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中学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苏教版初中中学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苏教版初中中学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物理实验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

易错点:

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

易错点:

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

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

易错点:

拨钢尺:

1.实验步骤:

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

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

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

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

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

易错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

易错点:

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

盖。

2.实验中观察: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的现象: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

沸腾。

实验3: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

1.水浴加热的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

水浴可是固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的形成

易错点:

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

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

属盘底部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的升华和凝华

易错点:

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

凝华为固体小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

易错点:

1.步骤:将相同质量的水、盐水放入冷冻室中冷冻足够长时间,使其完全凝固。取出后

用研究晶体熔点的装置分别水浴加热,观察物水的盐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升高时它的示数即为水或盐水的熔点。

第三章:光现象

实验1:太阳光的色散和验证紫外线、红外线的存在。

易错点:

1.色散光屏上上红下紫。

2.验证红外线:将三支玻璃泡涂黑的初温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放在色散后红光的外侧、可

见光区、紫光外侧,相同一段时间后红光外侧温度计示数升高最多。

3.实验方法:转换(热效应)、转化放大(玻璃泡涂黑)、控制变量

4.玻璃泡涂黑作用: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放大实验现象。

5.红外线特点:具有显着的热效应。

6.紫外线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2:小孔成像(树林光斑)

易错点:

1.像的性质:上下左右颠倒的实像。

2.解释: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实验3:研究光路:

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加入牛奶或颗粒物的半浑浊液体,从侧面观察从电筒射出的光。

2.半浑浊液体:显示光路。

实验4:平面镜成像:

易错点:

1.器材:支架、玻璃板、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两个、白纸一张、光屏一个、(火柴)、

刻度尺。

2.步骤:

①将透明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白纸上(或垂直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棋子A,把另一相同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其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③观察比较棋子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④记录棋子B、玻璃板(平面镜)、棋子A的位置,画出他们的连线,测出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不说物距、像距)

⑤移走棋子B,在同一位置竖直放置一光屏,从侧面直接观察光屏,看有没有像。

⑥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3.为何用茶色玻璃板:既可以让光发生反射成像,又可以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

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4.为何完全相同: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5.无论怎幺调节棋子B都无法和像重合:玻璃板未竖直放置。

6.为什么要薄:若过厚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

7.看不清像:用手电筒照射成像物体或用电筒照射像。

8.解释: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照射像也能把物体照亮。

9.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实验归纳法。

10.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光的反射

易错点:

1.步骤:

①把一可沿中心轴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

板射向镜面的O点。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②把纸板向后折叠一定角度,观察纸板上有无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还原,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的大小。现象:当入射光线偏

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偏离法线。

2.结论:

光的反射中: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方法:实验归纳法。

4.硬纸板作用:显示光路。

5.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实验1: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折射情况。

易错点:

1.结论:

2.多次实验: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2:辨别两种透镜。

易错点:

1.用手摸两种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两边厚中间薄的是凹透镜。

2.通过两种透镜近距离观察物体,将物体放大的是凸透镜,将物体缩小的是凸透镜。

3.使阳光(或大于十倍焦距的点光源)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或光屏)上,形成的

光斑中间较亮,周围较暗的是凸透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暗,周围较亮的是凸透镜。

4.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成倒立像的是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是凹透镜。

5.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并移动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反的是凸透镜,

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的是凸透镜。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易错点:

1.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目的: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像不成在光屏中心,则像偏向哪边,就向同一方向移动光源或相反方向移动透镜或

光屏,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每次试验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光源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若遮挡一半透镜,仍能成像,但暗一些。

5.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

①光源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②光源离焦点过近,像距太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凭承接不到像;

③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6.利用F光源的好处:

7.结论:

①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时,不成像。

③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的实像。

④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凸透镜焦距和两倍凸透镜焦距之间时,像是倒立放

大的实像。

⑤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⑥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成实像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像

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⑦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且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越大。

8.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实验4:测凸透镜焦距

易错点:

1.器材:太阳光、白纸、刻度尺、凸透镜(或任意一种点光源、光屏、光具座、凸透镜)

2.操作:

①使阳光垂直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上,调节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出

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为其焦距。

②依次将点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

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d,d/2即为凸透镜焦距。

3.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实验5:视力矫正

易错点:

1.结论:

①近视眼镜的作用:将光发散,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

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镜的作用:将光会聚,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

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2.交换凸透镜与眼镜的位置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原因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实验1:特殊测量法(测纸的厚度、硬币直径、铁路线的长度、钢丝直径、笔芯直径、弹簧钢丝长度等)

易错点:

1.弹簧钢丝长度:(测少算多)

①器材:刻度尺、细线

②步骤:用细线紧沿一匝圆形弹簧缠绕,并在细线相交处作一记号。

③拉直细线,用刻度尺测量细线头至记号处的长度l。

④记录弹簧匝数n

表达式:L=ln

2.测纸的厚度:(测多算少)

①将n页纸紧压,用刻度尺测出其厚度D

②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③表格:

①将细线紧贴地图上铁路线,使二者完全重合,标记起点和终点。

②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起点到终点的长度l。

③利用比例尺1:n计算铁路线的长度

④表达式:S=nl

实验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易错点:

1.步骤:

①剪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其中一个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

②把它们分别黏成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

③将两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记录它们到达地面的时间。

2.释放高度不宜过低:可以减小时间测量时产生的误差。

实验3: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

易错点:

1.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

2.当气泡中心通过刻度显示计时。

3.起始刻度线距管底有一段距离:刚开始气泡由管底向上运动不是匀速的,这样可以减

少实验误差。

4.结论:气泡上升一段时间后,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实验1:天平的使用

易错点:

1.置于水平工作台上。

2.游码归零。

3.平衡螺母调零,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4.左物右码。

5.用镊子取用砝码。

6.用完后砝码放在砝码盒中。

7.测物体质量是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8.待测物体总质量不超过所有砝码质量之和。

9.潮湿物品或化学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实验2:特物体的密度

易错点:

一、实验:

有天平、量筒:

1.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1

m

2. 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

1

V

3. 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读出此时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2

V

4. 表达式:

1

21m V V ρ=

- 若物体为吸水物体:

② 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一段时间后,读出此时

水和物体的总体积2V

③ 在天平两托盘上各垫一张不透水的塑料膜,调节天平平衡,将物体从量筒

中取出,用处理过的天平测量其质量2m

④ 表达式:12121

()m V V m m ρρρ=

-+-水

① 用保鲜膜包裹物体后再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 ② 将细沙放入量筒中,用“排沙法”测其体积。 ③ 若物体密度比水小:

④ 用细针将物体压入装有水的量筒中,并使之浸没。

天平缺砝码,有水、烧杯若干、量筒。 测质量:

1. 在天平两盘上各放一个相同的空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2. 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物体,向右盘中烧杯加水,至天平平衡。

3. 将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1V

4. m=1V /ρ水

缺量筒,有水、天平、砝码、烧杯。 测体积:

① 在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1m

。 ② 将物体用细绳拴住浸没在水中,待水面平静后在水面的位置上做个记号。 ③ 取出物体,向烧杯中加水至记号处,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2m

④ V=21

m m ρ-水

① 在烧杯中装满水并加盖,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1m

。 ② 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2m 。

③V=

12 m m m

ρ

+-

缺量筒,有水、天平、砝码、溢水杯。

测体积: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空容器的质量1m。

2.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溢出的水和容器的总质量2

m。

3.V=

21 m m ρ

-

只有水、弹簧测力计、烧杯

测固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

测液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1

3.将同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2

测液体密度:

1.将适量液体装入烧杯中,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液体的质量1

m。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倒出液体的体积V。

3.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倒过液体后烧杯和水的质量2

m。

二、注意事项:

1.误差分析:倒液体时液体倒不尽。

2.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底部相平。

3.直接将潮湿的物体放在天平上测量。

实验3: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现象解释:花香、菜香、糖溶解、墨水散开……: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现象解释:破镜不能重圆:镜子断裂处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几乎为零。

现象解释:经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电扇易沾灰尘)(或相互排斥):……与……摩擦使……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带相同电荷,同种电荷线互排斥。)现象解释:气体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压缩: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间隙大,而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隙小。

现象解释:酒精加水后体积减小: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1:分子间存在引力

易错点:

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它们能黏在一起。

第八章力

实验1:使用弹簧测力计

易错点:

1.看量程、分度值;调零;受力方向须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实验2:物体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关系:

易错点:

1.结论: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与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

实验3: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的因素

易错点:

1.变量:物体质量、物体形状、海拔高度、地理位置

2.如何控制质量:将同一块橡皮泥先后捏成不同形状测量它所受到的重力。

3.结论:

①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②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实验4: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1.猜想:

①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②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2.实验验证:

①猜想一: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1)”

②猜想二: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2)”

③猜想三: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3)”

3.实验改进: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5)、6.(2)”

4.实验错误:

①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的大小不变。

5.应用:

①判断防滑性能:

将……均置于水平地面(桌面)上,将一木块置于第一……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

1

,将同一木块置于第二……上,用弹簧测

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

2,若F

1

>F

2

,则第一……防滑

性好,反之第二……防滑性好。

②减小摩擦:

比较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将一小车正方于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

1

,将同一小车倒放于同一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

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

2,若F

1

>F

2

,则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

度一定时,滚动摩擦力更大,反之滑动摩擦力更大。第九章力与运动

实验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易错点:

1.系于卡片两对角或小车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2.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相等时,卡片静止;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不相等时,卡片向力较

大的一端运动。

3.把卡片扭转一个角度后放手,发现卡片先转动,后静止。这是为了探究:平衡力是否

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用小卡片的好处: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

5.比较卡片与小车: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而小车重

力较大,与所在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转动后与所在平面摩擦更大,对实验产生影响。

6.比较小车和木块:小车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远小于钩码对小车的拉力,可以忽略

不计;而木块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不可忽略,对实验产生影响。

7.结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实验2: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易错点:

1.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通过钢球(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停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

理得出:若钢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目的:探究物体水平运动距离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即初速度相同的物体,

接触面越光滑,水平运动距离越远。

3.步骤:让同一钢球(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不同的水平面

上滚动,比较滚动的距离。

4.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控制钢球(小车)滑到水平平面初始位置是具有相同的初速

度。

行距离越远。

7.推理得出结论:若钢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

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解释:

1.车加速时人先后倾倒:人的脚和车厢的地面间有摩擦力,脚的底部随车一起向前加速,

而人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

2.各种有关惯性的题:XXX具有惯性。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

实验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易错点:

3.实验方法:转化法:把压力的作用效果转化为桌子(或装有水的塑料瓶)陷入沙坑的

深度和海绵形变的程度。

4.结论: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当压力向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大小的条件是:被压物体材料相同。

6.将小桌先后置于海绵和木板上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将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表

现形式等同与压力的作用效果。

7.用装水的塑料瓶:

①将塑料瓶中装半瓶水,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②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③在瓶中装满水,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

④重复实验;

⑤比较三次沙坑凹陷程度,得出结论。

实验2: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8.当压强计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液面应当相平,若不相平,取下软管重新安

装。

9.检查气密性:用手轻压压强计金属盒,若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明显稳定高度差,松手

后立即复原,则气密性良好,否则不好。

10.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几乎无变化的原因:软管与U形管接头处漏气(气密性不好)。

11.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某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②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改变它的方向,重新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

高度差。

③改变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重复以上步骤。

④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浓盐水中同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⑤比较几次实验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得出结论。

12.结论:

⑥同一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⑦在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⑧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3.结论不可靠的原因:没有控制压强计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不变或没有

多次实验,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3: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易错点:

14.步骤:

①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

②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关口堵塞。

③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

15.注入少量水:易于加热使水沸腾,缩短实验时间,汽化成水蒸气,占据罐内空间,带

走罐内气体,罐内几乎只剩水蒸气。

16.白雾: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罐内空气已几乎排尽。

17.现象:易拉罐被压扁,并产生巨响。

18.解释:罐内水蒸气冷却后液化成水滴,罐内气压大大减小,易拉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被压扁。

实验4:估测大气压的值

易错点:

19.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尽可能排尽管内空气,用蜡或橡皮帽封住注射器

小孔。(目的:尽可能排尽管内空气,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产生气压影响实验。)

20.水平缓慢拉动注射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21.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L,除它的容积V,的活塞横截面积S。

S=V/L

p=F/S

22.或:

①将蘸水(密封性更好)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在光滑水平面上,挤出里面空气,用弹

簧测力计勾着挂钩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记录刚拉脱时的读数。再设法量出吸盘的面积。

23.误差:空气排不尽;封不住(偏小);有摩擦(偏大);非水平(偏大或偏小)。

24.弹簧测力计量程选择错误:

计算出压力,根据标准大气压算出的需要的拉力,远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以不能准确测出大气压。

实验5: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25.步骤:

①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1。

②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直至其完全浸没,记录现象和

全部浸没时的示数F1。

③将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将物体浸没在浓盐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比较F1和F2

⑤将另一体积相同重力不同的物体二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2。

⑥将物体二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

⑦比较G1- F1与G2- F3

26.结论:

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

体的重力、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②浸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一定,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实验6:探究浮力的大小:

易错点:

27.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力G桶;

③在溢水杯中装满水(装水至刚好到溢水口);

④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当水停止外流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G物2;

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桶内溢出液体的重力G桶2;

⑥比较G物-G物2(物体所受浮力)和G桶- G桶2(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⑦多次实验;

⑧整理器材。

28.若G物-G物2=和G桶- G桶2则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

的液体的重力。

29.若用木块则不同的是步骤○4

实验7:物体的浮与沉

易错点:

30.结论:

①在浮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上浮与下沉与物重有关;

②在物重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上浮与下沉与浮力有关。

31.变量:

①在改变物体质量即重力的同时控制排开水的体积即浮力不变,

②在改变排开水的体积即浮力的同时控制物体质量即重力不变。

现象解释:流体流速:

……处空气(液体)流速大,压强小,使……与……之间形成压强差,从而产生压力差,所以……

实验8:区分浓盐水和纯水

易错点:

32.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倒入一种液体,竖直插入另一种液体中,移动玻璃管使

橡皮膜变平,若管内液面高于管外液面,则管内是纯净水;移动玻璃管使管内外液面相平,若橡皮膜向下凹,则管内液体是浓盐水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实验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易错点:

1.试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方便直接从杠杆上读

出力臂。

2.变量:挂钩码的位置,动力的作用点、方向、钩码的数量、动力的大小。

3.结论错误或无法实验原因:

①弹簧测力计未竖直拉动,使动力臂无法测量(或使动力臂未控制为……)

②不同单位物理量之间不能相加。

③没有多次实验,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④未改变……(实验探究的因变量)。

4.动力与阻力在杠杆同侧,且(或)支点不在中间:不能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产生实验误差。

5.证实:阻力*阻力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到支点的距离错误:

在杠杆左边适当位置挂适量钩码,在右边适当位置挂上弹簧测力计,沿斜下方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多次实验,计算得不满足上述规律,说明上述规律错误。

实验2:测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易错点:

1.做额外功的原因:需克服杠杆自重和转轴间的摩擦做功。

2.结论不可靠的原因:

①钩码未挂在同一位置,没有控制动力与阻力移动距离之比相同;

②未控制提升物体重力相同;

③没有多次实验,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3.结论:用杠杆提升重物,

①杠杆自重越大,提升同一重物,机械效率越低;

②提升重物重力越大,使用同一杠杆,机械效率越高。

易错点:

1.做额外功的原因:需克服动滑轮自重和转轴间的摩擦做功。

2.结论:

①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

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其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③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力(在理想情况下省一半力),费距离,其

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④滑轮组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⑤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⑥提升同一重物,动滑轮重力越大,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提

升同一重物,减小动滑轮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⑦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物体重力越大,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使用同一滑轮组,增加提升物体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⑧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绳的绕法(动、定滑轮数相同,绳从哪个起绕),拉动速度无关。

3.使用动滑轮,应竖直向上匀速提升弹簧测力计(错误:未……)

4.计算机械效率时违背规律的表现:……处(中),机械效率大于1,原因:弹簧测力

计读数错误,应为……。

1.具体措施+以增大动力臂(减小阻力臂)。

2.解释:

①当阻力和阻力臂相同时,要使杠杆平衡,由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得动力臂

越大,动力越小。

②当阻力和动力臂相同时,要使杠杆平衡,由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得阻力臂

越小,动力越小。

实验4:探究斜面:

易错点:

1.每次在斜面上放不同数量的砝码,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小车。

2.保持斜面长不变,还是用同一斜面,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高度),沿斜面方向匀速

拉动同一小车。

3.保持斜面长不变,在斜面上垫玻璃板、毛巾,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高度),沿斜面

方向匀速拉动同一小车。

4.结论:

①不计摩擦和其他阻力,Fs=Gh;

②使用同一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越缓,越省力。

③使用同一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④使用不同斜面提升同一重物,斜面倾斜程度一定,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

易错点:

1.定量:

①器材: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②物理量:每节台阶的高度、人的体重、登楼时间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秒表测出登楼时间,用刻度尺测每阶台阶的高度并数

出登楼的台阶数(长竿和卷尺测登楼的高度),利用P=mgh/t计算功率。

2.定性:

一:

①器材:体重计、秒表

②物理量:人的体重、登楼时间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秒表测出登相同高度楼的时间。根据P=mgh/t,h、g

相同,哪一个人体重和时间的比值大,他的功率就大。

二:

①器材:体重计、刻度尺

②物理量:每节台阶的高度、人的体重

③用体重计测出人的体重,用刻度尺测每阶台阶的高度并数出相同时间内登上台阶

的数量(长竿和卷尺测登楼的高度),计算登楼高度,根据P=mgh/t,t、g相同,哪一个人体重和高度的乘积大,他的功率就大。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实验1: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易错点:

1.让同一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下滑,撞击水平放置在同一长水平木板上

同一位置的同一木块。

2.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小车上放砝码),让他们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目的:控制小车

运动到水平面时具有的初始速度相等)由静止下滑,撞击水平放置在同一长水平木板上同一位置的同一木块。

3.实验方法:

①转化法:通过观察木块被小车撞击后滑行距离的大小判断小车对木块做功的多

少,知道小车运动到水平面初始位置时动能的大小。

②控制变量法:同一小车/相同高度,同一斜面,同一长水平木板,同一位置,同

一木块

4.使用斜面的好处:可以控制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具有的初始速度。

5.结论:

①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②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③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不能完成实验。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不受摩擦力,

因为所有物体在不受力或受一对平衡力时,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木块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实验2:卡片为什么跳起来

易错点:

1.将套有橡皮筋的纸片用手反过来压平在桌面上(目的:使橡皮筋形变程度相同)。

2.迅速松开手(目的:不阻碍纸片的运动,使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纸片的动)。

3.实验方法:转化法:将橡皮筋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纸片弹起的高度。

现象解释:摆和滚摆: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上升高度降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

现象解释:同一个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印记大小不同

质量相同的球,被举高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落地时转化来的动能越大,与地面撞击后转化来的弹性

势能越大,弹性形变越大,所以印记越大。

现象解释:同一个球弹起高度降低(印记减小)

球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与地面撞击后转化来的弹性势能减少,弹性形变减少,所以印记减小)。

实验3: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易错点:

1.转化法:将重力势能的大小转化为木桩陷进沙坑的深度(下表面涂了墨水的球在纸上

留下印记的大小)

2.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和物体的质量与其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在质量一定时,物体被

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在被举高的高度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4:比较水和沙子的比热容

易错点:

1.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天平

2.控制变量:相同质量、初温的水、沙子、相同的烧杯、相同加热方式(相同酒精灯)、

相同加热时间/升高相同温度

3.玻璃棒搅拌:使沙子或水受热均匀。

4.电加热器的好处:热损失少,可以减小误差。

5.加热相同时间,观察比较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

短。

6.加热相同时间:使用相同加热方式加热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热量相同。

实验5: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易错点:

1.结论:

①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吸热(升温)的多少与物

质种类有关;

②相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质量越大(小),吸热(升温)越多。

③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相同热量)越多,吸热(升温)越多。现象解释:海陆风成因

白天,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陆地比大海升温快,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上升,海面较冷的空气来补充,冷空气沿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陆地比大海降温快,海面上密度较小的空气上升,地面附近较冷的空气来补充,冷空气沿地面吹向大海,形成陆风。

实验6:内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给瓶子打气、爆瓶子、酒精打火瓶、加热使水沸腾软木塞飞出、向下压使棉花燃烧)

易错点:

1.现象:瓶盖(软木塞)弹/飞出,(瓶内出现“白雾”);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

2.迅速向下压:减小实验中的热损失,防止对实验产生影响。

3.解释:

①瓶内空气(水蒸气、燃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②通过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使之燃烧。

实验7:比较燃料的热值

1.测量工具:温度计、天平

2.控制变量:相同质量、初温的水或沙子、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燃料

3.应使燃料完全燃烧,观察比较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

4.现象不明显:水的质量太多,燃料质量太少。

5.实验不成功:水的质量太少,燃料质量太多,两种燃料都把水加热至沸腾。第十三~十七章略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 探究动能定律

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目的 ⑴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⑵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 ?实验原理 ⑴不是直接测量对小车做功,而是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确定对小车做功W、2W、3W… ⑵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 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 ⑶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分析 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 ?实验分析 ⑴数据采集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则x v T (其中T为打点周期)。 ⑵数据记录:把计算出的速度填入表中并算出2v值。 ⑶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2 W~v图线。 ?误差分析 ⑴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与橡皮筋的条 数不成正比。 ⑵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⑶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注意事项 ⑴平衡摩擦力很关键,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

衡。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找到木板一个合适的倾角。 ⑵每次实验小车要拖动到同一位置释放。 ⑶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部分。 ⑷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⑸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与学的方法,也是物理思想。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可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掌握。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有趣便捷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个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作业直观的印象。学生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会—定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学习研究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十个方面来理解物理实验的学习要领: 一、三种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1、对比观察法 2、归纳总结法 3、反证法 二、物理实验常用的测量仪器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秒表、温度计、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会看仪器说明书并操作,物理测量仪器要熟悉其名称、用途、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如何读数,不当操作的现象后果。认识仪器规格的三方面(量程校零分度值) 三、物理实验分类 1、按知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实验,其中力学、光学、电学是中考的重点实验。 2、按实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物理作用、条件、性质类和相互关系类(定量关系类:成正比、成反比、其他关系,定性关系类) 3、按相互影响关系的表达形式不同可分为:物理量公式类和非物理量文字类,定量类和定性类。 4、按实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测量性、测定性、探究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 序号物理量仪器 1 长度刻度尺 2 体积刻度尺,量筒 3 时间秒表 4 温度温度计 5 质量天平 6 力弹簧测力计 7 电流电流表 8 电压电压表 9 电功电能表 测定性实验: 序号实验名称原理 1 测什么的平均速度V=S/t 2 测金属(植物油)的密度(06) P=m/v 3 测浮力的大小(称重法、排液法) 4 测人(或搬东西)上楼做功的功率(07) P=W/t=mgh/t 5 估测大气压强的值 6 怎样测未知电阻(多种方法)(06等效替代) R=U/I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43-13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

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物理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一贯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今年又新添了仪器和设备,为每个学生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学期将进结束,为了更好的让实验为教学服务,现将上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及业务素质,我们还经常组织教学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课堂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大教研力度,促进实验教学的提高。多次组织实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相互学习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记录的填写情况,组织实验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活动,使实验教学全面开花结果,提高实

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艺术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对课本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都做到精心准备,预先试做,对少数实验进行改进,补充,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现象明显达到100%。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增加了学生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三、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请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规范操作,讲述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得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做好示范工作。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四、定期开放实验室。 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改进实验器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或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物理实验。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合学生的心身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物理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物理实验教学重在落实,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老师和学生必要的支持。让老师也心安理得的去上实验课,这不仅仅只是为分数,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一起去领略物理世界的无穷奥妙,乐在其中;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和领悟。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心身特点科学态度 认识规律重在落实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的物理定律,怎么让物理教学更有趣,又能吸引学生,其实很简单,尊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它的魅力所在。事实

上,在我们的教学中,为了一味的分数,我们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据调查,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物理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是不具备的,更谈不上配备实验室实验员。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可想而知。即使是教学条件很好的地区和学校,也存在课标上要求做的实验没有开设,或只是老师做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根本没有去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去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 其一,一些初中物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认为实验教学麻烦,演示实验从准备器到课前试做,一遍一遍地去精心设计,细心查找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生怕课堂实验失败。可有时总会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出力不讨好。学生分组实验,更是两天忙的不亦乐乎。十几套实验装置,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有实验员、有固定的实验室,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在实验员的管理下进行实验,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必须要把这十几套器材搬运到教室里,由这个班到那个班,确是不易。因此,就把演示变图示,把分组变演示。认为只要讲细讲通,即省时又省力,学生成绩不差,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不少学校仪器设施陈旧简陋,地方陕小拥挤,实验用品不能及时补给,这都严重地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课标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下水平徘徊,使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低。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目录 中央电教馆推出的《高中物理实验大全》、《高中化学实验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就是为了改变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而研发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大全”内容全面、科学、严谨,以满足高中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大全”所展示的不是课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实验重新“整合”、组合,适当“加深”和“拓宽”,并把实验能力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深层上揭示出实验的科学原理。 01.气垫导轨介绍 02.数字计时仪介绍 03用数字计时仪测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即时速度 04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05测运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06电磁打点记时器 07用打点计时器演示匀速直线运动 08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09用打点计时器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0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11用牛顿管演示空气阻力很小时不同物体同事下落 12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13用大玻璃瓶演示玻璃微小形变 14用形变演示器演示形变产生弹力 15用激光镜面反射演示桌面微小形变 16静摩擦 17最大摩擦力 18验证滑动摩擦定律 19滑动摩擦 20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 21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2合力的大小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3力的分解 24三角衍架演示力的分解 2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6力矩的平衡 27惯性(1) 28惯性(2) 29惯性(3) 30牛顿第一定律 31牛顿第二定律(1) 32牛顿第二定律(2) 33牛顿第三定律 34静摩擦力的相互性 35弹力的相互性 36作用力于反作用力的关系

37失重 38用测力计演示超重于失重 39用微小压强计演示超重于失重 40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4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42互成角度的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43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44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运动的等时性45平抛运动的轨迹 46决定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47弹簧振子的振动 48简谐振动的图象 49阻尼振动的图象 50单摆的等时性 51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52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 53用计时器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54受迫振动和共振(1) 55受迫振动和共振(2) 56用示波器观察发声物的振动 57物体的动能 58重力势能 59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 60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 61动量守恒 62完全非弹性碰撞 63完全弹性碰撞(1) 64完全弹性碰撞(2) 65完全弹性碰撞(3) 66斜碰 67碰撞球(1) 68碰撞球(2) 69碰撞球(3) 70单摆小车 71反冲(1) 72反冲(2) 73反冲(3) 74气体的扩散 75液体的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76布朗运动 77布朗运动的成因 78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 79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2) 80压燃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反思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反思 南丰县莱溪中学揭小民 农村物理实验教学要进行改革,我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行进行了一些尝试,制定了整体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笔者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了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力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中考转的质量观。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在整体改革试验中得出反思,我们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我们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做、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就是这个框架的要点。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如前所述,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5-01-13T13:33:21.3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2月总第196期供稿作者:王美珍[导读] 存在着对实验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王美珍山东省平度市南村中学266736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同时,实验教学是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加强实验教学既是理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搞好理科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新时期我们物理教师得转变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实验,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容忽视 1.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课堂里所学到的知识,了解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很复杂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依靠语言和一些直观教具,有时学生很难透彻理解,不容易获得知识的巩固。通过亲手实验,情形就截然不同。通过实验,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获得的知识根深蒂固,也能调动他们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亲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要学好物理科学知识,必须具备使用各种仪器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要在实验过程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要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使印象深刻,知识巩固,这样就能获得照实物绘制简图的技能。 3.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存在着对实验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用肉眼观察、用手操作,还要区别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随着实验经验的积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转变思想,重新认识实验教学 以前的实验教学是以学习知识为目标的,而现在是以学习探究方法为主。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实验教学的侧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深入细致地研究实验,设计实验 1.好的设计,给人以愉悦、惊奇和激发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 2.好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操作性强。对学生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3.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实验设计。在用漏斗吹小球实验时,先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可以应学生思维做一次失败的,看到学生的反应。不要急于做成功的实验,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这个实验就做完了?产生质疑。再做一次成功的,或学生来做,分析两次原由。对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结论,印象更深刻。还可将实验设计为斜向下吹,平吹,向上吹(与引课实验相扣,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空间。 4.提倡和鼓励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1.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特别要重视实验的创新,而这一切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因此作为一名物理实验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外,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初中物理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一、测量的理论 (一)测量本质 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 (二)误差理论 1、误差与错误 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 (1)测量的工具。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2)测量的方法。 (3)估读。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 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做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 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 支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在科学探究的 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试 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 相关问题。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 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 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 可随意发散。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 现。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 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我们强 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 随意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点有: 1、实验原理的确定。 许多实验探究,特别是测量某个物理量(如密度、机械效率、 电阻等)的实验,都有一个实验原理的问题,就量你根据什么道理 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这个原理,也就决定了你实验的总的方向或 框架。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只要被研究的量与多个因 素有关,通常就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的量不变,仅使一个 量发生改变,记录因变量相应的数值;经过多次(至少三次)实验, 寻找规律。如此逐一研究,最后再总结规律。故有几个自变量,就 至少要分成几个实验部分。 2、物理量的显示与控制方法 这是考查的重点。有些物理的显示,可以有仪表或测量工具, 如电流、电压分别电流表、电压表等;而有一些物理量,还没有专 用的测量工具或实验中不能提供专用的测量工具,就要运用“转化 法”进行间接测量,这时我们就要动点脑筋,在理解该物理量的意 义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测量的方法和待测的物理量,特别是对 于我们没有学过的物理量。请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注意研究和总 结。 实验中总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同时改变某个物理量。有些 物理量的控制方法也是难点,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阻的 规律”时,要控制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理论上只要给这段电 路接上一个稳压电源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样的稳压电源很找到。如 何控制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就成了一个“富有技术性”的问 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 系”时,如何科学地控制和改变速度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3、实验器材的选择 在实验原理和大致的实验方向、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采用哪 些测量工具,这也是常考的一个问题。要注意根据实验的方法,特 别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估算),选择合适的测量工 具(量程)。 4、实验步骤的设计与表述 在实验操作问题上,试题中经常要我们书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验的特别注意点,如是否要匀速拉动、沿什么方向拉动等, 或者必须要怎样操作或操作到什么程度等。二是书写实验步骤, 我们一定要注意写得简洁、清楚、有条理,表达到位。通常要用“1、 2、3、4……”或者“A、B、C、D……”一步步地写清楚,并且 以一个重要的操作或测量某一个物理量为一步,不宜在一步中进行 很多的操作或测量许多的物理量。 5、实验表格的设计 这是常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通常你只要把所有要测量(记 录)的物理量写成一横行,写清楚物理量的名称和字母,依此向下 划列;再在左边写上实验次数,依此向右划行,一个表格就行成了。 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物理量的后面写上相应的单位! (四)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这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注意 描述准确到位。二是考测量工具的读法,要熟练各种测量工具的读 法,并注意在实验结果后写上单位(除非是填入表格的)。 (五)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与得出结论或提 出新的问题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实验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 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1)逐差法

设相邻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图所示。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 vn=(xn+xn+1)/2T,如图所示。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

改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进行改革?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行进行了一些尝试,制定了整体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笔者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了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力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两考”转的质量观。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我们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做、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就是这个框架的要点。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如前所述,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的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等。要求学生通过观察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水平和创造水平。增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应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使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准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实验时,教师可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两人一组,总体安排。同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水平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水平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另外,要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不要求统一的格式,只要求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联系,写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何不足。实验教学能够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能够自备自制教具,甚至能够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水平。常常要求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能够用什么来说明要知道的内容。类似的方法我们能够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总来说之,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是学习、研究事物内在联系,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准确理解和准确的结论。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实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