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定义

系统定义
系统定义

系统system

字体[大][中][小]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与“要素”相对。源于希腊语systema,原意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集合。最初的系统思想产生于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万事万物都从“道”产生和发展而来,彼此联系为一个整体;阴阳五行说把自然界看成是五种要素相生相克的整体。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等于部分之和;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以原子为要素的世界大系统。18世纪,黑格尔提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把世界看成是运动变化的要素组成的整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论及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出宇宙“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的观点。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系统观点贯穿到具体科学的不同领域中去。20世纪中叶,奥地利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指出:系统概念“是把世界看做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观点,它完全区别于把世界看做是被自然界的盲目法则所统治的机械论观点”(《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后逐渐形成一个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系统和要素既相依存又相转化。没有系统,无所谓要素,没有要素,无所谓系统。一系统相对于由它和周围环境组成的较高一级系统时是一个要素(或子系统),这一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整体不等于各孤立要素部分之和,系统整体特性和功能,在原则上既不能归结为组成它的要素的特性和功能,也不能从有关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来。系统整体所获得的新的特性和功能是各组成要素在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决定的,只有当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运动方式构成整体时才能表现出来。层次性指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整个系统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稳定性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涨落作用下的恒定性。有稳定、渐近稳定和不稳定三种状况。适应性指系统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系统的适应性或者由稳定性体现,或者由可靠性体现,或者由此两者共同体现。最重要的适应性是系统由一种稳定状态通过不稳定状态而达到新的稳定状态的能力。历时性指任何系统的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旧系统的瓦解和新系统的建立。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类型,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开放系统、闭合系统和孤立系统;按人与自然关系,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天然与人工复合系统;按系统自身规模和范围,可分为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宇观系统;按主客观关系,可分为客观物质系统和主观概念系统;按功能的差异,可分为自组织系统、自适应系统、随机系统和最佳控制系统;按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矛盾,可分为运动系统和相对静止系统,等等。字数:1206

知识来源: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第178页.

操作系统定义、功能,特征

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特征、文件夹 一、定义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一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详细来说,操作系统是为裸机配置的一种系统软件,是用户和用户程序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是用户程序和其他程序的运行平台和环境。它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发挥资源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Linux 二、功能 1、 2、资源管理者功能:cpu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3、计算机工作流程组织或者总调度员功能:作业管理、进程管理、中断与事件管理、进程通信、死锁对策 课堂重点: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三、微观特征:并发性、共享性、不确定性、大量文件系统 四、操作系统类型: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五、操作系统文件夹 1、Windows文件夹(一般在c盘根目录下) 存放操作系统主要文件的文件夹,在安装操作系统过程中创建并将相关文件放在对应的文件夹中,这里面的文件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多数都不允许随 意改变。 2、Document and settings(c盘根目录下) 是Windows 操作系统中用来存放用户配置信息的文件夹。 3、Program Files(c盘根目录下) Program Files安装程序的文件夹 4、System volume Information(c盘根目录下) 是windows系统文件夹,中文名称可以翻译为“系统卷标信息”。这个文件夹里就存储着系统还原的备份信息,是一个隐藏的系统文件夹,"系统还原"工具使用该文件夹来存储它的信息和还原点。 5、All Users文件夹(Document and settings目录下) 表示所有用户文件夹,里面包括系统缺省登录时的桌面文件和开始菜单的内容。每个用户对应一个目录,包括开始菜单、桌面、收藏夹、我的文档等等。 6、Cookies文件夹 Cookies又叫小甜饼,是在浏览某些网站时,留在硬盘上的一些资料,包括用户名、用户资料、网址等等。每个用户都有一个Cookies文件夹,位于Documents and Settings 文件夹的每个用户目录中。 7、Favorites文件夹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1、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框

2、 生产管理系统是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而开发的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

库存管理、付款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绩效等核心管理系统,实施生产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了各组织部分管理的准确性,指导原材料定购,及时掌控各方数据信息,优化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节省生产成本。 二、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分析

社会的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企业都在加快建设特信息网络平台的步伐。企业在处理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环节方面,正在逐步加强 对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的利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对可视化信息的 需求十分迫切。比如,在安全防卫方面,企业需要再厂区、厂房、仓库以及各 交界处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及预警、录像系统;监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各厂房 车间的流水线的生产情况;领导层也有了解各生产环节实时生产情况,现场语 音交流指导和处理突发状况的需求。 此外,制造行业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人工处理缓慢,出错率高,因此企业对于生产管理软件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实施生产管理系 统解决方案,不仅促进企业生产社会化自动化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减少成本 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道路上,利 用生产管理软件来实现车间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用生产管 理软件的精确管理控制代替手工的粗放式管理,更好的节约物料资源,降低产 品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流程越来越复杂,使得企业越来越难以控制生产过程,对流程的 管理也随之缺乏灵活性;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工人对所从事的生 产的全过程也缺乏了解,因此也缺乏改变已有条件的积极主动性。 现在,企业生产有一种趋势向小型化、自治化的制造和装配单元发展,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计划和控制可以只对制造或者其他部门规定某个时间段应 该完成的粗略生产计划;具体的生产调度,如技术、分配、质量管理等功能都 分开控制完成,企业可以采用生产控制方法可以减轻负荷。

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供應鏈治理系統之生產治理 第一節生產治理系統 一、生產治理系統的延革 隨著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與市場競爭因素的衝擊,如何作好品質控管是企業立足於世界上的差不多指標,「產品交期速度」已經成了企業競爭致勝的關鍵,誰能作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商品,並且縮短客戶要求的交貨期限、達到更好的產品品質與客戶服務,因此現在各企業所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确实是「速度」。現今製造業現場治理的動態複 雜,已經無法利用人工收集資料的方式來提供即時的現場治理資訊。製造業以高度彈性與快速反應為要紧的競爭利器,利用資料科技,將生產線的資訊及時呈現,使企業能夠快速做出因應的策略,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生產治理系統的異常即時警報功能,即可使損失降至最低,提昇品質、生產效率與在製品的操纵。也由於治理

階層能够快速取得充分的生產資訊,因而能夠提昇治理效率,靈活因應各種變化,提高其客戶的信賴度。 二、生產現場問題 首先必須探討傳統製造廠的生產運作方式上的問題:(一)流程治理:每一在製品附上一流程卡,作業員完成一製程則需要將生產資訊紀錄於流程卡上。 (二)製令治理:人工填寫生產表單,再匯總計算各製令的進度,生產主管永遠無法得知最新的生產進度。 (三)在製治理:不良品、待修品積壓於生產現場,卻無法正確掌握狀況。 (四)包裝治理:產品因不同地區客戶,配置不同手冊與配件,人員容易發生操作錯誤。 (五)品質治理:品質資料來源由人工填寫的表單,輸入電腦需要人力與大量的時間,有可能輸入資料不全造成資 訊無法正確找出問題與時間上的延遲。

(六)出貨治理:用人工紀錄出貨序號,人工的方式造成無法立即核對產品出貨的能力。 (七)設備治理:生產設備或測試設備大都獨立運作,設備治理效果不佳。 (八)現場治理:因為無法掌握製令進度與現場在製數量,無法做到現場物料控管。 (九)售後服務:回修品要追溯當初生產的原始資料相當困難。 三、生產治理問題 針對製造業的生產環境,可能會產生出以下問題點:(一)生管人員訂單生產狀況的回報延宕。 (二)業務與生管對接單與產能上的爭執。 (三)生產現場堆積在製品、待修品與客戶退修品。 (四)生產現場到處堆積材料,然而仍有停工待料的狀況。(五)無法掌握即時成本,以致預估利潤與實際利潤差異過大。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2

2. 进程和线程的管理 例题解析 例2.2.1 试说明进程和程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解进程和程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程序是一组有序的指令集合,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进程则是程序及其数据在计算机上的一次执行,是一个动态的集合。离开了程序,进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同一程序在计算机上的每次运行将构成不同的进程。程序可看作是电影的胶片,进程可以看作电影院放电影的过程。 一个进程可以执行多个程序,如同一个电影院的一场电影可放映多部影片。 一个程序可被多个进程执行,如同多个影院同时利用一个电影的胶片放映同一部电影。 程序可以长期保存,进程只能存在于一段时间。程序是永久存在的,而进程有从被创建到消亡的生命周期。 例2.2.2 举例说明多道程序系统失去了封闭性和再现性。 解例如,有两个循环程序A和B,共享一个变量N。程序A每执行一次时,都要做N:=N+1操作;程序B则每执行一次时,都要执行print(N)操作,然后再将N的值置成“0”。程序A 和B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同时运行。假定某时刻变量N的值为n,可能出现下述三种情况:N:=N+1 在print(N)和N:=0之前,此时得到N值变化过程为n+1、n+1、0; N:=N+1 在print(N)和N:=0之后,此时得到N值变化过程为n 、0 、1; N:=N+1 在print(N)之后和N:=0之前,此时得到N值变化过程为n、n+1、0。 所以,在A、B程序多次执行过程中,虽然其每次执行时的环境和初始条件都相同,但每次得到的结果却不一定相同。 例2.2.3 为什么将进程划分成执行、就绪和阻塞三个基本状态? 解根据多道程序执行的特点,进程的运行是走走停停的。因此进程的初级状态应该是执行和等待状态。处于执行状态的进程占用处理机执行程序,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正在等待处理机或者等待其它某种事件的发生。但是,当处理机空闲时,并不是所有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都能放到处理机上执行,有的进程即使分配给它处理机,它也不能执行,因为它的执行的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将等待状态的进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在处理机上就能立即执行,这就是就绪的进程;另一部分是仍需等某种事件发生的进程,即使放在处理机上也不能执行的进程,这就是阻塞进程。 例2.2.4 进程的挂起状态与进程的阻塞状态和就绪状态有何异同? 解相同点是它们都没有占用处理机。不同点是挂起状态的进程是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不会参与对资源的竞争,在解除挂起之前,进程不会有新的资源要求,也不会有占用处理机的机会;阻塞状态和就绪状态的进程均处于活动状态,它们都有获得处理机的机会,都可能有新的资源要求。 例2.2.5 两个并发进程P1和P2的程序代码在下面给出。其中,A、B、C、D和E均为原语。 P1: begin P2: begin A; D; B; E; C; end end 请给出P1、P2两个进程的所有可能执行的过程。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框

生产管理系统是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而开发的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 统主要包括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 * 希燮孜测 设计中心 <产品、工艺) 生产计划 贬会管逵 * 采嗚计划 〔采购 计划 资金菁求 计划 能力需求 计划 牝源零求 计対 主产线 {隨工 生产作业 计划 更量管逢 亘定资A 人员工资 圭龙成本 寿户誉至

存管理、付款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绩效等核心管理系统,实施生产管理系统能 够提高了各组织部分管理的准确性,指导原材料定购,及时掌控各方数据信息, 优化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节省生产成本。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分析 社会的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企业都在加快建设特信息网络平台的步伐。 企业在处理 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环节方面,正在逐步加强对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的利用。 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对可视化信息的需求 十分迫切。比如,在安全防卫方面,企业需要再厂区、厂房、仓库以及各交界处 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及预警、录像系统;监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各厂房车间的流 水线的生产情况;领导层也有了解各生产环节实时生产情况, 现场语音交流指导 和处理突发状况的需求。 此外,制造行业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人工处理缓慢,出错率高, 因此企业对于 生产管理 软件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实施生产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不仅促进企业生产社会化自动化要求, 也是企业发展、减少成本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道路上, 利用生产管 订单管理 作业指示 车间離 储区管理 设备管理 8$订单昨 xan 制HI 际 WKSttSSB AVI 壕冲删齟 iSfigffVESS? 的删整 工作胴般 柞1?标单豹8 自榊£1$ ma 砸时计 <4-HA l-W JW MB] gsat^H 脚T 草酣 低业计鵬产 SETH aas^it#) 作业拒示 生产 设备管 车间监控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一、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框

二、 生产管理系统是针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而开发的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

统主要包括订单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成本管理、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付款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绩效等核心管理系统,实施生产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了各组织部分管理的准确性,指导原材料定购,及时掌控各方数据信息,优化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节省生产成本。

二、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需求分析 社会的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企业都在加快建设特信息网络平台的步伐。企业在处理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环节方面,正在逐步加强对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的利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对可视化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比如,在安全防卫方面,企业需要再厂区、厂房、仓库以及各交界处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及预警、录像系统;监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各厂房车间的流水线的生产情况;领导层也有了解各生产环节实时生产情况,现场语音交流指导和处理突发状况的需求。 此外,制造行业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人工处理缓慢,出错率高,因此企业对于生产管理软件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通过实施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不仅促进企业生产社会化自动化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减少成本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道路上,利用生产管理软件来实现车间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用生产管理软件的精确管理控制代替手工的粗放式管理,更好的节约物料资源,降低产品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流程越来越复杂,使得企业越来越难以控制生产过程,对流程的管理也随之缺乏灵活性;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生产工人对所从事的生产的全过程也缺乏了解,因此也缺乏改变已有条件的积极主动性。 现在,企业生产有一种趋势向小型化、自治化的制造和装配单元发展,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计划和控制可以只对制造或者其他部门规定某个时间段应该完成的粗略生产计划;具体的生产调度,如技术、分配、质量管理等功能都分开控制完成,企业可以采用生产控制方法可以减轻负荷。 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工厂结构体系图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计算机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复杂系统:它有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各种各样的输入输出设备,通常称为硬件资源;它可能有多个用户同时运行他们各自的程序,共享着大量数据,通常称为软件资源。如果没有一个对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软件,计算机不可能协调一致、高效率地完成用户交给它的任务。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操作系统是为了合理、方便地利用计算机系统,而对其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管理的软件。它是系统软件中最基本的一种软件,也是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必须学会使用的一种软件。 4.3.1 操作系统功能 操作系统五大管理功能,即作业管理、存储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和处理机管理。这些管理工作是由一套规模庞大复杂的程序来完成的。 作业管理解决的是允许谁来使用计算机和怎样使用计算机的问题。在操作系统中,把用户请求计算机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称为一个作业。当有多个用户同时要求使用计算机时,允许哪些作业进入,不允许哪些进入,对于已经进入的作业应当怎样安排它的执行顺序,这些都是作业管理的任务。 存储管理解决的是内存的分配、保护和扩充的问题。计算机要运行程序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存空间。当多个程序都在运行时,如何分配内存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内存空间为多个程序服务;当内存不够用时,如何利用外存将暂时用不到的程序和数据“滚出”到外存上去,而将急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滚入”到内存中来,这些都是存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管理解决的是如何管理好存储在磁盘、磁带等外存上的数据。由于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而内存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数据都是保存在外存上。如果要用户自己去管理就要了解如何将数据存放到外存的物理细节,编写大量程序。在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各个用户的信息在外存上存放的位置不会发生冲突,又要防止对外存空间占而不用;既要保证任一用户的信息不会被其他用户窃取、破坏,又要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多个用户共享,这些都是要靠信息管理解决的。信息管理有时也称为文件管理,是因为在操作系统中通常是以“文件”作为管理的单位。操作系统中的文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文件不同,在操作系统中,文件是存储在外存上的信息的集合,它可以是源程序、目标程序、一组命令、图形、图像或其它数据。 设备管理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等各种设备的分配、回收、调度和控制,以及输入输出等操作。 处理机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将CPU分配给各个程序,使各个程序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运行安排。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操作系统看作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一组程序;从用户的角度看,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界面。用户看到的是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一组操作命令,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命令来使用和操作计算机。因而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命令就成为学会使用计算机的第一步。 4.3.2 操作系统基本类型 计算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种类很多,但其基本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类,即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资源的效率;在这种操作系统环境下,用户要把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一次提交给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在处理过程中与外部不再交互。分时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使多个用户可以通过各自的终端互不干扰地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交互进行操作,就好像他自己独占了该台计算机一样。实时操作系统则要

操作系统复习题 概念

1、操作系统是管理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提供各种服务,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配置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方便用户使用;扩大机器功能;管理系统资源;提高系统效率;构筑开放环境。 2、系统调用是一种中介角色,把用户和硬件隔离开来,应用程序只有通过系统调用才能请求系统服务并使用系统资源。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获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系统调用可分为:进程管理、文件操作、设备管理、贮存管理、进程通信、信息维护六类。 3、系统调用的实现原理:⑴编写系统调用处理程序⑵设计一张系统调用入口地址表,每个入口地址都指向一个系统调用的处理程序,有的系统还包含系统调用自带参数的个数⑶陷入处理机制,需开辟现场保护,以保存发生系统调用时的处理器现场。 4、系统调用与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⑴调用形式不同⑵被调用代码的位置不同⑶提供方式不同⑷调用的实现不同 5、系统调用的作用:(1)内盒可以基于权限和规则对资源访问进行裁决,保证系统的安全性(2)系统调用对资源进行抽象,提供一致性接口,避免用户使用资源时发生错误且提高编程效率 5、用户态转向核心态:程序请求操作系统服务,执行系统调用;在程序运行时产生中断或异常事件 6、中断的概念: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遇到急需处理的事件时,暂时中止现行程序在CPU上的运行,转而执行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待处理完成后再返回断点或调度其他程序执行。

进程线程区别联系: 进程:是一个可并发执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执行过程,也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保护的基本单位。 线程:是操作系统进程中能够独立执行的实体,也是处理器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是进程的组成部分,每个进程内允许包含多个并发执行的实体 引入进程的原因:一是刻画系统的动态性,发挥系统的并发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解决共享性,正确描述程序的执行状态。 8、进程最基本的状态有三种:运行态:进程占有处理器正在运行。就绪态:进程具备运行条件,等待系统分配处理器以便运行。等待态:又称为阻zǔ塞sè态或睡眠态,指进程不具备运行条件,正在等待某个事件的完成。进程状态转换的具体原因:运行态等待态等待使用资源或某事件发生,如等待外设传输、等待人工干预。等待态就绪态资源得到满足或某事件已经发生,如外设传输结束;人工干预完成。运行态就绪态运行时间片到,或出现有更高优先权进程。就绪态运行态 CPU空闲时被调度选中一个就绪进程执行。 9、进程控制块(PCB)的概念和组成:每个进程有且仅有一个进程控制块(PCB),或称进程描述符,它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是操作系统用来记录和刻画进程状态及有关信息的数据结构,是进程动态特征的一种汇集,也是操作系统掌握进程的唯一资料结构和管理进程的主要依据。包含三类:标识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10、临界区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次至多一个进程能够在它的临界区内;不能让一个进程无限地留在它的临界区内;不能强迫一个进程无限地等待进入它

信息系统的概念

1.2.1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任何 一类信息系统都是由信源、信道和信宿(通信终端)三者构成。先前的信息系统 并不涉及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但是,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 的处理能力得到很多的提高。现在各种信息系统中已经离不开现代通信与计算机 技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系统一般均指人、机共存的系统。信息系统一般包括 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由设备、方法、过程,以及人所组成并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输或变换等过程,如数据的识 别、复制、比较、分类、压缩、变形及计算等。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和分析信息,并向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的特是面向管理工作,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按照管理信息 系统所面向的管理组织和存取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按 其处理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批处理和实时处理系统。按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类型。 决策支持系统是把数据处理的功能和各种模型等决策工具结合起来,以帮助决策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给各级 管理人员或决策者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协助决策者制定和分析决策。决策支 持系统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是数据库、模型库以及可能进行实时处理的计算机 网络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由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通信网络、工作站等设备组成使办公过程实现自动化的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具有办公、信息管理以及决策 支持等功能。通信网络: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 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工作站: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工作站,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 系统含有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 4 个基本环节,其核心任 务是向它的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所以该系统综合体现了人、机、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它含有对系统软件、硬件资源实施管理的一组程序。其首要作用就是通过 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增大 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计算机系 统处理工作的能力。 改善人机界限面,想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不仅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种软件之间的接口,而且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试想如果不安装操作 系统,用户将要面对01代码和以一些难懂的机器指令,通过按钮或开关来操作 计算机,这样既笨拙又费时间。安装操作系统后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成当然也是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荒山茫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 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 西、内蒙一带,劲历的寒风在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是施耐庵根据宋金时期 宋江起义故事改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是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伟 大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英雄传奇小说的先河,其思想艺术成就是前所未有

生产系统学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组成部分结合成有共同目标和特定功 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具有集合 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和目的性等 特性。 2、成组技术的关键是讲零件分类归并成 各种零件组,通常采用的零件分组方 法有视检法、编码系统分类法和生产 流程分析法。 3、CAPP是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的英文缩写。系统基本上可 分为零件描述、工艺路线生成、工序 设计和工艺文件管理四部分。 4、负荷控制法是在考虑加权平均时间的 前提下,用机动分配生产任务的方法 来控制输入的任务流。以保证各工作 地的积存量不超过预先规定的允许 值。负荷控制法的控制参数为优先范 围、负荷率,使用于中小批量生产的 生产控制。 5、独立制造岛的主要设备是数控机床或 加工中心,主要具有以成组技术为基 础、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并存、以软 件取胜和综合治理、权利下放等特征。 6、从工艺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制造系统 中的“三流”是指信息流、物料流和 能源流。 7、成组技术利用事物间存在继承性和相 似性,通过奥匹兹系统和JLBM-1分 类编码系统等分类技术,讲零件分组, 并制定共同的解决原则和方法,以达 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在机械制造中将 零件分组的相似性准则指结构、工艺 和材料相似。 8、CAD核心软件有UG、CA TIA、Pro/E 等。 9、柔性制造系统的“柔性”与生产方式、 人员和设备有关。 10、目前不同的CAPP系统采用的零件描 述方法大致有借助零件图号和成组编 码检索基于特征的零件信息描述、直 接利用CAD系统的数据和建立集成 的零件产品模型。 11、CAD软件系统分三个层次:应用层、 支撑层、基础层。 制造系统制造系统是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包括人员、生产设备、材料、能源和各种辅助装置以及有关软件,包括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和制造信息等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成组技术原理依靠设计标准化而有效地保 持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工艺继承性;通过 工艺标准化而充分利用零部件之间的结构- 工艺相似性。结构-工艺继承性的设计标准 化的前提,结构-工艺相似性则是工艺标准 化的基础。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若干数控加工设备,物 料存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并能 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而迅速进行 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精益制造精益制造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 少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 生产的基本目的是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极 佳的产品质量和很大的生产柔性。精益生 产的内涵:在技术上实现制造过程和信息 流的自动化及其集成还要对企业的活动及 其社会影响进行全面的、整体的优化。 编码系统采用分类编码的方法来描述零件 的相似特征,就是将零件特征数字化,用 数字来描述零件的集合形状、尺寸、材料、 精度和工艺特征。 CIMS的基本特点CIMS主要特征是“四 化”-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 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及制 造技术的不断发展,CIMS还将不断地发 展。趋势表现在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 以人为核心的智能化和重视企业间的集成 优化等方面。 系统学系统学是提炼系统论、信息论、控 制论的共同基础理论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它是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系统学以系统 论为前导和基础,但并不同于系统论。与 系统论相比较,系统路的内容一方面表现 为它是更高层次上的理论科学,另一方面 表现为它的综合性。 准时制生产准时制生产就是把生产过程分 为若干区域,各个区域之间通过物流卡片 连接起来,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 特点和优点创造的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 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 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 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 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从一 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 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 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将柔性的先进制造技 术,熟练掌握生产技能、有知识的劳动力, 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 三者集成在一起,对千变万化的消费者的 市场时机作出快速响应。 ERP的基本思想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 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 财务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地计划、组 织、控制和调整,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协 调有序,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企业 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CIMS的组成是由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 自动化系统、制造自动化系统和质量保证 系统四个功能分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 和数据库系统这两个支撑分系统组成的。 成组技术的定义成组技术利用事物之间的 继承性和相似性,把表面上看似零乱的事 物,采用相应的分类技术,将它们归并成 组;并针对每个组,通过合理化和标准化 的处理,制定出解决同组事物的共同问题 的统一原则和统一方法。 相似的准侧包括哪些基本相似性:几何形 状、尺寸、功能要素、精度、材料 二次相似性:以基本相似性为基础,在制 造、装配等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导出的 相似性。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时计算、 毛坯制造、材料处理、加工方法、计划调 度、工具工装、程序软件、装配。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 在系统硬件、软件的支持下,研究对象描 述、系统分析、产品设计、仿真、优化和 图形处理的理论和工程方法,它是涉及整 个设计的一门学科。 CAD特征造型方法的特点和应用1.特征造 型着眼于表达产品完整的技术和生产管 理信息。2.设计人员的操作对象是产品的功 能要素(孔、槽、螺纹等),直接体现设计 意图。3.有助于加强产品的设计、分析、工 艺准备、加工、检验等各环节的联系。 分析派生式CAPP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特 点派生法CAPP是在成组技术的基础上, 按照零件结构、尺寸和工艺的相似性,把 零件划分成若干零件族,并将一个零件族 中的各个零件所具有的形面特征合成为主 样件,然后根据主样件制定出反映本厂最 佳制造方案的典型工艺过程,以文件形式 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当编写新零件 的工艺规程时,首先从输入的零件信息中 分析判别出成组编码,识别它所属的零件 族,调出该零件族的典型工艺,再自动搜 索零件的形面特征和尺寸的数据,从典型 工艺过程中挑选出需要的工序和工步,以 及计算加工参数、工时和成本。当对典型 工艺的最后一个工步搜索和计算完成后, 一份新的工艺规程就生成了。派生式CAPP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是计算机中不可缺少的,其它所有的软件都是基于操作系统运行的,常用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DOS、 UNIX、 Linux 、OS/2、 AIX等。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用来控制及指挥电脑系统运作的软件程序。 (1)操作系统管理和控制系统资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数据等都需要操作系统的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许多的数据结构,对系统的信息进行记录,根据不同的系统要求,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达到对资源进行控制的目的。 (2)操作系统提供了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用户界面。在介绍操作系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用户需要通过鼠标点击相应的图标就可以做他想要做的事情,桌面以及其上的图标就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界面,有了这种用户界面,对计算机的操作就比较容易了。用户界面又称为操作系统的前台表现形式,Windows 98采用的是窗口和图标,DOS系统采用的是命令,Linux系统既采用命令形式也配备有窗口形式。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用户界面,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用户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简单、直观、方便使用。 (3)操作系统优化系统功能的实现。由于系统中配备了大量的硬件、软件,因而它们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之间必然免不了发生冲突,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 操作系统要使计算机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使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还要采用最优的实现功能的方式。 (4)操作系统协调计算机的各种功作。计算机的运行实际上是各种硬件的同时动作,是许多动态过程的组合,通过操作系统的介入,使各种动作和动态过程达到完美的配合和协调,以最终对用户提出的要求反馈满意的结果。如果没有操作系统的协调和指挥,计算机就会处于瘫痪状态,更谈不上完成用户所提出的任务。 因此,可以定义操作系统为:对计算机系统资源进行直接控制和管理,协调计算机的各种动作,为用户提供便于操作的人一机界面,存在于计算机软件系统最底层核心位置的程序的集合。 2、操作系统的功能: 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分类来对操作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一般说来,计算机系统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指处理机、存储器、标准输入/输出设备和其他外围设备;软件指各种文件和数据、各种类型的程序。由于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协调的程序的集合,我们按这些程序所要管理的资源来确定操作系统的功能,共分为八个部分: (1)处理机管理。处理机是计算机中的核心资源,所有程序的运行都要靠它来实现。如何协调不程序之间的运行关系,如何及时反应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如何让众多用户能够公平地得到计算机的资源等都是处理机管理要关心的问题。具体地说处理机管理要做如下事情:对处理机的时间进行分配,对不同程序的运行进行记录和调度,实现用户和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不同程序在运行时相互发生的冲突。处理机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最核心部分,它的管理方法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力和质量,代表着操作系统设计者的设计观念。 (2)存储器管理。存储器用来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存储器越大,存放的数据越多,硬件制造者不断地扩大存储的容量,还是无法跟上用户对存储容量的需求,再说存储器容量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但用户需求的增长是无限的。在从多用户或者程序共用一个存储器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带来许多管理上的要求,这就是存储器管理要做的。存储器的管理要进行始下工作:以最合适的方案为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任务划分出分离的存储

操作系统重点概念知识讲解

1.CPU的两种运行模式:内核态(又称核心态、系统态、管态)和用户态(又称目态)。 2.指令是控制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3.特权指令:是一类具有特殊权限的指令,只用于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普通用户不 能直接使用 4.非特权指令:也称为用户指令或普通指令,是普通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指令。这是指令 集中除特权指令外的所有指令。 5.操作系统的用户观点和系统观点:用户观点: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接口和各种 资源管理服务(从系统外部看)系统观点: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系统硬件及软件资源。因此,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从系统内部看 6.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 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 7.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在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 地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8.多道批处理系统优缺点:优点:系统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缺点:用户作业等待 时间长;无交互性,用户一旦提交作业就失去了对其运行的控制能力 9.多道:系统在内存中存放多个作业,并且在外存上还保存大量的后备作业。 10.成批:系统按批次调度作业,而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允许用户和机器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11.分时: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12.Linux系统特点:与UNIX兼容;自由软件,源码公开;性能高,安全性强;便于定 制和再开发;互操作性高;全面的多任务和真正的32位操作系统 13.进程概念: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进程最根本的属性:是动态性和并发性 进程的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批处理系统的特征:脱机多道成批处理 分时系统的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14.进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分为如下三种形式:1.互斥——竞争同一资源而发生相互制约2. 同步——协同完成一项任务 3. 通信——交换信息,合作完成一项工作 15.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和联系:(1)进程是动态概念,程序是静态概念(2)进程有并发性, 程序没有(3)一个程序对应多个进程(4)进程有三个基本状态 进程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 16.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每个进程有唯一的进程控制块;操作系统根据PCB对进程实施控 制和管理;进程的动态、并发等特征是利用PCB表现出来的;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17.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18.临界区:简称CS区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代码 19.原语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而编制的一段系统程序。原语操作也称做“原子操作”,即 一个操作中的所有动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执行原语操作时,要屏蔽中断,以保证

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

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 制造是个需求启动的、包括给予信息、改变物性、实现增值的受控造物过程。获取最大的增值一直是制造技术所追求的目标。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市场竞争加剧、客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限制了大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迫使制造业不得不朝低成本、高品质、高效率、多品种、中小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自动化程度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制造业的上述转变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需求和技术两者的促使下,出现柔性制造系统,并迅速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的雏形源于美国马尔罗西(MALROSE)公司,该公司在1963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加工多种柴油机零件的数控生产线。FMS的概念由英国莫林(MOLIM)公司最早正式提出,并在1965年取得了发明专利,1967年推出了名为“Molins System—24”(意为可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的柔性制造系统,使FMS正式形成。此后,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争相发展和完善这项新技术,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是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为:柔性制造系统;英文名称为: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缩写为FMS。 柔性制造系统在成组技术的基础上,以多台(种)数控机床或数组柔性制造单元为核心,通过自动化物流系统将其联接,统一由主控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控制和管理,组成多品种变批量和混流方式生产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有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一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 柔性制造系统有以下三种类型: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自动生产线。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一台或若干台数控机床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加工单元,并能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是一种能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而相应调整生产品种的制造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可以自动更换刀具和夹具,加工不同的工件,适合加工形状复杂,加工工序简单,加工工时较长,批量小的零件。它有较大的设备柔性,但人员和加工柔性低。 柔性制造系统是以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为基础,配以物料传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系统,该系统由电子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满足多品种的加工。柔性制造系统适合加工形状复杂,加工工序多,批量大的零件。其加工和物料传送柔性大,但人员柔性仍然较低。 柔性自动生产线是把多台可以调整的机床(多为专用机床)联结起来,配以自动运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可以加工批量较大的不同规格零件。柔性程度低的柔性自动生产线在性能上接近大批量生产用的自动生产线,而柔性程度高的柔性自动生产线,则接近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用的柔性制造系统。 由于FMS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它的内部组成根据使用目的而异,客观上也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直观地看,可以说FMS的基本组成与特征是:1)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2)系统采用了NC控制为主的多台加工设备和其他生产设备;3)系统中的加工设备和生产设备通过物料输送装置连接。 FMS有两个主要特点,即柔性和自动化。FMS与传统的单一品种自动生产线,相对而言的,可称之为刚性自动生产线,如由机械式、液压式自动机床或组合机床等构成的自动生产线)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具有柔性。有关专家认为,一个理想的FMS应具备8种柔性:(1)设备柔性指系统中的加工设备具有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其衡量指标是当加工对象的类、族、品种变化时,加工设备所需刀、夹、铺具的准备和更换时间;硬、软件的交换与调整时间;加工程序的准备与调校时间等。(2)工艺柔性指系统能以多种方法加工某一族工件的能力。工艺柔性也称加工柔性或混流柔性,其衡量指标是系统不采用成批生产方式

操作系统概念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并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匸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俘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文件:指具有文件需的若干相关元素的集合。 进程:进程是程呼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 虚拟存储器: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从用户观点看,虚拟存储器具有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容最。这既方便了用户,乂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另外焜存容晶的扩大是以牺牲CPUI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具有多次性,对换性和虚拟性三大主要特征 文件目录:为了项用户提供对文件的存取控制及保护功能,而按一定规则对系统中的文件名,(亦可包含文件属性)进行组织所形成的表,称为目录表或文件目录。 SPOOLING:即同时联机外围操作,乂称脱机操作。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可利用多道程序中的一道程庁,来模拟脱机的输入输出功能。即在联机条件下,将数据从输入设备传送到磁盘,或从磁盘传送到输出设备。 设备管理中的数据传送控制方式有哪几种?分别简述如何实现的。 程序直接控制:由用户进程来直接控制内存或CPU和外设间的信息传送。 中断方式:进程通过CPU发出指令启动外设,该进程阻塞。当输入完成时,I/O控制器通过中断请求线向CPU发出中断信号,CPI;进行中断处理。 DMA方式:在外设和内存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换通路。 通道控制方式:CPU发出启动指令,指出通道相应的操作和I/O设备,该指令就可启动通道并使该通道从内存中调出相应的通道指令执行。 什么是段式存储管理?它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是怎么变换的? 把程序按内容或构成关系分成段,每段有自己的名字。一个用户作业或进程包含的段对应于一个二维虚拟储存器。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然后通过地址映射机构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只将那些经常访问的段驻留内存,其他的段放在外存,待需要时自动调入。 地址变换过程:由虚地址中的段号为索引,査段表。找出该段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并将其和段内地址相加,从而得到物理地址。 什么是请求页式管理?能满足用户哪些需要? 请求页式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将逻辑地址空间分成大小相同的页,将存储地址空间分块,页和块的大小相等,通过页表进行管理。页式系统的逻辑地址分为页号和页内位移最。页表包括页号和块号数据项,它们一一对应。根据逻辑空间的页号,査找页表对应项找到对应的块号,块号乘以块长,加上位移星就形成存储空间的物理地址。每个作业的逻辑地址空间是连续的,重定位到内存空间后就不一定连续了。此外,页表中还包括特征位(指示该页面是否在内存中)、外存地址、修改位(该页的内容在内存中是否修改过)等。页式存储管理在动态地址转换过程中需要确定某一页是否已经调入主存。若调入主存,则可直接将虚地址转换为实地址,如果该页未调入主存,则产生缺页中断,以装入所需的页。页式存储管理将不常用的页面调出内存,使内存的利用率高;虚拟的容量大,用户不必担心内存不够: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地解决了“碎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