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转移途径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

(一)局部扩展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继而侵及Cooper韧带和皮肤。(二)淋巴转移主要途径有: 1.癌细胞沿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然后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进而经胸导管(左)或右淋巴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约占60%。原发灶多在乳头、乳晕区及乳房的外上象限。 2.癌细胞向内侧淋巴管,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到达锁骨上淋巴结,并通过同样的途径进入血循环,占20%~30%,原发灶多在乳房内侧部分。(三)血运转移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外,亦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而向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肝。

Nature Cell Biology:肥胖增加乳腺癌向肺部转移的风险

Nature Cell Biology:肥胖增加乳腺癌向肺部 转移的风险 订阅号APExBIO 肥胖与慢性、低度炎症相关,其可以破坏组织微环境的内稳态。由于肥胖与癌症之间具有相关性,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学与遗传学项目的研究人员探讨了肥胖相关性炎症是否促进癌转移。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导致小鼠肺部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原发性肿瘤的存在使其进一步加剧。肺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以GM-CSF-和IL5依赖性方式促进乳腺癌转移至肺。重要的是,体重减轻足以逆转这种效应,并降低小鼠模型和人体中GM-CSF和IL5的血清水平。总之,在治疗癌症方面特殊考虑肥胖患者人群至关重要。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 肿瘤在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和炎性介质的复杂微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事实上,慢性 炎症可以增加癌症的风险和/或进展。因此,靶向系统性微环境的改变对于研究癌 症至关重要。 全身炎症的普遍和临床实例是肥胖症,肥胖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病理学有关。 肥胖相关的炎症是由不同脂肪库内的脂肪细胞-骨髓细胞的相互作用来驱动,导致 不同组织中免疫细胞组成的改变。因此,出现一个新的假说:肥胖相关的炎症促 进癌症进展。 有临床分析显示,肥胖与乳腺癌的转移高度相关,特别是转移到肝和肺。研究者 最感兴趣的是肺转移,发生乳腺癌肺转移的患者占很大部分,鉴于肥胖与多发性

肺部炎症之间存在显著的临床关联性,尽管肺内缺乏脂肪组织,作者仍将探讨基于哺乳动物模型肥胖相关性炎症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重点放在骨髓细胞群体中(非肥胖环境中,其在脂肪炎症和肺转移中发挥作用)。 为了研究肥胖对肺部炎症的影响,作者采用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模型:对野生型小鼠进行低脂(LF;10%kcal)或高脂(HF;60%kcal)饮食15周,随后进行免疫印迹。发现CD11b+Gr1+细胞(超多分叶核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那么肺中性粒细胞增多是否就是由于肥胖呢?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分析三个模型:DIO,ob/ob(2型糖尿病常用模型)以及肥胖抵抗的模型。发现肺部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是由于过度的肥胖,而不是饮食营养因素。研究者将高脂饮食换成低脂饮食后发现,肥胖相关的肺部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是可逆的,其随着体重的减轻而减少。 为了验证肥胖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和活化与增强的肺转移是否相关,作者在BL6 DIO模型上构建了乳腺癌的肺转移模型。发现,HF组中性粒细胞比LF组高,在原发性肿瘤生长期间,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在两组间有显著不同。第28天对原发性肿瘤生长早期的检测发现,带肿瘤的瘦组小鼠相比于不带肿瘤组表现出明显的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而在带有肿瘤的组别中肥胖显著增强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第56天对原发性肿瘤生长晚期的检测发现,跟瘦组相比,肥胖组肺部微转移及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都有显著增强。这些数据证实肥胖增强了原发性肿瘤自发的肺转移,并且增强了肺部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双侧卵巢切除术 ?LHRH激动剂 使用LHRH(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阻止卵巢释放激素,这些药物包括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 ?芳香化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阻止雄激素变为雌激素,而不影响卵巢生成的雌激素。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和阿那曲唑。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依西美坦。 ?抗雌激素药 抗雌激素药阻止受体结合。包括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SERMs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生长,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SERDs阻止和破坏雌激素受体,包括氟维司群。 ?雌激素 在高剂量时雌激素能够治疗乳腺癌,机制不明。包括炔雌醇、氟甲睾酮和甲地孕酮。 ?CDK4/6抑制剂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是一种帮助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蛋白质。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6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6,CDK4/6)抑制剂可用于激素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治疗。包含的药物有帕博西尼、瑞博西尼和阿贝西尼。 ?mTOR抑制剂 mTOR的过度活跃会导致激素治疗无效。mTOR抑制剂可以让激素治疗继续有效。包含的药物有依维莫司。 ?HER2靶向治疗 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及T-DM1。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通过阻止细胞生命周期来治疗。化疗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烷化剂:包括卡铂、顺铂及环磷酰胺 蒽醌类:阿霉素、阿霉素脂质体、和表柔比星 抗代谢类药物: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吉西他滨和氨甲喋呤 微管类抑制剂:多西他赛、艾瑞布林、伊沙匹隆、紫杉醇和长春瑞滨 ?PARP抑制剂 PARP是一种能够修复损伤细胞的蛋白质。发生BRCA1/2突变的人,受伤的乳腺癌细胞修复能力较弱。阻止这些癌细胞内PARP能够导致细胞死亡。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这些患者必须有BRCA1/2突变,以及肿瘤类型为HER2阴性。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需根据肿瘤细胞激素、HER2靶点决定。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激素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治疗 ?先前未接受过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健康。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发现时多数已经是中晚期了。乳腺癌到了晚期病情发展较快,癌细胞很容易扩散转移,其中肺转移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乳腺癌肺转移的治疗,化疗是常用的方法,那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呢? 首先,化疗费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主要看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也因方案的不同,费用相差非常大,如果是CEF方案,辅助用药不包括在内,如果是TAC、ET方案,国产和进口的是有区别的。如果用最原始的CMF方案每个疗程只需几百元。 另外,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也受地区,医院的影响,每个地区,医院的收费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并不是统一而定的,但是基本上相差不会很大,主要看病情,所用的药物、以及所需是疗程来决定的。 对临床肿瘤比较大,或腋下淋巴结已经有肿大的病人,医生会建议病人先用几个疗程化疗后再手术。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目的是让肿瘤能缩小便于手术,同时可以防止术中肿瘤细胞的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化疗短期内能控制病情发展,但是化疗缺乏选择性,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的损伤,会产生一些相应作用。如果在化疗期间联合扶正抗癌的中药治疗,通过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和消除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不仅可以确保放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可大大降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尤其对于体质较差或者需长期连续放化疗者,中医药治疗更为重要。中医药在促进骨髓

功能、提高食欲、增加体力、改善睡眠、提高机体机能状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作用,能弥补其他治疗的不足,并且不会因为治疗本身的原因而影响患者正常的身体机能,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所在。 在临床上,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选择乳腺癌转移肺化疗一次多少钱,这个问题小乳腺癌转移肺化疗费用是多少?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化疗虽然能杀灭癌细胞,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是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建议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对于不适合化疗的患者也可单独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药采用天然的中草药,无痛苦,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治疗也比较普遍。

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疗效

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5-11-09T15:20:52.5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作者:廖修用[导读]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对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铂类联合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1线化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OS 有密切关联。 廖修用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00 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比分析不同解救化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6±2.6,复发转移时的平均年龄为48±6.5。10例患者为Ⅳ期,140例患者为初次治疗I期-Ⅲ期,经过综合治疗以后,出现复发转移,两年内,有9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的临床缓解效率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药卡培他滨的临床缓解效率最低,肿瘤疾病控制时期较长。将治疗方案依据是否含有蒽环类、紫杉类、铂类进行对比分析,OS差异、临床 缓解效率、有效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铂类联合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1线化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OS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权威资料显示,如果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表达都是阴性的乳腺癌,就是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并且,复发转移的风险非常高,后期的预后效果也不好【1】。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是当下乳腺癌临床研究治疗的重点项目之一。三阴性乳腺癌缺少对HER一2靶点的靶向治疗和内分泌,因此,主要是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年龄为38岁-66岁,平均年龄为47.22±4.27岁,患者的病程为2 -7年,平均病程为4.22±1.1年。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所有患者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都经过穿刺病理学检查,被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乳房胀痛不适、乳头有溢液、乳房肿块、乳房触及结节。 1.3疗效判定及评价标准 依据RECIST临床评价标准【2】,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时间超过2年,判定为临床获益。从患者手术后,计算没有疾病生存时间,从确诊患者乳腺癌复发转移起到死亡,计算总生存时间。 1.4随访 所有患者的随访截止时间是2011年12月,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是44±±4.15个月,有17例生存失随访,有110例死亡。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所有数据以及研究所得资料均采采用SPSS12.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记录方式为( ±s),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6±2.6,复发转移时的平均年龄为48±6.5。10例患者为Ⅳ期,140例患者为初次治疗I期-Ⅲ期,经过综合治疗以后,出现复发转移,两年内,有9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 不同的化疗方案,有效性进行分析,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多种化疗方法进行解救治疗,本次研究统计了1线、2线、3线应用频率最多的7种治疗方案。见表1。 结果表明,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的临床缓解效率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药卡培他滨的临床缓解效率最低,肿瘤疾病控制时期较长。将治疗方案依据是否含有蒽环类、紫杉类、铂类进行对比分析,OS差异、临床缓解效率、有效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论文中英文摘要 作者姓名:王艳 论文题目: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功能上调控乳腺癌的转移 作者简介:王艳,女,1982年11月出生,2001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习,2006年9月师从于北京大学尚永丰教授,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LS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属于以FAD为辅酶的单胺氧化酶,能够催化H3 K4me2和H3 K4me1 多肽去甲基化反应。LSD1广泛调控基因的转录,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LSD1与癌症之间的潜在联系目前被理解为多种肿瘤中组蛋白H3K4的甲基化水平下降和H3K9的水平上升的现象相关。虽然有少量报导说LSD1可以激活基因的转录,但是目前更普遍认为LSD1对基因转录起到抑制作用。由于H3 K4me2是公认的转录激活标志,LSD1催化其去甲基化的活性便抑制了基因的转录。迄今,LSD1在众多转录抑制复合体中被发现,如CoREST复合体, CtBP复合体和一系列HDAC复合体等等。在表观遗传治疗的大好前景下,LSD1越来越显示出了它作为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的优越性。 运用anti-FLAG亲和层析联合质谱的方法,我们首次报导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可以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体NuRD相互作用。NuRD复合体是一个多亚基的复合体,包括ATP 酶部分和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酶部分,广泛参与基因转录抑制。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显示,HeLa细胞中天然存在的LSD1多出现在高出其单体110kDa很多的669-1000 kDa的组分中,且与NuRD 复合体的常见组分MTA,HDAC等大致共同洗脱。更重要的是,NuRD 复合体的洗脱谱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活性范围与LSD1的组蛋白去甲基化HDM活性范围大致重合。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的方法,我们在HeLa,MCF-7和MDA-MB-231细胞系中均证明LSD1可以与NuRD复合体所有的组分在体内相互作用,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亚基。 HDAC酶活性和HDM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NuRD复合体组分中拥有使小牛胸腺组蛋白或HeLa细胞单核小体的H3 K4me2和H3 K4me1显著下降的去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且此活性可被LSD1的特异性抑制剂Pargeline抑制,也可被LSD1免疫清除实验所清除,说明LSD1是NuRD复合体的一个功能亚基,通过其H3K4去甲基化酶活性协同NuRD复合体抑制基因的转录。 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可以在体外直接与NuRD复合体亚基之一的MTA蛋白特异的相互作用,却不与其他的NuRD复合体组分直接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分段截短体的GST Pull-down实验结果证明LSD1的Tower结构域是和MTA分子的SANT结构域是介导LSD1与三个MTA分子直接相互作用的结构域。而利用重组蛋白进行的体外去甲基化实验则揭示,当纯化的LSD1单独存在时,虽可以催化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却无法完成对单核小体H3K4的去甲基化;而加入体外纯化的重组MTA2之后,LSD1便可以单核小体为底物使之去甲基化了,说明NuRD复合体中的MTA分子可以作为联系LSD1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桥梁。 利用先进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DNA选择和连接(ChIP-DSL)技术我们得到了LSD1/NuRD 复合体全基因组转录调控的可能的下游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多分布于TGF 通路,细胞连接,

乳腺癌的分期

乳腺癌的分期 T(tumor):表示原发肿瘤累及范围。临床分期须经体格检查或乳腺X线摄影,测其最长径和与其垂直的最长径。病理分期时,如一个肿瘤含原位癌和浸润性癌两种成分,肿瘤体积按浸润成分大小计算。 N(node):表示区域淋巴结受累犯与否的状态。 M(metastases):表示远处转移的有无。 治疗前的临床分期以TNM表示。手术后的病理学分期则以pTNM表示,pT需对整个原发瘤及周围相应“正常组织”进行足够范围的组织学检查来确定;pN需有足够数量的淋巴结被清除并经病理学检查;pM则需有较可靠的影像学诊断甚至组织病理学证实。pTNM可提供最确切的疾病程度的资料,供预测预后并据此设计术后治疗策略。同侧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多发乳腺癌,应按其中体积最大者定T。 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应分别单独进行分期。 以下即为第六版AJCC乳腺癌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 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 Tis(DCIS) 导管原位癌 Tis(LCIS) 小叶原位癌 Tis(Paget) 不伴肿瘤的乳头派杰氏病 注:伴有肿块的派杰氏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cm,≤0.5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cm,≤1.0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0cm,≤2.0cm T2 肿瘤最大直径>2.0cm,≤5.0cm T3 肿瘤最大直径>5.0cm T4 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胸胸壁或皮肤胸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胸胸肌) T4a 侪**?胸壁 T4b 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桔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 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被切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伴随各种转移的发生,如肝转移、骨转移、胸膜转移等各种的情况。肝转移主要是血行的转移和淋巴道的转移为主,尤其是血行转移,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胸膜转移少有人了解,它会使患者陷入生命的深渊吗? 1、乳腺癌胸膜转移症状:乳腺癌通过血行或局部侵犯可以发生胸膜转移,或肺转移穿溃到胸膜腔后引起胸膜转移。乳腺癌患者发生胸膜转移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等症状,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可进行穿刺抽出血性胸水时可明确诊断,积极的治疗是关键。乳腺癌的诊断 2、乳腺癌的骨转移症状:也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症状,乳腺癌极易出现骨转移,过去甚至有患者主要是以病理性的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临床上多发性骨转移较常见,有60%未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胸腰段椎骨和骨盆是乳腺癌骨转移最易发生的部位,其发生率约占64.7%和41.2%,其次为肋骨(与癌灶邻近部位多见)肤骨、股骨、颅骨,此外胸骨的转移率为最低,约为3.5%。 乳腺癌怎样治疗?我们只有进行正确的治疗手段才能解决乳腺癌疾病,但是我们现在有着怎样的治疗方法呢?想必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要知道,乳腺癌疾病对于女性来说伤害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要多加了解乳腺癌疾病。 手术治疗:对于较早期的乳腺癌来说,是一种根治的方法,对于较晚期的乳腺癌则是常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乳腺全切术,加上腋下清扫,保留胸肌,认为是乳腺癌第一期患者、一部分第二期患者的,当代规范化治疗。 免疫治疗:多年来,人们都在探索着应用免疫学的方法来治疗乳腺癌。从理论上来看,免疫治疗最具有特异性,仅损害瘤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治疗效果为全身性,适用于治疗非局限的肿瘤。至今虽经多方尝试,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已成为了乳腺癌病程的各期积极治疗的措施。早期的病例于根治术之后给予了辅助化疗,能提高治愈率,晚期病例化疗结合其它治疗,也有缓解病情延长存活期的作用。乳腺癌对化疗比较敏感。 治疗肿瘤新突破——生物免疫疗法 目前采用了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生物免疫治疗具有抗癌谱广、靶向性强、显效性快等显着特点。临床显示,免疫治疗能有效的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且没有明显不良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手术后肿瘤患者清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膀胱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显着。临床治疗还显示生物免疫疗法在治疗胸、腹水患者时,在控制胸、腹水,杀灭胸、腹水中的癌细胞,防治癌细胞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无法手术或对化疗不耐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积极作用。 采取生物免疫治疗可应用于乳腺癌整个治疗过程中,在乳腺癌早期可增强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防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提高乳腺癌早期治愈率。生物免疫治疗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细胞活性,来达到抑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有很多,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最为多见,主要转移途径有两种: ①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就诊病人的60%,癌细胞沿着胸大肌外侧缘的淋巴管浸入腋窝淋巴结。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移越高,转移数越多。临床上即使未扪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后也常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②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2、血行转移: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乳腺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的静脉汇入腋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是肺转移的重要途径。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级有关。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等。 ①肺转移多数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偶为单个结节。少数病例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临床上有明显的咳嗽、气急发绀。 ②骨转移以胸、腰椎和盆骨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等;多数为溶骨性改变,少数为成骨性;长骨转移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时由于脊髓受压可引起截瘫,临床上有进行性加剧的疼痛。 ③肝转移早期症状不明显,超声显像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④胸膜转移常继发于肺转移,偶亦见单纯胸膜转移者,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可为血性,有时胸水内可找到癌细胞。 ⑤脑转移在女性患者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灶,借助CT检查可帮助诊断。 乳腺癌转移并不是无药可医,在辅助治疗中,很多患者选择了中药人参精华提取物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h2能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预防复发转移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适合肿瘤患者等重症病人及年老体弱人群服用,对改善患者食欲和睡眠也很有帮助

乳腺癌肺转移还能活多久

生存期长短的问题是最让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而乳腺癌肺转移能活多久,最主要是受到患者是否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的影响。手术和放疗是早期乳腺癌最常选择的治疗方式,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尤其是在出现肺部转移时,这两种方式对于患者而言并没有太理想的效果。那么,乳腺癌肺转移怎么治疗活的久呢? 对于乳腺癌肺转移的治疗在临床上经常被选用的方式是化疗和中医治疗。化疗作为西医比较先进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控制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遏制癌肿继续恶变,能够起到减轻患者痛苦,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但是,化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治疗中会对患者体内正常的细胞组织造成损害,引起患者免疫力低下,使患者的脏腑功能受到损害。本着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中医治疗乳腺癌肺转移不但能够从针对不同体制、不同病情发展阶段的患者辨证施治,而且在治疗中还能够对患者整体的机制进行调理,增强患者的整体抗癌能力,以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的目的。 乳腺癌肺转移怎么治疗活的久?中医治疗乳腺癌肺转移以著名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的“三联平衡疗法”效果较佳。该疗法能够抓住乳腺癌肺转移的病机——“虚”“瘀”“毒”,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对患者进行重点用药,一面可以有效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率,改善癌灶生存环境,使治疗效果持久稳定;另一面可以恢复受损元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病人康复实现康复。 【患者病例】 陈林凤,女,洛阳市人,2008年7月确诊为乳腺癌转移,先后化疗,放疗8次,全身乏力,不能走路,病人思想压力增大,病情也不断恶化,后经别人介绍找到袁希福服用中药治疗,病情好转,能走路,精神状态佳。2012年9月17日她再次找袁希福巩固治疗,袁大夫告诉他再过明年再服两个月的药就算彻底康复了,病人十分高兴。2014年4月12日在袁希福抗癌明星康复大会上再次讲述了自己的康复历程! 李秀勤,乳腺癌,女,58岁,驻马店九中,2009年12月因左乳皮肤粗糙、乳头凹陷到驻马店中心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左乳腺癌随即进行手术切除,配合化疗6个疗程,放疗4周后复查发现乳腺癌细胞转移,后经乳腺癌康复病人李军介绍前来求诊袁希福,到诊时症状:乏力,面色苍白,四肢肌肉痛,左胸壁皮肤有10×10cm的红肿区,左胸皮肤发热,手术缝合口处有玉米粒大小的结节。,采用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药调理,一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坚持服药,三个疗程后症状:行动有力,面色红润,四肢轻松无痛感,左胸皮肤发热感消失、红肿区消退殆尽,手术缝合口米粒结节减小。

Her一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Her-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的一线治疗进展 作者:贾朝阳, 应明真, 王雅杰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肿瘤科,上海,200433 刊名: 医学研究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13,42(4) 参考文献(16条) 1.Smigal C.Jemal A.Ward E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by race and ethnicity:update 2006 2006(03) 2.Hayat M J.Howlader N.ReichmanME Cancer statistics,trends,and multiple primary cancer analyses from 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SEER) program 2007(01) 3.Mass RD.Press MF.Anderson S Evalua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ccording to HER2 detec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trastuzumab 2005(03) 4.Jackisch C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optimizing trastuzumab-based therapy 2006(suppl 1) 5.Hamberg P.Bos MM.Braun HJ Randomizedphase Ⅱ study compari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combinationtherapy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vs sequentialtherapy of trastuzumab followed by docetaxel alone atprogressio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HER2 +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HERTAX trial 2011(02) 6.Dawood S.Broglio K.BuzdarAU Prognosisof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y HER2 statusand trastuzumab treatment:An institutional-based review 2010(01) 7.Wolff AC.Wang M.Li H Phase Ⅱ trial of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plus docetaxel with and without trastuzumab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rial E3198 2010(01) 8.Wardley AM.Pivot X.Morales-Vasquez F Randomized phase Ⅱ trial of first-line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and capecitabine compared with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0(06) 9.Yardley DA.Burris HA 3rd.Simons L A phase Ⅱ trial of gemcitabine/carboplatinwith or without trastuzumab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08(05) 10.Gomez HL.Doval DC.Chavez MA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tini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ErbB2-amplified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08(18) 11.Sutberland S.Ashley https://www.360docs.net/doc/709328240.html,es D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ith lapatinib and capecitabine in the lapatinib expanded access programme,includingeficacy in brain metastases-the UK experience 2010(06) 12.Blackwell KL.Burstein HJ.Storniolo AM Randomized study of Lapatini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rastuzumab in women with ErbB2-positive,trastuzumabrefractory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0(07) 13.Marcom PK.Isaacs C.Harris L The combination of letrozole and trastuzumab as first or secondlinebiological therapy produces durable responses in a subset of HER2 positive and ER 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s 2007(01) 14.Kaufman B.Mackey JR.Clemens MR Trastuzumabplus anastrozole versus anastrozole alone for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positive,hormone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mthe randomized phase Ⅲ TAnDEM study 2009(33) 15.Schwartzberg LS.Franco SX.Florance A Lapatinib plus letrozol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HER-2 +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1(02) 16.Baselga J.Campone M.Piccart M Everolimus in postmenopausal hormone-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20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09328240.html,/Periodical_yxyjtx201304058.aspx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1例 背景知识 【定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常与遗传有关。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经过综合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7%,但是有超过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晚期,它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流行病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致病因素】 乳腺癌发病是遗传与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如果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那他的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3倍。P53,BRCA 1-2基因突变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二)内分泌因素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13岁/>17岁:2.2倍,绝经年龄>55岁/<45 :2倍);哺乳情况、不孕及初次足月产的年龄(<20岁/>30岁:1/3)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三)饮食因素:

大量长期酒精及脂肪的摄入,因为这可以使脂肪组织中的雌激素增加 (四)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癌,属早期,预后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属早期,预后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小管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单纯癌等,预后较差。 5.其他罕见癌。 【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乳腺癌进行了TNM(T umor, Lymph N odes, and M etastasis.)分期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7-07-07T13:49:25.1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李同磊阴俊伟[导读]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近期疗效。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肥城271600)[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近期疗效。方法:以我院9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化疗方案分成两组,每组45例,A组采取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B组采取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结果:A组临床缓 解率55.6%,临床控制率88.9%,B组临床缓解率40%,临床控制率75.6%,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贫血、血小板减少、脱发和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程度明显轻于B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好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毒副反应可耐受。 【关键词】卡培他滨;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肿瘤,一旦形成转移可危及生命,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得到一定的控制[1]。但转移性乳腺癌对患者的威胁不可避免,由于病灶扩散,转移性乳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综合治疗使得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2,3],而化疗方案则是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卡培他滨、表柔比星分别联合多西紫杉醇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预计生存时间均超过3个月。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5例,A组:年龄28~72岁,平均(54.8±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2.4±1.2)个月,转移部位:肝转移12例,肺部转移10例,淋巴结转移23例,B组:年龄26~70岁,平均(55.2±10.8)岁,病程1-6个月,平均(2.5±1.3)个月,转移部位:肝转移13例,肺部转移11例,淋巴结转移21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其他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组间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研究均经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完成详细身体检查,A组采取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3),用药剂量2000mg/m2,2次/天,口服给药,多西紫杉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43),75mg/m2,静脉滴注,1次/天。B组采取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表柔比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79),75mg/m2,静脉滴注,1次/天,多西紫杉醇的药量和用法同A组。每3周为1个周期,持续用药4周。治疗前患者适当服用糖皮质激素。 1.3 观察指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实体瘤的疗效标准[3]对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除,维持时间大于4周;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维持时间大于4周;稳定,肿瘤体积缩小25%-50%,无新肿瘤出现或转移;进展,肿瘤体积无变化或增大。临床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临床控制率=1-进展率。毒性反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级,以贫血、血小板减少、脱发和恶心呕吐为主,统计III-IV 级的副作用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t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临床缓解率55.6%,临床控制率88.9%,B组临床缓解率40%,临床控制率75.6%,经X2分析,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乳癌为什么好发肺转移

乳癌为什么好发肺转移 *导读:乳腺癌发生肺转移的几率居各种癌症之首。而肺脏 则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研究统计1000例尸检资料,发生肺 转移的原发癌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肾癌等。…… 2001年10月,46岁的杨女士发现左侧乳房外上方出现肿块,经医院相关检查,诊断为左乳腺癌,于同年12月接受了乳癌根 治术,病理类型属“浸润性导管癌”;同侧腋窝淋巴结6/12转移;雌激素受体(ER)检测结果“阳性”。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多个疗 程的化疗,并服用“三苯氧胺”进行内分泌治疗。可在一年半以后的2003年5月常规复查时,却发现双侧肺部有多个结节状块影,最大的约6×4×3厘米,还伴有胸腔积液(胸水)。诊断为乳腺癌术后肺转移。当即补行化疗。2个疗程后,出现严重脱发、体弱、白细胞下降等毒副反应。于是从2003年10月起,加用了中西医结合冲击疗法,继续加强全身性药物治疗。这样进行3个月,病情得到控制,胸水减少。6个月后复查,双肺结节状块影明显缩小,胸水消失。治疗1年后复查,双肺块影全消。其后继续间断、减量用药坚持巩固治疗,终获康复。2005年3月,杨 女士被评为“抗癌勇士”。2006年5月随访,情况良好,无病生存。 乳腺癌发生肺转移的几率居各种癌症之首。而肺脏则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这是因为肺是人体大循环系统的“第一滤过器”。

肺循环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管分布;且肺动脉的凝固纤溶活性较高;因此,很容易发生肺转移癌。据统计,50%以上的实体癌症未确诊前已有亚临床转移。尸检证明,癌症肺转移的发生率为40%~50%。有研究统计1000例尸检资料,发生肺转移的原发癌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肾癌等。因此,本文报告的杨女士,实属“乳腺癌好发肺转移”的典型例证。 为了防止肺转移的发生,当今对乳腺癌多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因为即使是范围广泛的根治手术,也只能切除乳腺局部病灶和邻近区域的转移淋巴结;对已经脱离原发灶循环到远处的隐匿癌灶则无法切除到。这些远处隐匿灶就成为日后发展成转移癌的“活根”。手术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中西医药结合等综合治疗的目的,就是力争控制和消灭这些“活根”,避免复发与转移。 为了及时发现转移征象,乳腺癌患者一定要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平时要注意身体的任何不适,特别关注肺部呼吸系统的“蛛丝马迹”。如发现丝毫异常,即应行有关检查。如能及时较早地发现转移征象,通过合理治疗,疗效还是很好的。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京广沪等城市,乳腺癌已成为对女性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女性肿瘤的第一位。专家表示:乳腺癌已成为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压力大、抽烟喝酒、晚睡晚起、缺乏足够运动、使用含雌激素的补品化妆品、晚育以及生育后不哺乳等因素,让职业女性(如教师、白领、企业家)

乳腺癌免疫组化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 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 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 参考: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介入科刘玉金 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肖晖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 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 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 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 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 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 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 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 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 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