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117-118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静虑品》。修行者如果想让身心寂静不散乱,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舍弃俗世的愦闹使心寂静,抛弃欲望使心寂静。

本节课所学内容属于“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之“于静处生欢喜”科判,分四: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癸三、向往静处之受用;癸四、向往心之功德。

上节课告诉我们:静处的友伴,比如森林里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等是修行人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静处的处所——树下、岩洞、无人寺等,与很多大德有不共的缘起,是非常殊胜的修行地,依止这些处所,可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

本节课具体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接着上节课,继续学习“向往静处之住所”科判。上节课讲到静处的处所是非常殊胜的修行地,此处接着讲要发愿远离愦闹嘈杂的城市,到静处修持无贪行。(详见颂词1)

(二)住在寂静山里的生活所需受用简单,有利于修行人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修行,值得向往。(详见颂词2)

(三)尸陀林等静处可以帮助我们修持无常法,生起对轮回的出离心和厌离心,其功德很殊胜。(详见颂词3)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从功德方面宣说应该依止静处,此科判分为三方面: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上节课已经学完第一个科判“于静处生欢喜”,从友伴、往所、受用和功德四个方面告诉我们,居于静处,会令修行人生起无碍的欢喜心并有益于修行,告诉我们应远离尘世,帮助自己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本节课学习第二个科判“断除于彼不喜之因”和第三个科判“教诲依止静处”中的内容。(一)“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从破除对自己身体和亲友的贪执两方面,教诫我们要依止寂静处,应该如同行路客不贪执客栈一样,对身体和亲友不生贪执。

1、从身体死亡后迅速腐烂的状态,让我们断除对身体的贪执;(详见颂词1)

2、从两个角度教诫应该断除对亲友的贪执:

(1)亲友与自己是别别他体,最终必然各自分散;(详见颂词2)

(2)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生死,亲友毫无助益。(详见颂词3)

3、以旅人住旅店的比喻,教诫不应贪执随缘显现、随业漂泊的身体和亲友。(详见颂词4)(二)“教诲依止静处”,本科判共有四段颂词,本节课宣讲其中第一段颂词,教诫我们最好主动依止静处,否则死亡之后,尸体也会被动地被送到静处。(详见颂词5)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7课

【颂词1】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消文释义

什么时候我才能义无反顾、无有挂碍居住在谁也未执为我所、天然广阔的地方,不依赖任何人而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修行?(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重点:依止寂静地方的功德:

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源自上师《<佛子行>释讲》)

难点:如果去寂静地长期修行的因缘未到,该怎么办呢?

即使条件不具足,暂时没有住在寂静处的缘分,但如果心里非常向往,发愿的功德也很大,《三摩地王经》中说:“发愿前往寂静处的功德,超胜于供养恒河沙数诸佛菩萨的功德。”自己也应该这样发愿。发愿以后,很多因缘会逐渐成功的。

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一定要学会随喜。

教证公案

教证:

1、《三摩地王经》中说:“若人无喜亦无忧,则彼恒常心安乐,比丘若喜住山林,即能亲享此妙乐。不取诸物为我有,远离一切诸执著,犹如犀牛独去来,似几畅游虚空界。”

2、佛经中也说:“一切自由极快乐,被他控制极痛苦。”有些人很想学佛,但始终被别人控制着、被生活控制着,永远都没有自由。若像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一样,自由自在地修行,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3、大梅禅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意思是说,本来他隐居在山里面,一池荷花的叶子足够当衣服,很多松树的松花完全可充当食品,没有必要为了衣食而离开这里,所以刚被别人发现了自己的住处,不得不将茅蓬又迁到其他地方。

4、唐代懒瓒禅师:“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5、《三摩地王经》中说:“发愿前往寂静处的功德,超胜于供养恒河沙数诸佛菩萨的功德。”公案:

1、藏传佛教中,美隆多吉上师(也叫金刚镜)在山里闭关九年,九年中仅靠吃拉刻树皮而修持正法,一直到成就为止。

2、无垢光尊者在桑耶修行时,历尽了千辛万苦,他只有一个牛毛口袋,这个袋子既作衣服又当坐垫,故而人们称之为“口袋僧”。他仅以二十一颗水银丸维持生活。

3、汉传佛教大梅禅师隐居在山里面,一池荷花的叶子足够当衣服,很多松树的松花完全可充当食品,没有必要为了衣食而离开这里,所以刚被别人发现了自己的住处,又将茅蓬迁到其他地方。

4、懒瓒禅师长年居住山洞,拒绝唐德宗委派大臣的迎请。

5、米拉日巴尊者唱“自勉歌”来安住心性,靠吃荨麻身体变成绿色,骨瘦如柴仍在山中修行。思维讨论

1、作为初学者,为什么最好要依止寂静处?

提示:《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2、居于寂静处,是不是就不能利益众生、圆满菩提心呢?

提示: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在自己还没有成熟之前,度化众生确实有一定困难,这会不会与菩萨心相违呢?不相违。因为你不管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念诵、回向、发心、闭关全部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这种以利他的意乐奉行善法,实际上没有舍弃利他,因此并不相违。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菩提道灯论》、《大圆满禅定休息》等大乘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没有神通等超胜功德,而想亲自利益他众,如同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向蓝天一样,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3、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应该持什么态度?

提示:一定要学会随喜。有些人看见寺院或者山里的修行人,认为这些人很可怜,什么前途都没有。实际上这完全是颠倒的悲悯,这些修行人的境界,是他们根本无法企及的。

【颂词2】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消文释义

什么时候我才能居住在寂静地方,只持有钵盂、三衣、锡杖等几件必需的资具,身着土匪强盗也不要的粪扫衣,乃至不遮掩身体也无所畏惧?(源自《入行论广释》)

本颂重难点

重点:住在寂静山里的生活要求并不高,对衣物也没有什么贪执,跟现在人的要求完全不同。若在大城市里每天只穿一件衣服,单位里的人或亲朋好友就会觉得你有问题,只有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大家才认为比较正常。所以很多人都被受用所累,很多时候不是自己需要,而是在整个大环境中,如果不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那就会显得自己很没面子。

所以,修行者不应该被受用所累,最好将所有的琐事减少到最低,对物质尽量知足少欲,不过多追求。这样就可以拥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观修正法。

相关公案

1、元代的清珙禅师在岩畔三间石屋苦修的公案。

2、汉地良宽禅师晚上讲经回家遇到小偷,不想小偷白跑一趟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

3、九华山无暇禅师圆寂几十年后,才在其圆寂的山洞里发现肉身。

思维讨论:依止静处修行,是否修行就一定会成功?

提示:依止静处只是修行的助缘,不一定保证修行就能成功。

【颂词3】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消文释义

我什么时候才能赴往尸陀林,观看那里的惨景之后,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依靠对比别人和自己的身体,真正认识到:不管是新的骨头,还是旧的残骸,拥有它们的人生前都相当执著,现在却不得不将之舍弃。同样,我自己的身体也不例外,都是最终坏灭的无常法。(源自《入行论广释》)

本颂重、难点

重点:大家到尸陀林时,不要光是忙着跟秃鹫拍照,嘻嘻哈哈的,觉得这是旅游的地方。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对亡者的不尊重,也浪费了借此观修无常,观身不净的机会。我们不是游客,而是修行者。应该如堪布根霍所讲:“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著,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的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尸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著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

汉地没有尸陀林,就可以去火葬场,去墓地观看,看到送葬队伍,也可以想到自己迟早甚至很快就变成那个样子,自己的时间精力应该投到哪里,就可以思考和改进。

难点:有的人可能不愿意看尸体,不愿意面对。其实无论是否愿意,无常迟早会到来,早一天

面对,就早一天认真修行,早日解脱。尸陀林或者墓地人少寂静,却是人身必去之所,根本回避不了,一生除了死亡,没有大事。

本颂教证:

1、《大智度论》:“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2、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如果会观的话,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会观的话,即使上师天天滔滔不绝地讲多少遍,你也不一定有很大收益。

思维讨论:有时我们看到车祸死了一个人,觉得很惋惜,认为这个人如果注意交通安全,就不会死了。这种想法正确吗?

提示:每个人实际上都在奔向死亡的道上,犹如屠夫把所有的众生一个个杀掉一样,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别人死了,我迟早也会死,用不着惊讶,也用不着伤心。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18课

【颂词1】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消文释义

不喜欢静处的原因就是贪著自他,所以要断除它。我的这个躯体最终必将变成这副情况:腐烂不堪,散发出的臭气甚至令寻肉的狐狸也不愿趋近跟前,更何况他众了。因而身体不是我们该贪执的对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通过观察人死后身体变得令人厌恶的状态,要放下对身体的贪执,更不要为了身体而去造作恶业,要依止静处修行佛法。断除了对身体的贪执,很容易获得圣果;如果贪著身体,修行就难以成功。

断除对身体贪执的方法:1)将身体观为如梦如幻;2)小乘不净观九种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的观修。

教证公案

“极其珍爱之自身,死时舍弃如破罐,俱生骨肉亦分离,独自随业而漂泊,切莫为身造恶业。”《学集论》中引用《般若经》的教证说,佛陀告诉须菩提:初学菩萨理应前往尸陀林,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观看尸体的不同腐坏状况,将尸体的不净与自身进行对比,了知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生起二者本质无别的定解。

文殊菩萨为了教化畏间,示现为一个叫上金光首的漂亮女人突然死在他面前,而且在炎热的阳光下尸体开始腐烂,转眼间,美丽的上金光首变成一具腐烂的女尸,臭不可闻。畏间因此体会到美丽如同泡沫一样,快乐也是瞬息的幻想,只有佛道才是永恒的依靠。后来他精进求道,成了德光耀菩萨,最后成佛。

思维讨论

从修行的角度,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

提示:

1)身体的本质是血肉的聚集体,无有少许精华,不应贪执。

2)要利用暇满人身精进修行,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颂词2】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

消文释义

与生俱来骨肉相连的这个独立身体最后尚且也会支离破散,其他亲友相互别离更不必说了,最终与这两者都将分离。(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众生最执著的是自己的身体,此处以身体在死后也必然会四分五裂的现量所见,来说明个体相异的亲友更会分离,以此教诫我们不要过于执著亲友。

在修行的道路上,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要深刻理解。

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人与非人的外在袭击,可以通过念咒语、依止正知正念来遣除,然而亲朋好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教证公案

上师如意宝讲过:“你有能力弘法利生时,若以修行为借口,什么事情都不管,每天都是闭目打坐,这是不合理的。你一个人呆在山洞里,任何众生也见不到你,见不到的话,就听不到佛法,这与大乘的精神相背离。所以,自己该怎么做,要根据自己的境界、定力和因缘作决定。”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宠爱,丈夫对她言听计从;三夫人是经过一番辛苦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带在身边,甜言蜜语;二夫人与丈夫天天见面,犹如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个女仆,毫无怨言地任由使唤,但在丈夫心目中没有地位。一天,丈夫要远行,必须离开故乡,他问四个妻子谁愿意跟他去。四夫人说:“不论你怎么疼我,我也不想陪你去。”三夫人回答:“连你最爱的四夫人都不愿去,我为什么陪你去?”二夫人说:“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么远的地方。”只有大夫人说:“不管你去哪里、走多远,我一定陪着你!”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最宠爱的四夫人,代表我们的身体,人活着的时候,对身体最为执著,可是死了以后,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跟随自己;三夫人是我们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积累起来,死时也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二夫人是世间的亲朋好友,他们最多在我们死时哭哭啼啼,把我们尸体埋到城外的坟墓里;大夫人则是人的心,它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跟我们一起漂泊于轮回,但我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将全部精力贯注于虚幻的色身上。

思维讨论

为了修行而跟亲友断绝关系,是不是没良心、不孝顺、忘恩负义?

提示:世间人不理解,觉得如此做没良心、不孝顺、忘恩负义,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世间与出世间的观点截然不同。若想追寻印藏大德们的足迹,变成上等修行人,就要断

绝世间的一切牵连。

【颂词3】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消文释义

初生之时自己是孤身一人降生,死亡之际也将孤零零独自死去,我的痛苦他人无法代受,障碍善法的亲友有什么利益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点

凡夫人一般认为亲友可以帮助我们分担痛苦,缓解孤独,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亲友身上。实际上,自己的痛苦,别人感受不到的,更无法分担、代受;自己的生死也只能自己去经历,别人无法陪同。

佛陀在《弥勒经》中说:“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对佛法生信、发菩提心,这四种法在千百万劫中难以得到。”很多人完全具足这四种缘分,这是千百万劫难以获得的,一定要把握、珍惜,不要错过!

教证

《教王经》云:“人在临死时,父母兄弟眷属不能代受丝毫苦痛。众生生也孤单,死也孤单。”藕益大师说:“世情断得一分,佛法即有一分得力。”

弘一大师说:“世情一定要看淡,要看破。”

思维讨论

有些人说:“既然跟亲朋好友要少联系,我从此以后不管孩子上学了,也不给丈夫做饭了,家里的人也不照顾,马上背起包前往寂静地方!”

提示:这是有点冲动了,既然自己业力现前,已经落入这样的网当中,马上跳出来也有困难。其实,只要对佛法有信心,做在家人也不要紧,佛陀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人还是占大多数,佛陀在经典中对在家人的开示也相当多。所以,即生中如果没有出家的因缘,就应该当个很好的在家修行人。

【颂词4】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消文释义

譬如,行途中的旅客们都是离开一个住处又去往另一个住处,不会贪著暂时的落脚处。同样,踏上三有道路的众生也将离开一个生处而去另一个处所,身体与亲友也都不固定是我所,因此要断除对这一切的贪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不会贪著暂时歇脚的旅舍,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同样,身体和亲友迟早也会各奔东西,也不应该过于贪执。

家庭成员间、人与人之间、金刚道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都应和睦相处,但应尽量断除彼此间的贪心。

教证

《佛子行》中云:“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印度帕单巴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上师如意宝经常说:“在座的金刚道友不要互相有矛盾,大家在上师身边求法,只是暂时住一段时间,应该珍惜彼此的缘分。但也没有必要过于贪执,众生的业力各自不同,缘合则聚、缘灭则散,所以与人交往要有一种分寸,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行为。”

思维讨论

如何与非佛教相处?

提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应该彼此学习、彼此恭敬、彼此尊重,但不一定要学别人的宗派,学外道,或者学非宗教徒的论典。

【颂词5】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

消文释义

教诫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趁早前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人扛起我的身体,送到尸陀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本颂是提出问题,即要在死亡之后被亲友抬去尸陀林之前,主动趋向林间修持正法。依止寂静处的必要、功德和利益将在下节课中详细说明。

学习佛法要即刻开始,有了善缘和善念要当下决定,因为死时不定,暇满难得。

教证公案

《寂静语》中云:“乃至四人以担架,抬举吾身未临前,一直迈向寂静处,修行寂灭之等持。”铁室王子以其宿世善缘牵引,在父王前竭力请求前往森林中出家。国王不同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子回答说:“我因惧怕死亡,所以才决定出家。”国王非常不解:“死亡根本无法避免,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难道躲在林中就不会死吗?”王子解释说:“虽然呆在哪里同样都会死,这一点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的机会,如此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死到临头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王子随即将有关情况广述一番,国王还是比较明智,终于答应他出家。铁室遂将众人羡慕的王位,如丢弃杂草一般舍弃,到森林中苦行修法,终获成就。

思维讨论

如果现在暂时没有去往寂静处的因缘,怎么办?

提示:

1)尽量在自己身处的地方创造寂静的环境,精进地修行;

2)发愿并向寂静的地方迈七步,为依止静处创造好的缘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