (13)标题:添加具体问题。 (14)内容:添加解答内容。 (15)相关链接:可在系统中将与该问题相关的问题解答库其他内容,及办事指南、表证单书、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关联处理,在查看该条问题记录时,可一并显示其关联内容。 (16)关键字:添加该问题涉及的关键字,系统可自动抽取关键字供录入者参考,尽量选取与标题接近的关键字。 (17)权重参数:在进行检索时,权重较大的问题会优先被显示,参数可在1-10之间选择。(初始采集不需要进行选择)(18)附件上传:对涉及到应当添加附件的,可以上传单个文件不大于10M的附件。 2.范例: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 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8年级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物质 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 。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第三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 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Cl 2)、二氧化氯(ClO 2) 等。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 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 【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

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其基本特点:1、外显性;2、先天性;3、稳定性。#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没有心理疾病;2、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狭义学习:即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意义学习:就是指通过掌握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认知内容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同时这种需要也反映了学生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探索和行动的要求。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后天获得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正迁移。 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负迁移。 组织者:在认识结构中没有适当观念作为新的学习的直接基础,在二者之间,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识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者,因为组织者的呈现往往早于正式要学习的材料,因而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断其存在的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知识的直观:是主体通过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知识的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是指个体借助于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认识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如对信息的选择、贮存、编码、检索、应用等策略。 支持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和调节良好的学习和认知氛围,包括实践的分配,注意力的调控、自我调控等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人类知识的分类

人类知识的分类 展开全文 作者:董海发 所谓知识,就是指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知体系。根据知识的不同属性大致可以把人类知识划分为四大类型: 一是人类自古以来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知识,也叫技能,技艺。例如,农耕技能、织布技能、手工业技能、中医技能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等; 二是人类自古以来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感悟性知识,也叫人文科学。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希腊古罗

马文化等等。 三是人类在经验性知识、感悟性知识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抽象性知识,也叫哲学;所谓哲学,就是指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四是人类近现代在科学实验中计算出来的实验性知识,也叫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分门别类的科学。 由此可见, 自然科学仅占人类知识的四分之一,自然科学是近四、五百年才出现的新知识,因此,不能把人类所有知识都往自然科学一个框子里装,凡是装不进去的就认为是伪科学,例如,中医为中华儿女生命健康呕心沥血服务五千多年,却被有些人污蔑成伪科学,原因是用科学手段找不到人体经络和穴位,这是科学手段无能,怎能怪中医呢? 技能是人人都能学会的经验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人文科学是学问家才能总结出来的感悟性知识。感悟性知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灵魂! 哲学是哲学家才能总结出来的抽象性知识。抽象性知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指导! 自然科学是科学家才能发现的实验性知识。实验性知识是

人类生存、发展的工具!所以,我们说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第一推动力,能工巧匠是第一劳动者! 中华民族5000光辉历史虽然没有产生以实验性知识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但以经验性知识为基础的各种技能、技艺,以感悟性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以抽象性知识为基础的哲学还是比较发达的。否则,怎么可能创造连续5000年不中断的中华文明呢?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