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生物农药

常见生物农药
常见生物农药

常见生物农药

与化学农药相比 生物农药的残留普遍较低 有利于生产绿色水果、特别是AA级绿色水果。生物农药品种很多 特点不同 要有的放矢地选用。

Bt乳剂是常用的细菌生物农药 它的制成品为米黄色乳剂 乳化性能好 杀虫谱广 对20多种蔬菜、茶、果、烟等植物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为80~90% 主要防治对象有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稻纵卷叶螟、茶毛虫等。Bt乳剂是一种胃毒剂 害虫食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分解昆虫肠道中的一种蛋白质 从而使害虫肠道穿孔 肠道里的东西流入体腔 最后得败血症死亡。使用时应掌握气温在15℃以上 一般以20℃为适宜 施用时间应比施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为宜。

青虫菌和杀螟杆菌菜青虫吃了粘有青虫菌的菜叶 肠壁会很快穿孔 变成团团泥浆死去。杀螟杆菌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 还能防治苍蝇、蚊子、粘虫、松毛虫、白蚂蚁、稻苞虫等害虫。

白僵菌是真菌生物农药 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害虫黑尾叶蝉有特效。白僵菌液接触害虫后 通过体壁进入害虫体内 很快会萌发菌丝 吸收害虫的体液 使害虫变僵发硬而死。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特效。抑制水稻纹枯病病菌菌丝 有效期长达15-20天 耐雨水冲刷 对人畜安全无毒。

农用抗菌素和植物抗菌素这两类农药是真菌生物农药。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菌素有春雷霉素、庆丰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放线菌酮链霉素等。如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生素 对瓜、果、蔬菜、花卉、麦类、烟草的白粉病及水稻、麦类的纹枯病 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鱼藤酮又名施绿宝。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 也有一定驱避作用 对天敌安全 杀虫谱广 对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多种果树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如防治蚜虫 可用2.5%

鱼藤酮乳油400 600倍液喷施。

阿维菌素又名齐螨素、爱福丁、害极灭、农家乐、除虫菌素、齐墩菌素、阿巴丁、隆维康等。是一种全新的抗生素类生物杀螨杀虫剂 对害螨和害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梨木虱 苹果叶螨 桃小食心虫。如防治果树红蜘蛛 可用1.8 阿维菌素乳油4500 5000倍液喷施。

虫酰肼又名米螨。幼虫取食后在不该蜕皮时蜕皮 由于蜕皮不完全而导致幼虫脱水、饥饿而死亡。用以防治梨小食心虫、苹果卷叶蛾、葡萄小卷叶蛾、松毛虫、美国白蛾等。

武大绿洲1号为病毒杀虫剂 病毒直接作用于昆虫幼虫的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核 并迅速复制导致幼虫染病死亡。可用于防治果树鳞翅目害虫、梨食心虫等。如防治梨食心虫等钻蛀性害虫 应在虫卵高峰期用药最佳。

烟百素为烟碱、百部碱、楝素等三种成分混配的杀虫剂 具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 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等多种害虫。如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 一般用1.1 烟百素乳油1000倍液 7 10天一次 连喷2 3次。

皂素烟碱由皂素和烟碱配制成的植物源广谱杀虫剂 耐雨水冲刷。可用于防治柑桔红蜘蛛和介壳虫等。如防治介壳虫 在卵孵初期皂素烟碱300倍液喷施7天一次 连喷2次。

甲壳素其系列产品如一施壮 喷后在植物表面形成膜 防止病菌侵入。一般2 —施壮600 800倍液 在开花到果实形成期喷施 聚糖果乐 在着果期施用 有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入、并使糖度提高作用。一般用1.5 聚糖果乐水剂600倍液在现果期喷施 每7天一次 连喷4次 黑星21具有诱导抗性、抑制病菌侵染、改善果实品质等作用 可用于防治果树黑星病等。一般用2 黑星21水剂600倍液喷施。

阿米西达杀菌机理为用于防治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桃褐腐病、核桃黑星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烟污病等。如防治梨黑星病 一般用25 阿米西达500 800倍液喷雾。

多氧清又名宝丽安、多克菌、多氧霉素、多效霉素、保利霉素、科生霉素、兴农606等。是一种广谱性核苷类农用抗生素。可用以防治梨黑斑病、轮纹病、葡萄黑痘病、灰霉病、白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霉心病、轮纹病 以及草莓灰霉病、白粉病等。如防治葡萄黑痘病 用3 多氧清600 900倍液 每隔7天使用一次 连喷12次。

克菌康又名中生霉素。对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黑痘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霉心病等。如防治葡萄炭疽病 可在发病初期用3 克菌康1000-1200倍液喷雾 共使用3 4次。

根复特又名根腐110。可用于防治果树的根腐病 并能活化根系、壮根 促使根系发达。移栽期用2.5 根复特800倍液 植株生长期用600倍液 每株300毫升灌根。抑制病菌细胞线粒体呼吸作用 破坏病菌能量合成而导致死亡。

生物农药的发展与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_刘保民

2011.01B 总第206期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农业病虫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每年达到15%~25%.大规模地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害虫的主要策略。这一措施虽然对于稳定农业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杀虫谱广,田间残效期较长,容易诱发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化学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导致妇女流产、婴儿畸变以及诱发人类癌症等各种疾病。因此,使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生物农药发展概况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的发展方向。生物农药是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防治对象专一,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用量小,降解快,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适用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特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化学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生物农药的用量达到60%,然而,目前生物农药在全球农药销售总量中仅占2%的市场份额,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有关部门提出到2015年,要求生物农药的使用占农药总量的30%~50%,按此比例计算,当前我国农药耗用量每年达120万t,年需生物农药量至少在60万t以上。至2002年底,包括转基因棉花,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仅占到农药总产量的10%左右,推广应用面积占到农药总应用面积的12%左右。可见发展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品种约250种,年产量近40万t,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农药占农药总量的90%以上,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10%,我国农药品种结构老化,高毒品种仍在继续使用,集中表现为“3个70%”,即杀虫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约占杀虫剂的70%,几个高毒老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约占有机磷农药的70%,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物农药在我国发展有两个高潮,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前一个高潮阶段由于当时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满足不了生物农药对工艺、贮藏和运输要求的条件,除井冈霉素外,未形成有影响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形成了第二个高潮。据《农药登记公告》统计,我国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各有特点,病毒类生物农药由于病毒无法离体培养,生产中需要大量养殖昆虫,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真菌类生物农药,由于大量培养抗逆孢子技术没有突破,致使产品的保存期和稳定性达不到农药登记的要求,造成规模化生产存在一定的难度;植物源农药由于需要种植大量植物,工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土地、植被和生态保护等限制;动物源农药主要是被开发成仿生合成农药,直接开发成生物农药难度很大;转基因植物,由于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影响其推广应用。以苏云金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杀虫剂,由于 山西省芮城县生物农药厂刘保民 与 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研究现状 27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QUIPMENT

花卉常用生物农药的种类

花卉常用生物农药的种类 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用生物活体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具有无残留、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的特点,能专一作用于有关的病害、有害生物种类。目前国内外公认应用最多的有细菌性、抗生素类、昆虫激素类、昆虫病原线虫类及昆虫病毒类。 防治花卉食叶害虫 一、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系列杀虫剂是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它的杀虫作用机理是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灭幼脲类主要是胃毒剂,但也能侵入昆虫表皮发生作用。该产品具有防治效果好,残效期长,防治成本低,耐雨水冲淋,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花卉植株、人畜及环境安全等优点。 二、是细菌性农药——Bt乳剂。Bt乳剂是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类,属于芽孢杆菌细菌性杀虫剂。其主要杀虫成分是半孢晶体。该药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广为应用的主要生物杀虫剂。Bt乳剂的致病机理是Bt杀虫毒素使害虫的消化道发生病变而死亡。食叶害虫吃了带Bt乳剂的叶片后,引起瘫痪、停食、反应迟钝、腹泻,尔后腹部出现黑环,并逐渐扩大到全身,最终中毒致死。害虫死后变为黑色软体,腐烂、倒挂或死在树叶和枝条上。Bt菌剂对多种鳞翅目幼虫和叶蝉有致病和毒杀作用,如食心虫、黄刺蛾、尺蠖蛾等,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 三、植物性农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烟·百·素油:多元中草药植物乳油杀虫剂,对易产生抗性的昆虫也可迅速杀死,具有降解好、无残毒、使用安全、无公害、无污染等特性,对花卉有刺激生长的作用。 百草一号(0.6%苦参碱·内酯水剂):由牛心朴子、苦豆草等多种植物及中草药粉碎、溶解、添加助剂和渗透剂配置加工而成。作用机理是以触杀为主,胃毒为辅,对花卉生长有促进作用,可用于防治花卉各类蚜虫及食叶害虫。 百虫杀(1.2%烟·参碱乳油):属于植物性农药,有效成分是烟碱和苦参碱,对昆虫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对人畜低毒,对环境无污染、花卉无药害。 蔬果净(0.5%楝素乳油):属于植物性农药。该药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花卉不会发生药害。同时具有胃毒、触杀和一定的拒食作用。 防治花卉刺吸式害虫一、真菌性农药,主要有灭蚜菌。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生物农药重点

绪论 1.什么是生物农药 答:指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物质,防治农林作物病虫草鼠害,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制剂 2.生物农药特点(环境相容性;不易产生抗性;资源丰富,开发成本低)。 3.什么是环境相容性 答:指农药对非靶性生物的毒性低,影响小,在大气、土壤、水体、作物中易于分解,无残留影响 4.生物农药分类(三种分类依据各分哪些类) 答:(1)按生物农药的用途来分类,分为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生物杀螨剂、生物杀病毒剂、生物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杀草剂等 (2)按生物农药的来源分类,分为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 (3)按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来分类,分为活体生物农药、生物代谢产物类生物农药、生物体内提取农药 5.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植物保护、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6.病毒杀虫剂病原体的条件 答:有很强而又稳定的活性,便于生产和运输,对环境安全无害 病毒农药 7.昆虫的病原病毒并不都能研制成为杀虫剂;真正可以开发为杀虫剂的病毒主要集中在哪 四个科 答:杆状病毒科、痘病毒科、细小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 8.NPV病毒粒子具有的两种表现型 答:出芽型病毒粒子、包涵体来源型病毒粒子 9.NPV杀虫剂的致病机理 答:将Bt(抗虫)基因克隆到构建的家蚕NPV载体,然后用野生NPV病毒与基因工程重组NPV进行同源重组综合改造后获得基因重组核型多角体病毒第二代生物杀虫剂 10.主要的DNA病毒杀虫剂有哪几种 答:NPV、GV、EPV、DNV 11.主要的RNA病毒杀虫剂有哪几种 答:CPV、双RMA病毒科、野田村病毒科、四对称病毒科 12.病毒杀虫剂遗传改造的方法 答:(1)插入外源基因(2)应用RNA干扰技术提高昆虫病毒杀虫效率(3)修饰或缺失病毒基因(4)异源病毒重组 细菌农药 1.细菌农药按用途或防治对象分为哪几类 答:细菌杀虫剂、细菌杀菌剂、细菌杀线虫剂、细菌杀鼠剂、微生态制剂 2.苏云金芽孢杆菌(Bt)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杀虫晶体蛋白(Cry蛋白)、溶细胞蛋白 (Cyt蛋白)、营养期杀虫蛋白(VIPs)、苏云金素 3.Cry蛋白的作用机制 答:昆虫肠道溶解、酶解活化、与受体结合、膜孔形成、细胞裂解 4.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制剂生产工艺(液体发酵、固体发酵),两种发酵过程的主要阶段及 关键注意事项 答:(1)液体发酵:主要阶段:菌种的制备、培养基的选择及灭菌、发酵、后处理;注意事项: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植物激活蛋白_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发布:蛋白农药网相关资料浏览/评论:381/0 日期:2010年8月9日 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及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农药。生物农药具有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渗入到生物农药生产中,使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生物农药的优越特性(节能、环保、保护资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各国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和公司的研究热点。目前科学家们已研制出一系列选择性强、效能高、无污染的生物农药。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生物杀虫剂销售额1990年为1 500万美元,而到2000年已达6亿美元左右。 l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 1.1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生物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有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占世界总量的44%。欧洲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全世界的20%,亚洲占13%,大洋洲占11%,拉美洲和加勒比湾占9%,非洲占3%。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步伐逐年加快,至2001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达80个,占已注册品种总数的13.7%;产品694个,占已注册产品的7.2%,年产量近10万t制剂。至2004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140个,占我国农药总有效成分品种的15%;产品411个,占已注册产品的8%;年产量12~13万t制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12%;年产值约3亿美元,占农药总产值的10%左右;使用面积约2600万hm2次,每年新研制成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使用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使用 目前国内生物农药的年产量为12万吨,防治面积达2670万公顷,约占农药市场份额的5%。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超过90种,登记产品约3000个,其中抗生素产品约占登记产品总数的70%。生物农药产品约占我国登记农药总数的11%~13%。 一、生物农药的种类 1.微生物农药品种

3.植物源农药品种

4.抗生素类农药品种

5.天敌生物类农药品种 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产品在我国已登记并商品化,登记产品4种,主要是杀虫卵卡、杀虫卵袋。主要天敌产品有:赤眼蜂、平腹小蜂等。 二、生物农药如何使用? 1.微生物农药 掌握温度微生物农药的活性与温度直接相关,使用环境的适宜温度应当在15℃以上,30℃以下。低于适宜温度,所喷施的生物农药,在害虫体内的繁殖速度缓慢,而且也难以发挥作用,导致产品药效不好。通常,微生物农药在20~30℃条件下防治效果比在10~15℃间高出1~2倍。

把握湿度微生物农药的活性与湿度密切相关。农田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明显,粉状微生物农药更是如此。最好在早晚露水未干时施药,使微生物快速繁殖,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避免强光紫外线对微生物农药有致命的杀伤作用,在阳光直射30和60min,微生物死亡率可达到50%和80%以上。最好选择阴天或傍晚施药。 避免雨水冲刷喷施后遇到小雨,有利于微生物农药中活性组织的繁殖,不会影响药效。但暴雨会将农作物上喷施的药液冲刷掉,影响防治效果。要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适时施药,避开大雨和暴雨,以确保杀虫效果。 另外,病毒类微生物农药专一性强,一般只对一种害虫起作用,对其他害虫完全没有作用,如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只能用于防治小菜蛾。使用前要先调查田间虫害发生情况,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防治时期,适时用药。 2.植物源农药 预防为主发现病虫害及时用药,不要等病虫害大发生时才防治。植物源农药药效一般比化学农药慢,用药后病虫害不会立即见效,施药时间应较化学农药提前2~3天,而且一般用后2~3天才能观察到其防效。 与其他手段配合使用病虫害危害严重时,应当首先使用化学农药尽快降低病虫害的数量、控制蔓延趋势,再配合使用植物源农药,实行综合治理。 避免雨天施药植物源农药不耐雨水冲刷,施药后,遇雨应当补施。 3.生物化学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是通过调节或干扰植物(或害虫)的行为,达到施药目的。

生物农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姓名:班级:11生工2班学号: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物农药的概念,综述了生物农药的发展史,重点阐述了生物农药的分类,分析了生物农药的优势,并对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生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是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环境安全、原料来源广泛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1],已成为全球农药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等逐步渗入到生物农药生产中之后,各国对生物农药的发展更加重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农药将成为今后农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生物农药的特点 所谓的生物农药,传统意义上来讲,主要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如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及拮抗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草的制剂。现在生物农药一般定义为,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线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有几大优势:首先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其次选择性强,生物农药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另外生物农药具有低残留、高效的优点,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农药不易产生抗药性;它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IPMP(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更安全有效地保护环境[5,6]。 2.1.传统农药 传统化学农药一般毒性较高,活性较低,使用量较大,对环境影响较大;而且一般采用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具有采用大量芳烃溶剂、粉尘大等不足,对环境及施用人员影响大;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的农药残留问题还会造成其毒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对各级生物造成危害。 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除引起人畜的直接中毒死亡外,还由于它在土壤和作物上的残留,对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造成

生物农药的分类

生物农药的分类 农化新世纪编辑视点 译者按:近年见到一些文章,内容涉及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界定,观点不一. 窃以为国际上已取得的共识,应该作为我们的供鉴. 故将手头一本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编印书籍有关内容节译出供参阅. 其内容略显陈旧,但基本概念 不会大变. 生物农药是天然存在的或者经过基因修饰的药剂, 它们与常规农药的区别在于独特的作用方式, 低使用剂 它们可以区分为两个主要类量和靶标种类的专一性. 别:生物化学农药,如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农药, 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 1 生物化学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标准, 也必须符合这类化合物的性能要求. 其一, 该类杀虫剂品种必须显示出与对靶标生物直接毒杀不同的作用方式(如 生长调节,觅偶干扰). 植物源杀虫剂和烟碱和除虫菊素能毒杀靶标生物, 所以不被 认为属于生物化学农药. 其二, 生物化学农药必须是天然存在的, 或者如果它是由人工合成,则在化学结 构上必须与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完全相同.这里的"完全相同", 意指合成化合物成分的分子结构必须与天然存在的模式化合物分子结构 样. 有时出现不能确定的情况.例如, 假使该天然存在化合物的确切分子结构是未知的, 或者假使其对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某个国家的管理

机构应该根据各种情况规定 , 或者将这样的化合物归类 为常规农药 . 生物化学农药按照一般生物学机制分为四类 . 1,1 行为.包括外激素 (pheromones), 异源外激素 (allomones) 和种问外激素 (kairomones). 外激素是一种群中个体释放的化学物质 , 它能改变 同一种群中其他个体的行为 . 甚至在非常低的浓度下 , 这些化学信息素导致聚集 , 帮助觅偶, 形成报警信号或 者 引导至食物源 . 最常见的外激素是由雌虫腹腺分泌的 诱素诱使雄虫前来交配 ; 还有 聚集外激素 , 它由一个昆 虫种群中一种性别或两种性别昆虫所产生 , 它能促使两 种 性别昆虫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或繁殖 . 性外激素在蛾 类和蝶类中常见 ,聚集外激素 则在甲虫类中常见 . 异源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释放的化学物质 , 它能改 变另种昆虫 的行为而对释放外激素的昆虫有利 . 多种植 物产生的次生物质能驱避昆虫和阻止它 们取食, 这些物 圃 质也被归类为异源外激素 . 人们长期以来利用香茅 (Citronellagrass) 油作为 一种昆虫驱避剂涂抹在皮肤 上. 种问外激素是由一种动物释放的化学物质 , 它能改 变另种动物个体的行为 , 对 释放外激素的动物无益 , 而 对受纳物种有利 . 例如, 动物寄生昆虫可以由它导向找 到寄主. 种问外激素与外激素一样 , 能用以把昆虫引至 诱阱以达到虫情测报或 捕获 它们的目的 . 1,2 激素 激素是生物化学物质 , 其在生物体的一个部位被合 成并输导到另一部位 , 在那 里它们具有控制 ,调节或改 变行为的效能 . 昆虫激素可区分为以下两个主要类别 . 其一,蜕皮激素(moltinghormones 或 ecdystetoids). 它们是由昆虫体内一组化学结构上彼此十分相近的水 溶性甾族化合物所组成 , 在植物体内也找到其中几种活 性类似物.到本文为止 ,无论用天然的蜕皮激素或者 用 植物中产生的蜕皮激素类似物 , 通过饲喂或局部施药 , 都不能有效地防治昆虫 . 另外, 因为它们的合成十分昂 贵,蜕皮激素的商品化产品仍然处于研究阶段 . 其二, 保幼激为生物化学农药 , 或者归类 化学信息素 这是植物或动物释放的化合物 , 它们能改变相同种 类或不同种类受纳生物体的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生物农药概述 (2) 1.1生物农药的定义 (2) 1.2生物农药的优势 (2) 1.2.1环境相容性 (2) 1.2.2不易产生抗药性 (2) 1.2.3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 (3) 2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3生物农药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生物农药药效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货架期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农民对生物农药田间高效应用技术认识不够,使用技能差 (4) 3.3生物农药产品单一,研发进程较慢.................................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经济利益为先导,生物农药推广难................................. 错误!未定义书签。4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制定生物农药行业标准,建立科学的药效评估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加强农药研发创新和应用集成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6) 致谢 (7)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培训)

生物农药的介绍及使用技术 目录 1、生物农药的内容简介 2、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 3、生物农药的4大优点 4、生物农药的5大优势 5、生物农药四大类型 6、转基因生物农药 7、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 8、使用生物农药要注意四大气候因素 1、生物农药的内容简介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关于生物农药的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准确统一的界定。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两个部分,农用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就其利用对象而言,生物农药一般分为直接利用生物活体和利用源于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病毒及拮抗微生物等,后者包括农用抗生素、性信息素、摄食抑制剂、保幼激素和源于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等。但是,在我国农业

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2、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是最早应用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国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等。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植物性农药和无机农药仍是防治病害虫的有利武器。20世纪40年代发明有机化学农药之后,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控制病虫危害的能力,为我们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依赖和大量使用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已经带来了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推动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生物农药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生物防治研究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分不开的,经历了曲折的过程。agostino bassi于1853年首次报道由白僵菌引起的家蚕传染性病害”白僵病”,证实了该寄生菌在家蚕幼虫体内能生长发育,采用接种及接触或污染饲料的方法可传播发病;俄国的梅契尼可夫于1879年应用绿僵菌防治小麦金龟子幼虫;1901年日本人石渡从家蚕中分离出一种致病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1926年g.b.fanford使用拮抗体防治马铃薯疮痂病。这些都是生物农药早期的研究基础,当时并未形成产品。化学农药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农药公害”问题日趋严重,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使农药发展发生了转折,引出了生物农药。1972年,我国规定了新农药的发展方向:发展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逐步发展生物农药。70~80年代,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但是,由于化学农药高效快速,人们仍寄希望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曾一度漠视忽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开发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成为国内外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个品种、几百个生产厂家的队伍。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由于控制全球化合物生物积聚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新化学农药开发耗资巨大和周期延长、农业害虫对化学农药抗药性日益增强,以及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当今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等正面临选择方向挑战,生物农药以其独特的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生物农药的发展 在农药的发展历史中,生物农药是最古老的一类。《周礼·秋官》就有“莽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防治害虫的记述;古罗马也有使用藜芦防治忍鼠类和昆虫的民间传说。19世纪以来,开发应用生物成分防治有害物逐渐从以经验上升到科学试验阶段,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的应用。20世纪早期,微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下简称Bt)的发现促进了微生物农药的开发。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类植物内源激素先后被发现和利用,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发展,使生物成分农药的研究开发被相对忽视而发展缓慢,这段时期基于B.popillae、Bt的产品在美国上市.20世纪60年代,化学农药的弊端暴露出来,生物农药的研究又受到重视.在最近的几十年中,生物农药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农用抗生素、活体微生物农药等[15,30]。20世纪末,植物农药(或转基因植物农药)等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生物农药的内容。 2生物农药的内涵 不同学者、不同机构、组织对生物农药的内涵意见不同。过去,生物农药就是指“微生物农药”。后来,其概念发展为“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的天然资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用于农药的有微生物、植物(除)虫菊”、菸碱等)、昆虫(性引诱剂、变态激素等)”[11]。FAO(中文名称)(1988)将其定义为生物害物控制剂(Biological pest control agents),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将传统的鱼藤酮、烟碱等具有直接毒性的物质排除在生物农药之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类》中生物农药(biogenic pesticides)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狭义概念,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广义概念,还包括按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农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农药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作物保护委员会根据来源将生物农药分为五类,来自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相关基因也包括在内。美国环保署农药部(EPA)将生物农药(Bio-pesticides)分为三大类,其中一类为植物农药(Plant-pesticides)或转基因植物农药———将基因植入植物体内的农药,使得生物农药的概念进一步地得到延伸。2001年农业部参考FAO和EPA的定义界定了生物农药的内涵,加强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管理工作。 在这些定义中,完全仿生物合成的化合物、人工合成与天然产物相同的化合物、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如烯虫酯、米满等)、转基因植物,以及鱼藤酮、烟碱等具有直接毒性的天然产物农药的归属存在分歧。 笔者认为,张兴等(2002)对生物农药内涵的界定较为科学。生物农药是可以

微生物降解农药

微生物降解农药 现今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种类最多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虽然原有的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物理方法亦收到良好效果,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卓越发展,微生物对降解农药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针对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问题提出看法,希望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当前,我们主要是从被污染的环境介质(例如:被污染的泥土、土壤)中来获取高效降解菌。现在人们已经分离出的对有机磷农药降解有良好效果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及一些藻类。 真菌基于其较高的降解能力,人们十分关注,主要有:木霉属、曲霉属、酵母菌及青霉属等。颜世雷等有关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摇床驯化培养从被污染的土壤里筛选得到2株曲霉菌株,其能够在高浓度氧化乐果环境下生长。当温度高达28℃时,其降解氧化乐果的比率高达70.38%及61.28%。 因为细菌具有容易引发突变菌株和生化多适应性的优点,故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它具有极高的地位。目前已经分离出的细菌有:芽

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例如:以解秀平为代表的有关人员从污水曝气池里分离出一株可以以甲基对硫磷以及其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对硝基苯酚是仅有 的碳源的节杆菌属,其在5h内降解50mg/L的甲基对硫磷以及对硝基苯酚的比率达到85%与98%。而以金彬明为代表的有关人员主要是从受有机磷污浊后的海水样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菌株,其在温度高达28摄氏度的情况下降解甲胺磷的比率高达48.9%。 微生物本身的降解能力是限制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因素 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代谢活动各具特色,适应性也千差万别,而且同类型的不同菌株对相同的有机底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加之,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容易驯化,经过一阶段的适应新生化合物可以促使微生物产生与之对应的酶系降解它,且还可以借助于基因突变来构建新酶系降解它。传统主要是采用单一的微生物菌株的纯培养来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但是这一方式不如混合培养合理,前者一般情况下没有生物降解需要的整个酶的遗传合成信息,其在降解难度较高的化合物中没有充足的训话时间,继而无法进化出整个代谢途径,相反,后者则更能抵御微生物降解时产生的毒物质。

微生物降解农药

摘要:综述了在环境中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及农药微生物 降解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认为,在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应重视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过程,分离构建应由天然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利用微生物复合系进行堆肥或把堆肥应用于被污 染的环境是消除农药污染的一个有效方法。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降解农药降解农药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作为主要技术之一的农药为粮食的增产起 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农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省时省力等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农药的过分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仅1985年,世界的农药产量为200多万t[1];在我国,仅1990年的农药产量就为22.66万t[2],其中甲胺磷一种农药的用量就达6万t[3]。化学

农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质,很多农药本身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是有毒的,而且很多类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顽固性化合物。农药残留很难降解,人们在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严重,同时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每年造成的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不断增加[3~6]。同时,农药厂排出的污水和施入农田的农药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农药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这些农药残留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及农产品中,难以利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消除污染。实际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微生物缓慢地进行降解,这是依靠自然力量、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满足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缓解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成为我国科技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展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农药)(现状)(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是具有农药特性的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因此,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 1. 1 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1]。近10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棉铃虫NPV、杀虫真菌剂等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水平,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 1. 2 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应用面积持续扩大。然而,在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重学术水平,轻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应用推广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意识等 [ 2] 。由于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品种有50余种,其发展历史长短各异,研究深度也不一致,各个产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不尽相同。 2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2. 1 主要发展趋势

生物农药行业分析报告(

生物农药行业分析报告 一.生物农药是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 (1)生物农药的定义与分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其中,对于生物活体农药来说,进一步分为微生物农药和生物工程植物农药等等。 (2)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对比 农业生产不能离开农药的使用,而传统的化学农药具有诸多的弊病,比如对环境污染极大、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部分农药为高毒农药,甚至为剧毒农药。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人因使用化学农药而中毒,其中大约有4万人死亡。而且,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目前有抗药性的害虫已有417种。因此,生物农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农药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而言,具有以下特点:①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目前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它们只对病虫害有作用,一般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比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比较小。②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生物农药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③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一些生物农药品种(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线虫等),具有在害虫群体中的水平或经卵垂直传播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不但可以对当年当代的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而且对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种群起到一定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④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原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因此,生产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产生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化工合成产品争夺原材料.⑤有些生物农药表象慢、实效快。如Bt制剂,虫害摄食后,虽不立即死亡,但几分钟后失去了侵蚀危害能力,达到防治目的,数天内渐渐形成了死亡高潮,可谓“静态型农药”。 二.生物农药是农药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传统化学农药生产经济性下降: 传统化学农药如果以大的化工行业角度来看,已经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7月份化学工业总产值5527.2亿元,去年同期3967.7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化学农药制造7月份产值是171.4亿元,去年同期137.0亿元,同比增长25.1%,处于化工行业增长率最低。化学农药的发展已经远低于化工行业的平均水平,将农药归属为化工行业已经不再经济。 (2)生物农药行业需求分析:

生物农药的使用禁忌

生物农药使用的五大禁忌 据调查,在我国生物农药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区和有机绿色种植项目,大田粮食作物很少有农户选择。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近些年随着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扩大,使得生物农药的需求逐渐上扬。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数年内,化学农药的预估市场成长率约为2%,而生物农药则为10%到15%。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同化学农药一样,按照防治对象生物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

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在使用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几点,温度、湿度、光照、雨水以及一些化学药剂。 温度。生物农药使用温度建议在20℃以上。有实验证明在20到30℃的条件下,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比在10到15℃的时候高出1到2倍 湿度。农田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明显,特别是粉状生物农药更是如此。因此,生物农药在雨后阴天或早晚露水未干的时候使用效果好,在蔬菜、瓜果等食用农产品上使用时,务必使药剂能很好地粘附在茎叶上,使芽孢快速繁殖,害虫只要一食到叶子,立即产生药效,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光照。尤其是微生物农药为芽孢杆菌类物质,活性物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因此,为了确保用药效果一定要避免强的太阳光,增强芽孢活力,发挥芽孢治虫效果。这点与微生物肥料的使用禁忌相同。 雨水。生物农药要避免雨天施药。尤其植物源生物农药不耐雨水冲刷,施药后遇雨应当补施。 避免与一些化学药剂混合使用。化学杀菌杀虫剂农药对生物农药真菌、细菌孢子、菌丝、芽孢生长有抑制损害作用。特别是有机磷类抑制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发育达90%。如块状耳霉菌,作为一种真菌杀虫剂,药效是通过块状耳霉菌的活孢子作用来实现的。施用后活孢子侵染蚜虫并致死,可持续传染,引起群体大量死亡。但作为一种活体真菌,如果与化学杀虫杀菌剂混用,主导作用物质被致死,自然就失去作用。 所以在使用生物农药时一定要格外注意。(河北农粮网)

生物农药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生物农药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先对生物农药概念分类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与生物农药的市场现状进行了简要说明,同时也对生物农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生物农药与有机农药结合方面和生物农药的普遍应用方面进行阐述。随后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了对与生物农药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生物农药概念分类优缺点市场现状有机农业普遍推广总结 一.生物农药概念、分类、优缺点 生物农药是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指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活体生物商品。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农药要求:必须是活体生物或源于生物的农药,必须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 根据来源把生物农药分为5类:①天然产物,来自微生物、植物和动物②信息素,来自昆虫、植物等③活体系统,包含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④捕食昆虫和寄生昆虫⑤基因,来自微生物、动物。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生物杀螨剂、生物杀病毒剂、生物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杀草剂等。按照用于创制生物农药的生物类群可以分为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包括细菌农药、真菌农药、病毒农药、农用抗生素等和动物源农药。 生物农药存在着诸多优点,例如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生产设备通用性较好;产品改良的技术潜力大;开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等。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有效活性成分比较复杂;控制有害生物的范围较窄;杀虫防病的作用机理特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较差;安全性有待评价等。 二.市场现状 尽管目前生物农药相对于合成农药占有的市场份额还很小,但预计它会持续增长。在2000年,生物农药只占总农药市场份额的0.2%,到2005年增长到1.7%,到2008年该比例已经达到了2.5%,在2010年达到4.2%,而市场对合成农药的需求量正在以每年1.5%的比例下降。其中生物农药的市场在欧洲增长的最快,以平均每15%的速度增长,亚洲的生物农药市场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长,这和全球的增长速度差不多。拉丁美洲的增长速度最慢,每年仅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价值为6.7亿美元,据BCC Research 2010年发布的生物农药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产值已经增长到了16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