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

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

一、栽培技术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前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二、营养价值和功效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

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1、β一葡聚糖: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资料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优良品种青稞25可8.6%,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另根据美国科学研究表明,青稞除β—葡聚糖外,青稞还含有一种专门的胆固醇抑制因子,其含量约每公斤100—150毫克。

2、膳食纤维:青稞的总疗效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一葡聚糖含量6.57%,仅比燕麦低0.1百分点,是小麦的50倍。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

3、支链淀粉:青稞淀粉成分独特,普遍含有74—78%的支链淀粉,近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青稞25支链淀粉达到或接近100%。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

4、稀有营养成分:每100g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mg,核黄素(维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维生素E0.25mg。这些物质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均有积极的作用关系。

5、微量元素: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硒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该组织目前唯一认定的防癌抗癌元素。

三、食用方法

1、糌粑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见的。

食用方法: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叫”粑”,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2、青稞酒的酿造无需复杂的程序。在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酿造前,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经淘洗干净后,用水浸泡一夜,在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大约两小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稍晾一下,去除水气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

敬酒习俗: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就给你添上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酒时客人就要把这杯酒喝干。

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事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另外,主人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只发是能喝酒的客人都不能谢绝喝这碗酒,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饭后饮的这杯酒,叫作“饭后银碗酒”。按理说,敬这碗酒时,应该需要一个银制的大酒碗,但一般也可用漂亮的大瓷碗代替。唱祝酒歌也是藏族人民最有意义的普遍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谁来敬酒,谁就唱歌。大家常爱唱的歌词大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但愿我们长久相聚。团结起来的人们呀,祝愿大家消病免灾!”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3、甜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西宁和农业区的各族群众大都会酿制甜醅。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甜醅就地取材,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又有开胃作用。西宁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作访亲拜友的礼品。它确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做法是将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西藏青稞的生产与栽培

西藏青稞的生产与栽培 一、青稞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及发展 青稞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青稞磨制成的糌粑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主食,也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西藏自治区的青稞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决定了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 (一)青稞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青稞是藏民族聚居区的主要食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自治区始终都占首位,而且常年均占一半以上。青稞比其他作物有其早熟、耐瘠、丰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从河谷到高寒区,从东部三江流域到西部阿里,都以青稞生产为主,而且它的垂直分布最高,与其他作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青稞产量高而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小麦相近,据1986年商业部绵阳粮食贮藏研究所对西藏5地(市)18个县不同地点的51份青稞籽粒测定,蛋白质含量在9.6~14.9%之间,平均含量11.3%。在氮肥丰富的河谷农区,蛋白质含量一般都超过12%以上。而且青稞所含的各类营养物质比小麦更易被人体吸收,与酥油、奶渣等拌成的糌粑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食品,携带方便,营养丰富,别有风味,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并以青稞为主体构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藏族人民的食物结构形式。由此体现了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二)青稞生产的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青稞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单产与总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50年代,西藏青稞播种面积约180万亩,但年总产量仅1亿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只有60多公斤。为了尽快解决西藏粮食问题,人民政府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推进先进农机具入于,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总结提高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青稞良种选育及栽培规律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对推动西藏青稞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0年代,冬小麦在西藏大面积推广后,青稞播种面积和总产仍保持在55%和50%左右,种植面积最少的1980年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亦分别占粮食作物的53.4%和47.O %,仍然远远高于其他作物。到1989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又恢复到178.4万亩,占全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的56.08%;总产量已达到3.42亿公斤,平均亩产192.2公斤,与1959年相比,30年增长了近一倍,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 1981年以来,西藏青稞的种植面积与总产量一直保持回升和稳定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不断增加了农业投入的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大面积亩产300~400公斤的丰产田到处可见,千斤高产地块亦层出不穷。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县,乡,平均亩产已达到350公斤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只要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仍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

- 1174 - 研究报告 A Letter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 标记分析 郭钰1,2 李亚莉1,3 黄媛1 Devra Jarvis 4 Kazuhiro Sato 5 Kenji Kato 6 陈丽娟2 龙春林1,7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4; 2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昆明, 65020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4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 罗马, 00057; 5冈山大学生物资源研究所,仓敷, 710-0046; 6冈山大学农学院, 冈山, 700-8530; 7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 北京 , 100081 通讯作者 : long@https://www.360docs.net/doc/706196577.html,; 作者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年, 第30卷, 第27篇 DOI: 10.5376/https://www.360docs.net/doc/706196577.html,.2011.30.0027 收稿日期:2011年4月21日 接受日期:2011年5月25日 发表日期:2011年6月3日 这是一篇开放阅取的论文,其论文发布和传播接受《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所有条款。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传播以及任何媒介的复制或再制作。 建议的引用格式如下: 郭钰等, 2011,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 标记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Vol.30 No.27 (DOI: 10.5376/https://www.360docs.net/doc/706196577.html,.2011.30.0027) 摘 要 为深入了解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稞的种质资源,用48对SSR 引物研究了64份迪庆当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19 对引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多态性,共扩增出7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目从2个到10个不等,平均值为3.68个。PIC 值从0.03到0.87不等,平均值为0.30。64个青稞样品群体的He 值为0.153 3。这表明迪庆州青稞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有64份青稞当地样品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从0.102 6到1.000 0不等,平均值为0.696 7。64份样品与迪庆州引进的4份现代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25 3、0.743 8、0.723 7和0.7130。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32处将所有68份样品归为4类。聚类结果与材料来源、棱型和冬春性均无明显关系。有8份材料与4份测试品种未聚在一支,亲缘关系较远,可为杂交育种提供资料。本文首次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认为迪庆州具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与当地复杂的环境以及当地藏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惯有关。 关键词 迪庆藏族自治州; 青稞; SSR; 遗传多样性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Naked Barley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Guo Y u 1,2 Li Y ali 1,3 Huang Y uan 1 Devra Jarvis 4 Kazuhiro Sato 5 Kenji Kato 6 Chen Lijuan 2Long Chunlin 1,2 1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Plants and Biotechnolog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 2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3 Graduate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4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Via dei Tre Denari, 472/a, Rome, 00057; 5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ioresources, Okayama University, Kurashiki 12 710-0046; 6 Faculty of Agriculture, Okayama University, Okayama 700-8530; 7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orresponding author: long@https://www.360docs.net/doc/706196577.html,; Authors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naked barley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64 naked barley landraces from Diqing were studied by 48 pairs of SSR primers. Nineteen pairs of SSR markers showed polymorphism and a total of 70 alleles were detected. The number of alleles of each pair of primers ranged from 2 to 10 and the average was 3.68. The PIC value ranged from 0.03 to 0.87 and the average was 0.30. The value of He of the 64 barley population was 0.153 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ked barley of Diqing had a high genetic diversity.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mong 64 naked barley landraces ranged from 0.102 6 to 1.000 0 and the average was 0.696 7. The averages of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mong 64 naked barley landraces and 4 modern cultivars were 0.725 3, 0.743 8, 0.723 7 and 0.713 0. The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68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characters of collection origins, row type and spring/fall type had not related to groups from cluster analysis. Eight samples were not congregated with 4 test cultivar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distant from 4 test cultivars in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had the value in further breeding. This paper gave a detailed research in the naked barley

青稞种植技术

青稞种植技术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一、精细整地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二、轮作倒茬 青稞选茬是一个重要问题,重茬造成土壤养分缺乏,并加重了病、虫、草的危害和蔓延。导致产量无法提高,造成减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要求三年以上的轮作:一般轮作方式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 三、选用良种 80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有肚里黄,白六楞头品种;90年代从张掖山丹引进的亩担、昆仑10号品种,从青海省海北洲农科所引进的北青1至6号青稞品种,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北青6号,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是我县脑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最佳品

种。在浅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昆仑10号,该品种较耐水肥,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节秆粗矮,耐寒抗病抗倒伏,不退化,在多年的生产中,均显示了优良的种性,大田生产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 四、合理施肥 青稞生育期短,前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点,青稞要求有机肥要腐熟。氮、磷、钾三要素配施要科学,基肥要足,追肥要早,青稞在生产中所需的氮磷钾比例为1∶0.5∶0.8,亩施纯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氧化钾6公斤合理补充微肥,可采用叶面喷雾追施。每隔5—7天喷1次,一般喷3次为宜。 五、合理密植 青稞的密度,一般应视不同地区、品种特性、播种早迟、土壤肥瘦等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土肥条件十分优良应合理密植,亩播量严格控制在18公斤,亩基本苗28—30万株左右,这样产量最佳。 六、适期播种 青稞应在谷雨后、立夏前播种最为适宜,过早过晚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播种深度掌握在5—6厘米。

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 一、青稞栽培的重要意义 青稞是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 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青稞的蛋白质含量为10.2%,最高可达到14.81%,脂肪为1.5%。每一百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发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藏族人民很少得糖尿病,与其食用青稞产品有很大关系。且青稞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 其五青稞有保健功能。青稞味甘咸,性微寒、无燥热。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米。久食滑肌肤,能宽胸下气,消极进食,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等。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稞栽培技术 (一)、西藏麦类作物的优良品种

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

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 Constructive ideas to accelerate highland barley development in China 孙东发① Suandongfa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大麦属(Hordeum L )是小麦族植物中分布广泛的一个属,栽培大麦(H.vulgare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位于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四大谷类作物。大麦主要用做饲料、粮食、啤酒工业原料以及医药保 健品原料,是典型的“三元”作物。大麦分为裸大麦和皮大麦,裸大麦过去主要做食用,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 的称谓即俗称, 如米麦,元麦等,青稞就是裸大麦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俗称。我国栽培大麦种植以种植裸大麦为先,考古学证实,我国种植裸大麦的历史已超过5000年。我国青稞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带,长期的环境胁迫使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遗传控制系统,因此表现出比一般皮大麦更具有早熟、耐寒、耐旱、耐碱和耐瘠薄等特性,使之成为最能适应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作物和藏民族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青稞生产技术水平已有了明显提高。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讲,我国青稞生产水平还不是很高,也就是说,我国青稞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同社会和市场对青稞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相比,我国青稞生产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造成这 种局面的原因可能很多, 但青稞生产仍处于“小农”水平、缺乏产业化是其主要原因。同内地大麦生产发展一样,我国青稞生产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诸如,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科研设施欠缺、育种目标模糊、优良的种 质资源缺乏、 育种手段落后、大田生产栽培技术落后、种业水平低、产后加工技术落后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青稞生产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对发展我国青稞生产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之将创建出以优质高产青稞新品种选育为基础的研、产、供、销一体化的青稞产业化体系,实现以青稞生产开发为龙头,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对满足民族地区人民对青稞数量与质量不断增 加的需求、 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强民族地区的安定与民族间的和睦团结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笔者一直在分析思考,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促进我国青稞生产的发展。 1加强青藏高原大麦特有种质资源研究,大幅提高青稞育种潜力 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均已表明,种质资源,特别是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育种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与关键。大麦非生物胁迫(abiotic stress )耐性和品质的改良主要决定于育种者拥有的育种材料(种质)的 遗传变异程度(Ellis 等,2000)。栽培大麦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近代育种和集约化种植,遗传变 异显著缩小,造成众多基因丢失,尤其是一些稀有的等位基因(Saghai Maroof ,1990),对不良环境因子和病虫 害的反应表现更为敏感。Ellis 等(2000)利用SSR 技术比较了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存在于野生大麦的等位基因在栽培大麦中仅存40%。栽培大麦单调的遗传背景已成为取得突破性育种改良成 效的瓶颈, 而野生大麦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打破这一瓶颈提供活的基因库。9 32011年33卷1期 Vol.33No.1西藏农业科技 ① *孙东发,华中农业大学教授,863课题“专用大麦品质、抗病、抗逆基因的分子标记与聚合技术研 究(2006AA10Z1C3)”主持人,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E -mail :sundongfa1@mail.hzau.edu.cn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 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如下: 一、精细整地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二、轮作倒茬 青稞选茬是一个重要问题,重茬造成土壤养分缺乏,并加重了病、虫、草的危害和蔓延。导致产量无法提高,造成减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要求三年以上的轮作:一般轮作方式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 三、选用良种 80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有肚里黄,白六楞头品种;90年代从张掖山丹引进的亩担、昆仑10号品种,从青海省海北洲农科所引进的北青1至6号青稞品种,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北青6号,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是我县脑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最佳品种。在浅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昆仑10号,该品种较耐水肥,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节秆粗矮,耐寒抗病抗倒伏,不退化,在多年的生产中,均显示了优良的种性,大田生产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 四、合理施肥 青稞生育期短,前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点,青稞要求有机肥要腐熟。氮、磷、钾三要素配施要科学,基肥要足,追肥要早,青稞在生产中所需的氮磷钾比例为1∶

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一、青稞栽培的重要意义 青稞是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

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 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青稞的蛋白质含量为10.2%,最高可达到14.81%,脂肪为1.5%。每一百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发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藏族人民很少得糖尿病,与其食用青稞产品有很大关系。且青稞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 其五青稞有保健功能。青稞味甘咸,性微寒、无燥热。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米。久食滑肌肤,能宽胸下气,消极进食,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等。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稞栽培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