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30讲痛泻要方(二)半夏泻心汤及附方

方剂学 30讲
痛泻要方
刚才讨论到痛泻要方,痛泻要方从它药物组成,和它的主治证候特点来看,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泻有很多类型,我们后面的方逐渐涉及到泄泻的类型多了,这种肝旺脾虚泄泻呢,它的主治证候描述中间,历代医家,从《丹溪心法》,它是出现了组成,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把这方具体的功用固定下来。他当然也没有命名,他写的"治痛泻要方"。这四个药,治痛泻要方。《医方集解》里就把它,名字就叫痛泻要方,是这样的。所以过去出处都写的《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张景岳也没说是他的方,他当然也没有说是《丹溪心法》就有这个方,他说刘草窗方,刘草窗这个人,姓刘,草窗不是名,他是隐居的,是个文人,一个诗人,喜欢在门窗上挂很多植物。他收集了一些方,别人要打听药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诉,就那草窗先生那个地方。草窗那个地方。后来喊惯了,就叫刘草窗。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解
君 白朮 健脾燥湿
臣 白芍 化湿
佐 陈皮 柔肝,缓急止痛
佐使 防风 散肝疏脾
但用这个药来讲,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腹泻、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之一。这卸泻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有白朮、陈皮这一类。白朮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所以肝旺针对用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柔肝,缓急止痛。痛泄。对于这个主治,二版教材,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那是用的“减”。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后来五版教材泻后痛不减。但以后又调整了,中专教材我没有看过,我听说中专教材是把泻后痛减不减回避了。光是泻比腹痛,当然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往往一痛就要泻,泻了由于脾不运湿和湿的积滞,能够也个排出机会,一般疼痛会减少,会缓解一些。然后又加上逐渐的水湿积累,胃肠道总会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积滞,这一形成过程,本来正常情况下,肝的疏泄要帮助脾胃运化,肝旺情况下疏泄太过,这种疏泄一作用,它就会造成肝脾不和的腹泻,要泄泻。这个道理有点和后面的固涩剂,我们要讲那个,当然角度不同,可以类似来考虑了。固涩剂那个五更泻的特点,为什么五更呀?那本来是阴寒内盛,最盛,按道理讲,应该是半夜了。夜半子时以后,这段时间,但是真正阴寒最盛的时候是五更前后,你要说阳气最盛,应该是午时,正中午前后这个时候,实际上一般往后一点,

在北半球,应该是在三点左右,你最黑的时候也是这样,白天到黑暗,最黑的时候,照道理,应该是半夜最黑,不是的。黎明前最黑。它都有这种,自然界有这种总的规律。但是你到了这个阴寒内盛,那正是一种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阳气,少阳升发之气,所以到五更的时候,阴寒内盛,加上这种少阳升发之气萌动,萌动就造成五更会有一些腹痛泄泻。而且少阳萌动,疏泄开始,他这样就泄泻了。
光是阴寒内盛,寒性收引,他不一定会泄泻,所以五更泄泻的机制跟肝肾都有关。因此像四神丸里要配点吴茱萸,你否则很难理解那个吴茱萸。光是像那个四神丸里面的肉豆蔻,涩脾,温脾,补骨脂这类对肾,吴茱萸它涉及到一个温肝、疏肝,适应五更的少阳萌动。在这个方里,也是胃肠的积滞,本来脾虚,水湿积滞形成了肝旺,这个疏泄太过会造成肝脾不和。腹痛,同时发生泄泻。
至于泻以后痛减不减,那我们还是以临床为标准,我觉得我自己体会临床的病人,既使腹痛,泻后会缓和一些,会减一些。积滞得去,当时会舒缓一点。
但和其它水湿泄泻的区别,就是特征在腹痛。因此和其它治湿的方,区别在于这里突出了芍药。突出了芍药。它体现出一种健脾柔肝相结合,来治疗这种泄泻。这个方的特点是这样。也就是后世容易把芍药、白朮这个结构,就形成健脾柔肝一种基本组合。也可以这种组合,甚至于整个痛泻要方做为一种组合,放在很多治泻的方子里。哪怕是脾虚为主的,包括像参苓白朮散一类脾虚为主的方。泄泻有一些痛,甚至没有痛,考虑到脾虚,反过来容易引起肝旺,也可以把它做为基本组合配在里面,使肝脾同治。而这临床最后实际上还是治脾。脾湿泄泻为主要特点的。
就防风这个药来讲,它这个散肝带有疏肝的意思。疏脾有祛湿的意思,防风本身带芳香,有化湿作用。同时风药胜湿,风药可以除湿。其道理和泻黄散里用这个类似的。是这方里配伍的一个特点。
运用 
辨证要点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
随证加减
久泻加炒升麻,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但升麻是常用来升阳止泻。这个防风也有升阳作用。区别,能够疏肝。能够除湿。这个作用机理和升麻不同。所以升麻相当于止泻,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组合,这类较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调和肠胃
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证候。
治疗肠胃不和治证,肠胃不和这类,调和肠胃,有的说调和寒热,但是从平其亢厉这个角度,像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泻心类的方,以调和胃

肠为主的。从功用,从脏腑,比较突出的是以调和胃肠为主。如果以寒热并用,调和寒热,这方太多了。所以在调和肝脾之后,以调和肠胃来做为一个分类。这个是比较好的。五版以后都是这样。六版改为调和寒热了。当然这个方是寒热并用,但重点主要是胃肠。从反映的证候也是这样。核心是一个胃肠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说推理它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做为基础方来治,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财产生寒,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是这样来的。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既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的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这个表反映了《伤寒论》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两种结果。一个结果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入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有舌苔黄而腻,有这个特点。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应在寒热病邪互结。实际上临床上往往寒和虚为本,热为标。所以造成一种胃肠系统功能的紊乱。
对于这种寒热互结在中

焦,就必须寒热并用,平调寒热,同时消痞开结。消痞开结指的寒热互结中焦,那气机阻滞,解决这个痞,只有把寒热分消,所以这方子比较典型,用辛开苦降的方法。后世运用这种辛开苦降的方法,来解除气机的闭郁,是经常用的。这儿没有实邪,主要强调没有实邪。
从这个方里面,用黄芩、黄连是寒凉清热,清入里郁而化热,这个热,清泄这个胃热。用半夏和干姜,半夏辛苦而温,干姜辛热,既能温散寒邪,针对误下以后,下寒,胃肠偏重于肠,同时半夏还有和胃降逆作用。这样两类,寒热两类要结合运用。既能平调寒热,又能够辛散辛开和苦降结合,解除寒热互结造成气机阻滞的痞结。所以说它平调寒热,消痞开结。平调寒热,针对了寒热并用。消痞开结,针对了辛开苦降。
这个方里,从这个方证的前提,有一定的脾胃虚弱。虽然临床不一定是由误下造成的,但是用这个方的基础有一定脾胃虚弱。所以它有人参,大枣,甘草。用来益气补中。从伤寒的观点来看,没有这个虚弱,这邪不可能乘虚内陷。而这个虚也是由于误下造成的。从《伤寒》观点看是这样的。
但是在用人参这一类,在这方里仍然是个佐药。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人餐这一些仅仅是纠正由于误下造成的正气不足。因为有正气不足,邪才乘虚内陷。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它又符合和法的基本特点。所以总体上,在用药上,辛开苦降是并用的。在寒热方面,它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它基本上是并行的。不偏哪方面。我们虽然说虚和寒为本,但是在升降失常方面,这个方对于胃气的上逆和脾气的下陷,这个并行,同时都能解决问题,所以在临床上,有些胃肠神经官能症,这个胃肠一类涉及升降失常的疾病,用这个方做为基本方调理,是现在常用的。
证治要点
心下痞,升降失常。
临床使用
苔腻,微黄。
所以看起来是泄泻,热像不明显。很难鉴别它是寒还是热,像这种情况很多用这个方来处理。而且它可以调整偏一点热,偏一点寒。它可以调整。往往是看到有一点热像,你减人参,甘草,可以减这些的用量,实际上热像明显的它加味,现在用的也很多。和《伤寒论》使用的那种标准,寒热互结有一定差别了。
加减方法
这里提到湿热问题。因为胃肠道是运化水榖的一个地方,大肠主津,免不了气机阻滞有水湿产生,所以在临床证候当中,兼有湿热特点的,你比如苔黄腻,比如吐利,吐泻,泻而不爽,气滞,这类特点明显的,湿热蕴阻中焦,在升降方面,由于有湿阻滞气积更重,痞,甚至于胀闷不舒

更重的,这种情况在方里加清热祛湿,燥湿,有些可以结合利湿的方法。我们这里去掉一些温补的药,枳实、生姜,增加和胃降逆作用。
但有湿热,实际上用这个方做基础,就要增加一些清热化湿,化湿,甚至于利湿,结合起来更好。苡仁、扁豆这类清热化湿、利湿。
气滞重,明显有食积的,不用。刚才说有形实邪,饮食积滞这类不是说痞闷自觉症状了,往往有他觉症状,胀满严重,由这种伤食,而且饮食积滞比较明显,有实邪的特点,苔厚腻,这类不适合使用。
至于两个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反映了当时仲景时代,治疗脾胃升降失常,半夏泻心汤的一种加减方法。把它称为三泻心汤。是学习半夏泻心汤同实的一个,常常结合在一起,做为一套。
附方 生姜泻心汤
组成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基础上,侧重于水湿较重。虽然说有干噫食臭这些,饮食的这种积滞不明显。不是指这个。而是指的水热互结,也就是说邪内陷入里化热。同时和水,水热互结,造成雷鸣下利,就是说这个证偏重于水泻的。哗哗响,水泻的,所以加生姜散水。根据我们现在特点,生姜泻心汤也可以加上渗湿止泻的。这些药结合起来。它是减干姜,只用干姜一两(本来是三两),生姜加一两,变四两。体现这个量和药味在变化当中,考虑得比较精细。当然后世时方发展过程当中,产升了很多可以针对水热互结,或者渗湿止泻的方法。这里可以结合起来。
附方 甘草泻心汤
组成
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由三两到四两)
功用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榖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功用上加强和胃补中作用。和胃补气。其它恢复升降,这方里还是这样的结构。这个理解它的精神。我们现在开方,这个甘草加一两,相当于一钱。不这样精细考虑了。相比之下,仲景经方运用,考虑得很精细。但是主要体会它这个胃气虚的程度重,胃气虚反映在泄泻较重。同时带有痞证。因此要加强益气作用,加强补气作用。
这是三个泻心汤,所以像黄连汤,这个方里面,主要是证候方面它加黄连二两,增加黄连、加桂枝,反映了这种寒热互结的程度加重,所以呕吐比较突出。胃气不和,邪郁化热重,而且从泄泻来讲,又会有腹痛,腹痛加桂枝,增加温阳的作用。寒热互结,寒热俱重,有这个特点。所以在变化方面加黄连。另外增加桂枝。加了黄连量以后

,黄芩减少,因为黄连侧重于清中焦,黄连既可以清心,又可以清胃,清中焦。这样一个使用特点。
和解剂,我们整个讨论了三类,(1)和解少阳,(2)调和肝脾,(3)调和肠胃。调和肠胃是以半夏泻心汤一个方,做为一种治法的代表。少阳体现一个半表半里的一种特点。散半表清半里,然后在这个总架构上,方剂设计就看你半表半里在入里过程,里的程度如何?实际上我们代表的方剂结构,是这样的。
? 大柴胡汤是在半表半里证,并且入里过程当中和热实互结,向这方面发展。所以少阳兼有阳明轻证。
? 蒿芩清胆汤证,是少阳证当中兼有湿热痰浊,兼湿热痰热这种特点。整个是围绕半表半里,这个特定病位,展开的几个方。调和肝脾是指的调肝脾的不同类型。肝脾气郁型的,肝郁脾虚型的,肝旺脾虚型的,这都是一种典型情况。临床上集中反映了一些基本的配伍结构。基本的治法需要灵活运用,结合运用。
? 半夏泻心汤是反映了邪涉及到胃肠,正气有不足,寒热互结,形成了所谓的痞证。实际上很多反应功能失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清热剂
清热剂是很大一个章节,可说是全书最大的一章,内容一般占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前面讲清法时,曾经讲过,根据热型,有一系列的相应的特点。热型不同采取不同治法,所以清法时提到过经热,郁热,热毒,热结,以及虚热等等不同的类型,所以这个教材实际上清热剂就分为
?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这个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的。清气分热更多反应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
? 清热解毒是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
? 清脏腑热,是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这个热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方剂。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
当然后面清虚热,我们教材清虚热不全面,典型应该说清虚热,是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括在内。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汤现在热病后期虚热也用。阴虚内热也用。
这是分类五个方面。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正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或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表里双解。
热已入里,热实如果互结,那有香应的治法。这里指的清热剂应用原则,表证以解,热已入里,里热成了,没有结实,如果表邪未解,热已经入里,那就是像表里双解,这是一般的运用原则。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
1. 辨别里热的部位。
2. 辨别热证之

真假。
3. 辨别热证之虚实。
4. 权衡热势之轻重。
5. 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部位问题,涉及到一个体系,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病机体系。辨别热证,还要考虑它热的虚实、热的真假,这在讲清法的时候讲过。寒热的真假问题。热证有虚热、实热的问题。热势有轻重问题,同时使用清热剂,要知道反佐的药物和服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 → 阳热亢盛 → 高热、汗出
脉洪大 → 辛寒清热 → 石膏竹叶银翘

热邪伤津 → 口渴 → 生津止渴 → 知母麦冬
这表概括清气分热,气分热总体上是一个阳热亢盛,阳热亢盛引起的临床病变,首先是气分热,高热是它的特点,高热逼迫津液外泄,出大汗,脉洪大。热邪伤津除了出汗伤津之外,津液损伤产生明显的口渴。治法上,辛寒清热是考虑气分是由卫分来的。邪刚由卫分到气分,还可以向外透解,这往往叫解肌透热。辛散寒凉叫辛寒,清解。包括常用的药物,石膏,辛甘大寒的。竹叶,这些都能够清透气分之热,银花连翘,辛凉宣透表邪,同时由于银花、连翘可以清泄里热,又有辛凉特点,也有透热的特点。热邪在气分,最容易伤津液,在气分,一般都提伤津液,所以知母、麦冬这类是常用的清热生津药物。
适用病证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 1 类 《伤寒论》
白虎汤是一类方,基础方。
温病气分实热
伤寒阳明经热 → 大热
大汗
大烦渴
脉洪大 → 清热生津 →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滋阴
益胃生津
护胃调药
《伤寒论》用白虎汤是阳明经热,代表性的方剂。在温病学派是治疗气分实热的一个基础方剂。
主治证候分析
历来把四大症,作为白虎汤证的使用基本依据。四大症: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这反应了热邪进入气分也好,阳明也好,阳明主肌肉,里热很旺盛,所以有高热。这种经热是散漫之热,热邪逼迫津液外泄,大汗造成伤津,大渴,大渴饮冷。里热产生,热扰心神,心烦突出。所以大烦渴。脉洪大,里热,热势尚甚,鼓动气血,造成洪大的脉。
治法
清热生津。清阳明气分之热,同时促使化生津液,补充因气分大热造成的伤津。
这是个基础方,用生石膏来清热,解肌透热,清热达外,它是辛甘大寒的。石膏清热能够除烦,石膏的生津我上次解释过,它化生津液是一种间接生津,和甘草相配清除气分大热,清除胃热。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是化生津液的一个来源,胃热得清,津液能够保存,能够化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石膏生津。历来看法是间接生津。
用知母作臣药,又能清热,也能滋阴,

但知母偏于苦寒,所以有些胃气不和的,脾胃素来有病的,知母不适合使用,有时候把它换掉。在这里,知母协助石膏清气分大热,知母有滋阴作用。
粳米、甘草联合起来作佐使药,粳米、甘草一组,实际上粳米熬在里面有米汤了,可以益胃生津,甘草还能调和诸药。粳米、甘草既能益胃生津,保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寒凉伤胃,又能够调和药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清气分大热的一张基础方。这种结构也就作为临床配伍用药常用的组合。石膏知母相配,粳米、甘草后面很多方里都用这个。
运用
辨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就以这四大症作为辨症的要点。在大热的情况,随证加减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发热高了以后伤津,造成筋脉失养,肝风内动,要加一些熄风药,平肝熄风药。这是用于热极生风情况下。这里指的是四大症还在的情况,伴随有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如果说四大症,比如热在,但不是那样壮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不一定全部这样典型,而是发热到一定时期,以惊厥,抽搐为主,动风为主,那应该选其他方。比如菱角钩藤汤一类的,以它为主。以石膏这类作为加味这样使用。这里所指的是四大症为主,出现动风的现像,那可以以这个为主来加一些羚羊角,水牛角这类熄风镇惊。熄风镇惊作为次要的,清泻气分热作为主要的。当然如果热邪进入气分,这种大热,本身胃肠有积滞,容易造成热实互结,这时候要结合承气类的。他身体的体质,内在其它条件它有关,有的没有积滞,他气分大热为主。
伤津严重也是一种方面,伤津严重的大渴引饮,汗很多,那当然要增加生津止渴的药物,和相应治法。
使用注意
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 脉见浮细或沉;
?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在表证未解,还没有汗,当然从主治和使用基本根据来说,不符合。这是不能以这个方为主的。要解表为主,兼清泄里热。另外,脉来不是洪大,浮细或脉沉,这里说明正气亏虚较重。血虚发热这里所讲实际上是个当归补血汤证,证同白虎,血虚阳浮这类特点,要临床鉴别的,不可误用。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假热,当然也不能用。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
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功用
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

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加人参的目的是增加益气,人参能益气益阴。在清热生津基础上加强补气,形成气阴双补。一般是气分热盛一定时间,造成气阴两伤。或者汗、吐、下以后里热还是旺盛的,气阴已经伤了,这时反应出来的既有白虎汤证,又津伤以后,口渴严重,这里讲饮不解渴,背微恶寒,有一定的气虚。从脉来讲,浮大而芤,这是汗出多以后津伤,在暑热的阶段,暑热病证当中经常出现气阴两伤,比如讲神疲、乏力、汗多、气短、脉来虚软,暑天多见。用白虎汤清气分大热,清暑热的同时,加一些人参,人参既能补气,又能益阴。使全方变成清气分大热,兼补气阴了。
附方 白虎加苍朮汤
组成
白虎汤加苍朮三两。
功用
清热、祛湿
主治
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者。
针对湿温病,增加苍朮这类燥湿作用。这种结构用得很多。实际上相当于白虎清气分热,石膏、知母和苍朮的联用,针对具体特点。发热一般在临床上用苍朮的话,胸闷,苔腻这是两个很重要的特点。胸闷,苔腻,而且我们在临床用苍朮观察,出的汗比较黏,前面曾经谈到蒿芩清胆汤,用来治肠伤寒这一类。那汗很黏,它就是竖着,流下来很慢。有的挂在那哩,比较黏。这种夹湿以后汗出不畅,那就需要加苍朮燥湿。
白虎加苍朮汤常用来治疗气分有热挟湿的。或湿温病热较高,热在气分这种阶段。
发热,这个发热,没有说大热,挟湿,热一般不会太高。但也遇到过这类有些湿温类型的肠伤寒,它发烧40度,39度以上,以至于高热,也有的。
舌红苔白腻,这反应湿热的特点。风湿热痹也常用白虎加苍朮汤。挟湿往往跟气候有关,过去一直都流传一个小故事。比如像发生乙脑这类跟湿温有关,这类病人当中,人们配银翘白虎,效果很好。过去蒲辅周蒲老先生,开了这么一个方,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用,非常好,第二年大家还用这个方,就不好了。效果就差一些。他又去看了看。加个药,就加一个苍朮。他是根据临床症状,一个根据五运六气的推算,那一年太阴湿土司天,加苍朮。这是时间的特点了。这个故事中医界流传得很广,是一种三因思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例子。
白虎加苍朮汤治疗湿温病,就白虎证加湿特点的,这个是很好的。风湿热痹,本身关节疼痛,关节肿痛,红肿疼痛,风湿有偏风、偏寒,风痹、寒痹、湿痹、热痹,这一类用白虎加苍朮汤,有常用,作为基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