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选修 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 选修  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 选修  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一、环境的定义是什么?

二、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自然资源的定义?其包含哪两种属性?

四、判别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煤炭、小麦;钢材;雷电。

五、区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

六、分析右图,说明①②③④的含义?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人类作用于环境;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毁林开荒、过渡放牧等。

④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如洪灾

第二节

一、环境问题的定义?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分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六、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八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氯氟烃化合物等。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成因:1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被的破坏。

★危害: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高纬地区——降水增多。

★对策: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树造林;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4.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分布及作用:主要分布于对流层,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空洞的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地区

★成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危害: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某些生物灭绝;作物减产等。

★措施:1减少氯氟烃的排放;2发展技术,研制新型制冷剂;3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世界三大酸雨区:西欧,北美和我国南方

★定义:

★成因:

★类型: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属于硫酸型酸雨。这是因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源于燃煤。

★危害:1森林受损,草木枯萎;2湖泊酸化;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土壤酸化,良田变荒漠;5危害人体健康等。

★措施: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2.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3.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4.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

1

和,而北方于此相反;

2

3

气体的扩散。

4

★四川盆地酸雨较为严重?(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森林锐减

★森林的作用:

★原因: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重采轻育

★危害:调节功能减弱;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采育结合、加强立法,提高环保观念等

5.水体污染

★污染源: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水质变坏,危害人类健康;水生生物减少等

★措施:减少污水排放;净化污水,达标排放;提高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水污染的突出表现:水体富营养化(在江河湖泊中称“水华”,在海中称“赤潮”)、海洋石油污染等。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表现及危害

★举例:赤潮(赤潮是水污染的一种重要现象)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近海水体中N、P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

6.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植被稀疏,多为沙质沉积物;③冬春季节多大风且风力强劲。

2.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破坏植被活动;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等。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矛盾。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以减少植被的破坏。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原因:

★危害: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垃圾污染:★特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范围广。★危害:危险废物转移:

二、当代环境的主要特点: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社会性。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一、矿产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按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概念:

2.属性:不可再生资源

3.矿产资源的问题:(1)面临枯竭:(原因)储量有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2)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如何减缓矿产资源的耗竭时间?

(1)节约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2)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3)发展科技,降低矿产可采品味要求;(4)开采海底矿产资源;(5)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5.读P32四幅图,说明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土地资源危机

1.土地资源:

2.属性:

3.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危机表现:

特点:

危机表现:耕地减少和退化(原因);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壤次生盐碱化等。

5.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原因、分布地区)

土地退化的常见现象: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土壤次生盐碱化(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土壤污染(农药,污水灌溉),土壤板结(大量使用化肥)等。

三、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的意义:

2.属性:

3.水资源危机的三个表现:

水资源的消费量剧增;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争夺日趋严重。

【合作探究】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措施有哪些?(讨论并成文)

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治理水污染④节约用水,提高水价⑤海水淡化

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农业上可以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

4.阅读教材P36,并结合以前学习的水资源知识,思考回答: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华北)北京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储量有限;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土配合不佳等。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多;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2.2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

②某些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

2.生态破坏的类型:

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③植被破坏;④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次生盐碱化;地面沉降

3.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分布:

特点:抗外界干扰能力差,自身稳定性差,恢复比较困难。

分布: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我国的生态危机

1.现状:十分严峻

2.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如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煤炭开采等;

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等

3.举例:长江流域的生态危机:

上游:水土流失;原因:植被破坏和陡坡开荒

中游:洪涝;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下游:水污染;原因: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排放大量的废水和污水。

2.3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一、自然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

外部矛盾:资源问题

2.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问题:

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西部:干旱缺水,水土资源不匹配;华北:人地矛盾、水土矛盾叠加区,成为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3.世界的资源问题: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增;②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枯竭。

4.保护措施:

(1)不可再生资源:①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②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③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二、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

2.内容:(1)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2)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3)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4)乡镇企业污染管理,(5)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6)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7)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体制建设,(8)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3.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三.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生态建设:

2.城市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房屋.道路.生产和生活设施等);

(2)对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2)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4.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2)做好城市生态的立法 .景观布局. 城市绿化 .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3.1第一节:环境污染

一、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1.环境污染的概念: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成因:当进入环境的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或废弃物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时,就造成了环境污染。

3.类型:

(1)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污染物的性质划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3)按污染物的形态划分: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4)按污染物来源划分: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

(5)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大小划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

【知识窗】: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物概念:

类型: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性污染物

来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性污染物。

二、环境污染的危害:

1.对动植物的影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3.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可以改变地球气候环境,如CO2过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4.对人类的危害:

危害: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影响免疫功能,引起基因变化。

途径:直接影响:污染物通过人体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直接进入人体。

间接影响:通过动植物间接进入人体。

5.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间接危害: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痛痛病

【知识窗】:水俣病的发现

三、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初期: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突现,但范围局限在城市地区,危害程度也很有限

(3)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范围扩大,污染加重。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形势严峻。2.典型案例:水污染

(1)类型: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

(2)影响:水污染导致水质型缺水

3.淮河水污染的治理

四、【思维拓展】

1.大气污染:

★危害形式:酸雨,粉尘污染,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

★光化学烟雾:

由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等,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有毒烟雾污染现象。

2.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等。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表现及危害

(1)概念: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形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3)表现:水体富营养化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4)危害:水质变坏,危害人类健康;水生生物减少等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噪声污染:

3.2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防治工业污染的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1.清洁生产

(1)概念:

(2)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3)目标:①合理利用资源并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②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4)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

区别:清洁生产强调从源头控制,关注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而末端治理则是注重污染物的处理。

2.循环经济

(1)定义:

(2)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4)根本目的: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5)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生态环境已不堪负重。

3.建设生态工业园

(1)建设依据: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

(2)实施手段: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3)实施措施:将一个企业产出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最终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以及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4)目的:达到物质和能量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5)意义:不仅使环境污染影响最小化,还可以改善企业经济状况,推动社会经济增长,

(6)典型案例:外国—丹麦卡伦堡;中国—广西贵港

二、农业污染的防治

1.农业污染的类型及污染源

①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②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③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废旧塑料。

④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

2.农业污染的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

3.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②发展有机农业:

③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污染源、成因、措施)

3.3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定义:

2.特点: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变化大

3.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损害健康。

4.类型:食品垃圾(主要特征);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危险垃圾。

普通垃圾和食品垃圾共同构成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的主要对象。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防治原则(目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2.防治:

3.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②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③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④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以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三、城市垃圾综合利用:

1.意义:可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减少垃圾数量,节约宝贵的资源和能量;创造财富,增加就业岗位等。

2.过程:

(1) (2) 3.综合利用方式: (1)用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有机肥料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4.德国的垃圾处理:

第四单元 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

4.1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管理的概念 2、环境管理的目的 环境管理的类型

按环境管理的范围: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 按管理的职能和性质: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

三、我国的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2、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4、2国际行动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

2、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

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志

二、国际合作

4、3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的含义

二、公众参与中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公众的环境意识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还应体现在每个人都尽可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公众参与中应有的行为准则

1、实行家庭绿色消费

2、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3、协助创建绿色社区

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空气质量指数(AQI),0~50为1级,空气质量优秀;5l~100为2级,空气质量良好;101~150为3级,属大气轻度污染;15l~200为4级,属大气中度污染;201~300为5级,属大气重度污染;300以上

为6级,属大气严重污染。

材料二:江苏省13地级市20XX

年1月4日空气质量指数

(AQI)统计图(图21)。

(1)20XX年1月4日,空气质

量处于良好状态的地级市有__

____。

(2)PM2.5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

氧化物,在大气中可转化为酸雨降至地表。

简述酸雨的危害。

(3)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主要有______。

2、图23是我国部分城市、工矿区及农村地下水污染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C

B

A 图 例

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区 城市地下水污染中等区 工矿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区

工矿区地下水污染中等区 农村地下水污染中等区 农村地下水污染较轻区

B

图23

(1)图示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

(2)A 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主要是因为 。B 地区地下水污染程度比C 地区高的原因是 (3分)

(3)地下水污染产生的影响有 (2分)

(4)我国水污染严重,请你对治理水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 (3分)

3、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丙、甲、丁、乙 D .丁、丙、乙、甲

(2)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试分析南方地区乙类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4)防治甲类环境问题可采取那些措施?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1.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⑴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①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 ②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⑽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 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含答案)

高二级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第二卷相应的位置上 .........................。 3.考试结束后,只交第二卷。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4—5题 4.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第 1 页 5.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6.下列环境标志中,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复习

气候小专题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特征以及影响

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1-3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案:1-3 D C D(地中海气候) 三、气候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例: (2013?浙江)根据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 围.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生长期长。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1)影响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水源、生长期长短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市场、交通、技术水平、劳动力等。 (2)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可以得出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影响降水的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 (3)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形、天气状况、洋流等因素。 解答:解:(1)从气候上看,我国新疆棉花产区与美国棉花产区共同点: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充分,热量较为充足,生长期较长;从地形上看,盆地或平原地形都比较平坦。(2)西北部的等降水量线密集,说明降水差异大,变化快;由沿海向内陆数值增大。影响因素主要考虑地形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在山脉的西侧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东侧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山间盆地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3)表中数据显示,甲城冬季气温高(可以联系地形阻挡寒冷气流产生的影响),夏季气温低(可以联系洋流的影响)。 故答案为:(1)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 (2)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妹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3)甲城比乙城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影响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的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 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如下图)

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具体步骤如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选修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1.工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2.世界人口呈高速增长趋势,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3.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带来很多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o 1威胁生态平衡O 2危害人类健康O 3 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 ;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 、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5、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 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水污 染污染源(物、化、生): (造成大气污染) 1工业废水O 2生活污水水污染的危害:①破坏景观O3农业化肥农药粪便O4石油泄漏O5旅游活动 ②破坏生态系统平衡③水质下降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灌溉用水)⑥生物多样性减少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和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环境保护》测试题 1.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共8分)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每空1分)(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每空0.5分)(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每空0.5分)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每空0.5分)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每空1分)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2),回答问题。(12分)

(1)图12中A地区与B地区比人均耕地数量较少原因。(6分) (2)分析C地区粮食生产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6分) 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 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4分) 4.读下图,回答问题。(15分)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5分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怎样才能保证水塔不枯?4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完整版)

专题一:环境污染与防治 知识点梳理: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2. 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3. 酸雨。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酸雨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 , ②使土壤酸化 , 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 , 毁坏森林 ④腐蚀材 , 钢材 , 造成建筑物损坏 4. 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 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 SO2的回收与利用

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二、水污染 1. 水体富营养化 :(1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2. 海洋油污染 (1怎样清除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 2mm ,造成大气污染 3.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二、气候类型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这一地区为塔尔荒漠,又称印度荒漠,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干旱区。虽然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北部平原东西两侧,却形成鲜明对比,年降水量仅为75毫米~150毫米。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同纬度西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雄踞其西侧,阻挡了西部暖湿的西风气流,成为西风带背风雨影区。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原因在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在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7)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 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 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 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 一、环境的定义是什么 二、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自然资源的定义其包含哪两种属性 四、判别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煤炭、小麦;钢材;雷电。 五、区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 六、分析右图,说明①②③④的含义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 ③人类作用于环境;如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毁林开荒、过渡放牧等。 ④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如洪灾 第二节 一、环境问题的定义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分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 六、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八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 1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氯氟烃化合物等。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成因:1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被的破坏。 ★危害: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高纬地区——降水增多。 ★对策: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植树造林;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4.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 ?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的分布及作用:主要分布于对流层,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臭氧空洞的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地区 ★成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危害: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某些生物灭绝;作物减产等。 ★措施:1减少氯氟烃的排放;2发展技术,研制新型制冷剂;3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世界三大酸雨区:西欧,北美和我国南方 ★定义: @ ★成因: ★类型: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属于硫酸型酸雨。这是因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源于燃煤。 ★危害:1森林受损,草木枯萎;2湖泊酸化;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土壤酸化,良田变荒漠;5危害人体健康等。 ★措施: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2.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3.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4.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 1 和,而北方于此相反; 2 3 气体的扩散。 | 4 ★四川盆地酸雨较为严重(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环境污染概述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2.2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2.4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5)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