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01.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01.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章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BC21世纪──BC771年)

显著特点:

纵观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发展过程,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由礼、刑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国家与法律的起源理论

塞尔维斯的理论:群队→部落→酋邦→早期国家→帝国的人类社会演进模式

部落间合并的方式有两种:

(1)以和平的方式,其过程是:说服——利益均衡——达成平等契约——合并——

形成国家;

(2)战争手段:征服——利益独占——达成不平等契约关系——合并——形成国家。

二、原始人的法

三、中国法的起源──从原始习俗发展到习惯法

1.礼的起源:用饮食供奉鬼神的祭祀。

2.刑的起源:兵战

第二节奴隶制的刑

一、刑、法、律的概念

1.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刑罚之法(刑法),二是刑罚。体现了我国法律所具有的公法精神。

2.法:瀌。是奴隶制法向封建制法过渡时期的概念。如被庐之法、夷蒐(sou)之法。3.律:均布也,范不一而归一(普遍适用的效力)。自商鞅改法为律后,以后的封建法律都称为律。

三、夏商西周的刑

(一)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

1.罪名

(1)昏墨贼罪:是夏朝司法官皋陶制定的罪名。凡犯了这三种罪,依法应处死刑。

昏:己恶而掠美者。指自己犯罪还要掠取美名来掩饰自己的罪行。

墨:贪以败官者。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类似于贪污罪。

贼:杀人不忌者。即肆无忌惮的随便杀人。类似于故意杀人罪。

(2)不孝罪: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这是夏朝首先确立的一个罪名,并

一直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

2.军法:夏朝的此条军法是源于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举行誓师大会所宣布的。

据《尚书?甘誓》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命令:有扈氏威侮五刑,怠弃

三正。天用剿绝其命,近予惟恭行天之罚。

3.刑事原则: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辜:罪。经:常规常法。指司法官宁肯不按常规办事承担失职的责任,也不要错

杀无罪之人。

这一刑事原则是“罪疑惟轻”精神的体现,也是慎刑的体现。但它只适用于同族人

的疑罪。

(二)汤刑: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1.罪名

(1)弃灰于公道罪:这是商朝创设的罪名。据《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街者,断其手。

2.官刑:是商朝初期伊尹制定的一部专门治吏的成文法典。

(1)官刑制定的原因:《尚书伊训》说三风十愆有其一,卿士丧家,邦君亡国。

(2)官刑的含义:将官吏的不法行为归纳为三类十种行为,称为“三风十愆”。三风是巫风、淫风、乱风。十愆是十种犯罪行为。

3.商朝刑罚的特点:残酷性

(1)大量适用死刑且死刑的方式多样:

(2)法外酷刑较多:炮烙之刑、醢、剖心、脯(府)

(三)西周的刑

1.西周的刑事立法活动:主要有两次

(1)九刑:西周初期刑法的总称

(2)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大司寇吕侯制定的法律。吕刑的内容:

第一、关于刑的规定。

第二、关于赎刑的规定。

第三、关于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

第四、关于司法官的职责规定。

2.罪名:

(1)不孝不友罪

(2)群饮罪

此外,还有违礼逾制罪、犯上作乱罪、变礼异乐罪、杀人越货罪、盗窃罪、拐买奴隶罪。

3.刑罚原则

(1)刑罚世轻世重原则:指刑罚轻重应根据犯罪者的主观条件、社会情况进行全

面衡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即非眚与眚、非终与惟终的原则。眚是故意,非眚是过失。非终是偶犯,惟终是惯犯。

(3)惮耄不刑:惮是7岁以下的小孩。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些人犯罪均不处刑。

此外,罪人不孥、罪疑惟轻、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用刑适中等

四、刑罚种类

(一)奴隶制五刑

1.渊源

奴隶制五刑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五刑有服。

《吕刑》记载: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始淫为劓、刵、椓(zhuo)、黥。

由此看出,从夏开始的奴隶制五刑渊于三苗的五虐之刑。

2.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前四种为肉刑,大辟是死刑,故五刑包括肉

刑和死刑两种。

肉刑是指伤残肢体,锓刻肌肤,毁坏人体机能的刑罚。

夏朝五刑:黥、劓、膑、宫、大辟

商朝五刑:黥、劓、刖、宫、大辟

西周五刑:黥、劓、剕、宫、大辟

(二)族刑:对罪犯的家属连带施加的刑罚.

(三)流、赎、鞭、扑

《尚书·尧典》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此四刑用于贵族或同族人。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之下,以西周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吸收夏商习惯法的有用部分,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所制之礼统称周礼。

周公制礼与吕侯制刑是奴隶制法制完备化的标志

二、周礼的分类

(一)周礼分类的标准

1.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标准,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

2.按数量的多少为标准,分为五礼、六礼、九礼。

(二)五礼

1.吉礼:规定祭祀的礼仪制度

如:封禅、郊祀

2.凶礼:规定丧葬的礼仪制度

如:不同人的死称谓不同、不同人的殡葬期也不同、不同的人死后使用的棺材也不同

3.宾礼:规定朝聘社交的礼仪制度

4.军礼:规定治军征伐的礼仪制度

5.嘉礼:规定婚冠饮宴的礼仪制度

三、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全国土地实行王有

2.土地分封制

3.西周中期土地王有制开始松弛,土地私有出现

(二)债权

1.质剂:买卖契约.大型买卖称为质,小型贸易称为剂

2.傅别:借贷契约.债券分为两半,合券则为傅,分券为别.债权人掌握右券,债务人执左券.

(三)婚姻

1.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但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

媵嫁制度:在奴隶主贵族中实行的,妇女出嫁时将妹妹或侄女一起随嫁到男方的

制度.

2.婚姻条件:

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原则

3.婚姻程序:六礼

(四)家庭:父权和夫权

(五)继承(主要涉及王位继承)

1.商朝前期: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制度

2.商朝后期:嫡子继承

3.西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四、礼的本质

(一)礼的基本精神:等级次序

亲亲:亲其亲者,即对自己的亲属要亲近。

尊尊:尊其尊者,即对尊贵者要尊敬。

(二)礼的基本特征是“别”,即等级性的差别。

五、礼与刑的关系

(一)共同性:

1.评价标准相同:礼所允许的,为刑所不禁止.礼所禁止的,必为刑所禁止的

2.礼和刑紧密联系,互相依存。

(二)区别:

1.作用不同:礼在于劝善,刑在于惩恶

2.适用对象不同,各有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①礼不下庶人。

②刑不上大夫。

理解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应相对的理解此原则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最高司法机关: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

(二)中央一级的司法机关

夏朝中央司法官为“大理”

商朝中央司法官为“大司寇”

西周中央司法官为“大司寇”

(三)地方一级的司法机关

夏朝地方司法官称为“士”或“理”

商朝地方司法官称为士、蒙士、诸侯

西周地方司法机关有诸侯国和乡遂司法机关之分,司法官的设置有所区别。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夏商时代的审判方法:多采取神明裁判,商朝还用占卜方法

(二)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

1.告诉

第一,采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提起诉讼

第二,区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称为讼,刑事诉讼称为狱

第三,对告诉做出了限制性规定:禁止卑幼告发尊长;儿子告发父亲;下级控告上级;奴隶控告主人。

2.审理

第一,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庭。即“两造具备,师听狱之两辞” 。

第二,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指奴隶主贵族犯罪后,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派自

己的下属或子弟出庭代理。

第三,五声听狱讼: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第四,确立了刑讯、盟诅等证据制度

3.判决:

4.上诉

5.司法官的责任: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6.执行:服肉刑者要同时承担劳役;死刑采取“弃市”的方式执行。

三、监狱管理

(一)监狱:夏台、圜土、囹圄

(二)狱具:桎、梏、拲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 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 教学过程 vertical side of the horizontal line. (3) establishing the datum plane (vertical): after the base perpendicular to a baseline level determined, in the formation of vertical lateral plane (vertical plane). That's why we established baseline, all the mullions on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 明时代。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课题:《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学校:新泰市第二中学 学科:历史 教师:杨金华 2012-08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宗源于夏、商,分封起自西周。本课故此从夏、商讲起,但重点在西周。 第一目重点介绍商朝以“服”为核心的“内外服联盟”政治制度的建立;第二目“封邦建国”,讲西周在商朝“服”,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封制度”;第三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讲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并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的宗法制度。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即: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制权的不断强化。其中第1课主要进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分封制的实行不仅是国家统治的需要,也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认识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并且正确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给学生讲述关于夏桀的残暴(把人当坐骑,被人们比作太阳等) 二、商灭夏与周灭商 1.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600年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小时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学习目标】 1.准确记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史实。 2.深刻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使用说明】 1.使用B 案,上课前预习勾划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记住基础知识并构建体系。 2.利用C 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新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的知识活化。 3.全体同学课下限时完成A 案,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之效果。 【B案 课前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 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制度:始创王位继承的 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 。 2.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制度。 ①含义:内服: 外服: ②与商王关系: 商王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特点: 商朝是个弥漫着 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思维延伸】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体现了商朝的什么信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须牢记) 1.分封制(即封邦建国) (1)背景:公元前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侯国,以拱卫王室。 (4)内容 ①核心: 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 。 ②分封的内容:分封时除 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分封 和 等。 ③分封的对象: 是分封的主体; 异性诸侯国包括 、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殷商的降族和原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也可合称为先代贵族。) ④诸侯国的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5)演变:开始于商朝后期,破坏于西周后期,瓦解于春秋战国。 (6)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7)影响 积极影响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法硕联考: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一)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汤刑”。 (3)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4)天罚与神判:夏、商两朝(特别是商朝)将宗教意识与神判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天罚”与“神判”制度,这是夏、商诉讼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面貌。 (5)监狱: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商代因袭夏朝,监狱仍然称为“圜土”,同时另外还设专门关押要犯的监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律制度: (1)明德慎罚:西周将天与德、德与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德配天”原则指导下的“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和“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 (2)吕刑:“吕刑”也称“甫刑”,记载了穆王命周王朝司寇吕侯进行法律改革的大致情况,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3)九刑: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指西周刑罚,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4)礼刑关系:1.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而刑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一法律原则始于西周。礼不下庶人是指庶人不可能按贵族的的礼仪行事。而“刑不上大夫”则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但并不是说士大夫就可以不受刑罚制裁。

(5)刑事立法: A.刑罚适用原则:1.老幼减免刑罚原则:三赦——老、幼、蠢。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过失、不知、遗忘;过失——生;故意——非生;惯犯——惟终;偶犯——非终。3.罪疑从轻、罪疑从重原则。4.宽严适中原则。 B.主要罪名: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贼(破坏礼法);芷(隐匿贼)。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罪:冠攘奸尻罪(聚众抢劫罪);盗(窃取财物);奸(盗用国家宝器)。3.渎职罪:惟官(畏权势)、惟反(徇私枉法)、惟内(为亲属徇私枉法)、惟货(贪赃枉法)、惟来(受人请托枉法——斡旋受贿罪)。 (6)民事立法: A.契约:西周时有专门的官职管理契约事宜,称“司约”,并设 有“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质剂,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傅别,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B.婚姻: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C.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商朝前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牢牢确立。) (7)司法制度: A.大司寇:西周时期,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官为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实际负责辅助周王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B.狱、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C.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 (三)春秋法律制度: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教学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本课内容分成三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 教学方法: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 板书设计 夏朝商朝西周 时间:公元前2070年时间:公元前1600年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禹建立者:汤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阳城都城:亳殷都城:镐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首领的? 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目录 第一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二篇: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三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四篇: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kaiser丷 第五篇:课堂检测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正文 第一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讲授新课: 教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建立的?它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学生:看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教师: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这就是说夏朝已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的权力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但是,夏朝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真正完备的国家是商朝。 那么,我们来看商朝。首先,同学们知道商是怎么建立的吗? 学生:略 教师:商朝建立后,完善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还有什么统治国家的方 第2 页共25 页

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学生:略 教师:商朝建立以后,完善了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服外服制度。内服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还有什么统治国家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问题。 教师: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商王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那什么是内服外服制度呢? 学生:回答内服、外服的概念。 教师:(解释商王是如何通过内服、外服进行统治的。这一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也是商王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是商王的统治根本。外服是商部族以外的方国。这些方国或者是依附与商部族的,或者是被商部族征服的。他们的首领即邦伯要听命于商王。由此,商王控制了方国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通过内服官员的设置,商王控制了自己的统治区域,通过外服,商王控制了各个方国。形成了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秩序。 除了内服外服制度以外,商朝还有没有其他的统治手段呢? 学生:略 教师:有,那就是利用宗教神权来统治国家。即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 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所以,商朝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上帝鬼神的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第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练习题图文稿

第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 建练习题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A.4070多年前B.3670多年前 C.5000多年前D.2070多年前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的目的是() A.稳定东方 B.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C.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 6.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宗法制 7.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9.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着特点之一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商为何能灭夏”、“周为何能灭商”等问题,培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武王伐封是正义的战争?”培养学生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归纳夏商人民的反抗及西周的“国人暴动”,说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分封制、井田制。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基本线索。 1.从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770年,为东周所代替。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 1.建立:①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③夏朝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2.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①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政治动乱,灾害频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2)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张图片显示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作答。 没错,就是“涂山望夫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古称“涂山氏国”,涂山望夫石相传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日夜盼望着夫婿回来。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望夫石”的诗歌,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苏轼也曾留下《登涂山》。 那么,十三年后,“行人归来”,行人归来后又有哪些作为呢?夏商周是如何传承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板书】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板书】1.夏朝 展示图片《夏代疆域图》、夏启图、夏桀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历经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资料:“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同学们思考一下,大禹杀防风氏说明了什么? 老师:大禹治水以后,威望日盛,防风氏因为迟到,就遭到大禹的杀害,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部族社会首领的特权,夏朝建立以后,这种特权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的政治特点。 政治特点: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板书】2.商朝 展示图片《商代疆域图》、鸣条之战、商汤图、殷纣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率领天下诸侯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商丘),后多次迁都。其统治区域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商朝历经31帝671年,到殷纣时灭亡。 【板书】(1)内外服制度 展示图片《安阳妇好墓》、妇好雕像、妇好墓出土的铜钺。 老师:同学们对妇好及妇好墓了解多少呢?请举手回答。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练习题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 A.4070多年前B.3670多年前 C.5000多年前D.2070多年前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的目的是() A.稳定东方 B.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C.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

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6.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7.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9.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知识点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3)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①含义: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②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统治特点: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周朝 1.分封制 (1)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2)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内容 ①对象:主体是同姓王族,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 ②纽带:王畿以外的土地及其人民。 ③关系: 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特点: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意义: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④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6)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7)瓦解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 试卷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 )。 (分数:2.00) A.纳采 B.纳吉√ C.纳征 D.问名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3.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 (分数:2.00) A.五听√ B.五刑 C.五过 D.五罚 解析:解析: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4.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分数:2.00)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解析: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5.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 )。 (分数:2.00) A.眚 B.非眚 C.非终 D.惟终√ 解析:解析: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6.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 )。 (分数:2.00)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内容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约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本课内容分成三目,依次介绍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教学中要注意介绍更迭的顺序,建国时间,建立者,国都等。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教学难点: 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本课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呢? 下面我们就学这些内容。 (新课学习) 一、“家天下”的夏朝 阅读思考: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时间是什么 时候? (2)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王位世袭制和禅 让制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朝历经13代、16个王,历经400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完成) 本目的学习首先可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汤灭夏、商为何一再迁都等

夏商西周的更迭.doc

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与难点〗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首领的?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

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一、“家天下”的夏朝:出示“大禹陵”的图片,提问: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提问:大禹为什么威望这样高?学生答:“大禹治水”。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大禹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归纳知识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学生识图,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提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学生回答。更令每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是:①从时间上看,中国是仅次于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二、“禹传子,家天下”提问:“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学生回答。学生阅读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讨论:“你认为禹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教师小结:启继承了父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这就是王位世袭制。提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哪个历史人物退位才结束?”学生根据小组准备的结果进行回答。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岳麓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 导言部分: 、中国古代的朝代: 、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导入新课: 导入: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名首席科学家,带领个课题组的多名专家,经过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多年推到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 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