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实验美

物理学的实验美
物理学的实验美

物理学的实验美

1.前言

2005年9月份出版的《物理学世界》刊登了选出的排名前10位的最美丽实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这十大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家独立完成,最多有一两个助手。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桌上进行的,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所有这些实验共同之处是他们都仅仅“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这种美丽是一种经典概念: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从十大经典科学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本研究性学习探究其中的5篇实验。

一.双缝实验

1.起源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于1801年进行了一次光的干涉实验,即著名的杨氏双孔干涉实验,并首次肯定了光的波动性。随后在他的论文中以干涉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新的波动理论,并成功解释了牛顿环,精确测定了波长。

1803年,杨把干涉原理用以解释衍射现象。

1807年,杨发表了《自然哲学与机械学讲义》(A course of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书中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理论与实验方面的研究,

并描述了双缝干涉实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于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前五个实验之列。但是他认为光是在以太媒质中传播的纵波。这与光的偏振现象产生了矛盾,然而杨并未放弃光的波动说。

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光的波动说在经过了百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上来。但是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说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杨的论文开始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20年间竟然无人问津,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是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

1818年菲涅耳(Augustan Fresnel,1788—1827)在巴黎科学院举行的一次以解释衍射现象为内容的科学竞赛中以光的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论并获得优胜。早于1817年在面对波动说与光的偏振现象的矛盾时,杨觉察到如果光是横波或许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并把这一想法写信告诉了阿拉果(D.F.Arago,1786—1853),阿拉果立即把这一思想转告给了菲涅耳。于是当时已独自领悟到这一点的菲涅耳立即用这一假设解释了偏振现象,证明了光的横波特性,使得光的波动说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实验方法

做本实验用的全部装置如图所示,在可旋转式光具座导轨1的一端用滑块固定光源2,光源灯泡由J1201型低压电源的交流输出供电,3是光源用单缝,缝宽0.11mm,光具架4

装在另一滑块上,4中间安装双缝5,缝宽0.016~0.020mm,缝距0.080mm,导轨另一端用长滑块固定。

6是观察筒。各光具的光轴要和导轨平行并大致共轴.光源灯泡是“12V 50W”卤钨灯,为了延长它的寿命,开始先用6V点亮,避免很大的冲击电流,然后根据实验所需的亮度逐渐升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2V

实验前的调整:只装上光源2,在导轨另一端装毛玻璃屏,转动光源,使射出的光束在屏的中央形成光斑.再装上光源单缝、光具架和双缝,单缝取竖直方向,双缝外环上的指示线对准光具架上的零刻线,双缝距离单缝5~10cm.此时顺着光的传播方向看,通过单缝的

光形成的窄条形光斑应恰好落在双缝上,如偏斜则应转动光源和单缝使之对准.即单缝与双缝平行.再取下毛玻璃屏.装上观察筒,对准光具架稍加转动,就能由大透镜看到筒内毛玻璃屏上呈现不少于5条的彩色干涉条纹.观察筒入光口装有可平移的方形光栏,用以挡住环境中的杂散光的干扰,使视场中的干涉条纹清晰可见.如果干涉条纹形状不好或不出现条纹,可能是单缝与双缝不平行,再仔细调节即可.在光源上加滤色片,可看到近乎单色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还可加不同颜色的玻璃,看到的干涉条纹间距离不同.使光源适当靠近双缝可增加干涉明条纹的亮度,使明暗条纹反差增大.使观察筒离双缝远些,干涉条纹间距离变大,但亮度要减弱.

这个实验在不太亮的教室中就能进行,转动光具座导轨,让全班学生在座位上轮流观察。

3.原理

两个相干光源干涉会产生干涉条纹,例如杨氏干涉两相邻直条纹的间距为△x=λl/d,其中d为两个狭缝中心的间距,λ是单色光波波长,ι是双缝屏到和它平行的考察屏的距离。菲涅耳(Fresnel)双棱镜以折射的方式分割由S发出的波阵面,其本质就是一个变样的杨氏双缝干涉,工作原理和杨氏双缝干涉一样。

4.内容步骤

光路调节

⑴将单色光源M、会聚透镜L、狭缝S、双棱镜AB与测微目镜P,按图16-2所示次

序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粗略地调整它们中心等高、共轴,并使双棱镜的底面与系统的光轴垂直,棱脊和狭缝的取向大体平行。

⑵点亮光源M,通过透镜照亮狭缝S,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

干涉条纹

⑴减小狭缝宽度(以提高光源的空间相干性),一般情况下可从测微目镜观察到不太清晰的干涉条纹。

⑵绕系统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转双棱镜B,当转到双棱镜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显现出清晰的干涉条纹。

⑶为便于测量,在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应将双棱镜或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缝宽,以保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

测量

在双棱镜和目镜之间插放凸透镜L,并调节L的位置和目镜的位置,

使得从目镜里能看到清晰的双缝象。当这个象和分划版上的叉丝之间无视差时,用测微目镜量出双缝象的间距do′再量出成象时的物距u(即狭缝S到透镜L的距离)和象距v (即透镜L到分划版之间的距离),即可根据d=d’u/v算出两个虚光源S1、S2的间距d。最后,可以根据DX、ι和d算得准单色光源的波长λ。

5.自己的感受

研究了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我明白了物理要有探索精神,探索需要毅力、恒心和吃苦的精神,探索要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怀疑是探索的源泉,不满足是探索的动力。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是永恒的。我们还要学习他们的钻研精神,这源于对他们科学的热带,对探索世界的渴望。因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太少了。我以后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好好学习,争取做和他们一样伟大的人!

二.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一:简介

伽利略(1564~1642)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意大利东部的大城市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家族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伽利略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之一,1642年1月8日病逝,终年78岁。

二:实验图文

三:实验推理

在伽利略的时代,技术不够发达,通过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来验证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伽利略应用数学推理得出结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at^2这样,只要测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个物体是否在做匀变速运动。

伽利略是怎样推出s=1/2gt^2的呢?他的思路大致如下:先由平均速度得出s= Vt。他推断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v=(v0+v末)/2,然后应用这个关系得出s= v末t/2。再应用g=(v末-v0)/t 从上式消去v末,就导出s= gt^2/2 ,即s=1/2gt^2。

四:实验步骤

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

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8.将所得纸带中各点的速度计算出来填入下列表格中:

五:实验验证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

不断增加大斜面的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的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这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六:感想

容易操作,实验简单,方便。容易计算,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三.牛顿用棱镜分解太阳光

1.人物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是

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一生中,不仅在经典力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经典力学的奠基者。而且在热学、光学、天文、数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牛顿一生中曾花费不少精力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出色的成就。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用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被评为“十大最美物理实验”之一。

当白光通过无色玻璃和各种宝石的碎片时,就会形成鲜艳的各种颜色的光,这一事实早在牛顿的几个世纪之前人们就已有了解。当时大家都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牛顿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个问题,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光的颜色的认识。

2.实验方法

牛顿的实验是这样做的:把一间屋的所有窗户、门等透光的地方用厚实的布遮挡起来,屋子里什么也看不见,这就制造了一个暗室。在暗室向太阳的一扇窗上开一个小孔,让一束窄的太阳光通过这个小孔进入室内,在光束经过的路径上放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棱镜,如图1所示。小洞对面的墙上就会观察到一个由各种颜色的圆斑组成的像,颜色的排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偏离最大的一端是紫光,偏离最小的一端是红光。牛顿把这个颜色光斑叫做光

谱。牛顿为了解释三棱镜实验中白光的分解现象,认为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组成的,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当白光通过棱镜时,各色光以不同角度折射,结果就被分开成颜色光谱.白光通过棱镜时,向棱镜的底边偏折,紫光偏折最大,红光偏折最小。棱镜使白光分开成各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严格地说,光谱中有很多各种颜色的细线,它们都及平滑地融在相邻的细线里,以至使人觉察不到它的界限。

但是光凭这个实验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证明白光(太阳光)具有复杂的成份,并可以分解为单一颜色光。因为牛顿之前的人们对这个实验一直有另一种解释,即认为白光通过棱镜后之所以变成依次排列的各种光,并不是白光本身具有复杂成份的缘故,而是白光与棱镜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牛顿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牛顿把这个实验称为“判决性实验”,即在玻璃三棱镜后面放一张白纸AB作为光屏(如图2),在这张白纸上再开一个小孔,让透过这个小孔的光线再经过第二个玻璃三棱镜,并在它后面放一个新的白纸CD。他设想:若白光通过棱镜变成各种颜色的光是由于白光与棱镜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第二个棱镜还会与这些光再发生作用而改变这些光的颜色。但实验表明,第二个棱镜只是把这束光整个地偏转一定的角度,并不改变光的颜色。牛顿转动第一个棱镜,使光谱中不同颜色的光先后依次通过白纸AB上的小孔,在所有这些情形下,这些不同颜色的光并不能被第二个棱镜再次分解,都只是偏转了一定的角度,并且对于不同颜色的光的偏转角度也不同。如让第一个屏上的黄光透过小孔射到第二个棱镜上,则屏CD上可看到有两条明亮的黄线组成,但不论把这两条黄线分开到何等程度,都不能改变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些实验,牛顿得出结论: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些光已是单色的了,棱镜不能再分解它们。

为了进一步证明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牛顿还做了一个实验,他用棱镜将白光束分解为光谱后,再通过另一个顶角较大的倒置棱镜(如图3);他设想,由于第二个棱镜顶角较大,使不同色光的偏折大于第一个棱镜,所以不同色光又会会聚起来,在第二个棱镜后面的某一区域交汇,如在这区域内置一屏幕,则屏幕上将会重现出白光。实验现象与预想的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白光的确具有复杂的成份,并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单色光。而棱镜不能再分解它们,且每一种颜色的光都有自己确定的折射率。

牛顿指出,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把色光重新复合为白光。把光谱画在圆盘上成扇形,然后高速旋转这个圆盘,圆盘就呈现白色。这种实验效果一般称为“视觉暂留效应”。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消失后,大脑还可以把印象保留零点几秒种。从而,大脑可将迅速变化的色像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静止的白色像。在电视屏幕上或电影屏幕上,我们能够看到连续的图像,其原因也正在于利用了人的“视觉暂留效应”。

通过上述实验,牛顿为光的色散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使人们对颜色的解释摆脱了主观视觉印象,从而走上了与客观量度相联系的科学轨道。同时,这一实验开创了光谱学研究的先端,不久,光谱分析就成为光学和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

3.个人感想

牛顿的实验很有意思,能发现许多好玩的事物,让我懂得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该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阳光,还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科学的魅力。增长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将课本上学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我能更快的学习好物理

四.卢瑟福发现核子实验

1.实验过程

1909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们做了以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做法如下: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根据汤姆逊模型计算的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不到α粒子的七千分之一,α粒于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的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于偏转的力不会很大。

然而实验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以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度。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产生的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使卢瑟福感到惊奇,因为这需要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一个很小的核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释这个实验结果,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如下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单位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是中性的。电子绕核旋转所需的向心力就是核对它的库仑引力。

卢瑟福向人们描绘的原子世界,有些像太阳系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不停的旋转。

2.基本粒子

物理学家们现在认为,自然界存在3类基本粒子--轻子、夸克和基本矢量玻色子。同时,每一种粒子,无论是基本的或不是基本的,都有其相应的反粒子。对基本粒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形成了高能物理学,这一学科是在1950年左右从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分出来的,当时发展中的加速器技术使得寻找比质子和中子更“基本”的粒子相对容易了。之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的亚核粒子,它们有的是基本粒子,有的则不是。

3.自己的感受

我看了这些实验,我发现了物理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许只要一个小小的发现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从现在起,我也要勇敢坚定的实现我的理想目标,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力,就先让我从好好学习做起吧

五.测量地球圆周

1.人物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2.测量地球圆周测量背景

在埃拉托色尼之前,也曾有不少人试图进行测量估算,如攸多克索等。但是,他们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计算结果很不精确。埃拉托色尼天才地将天文学与测地学结合起来,第一个提出设想在夏至日那天,分别在两地同时观察太阳的位置,并根据地物阴影的长度之差异,加以研究分析,从而总结出计算地球圆周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比自攸多克索以来习惯采用的单纯依靠天文学观测来推算的方法要完善和精确得多,因为单纯天文学方法受仪器精度和天文折射率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测量地球圆周测量方法

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将天文学与测地学结合起来,他选择同一子午线上的两地西恩纳(Scene,今天的阿斯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夏至日那天进行太阳位置观察的比较。

在西恩纳附近,尼罗河的一个河心岛洲上,有一口深井,夏至日那天太阳光可直射井底。这一现象闻名已久,吸引着许多旅行家前来观赏奇景。它表明太阳在夏至日正好位于天顶。与此同时,他在亚历山大里亚选择了一个很高的方尖塔作参照,并测量了夏至日那天塔的阴影长度,这样他就可以量出直立的方尖塔和太阳光射线之间的角度。

获得了这些数据之后,他运用了泰勒斯的数学定律,即一条射线穿过两条平行线时,它们的对角相等。埃拉托色尼通过观测得到了这一角度为7°12′,即相当于圆周角360°的1/50。由此表明,这一角度对应的弧长,即从西恩纳到亚历山大里亚的距离,应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50。

下一步埃拉托色尼借助于皇家测量员的测地资料,测量得到这两个城市的距离是5000希腊里。一旦得到这个结果,地球周长只要乘以50即可,结果为25万希腊里。为了符合传统的圆周为60等分制,埃拉托色尼将这一数值提高到252 000希腊里,以便可被60除尽。埃及的希腊里约为157.5米,可换算为现代的公制,地球圆周长约为39375公里,经埃拉托色尼修订后为39360公里,与地球实际周长引人注目地相近。

4.个人感想

埃拉托色尼的实验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伟大,人类智慧的伟大,不论在什么地方身处于什么境遇都要有一颗敢于挑战敢于好奇的心,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就是从这样细小的事情中,他不断探索,追寻,于是,最后他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敬佩,在面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前,他的细心,聪慧,善于发现都是我的需要的,物理的魅力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不过,通过对这个实验的研究,我将会以另一种态度,一种更加认真细心的态度去学习物理。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简介Word版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简介 及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工科类通用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60学时 学分: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五年三月

编写朱孝义张素萍 审定张道明 讨论朱孝义张素萍赵惠裘平一郭涛

目录 一.物理实验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4)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4) 三.实验课程安排及课时分配 (7) 四.对各个实验的具体教学要求 (8)

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一、物理实验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工业学校学生进行科学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的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工科类专业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配合,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应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基本任务: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其中包括: (1)能够自行阅读实验教材和资料,作好实验前的准备。 (2)能够借助教材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3)能够应用物理学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 (4)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5)能够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对待科学实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教师讲授) (1)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室规则。 (2)介绍测量误差、有效数字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测量分类、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系统误差的分析、偶然误差的估 计、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表示、间接测量的误差计算。有效数字 的性质和运算。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法、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

9物理试题 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实验目的: 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 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6-8个,每个钩码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g取10N/Kg) 1、杠杆的最小刻度值是厘米,每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千克。 2、记录数据 3、实验结论:使杠杆转动的力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杠杆平衡条件是。 五、反思与拓展: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主考教师监考教师总分

7物理试题2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 一.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盐水、标签(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托盘天平要先调平,待用。) 四、实验记录 1、检查器材: 天平最大称量为克,标尺的分度值为克;量筒量程 ml,分度值为 ml。 2、测量数据记录表: 五、反思与拓展: 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 主考教师监考教师总分

物理试题 3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支架、相同的钩码5个、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探究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满分 (10分) 得分备注 1.提出问题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质量有关)1分2.猜想与假设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可能成正比)1分 3.设计实验和进行 实验(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 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1分) (2)安放器材: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1 分)。 (3)测重力:将钩码逐个加挂在测力计上并记 下每次的读数(1分) (4)整理器材:把器材放回原位。(1分) 4分 5.分析与论证作出图线:用5组数据做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图线并得出结论。(3分) 3分 6.反思与拓展重力与质量之比有什么特点?(比值一定)(1 分) 1分 1、检查器材: 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质量m/kg 重力G/N 实验结论:重力与质量成比。 五、反思与拓展 重力与质量之比有什么特点:。 主考教师监考教师总分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考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打“*”者为必做,再另选做4题,并标出选做 记号“*”,多做不给分,共40分) 1 *某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公式为 34 N,直接测量量x和y的标准误差为x和y,则间接测3x2y 量量N的标准误差为?B 2 NN Nxy xy 2 ; 34 N(3x2y) xx 22 33x9x , 34 N (3x2y) yy 33 24y8y 1 2 28 N9x y x 3 y 2 2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长度时,测量值=末读数—初读数(零读数),初读数是为了消除(A)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过失误差(D)其他误差 3 *在计算铜块的密度ρ和不确定度时,计算器上分别显示为“8.35256”和“0.06532” 则结果表示为:(C) – 3 (A)ρ=(8.35256±0.0653)(gcm ), – 3 (B)ρ=(8.352±0.065)(gcm ), – 3 (C)ρ=(8.35±0.07)(gcm ), –3 (D)ρ=(8.35256±0.06532)(gcm ) (E)ρ=( 2 – 3 0.083510±0.07)(gcm ), – 3 (F)ρ=(8.35±0.06)(gcm ), * 4以下哪一点不符合随机误差统计规律分布特点(C) (A)单峰性(B)对称性(C)无界性有界性(D)抵偿性 * 5某螺旋测微计的示值误差为0.004mm,选出下列测量结果中正确的答案:(B)A.用它进行多次测量,其偶然误差为0.004mm; B.用它作单次测量,可用0.004mm估算其误差;222 ABB B C.用它测量时的相对误差为0.004mm。 相对误差:E100%无单位;绝对误差:=xX有单位。 X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评分标准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与物距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3个(质量已知),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3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电流表(0-0.6A、0-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开关,若干条导线。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定值电阻三个(5Ω、10Ω、15Ω),开关,导线若干,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预接电路(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待用)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个细铁丝环,钩码(6-8个,每个钩码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

2018年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2018年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试题1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器材:激光笔1支铁架台1个(带铁夹) 平面镜1块(10cm×10cm)玻璃板1块(30cm ×20cm)白纸1张(B5打印纸) 直尺(20cm)纸夹2个量角器1个直角三角板1块操作程序: 顺序操作内容 1 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2 在白纸上画出中线(法线),并在白纸上任意画三条射向入射点的线作为入射光线,把白纸夹在玻璃板上,并用铁架台固定玻璃板,竖放在平面镜上。 3 用激光笔沿第一条线射到入射点,经反射标出反射光的位置。 4 改变光束入射方向,按步骤3再做两次。 5 取下白纸,画出反射光线,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α和反射角γ,记入表格。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入射角α反射角γ 1 2 3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考生只需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不要求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2.要真实记录实验数据,捏造数据相应扣分。 实验总得分__________ 监考教师签字__________ 试题2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1块(20cm×25cm×3mm) 火柴或火机白纸1张(8开)纸夹2个或铁架台1个(带铁夹) 完全相同的蜡烛2支刻度尺1把(30cm) 直角三角板1块小烧杯1个 操作程序: 顺序操作内容 1 将8开白纸对折成两个16开平放在实验台上,将固定好的玻璃板竖立在对折线上。 2 把一段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后蜡烛的像,拿另一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玻璃板后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对应位置画出标记。 3 改变点燃蜡烛在玻璃板前的位置,重复步骤2。 4 熄灭蜡烛,量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实验课程编号:110309 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 课程属性: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必修 教材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指导书名称: (无)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总学时:56 开设实验项目数:17 总学分:3.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2学期,二年级第1学期 适用专业: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本大纲主撰人:凌亚文 审核人:王占民 一、 课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展及其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 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工科大 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能从事现代科学实验的较强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入学后,受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一系列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整个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实验应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环节。 二、 课程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一定的物理知识和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训练。要 求学生弄懂实验原理,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并了解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并能写出比较 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并通过实验中 的观察、测量和分析,加深对物理学中某些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 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国家财产、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 三、 适用专业 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负责人:史彭

41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

41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 一、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三、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四、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2020年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质量分析

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符合《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大纲》,试题命制注重基础、强调动手能力,重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留意考查利用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考试内容与要求”中的实验,考查学生是否独立地、认真地、带有研究性的做过。了解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了解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掌握消除系统误差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能灵敏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 2、试题分析 (1)试题一:描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打点计时器是高中物理实验中非常严重的实验仪器,它的正确使用也是高考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仪器之一,而测瞬时速度、加速度也是其基本应用。通过瞬时速度描绘v-t图线,对图像的处理能力考查 (2)试题二:测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此实验简单基础、学生比较熟悉,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3)试题三: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操作较繁复,作为会考实验,难度较大。实验器材的选取、操作、作图如果不到位,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 (4)试题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是高中物理一个很严重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操作较繁复,还有平均摩擦力,小车与砝码盘的质量关系,测加速度也是其基本应用之一,本题加速度的求解,采用了持续相等的位移差平均值比值代替了加速度比值,数据处理均是难点,作为会考实验,难度较大。 (5)试题五: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本实验简单易操作,实验器材少,操作简单,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后答案

实验一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预习思考题】 1.列出计算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n、电导率σ及迁移率μ的计算公式,并注明单位。 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电导率,迁移率。 2.如已知霍尔样品的工作电流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如何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 以根据右手螺旋定则,从工作电流旋到磁感应强度B确定的方向为正向,若测得的霍尔电压为正,则样品为P型,反之则为N型。 3.本实验为什么要用3个换向开关? 为了在测量时消除一些霍尔效应的副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测量时改变工作电 流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因此就需要2个换向开关;除了测量霍尔电压,还要测量A、C间的电位差,这是两个不同的测量位置,又需要1个换向开关。总之,一共需要3个换向开关。 【分析讨论题】 1.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按式(5.2-5)测出的霍尔系数比实际值大还是小?要准确测定值应怎样进行? 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则测出的霍尔系数比实际值偏小。要想准确测定,就需要保证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完全正交,或者设法测量出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 2.若已知霍尔器件的性能参数,采用霍尔效应法测量一个未知磁场时,测量误差有哪些来源? 误差来源有:测量工作电流的电流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器件厚度d的长度测量仪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电压的电压表的测量误差,磁场方向与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影响等。 实验二声速的测量 【预习思考题】 1. 如何调节和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处于共振状态?为什么要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 答:缓慢调节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面板上的“信号频率”旋钮,使交流毫伏表指针指示达到最大(或晶体管电压表的示值达到最大),此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显示共振发生的信号指示灯亮,信号源面板上频率显示窗口显示共振频率。在进行声速测定时需要测定驻波波节的位置,当发射换能器S1处于共振状态时,发射的超声波能量最大。若在这样一个最佳状态移动S1至每一个波节处,媒质压缩形变最大,则产生的声压最大,接收换能器S2接收到的声压为最大,转变成电信号,晶体管电压表会显示出最大值。由数显表头读出每一个电压最大值时的位置,即对应的波节位置。因此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可以容易和准确地测定波节的位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是怎样实现机械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的? 答: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压电陶瓷环。压电陶瓷环由多晶结构的压电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发生机械形变时,会发生极化,同时在极化方向产生电场,这种特性称为压电效应。反之,如果在压电材料上加交

物理实验操作试题

1.探究小灯泡亮度与功率地关系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组成地串联电池组,滑动变阻器(10Ω或20Ω)、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小灯泡(2.5V )、灯座、导线若干.实验要求: 依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探究灯泡亮度与功率地关系.多次实验,寻找规律,并记录其中两次地数据. 2.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地规律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组成地串联电池组、阻值为5Ω定值电阻一个、2.5V 地小 灯泡一个、灯座一个、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实验要求: 依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 两端地电压U 1、定值电阻R 两端地电压U 2以及它们地总电压U ;并找出它们之间地关系.3.探究电阻上地电流跟两端电压地关系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地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定值 电阻(5Ω或10Ω)、滑动变阻器(10Ω或20Ω)、开关、导线 若干.实验要求: 依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探究电阻上地电流跟两端电压地关系.多次实验,寻找规律,并记录其中两次地数据. 4.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地规律 器材准备: 凸透镜(f 约为10cm )、凹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光具座、污物杯 .

选出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缩小地实像,比较像距与物距,多次实验,寻找规律,并记录其中两次地数据.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地密度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及砝码一盒、量筒、烧杯、水杯、盐水、滴管、抹布. 实验要求: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地密度. 6.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地关系 器材准备: 杠杆尺、支架、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细线(或挂物环). 实验要求: 组装杠杆,阻力、阻力臂保持不变,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地关系. 7.检查“观察水沸腾”地实验装置 器材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盛水地烧杯、石棉网. 实验要求: “观察水沸腾”地实验装置已经组装完毕,该装置中有两个错误或不当之处. 请查找出来.请教师过目.不要求改正.点燃酒精灯并熄灭. 8.用量筒测量蜡块地质量 器材准备: 量筒、蜡块(已经用细线系牢)、烧杯、水、抹布或吸水纸、滴管. 实验要求: 用量筒和水间接测量小蜡块地质量. 9.电路地转换 器材准备: 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地电池组、2.5V地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两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 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 51 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 2 学期至第 3 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 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 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 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019年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合肥市2019年初中实验操作考试物理试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3.测量串联电路的电压 4.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合肥市2019年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 物理试题A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 题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f =15cm) 要求:1.实验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实验中发现器材有问题,应立即向监考教师报告; 3.正确装配器材,根据表格中要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将测量(要有单位)和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见: 1.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数据发现:当u =15cm时,无法测出像距的原因是。 2.对比像的正立和倒立数据发现:u15cm成正立的像;u15cm成倒立的像。

合肥市2019年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 物理试题B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题目: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要求:1.测量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测量中发现仪器损坏,应立即报告监考教师; 3.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 4.将测量结果(要有单位)记录在下表中,并计算液体的密度。 实验数据记录: 天平的量程:,称量标尺上的最小分度值:。量筒的量程:,量筒上的最小分度值:。

合肥市2019年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 物理试题C 中考准考证号_________实验操作考试准考证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校 题目:测量串联电路中的电压 要求:1.按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注意:电压表连接在合适位置),闭合开关前先举手示意,经监考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测量中发现器材有问题应立即报告监考教师; 3.用电压表分别测出小灯泡L1、L2及它们两端的总电压。 实验数据记录: 观察量程是0~3V电压表的最小分度值为:V; 观察量程是0~15V电压表的最小分度值为:V。 L1两端的电压U1L2两端的电压U2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U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本学期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于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总结这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取之长补之短,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受用。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感觉十分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我很感谢能有机会学习物理实验,因为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每次上实验课,老师都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实验原理,轮到我们自己动手时,老师还常常给予我们帮助,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做出来。 一、实验主要内容 1、 利用气垫导轨的力学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的实验思想为控制变量法,数据处理思想为算术平均法。这个实验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质量M 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牵引砝码的质量来改变作用力F,验证a∞F 的关系;另一种是作用力F 保持不变,用增减滑行器上的配重砝码来改变滑行器的质量M 验证a 与1/M 的关系。 (2)实验主要内容与关键步骤 用天平准确称出滑行器总质量(包括细线)m 1,牵引砝码桶(或砝码钩)和砝码的质量m 2,运动系统总质量M=m 1+m 2,作用力F=m 2g 。逐次改变牵引砝码的质量。重复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加速度a 值。测出数据计算,可得1212 F F a a =,2323F F a a =的关系,在误差范围内验证a ∝F 的比例关系。

(3)实验收获和建议 需要掌握气垫导轨的调整与使用和气垫导轨上测速度和加速度的试验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验证物理定律,体会物理实验中需要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 2、 测量静电场场强和电势分布的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实验思想为模拟法,数据处理思想为算术平均法。这个实验方法为接线;测量;记录;测绘方法这几方面。测绘方法为先测绘等位线,然后根据电场线与等位线正交的原理,画出电场线。 (2)实验主要内容与关键步骤 要求相邻两等势(位)线间的电势(位)差为2伏,以每条等势线上各点到原点的平均距离r 为半径画出等位线的同心圆簇。然后根据电场线与等位线正交原理,再画出电场线,并指出电场强度方向,得到一张完整的电场分布图。在坐标纸上作出相对电位U R /U a 和r ln 的关系曲线,并与理论结果比较,再根据曲线的性质说明等位线是以内电极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3)实验收获和建议 我学习了用模拟方法来测绘具有相同数学形式的物理场;描绘出分布曲线及场量的分布特点; 加深对各物理场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模拟法测量和研究二维静电场。 3、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的实验 (1)实验思想方法 本实验的实验思想为感应法,数据处理思想为作图法。本实验采用感应法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感应法是利用通过一个探测线圈磁通量变化所感应的电动势大小来测量磁场。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比赛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比赛方案 (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实施方案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展示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效提高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确保落实五个100%教育工作目标。特制订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一、参赛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 二、比赛内容和范围 物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中的科学探究部分。 三、比赛时间 实验操作竞赛时间定于2017年6月6日下午一二节,具体时间由学校教务处确定。每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20分钟。 四、组织与管理 (一)实验操作比赛有物理教研组组织实施,实验操作比赛试题由初三物理科任老师统一提供。

(二)初二年级每个班抽取6名学生为一组,共9个小组。 (三)每位评委老师同时负责3个小组位学生的实验操作比赛(同一实验内容),并进行打分。 五、评价要求及结果使用 (一)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打分,强调实验的操作技能与方法,重视实验的态度,关注实验操作的过程,不过分强调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二)实验报告打分 (三)总分=实验操作分+实验报告分 (四)按总分高低顺序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六、保障机制经费标准 七、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附表)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评委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评委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竞赛考试评分表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4分,打“ * ”者为必做,再另选做4题,并标出选做记号“ * ”,多做不给分,共40分) 1* 某间接测量量的测量公式为4323y x N -=,直接测量量x 和y 的标准误差为x ?和y ?,则间接测 量量N 的标准误差为?B 2 2 N x y N N x y ???????=??+?? ? ??????? ; 4322(2)3339N x x y x x x ??-==?=??, 3334(3)2248y N y y y y x ??==-?=-??- ()()[] 2 1 23 2 289y x N y x ?+?=? 2* 。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长度时,测量值=末读数—初读数(零读数),初读数是为了消除 ( A )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其他误差 3* 在计算铜块的密度ρ和不确定度ρ?时,计算器上分别显示为“8.35256”和“ 0.06532” 则结果表示为:( C ) (A) ρ=(8.35256 ± 0.0653) (gcm – 3 ), (B) ρ=(8.352 ± 0.065) (gcm – 3 ), (C) ρ=(8.35 ± 0.07) (gcm – 3 ), (D) ρ=(8.35256 ± 0.06532) (gcm – 3 ) (E) ρ=(2 0.083510? ± 0.07) (gcm – 3 ), (F) ρ=(8.35 ± 0.06) (gcm – 3 ), 4* 以下哪一点不符合随机误差统计规律分布特点 ( C ) (A ) 单峰性 (B ) 对称性 (C ) 无界性有界性 (D ) 抵偿性 5* 某螺旋测微计的示值误差为mm 004.0±,选出下列测量结果中正确的答案:( B ) A . 用它进行多次测量,其偶然误差为mm 004.0; B . 用它作单次测量,可用mm 004.0±估算其误差; 22 20B A B B =?=?++?=?? C. 用它测量时的相对误差为mm 004.0±。 100%E X δ = ?相对误差:无单位;=x X δ-绝对误差:有单位。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步骤说课材料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步 骤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练习题 步骤 A1.探究平面镜成虚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3.把方格纸平铺在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立放在方格纸上,使玻璃板的下缘与方格纸上某一条水平线对齐。 4.把一“小人”摆放在玻璃板前,使其下缘与方格纸上某一条水平线对齐,记录下物距;拿另一“小人”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直到它与前面“小人”的像重合,观察并记录像距。 5.再重复步骤4一次。 6.写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相等。) A2. 探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规律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3.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透 镜和光屏,并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4.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的距离大于2 倍焦距的地方,记录物距;沿光具座移动 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的性质记录在表格中。 5.把蜡烛移向透镜,使它们的距离等于2 倍焦距,记录物距;沿光具座移动光屏, 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 像,把像的性质记录在表格中。 6.写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当蜡烛到 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A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画记录表格 2.检查器材是否够用,观察天平标尺分度 值,量筒量程和分度值。 3.双手托住底座把天平移到面前,用镊子 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拨不动 时也可以用手),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标 志是天平静止时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 线)。 4.把小石块(用细线已系好,称时带线) 放入天平的左盘中,用镊子从砝码盒中夹 取砝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向右盘中添 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观察 并记录小石块的质量。先把砝码放回砝码 盒中,把游码拨到零刻度处,把小石块取 下放到桌面上,把游码拨离零刻度,双手 托住底座把天平移放到原来的位置。 5.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把量筒放到桌 面上适当的位置,把刻度面向自己,观察 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应与水面的最低处 相平),若水面没有对准刻度线,可用滴 管向量筒中补充,直到水面对准某一刻度 线,观察并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 6.把小石慢慢浸入量筒中的水中,观察并 记录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 7.根据测得数据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并 记录在表格中。 8.整理器材。把小石块从量筒中取出并用 抹布擦干放回原处,把量筒中的水倒到废 液杯中并放回原处。 A4.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 画记录表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题(一)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物理实验操作试题(一)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已调平待用),砝码,镊子,量筒,烧杯,滴管,盐水(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三、实验操作要求: 1.设计实验: (1)检查器材。 (2)记录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3)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盐水的体积。 (4)用天平称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5)计算盐水的密度。 (6)整理器材。 2.进行实验: (1)观察记录:天平的最大称量值为g,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g,量筒的测量范围为ml,量筒的分度值为ml。 (2)实验记录: 四、反思与拓展: 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物理实验操作试题(一)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已调平待用),砝码,镊子,量筒,烧杯,滴管,盐水(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物理实验操作试题(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2.记录数据: 五、反思拓展: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51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2学期至第3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目前每年上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生多达五千人,三十三万人时以上。在创建高水平大学和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我校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宗旨,建立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按四个层次(四级物理实验)分别面向全校各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课。每级物理实验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四级物理实验分别对应着四个学期的物理实验教学。 一级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必修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级物理实验主要包含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知识领域,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本级物理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性、普及性实验,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本课程面向理、工、文、商等各专业学生开课。 二、实验教学安排及教学内容 1.第3周、第4周:绪论 (1)物理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 2.第4周:配合不确定与数据处理的实验 实验1. 单摆的设计和研究,实验2. 时间测量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实验 3.第5周---16周:学生按课表大循环做实验 每周完成下列实验中的1个实验,每个实验4学时。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竞赛试题整理

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细线、待测物体(随机给出);电源、导线、开关、线圈(或直导线及导轨)、蹄形磁体;玻璃瓶、水、细管、带 孔胶塞。 试题一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测量木块长,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测量硬币的直径,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1,学习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要根据所测温度正确选用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3.练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2、探究电动机的原理 (1)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 小结: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创新实验试题1、给你一个玻璃瓶、水、细管、带孔胶塞,选择器材完成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两种物理知识或物理现象。 (2)实验教学指导:

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温度计原理了解和掌握; 试题二 1、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实验教学指导: 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焦距 f=_________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验教学指导: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创新实验试题 1、请设计并连接电路 实验现象:闭合前门开关,灯亮,电铃响;闭合后门开关,灯亮,电铃响 (2)实验教学指导: 理解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试题三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实验教学指导: 知识与技能: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游码,会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试题

学校报名号姓名得分____ 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技能考试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试题(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一对,白纸,三角板一对,刻度尺,火柴。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用支架固定平板玻璃,用三角板检查玻璃板是否竖直,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5)两次。 (7)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位置的关系。 (8)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四、记录和结论 1.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1 2 3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技能考试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试题(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评分表 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一 对,白纸,三角板一对,刻度尺,火柴。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分值得分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 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1分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用支架固定 平板玻璃,用三角板检查玻璃板是否竖直, 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1分(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1分(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 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1分(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 找出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 系,并记录。 1分(6)改变点燃的蜡烛位置,重复步骤(4)(5)。1分(7)再次改变点燃的蜡烛位置,重复步骤(4)(5)。 1分 4.分析论证(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1分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相等。 1分 5.整理器材把器材放回原处。1分 合计10分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