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思考题)

基础心理学(思考题)
基础心理学(思考题)

基础心理学

一、绪论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重大意义)(P10)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自我,不断地改造与完善自我,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2)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教育活动事半功倍

3)有利于教师掌握心理过程的发生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5)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三、注意

1.什么是注意?

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P51+P115 原)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园及教室周围的环境要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等

②教学内容要力求新颖,丰富,又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③教学方法要力求多样,富于变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④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声音应洪亮而清晰,抑扬顿挫,同时要避免口头禅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培养学生抗干扰的意志力

③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④严密组织课堂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交替规律组织教学

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还停留在上一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上,需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上这堂课的有意注意;接着让学生对新课题、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随后,在教学进行中,又要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到有意注意;在紧张的有意注意之后,又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直观教学和有趣的谈话来引起无意注意。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注意,又能减少学习时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如何避免与控制分心?(P54)

1)消除分心因素。教师应当把避免分心的工作做在前头,让学生围绕着教学的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排除教学环境中所有的干扰因素。

2)给予信号。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及时给予信号能有效地加以制止。

3)提出问题。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提出问题,然后让不注意听课的学生回答。

4)提出批评。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应当加以批评,指出他们不注意听讲的可能后果,要求他们遵守教学常规。

四、感觉和知觉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两者有何关系?(笔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1)感觉是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3)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许多属性的综合反映。

联系:1) 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2.如何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P77)

1) 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2) 注意客观刺激强度对直观效果的影响。

3) 直观刺激对象与周围背景之间应有一定的对比差异

4)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别人知觉,从而提高直观效果

5)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要适当,间隔距离得当,保持直观映像的整体性

6)直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3如何培养良好的观察力?(P80)

1)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3) 在观察过程中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 启发思维,鼓励创见

5) 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4.如何提高社会知觉能力?(P47 原)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2)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学生晕轮效应

3)消除刻板印象

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五、记忆

1.什么是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如何提高识记的效果?(P93)

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2)要善于运用各种识记的方式方法

①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

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反复

③反复诵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

④恰当选择整体的、部分的和综合的识记方法

⑤恰当利用记忆术

3.什么是遗忘?如何防止遗忘?(如何引导学生复习)(P97+P55 原)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

1)加强复习

①要及时复习,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

②要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③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要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复习。

④要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层次化、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容易识记也容易提取。并且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精确地识记下来并切实地巩固。

2)适当超额学习。

这也是防止遗忘的一种措施。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继续增加学习或学习的次数,是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实验表明,这样的记忆效果最好。

4.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P57 原)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4)讲究记忆卫生

六、思维与想象

1.什么是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什么是想象?

人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思维与感知有什么关系?(P59 原)

区别:1)感知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

2)感知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实现的反映

4.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怎样?(笔记+P103)

区别:1)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放映的关系,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3)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

4) 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语法结构不会完全相同。

联系:1)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2) 思维发展也促进了言语内容的发展和加强了认识的深刻性,并影响着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

的水平。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力?(P134)

创造性思维是指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①多元评价学生

②发挥哲学课程、艺术学科和学校潜在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③培养健康人格

④培养非逻辑思维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如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等。

6.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P129)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P138)

1)要引导青少年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2)应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应加强对学生的言语训练

4)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定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

②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面对现实,敢于幻想,敢于实践

③鼓励学生和有创造性特征的人接触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⑤鼓励学生的首创和独创精神

⑥避免用固定不变眼光看待有创造潜能的学生

七、情绪和情感

1.什么是情绪、情感?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笔记+P142+P77 原)

区别:1)情绪是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需要的角度)

2)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持久性(发生的角度)

3)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常常以内隐、深刻的体验形式存在,其外部表现不明显(表现形式)

4)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联系:1)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2)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有在情绪中表现

注:情绪的特点:情境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的特点:稳定性、深刻性和内隐性

3.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笔记+P78 原)

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着客观事物本身;情绪情感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间的关系2)认识活动具有随意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不具有随意性

联系:1)情绪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与发展

2)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活动

4.保持良好心境的调控条件?(笔记)

1)期望值符合现实

2)建立积极的认识模式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善于宽容别人和自己

5)学会宣泄不良的情绪

5.控制应激的对策?(笔记)

1)控制应激源

2)辩证地看待生活事件

3)安排张弛适宜的生活

4)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6.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P87 原)

1)要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2)以知促情

①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②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③择优采用教学形式

3)以情促情

①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②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

③师生情感的交流

八、意志

1.什么是意志?

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P161)

1)意志与认识

①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2)意志与情感

①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②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3.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P169)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发展健康的情感

3)组织实践活动

4)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5)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6)针对学生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4.什么是挫折?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5.如何应对挫折?(P103原)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2)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3)调节抱负水平

4)改善挫折情境

5)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九、个性与个性倾向化

1.什么是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即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个体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什么是需要?

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3.什么是动机?

激励和维持人们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4.什么是兴趣?

指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5.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126 原)

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相结合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3)以正面表扬为主

4)适当使用奖赏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

7)运用适当的强化方式

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P129 原)

1)使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学生已有兴趣的迁移

4)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十、个性心理特征

1.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什么是气质?

指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

3.什么是性格?性格是如何形成的?(P157 原)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自然因素——遗传的作用

气质主要决定于遗传的作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理特征的行为表现。从儿童出生的时候起,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表现出天然的差别,而性格与气质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2)环境因素

①家庭的影响

A教育态度及方式

B家庭气氛

C出生顺序

②学校教育

A教师的教育态度

B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

C学习和获取知识的程度

D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期待和热情关注度

E教师的榜样力量

F学校的校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

③社会文化

3)主观因素——自我意识的影响

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影响

4.气质和性格的关系?(笔记+P202)

区别:1)气质更多的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而性格则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2)气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的动力性特征,而性格是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气质在社会评价上无好坏之分,性格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优劣之别

联系: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

5.教师应该如何根据不同的气质特征做好教育工作?(P149 原)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P149 原)

①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在严格其组织纪律的同时,对他们要热情。

②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的个性品质的同时,要避免其产生粗暴、任

性、高傲等个性特点。

③对黏液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踏实、顽强等品质

④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

孤僻等消极心理特点的产生、要给予他们关怀、帮助,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对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2)要教育学生善于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改善自己的气质

3)要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气质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6.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笔记+P208)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区别:1)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个别差异。

2)能力是心理活动的可能性和动作的可能性而言的,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活动方式;

能力是调节技能行动方式的心理活动概括,这是较高水平的概括,技能是动作和动作方式的具体概

联系:1)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形成,而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就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2)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之中,在其基础上得到发展

7.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P221)

1)遗传素质

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与教育

①营养

②家庭教育

③学校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必须要有勤奋的品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

8.如何培养能力?(笔记)

1)重视早期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5)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应提供难度较大的补充题,鼓励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创设各种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作业进行具体指导,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对那些智力并不落后,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音乐、绘画、舞蹈、写作、体育、科技等,使他们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十一、知识学习与迁移

1.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迁移,防止消极的迁移?(P252)

1)构建有利于迁移的教材组织结构

2)加强理解、促进迁移

3)加强学习的指导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2.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教学过程应注意遵循哪些规律、做好哪些环节?(P235)

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了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

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动脑筋、学懂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以下条件,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1)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2)组织教材时突出关键性特征3)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巩固实质上就是对知识记忆的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采用及时复习、练习、知识系统化等方法,使知识保持下来。

知识应用是知识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应用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一般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书面解答课题;实际操作;实际操作和书面作业结合。教学中应根据学科性质及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机动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它包含着一系列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

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是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十二、少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根据少年矛盾心理,制定教育疏导的措施(P280)

1)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一方面要更加民主、接纳,通过提供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来鼓励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满足他们成人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成就,不以对成人的标准和尺度要求他们,对他们身上的各种缺点和不足给予必要的宽容,避免苛责。同时要配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有错就改,有过必纠。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应当尊重少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给以具体的指导。此外他们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复杂的性质,要抓住并善于处理少年的这对矛盾。

3)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4)意志的自觉性与冲动性及易受暗示性的矛盾

善于组织和引导少年的活动,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培养意志的途径,并为其提高自觉性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发挥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机会。

十三、品德心理

1.品德与道德的关?(P168 原)

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2)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

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1)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2)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

2.如何培养道德情感?(P173 原)

1)要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在他们领会道德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其情绪体验

2)要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情感的内容

3)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4)注意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此,教师应耐心说服教育,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并要注意帮助学生控制激情的爆发,提高他们的情感控制力

3.如何培养道德意志?(P174 原)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

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说理;榜样的强化;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

4.如何培养道德行为?(P175 原)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产生不良行为

3)提供到的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5.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P182 原)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十四、课堂管理心理

1.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P195 原)

1)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2)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3)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

4)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5)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6)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十五、教师心理

1、如何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威信(P205原)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六、班级群体心理

1、如何培养班集体的心理(P228 原)

1)目标激励

2)激发集体荣誉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

4)教师集体教育的一致性

5)培养核心

A.选好班级干部

B.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并培养班集体核心成员

C.相互监督

6)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A 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B 注意控制信息和集体舆论的动向,及时把舆论中心引向正确方向

C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议能力,使其自觉控制不正确的舆论

D 使学生充分认识集体奋斗目标,并将其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

E 要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以强化正确的舆论

7)正确处理好班集体的人际关系

A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对他人的期望值

B 把握人际关系的脉搏C开展班际的友谊竞赛8)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班集体的心理

2、如何调控班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P243 原)

1)承认事实,积极引导

2) 因群施教

3)鼓励进步,发挥作用

4)对非正式群体的改造

A 目标引导法

B 兴趣转移法

C 情感投资法

D 角色吸引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