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形成原因

肝血管瘤形成原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的事情很难让人预料到,顺自己心意的事往往都不成功。但疾病偏偏给我们加了把劫难,肝血管瘤也来凑热闹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患上了肝血管瘤这种疾病。那么肝血管瘤形成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由上海曹安医院的医师为您做详细的介绍。

肝脏组织的局部坏死引起的血管扩张,或者肝组织坏死后导致周围的血管形成空泡状,很可能会引起血管瘤。

最普遍的说法是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所引起的肝血管瘤,肝脏内部血管再通后导致的血管扩张的情况,很可能会引起血管瘤,这些症状都在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肝脏内部区域性的血循环减缓后,导致血管的海绵状扩张,使得肝脏内部持续性的静脉血淤滞,最后可能会引发血管瘤。大量的毛细血管组织受到感染后发生变形,使得毛细血管发生扩张,也会引起肝部血管瘤。

肝血管瘤遏制了肝脏的健康功能,弱化了健康肝脏生成的先天基础,由于肝血管瘤附着于肝脏,随着它的逐渐生长,面积扩张,血湖增大。淤血增硬,血液增浓,使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

肝血管瘤较大的时候,患者自己就可以触摸到肝脏位置的肿块,在患者的上腹部有种软软的肿块存在,但是绝大多数患者身体没有明显的变化。肝癌患者一般摸不到肿块,会因为疾病的影响变得异常瘦弱,全身无力,茶饭不思。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1 / 5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肝;血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资料与方法 本组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3岁。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较典型,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变化。采用西门子AR.C 及欢悦双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8-10 mm、层距8-10 mm,病灶处3-5 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3 ml/秒,开始注射后延时20-30秒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并对病变区进行延迟扫描。 2结果 平扫所见:病灶位于右肝前叶16例,右肝后叶21例,左肝18例,肝左右叶多发者8例,共85个病灶。其中呈圆形、类圆形病灶76个,长条形病灶9个;78个病灶边界清楚,7个病灶边界欠清。病灶内径最大11 cm,最小0.8 cm,多数为2-5 cm。7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CT值23-45 Hu,8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增强所见:73个病灶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呈结节状强化(34个)、环状强化(11个)及斑片状强化(28个),强化程度接近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强化区逐步向中央扩展,密度逐渐下降,部分病灶高于同层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病灶完全或大部分等密度充填71个,高于肝实质密度3个,低密度区明显缩小11个,其中8个平扫所见病灶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 3讨论

肝血管瘤的诊断及中医治疗

肝血管瘤的中医诊治 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血瘀,就采用: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如气滞,就采用: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采用经多年铁氏祖方临床实践成果首创:“活血化瘤系列”与“清肝解毒颗粒”制剂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制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煎40分钟。配用蜈蚣12条,参三七15g,土鳖虫30g,研末装胶囊。3粒(约1g)/次,3次/日,口服。 疗效:用上药治疗肝血管瘤21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以上就是我们对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患者。虽然说偏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定要让医生看过以后方可食用。在此,祝患者早日康复。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Word整理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

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呈不规则、裂隙状或星形。

彩色多普勒对肝血管瘤与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彩色多普勒对肝血管瘤与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3-08-05T16:42:43.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孙雪英[导读] 所以观察肿瘤内血流特征将有助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孙雪英(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辽宁东港 118300)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185-01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血管瘤肝癌鉴别诊断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肝血管瘤的超声早期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由于肝血管瘤的声像图表现的多样性,有时与肝癌很难作出鉴别。我院从2010年2月~2011年2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肝血管瘤88例,现对其中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诊断确诊,肝血管造影、CT增强造影、核磁检查及临床随访确定诊断的78例,肝血管瘤病例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23~65岁,88例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者6例,经CT增强造影、肝血管造影,血液AFP检查无异常并随访3个月以上病灶无变化的确诊者72例。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菲利普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0~5.0MHz。采用直接接触法,患者取仰卧位,先用二维超声扫查,了解血管瘤的部位、大小、与周邻结构关系,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显示肿块周围及内部的血管分布将脉冲多普勒取样点置于出现彩色血流信号处,记录多普勒血流频谱类型。若为静脉型血流频谱则为肝血管瘤的可能性大,若为动脉型血流频谱则肝癌的可能性大。 2 结果 88例肝血管瘤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出病灶75个,病灶最小直径0.5cm,最大11cm×12cm,其中单个病灶者50例,2个病灶者19例,3个以上病灶者11例。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型者60个,低回声型者14个,混合型回声者6个。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边界多为清晰、锐利,部分病例出现边缘回声增强。直径多<3.0cm,常为强回声,较大血管瘤内多数呈明显非均质性改变,隐约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回声区。低回声型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光点与小透声区相交错、重叠而成,也呈细网状结构。混合型回声声像图显示内部回声多数较肝实质增强,其间出现散在多发的透声区,亦可出现管道样结构。 88例肝血管瘤和6例肝癌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检查:发现60例肝血管瘤中,有23例出现彩色血流包绕肿瘤,9例在肿瘤内见细点状血流信号,5例可见明显血管伸入瘤体内呈条状血流信号。经多普勒频谱分析确定上述环绕肿瘤及伸入肿瘤内的血管均为肝内静脉血流,而以门静脉血流为主。6例肝癌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显示有彩色血流包绕肿瘤,肿块内有较丰富星点状的彩色闪烁和树枝状血流。这些彩色血流经多普勒频谱检测验证多数显示为动脉血流频谱。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肝血管瘤的小病灶,并确定其部位,由于价格低廉、无创伤,多数患者都能接受,可以用来多次追踪检查,对早期诊断和随访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在声像图上回声较复杂,易于与肝癌混淆,特别注意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除通常所用临床生化检查,如CT增强、MRI检查外,肝动脉造影可以作为进一步协作确诊的检查方法。对不能进行手术探查和病理活检的病例,应密切注意临床观察和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 肝血管瘤与肝癌的彩色多普勒鉴别:彩色多普勒显像初步观察表明,由于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肝血窦的囊状扩张,血窦间有纤维组织分隔以及迂曲变形的血管网,血流速度缓慢,无增生的动脉,以致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仅为流速缓慢的静脉血,找不到肝动脉血流的多普勒频谱特征,而肝癌的血流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由于肝癌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生的毛细血管,从肿块四周崁入内部,并随肿块的生长不断更新血管分布,增加血管数量,血管增生、增粗,可以检测到肿瘤内丰富的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1]。所以观察肿瘤内血流特征将有助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彩色多普勒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敏感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检查者个体差异、检查技术及观察角度等不同,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一种方法。肝血管瘤与肝癌的血液供应不同,所以表现为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频谱和静脉血流频谱的不同,所以比较容易作出鉴别,也容易掌握。参考文献 [1]陈仁彬,主编.实用超声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2-193.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肝血管瘤

1、发病率 2、病理 肝血管瘤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为2cm以下。后者常见于中年患者,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瘤直径一般在3cm以上,甚至大到占据整个肝叶。病变左、右肝叶的发生率大致相等。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间质中有中等量的结缔组织,有时出现间质黏液变,肿瘤中央纤维化常见,有时可出现广泛纤维化。血管腔内偶可见钙化(静脉石)。 3、临床表现 (1)病史与症状体征: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达数年以上。50%-70%的患者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5cm以上)患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主要是上腹不适、发热、嗳气、腹胀、腹痛等。体格检查可触及腹部包块,包块与肝脏相连,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的压缩感,有时可呈分叶状。 (2)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贫血表现。 4、影像学检查 (1)B超: 1)毛细血管瘤:肿瘤常较小,直径1-2cm,多单发,位于肝表面和邻近血管处,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肿瘤多为高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细小圆形小暗区或管状无回声区,边缘可见凹陷,形成网状结构,部分肿瘤边缘为线状高回声,内部为低回声,有时低回声内见细小光点。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较大时呈不规则形,边缘锐利。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呈蜂窝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型肿块周边可见强回声带,巨大者强回声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边界清楚。(2)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或轻度分叶。密度多均匀,肿瘤较大者,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少数中心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大多在60s内,个别在2min内出现边缘增强,部分血管瘤增强病灶可占据肿瘤的大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灶逐渐由边缘向中央扩大,延迟10-15min后,肿瘤变为等病灶或高密度。较大肿瘤中心的更低密度可始终不增强,系瘤内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瘢痕或有坏死所致。(3)MR:T1加权像表现为均匀性低信号或混杂性低信号(内有更低信号区),如有出血,可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像,随着TE的延长,肿瘤信号强度也增高。重度T2加权像肿瘤信号可达到或超过胆囊和脑脊液信号。肿瘤的纤维瘢痕在T1、T2加权及质子密度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4)血管造影:供应肝脏血液的动脉大小、形态及走形多正常。在动脉早期血窦显影,可见多发血管湖,一直持续至静脉期后达30s。一般无增粗、不规则的新生供血动脉存在。血窦显影通常呈环形或“C”形,系肿瘤中央纤维化或血栓、出血所致。有时可见动-静脉瘘。肿瘤较大者,可见血管增多、增粗且受压、移位。 5、介入治疗 (1)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①肿瘤较大,邻近器官受压移位,引起明显压迫症状者;②肿瘤较大,引起肝薄膜紧张导致疼痛者;③肿瘤破裂、出血者;④手术切除前准备;⑤肿瘤虽小,但一般治疗对疼痛效果不佳者。 禁忌证:①单发或多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小于4cm)且趋于稳定、无临床症状者;②病变直径大于8cm或合并有动-静脉瘘者不适于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③有血管造影禁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