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

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
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

1、云南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3.要求:气息通畅,声音松弛,明亮。

教学内容:

一、发声练习

1、1 = D —G 4/4

5 3 4 2 3 1 2 7 │1 - - - ‖

ma me mi mo mu.

要求:

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是气息自然,平缓,一口气唱完全曲。用软起声,连音练唱,声音匀称,连贯,统一,有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字头M用双唇音,字腹韵母a,e,o用合口呼,i用齐齿呼,要强调保持好口型。

先用慢板练唱,要用行板、中板的速度。

2、

1 = C —G 4/4

13 56 56 53 │13 56 56 53│1 - - - ‖

mi ya

ma mo

要求:

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气息输送均匀,出声自然,声音要唱得连贯,圆润。字头声母发音快而短,M音用双唇,i用齐齿,韵母则要保持足够的时间,须认真注意保持正确的口型。

二、歌曲教唱: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提示:

歌曲歌词很富有口语化,非常具有云南地区的民歌特点,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哥啊哥啊!”的呼唤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肠荡气的呼唤,柔情万千的呼唤,情真意切的呼唤,情绪一定要饱满、真挚。

由于这首歌音区较高,音域较宽,所以全曲自始至终应以气息支持着声音的高低走向和轻重缓急。在强调头腔共鸣的同时,还应加强整体共鸣的运用。为了表现少女的纯情,声音要甜美柔和,明亮圆润,吐字要亲切清晰。要以内在的丰富感情,刻画出悠然缥缈、情谊无尽的意境。

三、小结

2、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歌》

教学目标:

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

教学难点:

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欣赏《五月蝉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

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

1、侗族大歌《五月蝉歌》

(1)听一听:欣赏《五月蝉歌》

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②无指挥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

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2)讲一讲:侗族大歌

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

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侗族大歌的分类:

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五月蝉歌》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

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两句俗语来结束此次的侗族民歌之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饭养身,歌养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侗族大歌、壮族对歌及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共性音调特色,更何况民歌也只是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更多精彩。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去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我们趁着歌兴,一起去赶歌圩。

3、广西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方法目标: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表现自我以及作品。

2、知识技能目标:大致说出我国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并能完整演唱一首乐曲。

3、情感态度目标:分析、了解作品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

教学重点:大致说出我国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并能完整演唱一首乐曲。

教学难点:演唱时音调的选择以及曲风的把握。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播放视频《山歌好比春江水》,让学生在熟悉旋律的同时,透过视觉对广西壮族的人文地理、民俗民风形成一定的概念。

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刚才在视频中所看到的事物,从而引出与本课相关的文化知识点,如:介绍歌曲创作所在地“广西”的传统服饰、特色事物及节日等。

3、观看视频《山歌好比春江水》。

4、学生回忆刚才在视频出现过的事物并尝试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放松情绪,引入本课内容。

5、学习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1)教师讲解:

①作品的创作背景

②作者、作词、作曲及音乐特点

(2)介绍歌仙“刘三姐”

(3)老师自弹伴奏并完整把歌曲演唱一遍

(4)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展示幻灯片十):

①高位置上念歌词

②教师弹伴奏,学生慢速唱谱;

③教师弹伴奏,带领学生唱歌词

④集体齐唱歌曲

6、游戏:《模拟赛场我做主》

(1)选出比赛选手4名,小评委6名,主持人1名,记分员1名,其余学生为观众。(按人数分组)

(2)规则如下:听音乐传花,音乐停止花落谁手,谁便要在五秒内回答相应的问题。(所有问题均为本节课,课上学过的知识点)

(3)4名参赛选手各代表其所在组,分别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再由6名小评委进行打分。

7、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感受到了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也了解了广西壮族的相关民俗民风及特色食物。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喜爱。希望同学们能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4、广东交响音诗

《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整理及相互讨论,初步了解相关的客家文化,并在课堂中展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聆听、赏析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了解客家山歌。

教学重点:

1、把握乐曲中的主题乐句(采用了哪首客家山歌的素材)。

2、清晰整首乐曲整体框架(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1、用客家方言唱会主题A乐句,并注意主题A在第三次出现时的变化,掌握三拍子的节奏。

2、掌握乐曲是由哪三个音乐要素发展而成,在掌握三个音乐要素的同时完成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用客家话范唱《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中的A主题,引出课题。先提出要求:注意老师用什么语言演唱?

2、播放《海娃变油娃》,带问题欣赏:注意这首曲子旋律与老师刚才的范唱有什么关系?

3、学生从老师的范唱中接触到客家方言。

4、带问题欣赏《海娃变油娃》。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引导、激发兴趣

1、展示土楼图片,从土楼的形状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土楼要以这样的形式建造,

请学生介绍有关客家文化。并由此引出课题,

介绍《土楼回响》创作背景。

每个小组长收集各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并介绍。

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三个主要音乐素材:

A主题:合唱部分,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欣赏片段,(先让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出情绪很热情,用客家方言演唱,表现了客家人热情,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用红颜色代表。)

学唱主题乐句:用客家方言读歌词,突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听老师范唱

先全班学唱,(学生自评,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演唱效果,给予适当的辅导)

山歌对唱:老师与学生对唱。

B主题:铜管乐组主奏,介绍铜管乐组的成员,欣赏片段,(与学生交流感受),B主题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标》,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为B主题配上动作),铜管乐器用铜金属制作选用黄颜色代表。

固定节奏:

欣赏片段,感受节奏的特点,并介绍乐器:低音提琴,定音鼓。(让学生谈谈感受)管弦乐中最低音区的乐器,低沉,浑厚有力,联系到客家人坚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性格。用蓝色表示。

学生在边听边发表意见,感受到A主题合唱部分的热情,体现客家人精神中的热情,团结等精神。

学生跟老师用客家方言朗读歌词,并带上节奏

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并由学生自评。

老师与学生对唱,带上热情的情绪。

B主题,学生听完后发表意见,坚定有力的。(并用简单动作表示力量)。了解B主题的主奏乐器。

固定节奏,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音区很低,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并展开讨论体现客家人坚强,扎实,吃苦的精神。

C: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看谁的耳朵灵》

要求: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各组小组长在该组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已制定的表格。老师放音乐并给予提示。

规则:

1、不能用语言交流,犯规给予扣分。

2、组员根据所听到的用动作来提示小组长。

学生在与老师提示下,互动并完成乐曲的曲式结构。

D、深入分析与体验

根据学生所完成的曲式,与老师一起在边欣赏的同时揭示正确答案,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A.B主题每次出现时的变化,对曲子进行深入的分析。

引子部分:让学生说说感受(由远到近,由弱到强),力度pp

A:mp(男声演唱)

B:mf,主奏乐器:大号和大管。

AB:f,(提示学生一部分是由AB两个主题同时进行,)(客家人一边劳动一边热情地唱着山歌)

B`:ff, 由整个铜管组的乐器主奏。

A`:fff,(客家人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一起唱起了山歌,山歌在整个土楼回响)

尾声:ffff(以劳动号子的主题结束了全曲)

乐曲风格(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带着问题与老师一起欣赏乐曲(分段),讨论得出A.B主题每次出现的不同,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老师一起,伴随音乐分析乐曲,最后完成全曲的曲式结构。以揭示答案来引导学生欣赏,并完成老师的问题,并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体会音乐。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及参与表现这部作品,你有什么感受或是启迪?我们今天一起欣赏了这首《客家之歌》,了解了客家文化,客家人这种团结,勤劳,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