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8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8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 黄芩9g 黄连9g 人参

9g

4 味,以水1200mi ,煮取400ml ,去滓,分2 次温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

证应用时,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 ,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

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苓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药用干姜、 黄连各9g ,黄苓12g ,党参30g ,砂仁6g ,广木香、炙甘

草各

lOg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苓、黄连减量。每 工剂, 文火煎 3 次,取汁 400ml ,分 3 次服。 [四川中医, 1974 , cls ,: zs]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 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 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 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 治可 归纳如下。

( 1 )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 脘闷不食, 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 夏汤

El 4.浅谈《伤寒杂病论》 中关于呕吐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

或五苓散。 (2) 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

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 中散 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3) 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

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 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 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

(5) 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

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 或脉缓弱。 治宜: 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 上热下寒:胸中烦热, 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 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 和胃调中。 用黄连汤。

(7) 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 秘, 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 呕。 方用大黄甘草汤。

利,

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L 箱中医,1997 ,c2 ,: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

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

证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

泻心汤。[伤寒论]

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制丸剂:上4 味工。倍量,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重9g ,每日2 次,每次1 丸。

汤法:上4 味,以水1600ml 煮取600ml ,去滓,温取200ml ,每日3 次口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

弱。

(临证加减)

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 有以下三种

同见解。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君。”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有一定之理。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此证多

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故治疗

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再者,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中医

方剂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

呕吐

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

虚湿

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

曲、谷麦芽、山楂.[新医药学杂志,1977 ,t7,:30]

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证有六: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

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⑥脉沉细或濡缓。

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山东医药,1979,cll,:25]

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 ,党参20g ,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

15g ,白芨15---20g ,三棱10~12g ,黄连6—8g ,陈皮、甘草各lOg。

视证加减,每日1 剂,15 日为1 个疗程。[陕西中医,

1990 ,c2,:62)

5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

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

八、、

6g,诃子20g。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

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每日剂,水煎服。

6。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

含熟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各

15g,

干姜6g 。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每日1 剂,煎服,25 El 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 日.辅助饮食疗法:椎骨500g ,炙北芪60g ,红枣20g 。水煎服,2—3 日工次。

酎隋输血。[江苏中医,1997,《12,:ls]

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

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 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

均经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诊断参照Manning 提出的4 大症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