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二、文人音乐与古琴审美基础

古琴音乐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文人阶层的音乐,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识。正如《乐记》中所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人因外物有所感而产生的情绪都付诸于音乐当中,文人不仅仅对事物有情,他们在生活中还非常的多情,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们更善于传情,在感情丰富且细腻的境况下就会发出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叹。

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与古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文人音乐,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虽然文人音乐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精华所在。古琴音乐作为其中代表更是不逊色于其他任何音乐,古琴乐声悠远崆岭,常能使人陷入沉思、忘我状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琴声的音调与音韵,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深思冥想状态就是历来文人墨客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状态。深思天地、山水、人自身,不就是探知自然反省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吗?从古琴的外形也可以体现这点,琴身上圆下方,体现的就是古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古琴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歌词意境中也都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文人音乐的审美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绵长且深远的,且体现在方方面面。儒家将“中正”、“平和”视为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会体现在文人的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中,“礼乐”乐制则是强调社会道德的秩序化。儒家的圣人们在“说话”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中进一步推演出乐音对人的影响更大,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奏琴退千军万马。”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代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的“六艺”更是影响着后世文人注重自我修养以入世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追求。

古琴音乐在悠久历史的演进中,除了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还很大部分的受到中国“土生土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中可得出道家圣人心中的乐是清新自然之乐,即反对“为作乐而乐”。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在老子心中,真正的音乐是无声的,这就是乐的最高境界。道家强调音乐的自然朴实之美,反对人受礼教的束缚,更加注重人本身的价值,所倡导的是“出世观”。这点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入世观”相矛盾,两者却又实实在在的处于这一体之中。

四、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个人以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音”、“情”与“韵”。音在这里特指音调、音色、音律,古琴音乐的特殊演奏手法使音色更加悠远流长、余音不绝,音调常给人一种似虚若实、似有若无的感觉,这都体现出古琴音乐的音律特色与气质。古琴音乐的创作多取材于“山水自然”和“社会生活”,不论是“借景抒情”的《潇湘水云》还是“寄情于物”的《高山流水》都是文人饱含感情的表现方法,寄情于山水诗歌总是要比直抒胸臆要更浓厚,给予观赏者广阔的思想空间。古琴的“韵”被更多人解释为“余音”,人们常常感到古琴的韵味十足、回味无穷主要是因为古琴弹奏时的余音长,古琴经典曲目《胡笳十八拍》便是代表,余音绕梁、韵味十足,即拨弦时,琴弦振动发声,但琴弦不会立马静止下来,而是振动的幅度随着时间慢慢衰减,所以余音长,给人以无穷想象。但仅仅用余音来解释“韵”又会显得较为空乏不够丰富,古琴的“韵”之所在还存在于各种弹奏技法中,如:“自然音”、“走手音”、“腔化音”和“震吟音”。这些的总和构成了古琴之“韵”。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一、《高山流水》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 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 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 《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 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 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 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 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 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 寻找新的“知音”。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 同。 二、《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 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 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 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 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 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据《神奇 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

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 首展景抒怀的琴 曲,又名《雁落平 沙》、《平沙》, 作者传有唐代陈子 昂、宋代毛逊、明 代朱权等,众说不 一。曲谱最早载于 公元1634年(明 末崇祯七年)刊印 的藩王朱常淓纂集 《古音正宗》。此 曲原为四段,在流 传的过程中发展成 六段、七段、八段 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歌颂与热爱。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 分析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 B、 C、 D、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 B、 C、 D、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 B、 C、 D、 我的答案:C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网课答案

如果没找到答案,请关注gzh:搜搜题免费搜题!!! 1. 单选题好的合奏需要注意细节的连接,这就要求()。 每种乐器都紧密的符合音乐发展的逻辑 2. 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3. 单选题乐谱中123的逆行导引应该是()。 671 4. 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理性思维受阻 5. 单选题艺术家与常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有非常发达的()。 感性智慧 6. 单选题音乐审美的普遍性标准中,属于初级要求的是()。 齐不齐 7. 单选题没有看过跳华尔兹就想不到音乐表现的舞会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 伴随经验联想依赖于相关经验,具有局限性 8. 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情绪体验 9. 单选题听到两端不适宜区的音高会期待中间适宜区的音高,这是出于()。 向心平衡期待

10. 单选题喜欢先锋音乐的人群对通俗音乐的评价很可能是()。幼稚 11. 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平衡 12. 单选题下面能带给人厉害感觉的是()。 尖下巴 13. 单选题音乐家要有好的生存状态,需要具备()。 真功夫 14. 单选题下面哪种反应更接近本能() 肢体律动反应 15. 单选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依靠()获得高潮。 阻碍求异心理的满足 16. 单选题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理性,还在于人有动物无法企及的() 感性需要 17. 单选题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的演绎版本中,()的更有新意。 霍洛维兹 18. 单选题顺应求异心理,会使人产生()。 能力释放感 19. 单选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通过()表现大海的广阔视野。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摘要:相比较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正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所说,中国古典音乐着重于对意境的追求。意境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将思想情感和文字联为一体的的手段,可以让观众在接触艺术形式后,通过对其内容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意境之美;古典音乐审美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的部分。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问题,学术界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探讨。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宗白华认为:“音乐对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笔者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总体特征是“淡远”、“深邃”、“雄浑”的,正如道家的“大音希声”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最少的乐音来给人最丰富的蕴含,比如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箫等,都是此类的代表,其意不在乐曲本身,而是在声音之外,着重对声音外的意境的描写。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即是此类的意思,他认为弹琴真正的乐趣不在于乐曲本身,而是在于对乐曲之外意境的领会,弹琴就是为了能够体会到乐曲之外的意趣,这是一种超脱于音乐本身,重视弦外之音的哲学思想。因此,追求音乐外的“意趣”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欣赏手法,作为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也是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至高标准,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征。 上文的“意趣”也可称为“意境”,也与我们常说的“境界”相等。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境界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有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些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佛则谓之无境界。”仔细的分析这段文字,在这段话中,王国维先生将文学创作中的

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有哪些

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有哪些 古典歌曲曲调优美悠扬,让人听起来心旷神怡,使人有种飘渺的感觉,那么好听的古风歌曲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有哪些,欢迎参阅! 1、《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2、《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

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3、《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原诗作者一说为蔡文姬,但《后汉书;蔡琰传》中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乐曲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4、《汉宫秋月》 中国传统音乐中,同名异曲、异曲同名的现象很多,乐曲各个版本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往往需要艰苦的考证。比如,《汉宫秋月》就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不同版本。 此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5、《阳春白雪》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老师:陈雯学号:学院:哲学学院姓名:李孟桦在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居住着十三亿人口的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历经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这里的诗词、小说、书法、饮食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其独特色彩及魅力更是表露无疑。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说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与量的影响。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关于音乐与社会,乐与礼关系的思想,强调以礼制乐,以礼乐制国,重视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等级的上下统一,以善为本。长期以来受儒道互补的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而这种精神意蕴则支配和主宰了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而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中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无论是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强调“中和”。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受民族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历来追求一种中和之道。几千年来,儒家学者就是结合伦理的“中庸之道”来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的,并使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最主要的审美特征。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内在修养,德性伦理乃形成

对音乐审美中的万物归怀,以广大和谐的原则在超越世界中达到超越现实的终极愉悦。中正和平的精神人格,正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与精髓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 然而,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中国民歌是诗与乐的高度结合。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民歌的歌词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器乐就是用乐器演奏的音乐,是以乐器为物质基础,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应用,所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一般没有歌词只是作为效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标签: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并积极影响人们心理的一种艺术。音乐即能够具体的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也能够表现与感情有关的概括性思想。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人际间精神交流的手段。每件音乐作品都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与诉求,但是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方面,如它以单纯的乐音作为物质手段惟以直接体现概念、判断、推论等抽象的概念性内容来直接诉说人类的理性世界,但是它却可以体现感性的、具体的感情内容来诉诸人的感情世界。 所以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但在中外音乐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则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十九世纪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运动的形式。”俄罗斯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无力表达任何东西,我的音乐不表现任何现实。”我国古代音乐家稽康则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等。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它不像绘画、雕塑、小说、戏剧等那样直接、具体的描绘生活。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

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有些描写生活本身的音乐,其目的还是为了通过生活本身去表现由此引起的情感,因此以情动人是音乐的特征之一。因为它通过音响传达了音乐创造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通过音乐感染听众,在听众的头脑中发生了共鸣,产生了和音乐家体验过而且予以表现的情感。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的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持续八分钟;他的《第九交响曲》持续一个小时,就是音乐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的有力确证。正像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摘要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 三、正文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 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中国十大古曲之《春江花月夜》便是典型的例子。从内容上看,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最动人的事物依次展开,以清新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月夜春江的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在迷人的曲调中被展示得酣畅淋漓。具体的演奏形式中,各种乐器各自发挥、相互交融,琵琶着重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的声响,二胡则以其独特的音色表现出绵绵的思绪,古筝把舒缓的水流之声展现得十分逼真,洞箫表现出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各种乐器在演奏时变幻莫测,围绕同一主题,旋律委婉、节奏流畅多变,任何一名听者在这样优美的意境中,走进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中,都不得不拍案叫绝。 意境美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开作者在创作中将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将虚和实结合得恰到好处则是意境美是另外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